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

合集下载

分析中药临床应用中发生不良反应

分析中药临床应用中发生不良反应

分析中药临床应用中发生不良反应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不断发展,中药在临床应用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和广泛。

然而,中药作为药品,其使用也会有不良反应发生,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损害。

因此,分析中药临床应用中发生不良反应,对于促进临床质量和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不良反应概述不良反应是指患者在接受中药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和治疗无关的不良症状、情况或疾病,其中包括药物过敏反应、药物副作用、药物误用、药物滥用、药物中毒等各种类型。

不良反应的发生,往往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中药品质、用药方式、剂量、患者个体差异、环境等。

二、不良反应类型(一)药物过敏反应药物过敏反应是指患者对某种药物产生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皮疹、荨麻疹、过敏性紫癜、血管性水肿等。

过敏反应的发生和患者个体差异有关,可能是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

(二)药物副作用药物副作用是指在治疗过程中,由于药品成分的作用,引起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一些症状或反应。

比如麻黄素可能会导致心悸、头晕、手足发凉等不适症状;人参可能会导致血压升高、心悸等不适症状。

一般说来,剂量过大或者用药方式错误都会导致副作用的发生。

(三)药物误用药物误用是指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对用药方法或者用药剂量出现误解导致的不良反应。

比如某些患者可能误认为某种药物无害,大量使用后却引起了严重的副作用,或者是误认为某种药物需要长时间连续应用,导致药物过度分解超出理想的剂量范围。

(四)药物滥用药物滥用是指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对某种药物使用的失控或者过度使用。

比如在中药市场上,某些商家为了追求品牌效应或者是贪图利润,会为增强药品功效添加一些禁止使用、甚至是毒性的药物添加剂,可能会引发严重的负面影响和不良反应。

(五)药物中毒药物中毒是指在中药治疗过程中,由于没有很好的控制剂量、药物自己的有毒成分过高等原因,导致患者中药中毒的现象。

在中药选材和制备过程中须严格控制药物剂量,并遵循科学标准化的环境和流程进行药材加工和配伍。

中药处方的不良反应如何预防

中药处方的不良反应如何预防

中药处方的不良反应如何预防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治疗疾病、调理身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如同其他药物一样,中药处方使用不当也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

为了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预防中药处方的不良反应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中药处方不良反应的常见类型。

这些不良反应可能包括过敏反应、胃肠道不适、肝肾功能损害等。

过敏反应可能表现为皮肤瘙痒、红肿、皮疹等;胃肠道不适可能有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而肝肾功能损害则较为隐匿,需要通过定期检查才能发现。

那么,如何预防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呢?医生方面,开具中药处方时应严格遵循中医理论和辨证论治的原则。

这意味着医生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体质、生活习惯等因素,准确判断证型,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具处方。

不能盲目套用固定的方剂,或者随意增减药物的剂量和种类。

同时,医生要对所开的每一味中药的药性、功效、用法用量、禁忌等有清晰的认识,避免使用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药物。

在用药剂量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进行合理调整。

对于一些毒性较大的中药,如附子、乌头、雄黄等,更要严格控制剂量,遵循药典规定和临床经验。

此外,医生还要注意中药的配伍禁忌。

某些中药配伍使用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比如“十八反”“十九畏”等,应避免此类配伍。

患者方面,在服用中药处方前,应向医生详细告知自己的过敏史、既往病史、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等信息。

这有助于医生全面评估用药风险,制定更安全的治疗方案。

患者在服用中药期间,要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包括用药的时间、剂量、方法等。

不能自行增减药量或改变用药方法。

比如,有些中药需要饭前服用,有些则需要饭后服用;有些需要温服,有些需要凉服。

如果不按照要求服用,可能会影响药效,甚至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同时,患者要注意饮食禁忌。

在服用中药期间,应避免食用与中药药性相冲的食物。

例如,服用清热凉血的中药时,应避免食用辛辣、温热的食物;服用补药时,应避免食用萝卜等泄气的食物。

中药不良反应

中药不良反应

(一)中药不良反应一、中药不良反应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过程中,患者接受正常剂量的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伤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继发反应、过敏反应、后遗效应、特异性遗传因素(特异性体质反应)等。

二、药品不良反应(ADR);非处方药(OTC);处方药(Rx)。

三、病因学分类:(1)与剂量有关的中药不良反应:包括首剂效应、副作用、毒性作用、继发反应、后遗作用等;特点:1、剂量依赖性;2、可预测性;3、个体差异大。

(2)与药物剂量无关的中药不良反应:与药物固有的正常药理作用无关,而与药物变性和人体特异体质有关;伤害:1、变态反应(超敏反应);2、(特异质反应)特异性体质反应;特点:1、剂量无关;2、难以预测;3、发生率低;4、危险性高;5、病死率较高。

