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临床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及预防对策

1 - 2 分析方法:分析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以及药物种类, 将患者 自身『 青 况与不 良 反应症状进行比对分析,统计数据并分析。 1 . 3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均采用S P S S 1 6 . 0 软件处理,用例数、百分
数 ( n ,%)进行数据表示 ,组 问数据 用 检 验计数资料 , P<O . 0 5 具有
【 摘 要 】 目的 分析 临床 中药制 剂 的不 良反 应 并探 究预 防对 策 。方 法 收集 2 0 1 3年 6月至 2 0 1 4年 6月在 我 院就 诊 的 3 2 0例 中药制 剂不 良反 应 案例 进行 分析 研 究 。结 果 研 究得 出 ,性 别 、年龄 、 药物种 类 、药物 使 用方 法等 均对不 良反应 的发 生率 具有影 响 ,且 具有 统计 . 1 不 良反应与患者 自身情况 的联系 :根据统计分析 ,女性 ( 2 0 5 / 3 2 0 )
周岁以下 ( 8 5 / 3 2 0 )和6 O 岁以上 ( 1 3 2 / 3 2 0 )的儿童和老年人不良反应
发生率 也高于其他 年龄段。 中药 制剂会造成不 同程 度的呕吐 、发热 、 胸 闷、皮 肤过敏 ,甚至出现过敏性休 克、肝损伤 。为预防 中药 制剂 的 不 良反 应 ,需要 加强对 药物的控制 和用药者 的监管 ] 。对 中药制剂 的
发生不 良 反应的概率高于男性 ( 1 1 5 / 3 2 0 ),原因可能与男女之间的身体
素质不 同有 关,女性体质多数较弱且不耐受药物团 。此外年 龄也具有很
大关系,1 2 周岁以下 ( 8 5 / 3 2 0 )和6 0 岁以上 ( 1 3 2 / 3 2 0 )的儿童和老年人
不 良反应 发生率也高于其 他年龄段 ,原因可能为 儿童的身体还 处于发
中药处方的不良反应如何预防

中药处方的不良反应如何预防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治疗疾病、调理身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如同其他药物一样,中药处方使用不当也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
为了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预防中药处方的不良反应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中药处方不良反应的常见类型。
这些不良反应可能包括过敏反应、胃肠道不适、肝肾功能损害等。
过敏反应可能表现为皮肤瘙痒、红肿、皮疹等;胃肠道不适可能有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而肝肾功能损害则较为隐匿,需要通过定期检查才能发现。
那么,如何预防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呢?医生方面,开具中药处方时应严格遵循中医理论和辨证论治的原则。
这意味着医生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体质、生活习惯等因素,准确判断证型,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具处方。
不能盲目套用固定的方剂,或者随意增减药物的剂量和种类。
同时,医生要对所开的每一味中药的药性、功效、用法用量、禁忌等有清晰的认识,避免使用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药物。
在用药剂量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进行合理调整。
对于一些毒性较大的中药,如附子、乌头、雄黄等,更要严格控制剂量,遵循药典规定和临床经验。
此外,医生还要注意中药的配伍禁忌。
某些中药配伍使用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比如“十八反”“十九畏”等,应避免此类配伍。
患者方面,在服用中药处方前,应向医生详细告知自己的过敏史、既往病史、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等信息。
这有助于医生全面评估用药风险,制定更安全的治疗方案。
患者在服用中药期间,要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包括用药的时间、剂量、方法等。
不能自行增减药量或改变用药方法。
比如,有些中药需要饭前服用,有些则需要饭后服用;有些需要温服,有些需要凉服。
如果不按照要求服用,可能会影响药效,甚至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同时,患者要注意饮食禁忌。
在服用中药期间,应避免食用与中药药性相冲的食物。
例如,服用清热凉血的中药时,应避免食用辛辣、温热的食物;服用补药时,应避免食用萝卜等泄气的食物。
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及预防

Th d c n  ̄u y e me i i e t a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C iee ju ]o tnmeiiea d e n pamay hn s oma fe o dcn n t oh r c h h ・3 l・
中药 不 良反 应 产 生 的原 因及 预 防
要表现为心悸 、胸 闷、 心律失 常 、 眩晕 、 头痛 、 惊厥 、抽搐
、
雄黄在体 内被 部分 吸收并 蓄积 ,引起砷 中毒 。朱砂 安 神丸
服用 过久 ,可造成慢性汞 中毒 。
呼吸抑制 、恶 心、呕吐 、上消化道 出血 、肾衰等 。
2 16 每味中药都有其限定用量 ,这 是中医在 长期 临床实 ..
