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分析
2022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与对策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与对策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报告近来呈上升趋势,生产者、使用者、讨论者无不对其绷紧了弦。
有人说,中药注射剂是刚开头成长的新剂型,随着使用量的大量增加,不良反应当然会增加,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被夸大了;也有人说,中药注射剂连有效成分是什么都不清晰,当然会产生不良反应。
对于中药注射剂在使用过程中消失的不良反应,毕竟该如何评价和应对?记者日前采访了部分专家学者,他们从其不良反应的表现、成因和乐观应对等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
■现状:患者质疑医院停用病例增多胡女士躺在病床上看着那瓶中药输液瓶发呆,瓶子里几个清楚可见的黑色颗粒让胡女士不由得担起心来。
这种黑颗粒若是输进自己的血液里,会不会出问题?迟疑一再她还是让护士拔掉了输液管。
胡女士的担忧并不是多余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讨论员周超凡在今年两会期间,正式提案呼吁重视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问题。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10期)披露的数据显示,自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该中心频繁接到关于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其中某种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就有1006例,其严峻不良反应报告共计30例,死亡11例;严峻不良反应中最多的是急性血管内溶血,有18例,其中8例死亡。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依据近3年全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约占中药不良反应的3/4。
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北京几家大型医院的有关负责人都表示,中药注射剂在他们医院已经暂停使用了。
据北京儿童医院药剂科主任卢燕介绍说,北京儿童医院原则上已经不购进中药注射剂了。
缘由有许多,双黄连粉针剂是由于颗粒大、工艺粗糙而放弃使用;穿琥宁注射剂是由于发生不良反应造成血小板削减而停用;莪术油注射液是由于导致肺炎、过敏反应严峻而停用。
解放军306医院药剂科主任吴九鸿说,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频繁消失的时候,医院能做的是更加慎重对待中药注射剂。
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及预防建议

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及预防建议除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提纯工艺、储存等因素外,中药注射剂稳定性、给药操作以及患者对药物的个体差异性等对中药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也有较大影响。
1、溶媒。
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溶液稳定性要求高,酸碱度有特殊要求,需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
例如,肾康注射液在不同的溶液中稀释后,有效成分含量、溶液中产生的微粒数均发生变化。
试验表明:有效物质原儿茶醛的含量变化情况为:0.9%氯化钠注射液>5%果糖注射液>10%转化糖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
5种溶媒按药品说明书比例配伍2h后不溶性微粒数均有所增加,其中0.9%氯化钠注射液中的不溶性微粒数最多,且2h后不溶性微粒数明显增加,≥25μm的微粒数较其他溶媒显著增加。
与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时,微粒数最少,≥25μm的微粒数极少。
因此,临床应用时推荐使用10%葡萄糖注射液。
又如,茵栀黄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因此溶媒只能选择5%葡萄糖注射液或10%葡萄糖注射液。
2、给药速度和浓度。
浓度过大、速度过快均易引起药品不良反应。
如,痰热清注射液要求药液稀释倍数不低于1:10,应减慢滴速,滴速过快或有渗漏可引起头晕、胸闷或局部疼痛。
苦碟子注射液要求根据使用量稀释250-500ml,不宜过浓,滴速不宜过快。
肾康注射液要求,每20ml药液加入20-40ml 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使用。
中药注射剂通常需要缓慢滴注。
如,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时,严格控制滴速小于40滴/分,用量过大,可引起心动过速,晕厥等症状;康艾注射液要求:老人、儿童20-40滴/分,成年人40-60滴/分为宜;香丹注射液静脉滴注时滴速应不超过30滴/分。
3、配伍禁忌与药物相互作用。
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禁忌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续点时,需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和0.5%葡萄糖注射液冲管,多数情况下可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禁忌,需用0.5%葡萄糖注射液。
