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

合集下载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中药不良反应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中药不良反应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中药不良反应第一节药物不良反应概述考点精讲一、药物不良反应概念(一)药物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因使用药品引起以下损害情形之一的反应:导致死亡;危及生命;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导致显著的或者永久的人体伤残或者器官功能的损伤;导致住院或者住院时间延长;导致其他重要的医学事件,如不进行治疗可能出现上述情况的。

(二)中药不良反应中药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变态反应(药物过敏反应)、后遗效应、依赖性、特异质反应、致癌作用等。

二、不良反应分类(一)病因学分类【例·最佳选择题】变态反应的含义是A.由遗传因素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B.由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C.由抗原抗体的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D.由药物被反复应用导致使用者瘾癖的特性E.由药物有效成分降解产生有害物质『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变态反应:由抗原抗体的相互作用引起,与药物的药理作用无关。

(二)病理学分类第二节中药不良反应常见的临床表现中药不良反应常见的临床表现【例·多项选择题】中药不良反应常见的皮肤症状有A.痤疮样疹B.麻疹样疹C.多形性红斑型药疹D.接触性皮炎E.光敏性皮炎『正确答案』ABCDE『答案解析』五个选项内容都是属于中药不良反应常见的皮肤症状。

第三节引起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一、引起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例·多项选择题】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药物和使用因素有A.品种混乱B.炮制不当C.剂量过大D.疗程过长E.辨证不准『正确答案』ABCDE『答案解析』以上五个都是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药物和使用因素,除此还有配伍失度。

第四节医疗用毒性中药的中毒反应和基本救治原则一、乌头类药物二、马钱子及含马钱子的中成药三、蟾酥及含蟾酥的中成药四、雄黄及含雄黄的中成药五、含朱砂、轻粉、红粉的中成药独家记忆1.含乌头类的中成药口诀为:三瓜整天去追风消金,又服喽。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关键词】不良反应发生原因预防措施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简称ADR)系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中医药学是人类历史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辉煌科学成就的代表。

几千年来,中医根据辨证施治运用中药防治各种疾病,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药以其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的明显优势受到临床患者的青睐。

随着对中药大量、长期的使用,认为“中药为天然药物,无毒副作用”或者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等观点,从而导致中药滥用现象的出现。

随着中药临床应用的日益广泛,随之出现的中药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多,因此,临床对中药的使用必须高度重视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现对中药不良反应的产生原因作以下浅析。

1 中药质量问题1.1 品种中药品种繁多,来源复杂,药物中“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现象在所难免。

这些药物的药性悬殊,不同品种的药物之间相互替用或乱用就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如金钱草异物同名品甚多,有四川报春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过路黄的全草;有江苏唇形科植物活血丹的全草;各地称金钱草的药用植物还有很多,临床治疗肝胆结石的以四川大金钱草(过路黄)的老草疗效为好,而治疗泌尿系统结石则以唇形科活血丹(连钱草)为佳。

各品种功用不同,临床用药若不辨清楚,则易导致不良反应[1]。

山豆根主要有广豆根和北豆根,前者为豆科槐属植物,而后者却是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根茎,北豆根具有清热解毒之功,常入药治疗咽喉肿痛,而广豆根易致呕,实验表明,广豆根毒性明显大于北豆根,又如苦楝子与川楝子,有些地区当川楝子不足时,以苦楝子代用,这是不妥的,苦楝子是有毒之品,不可与川楝子混淆入药。

