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通论(孙正聿)讲义

合集下载

哲学研究的理论自觉_孙正聿

哲学研究的理论自觉_孙正聿

#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研究的理论自觉孙正聿 杨 晓一、哲学研究的/学术性0与/现实性0的双重自觉面向现实和坚持学术,是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积淀的宝贵经验。

哲学是/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0和/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0,面向现实生活是哲学的/天命0。

任何真诚的哲学思考不仅深入自然、生命和历史的深处,并且有着成为现实的力量。

然而,/思想中的时代0并不是/表象中的时代0,哲学需要艰苦的精神劳作,不能在对现实关怀的渴求中搁浅。

当代中国哲学学者已经自觉地致力于哲学的现实性与学术性相统一,但在哲学研究中仍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两种状况:或者以面向现实之名而忽视在哲学层次上提出和分析问题,或者以学术研究之名而拒绝哲学的现实关怀。

这种现状表明,对于哲学研究的现实性和学术性的关系的理解亟待深化。

作为/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0和/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0,哲学所要把握的不是各种/实例的总和0,而是人类自己生活的/时代0和构成人类生活意义的/时代精神0。

/时代0作为现实的尺度,是现实的总体化或总体性的现实;它不是现实中的各种事物的抽象共相,而是由现实聚集创造成的/时代精神0。

/时代精神0是由众多个性化的生命活动和个体的意志所创造的/合奏曲0,它不能为狭隘的情感和主观的意愿所领会,而只能由思想/听出0它的/主旋律0。

在这个意义上,思想、概念、理论并不在现实的对面,而是时代及时代精神作为总体性的现实所构成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哲学作为/思想中的时代0是以/最抽象的方式0所把握到的/最现实的存在0,也就是从对人类创造文化的多样性活动的丰富感受中超拔出来,凝聚成时代精神的/普照光0,把握到时代精神的/主旋律0。

当我们以此去观照、反思人类创造文化的其他各种活动时,才能自觉地将各种文化活动规范、引导和提升到时代水平的高度,成就各种文化的/同时代人0。

哲学中的/现实0概念,不同于常识的、科学的/现实0概念:它不是对经验事实的表述和对情感意愿的表达,而是对历史发展趋势的表征,内涵着总体性的理论把握和理想性的价值诉求。

哲学概论全套课件讲稿180页PPT

哲学概论全套课件讲稿180页PPT

、哲学本质的不同理解 ■自哲学产生提来,对哲学本质有不同理解,归 纳起来可分为四大类,有十二种代表性的哲学 观 哲学可能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但是,简 略的说,哲学就是爱好认识宇宙万物和自我 思考要知其究竞,为其究竟,以便让人建立知 识和评价的系统。 哲学的本质在于如何有机地使理论艺术和实践 艺术通过逻辑与感悟的结合来表达真值诉求和 善值诉求的统一,以期获得精神和物质的自由 放
谢谢!
供娄浪颓蓝辣袄驹靴锯澜互慌仲写绎衰斡染圾明将呆则孰盆瘸砒腥悉漠堑脊髓灰质炎(讲课2019态 的关系 哲学是各类科学的概括与总结,是时代精神的 精华。哲学是如此形成的吗?哲学如何发生要 复杂得多。 ■哲学是人类文明高度发畏的产物: 物质文明发畏到一定程度,精神文明发畏 到一定程度,就使得人类的抽象思维能 力逐渐升华为哲学思维,随着人类的实 践需要与发長,哲学也就应运而生了。
《哲学概论》教材 ■1.唐君毅:《哲学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唐君毅为当代中国哲学 巨匠,其代表作之一的《哲学概论》,为当代中国学者所撰写的规模最宏大的哲学介 绍书。本书内容广泛,且具世界性视野,讨论领域横跨古今中国晢学、西方哲学和印 度哲学的传统,其视角之阔,关怀之广,兼思考之精,可说前无古人。本书虽成书于 上世纪中期,今天仍可以当之无愧地作为是最优秀的哲学作品之一,而且在理论架构 上都深刻体现出当代儒者的情怀和对现实人类社会的道徳忧虑 2.孙正聿:《哲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本书是建国后国内学撰写的 部论析哲学本身而非某一种哲学的有一定分量的著作。通读了全书而且能够形成 个比较完整、比较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关于哲学的观念,学会了一点哲学思维的 方法。 ■3.张天飞,童世骏:《哲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版(2008年) 4.刘永富:《哲学概论》(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 5.国内同类其它著作:张世英的《哲学导论》、王德峰的《晢学导论》、童鹰的 《晢学概论》等 6.国外同类著作:索菲的故事、哲学大问题等 哲学概论,其全部内容都围绕讲哲学是什么展开,都在为哲学作辩护

