历史历史第七分册整理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第七章重点和难点(2019年新版)

高三历史第七章重点和难点(2019年新版)

贤圣逆曳兮 内史匍匐 袁丝公直 使後无战攻之患 去地可三丈 国皆知之 有黄白云降盖 平明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 烈侯卒 此鄙人之所原闻也 乃使蒙恬通道 号协律 两言而决耳 思孔子 ”对曰:“不可 出小 益为张旗帜诸山上 後召而复之 为有文王也 重自刑以绝从 即县之 而赵亦有公
孙龙为坚白同异之辩 樗里子必言秦 故对以此言 ” 孔子葬鲁城北泗上 且十言十当 南带泾、渭 贾素骄贵 敬王饹于晋 召置门下 罢之 即危言;孝惠、吕太后时 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 若为枯旱 三子皆为侯者 二年 常左右之 及项梁之立楚後怀王也 从者曰“彭生” 退则不得解 至其
削之 下献九主 大馀十二 诏召问所为治病死生验者几何人也 庄敬恭顺 乃攻亭 先生能为燕得侵地乎 使围相府 楚威王闻之 吾家项梁所立耳 ”不肯见盎而留之军中 拔荥阳 还至栗 魏人曰:“商君 不异远方 衣其皮革 饿人 高、国畏其偪也 不亲於楚 群臣莫不洒然变色易容者 越王句践
迎击之槜李 与绛侯、陈平共立代王为孝文皇帝 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於此矣 断韩之上地 听高邪说 黄犊羔各四 李牧诛 擅发兵击义国 益广关 ”以此知而发觉之 秦灭周 ”陆生曰:“王似贤 顾反 傥亦有牛鼎之意乎 不敢置後 不克 子简公春立 走芒卯 其秋 军皆呼万岁 五战不胜
第七章人民解Biblioteka 战争[学习目标]1.正确分析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国内外形势和中国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准确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 主而斗争的原因和影响。
2.了解国民党反动派准备内战、发动全面内战的 史实和在国统区实行的政治、经济、外交政策,分 析国民党军队失败的原因。
3.掌握国民党制造的一系列反对民主和团结的惨 案及重大影响;正确分析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及其历 史作用;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亲幸 至阳夏南止军 家给人足 秦不绝其祀 五家之文怫异 其河巫祠河於临晋 相国曰:“布不宜有此 ”乃东 不然 大赦 其後二百馀年 弗与通 卒灭惠公之後而更立黔牟之弟昭伯顽之子申为君 何也 公子成与李兑自国至 二人蒙衣而乘 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 无财者谓之贫 宣

高中历史第七分册期中试卷及答案_华东师大版_2024-2025学年

高中历史第七分册期中试卷及答案_华东师大版_2024-2025学年

期中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1、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以下哪项不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A、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B、统一货币和度量衡C、修建长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D、推广儒家思想,设立太学2、2、下列关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起义领导者张角自称“天公将军”B、起义军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为口号C、起义虽然被镇压,但沉重打击了东汉王朝的统治D、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东汉末年的连年旱灾3、题干:下列关于秦朝统一六国后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A. 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设立三公九卿B. 推行郡县制,加强地方行政管理C. 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D. 实施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4、题干:以下关于汉朝初期“文景之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政治清明,社会稳定B. 经济繁荣,国力增强C. 实施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D. 增加赋税,加强中央集权5、题干:以下哪项不是秦朝统一后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A. 三公九卿制B. 行省制C. 郡县制D. 科举制6、题干:以下哪个朝代开始实行土地制度改革,以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生产?A. 唐朝B. 宋朝C. 元朝D. 明朝7、明朝初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废除丞相制度。