近年中药不良反应事件案例

近年中药不良反应事件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近年来,中药不良反应事件频频发生,引起了人们对中药安全性的担忧。
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患者的健康,也对中药行业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就近年发生的一些中药不良反应事件进行案例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问题。
第一起案例是2019年发生在湖南某医院的中药不良反应事件。
一名患有高血压的患者在服用一种中药后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最终导致肾功能损伤。
经过调查发现,这种中药是由一家不规范中药厂家生产的,其中含有大量有毒物质,严重危害了患者的健康。
此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促使了中药行业的整顿和规范。
第二起案例是2020年发生在北京某中医院的中药不良反应事件。
一名儿童患有感冒症状,在中医医生的建议下服用了一种中药颗粒。
该患者在服药后出现了皮疹、过敏等严重不良反应,最终被确诊为药物过敏性休克。
经过调查发现,这种中药颗粒中含有一种对儿童过敏反应较强的成分,未能及时诊断导致患者严重后果。
此事件再次引起了中医药界的警惕,促进了中药研制和应用的标准化。
第二篇示例:近年来,中药不良反应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中药虽然具有疗效,但在不当使用或制备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以下将列举一些近年来发生的中药不良反应事件案例,以警示人们正确使用中药的重要性。
一、2017年““六味地黄丸”事件2017年,一名患者因长期服用“六味地黄丸”后出现典型的药物性肝炎症状,包括黄疸、腹胀、恶心等,经医院检查确诊为药物性肝炎。
经过进一步调查,发现该患者购买的“六味地黄丸”是在一家无资质的小药店购买的,产品质量无法保证,导致不良反应发生。
二、2018年“葛根颗粒”事件2018年,一名患者因服用“葛根颗粒”后出现喉部过敏反应,呼吸困难,紧急送医后被诊断为过敏性休克。
经调查发现,该患者之前没有对该药物进行过敏测试,盲目使用导致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2019年,一名患者因购买“通窍活血颗粒”用于治疗头痛,服用后出现严重的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经进一步检查发现胃溃疡。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关键词】不良反应发生原因预防措施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简称ADR)系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中医药学是人类历史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辉煌科学成就的代表。
几千年来,中医根据辨证施治运用中药防治各种疾病,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药以其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的明显优势受到临床患者的青睐。
随着对中药大量、长期的使用,认为“中药为天然药物,无毒副作用”或者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等观点,从而导致中药滥用现象的出现。
随着中药临床应用的日益广泛,随之出现的中药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多,因此,临床对中药的使用必须高度重视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现对中药不良反应的产生原因作以下浅析。
1 中药质量问题1.1 品种中药品种繁多,来源复杂,药物中“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现象在所难免。
这些药物的药性悬殊,不同品种的药物之间相互替用或乱用就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如金钱草异物同名品甚多,有四川报春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过路黄的全草;有江苏唇形科植物活血丹的全草;各地称金钱草的药用植物还有很多,临床治疗肝胆结石的以四川大金钱草(过路黄)的老草疗效为好,而治疗泌尿系统结石则以唇形科活血丹(连钱草)为佳。
各品种功用不同,临床用药若不辨清楚,则易导致不良反应[1]。
山豆根主要有广豆根和北豆根,前者为豆科槐属植物,而后者却是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根茎,北豆根具有清热解毒之功,常入药治疗咽喉肿痛,而广豆根易致呕,实验表明,广豆根毒性明显大于北豆根,又如苦楝子与川楝子,有些地区当川楝子不足时,以苦楝子代用,这是不妥的,苦楝子是有毒之品,不可与川楝子混淆入药。
1.2 产地自然环境对植物体内的化学物质的合成、代谢和积累影响显著,从而影响中药中有效成分的类型和数量,影响中药的品质。
中药强调地道药材,其目的是保证中药所含有效成份的相对固定。
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

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摘要:中药在我国疾病防治中起到重要作用,是我中华名族传承的瑰宝,随着临床中药应用频次的增加,多数人对中药应用效果产生错误认知,认为中药具有天然性其药性相对平和,不会产生不良反应,导致中药不合理应用情况频发。