科植 物蝙蝠葛 的根茎 ,具有 清热解毒之功 ,治疗咽喉肿痛 。 2 12 随着 我国农业的发展 ,由于普遍地 使用大 量含有 机 .. 氯 、有机 磷等 成分 的农 药 及 一些 含 有害 金 属 的工业 废 水 、
废气 对土壤 、空气 等 自然环 境造 成污染 。这些 污染 源会 对
副作用 ”或是 “ 有病治病 ,无病强身 ”的观点 ,从而导致滥用现象出现 。如何正确地看待 中药不 良反应 ,已成为 中医药工作 者面前刻不容 缓 的问题 。为此 ,我们就 目 中药不 良反应 的发 生原 因及 预防作一综述 。 前
【 关键词 】 不 良反应 ;产生原 因;预 防
【 中图分类号 】P 6. O 11
代闻蒂 郭静波
1 昆明医学 院第一 附属 医院,云南 . 昆明 6 03 ; .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云南 50 1 2 昆明 60 0 50 0
【 摘
要 】 中药 以其安全有效 、毒副作用小 的优点一直受 到患者的青 睐。但 是 ,随着长期 的使用 ,出现 了 “ 中药是天 然药物 ,无毒
中药的不良反应及对策

中药的不良反应及研究对策摘要:中药具有商品的特殊性,关系到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危,而中药在药品中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经过中医理论的指导,来源于动物,植物,矿物等的多种中国传统用药[1]。
由于近年来中药药剂使用的多样化和广泛的使用范围,关于中药药剂不良反应的报道日益多了起来,这值得我们用心关注。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本文首先阐述了中药不良反应的概念以及中药不良反应的多种表现形式。
同时,本文科学的详细分析了中药不良反应的引起原因。
最后,通过对原因的合理分析,给出了对避免中药不良反应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原因,对策。
1.中药不良反应的概念中药的不良反应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诊断、治疗、预防人体疾病和改善人体功能为目而给与患者正常计量中药或中药制剂而出现的非预期的有害的影响。
2.中药不良反应的分类2.1毒性作用毒性作用是由于患者的体制差别,病理程度或者同时服用其它用药而引起的对药物敏感性增加,在正常计量下引起了患者的某项功能或某个器官的损害,毒性反应可发生在身体的各个系统内,包括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造血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等。
2.2变态反应变态反应是由于药品作为全抗原或者半抗原刺激机体发生的异常免疫反应,是中药不良反应中反生频率最高的一种,中药变态反应除了常见以外,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类型多样,如当归、白芍等多种药物会引起荨麻疹,而川贝、两面针等多种药物却可能会引起猩红热[2]。
2.3后遗作用后遗作用指血药浓度下降到有效血药浓度一下仍然存在一定的生物效应。
如患者用过苦寒卸货药物以后,患者在短期内还会有腹痛、食欲减退等现象。
2.4特异质反应特异质反应指因先天遗传失常,部分患者用药后出现与该药物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
如个别患者口服板蓝根溶剂发生溶血现象。
2.5依赖性、成瘾性、耐受性中药的的依赖性是指患者在一段时间内连续使用某种中药制剂,导致对这种中药产生了依赖性,中断服药后会产生不适感。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关键词】不良反应发生原因预防措施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简称ADR)系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中医药学是人类历史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辉煌科学成就的代表。
几千年来,中医根据辨证施治运用中药防治各种疾病,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药以其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的明显优势受到临床患者的青睐。
随着对中药大量、长期的使用,认为“中药为天然药物,无毒副作用”或者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等观点,从而导致中药滥用现象的出现。
