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不良反应及其预防措施的探讨
临床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及预防对策

1 - 2 分析方法:分析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以及药物种类, 将患者 自身『 青 况与不 良 反应症状进行比对分析,统计数据并分析。 1 . 3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均采用S P S S 1 6 . 0 软件处理,用例数、百分
数 ( n ,%)进行数据表示 ,组 问数据 用 检 验计数资料 , P<O . 0 5 具有
【 摘 要 】 目的 分析 临床 中药制 剂 的不 良反 应 并探 究预 防对 策 。方 法 收集 2 0 1 3年 6月至 2 0 1 4年 6月在 我 院就 诊 的 3 2 0例 中药制 剂不 良反 应 案例 进行 分析 研 究 。结 果 研 究得 出 ,性 别 、年龄 、 药物种 类 、药物 使 用方 法等 均对不 良反应 的发 生率 具有影 响 ,且 具有 统计 . 1 不 良反应与患者 自身情况 的联系 :根据统计分析 ,女性 ( 2 0 5 / 3 2 0 )
周岁以下 ( 8 5 / 3 2 0 )和6 O 岁以上 ( 1 3 2 / 3 2 0 )的儿童和老年人不良反应
发生率 也高于其他 年龄段。 中药 制剂会造成不 同程 度的呕吐 、发热 、 胸 闷、皮 肤过敏 ,甚至出现过敏性休 克、肝损伤 。为预防 中药 制剂 的 不 良反 应 ,需要 加强对 药物的控制 和用药者 的监管 ] 。对 中药制剂 的
发生不 良 反应的概率高于男性 ( 1 1 5 / 3 2 0 ),原因可能与男女之间的身体
素质不 同有 关,女性体质多数较弱且不耐受药物团 。此外年 龄也具有很
大关系,1 2 周岁以下 ( 8 5 / 3 2 0 )和6 0 岁以上 ( 1 3 2 / 3 2 0 )的儿童和老年人
不 良反应 发生率也高于其 他年龄段 ,原因可能为 儿童的身体还 处于发
分析中成药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及相应的预防措施

分析中成药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及相应的预防措施【摘要】目的:评价分析中成药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及相应的预防措施。
方法:病例收集于2022年3月~2023年3月,从我院收治的使用中成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抽选出60例进行调查,主要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给药途径、药品剂型等,统计患者用药后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有哪些和有效的防护措施。
结果:经研究调查显示,中成药不良反应患者中女性高于男性,高龄患者多于低龄人群,选择静脉注射给药途径产生的不良反应率高于其他给药途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结论:选择中成药治疗可能会引起各种不良反应,此反应与患者年龄、药物剂型、药品种类等因素相关,因此临床要结合患者个体差异给药,严格、规范用药行为,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
【关键词】中成药;不良反应;产生原因;预防措施中成药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过不同特殊工艺加工而制作出的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常见的剂型类型是药丸、膏、胶囊、丹和散等,由于中成药是中药制作而成,药材按照治病原则的配方制成现成药品,故其不良反应相比西药轻,但是随着中成药的使用率不断频繁,应用范围广,中成药的不良反应也逐渐明显,为了确保临床患者能安心、放心用药,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必须要明确中成药不良反应的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实际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干预[1-2]。
故下文对纳入的60例中成药使用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展开研究,旨在分析其原因及防护措施的干预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病例选取于2022年3月~2023年3月,调查对象为在我院服用中成药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统计出60例全部接受调查,分析其病历资料。
其中男性25例,女性35例,年龄16~78岁,平均(47.26±4.26)岁,BMI指数19~28kg/m2,平均(23.72±1.25)kg/m2。
患者均知情并自愿同意参与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方法统计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药品剂型、给药途径和用药品种等,参照《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和检测管理办法》中的标准判断,分析计算各个因素对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关键词】不良反应发生原因预防措施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简称ADR)系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中医药学是人类历史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辉煌科学成就的代表。
几千年来,中医根据辨证施治运用中药防治各种疾病,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药以其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的明显优势受到临床患者的青睐。