本文主要针对中药应用不良反应情况及相关控制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炮制中药临床应用中应借助中医理论要求进行合理用药,通过分析既往用药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针对性提出相关措施减少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意义重大[1]。
本文现对中药不良反应情况及相关措施进行综述如下。
1 中药不良反应原因1.1 中药用药剂量与不良反应多数中药在短期应用时没有或无明显不良反应,但随着用药时间的增加及用药剂量的加大对机体造成的损害逐步加重。
如:甘草可清热解毒、补脾益气,但长期用药可导致无力、血压偏高、水肿等不良反应。
另如:关木通用药剂量一旦超过常用剂量则增加患者急性肾炎发生危险性。
1.2 中药自身毒性及个体差异与不良反应多数中药自身带有一定毒性,如动物类中药蜈蚣、全蝎、斑蝥等;矿物类砒霜、轻粉、信石;植物类马兜铃、关木通、天南星、马钱子、巴豆、半夏等;比如可能引起过敏症状的中药泽泻、大黄、延胡索、三七、何首乌、葶苈子、菊花、泽泻、番泻叶等[2];虽然上述中药存在一定毒性或可致过敏,但并非每个人应用均可产生相应反应与用药者自身差异存在关联。
因此在临床需借助上述药物治疗时应加强用药监测,特别是孕妇、儿童及老年群体。
不同中药饮种植栽培方式、气候、地理环境、采收季节等因素的影响均会对其有效成分造成影响,根据用药剂量的不同相应产生不良反应。
1.3 中药炮制与不良反应中药应用之前进行炮制的主要目的为降低或消除药物自身毒性,经过炮制不仅可消除毒性还有增加治疗效果的作用。
如附子、半夏等中药未经炮制用药出现毒性反应的几率较高。
如首乌未经炮制用药容易导致腹泻,半夏未炮制用药则易产生喑哑、舌麻等症状。
因此按照正确方式进行中药炮制十分重要。
中药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案例

中药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案例摘要:一、引言二、中药不良反应的案例介绍1.案例一:草乌中毒2.案例二:附子过敏3.案例三:蜈蚣中毒三、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1.药物本身的问题2.用药剂量不当3.药物相互作用4.患者个体差异四、如何预防中药不良反应1.严格遵循医嘱2.了解药物禁忌和注意事项3.遵循药物剂量和疗程4.避免长期自行用药五、结论正文: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的日益重视,中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与此同时,中药不良反应事件也屡见不鲜。
本文将通过几个具体案例,分析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探讨如何预防中药不良反应。
一、引言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较小的特点。
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中药不良反应仍然不容忽视。
为了提高大家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本文将介绍一些中药不良反应的案例。
二、中药不良反应的案例介绍1.案例一:草乌中毒草乌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祛风除湿、止痛的功效。
然而,草乌中含有乌头碱,对人体具有很强的毒性。
如果患者误食或过量使用草乌,可能导致乌头碱中毒,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心慌等症状。
2.案例二:附子过敏附子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温阳散寒、止痛的作用。
但部分患者对附子过敏,在使用附子后出现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症状。
严重的过敏反应甚至可能导致休克。
3.案例三:蜈蚣中毒蜈蚣具有祛风止痛、解毒杀虫的作用,但蜈蚣体内含有毒素,如果患者误食或过量使用蜈蚣,可能导致蜈蚣中毒。
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头晕等。
三、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1.药物本身的问题:中药成分复杂,部分药材具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
如果用药不当,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2.用药剂量不当:中药剂量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合理控制药物剂量是预防中药不良反应的关键。
3.药物相互作用:某些中药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时,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加重不良反应。
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关注药物相互作用。
4.患者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药物的敏感度和耐受性不同,部分患者在使用中药时容易发生不良反应。
剖析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对策

剖析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对策摘要中药不良反应日益增加,中药应用的安全性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归纳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类型提出预防和加强监测防治工作,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原因对策中药不良反应分析中药在我国医药发展史上一直被广泛应用,尤其是临床工作中,中西医结合治疗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较长时间以来,许多人片面地认为中药源自天然,药性平和,无不良反应。
