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9.07 钟伟——中国经济的“不可能三角”及政策选择
“不可能三角”理论及其扩展研究综述

在汇率制度 选择 方 面 , “ 不 可 能三 角 ” 理论 长 期 以来 一 总需求 , 进 一步影响 内外 均衡 , 在 开放经 济运行 的特 定 区间
直被 公认为是经 典的 理论 分析 , 国 际 上 关 于 汇 率 制 度 选 择 便 会 无 法 兼 顾 内 外 均 衡 , 难 以 维 持 固 定 汇 率 制 度 。米 德 所 的研 究 常 以 此 为 依 据 。在 我 国 , 关 于 人 民 币 汇 率 制 度 的 选 分 析 的 冲 突 通 常 是 指 以 下 两 种 : 固 定 汇 率 下 失 业 率 上 升 同 通 货 膨 胀 与 经 常 账 户 盈 余 并 存 。 由 于 汇 择 问 题 一 直 以来 也 是 以 此 理 论 作 为 主 要 参 考 。 为 了 克 服 传 时 经 常 账 户 逆 差 、
统 的 不 可 能 三 角 对 汇 率 制 度 选 择 问题 的 分 析 局 限 , 许 多 学 率 工具 无 法 使 用 , 要 运 用 财 政 政 策 和 货 币 政 陷入 左右 为难 。因此他 认为 , 固定 者 在 此 基 础 上 同 时考 虑 它 影 响 因 素 来 分 析 并 进 行 了 一 定 的 部 同 时 均 衡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弗 里德曼 在《 浮动汇率 论 》 中 指 出 固
定汇 率制的弊端 , 认 为 只 有 实 行 浮 动 汇 率 制 才 能 有 效 调 节 汇率制 与浮动汇率 制之间 。以弗里 德曼 为首 的经济 学家 提 而 以蒙代 尔 、 金德 尔伯格 国 际 收 支 平 衡 。 随后 , 米德 于 1 9 5 1年 在 《 国际收 支》 一 文 中 出浮动汇率有利 于吸收外部 冲击 , 等 人则认为 固定 汇 率制 促进 各 国联 成 稳定 的经 济 体 系 , 有 指 出固定汇率制 度下 , 政 府 只 能 主 要 运 用 政 策 来 调 节 社 会 大连 友谊 , 锦 州 港 和 抚 顺 特 钢 。 而 排 名 后 五 位 的 是 百 科 集 团、 锦化氯 碱 、 金城股 份 、 商业 城 和时代 万恒 , 这 些 上 市 公 司 均 有 着 较 低 的盈 利 能 力 。 对 于 综 合 反 映公 司 偿 债 能 力 的 公 因子 F 2 , 有 1 5家 公 司 得 分大于 0 。排 名 前 五 位 的 公 司 分 别 为 金 杯 股 份 、 沈 阳 机 床、 时代万 恒 、 大连友 谊 、 抚顺 特 钢 , 说 明 这 几 家 上 市 公 在 这 方 面 的 表 现 相 对 较差 。 对 于 公 因子 F 3 , 这反 映 了上 市 公 司 的营运 能 力 , 有 1 9 家上市公 司的得 分大 于 0 。排 名前 五位 的 公司 分别 为荣 信 股份、 锦州 港 、 大连 商场 、 大连圣 亚 、 万 方 地 产 。排 在 后 五 位 的公 司 分 别 为 金 城 股 份 、 大 连 控股 、 大商 股 份 、 金 杯 汽 车 和 百科 集团 , 公 司 的营 运 能 力 亟 待 提 高 。 对 于 公 因子 F 4 , 反 映 了上 市 公 司 的 发 展 能 力 , 有 2 O家 上 市 公 司得 分 大 于 0 , 排 名前 五 位 的公 司分 别为 百科 集 团 、 辽通 化工 、 锦化 氯 碱和 凌 钢股 份 。而东 北 制药 、 银 基 发展 、 奥维 通信 、 亿城股份和大冷 股份 在公 司发 展方 面相对 较差 , 排在 后五位 。 对 于 公 因子 F 5 , 反 映 了 上 市 公 司 的 主 营 业 务 收 益 能力 , 有 2 O家 上 市 公 司 得 分 大 于 0 , 排 名 前 五 位 的 公 司 分 别 为 东 北制 药 、 万 方地产 、 大商股份 、 大连友 谊 和锦州 港 。商业城 、 金杯 股份 、 时代万恒 、 大 连 控 股 和 金 城 股 份 在 公 司在 主 营 业 务 收 益 增 长 方 面 相 对 较差 , 排 在 了后 五位 。
IMF前首席经济学家肯尼斯·罗格夫:中国经济不可能严重衰退

《支点》:一方面,中国正在规范地方债务的 发行,“开正门、堵后门”。另一方面,中国坚定
进行痛苦的改变是必须的
《支点》:现在有不少学者对未来中国经济表 示忧虑。您怎么看待中国经济增速的减缓?