随着对中药大量、长期的使用,认为“中药为天然药物,无毒副作用”或者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等观点,从而导致中药滥用现象的出现。
随着中药临床应用的日益广泛,随之出现的中药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多,因此,临床对中药的使用必须高度重视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现对中药不良反应的产生原因作以下浅析。
1 中药质量问题1.1 品种中药品种繁多,来源复杂,药物中“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现象在所难免。
这些药物的药性悬殊,不同品种的药物之间相互替用或乱用就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如金钱草异物同名品甚多,有四川报春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过路黄的全草;有江苏唇形科植物活血丹的全草;各地称金钱草的药用植物还有很多,临床治疗肝胆结石的以四川大金钱草(过路黄)的老草疗效为好,而治疗泌尿系统结石则以唇形科活血丹(连钱草)为佳。
各品种功用不同,临床用药若不辨清楚,则易导致不良反应[1]。
山豆根主要有广豆根和北豆根,前者为豆科槐属植物,而后者却是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根茎,北豆根具有清热解毒之功,常入药治疗咽喉肿痛,而广豆根易致呕,实验表明,广豆根毒性明显大于北豆根,又如苦楝子与川楝子,有些地区当川楝子不足时,以苦楝子代用,这是不妥的,苦楝子是有毒之品,不可与川楝子混淆入药。
1.2 产地自然环境对植物体内的化学物质的合成、代谢和积累影响显著,从而影响中药中有效成分的类型和数量,影响中药的品质。
中药强调地道药材,其目的是保证中药所含有效成份的相对固定。
中药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案例

中药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案例摘要:一、引言二、中药不良反应的案例介绍1.案例一:草乌中毒2.案例二:附子过敏3.案例三:蜈蚣中毒三、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1.药物本身的问题2.用药剂量不当3.药物相互作用4.患者个体差异四、如何预防中药不良反应1.严格遵循医嘱2.了解药物禁忌和注意事项3.遵循药物剂量和疗程4.避免长期自行用药五、结论正文: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的日益重视,中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与此同时,中药不良反应事件也屡见不鲜。
本文将通过几个具体案例,分析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探讨如何预防中药不良反应。
一、引言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较小的特点。
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中药不良反应仍然不容忽视。
为了提高大家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本文将介绍一些中药不良反应的案例。
二、中药不良反应的案例介绍1.案例一:草乌中毒草乌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祛风除湿、止痛的功效。
然而,草乌中含有乌头碱,对人体具有很强的毒性。
如果患者误食或过量使用草乌,可能导致乌头碱中毒,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心慌等症状。
2.案例二:附子过敏附子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温阳散寒、止痛的作用。
但部分患者对附子过敏,在使用附子后出现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症状。
严重的过敏反应甚至可能导致休克。
3.案例三:蜈蚣中毒蜈蚣具有祛风止痛、解毒杀虫的作用,但蜈蚣体内含有毒素,如果患者误食或过量使用蜈蚣,可能导致蜈蚣中毒。
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头晕等。
三、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1.药物本身的问题:中药成分复杂,部分药材具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
如果用药不当,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2.用药剂量不当:中药剂量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合理控制药物剂量是预防中药不良反应的关键。
3.药物相互作用:某些中药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时,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加重不良反应。
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关注药物相互作用。
4.患者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药物的敏感度和耐受性不同,部分患者在使用中药时容易发生不良反应。
中药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

中药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背景中药在治疗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有时候中药会引发不良反应,给使用者带来健康风险。