中药的不良反应问题往往被忽视,然而近年来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屡见不鲜,引起了人们对中药安全性的担忧,严重影响着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
现对中药不良反应现状进行分析,旨在引起对中药不良反应的重视和客观评价,促进中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中药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药物因素:中药品种复杂,种类繁多,同名异物造成中药滥用混用而中毒。
如“木通”有“川木通”和“关木通”之分,前者主产于四川、贵州和湖南等地,不良反应很小;后者含有马兜铃酸,可损伤肾小管及间质,长服有可能造成肾功能衰竭;又如广防己误以粉防己使用,过量亦易产生肾损害。
剂量和疗程:人们普遍存在一种误区,认为中药无不良反应,中药用量多一点并无大碍。
有些医生随便加大方药的用量、剂量,让病人超量服用;有的患者自行加量服药改变疗程。
如番泻叶小剂量可引起缓下作用,大剂量则俊下[1]。
血栓再造丸长期使用会使体内药物蓄积过多而中毒。
牛黄解毒丸长期服用,致成瘾性[2]。
如肉桂过量发生血尿;巴豆常用量可通便去积,过量使用则水泻不止,有生命危险。
朱砂安神丸可以降血压、安神,但服用过久可造成慢性汞蓄积中毒。
个体差异:药物的反应常因个体差异而不同。
如种族、性别、年龄、体重、遗传、生理状况等不同,对中药的敏感性、耐受性不同。
如婴幼儿的肝功能、胃功能、中枢神经系统等发育尚未完善,因此对药物的处理功能不如成年人,容易产生不良反应。
老年人肾功能下降,胃血流量减少,影响体内药物的排泄;而肝药酶性降低,使血中药物浓度增高或消除延缓。
中药不良反应

中药不良反应湖北省中医院 冯汉鸽前言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简称ADR)是指为了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的疾病、改善人的生理功能,而给以正常剂量的药品所出现的任何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
在临床试验中,由于超剂量、药物滥用或药物依赖性、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损害被认为是不良反应,现在亦归为不良反应范畴。
中药不良反应的定义和分类壹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贰中药不良反应的典型案例叁中西药联合应用肆目录第一部分中药不良反应的定义和分类中药ADR的定义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类疾病,改善其生理功能而给以正常剂量的中药所出现的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
1 副作用毒性作用过敏反应 致癌作用234中药ADR的分类致突变作用致畸作用 特异质反应依赖性6785副作用在常规治疗剂量下,伴随中药的防治作用而发生的一些与防治目的无关的作用,称为副作用。
1柏子仁用于养心安神时,其润肠通便的作用就成为副作用。
当归用于活血养血时,其润肠功能导致轻泻或使慢性腹泻加重亦为副作用 。
2毒性作用由于使用中药引起人体功能或器官组织的损害称为毒性反应。
由于接近或超过极量用药而发生的即刻毒性反应称急性中毒反应。
由于长时间用药蓄积后逐渐发生的毒性反应称慢性毒性反应。
毒性反应的发生与中药本身的毒力、用量、用药时间、体质等因素有关。
3过敏反应又称为变态反应,某些中药也会发生抗原抗体结合反应,造成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其病理变化及临床症状多种多样。
常见的为皮肤荨麻疹、红斑、紫癜等,严重时也会发生疱性剥脱性皮炎危及生命,还可能引起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
4致癌作用指某些中药能诱发癌症。
多数人认为中药是比较安全的,但近年研究发现,少数中药也有致癌作用。
实验发现槟榔是具有消积导滞、驱虫行水作用的常用中药,我国云南和台湾地区,以及亚洲南部一些国家的民族有嚼食槟榔的习惯,而槟榔中的水解槟榔碱有致癌作用;据印度等国家调查表明,有嚼食槟榔习惯的人群,常会诱发口腔、食道、胃部肿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分析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河南郑州.45000)杨金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用药安全意识的提高,过去被认为相对安全的中药的不良反应越来越受到广大患者和医药工作者的重视。
其实,中药的不良反应也时有发生,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笔者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对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以供同行们参考。
一、 对中药安全性认识的不足中药绝大多数来源于天然的动植物,其中相当一部分药食同源,虽然也有毒性剧烈的,但可以通过中医药理论指导的复方配伍与炮制、制剂技术而降低或解除毒性,因而相当多的医药工作者认为中药药性缓和,临床使用是安全的。
这种观念导致在使用中药时经常发生过量、长时间或不恰当用药的情况,甚至不辨证而滥用,从而导致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生。
