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邮网络管理实验报告 实验二 SNMP协议工作原理验证与分析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网络管理

实验报告

专业信息工程

班级 2013211124

姓名曹爽

学号 2013210640

实验二SNMP协议工作原理验证与分析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学习SNMP服务在主机上的启动与配置,以及用MIB 浏览器访问SNMP MIB对象的值,并通过直观的MIB-2树图加深对MIB被管对象的了解。学习捕获SNMP报文,通过分析该报文理解SNMP协议的工作过程、SNMP 的报文结构、MIB-2树的结构、理解管理信息结构SMI及其规定的ASN.1。

二、实验要求

1、SNMP服务在主机上的启动和配置;

2、分析MIB-2树的结构;

3、通过get、getNext、set、trap几种操作访问MIB对象的值。

4、分析并验证SNMP协议的工作过程;

5、分析并验证SNMP协议数据单元的格式;

6、分析理解管理信息结构SMI及其规定的ASN.1。

三、实验工具

AdventNet MIB浏览器、数据包捕获软件Iris 4.0。

四、实验步骤

1.启动SNMP服务并配置共同体

按照书中的步骤启动SNMP服务,如下图所示。

之后完成SNMP Service属性设置,确保服务启动。如下图所示。

之后配置SNMP共同体,如下图所示,配置团体权利为“只读”,团体名称为“public”。

2.配置并熟悉MIB浏览器

启动MibBrowser,窗口如下。

左侧栏显示的就是MIB树,可以点击子节点前方的“+”“-”号展开或收起。选择“sysName”对象,点击“Get SNMP variable”可以访问对象,如下图所示。如果点击“GetNext SNMP variable”可以访问下一个对象。

点击“View SNMP data table”可以打开表窗口查看表结构,点击“Start”可以获取路由表信息,如下图所示。

3.捕获SNMP报文,理解SNMP协议工作原理

打开Iris和MibBrowser后,手动枚举局域网内所有主机,如下图所示。

之后在Filters中设置捕获报文条件,如下图所示。

Add1是我的地址,Add2是隔壁电脑的地址,箭头选择双向,所以捕获的是我和隔壁电脑互相通信的报文。

之后捕获报文,在Host中输入被监视主机的地址,如下图所示。

开始捕获后,查看捕获的报文如下图所示。

查看Value属性,可以看出被监视主机的名称为SIELAB04。选择一段报文,可以在解析区域看出对应的信息,比如下图选中的报文对应的信息是主机名称,为SIELAB04。

五、习题解答

1.根据MibBrowser软件左侧MIB导航图画出MIB-II树图(到组),并画出UDP子树(到基本被管对象)。

答:MIB导航如下:

树图如下:

mib-2

system

interfaces

at

ip

icmp

tcp

udp

egp

transmission

snmp UDP导航如下:

子树如下:

udp

udpOutDatagrams udpInErrors udpNoPorts

udpInDatagrams

udpTable

udpEntry

udpLocalAo...

udpLocalPo...2.通过使用MibBrowser 依次访问system 组的各个对象,考查各个被管对象的物理意义,并写出被管对象的sysDescr 的值。

答:sysDescr 表示系统描述,包括:系统硬件类型、软件系统、网络软件的全称和版本等,是系统的描述信息,其值如下图所示。

sysObjectID 表示系统中包含的网络管理子系统的厂商标识,可以作为识别设备类型的方法。

sysUpTime表示启动时间,是系统的网络管理部分本次启动以来的时间。

sysContact表示系统联系人,是系统负责人的标识和联系信息。

sysName表示系统名称,是系统的名称。

sysLocation表示系统位置,是系统的物理位置。

sysServices表示服务类型,指出该节点所提供的服务的集合,7个bit对应7层服务。

3.通过Get命令访问MibBrowser中ipRouteTable下ipRouteDest、ipRouteNextHop及ipRouteType对象的值,并将其与“SNMP Table”窗口得到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ipRouteDest、ipRouteNextTop及ipRouteType的含义。

答:三个对象的值如下图所示:

三个对象在“SNMP Table”窗口的数据分别如下:

可以看出,三者在ipRouteTable下和SNMP Table下的值相同。

其中,ipRouteDest代表目标子网的ip地址;

ipRouteNextHop代表本路由的下一站地址;

ipRouteType代表路由器的类型。

4.设置Iris过滤器,使其仅监测管理工作站和代理之间的通信。获取ip组的ipForwarding对象值,写出管理工作站和代理之间的SNMP协议的工作过程。

答:设置过程已在前文叙述,ipForwarding表示是否作为ip网关,其对象值如下图所示:

截获报文如下图所示。

SNMP报文在管理站和代理站之间传送,包含GetRequest、GetNextRequest 和SetRequest的报文由管理站发出,代理以GetResponse响应。Trap报文由代理发给管理站,不需要应答。管理站可连续发出多个请求报文,然后等待代理返回应答报文。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收到应答,则按照请求标识进行配对,亦即应答报文必须与请求报文有相同的请求标识。

5.选取一条GetRequest-PDU进行解析,指出对应的SNMP数据部分及其解析结果。

答:如下图所示,选取的这段报文数据对应的解析结果为public。

如下图所示,选取的这段报文数据对应的解析结果为STELAB04。

6.考察RFC1213-MIB文件结构,理解SMI。分别写出interfaces组中的ifNumber,ifTable、ifEntry和ifIndex的ASN.1定义,试用中文表述其中的DESCRIPTION。

答:RFC1213是对MIB-III定下的一个具体规范,它提出了针对基于TCP/IP 的Internet管理的MIB-II。SMI为定义和构造MIB提供了一个通用的框架,规定了MIB中被管对象的数据类型及其表示和命名方法。SMI的基本思想是追求MIB 的简单性和可扩充性,避开复杂的数据类型,并提供标准的方法来表示管理信息。

ifNumber,ifTable、ifEntry和ifIndex的ASN.1定义分别如下:

ifNumber OBJECT-TYPE

SYNTAX INTEGER

ACCESS read-only

STATUS mandatory

DESCRIPTION

"The number of network interfaces (regardless oftheir current state) present on this system."

::= { interfaces 1 }

ifTable OBJECT-TYPE

SYNTAX SEQUENCE OF IfEntry

ACCESS not-accessible

STATUS mandatory

DESCRIPTION

"A list of interface entries. The number ofentries is given by the value of ifNumber."

