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不良反应报告记录
我院125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 结 果
2 . 1 药品不 良反应报告来源科室分布 ( 见表 1 )
表 1 1 2 5例 A D R 报 表上报 科 室情 况
表4 7 3 例 次静 脉给 药 A D R患者 溶媒 使用 情 况
表5 1 2 5例 A D R原 患疾病 分布
2 . 2 性 别 与年 龄 分 布
组为 2 6例 ( 2 0 . 8 % ) , 3 6  ̄6 0岁 年龄 组 为 7 0例 ( 5 6 . O % ) , ≥6 O岁
患者 5 1 例( 4 0 . 8 % ) 。 值得注 意的是: ① 老年患者多存在不 同程
度 的 脏 器 功 能减 退 , 对 药物剂 量的个体差异 性大, 药 效 闽值 变 窄, 对药物 的敏感性 和耐受性 不同于青壮年 , 因 而 易 发 生 药物
・
96・
C hi ne s e J o ur nal o f I nf o r ma ti o n o i l T C M
O ct .2 01 3 VO1 .2 0 No .1 0
我院 1 2 5 例 中成药不 良反应报告分析
杜海涛, 司延斌, 庄洁, 赵志刚
中图 分 类 号 :R 2 8 8
文 献 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1 0 0 5 — 5 3 0 4 ( 2 0 1 3 ) 1 0 — 0 0 9 6 — 0 3
药 品不 良反 应 ( A D R ) 关系到医疗安全, 日益 为 临 床 所 重 视 。 笔者现对本院 2 0 0 7年 1 O月 -2 0 1 2年 9月 收 集 的 中 药 A D R报
表 6 1 2 5 例A D R所 涉及 的 中成药 类别 分布
部分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及分析

13 丹参 注射液具有活血 化瘀 、通脉 养心 、保肝 、抗衰 老 . 等多种 功效。随着该 药广 泛应 用 ,其 不 良反应 报道 日益 增 多 ,据统计结果 :皮肤及 其附件 损害发 生率 为 2 1 % ; .7 神经 系统损 害发生率 为 0 9 % ;消化 、骨 骼系 统损 害发 生 .3 率为 0 6 % ;泌尿 系统损 害发生率为 0 3 % 。 .2 .1 14 心通 口服液致过敏性皮疹 1 . 例 该药 系以黄芪 、麦 冬 、葛根 、丹参 、海 藻等 为主 要成 分 的心血 管 系统疾 病用 药 ,文报单服 此药期 间,背部 、手 掌及 手背 出现 鲜红 色 药
敏发 生率增 大。因此 ,对 于 中药 制剂 静脉 给药 ,应 注 意过 敏 反应发生 ,临床 中应 重 视该 问题 的重要 性 ,以便在 问题 发生 时 ,能给予正 确处 理 ,另 一方 面 中药注 射剂 必须 经过 药理研究 ,保 证用药 的安全有 效性 。 22 毒性 成分 的存在 因药 物 中毒性成分 的存在 ,个 体代 . 谢能力 的差异 ,长期 服 用具 毒性 成分 中成 药 ,造成 蓄积 性 中毒 ,也 是中药制 剂不 良反 应发 生 的原 因之一 ,对 于含 有
汪 兆 云 山东省沂南县 中医 院,山东 沂南 2 60 73 0
【 关键词 】 中成药 ;不 良反应 ;分析
【 中图分类号】 R6. 993
【 文献标识 码】A
【 文章编号 】10 8 1 (00 3— 05 O 07— 57 21 )1 06 一 1
随着 中成药制 剂的发展 ,中成药在 临床 上的应 用逐年 递增 ,中药汤剂 调 配处方 相应 减少 。 中成 药便 于服 用 ,便 于携带 ,使其在处方 用药 及非 处方 用 药 中占有相 当大 的 比 例 。但是 ,在人们认 识 到 中成药 的有 效 、服用 方便 ,应用 广泛等优越性的 同时 ,人 们却 忽视 了 中成药 制剂 存在 不 良 反应的方面 。中成药 制剂 的不 良反 应 近年来从 报 道情 况看 是不容忽视 的。 1 中成 药 不 良 反应 的 病 例 报 告 1 1 双黄连粉针致过敏性休 克 1例 双黄 连粉针是 由金 . 银花 、连翘 、黄芩三种 中药提 取制成 ,临床用 于清热解 毒 , 抗感 染。泌尿 系 统感 染 ,静 脉 点滴 给药 发 生过 敏 性 休克 。 双黄连注射液在 临床 应用 中引发 猩红 热 药疹 3例 J ,3例 均为静脉点滴 给药 ,临床症 状 ,体表 出现 弥漫 性鲜 红 色丘
85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StraitPharmaceuticalJournalVol31No32019
采用行气活血、化 瘀 通 脉 类 药 物,体 虚 血 瘀 者 需 采 用 益 气 活 血、养血化瘀类药物。同时还需考虑病症寒热、峻缓、虚实,如 复方丹参的冠心病、心绞痛,但其不适用于治疗虚证患者。 可见,辩证论治是合理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的保障。
为预防和减少活血化瘀中药所致不良反应,本研究提出 以下建议:①正确认识多种类型中药,高度重视药物不良反应 及其预防方法;②临床医师需科学应用中医药理论,结合辨证 施治原则,合理选择活血化瘀药物,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明确 服用方式、剂量及时间;③医院需规范药物购买渠道,做好中 药质量管控工作;④加强用药监督,密切观察患者用药情况,