河南大学610哲学通论考研题库详解

河南大学610哲学通论考研题库详解

河南大学610哲学通论考研题库详解——才聪学习网2021年河南大学《610哲学通论》考研全套目录•[预售]全国名校哲学综合考研真题汇编说明:本科目考研真题不对外公布(暂时难以获得),通过分析参考教材知识点,精选了有类似考点的其他院校相关考研真题,以供参考。

2.教材教辅•孙正聿《哲学通论》(修订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孙正聿《哲学通论》(修订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专项题库】说明:以上为本科目参考教材配套的辅导资料。

•试看部分内容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1爱智[厦门大学2011研]答:爱智即哲学,从语义上来说,在希腊语中,“哲学”一词的本义是“爱智慧”。

从哲学本身来说,所有的科学都按照一定的规则来运行,哲学是对这种规则的反思,也就是对其“思想前提”的追问。

只有这种探寻事物的一般原理和原因、追问自然万物的本原和根据的知识,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智慧”,对这种“智慧”的热爱与追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

2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武汉大学2015研]答: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是指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苏格拉底通过提问帮助对方把观点明确的方法。

苏格拉底在同别人讨论问题时,往往总是说自己对任何问题都不懂,只好向别人请教。

但当别人回答他的问题时,苏格拉底却对别人的答案进行反驳,使对方矛盾百出。

最后通过启发,诱导别人把他的观点说出来。

但苏格拉底认为这些观点不是自己的,而是对方心里本来就有,只是由于肉体的阻碍未能显现出来。

他的作用是通过提问帮助对方把观点明确。

苏格拉底把最后这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形象地称为“思想助产术”。

这个教育思想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启发式教育的典型。

3感性[北京师范大学2015研]答:感性是指人的认识的接受性,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认识能力,是最起码的认识能力。

康德把知识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层次。

感性知识由两种成分构成:①用来接受的先天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形式;②通过自在之物刺激感官而后天获得的直观的质料,包括知觉、印象、感觉等。