随着中药临床应用的日益广泛,随之出现的中药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多,因此,临床对中药的使用必须高度重视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现对中药不良反应的产生原因作以下浅析。
1 中药质量问题1.1 品种中药品种繁多,来源复杂,药物中“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现象在所难免。
这些药物的药性悬殊,不同品种的药物之间相互替用或乱用就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如金钱草异物同名品甚多,有四川报春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过路黄的全草;有江苏唇形科植物活血丹的全草;各地称金钱草的药用植物还有很多,临床治疗肝胆结石的以四川大金钱草(过路黄)的老草疗效为好,而治疗泌尿系统结石则以唇形科活血丹(连钱草)为佳。
各品种功用不同,临床用药若不辨清楚,则易导致不良反应[1]。
山豆根主要有广豆根和北豆根,前者为豆科槐属植物,而后者却是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根茎,北豆根具有清热解毒之功,常入药治疗咽喉肿痛,而广豆根易致呕,实验表明,广豆根毒性明显大于北豆根,又如苦楝子与川楝子,有些地区当川楝子不足时,以苦楝子代用,这是不妥的,苦楝子是有毒之品,不可与川楝子混淆入药。
1.2 产地自然环境对植物体内的化学物质的合成、代谢和积累影响显著,从而影响中药中有效成分的类型和数量,影响中药的品质。
中药强调地道药材,其目的是保证中药所含有效成份的相对固定。
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

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摘要:中药在我国疾病防治中起到重要作用,是我中华名族传承的瑰宝,随着临床中药应用频次的增加,多数人对中药应用效果产生错误认知,认为中药具有天然性其药性相对平和,不会产生不良反应,导致中药不合理应用情况频发。
本文主要针对中药应用不良反应情况及相关控制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炮制中药临床应用中应借助中医理论要求进行合理用药,通过分析既往用药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针对性提出相关措施减少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意义重大[1]。
本文现对中药不良反应情况及相关措施进行综述如下。
1 中药不良反应原因1.1 中药用药剂量与不良反应多数中药在短期应用时没有或无明显不良反应,但随着用药时间的增加及用药剂量的加大对机体造成的损害逐步加重。
如:甘草可清热解毒、补脾益气,但长期用药可导致无力、血压偏高、水肿等不良反应。
另如:关木通用药剂量一旦超过常用剂量则增加患者急性肾炎发生危险性。
1.2 中药自身毒性及个体差异与不良反应多数中药自身带有一定毒性,如动物类中药蜈蚣、全蝎、斑蝥等;矿物类砒霜、轻粉、信石;植物类马兜铃、关木通、天南星、马钱子、巴豆、半夏等;比如可能引起过敏症状的中药泽泻、大黄、延胡索、三七、何首乌、葶苈子、菊花、泽泻、番泻叶等[2];虽然上述中药存在一定毒性或可致过敏,但并非每个人应用均可产生相应反应与用药者自身差异存在关联。
因此在临床需借助上述药物治疗时应加强用药监测,特别是孕妇、儿童及老年群体。
不同中药饮种植栽培方式、气候、地理环境、采收季节等因素的影响均会对其有效成分造成影响,根据用药剂量的不同相应产生不良反应。
1.3 中药炮制与不良反应中药应用之前进行炮制的主要目的为降低或消除药物自身毒性,经过炮制不仅可消除毒性还有增加治疗效果的作用。
如附子、半夏等中药未经炮制用药出现毒性反应的几率较高。
如首乌未经炮制用药容易导致腹泻,半夏未炮制用药则易产生喑哑、舌麻等症状。
因此按照正确方式进行中药炮制十分重要。
中药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在 2001 年和 2009 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 测中心两次通报了双黄连注射剂的超敏反 应。
2007年,《中国中药杂志》刊载中国中医 科学院翁维良等医生的研究报告称,双黄 连注射液的变态反应的发生率达8.6%。。 过敏性休克占严重病例报告总数的36%。
SDA建议:
不可与5%碳酸氢钠注射液配伍 修改药品说明书:增加“偶见急性血管内溶血”
鱼腥草注射液