1.2 产地自然环境对植物体内的化学物质的合成、代谢和积累影响显著,从而影响中药中有效成分的类型和数量,影响中药的品质。

中药强调地道药材,其目的是保证中药所含有效成份的相对固定。

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因素

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因素

近产的麻黄。同一中药因其有效成分含量不同用药时应有所 增减, 以防药效不达或用量过大而造成不良反应发生。 2 . 2 不合适剂量或使用时间过长 药物具有二重性, 使用恰 当, 剂量准确, 起治疗作用, 反之则不然。有报道关木通大剂量
5 , 7 ] 使用, 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山豆根过量致休克甚至死亡 [ 。 4 ] 车前草大剂量使用诱发低血钾症 [ 。川芎大剂量引起剧烈头 8 ] 4 ] 痛[ 。莨菪子大剂量可见口咽干燥 [ 。中药剂量变化导致不
5 ] 。广豆根作北豆 有毒的大叶柴胡充柴胡使用, 发生中毒事件 [
同功效, 在中药复方中, 常因一种药物增减而致不同作用, 其适 应证就会不同。如桂枝汤中, 桂枝、 白芍用量相等, 有调和营卫 解肌的功效, 主治太阳中风、 头痛发热、 汗出恶风等证; 而桂枝 加白芍汤中, 白芍用量比桂枝多 1倍, 就成为太阳病误下而引 起的腹满时痛的药方; 若重加桂枝, 就成了解肌散寒、 降逆平冲 的药方了。又如厚朴三物汤、 小承气汤和厚朴大黄汤这 3个药 方都是厚朴、 枳实、 大黄等 3味药物组成的, 因 3药的用量 在各 方中不同, 不仅方名不同, 而且治证也不同。 2 . 3 使用方法不对 服用巴豆时勿同时服用热粥、 开水等温 热饮食, 否则可引起泻下剧烈或不止 。而人参为公认的补益 药, 以补气为主, 用于阳虚、 气虚者可起治疗作用; 若用于气不 虚之实证、 热证, 则属禁忌, 可引起一系列中毒症状: 周身不适
。一次口服小檗碱 2 . 0g
或连续使用黄连粉 1 0 0g , 未见不良反应, 而临床有服用小檗碱 。 2 . 6 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不同, 药物在体内浓度不同, 药效不 同, 不良反应也有轻重之别。如当归、 丹参等通过不同制剂口 服( 当归口服液、 复方丹参片、 复方丹参颗粒) 或注射( 当归注射 液、 丹参注射液) 给药, 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明显不同。跌打丸口 服时可出现全身乏力、 恶心、 头昏、 目眩等, 外用后可出现接触 性皮炎。 2 . 7 给药时辰与环境 服药时间不正确, 不但影响疗效, 由此 还伴有不良反应的发生。如镇静安神药宜睡前服用, 若早起服 之会引起全天精神萎靡不振, 身体不适。古方即有以时辰命名 之, 强调服药时间的重要性, 如鸡鸣散。中医用药强调整体观 念, 人体内外环境的辩证统一, 有“ 用温远温” “ 用寒远寒” 之说, 即强调用药时自然气候与地理环境。 3 机体因素 3 . 1 种族与遗传因素 不同种族的人群对药物的吸收、 分布、 代谢、 排泄等不同, 如乙酰化酶活性高低具有明显的种族差异。

中药不良反应常见原因

中药不良反应常见原因

中药不良反应常见原因
中药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1. 药物成分引起的过敏反应:中药中含有多种成分,其中一些成分可能对个体产生过敏反应,如草本中药中的花粉、霉菌等。

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荨麻疹等。

2. 药物质量问题:有些地方生产的中药可能存在质量问题,如添加了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或者药材存放不当引起霉变等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中药引发不良反应。

3.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身体情况都不同,对中药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有些人可能对某些中药成分比较敏感,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4. 中药的药物相互作用: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可能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增加或减少其他药物的作用,导致不良反应。

5. 中药的剂量问题:中药的剂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如果剂量过大,可能会引发中毒反应;剂量过小则可能无效。

6. 服用不当:中药的服用方法、时间、用量等都需要遵循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

如果不按照规定方法服用,可能会引发不良反应。

总之,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很多,包括药物成分、质量问题、
个体差异、药物相互作用、剂量问题以及不正确的服用方式等。

了解这些原因,可以避免或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

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

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近年来,随着中药的广泛应用,国内外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也逐渐增多,除了中药本身因素外,在使用中因辩证不当,药不对症、配伍不当、服用剂量过大、长期用药日久蓄积、煎煮不当及机体因素也是导致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主要原因。