::= { interfaces 2 }

ifEntry OBJECT-TYPE

SYNTAX IfEntry

ACCESS not-accessible

STATUS mandatory

DESCRIPTION

"An interface entry containing objects at the subnetwork layer and below for a particular interface."

INDEX { ifIndex }

::= { ifTable 1 }

IfEntry ::=

SEQUENCE {

ifIndex

INTEGER,

ifDescr

DisplayString,

ifType

INTEGER,

ifMtu

INTEGER,

ifSpeed

Gauge,

ifPhysAddress

PhysAddress,

ifAdminStatus INTEGER, ifOperStatus INTEGER, ifLastChange TimeTicks, ifInOctets Counter, ifInUcastPkts Counter, ifInNUcastPkts Counter, ifInDiscards Counter, ifInErrors Counter, ifInUnknownProtos Counter, ifOutOctets Counter, ifOutUcastPkts Counter, ifOutNUcastPkts Counter, ifOutDiscards Counter, ifOutErrors Counter, ifOutQLen Gauge, ifSpecific

OBJECT IDENTIFIER

}

ifIndex OBJECT-TYPE SYNTAX INTEGER ACCESS read-only STATUS mandatory

DESCRIPTION

北邮 通信网实验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实验报告通信网理论基础实验报告 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班级:2013211124 学号: 姓名:

实验一 ErlangB公式计算器 一实验内容 编写Erlang B公式的图形界面计算器,实现给定任意两个变量求解第三个变量的功能: 1)给定到达的呼叫量a和中继线的数目s,求解系统的时间阻塞率B; 2)给定系统的时间阻塞率的要求B和到达的呼叫量a,求解中继线的数目s,以实现网络规划; 3)给定系统的时间阻塞率要求B以及中继线的数目s,判断该系统能支持的最大的呼叫量a。 二实验描述 1 实验思路 使用MA TLAB GUITOOL设计图形界面,通过单选按钮确定计算的变量,同时通过可编辑文本框输入其他两个已知变量的值,对于不同的变量,通过调用相应的函数进行求解并显示最终的结果。 2程序界面 3流程图 4主要的函数 符号规定如下: b(Blocking):阻塞率; a(BHT):到达呼叫量;

s(Lines):中继线数量。 1)已知到达呼叫量a及中继线数量s求阻塞率b 使用迭代算法提高程序效率 B s,a= a?B s?1,a s+a?B(s?1,a) 代码如下: function b = ErlangB_b(a,s) b =1; for i =1:s b = a * b /(i + a * b); end end 2)已知到达呼叫量a及阻塞率b求中继线数量s 考虑到s为正整数,因此采用数值逼近的方法。采用循环的方式,在每次循环中增加s的值,同时调用B s,a函数计算阻塞率并与已知阻塞率比较,当本次误差小于上次误差时,结束循环,得到s值。 代码如下: function s = ErlangB_s(a,b) s =1; Bs = ErlangB_b(a,s); err = abs(b-Bs); err_s = err; while(err_s <= err) err = err_s; s = s +1; Bs = ErlangB_b(a,s); err_s = abs(b - Bs); end s = s -1; end 3)已知阻塞率b及中继线数量s求到达呼叫量a 考虑到a为有理数,因此采用变步长逼近的方法。采用循环的方式,在每次循环中增加a的值(步长为s/2),同时调用B s,a函数计算阻塞率并与已知阻塞率比较,当本次误差小于预设阈值时,结束循环,得到a值。 代码如下: function a = ErlangB_a(b,s)

网络协议分析实验报告

实 验 报 告 课程名称 计算机网络 实验名称 网络协议分析 系别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学号 姓名 实验日期 实验成绩 一、实验目的 掌握常用的抓包软件,了解ARP 、ICMP 、IP 、TCP 、UDP 协议的结构。 二、实验环境 1.虚拟机(VMWare 或Microsoft Virtual PC )、Windows 2003 Server 。 2.实验室局域网,WindowsXP 三、实验学时 2学时,必做实验。 四、实验内容 注意:若是实验环境1,则配置客户机A 的IP 地址:192.168.11.X/24,X 为学生座号;另一台客户机B 的IP 地址:192.168.11.(X+100)。在客户机A 上安装EtherPeek (或者sniffer pro )协议分析软件。若是实验环境2则根据当前主机A 的地址,找一台当前在线主机B 完成。 1、从客户机A ping 客户机B ,利用EtherPeek (或者sniffer pro )协议分析软件抓包,分析ARP 协议; 2、从客户机A ping 客户机B ,利用EtherPeek (或者sniffer pro )协议分析软件抓包,分析icmp 协议和ip 协议; 3、客户机A 上访问 https://www.360docs.net/doc/0314986422.html, ,利用EtherPeek (或者sniffer pro )协议分析软件抓包,分析TCP 和UDP 协议; 五、实验步骤和截图(并填表) 1、分析arp 协议,填写下表 客户机B 客户机A