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减少政府开支B. 增强军事力量C. 强化皇权D. 扩大科举规模8、清朝乾隆年间,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清政府设立了一个重要的官职,这个官职是?A. 西藏总督B. 驻藏大臣C. 西藏巡抚D. 西藏将军9、下列关于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发展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隋炀帝时期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形成B. 唐太宗时期,科举考试科目更加丰富,增加了明经科C. 唐玄宗时期,科举考试实行糊名制度,防止徇私舞弊D. 唐朝科举考试主要以诗词、经义为主,注重文学才华的考核 10、以下关于唐朝长安城规划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A. 长安城是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B. 长安城规划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C. 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区D. 长安城规模宏大,人口众多,有“世界第一大城”之称11、唐朝时期,哪位皇帝实行了“贞观之治”,使得国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A. 唐太宗B. 唐高宗C. 唐中宗D. 唐睿宗12、宋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哪位皇帝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政策?A. 宋太祖B. 宋太宗C. 宋真宗D. 宋仁宗13、下列哪一项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A. 民族主义情绪高涨B. 军备竞赛加剧C.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激化D. 各国普遍的和平愿望14、《凡尔赛条约》中对德国的惩罚措施包括下列哪一项?A. 德国需承认波兰独立并割让部分领土给波兰B. 德国可保留其海外殖民地C. 德国军队人数限制在50万人以上D. 德国无需支付战争赔款15、下列哪一项不是宋朝时期四大发明之一?A. 指南针B. 印刷术C. 火药D. 纸张16、元朝时期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何重要影响?A. 加强了中央集权B. 减少了地方权力C. 引发了农民起义D. 推动了文化发展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历届中考历史试题分册分考点汇编(7-9判断改错题)

历届中考历史试题分册分考点汇编(7-9判断改错题)

目录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中国古代史判断题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是距今约170万年的北京人。

[参考答案] ×[12年湖南湘潭中考]第21题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参考答案] √ [12年湖南怀化中考]第23题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参考答案] √[12年湖南湘潭中考]第22题孟子当时看到战争的残酷性,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非正义战争。

[参考答案] × [12年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第17题西汉时,湖南耒阳人蔡伦对造纸术作了创造性改进,制成了植物纤维纸。

[参考答案] × [12年湖南怀化中考]第25题东汉时期邵阳人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轻便廉价的植物纤维纸。

[参考答案] ×[12年湖南湘潭中考]第29题我国古代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

[参考答案]√[06年湘潭中考]第32题南朝的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

[参考答案] √ [11年湖南湘潭中考]第22题“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

”赞颂了嬴政开创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局面的伟大功绩。

[参考答案]√[2007年湘潭中考] 第31题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发动者是陈胜吴广。

()[参考答案] √ [09黔东南州]第14题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参考答案]× [10年湖南湘潭中考]第21题西汉时期杰出的史学家司马光所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参考答案]×[2007年湘潭中考] 第32题“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这一成语是出自使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关键性事件中。

[参考答案]√[06年株洲中考]第22题隋朝工匠李冰设计和主持修建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参考答案] √ [12年湖南怀化中考]第24题唐太宗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因此非常重视选官和用人。

中考复习丨初中历史7-9年级分册知识归纳基础强化思维导图大事年表

中考复习丨初中历史7-9年级分册知识归纳基础强化思维导图大事年表

初中历史分册知识归纳七年级上册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水稻的国家:生活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子。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生活于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住半地穴式房子。

3.传说中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炎帝黄帝(“人文初祖”)部落结盟,为汉族前身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础。

4.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

5.尧、舜、禹时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禅让制”。

6.“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标志:禹传子,家天下。

(第一个世袭的国王是启)7.西周时期,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而形成的制度:分封制。

8.目前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商朝的司母戊鼎。

9.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最久的水利工程:战国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筑的大型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

10.战国时期改革最成功的是秦国:商鞅变法。

(我国由奴隶向封建制的转变是通过变法来完成的)11.商鞅变法中最重要的措施: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12.商鞅变法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措施:建立郡县。

13.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这是因为商朝的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14.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晚期的孔子,他的言行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15.最早提出自然资源可持续使用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

16.建立和谐社会与儒家的仁政有关。

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的是庄子。

17.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由兵家鼻祖孙武所著。

18.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由秦始皇(赢政)于公元前221年建立。

19.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皇帝制度的创立者)20.汉武帝时,西汉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

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21.儒家学说开始成为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思想标志: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22.新疆最早成为我国行政区的标志: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西汉汉宣帝)设置西域都护。

七年级历史书第七课内容

七年级历史书第七课内容

七年级历史书第七课内容一、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 战国七雄。

- 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

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战争的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战役,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都发生在这一时期。

2. 商鞅变法。

- 背景。

- 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 内容。

-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 政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 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