总结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旨在科学、合理的使用中药。

标签:中药不良反应;原因中药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由于中药在使用中,既有准字号中成药,也有食字号保健品,还有没有法定质量标准的汤剂等,更重要的是因为药材质量的不稳定,用药剂量、用药时间、配伍变化等大多没有严格规定;临床疗效的多靶向性等导致其不良反应的原因非常复杂。

近年来,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有属于药品不良反应的范畴,如穿琥宁注射液等的不良反应;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用药不当、劣药所致的有害反应,所以,目前所讲的中药不良反应是广义的。

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和笔者所在市各级医疗单位不良反应的统计,归纳中药不良反应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 药物本身的原因1.1 药材因素中药来源混乱、品类繁多、基原多样,常出现同名异物、品种混乱、真假难辨的情况。

若采药不辨真伪,用药不知是非,极易引起毒副作用的发生。

清代郑肖岩《伪药条辨》曾说:“虽有良医,而药肆多伪药,则良医仍无济于事,故良医良药,互相辅而行。

”指出伪药效差的一面,其次会加重病情,更重要的是伪药易发生毒副反应。

如马兜铃科的关木通导致肾损害就是由于木通类植物基源混乱而导致误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但即使同一原性药材,也可因生长环境、生长年限、采收季节、采收时间、产地加工、炮制加工、储存条件的不同而影响药材质量。

1.2 药材污染中药在生长过程中残存农药,重金属含量增高,放射性元素、微生物污染等不但会影响到中药质量,也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如蜂蜜原为药食两用之品,如果蜜源来自雷公藤、夹竹桃等有毒植物之花,则有中毒的可能。

2023年-2024年执业药师之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精选试题及答案一

2023年-2024年执业药师之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精选试题及答案一

2023年-2024年执业药师之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精选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共45题)1、与药名有关的产地类术语,正确的是A.明天麻B.子黄芩C.田三七D.苦杏仁E.左秦艽【答案】 C2、破故纸的正名是()A.白芷B.蛇蜕C.蝉蜕D.补骨脂E.木蝴蝶【答案】 D3、(2019年真题)某女,25岁。

月经延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血色紫暗有块,经行不畅,经前胸胁、乳房胀痛,饮食可,二便调;舌暗,苔白,脉弦。

A.气虚B.气滞C.血虚D.血瘀E.气逆【答案】 B4、患者男,65岁。

有高血压病史。

1个月前突然倒地,神志不清,经抢救脱险,醒后言语不利,舌强硬,口眼?斜,肢体麻木,关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数。

A.蟾酥B.蜈蚣C.雄黄D.细辛E.雷公藤【答案】 C5、具有助心行血作用的气称为A.营气B.宗气C.卫气D.元气E.真气【答案】 B6、属于中成药合理联用的药组是()A.六味地黄丸、脑立清B.天麻丸、川贝枇杷糖浆C.珍菊降压片、复方枇杷糖浆D.胆宁片、苏合香丸E.大活络丸、通宣理肺丸【答案】 A7、某男,3岁。

不思进食,食而不化,神倦多汗,大便偏稀夹有不消化食物,面色少华,形体偏瘦,肢倦乏力,苔薄白,脉缓无力。

根据病例回答以下问题。

A.不换金正气散B.异功散C.养胃增液汤D.丹栀逍遥散E.左归丸【答案】 B8、属于常用中医药工具书的是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B.《中药大辞典》C.《中药材》D.《神农本草经》E.《中华本草》【答案】 B9、中医诊断用以分辨疾病性质的纲领是( )A.阴阳B.表里C.寒热D.虚实E.气血【答案】 C10、某女,33岁。

浮肿1年,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少,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四肢倦怠,畏寒,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脉沉缓。

