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cy
诗歌鉴赏再别康桥全文

诗歌鉴赏再别康桥全文诗歌鉴赏:《再别康桥》全文伟大的诗人徐志摩,在他短暂而充满辉煌的一生中,留给了我们许多不朽的诗篇。
其中,一首被誉为经典的《再别康桥》更是被广泛传诵,成为了中学语文课程中不可或缺的篇目。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和解读这首动人的诗歌。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于1928年6月在英国剑桥创作的。
徐志摩在那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然而,当他要离开那里返回故乡的时候,他却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心情阴郁的感觉。
于是,他借助笔和纸,把这种情感倾吐出来,写成了这首感人肺腑的诗篇。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徐志摩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他轻轻地离去的心情。
这种轻轻的离去是对生命的一种超越,更是对过往的一种告别。
在这个过程中,他向着天空挥手,那云彩便成了他的朋友和伴侣,见证着他离去的身影。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这一句诗,很好地表现了作者眼中的康桥美景。
那河畔的金柳,在夕阳的映照下,美得宛如新娘;而波光中的艳影,则更是在他心中荡漾不休。
这种美景被作者刻画得细致入微,使读者也仿佛身临其境。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一句,很好地反映了作者对康桥的眷恋之情。
他用水草的形象,表示自己对康桥的深情厚谊,并愿意永远留在那里,与它紧密相连,成为康桥的一部分。
“那悠悠的故乡,水那么缓,风那么软;那么的远,那么的近,我的心啊,向着它悄悄地回溯。
”这一句,是整首诗歌的高潮所在。
在这里,徐志摩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回忆。
他用“悠悠”、“缓”、“软”等形容词,表现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与故乡的联系不会因距离远而断绝,相反,它会更加紧密和坚定。
在这首诗歌中,徐志摩以深情的笔触,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从康桥的美景出发,描绘出自己的心境,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回忆。
在这个过程中,他运用了押韵、对仗等修辞手法,为诗歌增添了美感和韵律感。
专题辅导:高一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赏析

专题辅导:高一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赏析导读:专题辅导:高一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赏析《再别康桥》原文《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再别康桥》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笔名南湖、云中鹤。
浙江海宁人。
1921年前后开始写诗,被誉为新月诗派的台柱。
1918—1922年先后曾留学于美国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
1922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徐志摩是发起人之一。
1926年他与闻一多等主持《晨报》的《诗镌》。
在《诗镌》上,徐志摩与他的新月派诗人一起,做着他们的新诗实验。
1927年春与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创办《新月》月刊,并主持编务工作。
《新月》的创刊,把新月诗派的创作推向高峰。
1931年11月19日,从上海飞往北平的途中,因飞机在济南开山一带失事,年仅35岁的徐志摩不幸身亡。
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那段日子,尤其深深地影响了徐志摩的一生,他称剑桥(也即“康桥”)为自己的“精神故乡”。
剑桥所体现的英式文明,令徐志摩陶醉,逐渐形成他心中梦寐以求的“康桥理想”。
1922年徐志摩回国。
军阀统治下中国现实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渐渐破灭。
1928年秋天,他再度游历英国,《再别康桥》写于从英国回来的1928年11月6日的轮船上。
《再别康桥》基本解读“康桥”是徐志摩精神的故乡,与康桥匆匆作别,那种心情自然是依依难舍的。
以悄然的惜别,抒写无尽的眷恋之意,是这首诗的特点。
夕阳下的康河,波光潋滟;河畔的金柳,似蒙着轻纱的新娘,那璀璨的艳影,令诗人的心湖荡漾;软泥上的青荇在水底里招摇,让人心醉——诗人宁愿做一根水草,永远植根于康河的柔波里;榆荫下的清潭,天上的彩虹,人间的梦,一切的一切,揉碎在浮藻之间。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原文:再别康桥作者: 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1928.11.6 中国海上注: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徐志摩赏析: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
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
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再别康桥》徐志摩 全文及注释