2、分析icmp协议和ip协议,分别填写下表 表一:ICMP报文分析

3、分析TCP和UDP 协议,分别填写下表

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通信线路进行管理。SNMP的目标是管理互联网Internet上众多厂家生产的软硬件平台,现在SNMP已经出到第三个版本的协议,其功能较以前已经大大地加强和改进了。说白了就是一网管系统。网络管理功能一般分为性能管理,配置管理,安全管理,计费管理和故障管理等五大管理功能。 Windows NT是纯32位操作系统,采用先进的NT核心技术。Windows NT Workstation的设计目标是工作站操作系统,适用于交互式桌面环境;Windows NT Server的设计目标是企业级的网络操作系统,提供容易管理、反应迅速的网络环境。两者在系统结构上完全一样,只是为适应不同应用环境在运行效率上做相应调整。 另一个可以采用的保护措施是在网络边界上过滤SNMP通信和请求,即在防火墙或边界路由器上,阻塞SNMP请求使用的端口。标准的SNMP服务使用161和162端口,厂商私有的实现一般使用199、391、705和1993端口。禁用这些端口通信后,外部网络访问内部网络的能力就受到了限制;另外,在内部网络的路由器上,应该编写一个ACL,只允许某个特定的可信任的SNMP管理系统操作SNMP 1.按应用层次划分为入门级服务器、工作组级服务器、部门级服务器和企业级服务器四类。 (1)入门级服务器 (2)工作组级服务器 (3)部门级服务器 (4)企业级服务器 2.按服务器的处理器架构(也就是服务器CPU所采用的指令系统)划分把服务器分为CISC(复杂指令集)架构服务器、RISC架(精简指令集)构服务器和VLIW架构服务器三种。 (1)CISC架构服务器 (2)RISC架构服务器 (3)VLIW架构服务器 3.按服务器按用途划分为通用型服务器和专用型服务器两类。 (1)通用型服务器 (2)专用型服务器 4.按服务器的机箱结构来划分,可以把服务器划分为“台式服务器”、“机架式服务器”、“机柜式服务器”和“刀片式服务器”四类。 (1)台式服务器 (2)机架式服务器 (3)机柜式服务器 (4)刀片式服务器 入门级服务器通常只使用一到两颗CPU,主要是针对基于Windows NT,NetWare等网络操作系统的用户,可以满足办公室型的中小型网络用户的文件共享、打印服务、数据处理、Internet接入及简单数据库应用的需求,也可以在小范围内完成诸如E-mail、Proxy 、DNS等服务。

网络管理与维护实验1-Windows环境下简单网络管理协议的安装与配置

一. 实验目的 1. 掌握Windows系统中SNMP服务的安装以及SNMP服务属性配置。 2. 掌握如何使用Snmputil命令查看代理的MIB对象,熟悉MIB结构,掌握SNMP操作; 3. 理解GetRequest、GetNextRequest、trap消息,以及团体名的作用。 二. 实验所需设备及材料 安装Windows操作系统的计算机1台。 三. 实验内容及要求 1. 参考实验指导书P251页5. 2.2节实验,完成Windows操作系统中SNMP服务的安装和SNMP服务属性的配置,其中只读团体名设置为自己的八位学号,联系人设置为自己的姓名拼音全称。 2. 参考实验指导书P256页5.2.4节实验,练习使用Snmputil工具查看代理的MIB对象(实例),熟悉Get、GetNext、Walk命令操作。 完成以下内容: ⑴管理站发送Get、GetNext请求访问“系统组”,当代理正常返回的对象实例和值时,截图,并逐条给予解释。例如先解释sysObjectID对象的语义,然后根据返回的值说明是哪一厂商。 ⑵访问“IP组”的ipAddTable,截图,并根据返回的信息,绘制出本机的ipAddTable表,并填写所有列对象实例的值。用箭头标示该表的索引列。 ⑶访问“IP组”的ipNetToMediaTable,在返回的多个接口信息中,选取某一个接口,写出其ARP表,并用arp 命令验证,截取arp命令回显内容。 ⑷使用netstat命令查看TCP连接,找到有本机IP地址的n条TCP连接(n>=4),截图,注意这n条TCP连接必须是连续出现的。针对你选择的n条TCP连接,思考如何使用Snmputil的get和getnext命令,查询“TCP 组”的TCP连接表的tcpConnState、tcpConnLocalPort两个列对象实例的值,截图。并参照理论教材P50图3.19的形式画出TCP连接表的对象及其实例的子树(每个列对象只画出你选择的n个实例)。 ⑸查询本机接口的个数,并利用某个命令查询所有接口的速率,截图。 ⑹本机是否可以作为IP网关?为什么?请结合访问相关对象的截图来说明。 ⑺访问系统当前的系统安装列表,截图(若内容太多,后半部分可以适当省略)。 ⑻产生一个trap,截图,并说明显示的trap信息中generic当前取值的含义。 四.实验过程

北邮大三数据库实验六数据查询分析实验

实验六数据查询分析实验 实验目的 通过对不同情况下查询语句的执行分析,巩固和加深对查询和查询优化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优化数据库系统的实践能力,熟悉了解Sybase中查询分析器的使用,并进一步提高编写复杂查询的SQL 程序的能力。 实验内容 1.索引对查询的影响 (1)对结果集只有一个元组的查询分三种情况进行执行(必如查询一个具体学生的信息):不建立索引,(学号上)建立非聚集索引,(学号上)建立聚集索引。 建立聚集索引: create clustered index student on student(student_id) go 建立非聚集索引: create nonclustered index student_index on student(student_id) go 用查询分析器的执行步骤和结果对执行进行分析比较。 select*from student where student_id='30201' 不建立索引 建立聚集索引

建立非聚集索引 (2)对结果集中有多个元组的查询(例如查看某门成绩的成绩表)分类似(1)的三种情况进行执行比较。 select*from student where student_id>'30401' 不建立索引:

建立聚集索引: 建立非聚集索引: (3)对查询条件为一个连续的范围的查询(例如查看学号在某个范围内的学生的选课情况)分类似(1)的三种情况进行执行比较,注意系统处理的选择。 select*from student where student_id between'31201'and'31415' 不建立索引:

北邮通电实验报告

实验3 集成乘法器幅度调制电路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2016211112班 苏晓玥杨宇宁 2016210349 2016210350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了解振幅调制的工作原理。 2.掌握用MC1496来实现AM和DSB的方法,并研究已调波与调制信号,载波之间的关系。3.掌握用示波器测量调幅系数的方法。 二.实验准备 1.本实验时应具备的知识点 (1)幅度调制 (2)用模拟乘法器实现幅度调制 (3)MC1496四象限模拟相乘器 2.本实验时所用到的仪器 (1)③号实验板《调幅与功率放大器电路》 (2)示波器 (3)万用表 (4)直流稳压电源 (5)高频信号源 三.实验内容 1.模拟相乘调幅器的输入失调电压调节。 2.用示波器观察正常调幅波(AM)波形,并测量其调幅系数。 3.用示波器观察平衡调幅波(抑制载波的双边带波形DSB)波形。 四.实验波形记录、说明 1.DSB信号波形观察