为了及时应对中药不良反应,并保障使用者的健康与安全,制定一份中药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是必要的。
目标本应急预案的目标是在中药使用过程中及时发现不良反应,采取相应措施减轻症状,并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展与恶化。
应急流程1. 监测与记录:- 使用中药的个人应定期对自身体感进行监测。
注意观察是否出现不寻常的身体反应或不适感,如头痛、恶心、皮肤过敏等。
- 出现不良反应时,应立即记录相关信息,如时间、症状描述等。
2. 停药与联系:- 在发现不良反应后,应立即停止使用中药。
- 如果症状较轻,可以采取自行处理的方式,如饮用大量水、休息等。
- 如果症状较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联系医生或药剂师,并向其提供详细的症状信息。
3. 医疗评估与处理:- 在与医生或药剂师的沟通中,提供详细的症状信息,包括开始使用中药的时间、用药剂量等。
- 医生或药剂师将根据症状信息进行评估,并推荐适当的处理措施,如调整药物剂量、更换中药等。
- 根据医生或药剂师的建议,进行进一步的治疗或观察。
4. 记录与反馈:- 在完成治疗或观察后,应当记录相关信息,包括治疗过程、效果评估等。
- 反馈治疗结果给医生或药剂师,以供其参考和调整治疗方案。
应急预案的培训与宣传1. 针对使用中药的个人,进行相关应急措施的培训。
包括如何监测身体反应、如何正确停药等内容。
2. 提供中药不良反应应急预案的宣传资料,鼓励使用者了解并掌握应急预案的内容。
总结中药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旨在保障使用者的健康与安全。
通过有效的监测、记录、停药、医疗评估与处理等流程,能够及时应对中药不良反应,并采取相应措施减轻症状。
同时,培训与宣传也是保障预案有效落地的重要环节。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与预防措施探讨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与预防措施探讨【摘要】中药注射剂药性平和,副作用小,安全可靠,广被临床应用,但因不同因素影响,也会产生很大的不良反应。
为此本文通过药物因素、注射剂质量因素、临床应用情况这三反面探究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提出加强用药监护、检查药剂、使用前的事项、合理配伍来探讨预防措施,以防止发生不良反应。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预防措施中药注射剂因其药性平和,副作用小,安全可靠,广被临床应用。
但随着中药注射剂品种的增多,其不良反应液逐渐增多,例如出现过敏反应、神经系统、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
应该加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和预防措施的研究,以便于临床安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提供参考。
1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1.1药物因素1.1.1中药材的影响中药注射剂受其原料中药材质量的影响,包括产地、采摘时间、气候、中药加工、气候差异的等因素,会使中药的有效成分及毒性含量也不同,致使中药材质量影响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1.1.2中药成分复杂性中药注射剂所含成分较复杂,与其他药物配伍易产生复杂的药物不良反应。
例如0.9%氯化钠与含有大分子有机化合物的中药注射剂配伍,会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增加输液反应率。
同时,中药注射剂普遍含有绿原酸成分,其绿原酸成分具有较强的抗菌和抗病毒的作用,但该成分具有较强致敏性。
个别中药注射剂还具有刺激性、抗原性的不良反应,例如黄芪中内含可致使患者局部产生刺激作用引起头痛的黄芪素;清开灵注射液含有异型蛋白具有抗原性,会引起患者过敏反应。
1.2注射剂质量因素1.2.1有效成分不稳定中药注射剂多混有微量不纯成分,易引起不溶性微粒增加,导致不良反应发生。
中药注射剂成分不稳定性因素主要有酸碱度、水温、氧、微量重金属等,这些因素常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氧化、聚合、水解等化学变化,埋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隐患。
1.2.2工艺不合理中药注射液是中药的提纯物,因此在提纯中,其提取分离的温度、时间、溶剂用量、溶液浓度等条件都会在临床中出现不良情况。
防范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一)

防范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一)防范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引言中药注射剂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具有快速、方便、高效的特点,临床应用广泛。
然而,不良反应的发生也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为了提高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措施一:严格执行法定标准•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确保符合国家药典等相关法定标准;•严格监管中药注射剂的生产环节,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工艺、包装等;•建立健全的质量追溯体系,便于追溯和排查问题。
措施二:加强药品监管•加强中药注射剂的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事件;•提高监管部门的技术能力,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监管力度;•严禁制售假冒伪劣中药注射剂,打击违法行为。