鱼腥草以水蒸气蒸馏法制备(癸酰乙醛, 挥发油提取)的中药注射剂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 抗病毒、广谱抗菌,对流感病毒、腺病毒
有灭活作用,对肺炎球菌、流感杆菌有明 显抑制作用;提高机体免疫力;抗炎作用 用于肺脓疡、痰热咳嗽、白带增多、尿路 感染、痈疖等病症的治疗
2010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收到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69万多份,其中, 在不良反应事件和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 中,中药病例报告各占13.8%和12.2%。
2012年
在中药病例报告中,中成药占99.7%
活血化瘀药 辛凉解表药 清热解毒药 凉开药 益气养阴药
报告数量前20位的品种中,中药注射剂有 17个品种,前三位分别是双黄连注射剂、 清开灵注射剂、参麦注射剂。
(例)
2003 254 3
6
2
2004年 509 2
7
2
2005上 半年
243
6
5
4
合 计 1006 11
18
8
注:表中数据截止时间为2005年7月5日(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中接收时间 计)
中药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

中药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背景中药在治疗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有时候中药会引发不良反应,给使用者带来健康风险。
为了及时应对中药不良反应,并保障使用者的健康与安全,制定一份中药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是必要的。
目标本应急预案的目标是在中药使用过程中及时发现不良反应,采取相应措施减轻症状,并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展与恶化。
应急流程1. 监测与记录:- 使用中药的个人应定期对自身体感进行监测。
注意观察是否出现不寻常的身体反应或不适感,如头痛、恶心、皮肤过敏等。
- 出现不良反应时,应立即记录相关信息,如时间、症状描述等。
2. 停药与联系:- 在发现不良反应后,应立即停止使用中药。
- 如果症状较轻,可以采取自行处理的方式,如饮用大量水、休息等。
- 如果症状较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联系医生或药剂师,并向其提供详细的症状信息。
3. 医疗评估与处理:- 在与医生或药剂师的沟通中,提供详细的症状信息,包括开始使用中药的时间、用药剂量等。
- 医生或药剂师将根据症状信息进行评估,并推荐适当的处理措施,如调整药物剂量、更换中药等。
- 根据医生或药剂师的建议,进行进一步的治疗或观察。
4. 记录与反馈:- 在完成治疗或观察后,应当记录相关信息,包括治疗过程、效果评估等。
- 反馈治疗结果给医生或药剂师,以供其参考和调整治疗方案。
应急预案的培训与宣传1. 针对使用中药的个人,进行相关应急措施的培训。
包括如何监测身体反应、如何正确停药等内容。
2. 提供中药不良反应应急预案的宣传资料,鼓励使用者了解并掌握应急预案的内容。
总结中药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旨在保障使用者的健康与安全。
通过有效的监测、记录、停药、医疗评估与处理等流程,能够及时应对中药不良反应,并采取相应措施减轻症状。
同时,培训与宣传也是保障预案有效落地的重要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逆性损伤:如肝脏细胞、肠上皮细胞 不可逆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细胞、致癌、致突 变、马兜铃引起的肾损害
7.即刻和滞后毒性
概念:
即刻毒性:一次给药后在短时间内(<24h)出 现的毒性反应。 滞后毒性:多次给药后,经一段时间才出现的 毒性反应。
(二)按作用靶器官分
1
2 3 4 5
肝脏毒性 肾脏毒性 神经系统毒性 造血系统毒性 心血管系统毒性
中药制剂引起的变态反应
原因
应用范围广泛 制剂不纯 炮制不当 药材质量存在问题
机理
全抗原成分:蛋白质\多糖\多肽 半抗原成分:小檗碱\莨菪碱\茶碱
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致敏淋巴细胞反应
临床表现
速发型变态反应 :78.72% 迟发型变态反应 :21.28%
皮肤疾病:荨麻疹、皮炎、湿疹样药疹、剥脱 性皮炎等;药热;喉头水肿;胃肠道反应;肝 脏损害;肾脏损害;心律失常;血液系统疾病; 过敏性休克