2.DSB信号反相点观察 3.DSB信号波形与载波波形的相位比较 结论:在调制信号正半周期间,两者同相;负半周期间,两者反相。

4.AM正常波形观测 5.过调制时的AM波形观察(1)调制度为100%

(2)调制度大于100% (3)调制度为30% A=260.0mv B=140.0mv

五.实验结论 我们通过实验了解振幅调制的工作原理是:调幅调制就是用低频调制信号去控制高频振荡(载波)的幅度,使其成为带有低频信息的调幅波。目前由于集成电路的发展,集成模拟相乘器得到广泛的应用,为此本实验采用价格较低廉的MC1496集成模拟相乘器来实现调幅之功能。 DSB信号波形与载波波形的相位关系是:在调制信号正半周期间,两者同相;负半周期间,两者反相。 通过实验了解到了调制度的计算方法 六.课程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振幅调制的工作原理并掌握了实现AM和DSB的方法,学会计算调制度,具体见实验结论。我们对集成乘法器幅度调制电路有了更好的了解,对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提高了对通信电子电路的兴趣。 和模电实验的单独进行,通电实验增强了团队配合的能力,两个人的有效分工提高了实验的效率,减少了一个人的独自苦恼。

北邮通信原理实验 基于SYSTEMVIEW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实验报告 题目:基于SYSTEMVIEW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班级:2013211124 专业:信息工程 姓名:曹爽 成绩:

目录 实验一:抽样定理 (3) 一、实验目的 (3) 二、实验要求 (3) 三、实验原理 (3) 四、实验步骤和结果 (3) 五、实验总结和讨论 (9) 实验二:验证奈奎斯特第一准则 (10) 一、实验目的 (10) 二、实验要求 (10) 三、实验原理 (10) 四、实验步骤和结果 (10) 五、实验总结和讨论 (19) 实验三:16QAM的调制与解调 (20) 一、实验目的 (20) 二、实验要求 (20) 三、实验原理 (20) 四、实验步骤和结果 (21) 五、实验总结和讨论 (33) 心得体会和实验建议 (34)

实验一:抽样定理 一、 实验目的 1. 掌握抽样定理。 2. 通过时域频域波形分析系统性能。 二、 实验要求 改变抽样速率观察信号波形的变化。 三、 实验原理 一个频率限制在0f 的时间连续信号()m t ,如果以0 12S T f 的间隔进行等间隔均匀抽样,则()m t 将被所得到的抽样值完全还原确定。 四、 实验步骤和结果 1. 按照图1.4.1所示连接电路,其中三个信号源设置频率值分别为10Hz 、15Hz 、20Hz ,如图1.4.2所示。 图1.4.1 连接框图

图1.4.2 信号源设置,其余两个频率值设置分别为15和20 2.由于三个信号源最高频率为20Hz,根据奈奎斯特抽样定理,最低抽样频率应 为40Hz,才能恢复出原信号,所以设置抽样脉冲为40Hz,如图1.4.3。 图1.4.3 抽样脉冲设置 3.之后设置低通滤波器,设置数字低通滤波器为巴特沃斯滤波器(其他类型的 低通滤波器也可以,影响不大),截止频率设置为信号源最高频率值20Hz,如图1.4.4。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工具

第六章简单网络管理协议工具 本章重点仍是一些网络工具,它们可用于管理系统及其它的网络设备,例如交换器、路由器、集线器和其它支持SNMP的设备等。这部分介绍的网络工具很有用,对于你已经掌握的软件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本章中介绍的工具有: ·UCD的SNMP命令 ·Snmpconf命令 总的来看,这些工具提供了监控和管理的功能,它们可用于以下方面: ·确定SNMP 的系统节奏(system heartbeat) ·确定系统开/关消息 ·获得协议统计信息 ·获得接口性能数据 ·监控系统进程活动性 ·监控路由 ·配置网络设备 6.1 监控/管理功能 1. 系统节奏 系统节奏(system heartbeat)是一条SNMP的get-request请求,管理员使用该请求来确定管理代理和系统的一般可连接性。举例说明,网络管理员可以查询管理代理的系统时钟MIB变量,可以确定每次连续的查询都比前一次查询晚一些。各次连续查询应该表明时间在向前移动。可用于这方面的MIB变量是数据对象unitTime ,它是Sun系统管理代理的sunSystem组的一部分。此外,MIB-II的system组中的数据对象sysUpTime也可用于这个方面,所有的SNMP管理代理应该都可以使用这个数据对象。 2. 系统开/关消息 如果一个系统因某种原因被关闭或重启,此时系统应该以trap形式向指定的网络管理系统发送一条报文。我们说过,trap是一种由管理代理主动发送的报文,它表明某些特定条件或事件。例如,接收这些报文后,管理员得知发生系统中断,于是采取适当的操作。UCD 管理代理的配置文件和其它工具可用于向一个或多个网络管理系统续传trap报文。 3. 协议统计信息 因为许多SNMP管理代理支持MIB-II标准,所以有可能实现协议性能监控和系统监控。这包括IP、ICMP、TCP、SNMP协议,网络接口计数器,及一些Sun系统性能数据对象。 4. 系统进程活动性 Sun MIB扩展和UCD管理代理的应用,使得实现系统进程的监控成为可能。通过监控 143

数据库实验报告完整

华北电力大学 实验报告 | | 实验名称数据库实验 课程名称数据库 | | 专业班级:学生姓名: 学号:成绩: 指导教师:实验日期:2015/7/9

《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课程设计 任务书 一、目的与要求 1.本实验是为计算机各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数据库原理后,为培养更好的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能力 而设置的实践环节。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具备应用数据库原理对数据库系统进行设计的能力。 为后继课程和毕业设计打下良好基础。 2.通过该实验,培养学生在建立数据库系统过程中使用关系数据理论的能力。 3.通过对一个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培养学生对数据库需求分析、数据库方案设计、系统编码、界 面设计和软件调试等各方面的能力。是一门考查学生数据库原理、面向对象设计方法、软件工程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课程的综合实验。 二、主要内容 针对一个具有实际应用场景的中小型系统(见题目附录)进行数据库设计,重点分析系统涉及的实体、实体之间的联系,实现增加、删除、更新、查询数据记录等基本操作。大致分为如下步骤: 1. 理解系统的数据库需求,分析实体及实体间联系,画出E-R图: 1)分析确定实体的属性和码,完成对该实体的实体完整性、用户自定义完整性的定义。 2)设计实体之间的联系,包括联系类型和联系的属性。最后画出完整的E-R图。 2.根据设计好的E-R图及关系数据库理论知识设计数据库模式: 1)把E-R图转换为逻辑模式; 2)规范化设计。使用关系范式理论证明所设计的关系至少属于3NF并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属于3NF则进行模式分解,直到该关系满足3NF为止,要求写出分解过程。 3)设计关系模式间的参照完整性,要求实现级联删除和级联更新。 4)用SQL语言完成数据库内模式的设计。 3.数据库权限的设计: 1)根据系统分析,完成授权操作; 2)了解学习收回权限的操作。 4.完成用户界面的设计,对重要数据进行加密。