肯尼斯·罗格夫:许多国内外投资者都认为中 国经济会一蹶不振。正如刚刚所说,债务是中国政 府要继续认真解决的一个问题。但是,我认为市场 的反应有些过度。
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其实不必太悲观。 一些改革措施已经实施,比如说在产业发展方面实 现更新换代。如果这些措施到位,从而真正推动增 长的话,就有可能最终起到效果。因此,我的结论 是,中国经济是充满希望的,但是在这个关节点上,
对话 DIALOGUE
IMF 前首席经济学家肯尼斯·罗格夫:
中国经济 不可能严重衰退
《支点》特约记者 李大巍 记者 杨向明
024 PIVOT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支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国不可能发生严重的 经济衰退,但大量的债务 是 中 国 经 济 的 弱 点, 是 中 国政府要继续认真解决的 一个问题。
PIVOT 025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对话 DIALOGUE
进行痛苦的改变也是必须的。 《支点》:您对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如何
评价? 肯尼斯·罗格夫:中国近期对于股市和汇率市
铁三角理论

铁三角理论
在经济学中,铁三角理论是一种常见的概念,它强调在保障质量水平和货物运输效率方面,需要以低成本、快速交货和高品质为基础来共同实现这三个目标。
铁三角理论又称为“不可能三角”,它表明,在给定的资源条件下,只能同时实现其中两个目标,而无法同时实现所有三个目标。
铁三角理论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经济学家William Baumol 的理论。
他指出,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分配过程中,如果要同时实现三个目标,即质量、价格和交货期,就需要增加资源的投入,但是资源有限,这样的目标是不可能同时实现的。
事实上,铁三角理论并不仅仅是经济学中的一种理论,它也在其他领域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应用。
例如,在新闻媒体领域,铁三角理论也可以用来衡量新闻信息的质量、价格和时期。
尽管新闻媒体的定位是公共服务,但新闻的生产也是需要投入的,这使得新闻媒体也面临着资源有限的情况。
面对这种情况,新闻媒体也想要同时实现高质量、低成本以及实时报道,但铁三角理论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管理学领域,铁三角理论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以质量、价格和交货期为准则,管理者们在实施他们的管理政策时,必须根据铁三角理论来调整资源投入,以实现最优的结果。
简而言之,铁三角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从历史的角度推演出的不可改变的结论,即在一定的资源条件下,只能同时实现
其中两个目标。
它不仅提示了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们一个实践中可行的思路,而且也为不同经济领域中的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思考的工具。
从学术的角度来看,铁三角理论的价值在于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现实中的经济环境。
郭凯小说《王二的经济学故事》经典语录

郭凯小说《王二的经济学故事》经典语录1、房地产业作为中国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是中国所处的城市化进程和发展阶段决定的。
从这个角度说,也仅仅是从这个角度说,中国的经济不是过度依赖于房地产,而是中国就处于一个造房盖楼的时代,就像王二一家那样。
---郭凯《王二的经济学故事》2、更重要的是,完全存在不用通过区别本地人外地人的方式来遏制投资性的购房需求:加息、提高房贷首付比例、征收物业税、增加土地和住房供应、提高住房贷款的风险计提、增加房屋短期买卖的交易费用。
这些政策,都可以增加炒房的成本,降低炒房的回报,且不具有任何地域上的歧视性。
---郭凯《王二的经济学故事》3、另一种对收入征税的方式是,不在发钱的时候征,而是在用钱的时候征。
这种征税法也有复杂和简单的两种方式,复杂的方式就是在每一笔交易发生的时候都额外收税,这就是销售税。
---郭凯《王二的经济学故事》4、解决公共部门效率低的最有效办法,未必是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虽然这是应该做的),而是缩小公共部门的规模,让市场和私人部门来提供那些不是非公共部门提供不可的产品和服务。
---郭凯《王二的经济学故事》5、二是对工资征税的负担究竟由雇主还是雇员来承担,非常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状况。
请注意,这里税收负担很难转移给农民工,不是因为农民工的地位高,谈判能力强,而是因为他们地位太低,谈判能力太弱,所有能够榨的油水已经被榨走了,因此,增加新的税,也不能再增到他们头上。
---郭凯《王二的经济学故事》6、我们的汇率制度还没有准备好,目前的准固定汇率制度意味着如果人民币现在实现自由兑换,那人民银行将几乎必然失去对中国货币政策的控制,这是简单的蒙代尔不可能三角告诉我们的---蒙代尔不可能三角说的是独立的货币政策、资本的自由流动和固定汇率,三者不可能同时实现。
---郭凯《王二的经济学故事》7、一些人把这种竞争力完全归于人民币汇率的低估,这种想法不仅缺乏经济学支持,甚至连基本的常识都不符合:如果单靠压低汇率就能获得数十年不间断的出口竞争力,就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那中国的经济奇迹也太容易复制了-----压低汇率不就行了。
不可能三角下亚洲金融危机的启示

Finance金融视线 2016年3月103不可能三角下亚洲金融危机的启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 李红玫摘 要:亚洲金融危机的出现引发了学者对于不可能三角的广泛关注,学术界对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稳定以及资本自由流动这三大金融目标是否能同时实现,汇率制度的选择是否应该以此为依据一直存在争议,而我国也正面临着对上述问题的选择。