(3)与中西药配伍有关的不良反应。

(4)药物依赖性,分为:躯体依赖、精神依赖。

四、病理学分类(1)功能性改变;(2)器质性改变,分为:炎症型、增生型、发育不全型、萎缩坏死型等。

(二)中药不良反应常见的临床表现一、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在临床上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各种皮肤症状,如荨麻疹与血管性水肿;麻疹样、湿疹样、猩红热样、痤疮样等各种药疹;色素沉着。

二、各系统常见的中毒表现:(1)消化系统——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呕血、便血、肝脏损害等;(2)神经系统——全身麻木、眩晕、头痛、失眠、意识模糊、言语障碍、呼吸抑制等;(3)心血管系统——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4)呼吸系统——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紫绀、急性水肿、呼吸衰竭或麻痹等;(5)泌尿系统——少尿或多尿、血尿、腰痛、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酸中毒、电解质平衡。

(三)引起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一、药物和使用的因素:1.炮制不当(质量欠佳);2.剂量过大;3.疗程过长;4.药不对证(辨证不准);5.配伍失度;6.中西药不合理联用;7.剂型和给药途径的改变;8.煎服不合理,误服、乱用也可导致不良反应。

中药学中药的副作用与禁忌

中药学中药的副作用与禁忌

中药学中药的副作用与禁忌中药作为传统的医学疗法,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然而,在使用中药治疗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其中可能存在的副作用和禁忌。

本文将就中药的副作用和禁忌进行探讨。

一、中药的副作用1. 药物过敏反应:有些人可能对特定中药存在过敏反应,包括皮肤红肿、瘙痒、腹泻、呼吸困难等。

因此,在使用中药前,应该先进行敏感性测试,尤其是对于首次使用的中药。

2. 药物依赖:长期使用某些中药可能导致人体对药物的依赖性增强,使得对药物的疗效产生递减或无效。

这种情况下,需要专业医师进行评估和调整,避免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3. 药物毒性:部分中药可能含有一定的毒性成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

特别是对于儿童、孕妇和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来说,更需要谨慎使用,以免产生不必要的风险。

4. 药物相互作用:部分中药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疗效或增加副作用的风险。

因此,使用中药时,应该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便医生进行全面评估和决策。

二、中药的禁忌1.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由于中药可能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一般应禁止使用大部分中药。

特殊情况下,如紧急情况或经医生评估认为使用中药无风险,则可以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2. 儿童:儿童的机体尚未发育完全,对中药的耐受性较弱,因此需要谨慎使用。

一般情况下,儿童使用中药前需要进行医生评估,并依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因素调整剂量。

3. 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可能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影响,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不适症状。

因此,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中药,或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调整。

4. 肝肾功能不全、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由于中药中的成分需要在肝脏和肾脏中代谢和排泄,因此,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使用中药时需要特别注意。

同样,在存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情况下,一些刺激性较强的中药也需谨慎使用。

5.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和代谢能力不同,对中药的反应也会有差异。

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

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

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根据中药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不良反应出现程度、病理机制及症候特点,临床上常把不良反应分为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特异质反应、习惯性、成瘾性、后遗作用等。

1 副作用副作用是指某种中药具有多种作用时,在常规治疗剂量下,伴随中药的治疗作用而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产生副作用的药理基础是药品作用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当治疗利用其中的一个药理作用时,其他作用就成了副作用。

如用麻黄止咳平喘治疗哮喘或喘息型支气管炎,用药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失眠,这是由于麻黄中的有效成分麻黄碱既可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改善哮喘症状,同时可兴奋中枢神经,导致失眠。

再如大黄有泻热通便、活血祛瘀、清热解毒作用,当用以治疗妇女经痛闭经,活血祛瘀就成为治疗作用时,而其泻热通便所引起的腹泻便溏就成为副作用。

相反,大黄用于治疗热结便秘,泻热通便成为治疗作用时,而活血祛瘀所导致的妇女月经过多就成为大黄的副作用。

一般而言,药物的治疗范围越广,选择性越低,药物的副作用就越多,而且在一定条件下,随用药目的的不同,药物的治疗作用和副作用可以相互转化。

由于副作用是药物的固有作用,因此副作用是可以预防的,可以针对副作用采取一些必要的预防措施,也可以将药物的副作用预先告诉病人,以免引起病人的紧张和不安。

2 毒性反应毒性反应是指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病理状态或合用其他药品时其敏感性增加,在治疗莉量下对患者造成某种功能或器质性损害。