理用药杂志,2015,8(27):31 〔2〕赵李克,黄瑾,袁芳,等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 2012~2014年
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和安全性分析〔J〕药学服务 与研究,2016,16(2):141145 〔3〕李薇,沈剑,侯宏伟,等 2015~2016年鄂州市中心医院活血化瘀 类中药注射剂治 疗 急 性 脑 梗 死 的 用 药 分 析 〔J〕药 物 评 价 研 究, 2017,40(7):993998 〔4〕左文,李江,李婷,等 某院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不合理联用情 况与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7,37(21):21932196 〔5〕王金萍,赵萌,聂晓静,等 2014~2016年西安市中心医院中药注 射剂使用情况 分析 〔J〕现 代 药 物 与 临 床,2017,32(10):2002 2008 〔6〕王剑,林晓兰,徐惠芳,等 华法林联用活血化瘀中药致鼻及牙龈 出血〔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7,19(1):6566 〔7〕孙博喻,曹建华,李光辉,等 我院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临床用 药分析〔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6,30(5):7274 〔8〕亢卫华,平贯芳,崔李平,等 196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分析与原 因探讨〔J〕中成药,2016,38(8):18781880
近年中药不良反应事件案例

近年中药不良反应事件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近年来,中药不良反应事件频频发生,引起了人们对中药安全性的担忧。
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患者的健康,也对中药行业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就近年发生的一些中药不良反应事件进行案例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问题。
第一起案例是2019年发生在湖南某医院的中药不良反应事件。
一名患有高血压的患者在服用一种中药后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最终导致肾功能损伤。
经过调查发现,这种中药是由一家不规范中药厂家生产的,其中含有大量有毒物质,严重危害了患者的健康。
此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促使了中药行业的整顿和规范。
第二起案例是2020年发生在北京某中医院的中药不良反应事件。
一名儿童患有感冒症状,在中医医生的建议下服用了一种中药颗粒。
该患者在服药后出现了皮疹、过敏等严重不良反应,最终被确诊为药物过敏性休克。
经过调查发现,这种中药颗粒中含有一种对儿童过敏反应较强的成分,未能及时诊断导致患者严重后果。
此事件再次引起了中医药界的警惕,促进了中药研制和应用的标准化。
第二篇示例:近年来,中药不良反应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中药虽然具有疗效,但在不当使用或制备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以下将列举一些近年来发生的中药不良反应事件案例,以警示人们正确使用中药的重要性。
一、2017年““六味地黄丸”事件2017年,一名患者因长期服用“六味地黄丸”后出现典型的药物性肝炎症状,包括黄疸、腹胀、恶心等,经医院检查确诊为药物性肝炎。
经过进一步调查,发现该患者购买的“六味地黄丸”是在一家无资质的小药店购买的,产品质量无法保证,导致不良反应发生。
二、2018年“葛根颗粒”事件2018年,一名患者因服用“葛根颗粒”后出现喉部过敏反应,呼吸困难,紧急送医后被诊断为过敏性休克。
经调查发现,该患者之前没有对该药物进行过敏测试,盲目使用导致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2019年,一名患者因购买“通窍活血颗粒”用于治疗头痛,服用后出现严重的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经进一步检查发现胃溃疡。
165例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A R的报 告 15 , D 6 例 报告 表 质量评 价 均合 格 。
12 方 法 .
