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蚊媒监测和防治
登革热蚊媒监测和防治课件

成蚊种群调查方法:叮人率(有疫情 时绝对禁止使用该方法!)
目的:蚊种群一天之内与人接触的程度 室外人饵诱捕法:一人为人饵,腿部外
露,另一人捕捉蚊子;叮人率=蚊数/夜或蚊
数/人工小时;实际多用;分蚊种计算 要求:三定(人、时间、地点) 评价:对各类吸血蚊虫密度的直接衡量;对人
影响大,不安全
登革热蚊媒监测和防治
幼虫指数:調查戶数(以50戶为原則)中 发現登革热病媒蚊(幼虫及蛹)的平均数。
计算公式: 幼虫总数 --------- X 100 = 幼虫指数 調查戶数
登革热蚊媒监测和防治
诱蚊诱卵器监测
使用诱蚊诱卵器做登革热蚊媒监测,特 点:敏感、方便、价廉?????。
工具:诱卵器用空罐制成,内壁涂黑, 放一片木板,加水;每5-7天观察一次
容器指数:检查房屋中有伊蚊幼虫孳生 的积水容器百分比;例:调查100个容器, 其中80个有幼虫孳生,该指数为80%
计算公式: 阳性容器数 ----------- X 100 = 容器指数 調查容器数
登革热蚊媒监测和防治
幼虫监测方法:住房及周围容器积水 的幼虫孳生频率估计
布雷图指数=百户指数:每一百户住宅孳 生有有伊蚊幼虫的积水容器总数;或一 百户住宅有多少阳性容器数;例:调查 100住宅,有伊蚊幼虫孳生之积水容器共 计300个,该指数为300。
主要经过媒介伊蚊叮咬传播,包括生物性传播 和机械性传播
传播媒介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我省主 要是白纹伊蚊
尚无直接人传人的报道,在实验室可能会通过 气溶胶传播
登革热蚊媒监测和防治
传播媒介
埃及伊蚊是世界上大多数登革热流行地区的主要 传播媒介,但在我国、缅甸、印度尼西亚和老挝白纹 伊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
登革热蚊媒监测和防治课件

数据分析
对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 析,预测蚊媒密度和活
动规律。
蚊媒监测的频率和范围
频率
根据当地气候、蚊媒活动规律和防控需要,确定公道的监测频率,如每日、每 周或每月进行监测。
范围
监测范围应覆盖易感人群和高风险区域,包括居民区、学校、医疗机构、旅游 景点等场所。同时,也要关注周边地区和城乡结合部的蚊媒散布情况,以防止 疫情扩散。
及时就医
如果被蚊子叮咬后出现发热、头痛等症状, 应及时就医。
使用消炎止痛药
如果叮咬后出现炎症或疼痛,可以使用消炎 止痛药缓解症状。
使用抗过敏药
如果对蚊子叮咬过敏,可以使用抗过敏药缓 解症状。
遵循医嘱治疗
如果医生开出药物治疗方案,应遵循医嘱进 行治疗。
04 案例分析
成功防治案例
案例一
某城市在发现登革热疫情后,迅速采 取措施,包括大规模灭蚊、加强病例 追踪和隔离、开展宣传教育等,成功 控制了疫情的传播。
蚊子幼虫需要在水中生长,因 此清算家中和社区的积水是防
治蚊子的重要措施。
绿化管理
公道计划和管理绿化植被,避 免形成蚊子繁育的环境。
垃圾分类与处理
垃圾分类与处理可以有效减少 蚊子的繁育环境,同时也有利 于环境保护。
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对蚊 子防治的认识和意识,共同参
与防治工作。
药物治疗措施
评估风险
了解蚊媒散布和密度,评 估登革热传播风险,为制 定防控策略提供根据。
监测效果
通过监测蚊媒控制措施的 效果,及时调整防控策略 ,提高防控效果。
蚊媒监测的方法
人力调查
通过专业人员实地调查 ,统计不同生境中的蚊 媒种类、数量和密度。
全国登革热监测方案

1. 引言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主要传播媒介为蚊子。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频繁出游和国际交流,登革热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及时监测、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的爆发情况,全国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登革热监测方案。
本文将介绍全国登革热监测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包括监测指标、监测方法、监测职责与机制等内容,旨在提供科学有效的方式来监测和预防登革热的传播。
2. 监测指标(1)登革热病例发病率:监测每个行政区域的登革热病例发病情况,以表明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和趋势。
(2)蚊子密度指数:通过监测蚊子的生命周期和密度,评估蚊子传播登革热的潜在风险。
(3)登革热病毒感染率:监测蚊子中登革热病毒的感染率,了解病毒的传播情况。
3. 监测方法3.1 病例监测(1)建立登革热病例报告系统,要求医疗机构及时上报登革热病例的基本信息、发病情况和流行趋势等。
(2)加强实时监测,在重点地区设立登革热监测站点,配备专业人员进行病例的监测和统计工作。
(3)开展登革热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追踪和分析病例的来源和传播途径,为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3.2 蚊子密度监测(1)采用人工或自动化监测方法,定期调查各地域的蚊子密度,了解蚊子的繁殖情况和频率。
(2)建立蚊子密度监测系统,记录每个监测地点的坐标和监测结果,以便后续分析与比对。