也有相当多的民众认为中药安全、无副作用,有病治病,无病保健,不遵医嘱,迷信偏方、秘方、单方、验方而试用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这就要求我们医药工作者不但自身要加强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还要做好对大众的正面宣传工作,从而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二、 中药自身的因素所致中药自身因素是导致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又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药材因素:(1)药材来源多样,品种混淆,真假难辨。
中药品类繁多,基原多样,导致商品药材中常常出现同名异物、品种混乱、真假难辨的情况,如采药不辨真伪、用药不知是非,极易引起中药毒副作用的发生。
如马兜铃科的关木通导致肾损害就是由于木通类植物基原混乱而导致误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再如广豆根和北豆根混用、关白附和禹白附混用、南北五加皮混用、独活和毒芹混用、九节菖蒲和石菖蒲混用等等所导致的不良反应等等,不乏其例。
还有不少中药形似而质不同而误用的,如把天仙子误作地肤子用引起的莨菪碱中毒、莽草误作大茴引起的中毒、莨菪子误作菟丝子引起的不良反应等等。
(2)药材被污染。
随着野生中药材的不断匮乏和环境的恶化,中药在种植生长过程中常存在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增高、放射性元素和微生物污染等,还有人为在药材中掺杂污染的如在海马腹中加重金石粉、在猪苓上粘水泥等。
这不但影响中药的质量,还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引起不良反应。
(3)炮制不当或未经炮制而应用。
中药经过炮制能降低毒副作用和缓和药性,有毒中药必须进行规范的炮制,合理炮制是临床应用的关键。
如常山酒炒或醋制降低催吐的副作用,巴豆制霜缓和峻猛的泻下作用等。
目前毒性药材中,只有川乌、草乌、附子、马钱子、巴豆等少数有毒性成分炮制后限量检查标准,相当多的毒性药材还没有质量控制标准,这给临床应用带来了很大安全隐患。
(4)中药在流通过程中发生质变。
中药材在收购、加工、贮藏、转运等流通过程中,由于不注意卫生或保管不当容易造成虫蛀、发霉、泛油、变色、鼠害、变质等现象,如不注意,继续用于临床就会发生毒副作用。
(5)中药成分复杂,作用多靶点。
中药所含成分复杂,临床又多用复方制剂,在制剂过程中,其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发生复杂的化学变化而又产生新的成分,大多数有效成分和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成分是不明了的,所以发生了不良反应也很难确定为何种成分所致。
2.剂型和给药途径:剂型不同,给药途径不同,药物的吸收程度及速度就不同,同一时间血药浓度的高低亦不一样,从而出现毒副作用的差别就很大。
中药一般以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剂型口服为主,但有些药物只入丸散而不入汤剂,如硫磺、雄黄、轻粉、铅丹、朱砂等临床应用多加注意。
近些年来,中药研究工作者,为提高中药的疗效速度,研发了不少中药注射剂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注射给药所引起的中药不良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远远高于其它给药途径,如双黄连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等。
因此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能口服用药者尽量口服给药,避免静脉注射给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制剂工艺与药品质量缺乏可控的质量标准:中药制剂的原料绝大多数来源于天然的动植物,其成分含量差异很大,而且成分复杂、有效与无效成分不明,导致中药制剂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的可控性不强,同一制剂不同批次药品质量未必一致,可能会导致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如中药注射剂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既有成分复杂、处方不合理的因素,也有生产技术不成熟、不稳定、质控标准专属性差或质量控制不严格的因素。
三、中药使用中的因素中药在使用过程中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多的因素,现总结如下:1.辨证不当,药不对症:中医治病的特点是辨证论治,通过望、闻、问、切,综合分析,分清八钢属性,再论证求因,制定治疗法则而立方用药。
若临床辨证不正确,就会用药不对症而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如黄连、黄芩、黄柏和大黄组成的复方制剂可治疗实热性细菌感染,符合“热者寒之”的中医基本治则,若为虚寒证的细菌感染,用之不但疗效不佳,而且会出现中毒症状。
再如六神丸、牛黄解毒丸、小活络丹等应用时辨证不当,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
随着中药应用范围的日益广泛,常见不遵守辨证论治原则的现象,是导致中药不良反应出现的重要因素,应加以重视。
2.配伍应用不当:中药的配伍应用是中医用药的一大特点。
配伍正确的复方可以发挥治疗疾病的作用,而配伍不当时,不但发挥不了治疗作用,而且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
“十八反”是著名的中药配伍禁忌,一般应避免使用,还有毒性中药在应用时也应加小心。
然而,没有毒性的药物也不能随意配伍,因不合理的配伍应用可能产生新的有毒成分,所造成的不良后果也不一定能在短期内发现。
如壮骨关节丸各单味药均未见毒性或配伍禁忌的记载,但临床应用后确产生食欲不振、黄疸等消化系统症状,这很有可能就是配伍应用不当而引起,有待研究。
3.服用剂量过大:中药用药没有严格的剂量观念,特别是汤剂,单位药的剂量不固定,有较宽泛的用量范围,过量使用的现象很普遍,发生不良反应在所难免。