深沉而浓重的德国古典哲学情结——写于孙正聿《哲学通论》出版10周年之际

深沉而浓重的德国古典哲学情结——写于孙正聿《哲学通论》出版10周年之际
究 ,把 人们视 为不言而喻 、不证 自明 的问题 作 为 ‘ 问题 ’进 行反思 。 ¨ ”
2 .对常识 和科 学 的前 提批判 建立在康 德 的 “ 意识 界 ”和 “ 体界 ” 的划分 原 本
理 之 上
“ 提批判 ”包括两个 维度 :一是对 常识 和科 学 的前 提批 判 ,二是对 哲 学 自身 前
源 在 于 :它 在 哲 学 史 的 意 义 上 完 成 了 一 次 对 话 。 这 样 的 对 话 一 定 是 围 绕 着 “ 学 哲
基 本 问题 ”展 开的 ( 这恰好 构成 了 《 通论 》 中 的哲学 基 础 理论 ) 。而 对哲 学 基 本 问
题 的 回答 ,德 国古典 哲学 是不可 跨越 的 。因此 ,《 论 》正 是 在对 全 部 德 国古 典哲 通
对 常识和科学 的前提 批 判 是前 提批 判 哲学 观 的 重要 组 成 部分 。从 对 常识 的反 思开 始进 人哲学 ,也是 黑 格尔 喜 爱 的方 法 。以对 常 识 的反 思来 进 入 哲学 ,这 不 是 偶然 而是必然 。因为 。哲 学 就在 于对 常 识 的超 越 。对 常识 的 反思 本 身 就 构成 了以 常识 为对 象的哲 学 。这样 ,在 内 容上 ,常 识 为 人熟 知 ,但 在 理论 上 ,哲学 对 常识 的反思 则构成 了对 常识 的 “ 前提批 判” 。因此 ,对 常识 的前 提批 判 ,是前 提 批判 哲 学观 的基础部分 。在这 一部 分 中 ,前 提 批 判活 动 主要 是反 思 常识 和科 学 的认 识论 前 提 ,并形 成基本 的认 识 论原 理 。这些 原 理最 终 被 概括 为 :在 “ 念 框 架 ” 中形 概 成了常识 、科学 的 “ 世界 图景” 思维方式 ” 和 “ 值规 范 ” 、“ 价 。其 中 ,“ 概念 框架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用真理和智慧传递社会正能量的哲学家孙正聿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用真理和智慧传递社会正能量的哲学家孙正聿

一副细腿眼镜架在高高的鼻梁上,突出的颧骨更显瘦削的脸庞,饶有风度的银发下是一双灼灼的目光。

聆听着他睿智警醒的言辞,就像一盏明灯一样为我们指引着行进的方向。

他就是当代中国著名哲学家、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孙正聿。

在前不久举行的“长白山讲坛”上,孙正聿说:“一个有文化的民族如果没有哲学,就像庙里没有神一样,一个没有哲学的民族,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哲学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这体现着他对哲学的钟爱,也体现着他对文化的钟爱、对中华民族的钟爱。

哲学,听上去是那么玄妙而高深,而与哲学为伴的孙正聿教授却只是一位平和慈祥、年近古稀的老人。

他用一颗丹心演绎着咏叹哲学,他的思想就像他的眼神闪着光芒,指引着我们。

当他已经获得铺天盖地的成绩和赞誉时,他没有忘记青年时对知识热情的追求,仍然享受着在学术中求索的每一分甘苦,依旧会认真地将高深的理论深入浅出地讲成同学们的“人生一课”。

他从不急功近利,只是坚持不懈,任一切顺其自然——功到自然成。

当我们用疑惑的言语问及他的人生追求时,他却用坚定的口吻和眼神告诉我们:“我的追求就是共产主义!”与真理为友与哲学为伴孙正聿从小痴迷读书,“哥哥的课本,特别是语文、历史、地理一类的课本,不知翻来覆去看了多少遍。

工作以后,每当填写个人资料的时候,遇到爱好或特长这一栏,想来想去,唯一可以填写的,就只有读书这一项了。

”到了小学一年级,家里没有收音机这样的“大件”,对知识如饥似渴的孙正聿就每天走半个小时到报廊去看报纸。

中学阶段,孙正聿就已经阅读了李卜克内西和法拉格的《回忆马克思恩格斯》、梅林的《马克思传》、科尔纽的《马克思恩格斯传》。

渐渐地,他的读书兴趣便集中在哲学领域。

高二的时候,他就已经读过恩格斯写的《反杜林论》、艾思奇写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等名作。

在如海的书籍艰深的理论中,给他最大感动与鼓舞的,便是马克思、恩格斯那传奇而伟大的一生。

艰苦的生活、无私的友谊、刻苦钻“我常常在房间里踱步——被思想激动得不能安坐;我常常在窗台前眺望——用思想窥见澄澈的天光;我常常在书桌前疾书——让思想在笔端自由流淌。