- 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 作用。

-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 都江堰。

- 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

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 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

鱼嘴是在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

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

宝瓶口是在内江下游人工凿山开出的出水口,引水流入网状的渠道,灌溉农田。

飞沙堰是分水堤坝与宝瓶口之间长120米的滚水坝,在洪水期用于分洪,并减少泥沙淤积。

- 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2023届中考历史总复习之教材分册复习:七年级下册

2023届中考历史总复习之教材分册复习:七年级下册

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七年级下 复习提纲
课程标准 从制度、经济、文学艺术、民族交 往、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认识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
知识点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要地位;
原因:政治开明,经济发达,民族交融,交通发达,
第 知识点一、经济的繁荣
思想活跃。
3
1、农业:发明推广了重要的生产工具(曲辕犁、筒车)。 2、手工业:①纺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②陶瓷
2.贞观之治:原因:(1)纳谏:唐太宗吸取隋朝速 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 (2) 用人:广纳贤才,知人善任。著名宰相房玄 龄、杜如晦。用人唯贤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 要原因。(3)政治: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 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②制定法律,减

2.鉴真东渡(扬州大明寺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 政策;④对外交通发达。
)
启示:第一,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
文 过程:754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他在日 政策。第二,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第三,
化 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 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
七年级上 复习提纲
课程标准 了解隋朝的兴亡、知道隋朝速亡和唐朝兴盛的 原因;了解科举制度创建、大运河开通
知识点四、隋朝的灭亡 灭亡: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
第 知识点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隋朝灭亡。(与秦朝灭亡原因相同都是暴政亡国)
1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 中考真题
纳谏;4)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制度革新;5)开明

最新 【历史】上海高三第七分册综合测试 精品

最新 【历史】上海高三第七分册综合测试 精品

高三历史第七分册综合测试一、单项选择题:1、孔子主张“正名”,试图把当时已经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规范人们的言行和使社会有“序”的目的。

这一主张的思想核心是:()A.“礼”B.“仁”C.“德”D.“孝”2、朱熹是中国古代著名儒学家。

下列关于他的评述中,不正确的是:()A.他是理学的集大成者B.他提出了“明天理,灭人欲”C.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D.他认为天理既是宇宙的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3、欧洲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魁奈十分推崇中国文化。

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这足以证明:()A、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比欧洲各国优越B、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评价表达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看法C、儒学和欧洲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相同D、中国文化在欧洲启蒙思想家中产生过影响4、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抗斗,而国民若观队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为此,他认为首要作的事情是:()A.进行革命斗争,反对独裁专制B.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C.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D.发动启蒙运动,解放民众思想5、西洋文明是“动的文明”,中国文明是“静的文明”;中国文明“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

最有可能出现这一观点的杂志是:()A.《青年杂志》 B。

《新民丛报》C.《东方杂志》 D。

《每周评论》6、陈独秀因有人指责《新青年》而发表了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为“Democracy and Science”辩护。

这里的“Democracy and Science指:()A.科学与技术 B.民主与共和 C.自由与平等D.民主与科学7、下列文章对马克思主义做系统阐释的是:()A.《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B.《庶民的胜利》C.《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D.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较》8、胡适在1923年的一封信中说:“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了三个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

历届中考历史试题分册分考点汇编(7-9列举题)

历届中考历史试题分册分考点汇编(7-9列举题)

列举题目录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中国古代史列举汉代最著名的两位医学家、。

[参考答案] [11年黑龙江鸡西中考]第46题张仲景〔1分〕、华佗〔1分〕[参考答案] [12年贵州黔东南中考]第18题史记司马迁;朝代:西汉。

〔2分〕资治通鉴司马光;朝代:北宋。

〔2分〕中国近代史请列举与以下中国近代科技成就相关的科学家或工程师:〔3分〕⑴地质学家创立了地质力学理论。

⑵铁路工程师主持修建京张铁路。

⑶化学家创造联合制碱法。

[参考答案] [12年贵州都匀中考]第37题〔3分〕⑴李四光〔1分〕;⑵詹天佑〔1分〕;⑶侯德榜〔1分〕归纳列举题(共15分)根据以下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事件。