毒性反应可在各系统内发生,包括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造血系统、呼吸系统及泌尿系统等。

如雷公藤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常用药物,研究表明,雷公藤的嫩叶、嫩苗、嫩枝及根部含雷公藤碱等多种生物碱,若煎煮时间不够或过量服用对胃肠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引起剧烈腹痛、呕吐、腹泻、便血;后期发生尿毒症时,胃肠道症状加剧;吸收后对中枢系统有损害,可引起丘脑、中脑、延髓、小脑、脊髓等器官的严重损害;肝脏、肾脏、心脏可发生出血、坏死;毒素还可直接作用于心肌,引起肺水肿及急性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基础知识:中药不良反应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基础知识:中药不良反应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基础知识:中药不良反响第一节药物不良反响概括一、不良反响的观点药品不良反响: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没关的或不测的有害反响。

中药不良反响:是指在预防、诊疗、治疗疾病或调理生理功能过程中,人接受正常剂量的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伤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没关的反响。

其内容包含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过敏反响、继发反响、特异性遗传要素等。

二、不良反响的分类( 一) 病因学分类1.与药物剂量相关的不良反响:由药物自己或其代谢物所惹起,使固有药理作用连续和增强。

其不良反响包含药物的副作用、毒性作用,以及继发反响、首剂效应、后遗作用等。

拥有剂量依靠性和可展望性。

2.与药物剂量没关的不良反响:该种类与药物固有的正常药理作用没关,而与药物变性和人体特异体质相关。

与用药剂量没关,难以展望。

药物变性,指药物有效成分降解产生有害物质。

包含特异质反响和变态反响。

3.与中药配伍相关的中药不良反响4.药物依靠性( 二) 病理学分类1.功能性改变:多为临时性的,停药后能够恢复正常,无病理组织的变化2.器质性改变:药物不良反响惹起的器质性改变,与疾病自己惹起器质性改变无显然差别。

第二节中药不良反响的常有表现中药不良反响以皮肤及其附件伤害最常有一、皮肤症状二、浑身症状1.各系统常有的中毒表现2.肝、肾伤害第三节常有有毒中药的中毒反响一、乌头类1.药物饮片: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支蒿。

成药:舒筋活络丸、追风丸、活络丹、大活络丹、三七伤药片、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木瓜丸、正天丸、右归丸等。

三活络追风 ( 疯) 三七,金匮木瓜右 ( 又) 去世。

2.中毒机理主要有毒成分为乌头碱,一般中毒量为0.2mg,致死量为 2~4 mg。

主假如对神经系统,特别是迷走神经等,使其先喜悦、后克制,并可直接作用于心脏,产生异样喜悦,可致心律失态,甚至惹起室颤而死亡。

3.表现①神经系统表现为口舌、四肢及浑身麻痹、头痛、头晕、精神恍然、语言不清或小便失禁,既而四肢抽搐、牙关关闭、呼吸衰竭等。

浅析中药的不良反应

浅析中药的不良反应

浅析中药的不良反应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效果。

但是由于中药的药材来源复杂,制剂、质量标准、用法、用量的不同,易产生不同程度的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并且中药与化学药品有着不同的作用机制和毒副作用的特点。

因此,合理使用中药是保证其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前提之一。

1. 药物过敏反应:药物过敏反应是由于机体对药物成分产生的变态反应所引起的症状,常见于花粉、食物、药品等敏感体质的人。

中药中的过敏反应主要是由药材本身引起的,如芦根、荆芥、羌活等药材中含有的挥发油、酸类和生物碱等成分可引起皮疹、瘙痒、荨麻疹等过敏反应。

2. 药物中毒反应:药物中毒反应是由于药物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所引起的症状和体征。

中药中毒反应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药材中含有有毒成分、不良配伍等原因导致药物产生毒性。

如用草乌与金钱草同时使用容易引发中毒反应。

3. 药物副作用:药物副作用是指药物在治疗过程中除了治愈疾病之外所引起的不良反应。

中药中的副作用主要是由药物成分所致,如肉桂、附子等药材中含有的毒性成分易导致心动过速、高血压等不良反应。

4.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在使用过程中相互影响,改变其药理和毒副作用。

中药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药效增强、毒性增加、副作用增加等不良反应,如桂皮与大黄可相互影响产生毒性反应。