北邮微波实验报告整理版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微波实验报告 班级:20112111xx 姓名:xxx 学号:20112103xx 指导老师:徐林娟 2014年6月

目录 实验二分支线匹配器 (1) 实验目的 (1) 实验原理 (1) 实验内容 (1) 实验步骤 (1) 单支节 (2) 双支节 (7) 实验三四分之一波长阻抗变换器 (12) 实验目的 (12) 实验原理 (12) 实验内容 (13) 实验步骤 (13) 纯电阻负载 (14) 复数负载 (19) 实验四功分器 (23) 实验目的 (23) 实验原理 (23) 实验内容 (24) 实验步骤 (24) 公分比为1.5 (25) 公分比为1(等功分器) (29) 心得体会 (32)

201121111x 班-xx 号-xx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二 分支线匹配器 实验目的 1.熟悉支节匹配器的匹配原理 2.了解微带线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 3.掌握Smith 图解法设计微带线匹配网络 实验原理 支节匹配器是在主传输线上并联适当的电纳(或者串联适当的电抗),用附加的反射来抵消主传输线上原来的反射波,以达到匹配的目的。 单支节匹配器,调谐时主要有两个可调参量:距离d 和由并联开路或短路短截线提供的电纳。匹配的基本思想是选择d ,使其在距离负载d 处向主线看去的导纳Y 是Y0+jB 形式。然后,此短截线的电纳选择为-jB ,根据该电纳值确定分支短截线的长度,这样就达到匹配条件。 双支节匹配器,通过增加一个支节,改进了单支节匹配器需要调节支节位置的不足,只需调节两个分支线长度,就能够达到匹配(但是双支节匹配不是对任意负载阻抗都能匹配的,即存在一个不能得到匹配的禁区)。 微带线是有介质εr (εr >1)和空气混合填充,基片上方是空气,导体带条和接地板之间是介质εr ,可以近似等效为均匀介质填充的传输线,等效介质电常数为 εe ,介于1和εr 之间,依赖于基片厚度H 和导体宽度W 。而微带线的特性阻抗与其等效介质电常数为εe 、基片厚度H 和导体宽度W 有关。 实验内容 已知:输入阻抗Z 75in ,负载阻抗Z (6435)l j ,特性阻抗0Z 75 ,介质基片 2.55r ,1H mm 。 假定负载在2GHz 时实现匹配,利用图解法设计微带线单支节和双支节匹配网络,假设双支节网络分支线与负载的距离114d ,两分支线之间的距离为21 8 d 。画出几种可能的电路图并且比较输入端反射系数幅度从1.8GHz 至2.2GHz 的变化。 实验步骤 1.根据已知计算出各参量,确定项目频率。 2.将归一化阻抗和负载阻抗所在位置分别标在Smith 圆上。 3.设计单枝节匹配网络,在图上确定分支线与负载的距离以及分支线的长度,根据给定的介质基片、特性阻抗和频率用TXLINE 计算微带线物理长度和宽度。此处应该注意电长度和实际长度的联系。 4.画出原理图,在用微带线画出基本的原理图时,注意还要把衬底添加到图中,将各部分的参数填入。注意微带 分支线处的不均匀性所引起的影响,选择适当的模型。 5.负载阻抗选择电阻和电感串联的形式,连接各端口,完成原理图,并且将项目的频率改为1.8—2.2GHz 。 6.添加矩形图,添加测量,点击分析,测量输入端的反射系数幅值。 7.同理设计双枝节匹配网络,重复上面的步骤。

实验1:网络数据包的捕获与协议分析

实验报告 ( 2014 / 2015 学年第二学期) 题目:网络数据包的捕获与协议分析 专业 学生姓名 班级学号 指导教师胡素君 指导单位计算机系统与网络教学中心 日期2015.5.10

实验一:网络数据包的捕获与协议分析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网络协议分析工具Wireshark的使用方法,并用它来分析一些协议; 2、截获数据包并对它们观察和分析,了解协议的运行机制。 二、实验原理和内容 1、tcp/ip协议族中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相关重要协议原理 2、网络协议分析工具Wireshark的工作原理和基本使用规则 三、实验环境以及设备 Pc机、双绞线、局域网 四、实验步骤 1.用Wireshark观察ARP协议以及ping命令的工作过程: (1)打开windows命令行,键入“ipconfig -all”命令获得本机的MAC地址和缺省路由器的IP地址;结果如下: (2)用“arp -d”命令清空本机的缓存;结果如下 (3)开始捕获所有属于ARP协议或ICMP协议的,并且源或目的MAC地址是本机的包。(4)执行命令:ping https://www.360docs.net/doc/0314986422.html,,观察执行后的结果并记录。

此时,Wireshark所观察到的现象是:(截图表示) 2.设计一个用Wireshark捕获HTTP实现的完整过程,并对捕获的结果进行分析和统计。(截 图加分析) 3.设计一个用Wireshark捕获ICMP实现的完整过程,并对捕获的结果进行分析和统计。要求:给出捕获某一数据包后的屏幕截图。以16进制形式显示其包的内容,并分析该ICMP 报文。(截图加分析) 4. 设计一个用Wireshark捕获IP数据包的过程,并对捕获的结果进行分析和统计(截图加分析) 要求:给出捕获某一数据包后的屏幕截图。以16进制形式显示其包的内容,并分析在该数据包中的内容:版本首部长度、服务类型、总长度、标识、片偏移、寿命、协议、源Ip地址、目的地址 五、实验总结