《再别康桥》徐志摩全文及注释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注释:“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诗人以轻柔的笔调,描绘自己悄然离去的姿态,如同当初悄然到来一般,不带来惊扰,也不留下痕迹。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的动作,展现出诗人对康桥的不舍与留恋,而“西天的云彩”则给离别增添了一抹浪漫的色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将河畔的柳树比作“新娘”,形象地写出了柳树在夕阳余晖下的美丽姿态,充满了诗意和柔情。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艳影”指金柳在水中的倒影,“荡漾”一词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内心因美景而产生的波动。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招摇”写出了青荇在水中自由自在、灵动活泼的样子。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诗人甘愿化身为水草,融入康河的温柔怀抱,表达了对康河的深深眷恋。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把潭水比作天上的虹,又说它是“彩虹似的梦”,虚幻而美丽,寓意着诗人在康桥的美好回忆如梦一般。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诗人想要追寻曾经的梦想,撑着长篙向更深处探索,体现出他对美好过往的追寻和向往。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描绘了诗人在夜色中满载着星辉,心情愉悦想要放声高歌的情景。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由欢乐转为忧伤,不能放歌是因为离别,笙箫的声音是寂静的,夏虫的沉默也烘托出离别的凝重氛围。
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

《再别康桥》是一篇非常经典的现代诗,作者是当代著名文学家徐志摩。
下面小编为大家总结整理了《再别康桥》全文及其他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
《再别康桥》全文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赏析《再别康桥》格调委婉轻盈,诗行整齐和谐,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流露出诗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这首诗鲜明地体现了诗人的创作风格和艺术个性,在他的全部诗作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这首诗的笫一节连续使用了三个“轻轻的”,用特有的句式和回环反复的修辞,细腻而真实地描摹了作者那种踌躇满志、步履轻盈的神情和恐怕惊扰“康桥”的内心独感。
从第二节开始描绘康桥的迷入景色,诗人择取了“康河”一带富有特色的景物“杨柳”、“青荇”、“浮蕖”等,先出之以巧妙的比喻杨柳在夕阳的映照下,犹如穿上盛装的“新娘”,榆荫下的清泉泛射出落日的余晖,恰似天上落下的彩虹,等等,然后由物及人,进一步写出了这些景物所激发的自已感情的波澜,从而构成了个情景交融、物我一体的优美境界。
笫五节写撑箐泛舟,月夜放歌,和前面的凝神观照刚好构成了动禾静,有声和无声的鲜明对照。
正当读者为诗人的描绘所吸引时,诗作又急转直下,由“不能放歌”到“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流露了一种淡淡的哀愁。
诗的结尾和开首相呼应,值得注意的是,“云彩”本来是带不走的,诗人明知如此而偏要郑重其事地写道:“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只能说明诗人对康桥的依恋之深和思念之切。
作者简介徐志摩,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徐志摩是新月诗社成员,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再别康桥》原文以及赏析

《再别康桥》原文以及赏析《再别康桥》原文以及赏析真正的枭雄同样让英雄敬重!我永远敬重徐志摩,也爱他的《再别康桥》!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再别康桥》原文以及赏析,更多热点杂文阅读欢迎访问(/wenxue)。
【原文】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①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诗歌欣赏】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
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
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
再别康桥原文译文

《再别康桥》全诗译文如下:落日的余晖慢慢散落在河面,康桥多情地在柔柔的水波里荡漾,我静静地站在桥头,深情地凝望这让我魂牵梦萦的地方……我就要走了,一如我来时一样,轻轻地,踮着脚尖。
夕阳很美,是否感受到我炙热的目光,扯一方轻纱遮面,却掩不住那抹红晕。
沿着河岸,慢慢地追忆往昔时光。
不经意间,我瞧见波光粼粼中,那个婀娜摇曳的身影。
我的心被轻轻一弹,弹起一丝丝灰尘,荡开一圈圈涟漪。
于是,向前张望——柳儿,是披着余晖的垂柳,在微风中轻轻飘漾,微风调皮地轻吻水的面颊,我连忙俯身,想看柳儿的倩影,却发现在那软软的河泥里,油油的青荇正悠悠地随波招摇。
我有些嫉妒,真的,我甘愿做一条永远在水里逐浪而舞的水草,只要是在康桥的柔波之中!看着榆荫下一潭似梦的清泉,漾漾地承载着彩虹似的颜色。
我在想,那在浮藻间闪烁的是不是我曾经揉碎沉淀的梦?什么是我的梦?我想,康桥,只有康桥才是我梦的归宿。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唯有精神上的充裕才能真正挽回我们那逝去的灵魂,那麻痹的思想是康桥给了我这样一方纯洁的心灵之地。
今夜?只有今夜!我猛然记起,满腹兴致一点点被渐渐弥漫而来的愁绪占据了。
不知何时,夏虫停止了私语,远方断续地传来一声声凄怆的笙箫。
这箫声,犹如一把把匕首,一寸寸割断了我的愁肠,周围是一片沉默……“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出处】《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笔名南湖、云中鹤。
浙江海宁人。
1921年前后开始写诗,被誉为新月诗派的台柱。
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那段日子,尤其深深地影响了徐志摩的一生,他称剑桥(也即“康桥”)为自己的“精神故乡”。
剑桥所体现的英式文明,令徐志摩陶醉,逐渐形成他心中梦寐以求的“康桥理想”。
1922年徐志摩回国。
军阀统治下中国现实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渐渐破灭。
《再别康桥》全文及赏析