诊断为水肿。

A.疏风清热,宣肺行水B.宣肺解毒,利湿消肿C.温肾助阳,化气行水D.温阳健脾,行气利水E.分利湿热,化气行水【答案】 D11、肺主气功能的核心是A.主气的生成B.主呼吸C.调节气机D.主宣发E.主肃降【答案】 B12、某男,75岁,患中风1年,左侧肢软无力,手足浮肿,语言蹇涩,面色少华。

浅析产生中药不良反应的因素与对策

浅析产生中药不良反应的因素与对策

涎 、 心呕 吐 、 恶 四肢 发 麻 、 昏眼花 、 头 呼吸 困难 、 瞳孔 散 大 、 律紊 24 心 .合理用药 : 医生是药物 的使用者 , 使用 中药必须 以中医理论 乱 等起 乌 头碱 中毒 的不 良反 应 。 作 指 导 , 于辩 证 , 悉 药性 , 证 对应 , 精 熟 要 方显 奇 效 。
. 4社会 因素 : 是有 关 部 门对 中药监 管 有 漏洞 ; 有农 药 、 染 一 还 污 应 用 中药 时 出现 的 与用 药 目的无 关 的 有 害反 应 就 是 中药 的 1 还 不 不 良反应 。 探讨 中药 不 良反 应 的 因素 与对 策 , 提 高 中药疗 效 和 等 因素 导致 药 材 质 量 问题 ; 有很 多 药 物广 告 , 负责 任 的 宣 称 对 、纯 有 无 , 使 用 药安 全 都有 非 常重 要 的 意义 , 就 笔者 的粗 浅认 识 汇总 如下 。 “ 现 中药 纯 天 然 无 副 作 用 ” “ 中药 , 病 治病 , 病 强 身 ” 得病
如过 敏体 质 的 发生 不 良反 应 的 机会 就 多 。即使 像 云南 白药 , 临床 () 1 14 . : 上就 发生 过在 外 敷 刀伤 时 发生 过 敏 性休 克 的危 重 病 例 。另 外 , 『1 萍, 6陈 汪世 民. 注射 剂输 液 反应 的原 因分析 『1 国药 业, 中药 J中 . 儿童 、 年人 和孕 期 、 期 及 哺乳 期 妇女 也 易 发 生不 良反 应 。 老 经 2 0 , () 0 0 8 1 8: . 5 6
陕西省榆 林市 神木县 医 院( 1 3 5 79 1 ) 2 1 年 4月 5日收稿 00
【] 海廷 . 南 白药粉 外 用 导致 过 敏 反 应 1 f. 7王 云 例 J 中国 误诊 学 杂 1

引起中药不良反应主要因素

引起中药不良反应主要因素

关键词:不良反应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08-0041-02浅析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刘步芹*过去人们对中药认识不足,认为中药毒性小或无毒副作用,还有“中药有病治病,无病养生”的说法。

其实,我国历代医家对“药毒”早有认识,并告诫人们“凡药三分毒”。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药的广泛应用以及人们对药源性疾病认识水平的提高,对中药应用中所出现的不良反应也应引起重视,现将工作中见到的做一简述。

1品种1.1品种混乱:不少中药表面观药形相似而不易区别,或存在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等混乱现象。

如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和萝摩科植物杠柳的根均称“五加皮”,前者为南五加皮,后者为北五加,两者科属及化学成份均不同,杠柳根皮含强心类成份,宜引起强心苷类中毒反应。

1.2品种历史演变。

1.3地区性习惯用药:各地用药习惯不同,如山豆根,南方惯用豆科植物桑树的根,北方用防已科植物暽藤的根,两者科属成份、功效与毒性均不同。

2剂型药物随剂型改变,其理化性质及药效毒性随之改变,一些中药在其有效成份、药理毒性疗效学不甚明了,轻易改变剂型,尤其在缺乏科学的有效控制内在质量手段条件下制成的剂型,如传统灵芝,不良反应少,制成剂型,相继发生数十例休克等过敏反应。