《哲学通论》的意义及其根据

《哲学通论》的意义及其根据

《哲学通论》的意义及其根据张盾【期刊名称】《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年(卷),期】2009(49)1【摘要】孙正聿教授撰写的《哲学通论》一书已经出版十年了。

这部著作不仅是孙正聿教授个人学术研究和教学成果的结晶,也是吉林大学哲学学科学术传统的集中体现和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对于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哲学教育改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哲学通论》于1999年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并于2007年收入作为"21世纪经典"的《中国文库》。

作为教学成果的"哲学通论"先后于2001年和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并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

孙正聿教授本人于2003年获得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哲学通论》出版十周年,吉林大学和云南大学于2008年10月26日联合主办了"《哲学通论》与哲学教育改革学术研讨会",会议探讨了《哲学通论》在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哲学教育改革方面所提出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本刊从会议论文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五篇,并特邀孙正聿教授为回应这些问题撰写专题文章,以此深化哲学教育改革,希望能对探索当代中国哲学新道路的讨论有所推进。

【总页数】4页(P5-8)【关键词】当代中国哲学;哲学通论;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成果;教育改革;变革;基础理论【作者】张盾【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教授,长春13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0;B262【相关文献】1.中国哲学的求通意识与建构世界哲学的通论派--吴根友近著《比较哲学视野里的中国哲学》读后 [J], 孙邦金2.实践的哲学创新的哲学——评《杨献珍哲学思想通论》 [J], 孙卫华3.哲学反思的内涵和意义——读孙正聿《哲学通论》 [J], 顾萍4.如何以哲学的方式进行哲学教育——从《哲学通论》看哲学原理教科书的内涵式理解 [J], 徐示奥5.关于教育哲学体系的文献综述研究——以《教育哲学》、《现代教育哲学》、《教育哲学通论》、《教育哲学导论》四书为例 [J], 万莉[1]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哲学通论PPT课件

哲学通论PPT课件
——I.伯林
31
2、反思
哲学思维无论与一般思维如何相同,无论 本质上与一般思维同是一个思维,但总是 与活动于人类一切行为里的思维、与使人 类的一切活动具有人性的思维有了区别。
哲学思维特殊性在于,它是“以思想的本 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
——黑格尔
32
讨论
反思常识:这是一张桌子吗?
33
讨论 反思经验:三食堂的烧茄子还好吃吗?
27
3、客观性(objectivity)
真实地对待世界真正的样子,而不是反映个别主 体的内在本质。当我正确地描述一个客体时,我 作为观察者或发言者以一种与我无关的方式罗列 出它的属性,因此,我所描述的是客体身上的实 在物,而不只是主体掌握的表象。
28
三、哲学的方式
哲学就是爱智,它系统性地、批判性地检查人类 的思想和行为的方式,促使人类更有智慧,更有 自我反省能力,从而更好地生存。
是语言分析。”这是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以来哲学的伟
大传统的何等的堕落! 然而,如果我们确实发现了一套
完整的理论,它应该在一般的原理上及时让所有人 (而
不仅仅是少数科学家)所理解。那时,我们所有人,包
括哲学家、科学家以及普普通通的人,都能参加为何我
们和宇宙存在的问题的讨论。如果我们对此找到了答案,
则将是人类理智的最终极的胜利——因为那时我们知道
——黑格尔
21
4、世界之“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 万物。 ——《道德经》
22
万物的本原是一。从一产生出二 ,二 是从属于一的不定的质料,一则是原 因。从完满的一与不定的二中产生出 各种数目;从数产生出点;从点产生 出线;从线产生出面;从面产生出体; 从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形体,产 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气。这 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 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 的世界,以地为中心,地也是球形的, 在地面上住着人。还有“对地”,在 我们这里是下面的,在“对地”上就 是上面。

孙正聿:哲学主要社会功能就是“哲学教育”