关键词:不可能三角 资本管制 汇率制度 亚洲金融危机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3(a)-103-02政府通常热衷于三件事:(1)维持汇率稳定,这样进出口价格就不会大幅跳动;(2)控制利率,这样政府可以根据国内实际情况调节通胀以及总需求;(3)政府希望资金能够流入国内,鼓励直接投资。
但试图一口气做好这些是有问题的。
例如欧元区试图降低利率以此增加投资,但资金会流到利率更高的国家,使得汇率下降,通货紧缩,这样欧元利率又会被迫回升。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前的一些新兴国家试图挑战这一规律,他们钉住汇率制、高利率和资本自由流动,从而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但这些资本流很快发生了逆转,引发了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现在我国正在进入不可能三角,在保持货币政策独立的情况下,政府的选择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分析亚洲金融危机的形成以及结果,以期对我国的政策提供启示。
1 不可能三角理论20世纪60年代,蒙代尔提出在资本完全可流动的情况下,如果一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货币政策在影响与改变一国的收入方面是完全无能为力的。
亚洲金融危机后,保罗•克鲁格曼(1999)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可能三角,他认为一国不可能同时实现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稳定以及资本自由流动这三大金融目标,只能同时选择其中的两个并且实行相应的汇率制度。
1944年~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放弃了资本流动,固定汇率制度得到实现;而日本在1985年签订《广场协议》之后,放弃汇率稳定,选择独立的货币政策以稳定通胀率,同时放开资本管制以实现自由市场。
当前我国经济内外部均衡矛盾的严重性及调控选择

当前我国经济内外部均衡矛盾的严重性及调控选择国际贸易论坛演讲集锦当前我国经济内外部均衡矛盾的严重,陛及调控选择商务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子先一,我国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矛盾进入最严重最复杂时期实证研究表明,9O年代以前我国经济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总体上是比较协调的,没有出现严重的矛盾,特别是基本方向上的悖逆.但是,9O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开放度的提高,这种情况逐步发生变化.到目前为止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而且呈不断升级趋势.(一)1994—1995年:首次出现经济过热,严重通货膨胀与国际收支双顺差并存的局面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我国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高潮,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从1991年开始,GDP增长从上年3.8%跃升至9.2%.但是,受地方扩张驱动和国际经济繁荣等因素的影响,随后我国出现了经济过热和严重的通货膨胀.1992,1993年经济增长分别攀上14.2%和14%的谷顶;从1993年开始CPI指数从上年的6.4%升至14.7%,1994年更达到24.1%的历史高点,出现了恶性通胀和大量抢购行为.1993年在经济过热情况下,调剂市场汇率急剧贬值,一度超过1O元兑1美元,并自9O年代以来第一次出现逆差;与此同时,1994年初我国开始人民币汇率并轨,人民币汇率由1993年底的5.8元人民币兑1美元一次性贬到8.7元人民币兑1美元,加上世界市场需求旺盛,国际投资活跃,我国国际收支出现转折性变化,双顺差急剧上升,国家外汇储备猛增,人民币汇率也因此趋于升值.一方面,在经济过热和国内需求异常旺盛情况下,出现外贸顺差激增,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另一方面,央行被迫吸纳大量供大于求的外汇头寸,显着增加了货币占用,严重助长通胀,加大货币政策调控难度.这样,宏观调控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为了控制经济过热和严重通胀,必须实行紧缩性政策;但另一方面,紧缩性政策又压缩国内需求,导致更大规模的国际收支顺差,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和就业矛盾.同时,在高通胀下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幅度较大,显着加大了出口部门的成本压力,使出口面临不可持续的风险;而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又必须放松银根,扩大内需,促进进口,以减少顺差,但这与控制高通胀目标相背离.从实际情况看,当时我国坚持实行紧缩性的宏观政策重点保证内部均衡的目标,即控制经济过热和恶性通胀.同时,央行通过加大对冲操作来缓解外汇占款增加对国内货币供应的不利影响.虽然,这短期内带来一些负面效应,但经过两年调整基本恢复了内部均衡目标,1996年物价趋于稳定,经济增速趋于合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就业压力显着加重,经济结构矛盾凸现.但从事后看,这次调控当时基本上是成功的.(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引起内外部均衡矛盾的反向变化内部经济由过热走向过冷,由通胀走向20o7年第6期?15?演讲集锦国际贸易论坛通缩,外部经济则出现了出口停滞,顺差减少,资本大量外逃,人民币面临前所未有的贬值压力.