《再别康桥》全文及赏析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这首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诗的开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连用三个“轻轻的”,给全诗定下了轻柔、舒缓的基调,让人仿佛能感受到诗人那小心翼翼、不忍打破康桥宁静的心情。
“作别西天的云彩”,则将西天的云彩当作是与康桥告别的对象,赋予了云彩以人的情感,同时也增添了诗歌的浪漫色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诗人将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形象地写出了金柳的婀娜多姿和柔美动人。
“艳影”在“心头荡漾”,则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金柳的喜爱和留恋之情。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青荇在水底自由自在地招摇,展现出生命的活力。
而诗人甘愿做一条水草,更是表达了他对康桥的深深眷恋和渴望融入其中的情感。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潭水被诗人想象成天上的虹,如梦如幻。
而“彩虹似的梦”则象征着诗人在康桥度过的美好时光和那些未曾实现的理想。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这里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寻和向往,他想象着自己撑着长篙,在康河中漫游,满载着星辉放歌,充满了浪漫与激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 1926年 与陆小曼结婚。 1927年 任上海光华大学、东吴大学教授,稍后又任
上海大夏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30年秋 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 1931年11月19日 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
间或八字,诗行排列两两错落有致,于参差变 化中见整齐,给人以建筑的美感。
榆阴下的一潭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比 喻 天上虹
欢喜和眷恋之情
榆阴浮藻清潭图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在星辉斑斓 里放声高歌
留连忘返感情 达到了高潮
撑篙漫溯寻梦图
笙箫 夏虫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 箫,
• 首尾呼应,悄悄是对轻轻的升华, 是对康桥的爱和,收到一唱三叹的 效果。
河畔的金柳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柳”—“留”, 有惜别的含义
比 喻
夕阳中的新娘
河畔金柳倒影图
无限欢喜和 眷恋之情
软泥上的青荇
拟 人 招摇 永久、热烈 的眷念
青草水底招摇图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依恋、无奈、 惆怅、情绪低落
黄昏夏虫沉默图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西天的云彩
呼应开头
依依不舍情绪 洒脱的心态
招手惜别云彩图
诗人不能“放歌”,只能“悄 悄”“吹起别离的笙箫”。悄悄无声, 笙箫有声,这是否矛盾?
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张幼仪
林徽因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徐志摩
陆小曼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整体感知
1、全诗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 抒发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之情。
2、自古离别的诗数不胜数,大家比 较熟悉的有哪些诗词?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渭城曲》
徐志摩
徐志摩(1897~1931)笔名
云中鹤,浙江海宁人。1916年考 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到美国、 英国留学。现代诗人、散文家。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著有诗集
《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 夜》、《猛虎集》 。新月社主
要成员之一。作品影响深远,被 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 人”。
1916年 入北大法科,同年与16岁的张幼仪结婚。 1918年 赴美留学银行学。 1920年 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音乐美
音乐美,是就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 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具体体现在: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 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回环往复。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 奏相同,旋律回荡,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建筑美
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字数基本为六字
此诗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为什么作者对康桥情有独钟呢?
我敢说康河是世上最美的一条水! ---徐志摩
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夏夜的一个傍晚,他一 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校园中,怀念逝 去的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无人认识他,一 腔热情和对母亲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诗 人,怅然若失。归国途中,诗人写了这首诗。
【提示】不矛盾,因为笙箫是在诗人 心里响起的。虽然此时诗人内心波动 翻滚如大海,但是离别愁绪压倒了一 切,所以笙箫的离别曲只能在心中回 荡,在矛盾中达成统一。
绘画美
1、诗的语言多采用色彩绚丽的词语: 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 青荇、彩虹、青草、星辉斑斓
2、巧用动词,动态的画面美: 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 挥一挥
探究诗歌之美
绘画美 音乐美 建筑美
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康桥的美丽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出来的? 云彩,金柳,青荇,清潭,长篙,星辉。 这些意象可以描绘出哪些美丽的画面?
挥手作别云彩图
连用三个“轻轻的”,有什么好处?
• 表达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 , 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 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哀 而不伤抒情基调。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玲》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相比, 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 是 “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 转移,跳出了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 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