3.3 病毒感染率监测(1)采集蚊子样本并运回实验室进行病毒检测,确保病毒感染率的准确性。
(2)建立病毒感染率数据库,将监测结果整理、存储和分析,为后续的预测与决策提供支持。
4. 监测职责与机制4.1 中央层面(1)成立国家登革热监测机构,负责全国范围内登革热监测的指导与协调工作。
(2)制定监测方案和技术标准,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3)发布登革热监测结果和预警信息,及时向社会公众通报疫情,引导防控工作的实施。
4.2 地方层面(1)建立登革热监测网络,各省市自治区设立监测机构,负责本地区登革热监测工作的实施和推进。
登革热防控方案

登革热防控方案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尤其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的传播,制定一套科学可行的防控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一、病毒监测与预警1.建立病毒监测网络:在疫情高发地区建立病毒监测网络,包括监测站点的选择、监测方法和频率的确定等。
2.病毒分离与鉴定:对采集到的病毒样本进行分离和鉴定,确保准确了解病毒的种类和变异情况。
3.建立预警系统:根据病毒监测结果和流行趋势,建立登革热的预警系统,及时预测疫情发展趋势,为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蚊媒控制1.环境整治:清除蚊子的繁殖场所,包括清理废弃物、消除积水等,减少蚊子的滋生条件。
2.化学防治:使用合适的杀蚊剂对蚊子进行灭杀,如喷洒杀虫剂、使用蚊香等,确保蚊子的密度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3.生物防治:引入天敌或使用生物杀虫剂对蚊子进行控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的危害。
三、个人防护1.穿着适当衣物:在蚊子多的地区,应尽量穿长袖衣物和长裤,减少暴露在蚊子叮咬的机会。
2.使用防蚊液:使用含有有效成分的防蚊液,涂抹在暴露的皮肤上,有效防止蚊子叮咬。
3.使用蚊帐:在睡眠时使用蚊帐,有效隔离蚊子,防止叮咬。
四、社区宣传与教育1.开展宣传活动: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开展登革热的宣传活动,向社区居民普及登革热的相关知识,提高居民的防护意识。
2.培训医护人员:组织培训班,培训医护人员关于登革热的诊断、治疗和防控知识,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
3.制定应急预案:制定社区登革热疫情发生时的应急预案,确保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疫情的发生。
五、国际合作1.信息共享: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共享,及时了解其他地区的疫情动态,为本国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2.技术支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技术交流和合作,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提升本国的防控水平。
3.资源调配:在疫情发生时,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源调配合作,共同应对登革热的挑战。
登革热防控工作方案

登革热防控工作方案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给全球范围内的千家万户带来巨大的威胁。
为了防控登革热,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预防工作方案。
本文将从疫情监测、蚊虫防制、宣教和卫生教育四个方面谈登革热的防控工作方案。
一、疫情监测疫情监测是登革热防控的关键步骤。
通过对疫情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病例的出现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疫情监测包括实时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监测。
实时监测通过监测热点地区的病例发生情况,及时掌握疫情的动态。
流行病学调查则是追踪病例的来源和传播途径,帮助确定传染源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病原学监测则是通过病毒株的分离和鉴定,了解病毒的变异情况,为疫苗研发提供参考。
二、蚊虫防制蚊虫是登革热病毒的传播媒介,蚊虫防制是登革热防控的重中之重。
蚊虫防制的重点是控制蚊虫的繁殖和传播。
首先,要清除蚊虫的滋生场所,如清理废弃物、倒掉积水、清理下水道等。
其次,要使用杀虫剂喷洒,对蚊虫进行有效的灭杀。
此外,还可以使用物理防治措施,如安装蚊帐、使用电蚊拍等,防止蚊虫叮咬。
同时,也需要对蚊虫进行监测和调查,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的传播风险。
三、宣教和卫生教育宣教和卫生教育是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关键环节。