维生复方电解质MG3注射液(高糖维持液)、复方 乳酸钠 维生素C、维生素B6 青霉素、乳糖酸红霉素、盐酸林可霉素 丁胺卡那霉素、卡那霉素 、庆大霉素 肾上腺素、重酒石酸间羟胺、多巴胺、盐酸洛贝林
双黄连注射剂
由金银花、黄芩、连翘 3 味中药按一定比 例提取精制而成 具有清热解毒、疏风解表的功效 治疗外感风热所致的风热、咳嗽、咽痛等 症,是具有抗病毒及抗细菌双重作用的药 物 1992年12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为全 国中医院首批急诊必备中成药。
2、类脂沉积症或脂肪肝(脂质>5%)
症状:轻度不易观察。肝重增加、体积增大、变硬、 表面和切片滑腻、光镜可见细胞内大量脂滴、苏丹 染色阳性。 原因:酒精中毒、营养过剩或不足、中毒 机制:
脂蛋白的蛋白质部分合成受阻(高剂量四环素、乙硫酸) 极低密度脂蛋白的磷脂部分合成受阻 细胞内丢钾,脂肪的运输受阻
按作用靶器官分类
(一)按毒性反应分类
1
过敏(变态)反应
特异质反应 光敏感反应 局部毒性 全身毒性 可逆和(或)不可逆毒性损伤
2
3 4 5 6 7
即刻和(或)滞后毒性
1.过敏(变态)反应
概念:药物或其代谢物(作为抗原或半抗 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和)致敏淋巴 细胞,当再次用药时,药物与相应的抗体 或(和)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导 致。 特点:与已知药物的药理特性无关,效应 与剂量无线性关系。
2004 年 12 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通报了莪术油注射液 ADR 221 例,并将其 列入第七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
病例报告中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10岁以下儿童, 占62.4%;用药原因以呼吸道感染为主;主要 不良反应表现有过敏样反应64例次(占21%), 皮疹45例次(占15%)。此外,呼吸困难17例 次(占6%),过敏性休克12例次(占4%), 死亡1例。
中药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药理系 张硕峰
目录 CONTENTS
概述 毒理学基本概念及中药的不良反应 中药不良反应的防治
*
1 概述
*
现状
纯中药制剂不会中毒,无副作用,无不良 反应 “无毒”、“纯天然”、“绿色”的中药
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中与中药有关的病 历数和死亡人数占5%(全国123种期刊) 2010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收到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69万多份,其中, 在不良反应事件和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 中,中药病例报告各占13.8%和12.2%。 2012年
莪术油注射液
从姜科植物蓬莪术、温郁金、广西莪术中 提取的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多种倍半萜 类,含有莪术醇、莪术酮、莪术双酮、β-谷 甾醇等多种成分 抗肿瘤;抗炎;抗病原体;免疫增强作用 临床广泛用于呼吸道疾病、病毒性肺炎、 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肠炎、流行性腮腺炎、 甲型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的治疗。
4、肝硬化
慢性或反复肝损害可导致纤维组织增生,引起成纤 维细胞聚积,产生过量胶原蛋白,胶原蛋白沉积即 形成纤维化。由于纤维化时胶原性中隔遍布几乎整 个肝脏,肝细胞索被这些纤维分隔成为小结节(假 小叶),引起肝结构的紊乱,最后导致肝硬变。 三种病理改变交错进行,肝小叶结构和血循环途径 改建,肝变形变硬。 四氯化碳(工具药)
某些生物碱(士的宁、吗啡可蓄积肝脏,缓慢释放, 减少中毒) 脱氨作用:在肝内合成尿素排除
二、肝毒性反应及其机制
(一)肝毒性类型及机制
1、肝坏死: 肝细胞死亡、局灶性或弥漫性。氯 仿、甲醇、四环素、氨甲碟呤、川楝子、黄药 子、蓖麻子
机制
自由基学说(CCl4):脂质过氧化破坏细胞内钙离子稳态 共价结合学说:如对乙酰氨基酚经肝代谢活性物质与DNA 或RNA或蛋白质形成共价键结合 活性氧形成:P450在催化过程中,第二个电子被引入,产生过 氧化氢,GSH大量消耗,细胞对活性氧的防御能力降低.