措施三: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注射剂应由合格医生根据患者情况准确选择和使用;•严格掌握剂量和使用频次,避免过量使用;•注意禁忌症和警示性的用药注意事项,避免不当使用。
措施四:加强药师指导•中药注射剂的配伍、稀释等需要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中药注射剂的认识和使用技能;•注射剂的使用过程中,要有专人进行监护和指导。
措施五:强化患者监测与教育•对于注射剂使用的患者,建立并完善医疗档案,记录不良反应和治疗经过;•提高患者对注射剂不良反应的认识,加强药物安全教育;•鼓励患者主动报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结论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实施,我们能更好地防范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提升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和临床应用质量。
希望相关部门、医护人员以及患者共同努力,确保中药注射剂的合理、安全使用,推动中药注射剂行业的持续发展。
现状分析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的确起到了重要的治疗作用,然而,不良反应发生的案例仍然存在,并且有时会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导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不合格药品:生产环节中存在质量问题,如原材料不符合规定、生产过程不合规等;2.不当使用:医生合理性评价不足,导致用药剂量不准确、频次不当等;3.中药配伍:药师在配伍过程中操作不当,导致药物相互作用产生不良反应;4.患者因素:患者过敏史、特殊病史未能及时告知医生,导致不良反应发生。
中药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案例

中药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案例分析及其防范建议一、引言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价值。
然而,随着中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药物不良反应事件也逐渐增多,这给患者的安全和合理用药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研究中药不良反应事件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以一则典型的中药药物不良反应事件为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建议。
二、案例描述某患者因患类风湿性关节炎,服用了中药雷公藤制剂。
服药后,患者出现了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同时伴有皮疹、皮肤瘙痒等症状。
经医院诊断,患者出现了严重的药物性肝损伤和肾功能异常。
经停药和积极治疗,患者病情得到控制,但教训深刻。
三、分析与讨论雷公藤制剂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复方制剂,具有抗炎、抗风湿等作用。
然而,由于雷公藤成分复杂,且个别成分具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因此临床应用中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用药剂量。
在此案例中,患者可能对雷公藤中的某些成分产生了过敏反应或药物性肝损伤等不良反应。
此外,制剂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药品存储等方面也可能存在问题。
针对这一案例,我们应该在剂量控制、制剂质量、药性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首先,应该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尤其是对于一些具有明显不良反应的中药成分;其次,应提高制剂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标准,确保药品质量稳定;最后,应加强药性研究,充分了解中药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四、防范与建议结合本次案例,我们提出以下预防类似不良反应发生的建议: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对于某些具有明显不良反应的中药成分,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经验,合理确定用药剂量。
避免过量使用或长期使用。
加强药品质量监管:政府部门和制药企业应建立健全的药品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中药制剂的生产和销售环节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
同时,加强药品抽检和信息公开力度,让公众了解药品质量和安全信息。
强化中药药性研究:深入研究中药的药性、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与预防保健科的医师在药品合理使用方面进行沟通,医师在开具处方时对于老年患者按病情需要选择毒性小,对肝、肾无损害的药物,给药途径以口服最好。
据调查,65岁以上老人80%患有一种或多种疾病,所以医师也遵循个体化原则,寻求最适宜的剂量,做到合理的联合用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以上所列这些常用药品也是严格遵循这一原则而广泛得到使用的。
其次通过这次用药分析还发现中成药的使用也不断上升,占了常用品种数量的40%,其中尤以地奥心血康胶囊、六味地黄丸、三九胃泰胶囊、心宝丸等最为常用。
中成药广受欢迎的原因是因为其有毒副作用与不良反应少,服用安全、方便,疗效可靠等优点,但值得提醒的是在中成药与西药联合应用的过程中,中成药应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坚持辨证论治的原则,合理应用,以防滥用,否则适得其反。