通过宣教和卫生教育,可以向公众普及登革热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提醒人们注意个人卫生,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在宣教和卫生教育中,可以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如电视、广播、互联网等,也可以利用社区、学校等场所开展宣讲活动,增加公众的认知和参与度。
四、社会合作与资源整合登革热的防控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政府、医疗机构、社区组织等都需要参与进来,共同合作,共同推进登革热的防控。
同时,需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进行统筹安排和高效利用。
只有社会合作和资源整合,才能构建起全方位、全过程的登革热防控体系,有效地控制疫情的发生和传播。
总之,登革热的防控需要从疫情监测、蚊虫防制、宣教和卫生教育、社会合作与资源整合等多个方面入手,综合运用各种工作方法和手段,形成一个全面、科学和有力的防控工作方案。
登革热的防控工作方案

登革热的防控工作方案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
这种疾病在近年来日益严重,给社会和公众的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因此,制定一套有效的防控工作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如何防控登革热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强媒介控制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因此,必须加强对蚊子的控制工作。
首先,要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做到垃圾分类、垃圾清理、下水道畅通等,以减少蚊子的滋生地。
其次,要定期喷洒杀虫剂,消灭蚊子的生长和繁殖环境。
此外,还应该鼓励市民做好个人防护,如穿长袖衣物、使用蚊帐等,减少被蚊子叮咬的概率。
二、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登革热的防控不仅仅依靠政府和相关机构的工作,更需要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
因此,应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防护能力。
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渠道,向公众普及登革热的知识、防控措施等。
同时,还可以组织开展宣传活动,如健康讲座、义务清理活动等,引导市民自觉参与到登革热的防控工作中来。
三、加强监测和报告及时准确地掌握登革热的疫情情况对于防控工作至关重要。
因此,应建立健全监测和报告制度。
各级卫生部门应定期开展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疑似病例。
同时,还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如建立登革热病例数据库,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方法,提前预警和预测疫情发展趋势,以便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
四、加强国际合作登革热是一种跨国传染病,因此,国际合作在防控工作中不可或缺。
各国应加强信息共享和协作,共同研究登革热的防控技术和方法。
此外,还可以加强边境卫生检查,控制病毒的跨境传播。
同时,还可以促进疫苗研发和生产,为广大人民提供更好的防范措施。
五、加强医疗救治对于已经感染登革热的患者,需要及时进行医疗救治,以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登革热的诊疗能力和病例管理,将确诊病例迅速隔离治疗,减少病毒的传播。
同时,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治疗,缓解其症状,提高其康复率。
此外,要加强对患者家属和社区的健康教育,提高对登革热的认识和理解。
登革热防治工作制度

登革热防治工作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的传播与流行,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登革热防治工作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全民参与的原则。
第三条各级政府应将登革热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登革热防治长效机制,保障登革热防治工作所需经费。
第四条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是登革热防治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指导登革热防治工作。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登革热防治工作。