孙正聿:哲学主要社会功能就是“哲学教育”

孙正聿:哲学主要社会功能就是“哲学教育”2012-05-19 20:36:50作者:莫斌来源:2012年5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报》第304期1 哲学应为对思想的前提批判《中国社会科学报》:孙先生,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采访,今年是您从教三十周年,首先向您表示祝贺!孙正聿:我是1966年的高中毕业生,1977年恢复高考进入大学,1982年才开始任教,从“年龄”与“教龄”的比例上看,我从教的时间并不算长。

自己的感觉是从“青年教师”一下子就变成了“老教授”。

我在2007年出版的《文集》后记中写下了这样几句话:“逝去了的是无法重复的生活,存留下来的是仍然使自己激动的思想。

如果这些让我激动起来的思想,也能够真实地激动读者,那当然就是我最大的欣慰,最大的幸福了。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是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两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还在2010年获得首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至今仍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课程,能回忆一下第一次站上讲台的情形吗?孙正聿:1982年留校任教时,我已经36岁,第一次上讲台的心情不是紧张,而是兴奋,渴望把自以为想明白的道理讲给学生。

我那时先后给法律系、经济系、物理系的学生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如何勾勒宏观线索,怎样进行细节分析,如何提示疑难问题,怎样激发学生兴趣,甚至讲到什么地方有恰到好处的板书,讲到什么地方恰如其分地引经据典,都是精心准备的。

任何事情的开端都是重要的。

讲好第一堂课,就会充满自信地讲好每一堂课。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在自己的“不惑之年”曾写下“年过不惑亦有惑,爱智求真敢问真;是是非非雕虫技,堂堂正正方为人”。

听说您六十岁时又写了“咏叹哲学”,表达您对哲学的理解。

能让我们分享您对哲学的“咏叹”吗?孙正聿:我不会写诗,但还想简洁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慨,对哲学的感悟,所以在“不惑之年”写下了那样几句话。

“有惑”和“问真”,表达了我对“爱智”的哲学的理解。

按我的理解,哲学就是“对自明性的分析”,也就是把人们习以为常、毋庸置疑的观念作为批判反思的对象,揭示人们构成思想的诸种前提,从而变革人们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激发人们对真理、正义、自由和更美好的事物的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哲 学 通 论

(讲义) 孙正聿 2

绪 论 哲学是什么?哲学是对“规则”的反思,是对“思想前提”的追问,追问构成各种思想的根据。具体的讲,就是“一纵二横”。 “一纵”,就是诉诸人类的认识史、哲学发展史,知道古往今来的哲学家都是怎么理解哲学的。恩格斯说:哲学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哲学是一种历史性的思想。 “二横”:第一横,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之间的关系中去追问哲学;第二横,是当代哲学的各种哲学观(八种哲学观)的比较中去理解哲学是什么。 哲学是以具有时代性的内容,民族性的形式,个体性的风格,去求索人类性问题。哲学是把思想本身当作对象研究,即反思。哲学是一种爱智的智慧、一种批判的智慧、反思的智慧和创造的智慧。 对本科生要求学哲学方法概括为四句话就是:激发你的理论兴趣、拓宽你的理论视野、撞击理论思维、提升理论境界。莱辛说:“与其记住两个真理,莫如弄懂半个真理”。对硕士生的要求:“寻找理论资源、发现理论困难、创新理论思路、作出理论论证。”对博士生的要求:“抓住基础理论、稳定研究方向、坚持独立思考、进行课题研究。”最终达到:“高举远慕的心态、慎思明辨的理性、体会深切的感情、执着专注的意志、洒脱通达的境界”。“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第一章 哲学问题 哲学是一个问题的王国。哲学的全部理论问题可以概括为六大基本问题: 哲学有八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科学技术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 一、人类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1、世界观与观世界(理解与协调人类与世界的关系) 哲学是关于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把全部的哲学问题归结为一个问题,就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即世界观的问题。 过去我们常识地理解哲学世界观,就是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认为人站在世界之外去看整个世界,把人与世界割裂开来;这还涉及到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哲学和科学有一个分化过程,古代哲学(知识总汇)、近代哲学(科学的科学)、现代哲学(反思哲学)。从20世纪开始,哲学被驱除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哲学不是以整个世界为对象,而是人与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反思,从而为人类提供一种理解与协调人类与世界的之间相互关系的世界观。 人们通行认为的普遍规律哲学观,具有很深厚的历史和现实基础。它常常离开哲学的基本问题—思存关系,其结果是把哲学的理论混同于其他实证知识。只是从哲学和科学二者关系中去理解哲学,而没有从哲学与人类把握世界的多元关系中去理解哲学。也就是没有从哲学与经验常识的、宗教的、伦理的、科学的、艺术的多元关系中去理解哲学。 2、自在世界与世界图景(人类以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为中介) 人类不是自然的存在物,而是社会的存在物、历史文化的产物(语言、概念、范畴是历史文化的水库),是以他具有的理论背景观察事物。“世界”与被我们理解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如果观察者没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个被观察的对象,就无法被观察者把握到,所以是“有之非有、存在着无”。 现代西方哲学“语言转向”的革命。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之外,但世界在我们的语言当中,语言既是我们世界的消极界限,也是我们世界的积极界限。世界对于我们来说,不是那个自3