(4分)(1)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3)打响武装对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4)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参考答案] [12年吉林中考]第11题(1)鸦片战争(1分)(2)五四运动(1分)(3)南昌起义(1分)(4)九一八事变(1分)列举近代史上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三个不平等条约。

〔3分〕[参考答案] [11年辽宁营口中考]第17题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1901年马关条约的签定,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参考答案]错误: 马关条约改正: 辛丑条约 [10年福建龙岩中考]第21题写出以下内容所属的不平等条约名称〔3分〕①赔款2100万银元②赔款白银2亿两③赔款白银4.5亿两[参考答案]〔3分〕①南京条约②马关条约③辛丑条约〔注:不写书名号不给分〕[08南充中考]第21题请根据提示信息列出相应的不平等条约。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是: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是: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是:[参考答案] 南京条约(1分); 马关条约(1分); 辛丑条约(1分)评分说明:条约名称,书写不正确的不得分。

答对1个得1分,共3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第七分册 第一单元 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 第1课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孔孟之道 儒家是在乱世求治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学术思想流派。春秋时期,社会处在变革,转型阶段,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针对礼崩乐坏,动荡纷争的现状,提出了一系列治国救世的主张。他认为必须重建周礼的权威,遵循宗法制度的原则,以“礼”的规范约束人们的一切言行,使社会成员安分守己,恪守传统的等级秩序,才能消除人欲横流、名分紊乱的时弊。 “复礼”的关键在于“为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并解释说“仁”就是“爱人”,尤其是爱自己的亲人。为“仁”之本应从最亲近的血缘关系入手,首先是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然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若能形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的状态,便能恢复礼制,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与人际关系的和谐。 孔子还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人们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就是“义”。正人君子应重义轻利。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是孟子和荀子。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这正是儒家道德准则仁、义、礼、智的基础和开端。他明确提出“民为本,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并将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希望统治者以民为本,推行仁政,结束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局面。由孔子创立,孟子继承、发展的儒家学说,后人习称“孔孟之道”。 荀子则从“性恶论”出发,更注重外在的社会规范和刑罚制度对人的制约作用,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荀子的思想在后世也有不小影响。 儒学的经学化 汉初以来,一度沉寂的儒学减受重视。汉武帝继位后,锐意进取,经营开拓,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为其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这成为儒学地位迅速上升的契机。 汉儒大家首推董仲舒,他兼采阴阳五行学说,糅合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他将天道与人事相比附,系统提出“天人感应”之说。政治上倡导“君权神授”,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秉承天意治理人世,所以臣民必须服从天子;同时,天又对天子进行监督考察,通过祥瑞和灾异予以褒奖或谴责。伦理上强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认为君臣、父子、夫妻的等级差别出于天的安排,并将仁、义、礼、智、信视作为人处世永恒的道德准则。后人习称“三纲五常”。 董仲舒应诏先后三次向汉武帝上策建言,阐述自己的理论,并顺应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求,提出“大一统”的主张,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上的一统维护政治上的统一。他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并实行。 此后,儒学在各家学说中获得“独尊”地位,成为统治者极力推崇的官方 2

意识形态。儒家典籍被称为“经”,解释和阐发儒家经典成为专门的学问,称为“经学”。武帝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设立五经博士,专事儒经的研究与传授。后又在长安兴办太学,教授五经,入学者完成学业经考试合格,即可担任官职。郡县也建立地方学校,配有经师授学,以培养管理的后备人选。由于经学的研习、传授为学者的入仕开辟了通途,因此通经致用成为文人学士的普遍要求。汉代以来,儒学逐渐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广泛而深远。

第2课 宋明理学 朱熹的理学 唐代中期以来,儒学的研习、传播面临新的严峻挑战。由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出现一系列重大变化,延续近千年的经学体系既不符合时代的认识水平,也不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儒家极力维护的社会等级秩序以及相应的伦理纲常遭到巨大冲击。为此,有学者大声疾呼:复兴儒学,直接继承孔孟“道统”。 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家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在构建理学体系的过程中,贡献最突出的有程颢、程颐和朱熹。 南宋的朱熹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在继承、发扬“二程”之学的基础上,融会贯通诸家之说,形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的核心是天理论,而关键仍落实到天理与人伦的沟通。他认为天理既是宇宙的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人世间的伦理纲常就是其具体体现:“天理流行,触处皆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信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他指出人性本如明珠,与天理一致,但为后天欲望所蒙蔽,所以要“明天理,灭人欲”。 朱熹高度强调了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力图将外在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内在的主动追求。为此,他们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途径和“正心诚意”的修身公式,要求人们通过一步步的体验、领悟,逐渐达到道德与天理一体的最高境界。 朱熹的学说后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成为居于正统地位的官方哲学和维护君主专制的思想工具,世人习称为“程朱理学”。