3制备工艺3.1汤剂煎煮不当:汤剂的煎法,火候,煎煮时间,加水量,取汁量,先煎,后下,冲服,烊化等要求非常严格。

3.2制备工艺不合理:中药必须精加工,严格操作制成剂型供药用,否则会影响内在质量,反之必然会导致不良反应,如双黄连针剂,引起过敏反应,与其成分中鞣质处理不当有关。

4质量4.1炮制不当4.2药物不纯:药物本身不纯,含杂质,质检把关不严,使用者难以识别,用后导致不良反应,若寄主为有毒植物,如巴豆,寄生在其上的药物也会有与寄主相同的有效成份,则用之有毒。

4.3药物污染,如农药等。

另外,与产地,收获季节,药用部位,贮藏条件等因素有关。

5组方5.1配伍不当:中药配伍组方,一方少则几味药,多则几十味,其功效为方中所有药物的联合反应,配伍不当,不仅降低疗效,还增强毒性,故中药复方在于配伍之巧妙,用药得法,使其相互协助增强疗效,降低毒副作用,组方在于精巧,能小勿大,能轻勿重,避免重剂增加不良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起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
中药不良反应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过程中,人接受正常剂量的药物时出现任何有伤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一)药物和使用的因素
1.炮制不当中药的炮制是中医用药的绝妙之处。

在长期的用药实践中,积累了
许多减毒增效,改变药性的炮制经验。

一些有毒药材经炮制后可缓和药物的毒副作用,达到应用安全、有效的目的。

不严格执行炮制规范,粗制滥造,不仅不能发挥中药的疗效作用,且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如苍耳子有小毒,生品对肝脏有损害,需炒黄去刺用,炒后可使其有毒的植物蛋白变性凝固。

2.剂量过大中药的剂量使用范围比较大,在常规剂量下,发生不良反应的机会
较少,但不可为强调疗效而随意加大用药剂量。

处方中某些药物剂量的增减,很可能改变原方剂的功效和主治。

大多数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都与超剂量使用有关,同样,盲目延长用药时间,也可能导致体内药物蓄积,产生不良反应。

如肉桂过量会发生血尿,麻黄过量出现心律加快、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等。

3.疗程过长中药与化学药一样,具有疗效和毒性的双重性。

有的中药本身就有
毒性。

因此长期使用一些中药,也是引起中药不良反应或药源性疾病的因素。

4.配伍失度中成药组方不合理、中药汤剂配伍不合理等,常引发中药不良反应
或药源性疾病。

中药配伍应用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

中药的使用讲究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

配伍得当,可使其相互协调、降低毒性、增强疗效。

药有七情,独行者,单方不用辅也,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如人参,甘草,黄耆,知母;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
制也;相反者,两不相合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

5.剂型和给药途径的改变中药在不同的剂型如汤、丸、散、酊、注射剂等中所
显示的总体毒性不同。

特别是中药注射剂,因其药物纯度及杂质的去除不易,易引起不良反应。

如鞣质未去除彻底,可引起溶血、疼痛等。

6.煎服不当中药煎煮有一定的法度,有先煎、后下、另煎、对服、包煎等,应
当严格执行,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7.误服乱用有的炮制品与生药有质的差别,切不可乱用
(二)机体因素
1.体质在中药的应用过程中,机体差异的内容包括药用对象的种族、性别、年
龄、生理病理状态、营养的差异。

由于机体差异导致药物耐受程度不同,因而不良反应的表现形式和程度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个体对中药耐受性差异很大,尤其是在病理状态或疲劳、营养不良时更为明显。

2.性别、年龄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差异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儿与老年人对药物的反应与一般成年人有区别。

少儿期许多器官、系统的发育尚未完善,老年人的肝肾功能普遍减退,会影响药物的体内代谢与排泄功能,药物更容易在体内蓄积,造成中毒或其他不良反应,剂量应适当减少。

性别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主要为性激素的作用。

3.种属中医学强调禀赋不同对药效的影响,意指遗传因素、身体素质对抗病能
力及药物反应,存在较大差异。

4.心理因素中医学讲喜、怒、忧、思、悲、恐、惊与五脏的关系,不同的心理
状态会影响药物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