22ADR 分 布 系统及 器 官与 临床 表现 情 况 . 本 组 患者 AD R涉 及 的 系统 或 器 官 较 多 , 穿 刺局 部 损 以 害 最多 ( 90 %) 其 次是 皮肤 及 附件损 害 ( 24 %) 4 .9 , 2 .2 和全 身性
生 A R的机会 多 。 D 张运琳【侵道 ,2 例 A R发生 报告 中儿童 u j 51 D
的构 成 比较高 , <0岁患 儿共发 生 A R 18 (6 9 , 年龄 1 D 3 例 2 . %) 4 儿 童 易 发生 A R可 能 与 其 身体 各 脏 器 、 经 系统 发 育 尚未 D 神 完 全 、 物 吸收代 谢不 规 则及 对 许多 药 物极 为 敏感 等 因素 有 药 关 。本组 研 究 显示 。0岁 以下 AD 1 R患 儿 占 60 %,0 2 .8 1 0岁 占 l. %, 于文 献报道 。 33 低 3 老年 患者 易发生 中药注射 剂 A R. D 分 析原 因可 能 与其 年 龄偏 大 , 体 抵 抗力 下 降 . 器 官 功 能 身 各 减退 , 对药 物剂 量 的个 体差 异 和药 阈值 低 , 对药 物 敏感 性强 , 就诊 机会 较 多及 中药使 用 率 高有 关 。本 组 A R发生 的年龄 D 段 以 6 ~ 0岁 最 多 , 3 .1 与 文 献报 道 接 近[ 18 占 09 %, ” 。因此 , 在
附件 损害 ; 生 A R最 多 的药 品为注射 用七 叶皂 苷钠 , 次是 炎琥 宁注射 液 ; 发 D 其 8 (8 8 A R发 生 的时 间 ≤2 。 0例 4 . %)D 4 4h 结论 : 中药 注 射剂 容 易 发 生 AD 应 引 起 临床 医生 高度 重 视 , 时 、 真做 好 A R预 防和 监测 工 作 , 以提 高 临床 R, 及 认 D 可
我院30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论文

我院30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摘要】目的:了解我院2009-2011年中药制剂(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对我院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引起adr 的多种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收集我院2009-2011年上报的adr病例68例中的30例中药制剂,用excel软件对性别、年龄、涉及的药品剂型、涉及的器官或者系统的临床表现进行分类统计。
结果:由中药制剂的针剂引起的adr比例最高,adr损害的器官或者系统以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皮肤及其附件最为常见。
结论:应进一步加强adr报告/监测的宣传工作,提高医疗质量,预防和减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关键词】中药制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7-0278-02《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已于2010年12月13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它包括毒性作用、后遗效应、过敏反应、继发反应和和特异性遗传因素。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是指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的过程。
为了提高我院合理用药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近年来,我院通过《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的培训、宣传,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检测和上报工作正在逐步完善和加强,adr报告的数量和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
本文拟对我院2009-2011年中药制剂发生的不良反应(adr)报告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用以提醒医务人员重视药物的不良反应,增强上报不良反应意识,提高adr工作的报告质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1 资料来源与方法本文收集到我院2009-2011年各科室上报的adr病例68例,其中有30例是中药制剂,按照患者的性别,年龄,引起adr的药品名称、剂型、给药途径和临床表现等进行了统计分析。