5. 药物滥用:药物滥用是指超过规定用药剂量、时间、频率使用药物,导致机体出现不良反应。

中药的药材质量、配伍方法、用药剂量等都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调配,过度使用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为了避免中药的不良反应出现,应做好以下几点:1. 选择合适的中药,必须根据病情、体质和药材成分选择合适的中药,而且必须选择正规的中药材和中药配方。

2. 控制用药剂量,中药使用必须控制用药剂量,并且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体质进行调配,注意不要超过规定剂量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3. 合理用药,对于不同病情、体质或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要选用不同的中药配伍方案。

中药不良反应第一节药物不良反应概述(“药物”相关文档)共6张

中药不良反应第一节药物不良反应概述(“药物”相关文档)共6张

第十一章 中药不良反应
第一节 药物不良反应概述
第一节 药物不良反应概述
一、概念
1.药物不良反应 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与用药目 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2.中药不良反应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 功能过程中,人接受正常剂量的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伤害 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其内容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
后遗效应、过敏反应、依赖性、特异反应性、致癌作用 等。
二、不良反应的分类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病因学分类
(1)与剂量 的中药不良反应 (2)与剂量无关的中药不良反应:与药物变性(如药物有效成分降解而产生的有害物质)和人体特异体质有关。
有关 第一节 药物不良反应概述
特异质反应:只有在接触某种药物后,才表现出来的先天性代谢异常
第一节 药物不良反应概述 (2)与剂量无关的中药不良反应:与药物变性(如药物有效成分降解而产生的有害物质)和人体特异体质有关。 第十一章 中药不良反应 2.中药不良反应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过程中,人接受正常剂量的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伤害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 反应。 第一节 药物不良反应概述 (2)与剂量无关的中药不良反应:与药物变性(如药物有效成分降解而产生的有害物质)和人体特异体质有关。 2.中药不良反应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过程中,人接受正常剂量的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伤害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 反应。 特异质反应:只有在接触某种药物后,才表现出来的先天性代谢异常 第一节 药物不良反应概述 第十一章 中药不良反应 第一节 药物不良反应概述 第一节 药物不良反应概述
第十一章
(中1)与药❖剂不量良特有反异关应的质中药反不良应反应:只有在接触某种药物后,才表现出来的先天性代谢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
根据中药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不良反应出现程度、病理机制及症候特点,临床上常把不良反
应分为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特异质反应、习
惯性、成瘾性、后遗作用等。

1 副作用
副作用是指某种中药具有多种作用时,在常规治疗剂量下,伴随中药的治疗作用而出现的与
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产生副作用的药理基础是药品作用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当治疗利
用其中的一个药理作用时,其他作用就成了副作用。

如用麻黄止咳平喘治疗哮喘或喘息型支
气管炎,用药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失眠,这是由于麻黄中的有效成分麻黄碱既可解除支气
管平滑肌痉挛,改善哮喘症状,同时可兴奋中枢神经,导致失眠。

再如大黄有泻热通便、活
血祛瘀、清热解毒作用,当用以治疗妇女经痛闭经,活血祛瘀就成为治疗作用时,而其泻热
通便所引起的腹泻便溏就成为副作用。

相反,大黄用于治疗热结便秘,泻热通便成为治疗作
用时,而活血祛瘀所导致的妇女月经过多就成为大黄的副作用。

一般而言,药物的治疗范围越广,选择性越低,药物的副作用就越多,而且在一定条件下,
随用药目的的不同,药物的治疗作用和副作用可以相互转化。

由于副作用是药物的固有作用,因此副作用是可以预防的,可以针对副作用采取一些必要的预防措施,也可以将药物的副作
用预先告诉病人,以免引起病人的紧张和不安。

2 毒性反应
毒性反应是指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病理状态或合用其他药品时其敏感性增加,在治疗莉量
下对患者造成某种功能或器质性损害。

毒性反应可在各系统内发生,包括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造血系统、呼吸系统及泌尿系统等。

如雷公藤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常用
药物,研究表明,雷公藤的嫩叶、嫩苗、嫩枝及根部含雷公藤碱等多种生物碱,若煎煮时间
不够或过量服用对胃肠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引起剧烈腹痛、呕吐、腹泻、便血;后期发
生尿毒症时,胃肠道症状加剧;吸收后对中枢系统有损害,可引起丘脑、中脑、延髓、小脑、脊髓等器官的严重损害;肝脏、肾脏、心脏可发生出血、坏死;毒素还可直接作用于心肌,
引起肺水肿及急性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