二、预防措施第五条登革热防治工作应当采取以下措施:(一)宣传普及登革热防治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二)建立健全蚊媒监测体系,定期开展蚊媒监测工作,掌握蚊媒密度和病毒携带情况;(三)清除积水,填平洼地,疏通沟渠,防止蚊虫孳生;(四)定期喷洒杀虫剂,降低成蚊密度;(五)加强入境检疫,对来自登革热流行地区的人员和物品实施严格的检疫措施;(六)建立健全疫情报告和通报制度,及时报告和通报登革热疫情信息;(七)对登革热患者和疑似患者实行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八)其他必要的防治措施。
第六条各级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加强对旅游景点、宾馆酒店、工地、学校等高风险场所的登革热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安全和健康。
第七条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政府开展登革热防治工作,组织居民、村民参与清除积水、杀灭蚊虫等活动。
三、疫情监测与报告第八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登革热监测体系,定期对蚊媒密度、病毒携带情况进行监测,并及时上报监测数据。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做好登革热的诊断、治疗和疫情报告工作,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
第十条发现登革热疫情或者疑似病例的,医疗机构应当立即报告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进行隔离治疗。
第十一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应当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并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

2.方法:每个监测点按不同地理方位选4个街道/ 村的居民区调查不少于100户,检查记录室内外所 有小型积水容器及其幼虫孳生情况,收集阳性容 器中的蚊幼进行种类鉴定,或带回实验室饲养至 成蚊进行种类鉴定,计算布雷图指数。为避免连 续监测对蚊虫密度造成影响,相邻两次监测应在 不同户次进行。 户的定义:每个家庭、集体宿舍/单位办公室/酒 店的2个房间、农贸市场/花房/外环境/室内公共 场所等每30㎡定义为一户。
监测方法
所有登革热蚊媒应急监测点均须进行布雷图指数 法和双层叠帐法监测,诱蚊诱卵器法可酌情采用
监测频次 布雷图指数法:登革热疫情发生1-2天内,核心区 进行1次全面覆盖调查和应急蚊媒控制,随后每23天重复进行控制与调查,直至BI小于5;警戒区 每周调查1次;监控区每2周调查1次。 诱蚊诱卵器法:核心区诱蚊诱卵器放置4天后每23天检查1次,发现阳性诱卵器时收回并补充新的 诱卵器;警戒区每周监测1次;监控区每2周监测1 次。 双层叠帐法:核心区每3天1次,警戒区每周1次; 监控区每2周1次。
常见的登革热蚊媒孳生地
家庭环境 富贵竹等阴生水养植物的花瓶积水等。 饮用水缸。 冰箱底部的水盘。 浴室、卫生间储水桶、缸等。 花盆底盘。
贮水的水桶、陶瓮、水泥槽、楼顶水箱、洗涤用 水缸、空调水收集容器等。 废轮胎。 晒衣架水泥桩上及其它可积水的水管。 竹篱笆竹节顶端、树洞、竹洞。 屋檐排水槽或反墚堵塞积水。 家禽、家畜与鸟类饮用水槽。 周围废弃或闲置的盆、罐、瓶等。
其它特殊孳生源 蒸气熨斗贮水槽、防窃盗围墙碎玻璃、渔船船舶 、游艇等。
积水的塑料管、塑料布、塑料椅、塑料袋、塑料 突出物、塑料花篮、大型塑料资源回收桶。 木箱、木盘。 树洞、竹洞。 废轮胎、废弃马桶、浴缸、安全帽、手推车、花 柱凹槽、保险杆凹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尼、台湾、日本、、、、、、 截止目前,浙江省报告6例输入性病例 广东比去年提前2个月出现本土散发病例
或再加单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性(散 发病例或流行尚未确定时)
排除其他诊断者
实验室诊断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加以下任一项: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IgG阴转阳性 恢复期血清IgG抗体4倍以上增长 从病人血清等标本中分离到病毒或抗原阳性 RT-PCR检测登革病毒RNA阳性
治 疗原则
传播媒介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我省主 要是白纹伊蚊
尚无直接人传人的报道,在实验室可能会通过 气溶胶传播
传播媒介
埃及伊蚊是世界上大多数登革热流行地区的主要 传播媒介,但在我国、缅甸、印度尼西亚和老挝白纹 伊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
国外已证明为登革热媒介的蚊类还有赫布里底伊蚊 、波里尼西亚伊蚊、盾纹伊蚊和中斑伊蚊,但主要分布 于南太平洋岛屿,其媒介作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 奥巴伊蚊、科克伊蚊、哈氏伊蚊、伪盾伊蚊、罗图马 伊蚊、汤加伊蚊、白雪伊蚊也被视为可疑媒介。
登革热主要症状、体征(2019)
症状体征
发热 头痛 全身酸痛 皮疹 骨痛 腰痛 淋巴结肿大 皮肤瘙痒 腹泻 腔道出血