281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首都 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北京 105 ) 00 3
【 摘
要】
目的 了解中药注射剂不 良反应 发生情 况、特点及规律 ,为临床合理 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 回顾性研 究方
法 ,对我 院 2 0 0 4年 4月~ 0 6年 9月 向北京市药品 不良反应监 测中心上报的 2 1例用于静脉滴注 的中药注射剂 20 8 不 良反应报告进行 回顾性分析。结果 不 良反应发生以 6 O岁以上老年人 为多,女 性多于 男性。发生药品不 良反
31 引 起 A R 的时 间 7 %在 首 次 用 药 的 2 h内 , .. 3 D 0 4
4 %发 生 在用 药 的 1 0 h内 .3 . %发 生在 首 次用 药 17 6 的 3 mi 0 n内。有文献 报道 :一般 中药 注射剂 不 良反
应 发 生 在 用 药 后 6 mi 之 内 _。 0 n 1 ] 32 引 起 A R原 因 . D
表 4 A R 发 生 时 间 和 构 成 比 D
32 .2 中药 注射剂 成分复杂 中药注射 剂多 为成分 . 复杂 的混合 物 .其 有效成 分就是 大分 子物质 ,具较 强 的抗原 性 .是 引起 A R的重 要原 因 。中药 注射 D
品 名 称 、 患 者 性 别 、 出 生 E期 、 用 药 途 径 、 用 药 t
表 2 A R 损 伤 部 位 及 主 要 临 床 表 现 D
量 、用药 频率 、不 良反应 描述 及 处理 、报 告 单位 、 不 良反 应名 称 、不 良反 应评 价 等数 据 .通 过 E cl xe 进行检索 统计
维普资讯
第 5卷
第 4 期
我院30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我院30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摘要】目的:了解我院中药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对我院2011年至2012年上报的30例中药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30例中药adr报告共涉及15种中药,血塞通注射液发生率最高(20%);其次是舒血宁注射液(13.3%)。
静脉滴注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83.3%)。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33.3%)。
结论:合理用药是减少adr发生的关键之一,临床应重视中药adr的监测和上报工作,规范临床合理用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合理用药;报告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1]。
药品不良反应一般可分为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和继发感染四大类。
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和报告,是及时、有效控制药品风险,保障公众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
2011年至2012年我院共上报中药不良反应报告30例,本文对其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以了解我院中药adr发生的特点,为促进临床安全、合理、有效地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收集2011年至2012年我院上报的30例有效中药不良反应报告,按照国家adr监测中心制定的标准进行分析。
2 结果2.1发生中药adr患者的年龄分布 30例adr报告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最小的24岁,最大的82岁,以50-80岁年龄段,所占比例最大,占73.3%,具体见表1。
2.2引起中药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30例中药adr报告中,静脉给药导致adr所占比重最大,有25例,达83.3%,口服剂型给药致adr3例,占10%,穴位给药致adr2例,占6.7%。
2.3 引起中药adr的药物排名及分布在引起中药adr的药物中,血塞通注最高,为20%;其次是舒血宁注,为13.3%;第三位分别是刺五加注和香丹注,各为10%;第四位分别是灯盏花素注、正清风痛宁注和正清风痛宁片,各为6.7%;第五位分别为注射用川芎嗪、丹红注、黄芪注、疏血通注、茵栀黄注、清开灵注、醒脑静注和追风透骨胶囊,各占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