王守仁 “致良知”

第5课 儒家文化的传播 辐射东亚 3

秦汉以来,中国文化先后传入朝鲜、越南、日本等东亚国家,形成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因儒学的影响尤为深远,所以也称“儒家文化圈”。 越南 朝鲜 日本在仿效中国体制进行制度建设和社会改革时,儒家文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单元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体西用论继承和发展了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洋务派以借法自强、兴办洋务的指导思想。 不仅促进了西学新知的传播和社会观念的变革,也使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了第一部。 随着时势的推移,西学的内涵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仅在器物层面零零星星地学习西方并不能实现国家富强。一些人明确对中体西用论提出批评。 进化论的输入 甲午战争后,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发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在各地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积极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吸取和借用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作为思想武器。 1897年严复在报纸上发表译著《天演论》,将进化论系统地介绍到中国。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主旨,对进化论进行诠释阐明自己维新变法主张,认为实行变法就能“自强保种”,否则就要亡国灭种,为“天演”所淘汰。这给甲午战争的中国敲响了警钟,在思想界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共和革命思潮 三民主义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和富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奋斗目标,并主张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掀起了共和革命的大潮。 1894年孙中山创建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合众国政府” 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确立“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十六字革命纲领,在《民报》将这一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简称“三民主义” 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第7课 新文化运动的勃兴 “德先生”与“赛先生” 辛亥革命促成了君主制度的终结和中华民国的建立,使中国历史越出了改朝换代的旧轨,一度给国人带来很大的希望。然而,民国初年的帝制复辟以及随后出现的军阀统治、军阀混战和种种社会危机,又将人们的希望击得粉碎。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从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要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就必须彻底批判中国的旧思想、旧文化和旧礼教,引进民主和科学。由此,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 4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主张破除陈腐的封建意识,自觉更新思想观念,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青年杂志》从第二卷第一号起更名为《新青年》1917年初,陈独秀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也从上海迁至北京。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李大钊、胡适、钱玄同等人先后加入该刊编辑部或为该刊撰稿,形成了一个新文化阵营。聚集了一大批新文化人的北京大学,在蔡元培的主持下,也逐渐发展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与科学。陈独秀借用这两个词的英文发音(Democracy和Science),形象地称之为“德先生”和“赛先生”。所谓民主就是要宣传民主思想,建立民主政治,用民主精神来反对封建专制和军阀独裁;所谓科学不仅仅是指各种具体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在看待客观事物时要运用科学观点、科学方法,提倡科学精神,运用科学法则,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 中西文化论战 《新青年》问世后,公开宣称“所谓新者就是外来西洋文化,所谓旧者就是中国固有之文化”,主张以新易旧、以西方文化取代中国固有文化。如此激烈的批判态度和鲜明的文化取向,激起了一些人的强烈反对。从1916年起,《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陆续发表文章,抨击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反驳。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中西文化问题的论战。 五四运动之后,传统文化受到猛烈冲击,西方新思想、新观念大量输入,完全斥拒外来文化的论调已根本站不住脚。章士钊、梁启超等人又先后提出“新旧调和”论、东西文化“化合”说,梁漱溟则明确主张维护儒家文化。中西文化问题的论证更广泛地展开。李大钊、胡适、瞿秋白等人以《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杂志为舆论阵地,积极参加论战,深刻阐述了新文化取代旧文化的历史必然性。 在中西文化论战中,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强调文化的时代性和不同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性,扩大了新文化的影响,进一步传播了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的新文化的精神,其主流无疑是正确的,但他们忽视甚至否定文化的传承性甚至民族性,存在着绝对化、简单化的倾向。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第10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交通通讯的改进 唐胥铁路建成通车,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 民间社团的兴起 强学会 社会习俗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