北邮《现代通信技术》实验报告一

现代通信技术实验报告 班级: 2012211110 学号: 2012210299 姓名:未可知

在学习现代通信技术实验课上,老师提到的一个词“通信人”警醒了我,尽管当初填报志愿时选择了通信工程最终也如愿以偿,进入大三,身边的同学忙着保研、考研、出国、找工作,似乎大家都为了分数在不懈奋斗。作为一个北邮通信工程的大三学生,我也不断地问自己想要学习的是什么,找寻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通信这个行业如此之大,我到底适合什么。本学期,现代通信技术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各种通信技术的发展和规划,也让我对“通信人”的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通信知识的储备 《现代通信技术》第一页指出,人与人之间通过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感官,感知现实世界而获取信息,并通过通信来传递信息。所谓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客观世界中大量地存在、产生和传递着以这些方式表示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信息的目的是用来“消除不可靠的因素”,它是物质运动规律总和。因此,我们通信人的任务就是利用有线、无线等形式来将信息从信源传递到信宿,在传输过程中保证通信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而具体来讲,要实现信息传递,通信网是必需的通信体系,其中通信网分层的结构形式需要不同的支撑技术,包括业务网技术,向用户提供电话、电报、数据、图像等各种电信业务的网络;介入与传送网技术,实现信息由一个点传递到另一个点或一些点的功能。对此,我们通信工程专业学习课程的安排让我们一步步打下基础,建立起知识储备。 知识树如下: 如知识树所述,通信工程课程体系可以大致分为一下6类基础:

数学基础:工科数学分析,线性代数,复变函数,概率论基础,随机过程; 电路基础: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电路,通信电子电路; 场与波基础: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射频与天线; 计算机应用能力:C 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时嵌入式系统 信号处理类课程:信号与系统,信号处理,图像处理,DSP 原理及应用; 通信类课程:通信原理,现代通信技术,信息论基础,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等。 从大一开始学习的工科数学分析,大学物理,大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为基础类课程,旨在培养我们的语言能力,数学基础,物理基础,计算机能力,然后逐步加大难度,细化课程,方向逐渐明朗详细。同时,课程中加入了各种实验,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 二、通信知识的小小应用 实验课上老师说过,以我们所学的知识已经可以制作简单通信的手机的草图了,我对此跃跃欲试。经过思考和调研,以下是我对于简单手机设计的原理框图和思考结果。 一部手机的结构包括接收机、发射机、中央控制模块、电源和人机界面部分,如下图 手机结构设计图 电路部分包括射频和逻辑音频电路部分,射频电路包括从天线到接收机的解调输出,与发射的I/O 调制到功率放大器输出的电路。其中,射频接收电路完成接收信号的滤波、信号放大、解调等功能;射频发射电路完成语音基带信号的调制、变频、功率放大等功能。要用到的超外差接收机、混频器、鉴相器等在《通信电子电路》书本中的知识。逻辑音频包括从接收解调到接收音频输出、送话器电路到发射I/O 调制器及逻辑电路部分的中央处理单元、数字语音处理及各种存储器电路。由核心控制模块CPU 、EEPROM 、 FLASH 、SRAM 等部分组成,一个基本 天线 接收机 发射机 频率合成 电源 逻 辑 音 频 人 机 交 互

网络层协议分析实验报告

1、网络层协议分析 1.A 数据包捕获分析部分 1.A.1、实验目的 1)、了解ICMP 协议报文类型及作用。 2)、理解IP协议报文类型和格式。 3)、分析ARP 协议的报文格式,理解ARP 协议的解析过程。 1.A.2、实验容介绍 1)、ICMP协议分析实验 执行ping 和tracert 命令,分别截获报文,分析截获的ICMP 报文类型和ICMP 报文格式,理解ICMP 协议的作用。 2)、IP协议分析实验 使用Ping 命令在两台计算机之间发送数据报,用Wireshark 截获数据报,分析IP 数据报的格式,理解IP V4 地址的编址方法,加深对IP 协议的理解。 3)、IP 数据报分片实验 我们已经从前边的实验中看到,IP 报文要交给数据链路层封装后才能发送。理想情况下,每个IP 报文正好能放在同一个物理帧中发送。但在实际应用中,每种网络技术所支持的最大帧长各不相同。例如:以太网的帧中最多可容纳1500 字节的数据,这个上限被称为物理网络的最大传输单元(MTU,MaxiumTransfer Unit)。 TCP/IP 协议在发送IP 数据报文时,一般选择一个合适的初始长度。当这个报文要从一个MTU 大的子网发送到一个MTU 小的网络时,IP 协议就把这个报文的数据部分分割成能被目的子网所容纳的较小数据分片,组成较小的报文发送。每个较小的报文被称为一个分片(Fragment)。每个分片都有一个IP 报文头,分片后的数据报的IP 报头和原始IP 报头除分片偏移、MF 标志位和校验字段不同外,其他都一样。 重组是分片的逆过程,分片只有到达目的主机时才进行重组。当目的主机收到IP 报文时,根据其片偏移和标志MF 位判断其是否一个分片。若MF 为0,片偏移为0,则表明它是一个完整的报文;否则,则表明它是一个分片。当一个报文的全部分片都到达目的主机时,IP 就根据报头中的标识符和片偏移将它们重新组成一个完整的报文交给上层协议处理。 4)、ARP协议分析实验 本次实验使用的Windows自带的Arp命令,提供了显示和修改地址解析协议所使用的地址映射表的功能。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学习理解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学习理解 1.SNMP网络管理协议综述 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是被广泛接受并投入使用的工业标准,它是由SGMP即简单网关监控协议发展以来的。它的目标是保证管理信息在任意两点中传送,便于网络管理员在网络上的任何节点检索信息,进行修改,寻找故障;完成故障诊断,容量规划和报告生成。它采用轮询机制,提供最基本的功能集。最适合小型、快速、低价格的环境使用。它只要求无证实的传输层协议UDP,受到许多产品的广泛支持。 2.1 管理信息 经由SNMP协议传输的所有管理倍息都表现为非聚集的对象类型。这些对象类型被收集到一个或多个管理信息库[MIB]中并且对象类型按照管理信息结构和标识(SMI)定义。简单网络管理协议策l版的sM[于1990年5月定义在一篇题为《基于因特网的了TCP/IP管理信息结构和标识》的RFC中。这一RFC要求所有的管理信息库数据和信息必须根据ISO 8824标准《抽象句法表示法1规范》(ASN.1)编码。按照ASN.1表示所有信息和对象的目的在于方便向OSI的网络管理协议迁移而无需重新定义现已存在的所有对象和MIB。 SMI为每一对象类型定义以下成分: ①名字; ②句法; ②编码说明。 注意:一个对象类型的名字明确地代表一个对象,称为对象标识符。不得分配标识符0给对象类型作为其名字的一部分。为便于阅读,在标准文档中对象标识符旁边包含对这一对象的描述。对象标识符是按照在OSI MIB树中建立的严格分层空间构造的,对象标识符总是一个唯一的从树根开始描述MIB树的整数序列。对象标识符和它的文字描述的组合称为标号。 2.1.1 管理树 SMI明确要求所有被管理的信息和数据都要由管理树来标识。这棵管理树来源于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入门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入门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在体系结构分为被管理的设备(Managed Device)、SNMP管理器(SNMP Manager)和SNMP代理(SNMP Agent)三个部分。被管理的设备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有时被称为网络单元(Network Elements),被管理的设备可以是路由器、网管服务器、交换机、网桥、集线器等。每一个支持SNMP的网络设备中都运行着一个SNMP代理,它负责随时收集和存储管理信息,记录网络设备的各种情况,网络管理软件再通过SNMP通信协议查询或修改代理所记录的信息。 SNMP代理是驻留在被管理设备上的网络管理软件模块,它收集本地计算机的管理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翻译成兼容SNMP协议的形式。 SNMP管理器通过网络管理软件来进行管理工作。网络管理软件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协助网络管理员完成管理整个网络的工作。网络管理软件要求SNMP 代理定期收集重要的设备信息,收集到的信息将用于确定独立的网络设备、部分网络或整个网络运行的状态是否正常。SNMP管理器定期查询SNMP代理收集到的有关设备运转状态、配置及性能等的信息。 SNMP使用面向自陷的轮询方法(Trap-directed polling)进行网络设备管理。一般情况下,网络管理工作站通过轮询被管理设备中的代理进行信息收集,在控制台上用数字或图形的表示方式显示这些信息,提供对网络设备工作状态和网络通信量的分析和管理功能。当被管理设备出现异常状态时,管理代理通过SNMP自陷立即向网络管理工作站发送出错通知。当一个网络设备产生了一个自陷时,网络管理员可以使用网络管理工作站来查询该设备状态,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管理信息数据库(MIB)是由 SNMP代理维护的一个信息存储库,是一个具有分层特性的信息的集合,它可以被网络管理系统控制。MIB定义了各种数据对象,网络管理员可以通过直接控制这些数据对象去控制、配置或监控网络设备。SNMP