表1:1996--2001年我国经济增长与物价变化(比上年增长%1年份GDP物价199610.08.319979.32.819987.8—0.819997.6—1.420008.40.420018.30.7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当时宏观经济目标内外部面临的严重矛盾是:从内部看,经济增长在1998年,1999年陷入谷低,从1998年开始我国连续5年处于通货紧缩状态,国内产能过剩加剧,就业压力空前加大,需要实行扩张性宏观政策,而这又容易引起人们对刚刚治理好的恶性通胀复归的隐忧,同时还将恶化出口形势,导致顺差进一步减少甚至出现逆差,加大人民币贬值的压力.从外部看,面临外部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风险,稳定人民币汇率成为必然选择,我国不得不承担人民币实际汇率急剧升值的沉重负担,出口部门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而这反过来又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矛盾凸现,加剧经济增长回落,通货紧缩和就业压力.宏观调控面临两难选择,内外失衡相互交织,其后果是我国经济出现了长达5年的调整期.(三)新一轮增长期以来内外部均衡的矛盾更加复杂严重典型的表现是:内部经济是经济偏快/就业好转/物价较高;而外部经济则是双顺差和外汇储备剧增,人民币面临巨大升值压力.这种情况恰好是1994—1995年情况的再现,是亚洲金融危机后宏观经济内外部失衡局面的基本逆转,不同之处是这次内外部均衡的基本方向根本相悖,矛盾更为复杂严-16-2oo7年第6期.重,虽然这次内部失衡程度不算严重,但外部失衡却前所未有地加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在经济和投资仍然保持高增长情况下,外贸顺差非常规地剧增;二是双J顿差剧增引发流动性过剩和助长信贷投资扩张,加剧内部失衡,需要保持宽松或中性的宏观政策,来逐步校正外部失衡,但控制经济偏快和物价上涨却恰恰需要实行适度紧缩性政策,其结果是外部失衡进一步加剧;三是这次外部失衡虽然有国内基本面因素,但很显然也与国际经济失衡,全球流动I生过剩,大量热钱流人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等因素高度相关,使我国现有汇率,利率政策选择空间大受限制,有效性大大下降,而且还可能陷入"自我实现"的预言,过度调控不仅会牺牲国内就业和经济增长等目标,而且不仅不能改善外部失衡,反而可能进一步加剧外部失衡;四是近期还由于结构性物价走高,出现了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困局,此种局面如果持续下去,必将对出口部门带来巨大成本压力和持续发展的风险,使人们担心出现因1994—1995年内外部均衡矛盾的积累,而向1998年以来宏观经济均衡全面恶化升级的风险;五是在货币财政政策走向与控制外部失衡目标相悖离情况下,使人们不得不想到使用直接贸易干预措施来控制顺差,但这种做法收效有限,而且还容易与就业,税收和经济平稳增长目标相冲突,搞得不好还会引起出口因压力过大而下滑的风险,加大产能过剩矛盾,存在引起经济周期逆转的可能,如王建所说可能出现通缩与通胀瞬间逆转的风险,值得高度警惕.从上述历史演变情况看,我国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处于改革开放以来最为复杂严重的阶段;而且,从国际比较看,这种内外经济联系与互动急剧加速,内外目标矛盾如此错纵复杂,交织多变也是非常罕见的.国际贸易论坛演讲集锦二,关于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严重矛盾的原因分析(一)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处于经济开放度剧烈上升因此也是内外目标冲突剧烈上升期封闭经济条件下一国基本上只考虑内部均衡,宏观调控的对象主要是国内经济部门,所以也就没有内外部均衡的矛盾.但是伴随一国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进程,对外经济部门的重要性日益上升,经济开放度的提高加深了本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与互动,对宏观调控目标产生复杂而深刻的影响:一方面宏观调控的目标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本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互动关系显着增强,宏观调控各项目标之间相互关系更为错纵复杂,相互矛盾增多,甚至会出现严重冲突.根据国内学者(姜波克,1999年)研究,经济开放与内外政策目标冲突如下图所示:0点表示完全封闭条件下不存在内外均衡矛盾;随着开放度提高,从0点到A点,A点到B点,B点到C点之间,内外目标的矛盾日益上升.但是当开放达到相当高水平并趋于成熟以后,即图中从C点到D点,矛盾趋于减轻;从D点到E点矛盾趋于消失.图中, 美,日处于B点,内外目标矛盾严重,但剧烈上升阶段已过;欧盟各成员国之间已达到C 点,内外政策冲突大大减弱.而我国虽然没有处于美,日那样内外矛盾严重阶段,但却处于矛盾剧烈上升期.这位作者是基于1O年前隋况作出的判断,实际上加入wT0以来,中国经济开放度急剧提升,应该可以断定起码处于从A向B点移动的迅速剧烈上升期,更显示我国现阶段内外均衡矛盾的严重性,复杂性.(二)我国内外部均衡严重矛盾的具体原因从实证研究看,我国内外部均衡处于严重矛盾时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具体原因:开放度图1经济开放与内外政策目标冲突的关系1,加A.WTO~'X来我国外贸依存度显着提升.尽管衡量一国经济开放度需要一套综合指标体系,包括货物,服务贸易和双向投资等等方面,但外贸依存度仍然是一个有说服力的代表性指标,总体上可以反映一国开放度提高的趋势.我国1990年货物贸易依存度为29.6%,2000年上升到39.6%,还算是稳步上升;但加入WTO以来,从2001年的38.5%上升到2006年的67%,5年间升幅达28.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依存度从20.1%上升到36.9%,堪称剧烈攀升.这显示此期间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空前密切.2,我国处于工业化中后期,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迅速,储蓄倾向上升,成为加剧内外部目标矛盾的内因.内外部政策目标的矛盾首先来自内部冲击.从需求面看,9O年代开始我国告别短缺经济,买方市场格局不断巩固,到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有效需求双重不足,出现全面供大于求;新一轮增长期以来,虽然部分能源,原材料,食品和煤电油运供应出现紧张,但生活消费品总体上供大于求的格局未变.