在的世界。我们的世界就是我们用“语言”(概念)把握到的这个世界——世界图景。世界图景,是指人在自己的表象和思想中所构成的关于经验世界的整体图景。长期以来,人们把人的“世界图景”混同于“自在世界”,没有从人的概念框架方面去理解人的世界图景,从而也忽视了人们用以构成“世界图景”的“概念框架”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性质。 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有:宗教的、伦理的、科学的、经验常识的、艺术的、哲学的。人类以它的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把自在的世界构成我们每个人的世界图景,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多重的世界。人们观世界的活动有两种情况:一是把世界作为观的对象,从而构成关于世界的思想;另一种是思考人怎么观世界。前者为科学活动,后者为哲学活动。 3、自在世界与生活世界(人的生活活动和人的三重世界) 人和世界的关系,取决于人是一种怎样的存在。我们把全部的存在物分为两种:一种叫无生命的存在;一种叫生命的存在。生命存在区分为:动物的生存活动;人的寻求意义的生活活动。马克思:“时间是人类存在的空间。” 动物只有一个尺度,依据其物种的尺度(物种的本能)的规定的生存活动。人类是实践的存在,人类的两个尺度:任何物种的尺度,人的内在固有尺度。它是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人的活动不是一种纯粹的“自然”的过程,而是超越自然的有意识的创造活动。 人与动物具有两种不同的延续生命的活动。动物的生命活动是以“复制”的方式来延续种类的生命活动,因而是一种“非历史”的延续方式;人类的生命活动是以创造“文化”和文化遗传的方式延续种类的生命活动,因而是一种“历史”的延续方式;人类的遗传具有双重性:“获得性遗传”和“遗传性获得”的统一,即“自然遗传”与“文化遗传”的统一。人是历史性的存在,就是文化的存在。人的世界是属人的世界,是生活的三重世界:人化自然、文化世界、意义世界的三者统一。人的实践存在方式,造成现实世界的二重化:“自在世界”、“自为世界”或“自然世界”“属人世界”。 4、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世界观的变革) 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转向,将在第八章哲学理念讲。 *在反思的意义上理解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以人自身的存在为前提的。因此,我们理解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首先取决于我们对人自身的理解,求证于人是一种怎样的存在。人来源于自然又超越自然。 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与存在和人与世界(等于逻辑问题与事实问题) 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是对人与世界关系问题的哲学自觉。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是以逻辑的方式表达了作为事实存在的人和世界关系。人和世界关系问题,在素朴实在论意义上,它是一个经验事实的问题。思维和存在问题是人和世界关系问题的哲学升华,蕴涵哲学的全部问题。 2、思维与存在和精神与物质 思维与存在乃为哲学问题,而精神和物质是个经验问题(科学事实),不能把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等同于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哲学是形而上学,是超验的学问。近代哲学明确提出哲学最基本的问题。近代哲学探讨问题包括:①人的认识与客观世界关系;②对象与对象意识的关系;③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关系;④意识内容与意识形式的关系;⑤思维规律与存在规律关系;⑥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关系;⑦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关系;⑧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关系;⑨知情意与真善美关系;⑩外延逻辑与内涵逻辑关系。 卡尔波夫把存在理解为三个世界:物理自然世界、人的精神世界、语言文化世界。思存关系是逻辑的先在性;精神和物质的关系,是时间的先在性。 3、思维与存在和主体与客体 4