北邮arduino实验报告

电子电路综合实验设计 实验名称: 基于 Arduino 的电压有效值测量电路设计与实现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班内序号:

实验 基于Arduino 的电压有效值测量电路设计与实现 一. 摘要 Arduino是一个基于开放原始码的软硬件平台,可用来开发独立运作、并具互动性的电子产品,也可以开发与PC 相连的周边装置,同时能在运行时与PC 上的软件进行交互。为了测量正弦波电压有效值,首先我们设计了单电源供电的半波整流电路,并进行整流滤波输出,然后选择了通过Arduino设计了读取电压有效值的程序,并实现使用此最小系统来测量和显示电压有效值。在频率和直流电压幅度限定在小范围的情况下,最小系统的示数基本和毫伏表测量的值相同。根据交流电压有效值的定义,运用集成运放和设计的Arduino最小系统的结合,实现了运用少量元器件对交流电压有效值的测量。 关键字:半波整流整流滤波 Arduino最小系统读取电压有效值 二. 实验目的 1、熟悉Arduino 最小系统的构建和使用方法; 2、掌握峰值半波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 3、根据技术指标通过分析计算确定电路形式和元器件参数; 4、画出电路原理图(元器件标准化,电路图规范化); 5、熟悉计算机仿真方法; 6、熟悉Arduino 系统编程方法。 三. 实验任务及设计要求 设计实现 Arduino 最小系统,并基于该系统实现对正弦波电压有效值的测量和显示。 1、基本要求 (1)实现Arduino 最小系统,并能下载完成Blink 测试程序,驱动Arduino 数字13 口LED 闪烁; (2)电源部分稳定输出5V 工作电压,用于系统供电; (3)设计峰值半波整流电路,技术指标要求如下:

北邮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班级: 姓名: 姓名:

实验一:双边带抑制载波调幅(DSB-SC AM ) 一、实验目的 1、了解DSB-SC AM 信号的产生以及相干解调的原理和实现方法。 2、了解DSB-SC AM 信号波形以及振幅频谱特点,并掌握其测量方法。 3、了解在发送DSB-SC AM 信号加导频分量的条件下,收端用锁相环提取载波的原理及其实现方法。 4、掌握锁相环的同步带和捕捉带的测量方法,掌握锁相环提取载波的调试方法。 二、实验原理 DSB 信号的时域表达式为 ()()cos DSB c s t m t t ω= 频域表达式为 1 ()[()()]2 DSB c c S M M ωωωωω=-++ 其波形和频谱如下图所示 DSB-SC AM 信号的产生及相干解调原理框图如下图所示

将均值为零的模拟基带信号m(t)与正弦载波c(t)相乘得到DSB—SC AM信号,其频谱不包含离散的载波分量。 DSB—SC AM信号的解调只能采用相干解调。为了能在接收端获取载波,一种方法是在发送端加导频,如上图所示。收端可用锁相环来提取导频信号作为恢复载波。此锁相环必须是窄带锁相,仅用来跟踪导频信号。 在锁相环锁定时,VCO输出信号sin2πf c t+φ与输入的导频信号cos2πf c t 的频率相同,但二者的相位差为φ+90°,其中很小。锁相环中乘法器的两个 输入信号分别为发来的信号s(t)(已调信号加导频)与锁相环中VCO的输出信号,二者相乘得到 A C m t cos2πf c t+A p cos2πf c t?sin2πf c t+φ =A c 2 m t sinφ+sin4πf c t+φ+ A p 2 sinφ+sin4πf c t+φ 在锁相环中的LPF带宽窄,能通过A p 2 sinφ分量,滤除m(t)的频率分量及四倍频载频分量,因为很小,所以约等于。LPF的输出以负反馈的方式控制VCO,使其保持在锁相状态。锁定后的VCO输出信号sin2πf c t+φ经90度移相后,以cos2πf c t+φ作为相干解调的恢复载波,它与输入的导频信号cos2πf c t 同频,几乎同相。 相干解调是将发来的信号s(t)与恢复载波相乘,再经过低通滤波后输出模拟基带信号 A C m t cos2πf c t+A p cos2πf c t?cos2πf c t+φ =A c 2 m t cosφ+cos4πf c t+φ+ A p 2 cosφ+cos4πf c t+φ 经过低通滤波可以滤除四倍载频分量,而A p 2 cosφ是直流分量,可以通过隔直