又如附子过量中毒,即会出现神经系统(口舌、四肢;全身麻木,头晕,耳鸣,精神恍惚,言语不清,四肢抽搐)、消化系统(恶心呕吐,流涎,食
欲减退,腹痛腹泻,肠鸣,便血)和心血管系统(心悸,气短,心律失常,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四肢不温,休克)等一系列中毒症状。

毒性反应是药物药理作用的延伸,毒性反应可能立即发生,也可能是在长期蓄积后逐渐产生,前者称为急性毒性,后者称为慢性毒性,如人参大剂量长期应用,可能导致人参蓄积中毒,
出现恶心呕吐,惊厥抽搐,二便失禁,发热,血压升高,呼吸急促,心率减慢,发绀,双侧
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消失,眼底出血,烦躁不安,昏迷等严重的中毒症状。

3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及称过敏反应,是药品作为半抗原或全抗原刺激机体而发生的非正常的免疫反应,
在所有中药不良反应中发生率最高,可引起变态反应的中药达150余种。

究其原因可能与中
药成分复杂,有效成分多为大分子物质,而且中药大多为复方制剂等因素有关。

中药引起的
变态反应不仅常见,而且类型多样,如当归、五味子、白芍、丹参、穿心莲等可引起荨麻疹;川贝母、虎杖、两面针等可引起猩红热样药疹;蟾酥、蓖麻子、苍耳子等可引起剥脱性皮炎;槐花、南沙参等可引起丘状皮疹;天花粉、黄粕、大黄、紫珠、六神丸等可引起湿疹皮炎檬
药疹;虎杖、血竭、南沙参等可引起烫伤水疱样药疹;青蒿,大蒜等可引起固定型药疹;牡蛎、瓦楞子等可引过敏性腹泻;菠萝、百宝丹可引起过敏性喉头水肿;云南白药、丹参注射
液、六神丸、双黄连注射剂,天花粉注射液、藿香正气水、当归、金银花、槐花、毛冬青等
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4特异质反应
特异质反应是指因先天性遗传异常,少数患者用药后发生与药物本身药理作用无关的有害反应。

如口服一般剂量的板蓝根糖浆发生溶血,可能与红细胞膜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有关。

特异质反应与一般人群反应不同,往往与患者的先天性和遗传性因素有关。

5习惯性、耐受性、成瘾性
有些中药连续用药一般时间后,病人在精神上即对该药产生依赖,希望能继续给药;如果中
断给药会出现一些主观不适感,这种反应称为习惯性。

长期连续用药还会产生耐受性,病人
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对药物韵需要量增加,必须加大剂量才能达到原有疗效。

有些药物连续
应用后还会产生成瘾性,病人强迫性地要求继续用该药,停药后会出现所谓的戒断症状,成
瘾性又可称为身体依赖性。

例如,习惯性便秘患者,每日以番泻叶(或间隔一定时间)泡服,
用药一段时间后最即产生身体依赖性,停药后出现焦虑不安、颜面潮红发热、体温升高:呼
吸频率加快、心率加快、厌食、体重下降、呕吐、腹泻等戒断症状。

6过度作用
中药作用于人体并产生效应。

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治疗作用,能纠正脏腑功能的偏盛,如寒
者热之、热者寒之,使人体功能平衡,恢复正常状态。

但有时也会出现过强的效应,导致不
良反应。

7后遗作用
后遗作用是指停药以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有效水平以下所发生的不良反应。

后遗作用持
续时间可长可短,有些十分短暂且较容易恢复,如应用镇静、安神、催眠药物后,第二天仍
感觉精神不振,昏昏欲睡。

再如应用苦寒泻火药物后,患者短期内可能会食欲减退;腹中不适。

而有些后遗作用则比较持久且不易恢复,如长期大量服用甘草在停药后可发生低钾血症、高血压、水肿、乏力等假性醛固酮增多症。

8配伍不当反应
临床应用复方,若配伍不当可引发不良反应。

麻黄增加乌头对心脏的毒性,瓜蒌、白及、自
蔹使乌头碱毒性增加等。

此外,一些中药、西药配伍亦会产生不良反应,如麻黄会加重洋地
黄类制剂的毒性。

参考文献
[1]周践,郭代红,和培红.142例中药不良反应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2年06期.
[2]刘小文,张建芬,王玮琴.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分析[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刘滔滔,陈龙英,杨玉芳,唐双意,陈冰.54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表分析[J].广西医学,2006年08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