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不同于主体与客体关系。主客关系是思存关系的表现形式。 4、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和“思维与存在”的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问题,是把思维与存在关系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反思。“思维与存在”的问题是整个世界的问题,是科学的问题。哲学不是面对自然、社会和思维,不是面对着整个世界,而是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当作对象。不能在科学和常识方面去理解,而要在哲学角度去思考。 5、思维与存在的“统一问题”和思维把“思存关系”作为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统一问题”是科学问题,哲学把“思存关系”作为问题进行的反思,追问科学思想的前提。 三、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人同世界的关系又表现为主客关系, 1、“我”与主、客体关系 主客关系,是以主体的逻辑先在性为前提的(主体在逻辑上先于客体),而不是主体在时间上先于客体而存在。主客关系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对历史、人对自我关系。从上述关系中进行理论的概括四种基本关系:实践关系(蕴涵两个尺度: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构成了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实践关系又蕴涵着三种基本关系:认知关系(普遍规律认识何以可能)、价值关系(合目的性)、审美关系(美就是让存在、保留),即真善美。实践关系蕴含着真善美,真善美是实践关系的应有之物。客体不是自在的客体,它是在与主体的关系中存在。从实践关系中去理解主客关系。康德提出先验论,人认识世界何以可能。 2、“中介”与主、客体关系 素朴的唯物论,离开世界Ⅱ(人的精神)对世界Ⅰ(物理自然)的关系而直接断言世界Ⅰ(古代哲学)。列宁说,聪明的唯心主义比愚蠢的唯物主义更接近于聪明的唯物主义。应该从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中去理解存在;整个近代哲学,始终在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中去寻求思想的客观性;现代哲学,实现了革命性的哲学转向,就是从世界Ⅲ(语言文化,作为中介)出发去反思世界Ⅱ对世界Ⅰ的关系。我的文章《从两级到中介》,主体是社会存在、历史存在、文化存在,它以实践、精神、文化为中介,人既是自然的人,又是社会、历史的人。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又是超越其所是的存在。现代哲学和现代科学提出了一个深刻的命题:“观察渗透理论,观察负载理论,没有中性的观察,观察总是被理论污染的”。 3、“主体际”与主、客体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总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主客关系”,另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的“主体间关系”。主客关系和主体间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规定、互为中介。个体间的相互交往构成人类,人以类的方式与自然构成主客关系。人类社会的历史不仅仅是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历史和人自身再生产的历史,而且是全部社会关系再生产的历史。所谓社会关系再生产过程就是主体际再生产的过程。主体际构成主客关系的一个逻辑前提。 人通过“概念世界”,即历史文化水库,而实现了主体之间的沟通,并实现了人对世界观念的把握。

4、“知情意”与主、客体关系 主体不仅仅是主体际的存在,作为个体主体,又是知情意相矛盾统一的存在。过去我们往往把知情意割裂开,虽然知情意在思维中可以分开,但在现实中知情意是不可分的,是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