这说明,制造业供大于求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明显不同于一般发展中国家.加上,目前我国进人人口红利阶段,居民储蓄倾向显着上升,以及新一轮投资扩张,使高储蓄,高投资,低消费的结构性矛盾明显加剧,其结果是产能过剩凸现,经济在上升期依然面临最终需求不足,对外2oO7年第6期?17?演讲集锦国际贸易论坛表2我国历年来货物贸易依存度()工业品出口业年份货物贸易依存度货物出口依存度工业增加值比重198522.78.911.5199029.615.932.2199538.620.443.0200039.620.847.4200138.520.146.6200242.722.453.5200351.926.762.3200459.830.772.8200563.333.980.9200667.036.991.6需依赖和出口动力反而不断加大.从供给面看,在开放带动下,近年来我国技术进步加快,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幅度已居世界前列,产业结构全面升级,出口结构优化程度达到人均收入3倍于我国的水平,甚至接近一些发达国家,结果形成了类似德,日在很强产业国际竞争力支撑下贸易顺差常态化的情形,进口替代步伐显着加快.3,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蓬勃向前的同时全球失衡加剧,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互动关系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也导致我国内外部目标矛盾比其他国家工业化加速阶段更为突出.其中,国际经济金融政策协调性严重滞后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也前所未有地加大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新兴经济体宏观调控的复杂性和困难程度,加重了内外部政策目标的冲突.美国凭借货币霸权,把自己的失衡不断向外传导,并成为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源头;近期发生的次贷危机更对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巨大冲击.如大量热钱流入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是助长双顺差和流动性过剩的重要源头,显着加大了内外部均衡的矛盾.4,近年来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进入高发期,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我们也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对外经贸纠纷和摩擦.这不仅对-18-2oo7年第6期我国宏观调控目标的选择带来困扰,而且更严重的是影响内外部均衡政策手段的选择, 加重了问题的复杂性.例如,来自外部强大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助长一面倒的升值预期, 限制了汇率政策的选择和作用空间.三,当前内外部均衡严重矛盾情况下的宏观调控选择当前,我国内外部均衡的矛盾处于急剧上升时期,其复杂性,多变性在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首先,需要我们正确认识这一现象,提高宏观调控的水平;其次,是要在全面权衡基础上理性选择宏观调控优先目标与重点任务,防止顾此失彼;第三,合理进行政策搭配,按照蒙代尔提出的'指派原则",通常采取以货币政策促进外部均衡,以财政政策促进内部均衡.总之,在内外部均衡严重矛盾的情况下,从理论到实践上都还找不到完美的解决方案,需要根据我国国情特点和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相机决策,理性选择,保证重点,灵活调控,不可急于求成.否则,很可能出现旧问题没解决,新问题不断涌现的局面. (一)正常情况下内外部均衡发生矛盾国际贸易论坛演讲集锦时应以内部均衡为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经济均衡是由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组成的.内部均衡是指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的目标.外部均衡是指国际收支平衡,即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资本项目之间动态的,流量的总体均衡.在封闭经济条件下,一国政府的宏观调控关注的是内部平衡,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追求是经济持续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当一国经济逐步由封闭走向开放,政府的宏观调控也逐渐将外部平衡纳入调控目标和视野,并且随着一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外部平衡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趋于上升,政府目标由最初单纯追求内部平衡转向综合考虑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平衡.从理论上来说,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之间既有矛盾和冲突,也相互作用和影响.通常情况下,内部均衡是基础和关键,它决定外部均衡,外部均衡从属于内部均衡;同时,外部均衡也反作用于内部均衡,外部均衡是内部均衡的延伸和发展.国际收支与一国的宏观经济状况存在紧密联系,国际收支不平衡尤其是经常账户严重逆差,是引发很多发展中经济体出现倾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而国际收支持续大幅双顺差也容易引发资产泡沫,加大金融风险,不利于一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价格水平的稳定.经过近30年改革开放,我国已从一个封闭,半封闭型经济迅速转向开放型经济,其开放步伐之快,开放程度迅速提高,令全世界为之瞩目.