通过用药分析,还可以指导预防保健药房准确制定药品计划,不因盲目请领药品而导致药品的积压或过期。
从而也可使本院的预防保健用药在今后的应用中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1]王清华,杨 晨,袁 进.口服降糖药的用药分析[J ].广东药学,2005,15(2):58.[2]唐镜波,韩丽萍,张延军.老年用药安全的国际准则[J ].流花桥医院药学,2003,7(2):1.(收稿:2005-05-25;修回:2005-11-12)中药不良反应及其预防措施的探讨罗洁鎏1,王明军2(1.广州市越秀区正骨医院,广州510045;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广州510080)摘 要:综述了传统中医药对毒性药概念的认识,从毒性作用、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到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等方面,分析了中药不良反应的现状及毒性机理,并提出了确保中药安全用药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预防和控制中图分类号:R2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610(2006)02-0071-03作者简介:罗洁鎏(1954-)女,大专,主管药师,从事医院中药调剂工作。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为了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改变人体的生理功能,人们在正常用法用量下使用的药品所出现的不期望的有害效应。
主要包括药物的副作用、毒性作用、后作用(后遗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二重感染、药物依赖性及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
世俗观念多认为“中草药乃天然药物,没有毒副作用。
”但是,近年来因服用中草药引起的中毒甚至死亡的报道屡见于医药期刊之中,应当引起中医药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1 中医对毒药概念的认识中草药中的毒药概念,古今认识有很大的差异,归纳起来大致有3个方面:一是中草药的总称:如《固礼・天官》云“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黄帝内经》中有“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花为充”等。
二是指药物的偏性:中药有辛、甘、酸、苦、咸五味和寒、热、温、凉四性,由于性味的不同,其作用也有大小、快慢、强弱、补泻等区别,而毒药就是指药物这种气味的偏胜之性。
如《素问・五常政大注》指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三是指明确具毒副作用甚至致人死亡的药物,亦即是我们现在所指的毒药。
如《诸病源候论》中提到:“凡药物之有毒及大毒者,皆能变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
”《本草纲目》中亦有“邬付毒药,外症病不用”的记载,并列为毒药专类。
2 中药不良反应的现状及其毒性机理随着中草药及其制剂的广泛应用,有关其不良反应的报道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2.1 毒性作用指药物引起的生理生化机能异常的结构的病理变化,可在各系统内发生。
消化系统内发生,消化系统的毒性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甚至便血;对肝脏的影响表现为肝功能异常,血清精氨酶升高、肝肿大、黄疸等;神经系统的毒性反应有口唇麻木或全身麻木、眩晕、头痛、失眠或嗜睡,严重时出现意识模糊、言语不清或障碍,甚至抽搐、惊厥、昏迷、呼吸抑制等;心血管的毒性反应,主要有心慌、胸闷、面色苍白、心率加快或减慢、心律不整、血压下降或升高、传导阻滞等;造血系统的毒性反应有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呼吸系统的毒性反应有呼吸急促、咳嗽、呼吸困难、紫绀甚至发生急性肺水肿、呼吸衰竭或麻痹;泌尿系统的毒性反应有少尿或多尿、蛋白尿、管型尿、血尿、腰痛或肾区叩击痛、肾功能降低衰竭氮质血症、酸中毒、电解质平衡失调,甚至尿毒症。
杨芬明等报道,苦楝根皮或树皮可因长期服用积蓄而中毒,对胃黏膜有一定的刺激,产生炎症、脓肿与溃疡等;对中枢神经有麻痹作用,对心肌、肝、肾有不同程度的毒害,并造成肝、肾等内脏出血,川楝子内服6~8粒可引起中毒,误服10~70粒不等,中毒症状可在食后4~8h出现,表现为急性中毒性肝炎、呼吸困难、四肢麻木、体能性抽搐、血压升高等,症状严重者可致死亡[1]。
由此可见,中草药的毒性作用往往是多系统的。
雷公藤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常用药,研究表明,雷公藤的嫩叶、嫩苗、嫩枝及根部含雷公藤碱等多种生物碱,而雷公藤碱是有剧毒的煎煮时间不够或过量服用本品后,对胃肠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引起剧烈腹痛、呕吐、腹泻、便血、后期可发生尿毒症,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损害,可引起丘脑、中脑、延脑、小脑脊髓等器官的严重损害,肝、肾、心脏可发生出血与坏死;毒素还可直接作用于心肌,引起肺水肿及急性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
近几年报道有19篇317例有关雷公藤中毒的文献报道,中毒死亡人数高达90例,占35%[2]。
附子是温补剂中的常用药,但若煎煮不当,可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3]。
其它如巴豆、蜈蚣、洋金花果实、相思子、苍耳子、水蛭、马桑、山豆根、木通等有服用过量致死的报道。
2.2 变态反应亦称为过敏反应,是指少数经过致敏病人对某种药物所发生的抗源抗体结合反应。