网络协议分析实验报告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题目网络协议分析实验报告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 2014年 6 月 29日

实验1 基于ICMP的MTU测量方法 实验目的 1)掌握ICMP协议 2)掌握PING程序基本原理 3)掌握socket编程技术 4)掌握MTU测量算法 实验任务 编写一个基于ICMP协议测量网络MTU的程序,程序需要完成的功能: 1)使用目标IP地址或域名作为参数,测量本机到目标主机经过网络的MTU; 2)输出到目标主机经过网络的MTU。 实验环境 1)Linux系统; 2)gcc编译工具,gdb调试工具。 实验步骤 1.首先仔细研读ping.c例程,熟悉linux下socket原始套接字编程模式,为实验做好准备; 2.生成最大数据量的IP数据报(64K),数据部分为ICMP格式,ICMP报文为回送请求报 文,IP首部DF位置为1;由发送线程发送; 3.如果收到报文为目标不可达报文,减少数据长度,再次发送,直到收到回送应答报文。 至此,MTU测量完毕。

ICMP协议是一种面向无连接的协议,用于传输出错报告控制信息。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协议,它对于网络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 它是TCP/IP协议族的一个子协议,属于网络层协议,主要用于在主机与路由器之间传递控制信息,包括报告错误、交换受限控制和状态信息等。当遇到IP数据无法访问目标、IP路由器无法按当前的传输速率转发数据包等情况时,会自动发送ICMP消息。ICMP报文在IP帧结构的首部协议类型字段(Protocol 8bit)的值=1.

ICMP原理 ICMP提供一致易懂的出错报告信息。发送的出错报文返回到发送原数据的设备,因为只有发送设备才是出错报文的逻辑接受者。发送设备随后可根据ICMP报文确定发生错误的类型,并确定如何才能更好地重发失败的数据包。但是ICMP唯一的功能是报告问题而不是纠正错误,纠正错误的任务由发送方完成。 我们在网络中经常会使用到ICMP协议,比如我们经常使用的用于检查网络通不通的Ping命令(Linux和Windows中均有),这个“Ping”的过程实际上就是ICMP协议工作的过程。还有其他的网络命令如跟踪路由的Tracert命令也是基于ICMP协议的。 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网际控制报文协议)是为网关和目标主机而提供的一种差错控制机制,使它们在遇到差错时能把错误报告给报文源发方.是IP层的一个协议。但是由于差错报告在发送给报文源发方时可能也要经过若干子网,因此牵涉到路由选择等问题,所以ICMP报文需通过IP协议来发送。ICMP数据报的数据发送前需要两级封装:首先添加ICMP 报头形成ICMP报文,再添加IP报头形成IP数据报 通信术语最大传输单元(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MTU)是指一种通信协议的某一层上面所能通过的最大数据包大小(以字节为单位)。最大传输单元这个参数通常与通信接口有关(网络接口卡、串口等)。 实验2 基于UDP的traceroute程序 实验目的 1)掌握UDP协议 2)掌握UDP客户机/服务器编程模式 3)掌握socket编程技术 4)掌握traceroute算法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

SNMP 1概述 (1) 2SNMP的工作原理 (1) 2.1网络管理模型 (1) 2.2网络管理协议结构 (2) 2.3网络管理服务 (3) 2.4委托代理 (4) 3管理信息结构SMI (4) 3.1ASN.1 (4) 3.2文本约定 (5) 3.3对象定义 (6) 3.4T RAP定义 (6) 3.5对象标志符 (7) 3.6表对象的定义 (8) 3.7对象和对象实例的区别 (10) 3.8OID的字典序 (10) 4协议数据单元(PDU--PROTOCOL DATA UNIT) (10) 4.1SNMP报文格式 (10) 4.2SNMP报文类型 (11) 4.3SNMP V2基本的PDU格式 (12) 4.4SNMP消息的生成 (13) 4.5SNMP消息的接受和处理 (13) 5SNMP协议操作 (15) 5.1G ET R EQUES T (15) 5.1.1GetRequest—PDU报文格式 (15) 5.1.2SNMPv2对GetRequest-PDU的处理(参考RFC1905) (15) 5.1.3SNMPv1对GetRequest-PDU的处理(参考RFC1157) (16) 5.2G ET N EXT R EQUEST—PDU (16) 5.2.1GetNextRequest报文格式 (17) 5.2.2SNMPv2对GeNextRequest-PDU的处理(参考RFC1905) (17)

5.2.3SNMPv1对GeNextRequest-PDU的处理(参考RFC1157) (18) 5.3R ESPONSE-PDU (18) 5.3.1Response报文格式 (18) 5.3.2SNMPv2对Response-PDU的处理(参考RFC1905) (20) 5.3.3SNMPv1对响应报文GetResponse的处理(参考RFC1157) (20) 5.4S ET R EQUES T-PDU (20) 5.4.1SetRequest报文格式 (20) 5.4.2SNMPv2实体对SetRequest报文的处理(参考RFC1905) (21) 5.4.3SNMPv1对SetRequest报文的处理(参考RFC1157) (22) 5.5G ET B ULK R EQUES T-PDU (23) 5.5.1GetBulkRequest-PDU报文格式 (23) 5.5.2SNMPv2对GetBulkRequest-PDU报文的处理(参考RFC1905) (24) 5.6I NFORM R EQUES T-PDU (25) 5.6.1InformRequest-PDU的格式 (25) 5.6.2SNMPv2对InformRequest-PDU的处理(参考RFC1905) (26) 5.7T RAP-PDU (26) 5.7.1SNMPv1的Trap (26) 5.7.2SNMPv2的SNMPv2-Trap-PDU (28) 6SNMP的安全控制 (29) 6.1SNMP V2-基于共同体的管理框架 (29) 6.2SNMP V3的安全策略 (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