在此条件下,我国将经济的外部均衡纳入政府宏观调控的视野势在必行.(二)出现对外支付或债务危机情况下往往短期内会将调整外部失衡作为压倒一切的任务综观各国宏观调控的实践,一般情况下都将内部均衡特别是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作为宏观调控的优先目标和重点任务.例如,美国宏观调控就主要考虑内部均衡,由于美元的主导地位,其经常项目的巨额赤字基本上都是通过资本项目净流人来平衡的;多数发达国家的情况大体类似,国际收支平衡模式基本上都有自己的路径与常态,如德国,英国曾经长期贸易顺差,德国到现在还是巨额顺差,基本上都可以通过资本输出来实现外部均衡,并不把贸易顺差当作多大问题,更谈不上作为宏观调控主要任务.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除了亚洲"四小龙"和一些石油出口国外,大多数还处于贸易逆差阶段,有的还处于严重的外汇瓶颈约束阶段.尽管也存在着内外部均衡各种各样的矛盾,但与我国现在的情况非常不同,是性质上的不同;除了出现危机情况外,毫无疑问都是优先考虑本国经济发展和就业民生目标,努力摆脱外汇瓶颈和要素约束. 纵观战后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很多国家在发生严重的对外支付,债务危机以至货币金融危机时,才会把外部均衡作为短期内压倒一切的重点任务,包括采取痛苦的支出增减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实行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来减少需求,缓解对外支付和债务压力.而多数情况下,都是以贸易严重逆差为源头,由此引发资本外流,本币大幅贬值,外汇储备大幅减少等并发症,结果丧失对外支付能力,出现债务危机或货币金融危机.最典型的例子,一是拉美债务危机.由于存在贸易逆差和外汇瓶颈,它们大量借人外债,并推行进口替代政策,其结果贸易逆差更加严重,对外支付能力不断下降,最后陷入债务危机,不得不进行长期的痛苦调整;二是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包括韩国在内的很多国家为了得到IMF的资金支持,都被迫接受苛刻的经济调整方案,为了恢复外部均衡,增强对外支付能力不得不全面压缩经济甚至老百姓也节衣缩食,付出痛苦代价.由此可以看出,贸易和国际收支顺差与逆差的性质和影响是完全不一样的.除20o7年第6期?19?演讲集锦国际贸易论坛了日本等个别国家在外部强大压力下盲目调整政策促进外部均衡外,这种情形是少见的.(三)当前内外部均衡严重矛盾情况下我国宏观调控的选择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和基本国情,正视当前各项政策目标的严重矛盾,我国当前宏观调控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全面权衡内外政策目标,总体上把促进内部均衡作为重点任务和目标.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并不存在严重的内部失衡,这与1993年有很大不同.虽然存在一定的通胀压力和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 但同时也存在就业压力较大,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等问题.社会总供求仍然处于基本平衡的状态,通胀压力主要来自国际能源原材料涨价和国内食品涨价等结构性因素;国内最终消费需求不足这一点显着不同于一般发展中国家和我国以往总需求全面膨胀的情形; 而外部失衡虽然处于改革开放以来最严重的状态,但这与国内高投资,低}肖费的结构性失衡密切相关,也与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等很多结构因素有关. 因此,当前仍然应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可以比以前更重视一点控制通胀和外部失衡,但宏观调控的重点目标和任务毫无疑问是促进就业和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二,鉴于当前的外部失衡是由一系列内外部原因综合造成的,必须充分认识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长期复杂性.现阶段很多长期结构因素以及我国工业化进入中后期阶段的客观规律决定了贸易顺差的长期性;而我国金融国际化水平偏低决定着我们可以努力逐步减少资本项目净流入,但短期内却无法通过资本项目实现国际收支的平衡,双顺差将成为难以改变的长期趋势.现阶段内外部均衡的严重矛盾又决定了外部均衡的异常复杂性.应该总体上将促进外部均衡作为一项长期任务与目标,按经济规律办事,循序渐20?2oo7年第6期进地予以校正.第三,注重政策搭配,近期宜选择稳健的财政政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组合.在开放条件下,经济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发生矛盾是非常常见的,政府可以运用合理的政策搭配与组合,尽力实现经济的稳定与合理的开放.在这方面,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英国经济学家米德和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等已经建立了一套理论体系和模型,在各国宏观调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总的选择是注重内外部均衡政策的合理搭配,如蒙代尔就确定了以财政政策促进内部均衡,以货币政策促进外部均衡的方案,其方法是将最有效的政策工具合理地指派给一个政策目标,达到最好的调控效果.就我国当前现实看,应该选择稳健的财政政策来调投资,并达到控制通胀和经济偏快压力的目的,同时也避免过度压缩投资导致国内需求下降,加剧外贸顺差,外储增加等外部失衡;采用适度紧缩的货币政策,重点是通过加大对冲操作;控制货币供应量,化解流动性过剩,减少双顺差给宏观调控带来的影响,同时又要避免过度紧缩,影响国内消费反而助长国际收支失衡.另外,适当辅助使用支出转换政策,在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前提下,扩大实际有效汇率的弹性,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第四,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宏观政策是即期政策,主要是调节总量;而我国当前的国际收支失衡主要是内外部结构原因造成的,不能完全寄希望于短期宏观政策,而必须标本兼治,长短结合,更注重从源头上疏导.按照十七大提出的'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是必然的选择,这包括改善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把促消费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以企业和金融机构为主体,逐步扩大对外直接和间接投资;加快人民币可兑换,积极推进外汇资产多元化等.。