病例数
978 893 675 579 484 161 94 134 95 41
% 100 91.31 69.02 59.2 49.49 16.46 9.61 13.7 9.71 4.19
东南亚3-5年出现一次流行高峰,巴西4-5年出 现一次发病高峰
典型登革热
急性起病,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 热程3~7天; 热型多不规则或双峰热; 头痛,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 乏力及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
、腹泻或便秘等。
典型体征
多样性皮疹 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充
血 表浅淋巴结肿大 束臂试验呈阳性 出血倾向(多于病程5~8天)
早发现、早隔离、就地治疗。 具体治疗措施: 对症支持治疗、抗病毒治疗等 降低病死率
一般治疗及隔离
急性期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在 有防蚊设备的病室中隔离到完全退热为止。
抗病毒治疗:在起病3-5天内(病毒血症期) ,可潜在分布最重要的因素
潜伏期
内潜伏期:3-14天 外潜伏期:8-10天
传播机制
登革病毒传播
蚊叮咬/获得病毒
蚊再叮咬/传播病毒
外潜伏期
内潜伏期
病毒血症
病毒血症
0
5
8
12
16
20
24
28
天数
#1患者
#2患者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 不同型别二次感染症状加重
流行季节
热带、亚热带地区可常年发病,但主要流行季 节与雨季相一致,与蚊媒密度高峰一致
病原学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 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是我国传染病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亚热带的非洲、美洲、东南亚、西太平洋区 和欧洲个别境域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
登革病毒原属B组虫媒病毒,现归入黄病毒科中的黄病毒属, 黄病毒属包括黄热病毒、乙型脑炎病毒、登革病毒、西尼罗病 毒、圣路易斯脑炎病毒等。
登革热早期诊断指标
近两周疫区旅游史、急起发热、头痛 等
束臂试验阳性及皮疹等 白细胞发病早期显著减少,中性粒细
胞和单核细胞绝对计数低 AST及ALT水平升高 血小板下降,1/2~3/4病例减少
重症登革热高危人群
1. 二次感染患者 2. 伴有基础疾病者
3. 儿童 4. 65岁以上的老人
登革热----2019年全国疫情
登革热----2019年我省疫情(舟山外)
登革热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蚊传疾病
过去50年来,登革热发病率增加30倍。 每年超过100个流行国家 新增感染约5千万至1亿 (WHO, 2019)。
每年上报至WHO的登革热与严重登革病例平均数(1955-2019)与近年病例数(2019-20197).
血清分型
登革病毒Ⅰ型夏威夷株 Ⅰ型
登革病毒Ⅳ型H241株 Ⅳ型
Ⅱ型 登革病毒Ⅱ型新几内亚株
Ⅲ型 登革病毒Ⅲ型H87株
传染源
登革热患者:发病前1天和发病后5天内 非人灵长类:黑猩猩、长臂猿、猕猴 其他野生动物:蝙蝠 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
主要经过媒介伊蚊叮咬传播,包括生物性传播 和机械性传播
5.营养不良者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大多显著减少,从第2天开始降 低,4~5天至最低,至退热后数天才 恢复正常
血小板减少 HCT升高 肝功能异常等
诊断类型
疑似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 实验室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
流行病学资料:14日内疫区旅游史等 登革热典型症状及体征
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加血常规:血小板减少,白细 胞总数减少(登革热流行已确定时)
2019年10月我省温州报告2例无外出史的病例; 2019年的监测结果显示除10月份3个监测点的布雷图指数低
于5外,其他月份所有监测点的布雷图指数均不低于5,一 旦有病例输入有暴发风险。
目前形势
2019年3月6日,据巴西媒体报道,2019年1-2月,圣保罗有 5.18万疑似登革热病例,比2019年同期增加了9倍。其中, 有4.4万名病例已确认为登革热患者,人数已超过该州近五 年来登革热患者总和。全国病例超过10万例。
登革热的监测和防治
登革热概述 成蚊种群调查方法 幼虫密度调查方法 登革热蚊媒防制 登革热应急处置
登革热疫情形势
2019年全球多个国家登革热暴发,我国广东、云南等地发 生本地暴发,报告病例4000余例;
2019年我国广东、云南、福建、广西等地发生本地暴发, 其中广东报告4万多病例,福建发生登革热本地聚集性疫情 的南平与我省临界;
中国白纹伊蚊潜在分布与平均温度(左)和年平均降水量(右)的关系 (Wu et al 2019)
白纹伊蚊的生活周期
1-2 天
蛹
孑孓
卵
4-5 天
2-3 天
白纹伊蚊的生物学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