其临床和症状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皮肤病变,如荨麻疹、斑丘疹、红斑等,也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三七过敏反就概括起来有阴部瘙痒、药物性荨麻疹、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紫癜、大疮性表皮松解型药疹[4]。
2.3 特异质反应是指有些病人服用某药后出现一些与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及用药剂量完全无关,并和一般人群不同的反应,这些反应的出现往往与这些人的先天性、遗传性因素有关。
如口服一般剂量的板蓝根糖浆发生溶血,可能与经细胞膜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有关。
2.4 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某些药物长期服用后,能引起机体某些器官、组织、细胞的过度增殖,形成良性或恶性肿瘤。
有研究发现,中草药或其所含的成分具有实验性致癌活性。
菊科植物大美凤草之根,含有克氏千里光碱,对肝、肺有明显的毒性并可诱致肝癌变。
款冬花中也含有类似的生物碱,用含款冬花粉的饲料喂养大鼠,可出现肝血管内皮肉瘤[6]。
还有一些中药本身并不直接致癌,但当它们与致癌物质先后起作用或共存时,可具有促癌作用或辅癌作用。
如大戟科巴豆所含的巴豆油既具有促癌作用,又有辅癌作用,巴豆油中具有促癌的成分为大戟二萜醇酯,与致癌剂合用时,其诱癌活力至少增强了20倍左右[5]。
某些药物经孕妇服用后能引起婴儿的先天性畸形,据近年来的研究报道认为,有些中草药如百合、苦参、杏仁、桃仁、郁李仁、荠菜等有致畸作用[5],因此孕妇在妊娠期的用药须十分谨慎,尤其是妊娠的最初三个月。
研究表明有些中草药有致突变作用,石菖蒲和水菖蒲的挥发油中所含α-细辛醚对鼠伤寒沙门氏菌AT98有致突变作用,并可使大鼠骨髓染色体畸变率显著增高,提示对染色体断裂效应。
妊娠大鼠经口服α-细辛醚剂量增至185.2mg/kg时,对母鼠体重,不孕率及吸收率均有影响,提示对孕鼠的胚胎有一定的毒性。
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1971年宣称菖蒲油中的β-细辛醚具有致突变作用[6]。
3 确保中药安全用药的措施加强思想教育,提高业务水平:有些药在历代本草文献中并无毒性记载,也可引起毒性反应,如木通、益母草等中药近年有报道可致严重的不良反应[7-9],医药卫生行政机构必须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使临床医生不但能掌握药物的治疗作用和适应症,而且熟悉药物的毒副作用,了解现代药理和毒理研究的最新成果,消除“中草药治不死人”的错误观点,用药时注意患者的年龄、性别、生理状态等,对孕妇、老弱、儿童及过敏体质者,慎用有毒中草药,大力发展临床药学,加强药师和医师的密切配合;以保证用药的安全和有效,审批报产时,应当要求研制或生产单位提交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报告,以保证用药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1]杨芬明,黄利纯.实用毒性中药学[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6.[2]朱天志.雷公藤中毒死亡90例原因探讨[J ].北京中医,1995,(2):25.[3]陈春燕.常用中药方剂可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J ].重庆医学,1994,23(6):31.[4]郑 萍,晏 媛.浅谈三七的药敏反应[J ].时珍国医国药,1998,9(5):405.[5]丁 涛.中草药不良反应及防治[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5.[6]袁惠南,王秀文.某些天然药物或其所含的化学成分的致突变、致癌及致畸作用[J ].中成药,1990,(3):36.[7]周方钧.木通中毒致急性肾功能衰竭[J ].中华肾脏病杂志,1998,(4):223.[8]李 青.木通中毒一例报告[J ].中医杂志,1997,38(7):421.[9]贾祥生.益母草中毒致死1例[J ].实用中医内科杂病,1989,(3):381.(收稿:2005-12-20;修回:2006-03-17)・药学教育・中药制剂分析教学经验与体会魏凤环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州510515)关键词:中药制剂;教学经验;体会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4610(2006)02-0073-02作者简介:魏凤环(1976-),女,山东省人,博士,讲师,从事中药物质基础及中药新药的研究开发。
中药制剂分析是中药学专业教学中的一门专业课,是在学生已学过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中药学、中药化学、中药制剂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对以前中药化学、分析化学和中药制剂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应用的学科,是与大部分学生工作之后从事中药的研究、生产、检测等工作关联最大的学科。
因此,如何使学生学习好这门应用性强的课程,以及培养学生思考与动手实际操作能力,是任课老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第一、教学态度要端正。
教师是一种非常神圣的职业,因为学生在学期间的大部分知识是从课堂上学到的,一名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其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好坏又能直接影响到学生从课堂上所获取知识的多少,如果教师单纯为了完成工作量而上课,而置其所肩负的神圣使命而不顾,在这种纯粹的利益驱使下,其教学的效果就很难好。
第二、讲课要形象生动,老师与学生要有互动。
讲课是一门艺术,在教的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利用讲坛上的短暂时间,引导学生积极自主、融入教师的授课之中,陶醉在知识的探索和学习的快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