全球经济的“不可能三角”真的不可能吗——对丹尼·罗德里克全球

学术争鸣232019.9 | SOCIAL SCIENCES DIGEST全球经济的“不可能三角”真的不可能吗——对丹尼 · 罗德里克全球化理论的批判性考察文/葛浩阳全球经济的“不可能三角”理论“全球经济的不可能三角”,又称“全球经济的三元悖论”(Trilemma of Global Economy),该理论假说最早由国际经济领域的著名学者、哈佛大学教授丹尼·罗德里克(Dani Rodrik)提出,该理论指出:一国政府只能在经济全球化、政策主权和民主政体三者之中任选两个,而无法做到三个同时选择。
“我们不能在拥有超级全球化的同时拥有民主制度和国家自主权。
我们最多能在三者中取二。
如果我们想要超级全球化和民主制度,我们就要放弃国家主权。
如果我们想要保住国家主权,也想要超级全球化,我们就必须放弃民主制度。
如果我们想要将民主制度和国家主权结合在一起,我们就要和超级全球化说再见。
”该理论所蕴含的经济学逻辑是:经济全球化使得资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而资本的逐利动机则会使得本国资本流向劳动力更为廉价、生产的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都更为低廉的国家,这样一来,无法自由流动或者说自由流动性极低的本国劳动者势必会面临更加激烈的外部竞争和更高的失业风险。
所以,利益受损的本国劳动力就会利用民主政体通过相应的程序来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开放政策,使得自身的意愿通过国家主权来得到表达,逆经济全球化或者受限的经济全球化也就不可避免。
当然,政府也可以不顾本国劳动力群体的诉求,牺牲民主制度,强制推行一种不利于本国大多数民众的经济全球化,而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是民主制度本身遭到破坏,长期来看政府的执政合法性也会岌岌可危。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财政或其他手段对本国劳动者做出相应的风险补偿,从而让占多数的选民支持经济全球化的开放政策,但政府这样做的时候其实已经部分地放弃了政策上的主权,也就是说,服务于全球资本的跨国公司其实已经具有了某种“超国家”的权力并和国家主权发生冲突。
从“不可能三角”理论浅析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挑战

Financial View金融视线 | 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95从“不可能三角”理论浅析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挑战邵琪 青岛大学 山东青岛 266071摘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我国经济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应用“不可能三角”理论,从其三个顶点的角度分析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中国的金融现状,认为我国现阶段实际上处于不稳定的“可能三角”状态。
在此基础上,分析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将会遇到资本流动性、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浮动等方面的一系列挑战,并提出加强货币政策协调性、建立汇率管理长效机制、增强人民币的信用基础等措施,更好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不可能三角;美元霸权当前,无论是贸易领域还是投资领域,中国都是毋庸置疑的大国。
同时,中国以超过10万亿美元的经济体量实现了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平均贡献率达到30%左右,超过美国、欧元区、日本贡献率总和。
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却与此不相匹配。
以2016年为例,中国经济总量约占世界经济的15%,但人民币作为支付工具的全球份额还不到2%,这使得中国有着“经济大国、货币小国 ”的特点。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日益增长的以人民币计价的商品需求使人民币越来越受推崇,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然而,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挑战。
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从“不可能三角”理论出发,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一、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历程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随着近几年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人民币在世界范围内的使用量日渐增加,人民币逐渐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顾近十年来人民币国际化的历程,人民币走向世界显然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2007年6月,首支人民币债券登陆香港;2008年12月,中俄磋商在贸易中改用本国货币结算,中韩签署1800亿元货币互换协议;2009年7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正式启动;2011年9月,尼日利亚计划将10%的外汇储备投资人民币,智利,泰国,巴西和委内瑞拉将人民币纳入央行储备;2011年12月,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试点计划相关规则发布;2012年10月开启日元/人民币直接报价;2013年6月,中英签署200亿英镑双边本币互换协议;2015年人民币加入SDR后,人民币国际化指数不断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的“不可能三角”及政策选择