在中药病例报告中,中成药占99.7%
活血化瘀药 辛凉解表药 清热解毒药 凉开药 益气养阴药
报告数量前20位的品种中,中药注射剂有 17个品种,前三位分别是双黄连注射剂、 清开灵注射剂、参麦注射剂。
近年国家SDA通报严重ADR的中药
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剂、葛根素注射液、 鱼腥草注射液、莪术油注射液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存在多发、普遍、临床表 现的多样、不可预知、不良反应种类的不确定、 批与批之间不良反应存在差异性等特点。其中 主要不良反应成因有患者个体差异、剂型与给 药途径、中药注射剂的质量。
5、血管损伤(小静脉闭塞综合症)
不良反应
变态反应最为常见,同时在一份123例清开灵 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分析中显示,发生皮肤反应 和药物热的患者分别占到33.3%和21.1%,过敏 性休克所占比例为13%。 胃肠道反应、发热、心脑血管反应 、呼吸系统 不良发应、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以及其他不良反 应。
SDA建议:
建议配伍后的PH值在6.8-7.5,4小时内; 清开灵注射液-不可配伍制剂
ADR发 ADR报 死亡 急性血管内 生时间 告总数 总数 溶血例数 (年) (例) (例) (例)
2003 2004年 2005上 半年 合计
溶血引起死 亡例数 (例)
254
3
6
2
509
243 1006
2
6 11
7
5 18
2
4 8
注:表中数据截止时间为2005年7月5日(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中接收时间 计)
建议
临床医师严格掌握适应症,用药过程中避免给药速度
过快,加强临床用药监护。对此药过敏者禁用,过敏 体质者慎用。 禁忌与头孢曲松、头孢拉定、头孢哌酮、庆大霉素、 速尿配伍使用 建议生产厂家加强对此产品的上市后监测,并进一步 开展完善工艺和质量标准的研究。
2
毒理学基本概念及中 药的不良反应
*
2.特异质反应
概念:机体对外源化合物的一种遗传性异 常反应。
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 血清胆碱脂酶缺乏
3.光敏感反应
类型:光毒性、光变应性 概念:
光敏感性药物反应:注射或内服光敏性药物引 发的皮肤炎症。 光接触性皮炎:外用药引发。 光毒性皮炎:与免疫机制无关。 光变应性皮炎:与其他类型的迟发性变态反应 相同,第一次发生有一定的潜伏期。
1
肝脏毒性
一、肝脏组织学及生理学基础
(一)肝脏的组织学特点
富有血管(入肝、出肝) 肝细胞在代谢上起重要作用 药物毒性的主要靶器官
(二)肝脏的生理功能
参于代谢(生化反应500种以上)、糖原储存、 分泌胆汁、具解毒、吞噬、防御机能。
药物的化学结构发生变化
分两个步骤:
第一步,在酶的催化下进行氧化、还原或水解等。药物 经过转化后,药理活性可能出现、增加、减弱或被灭活。 失活占大部分。水合氯醛还原成三氯乙醇,毒性增强。 第二步,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与体内的某些物质,如葡萄 糖醛酸、甘氨酸、硫酸等结合,或发生甲基化或乙酰化。 结合以上基团后,药物极性增加,水溶性增加,活性减 弱或消失,同时也有利于排出体外。
毒理学: 从生物医学角度研究外源性化合物 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学科。
分支学科: 药物毒理学、食品毒理学、临床毒理 学、分析毒理学、工业毒理学、环境毒理学、 生态毒理学、管理毒理学。
按毒性反应分类
过敏(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光敏感反应、 局部毒性、全身毒性、可逆和(或)不可逆毒 性损伤、即刻和(或)滞后毒性 造血系统毒性、呼吸系统毒性、心血管系统毒 性、神经系统毒性、内分泌系统毒性、肝脏毒 性、肾脏毒性、免疫毒性、生殖毒性。
特点:
Hale Waihona Puke 贯叶连翘提取物光毒试验结果(豚 鼠耳朵)
A:对照组UVA照射后六天;B:补骨脂素160mg/kg组UVA照 射后六天;C:路优泰1.2g/kg组UVA照射后六天;D:贯叶连翘 提取物1.2g/kg组UVA照射后六天;E:贯叶连翘提取物 0.6g/kg组UVA照射后六天
4.局部毒性
在 2001 年和 2009 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 测中心两次通报了双黄连注射剂的超敏反 应。 2007年,《中国中药杂志》刊载中国中医 科学院翁维良等医生的研究报告称,双黄 连注射液的变态反应的发生率达8.6%。。 过敏性休克占严重病例报告总数的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