中药的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之间有时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主要与药物的服用量和吸收量有关并成正比例关系。
有许多毒性中药,其极量与中毒和致死量接近,当用量过大在短期内即可中毒死亡。
如马钱子中的士的宁碱既是有效成分又是有毒成分,剂量过大可引起脊髓反射性兴奋亢进,出现强直性痉挛,甚至角弓反张最终因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
也有些无毒中药过量服用也会出现毒副作用。
如木通虽无毒,常用量3~9克,当用量超过60克就会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再如威灵仙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黄芪导致的剧烈肢痛,雷公藤、大黄、全蝎、云南白药等所致的不良反应甚至中毒死亡现象,均与用量过大有关。
4.长期服用,日久蓄积:有些中药服用吸收后排泄缓慢,若长期使用可引起体内蓄积,同样可以导致毒副作用。
如朱砂及一些含有朱砂的中成药,长期服用易蓄积致汞毒性肾损害;黄药子中药煎剂长期服用引起中毒性肝炎,最后出现黄疸、肝昏迷而死亡等。
5.误用滥用现象严重:在中药不良反应报道中,有些是由于误用引起的,如将木通科木通误用为马兜铃科关木通即是典型的例子。
而近些年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滥用补益药现象很严重,如滥用人参而致的“人参滥用综合征”等。
日本小柴胡汤颗粒引起的间质性肺炎也是滥用引起的。
6.中药汤剂煎服不当:正确的煎服中药方法是保证有毒中药的安全有效不可忽视的条件。
如附子入煎剂必须先煎30~60分钟以减弱其毒性,主要是附子中毒性较大的乌头碱经过久煎水解成毒性较小的苯甲酰乌头胺,再继续水解成毒性更小的乌头原碱的缘故。
目前还有很多中药汤剂煎煮和服药是有病人或其家属进行的,由于他们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更要引起重视。
7.中西药配伍不合理:中西药联用在我国是普遍现象,对提高疗效的益处是肯定的,但是由于中药制剂的复杂性,很多情况下,对其联用的后果难以预知,因此,不合理的联用常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应特别注意。
如青霉素与含黄连、黄芩的注射液配伍后出现沉淀反应;含鞣质类的中药与磺胺类药物联用可导致血及肝内磺胺药浓度增高,甚至发生中毒性肝炎;含麻黄碱的中药与洋地黄、地高辛等强心药、降压药联用可导致心律失常及心衰等毒性反应。
四、患者个体因素患者有体质、年龄、性别等差异,其用药也有不同。
现分析如下:1.特异体质:少数过敏性体质和特异性遗传患者,对药物的反应性与众不同,其出现的毒副反应与药物的药理毒性及用法用量等无关,完全由患者本身体质所致。
如有报道,一患者因咽痛泡服胖大海而致血尿的。
2.年龄因素:不同年龄对中药的敏感性也不同,一般老人和儿童较易发生不良反应。
因老人肝肾功能普遍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受影响,对药物毒性耐受力差;儿童则因肝肾功能和酶系统发育不成熟,对药物的敏感性较高。
因此老人和儿童用药须慎重。
3.性别因素:众所周知,男女有别。
生理上的差别决定男女对某些药物敏感性不一样。
妇女由于行经、妊娠、哺乳等生理过程,并受内分泌激素的影响,对有些中药有特殊的敏感性,常可以引起中药不良反应发生。
哺乳期妇女用药,还可通过乳汁使婴儿中毒,应加注意。
曾报道,因母亲服用白附片,导致婴儿毛细血管脆性增加而致广泛性出血。
4.病理因素:患者病情轻重不同及病程长短不一样,对药物的吸收、代谢、排泄和耐受程度均有很大差异。
如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其药物在体内代谢缓慢、解毒能力差而极易引起中毒等等。
五、商业因素由于药物在生产、销售和用药行业中,存在着利益与商业行为的干扰,在药品说明书上回避不良反应、禁忌症的警示性内容;药品销售中重销售效益、轻对症荐药;甚至有些药品生产企业擅自在中药处方中添加西药成分,导致病人在不知情下过量服用而引起把不良反应。
综上分析可见,对中药安全性问题需要以一种科学和理性的态度来对待,要充分认识中药的毒副作用。
中药和西药一样,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毒副作用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为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我们药学工作者应遵守职业道德,及时向大众宣传中药的毒副作用,真正发挥指导患者合理用药的作用,防止或减少中药的滥用;同时应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真正具备指导合理用药的能力;还应积极关注中药安全性问题,发现中药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后,应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检测管理办法》的要求及时上报,为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控与预警提供必要的信息。
参考文献[1] 张冰,徐刚.中药不良反应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 鸥明,王宁生.中药及其制剂不良反应大典[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 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检测管理办法》.2004,3[4] 赵兴梅,王谊,胡进蓉.中药不良反应概述.职业卫生与病伤[J].2004,19(2):153[5] 苗明三.中药不良反应及救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6] 杨申等.1776例中药不良反应文献报道的研究和评价.药物流行病学杂志[J].1993,2(4):181.作者简介:杨金华,男,45岁,主管药师,从事药学工作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