钟伟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
[ 2018-09-07 ]
在国际经济学当中,有一个著名的“不可能三角”,即政府不太可能同时兼
顾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管制和固定汇率制这三个目标,只能三者取其二,这通
常被称为蒙代尔三角或者克鲁格曼三角,或者说,从政策可置信和可持续角度观
察,我们只能选择角端解,难以选择中间解。
新近有研究者指出,考虑到国际金融周期,传统的不可能三角将被“二元悖
论”所取代,即无论选择怎样的汇率制度,一国央行不可能兼顾货币政策独立性
和有效的资本管制。
尽管如此,在真实的金融世界中,新兴国家的央行总是试图在“不可能三角”
中选择一些中间地带,例如一定程度的汇率弹性和资本管制,以换取相当程度的
货币政策独立性。这种“中间解”在危机来袭时往往会迅速滑向“角端解”,新
近新兴市场的货币动荡显示,几乎所有危机中的央行最终都选择了货币政策独立
性和资本管制,而不得不放弃汇率。当然,根据“二元悖论”,在开放经济下,
央行同时选择这两项也是不太可能的,最终一国会被迫考虑,它是暂时和国际经
济脱钩以自保,还是在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资本管制中再被迫二选一。
同样地,在宏观经济中,我们观察到类似现象,也许中国经济面临着其独特
的“不可能三角”,在稳定经济增长,改善实体经济和压降金融杠杆这三个目标
中,有可能难以完全兼顾,而只能三选其二。这局限了可行的政策搭配,大约有
三种搭配。
搭配一:如果选择稳定经济增长和改善实体经济,那么相对宽松的货币政
策、不过分严厉的监管政策也许是必要的
此时金融机构需要补充资本、提高风险容忍度,降低盈利预期,以多种手段
收纳实体经济造成的不良资产,增强对稳增长、稳实体的服务能力。金融体系将
守住不爆发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等待穿越经济周期的未来可能性。
搭配二:如果选择稳定经济增长和压降金融杠杆,那么实体经济可能面临
更严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压力
小散乱污企业的加速退出和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会显得明朗,传统经济的下沉
会更迫切地需要新经济来填补空白,第二产业的困顿也会给第三产业带来机会。
但无论如何,随着生产制造环节的规模扩张和利润率缩减,制造业向上游的创新
研发,和下游的终端销售网络扩张可能是难免的。经济增长向消费驱动转型也势
所难免。
搭配三:如果选择改善实体经济和压降金融杠杆,那么将经济增长维持在
稳定区间的困难会加大
改善实体意味着艰难的结构升级,压降杠杆意味着金融顺周期出清,而不是
逆周期承托。
在真实的宏观调控中,和央行总是试图突破“不可能三角”制约一样,宏观
调控也会尝试寻找一些“中间解”,从而导致调控走走停停,甚至有所反复。或
者说,稳增长将被界定为一个较宽的区间值,保实体可能会兼顾转型升级,去杠
杆也阶段性地不排斥稳杠杆,并强调货币松紧有度地精确滴灌。尽管如此,中间
解仍然会受“不可能三角”的制约而有明显倚重。例如在过去的12个季度,中
国经济稳定在6.7%-6.9%这个平台,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盈利有所改善,这是
政策重点。而金融体系则以确保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金融系统会
经历穿越周期的漫长煎熬。
我们猜测,中国经济的“不可能三角”尽管意味着宏观调控可能会选择中间
解,以时间换取空间,而不走激烈的市场出清之路。但如果遇到外部危机冲击时,
中间解也会被角端解迅速取代。
观察1998年东亚危机,2008年次贷危机时中国的危机应对之策,实际上是
在“不可能三角”中,究竟选择了哪两项?
毫无疑问地,是稳增长和保实体,金融体系将暂时承接巨大风险。
东亚危机时,中国稳增长的区间是7%-8%,而后有国企“三年脱困”的努
力,期间金融体系付出了沉重代价,始于2003年的、长达10年的经济景气周期,
给“银行股改”带来了机遇。次贷危机时,稳增长和保实体的标志是巨大的经济
刺激计划,金融体系在此后迅速膨胀,影子银行和互联网金融泡沫至今未完全撇
清,导致了所谓“三期叠加”。
厘清现实,目前五大国有银行给出了上半年的财务表现,盈利有4%-6%的增
长,不良资产率均呈下降之势,这和“不可能三角”给出的预判存在偏差。在不
可能三角的约束下,政府辅助甚至替代市场出清,会导致人们对相关宏观经济数
据存疑,较好的数据总是和强化的干预相互自我增强的。
前瞻未来,国际经济和金融的不确定性,在随后两年有增无减,“不可能三
角”给出的政策前瞻也很明朗:如果遭遇外部严峻冲击,那么,宏观调控仍将选
择稳增长,保实体,金融体系可以做什么?去杠杆必先稳杠杆,为金融体系补充
资本、降低盈利预期,提高风险容忍度,货币松紧有度和逆周期监管是必须的标
配,而底线则是以国家信用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
推演一下,中国宏观调控的“不可能三角”是否有可能进一步简化为“二元
悖论”?
存在这种可能性。改善实体经济和压降金融杠杆本质上都属“政府出清”,
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市场出清”,宏观调控的“不可能三角”可以简化为稳定增
长和市场出清之间无法兼顾的“二元悖论”。如果一国对政府干预和产业政策持
有强烈信心,那么它会认为稳增长中的“政府出清”痛苦更小,社会经济振荡更
可控,成功几率更高。如果一国清楚它面对稳定增长和市场出清的“二元悖论”
时别无选择,那么市场出清是迟早将遭遇的结局,政府熨平经济周期的努力很可
能是昂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