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第三课时教案
高一下册语文《赤壁赋》教案

高一下册语文《赤壁赋》教案高一下册语文《赤壁赋》教案【1】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掌握诵读要领,熟读并背诵全文。
2.揣摩文中意蕴深化的句子,如“侣鱼虾而友麋鹿”“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渺渺兮余怀”等句子。
3.积累文中有生命力的四字短语,如“清风徐来,白露横江,如泣如诉,月明星稀,一叶扁舟,沧海一粟”等。
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通过诵读理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议论,揣摩体味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2.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情景交融的特点。
3.体会本文用语巧妙,极富哲理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遇到挫折后表达出来的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情怀。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理解文章所含的人生态度和语言的哲理意义。
2.学习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3.把握文章主旨,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1.体会苏轼宇宙观和人生观。
2.学习本文融情于景,融情于事的特点。
教学方法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比拟法。
通过比拟鉴别相似的文章,相关的文章,更好的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3.讨论法。
讨论法既可以表达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又可在讨论中辨析疑难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掌握诵读要领。
3.总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感情思路。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见多媒体课件〕我们在初中刚学过苏轼的作品,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篇题材一样的精巧散文,领略他散文的独特风格。
二.解题1.作者介绍〔见多媒体课件〕苏轼〔1036~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
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
宋仁宗嘉佑二年中进士。
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被贬官,先后到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官。
御使李定等摘其托讽诗中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谛朝廷,被捕下狱。
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上北宋伟大的文学家,书画家。
工诗擅词,开词中豪放一派,对后代有深远影响。
实用的《赤壁赋》教案三篇

《赤壁赋》教案实用的《赤壁赋》教案三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赤壁赋》教案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赤壁赋》教案篇1教材分析:《赤壁赋》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后,处在事业和人生的低谷,闲暇与朋友月夜泛舟游赤壁,借以排遣内心苦闷忧愤而写的一篇游记。
文章虽然采用赋体的形式,但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及由景物引发思想情感的复杂变化和最后作者旷达人生境界的呈现,使文章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体会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设想:立足文本以朗读为依托,抓住关键问题师生研究探讨。
教学法:朗读法,研讨法,圈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设计:读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时,我们看到了一位享受闲适的苏轼;读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我们认识了一位充满理趣的苏轼;读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时,我们读出了重情而伤痛的苏轼;而读到“大江东去,浪淘尽”时,我们更能感受到一位豪迈而旷达的苏轼。
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人生经历,同一个创作个体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不同的生命特质,那么通过《赤壁赋》的学习,我们从中又能品出一个什么样的苏轼呢?(板书课题)文体介绍:“赋”以楚辞为源头,到了荀况才有定名。
它出现在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
这种文体一般描绘客观事物,极尽夸张铺排之能事,形象绚丽,规模壮阔动人,多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行文。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也。
”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
《赤壁赋》教案3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赤壁赋》教案3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赤壁赋》教案3 教案教学设计1《赤壁赋》教案3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掌握《赤壁赋》的历史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运用文学知识分析文学作品,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体验文学的美感和趣味。
3. 帮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博大精深。
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写出感人至深的散文或诗歌。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以《赤壁赋》为中心,围绕历史背景、作者简介、诗句鉴赏、主题思考、写作等方面展开教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来呈现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2. 诵读《赤壁赋》教师可以分段分句进行诵读,同时注重语音语调、情感感染、形象塑造等方面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入体验文学作品的魅力。
3. 作者简介和作品解读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作者苏轼的生平、思想、作品创作背景等方面的信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赤壁赋》的内在含义,激发他们对苏轼的赞赏和敬意。
4. 诗句鉴赏教师可以以《赤壁赋》中的诗句为突破口,教授学生文学鉴赏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清高、豁达和才情。
5. 人物塑造的分析教师可以通过《赤壁赋》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情感表达和思想倾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和作家心境。
6. 主题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赤壁赋》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7. 作文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个诗句或文段,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作者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方法综合教学,包括诵读、讲解、讨论、分析、思考和写作等多种方法,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同时提高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
五、教学总结通过对《赤壁赋》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认识这一文学名篇,深入体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内涵,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更好地塑造他们的人格,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经过对《赤壁赋》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深刻理解其中的意蕴,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教学,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实用】《赤壁赋》教案三篇

《赤壁赋》教案【实用】《赤壁赋》教案三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赤壁赋》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赤壁赋》教案篇1[学习目标]1、了解“赋”的特点,了解苏轼的赋的风格。
2、理解本文情、景、理浑然一体的特色3、体会作者深刻的哲思内涵,了解作者儒道兼济的复杂思想。
[学习重点]1、通过主客问答,了解苏东坡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2、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由乐——悲——喜的变化过程。
[学习难点]:课文第五段的阐述哲理,特别是“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学习内容]一、导语:前面学习了文赋初期的典范之作杜牧的《阿房宫赋》,今天进一步学习文赋的代表作苏轼的《赤壁赋》。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总结了赋的特点:“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贾谊的《鹏鸟赋》、张衡的《二京赋》等。
和苏轼的诗词一样,苏轼的散文同样具有写真景、抒真情、言至理的特点。
或描写、或叙述、或抒情、或讨论,都能做到自然和谐统一。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行云流水皆能成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他的散文很少有雕琢斧凿的痕迹,其中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优美的散文。
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的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
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意境创造真切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
在创作风格上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千古不朽的名作。
二、背景资料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
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
赤壁赋第三课时教案

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客人从赤壁旧地联想到当年叱咤风云的曹操,想到像他这样的大英雄尚且不能违拗自然规律,更不用说芸芸众生了。
面对着亘古长存的浩荡江水和皎皎明月,他不禁为人生的短促而悲哀。
严格说来,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并不是一个问题,因为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客人对此并不怀疑。
客人的问题在于,人的愿望对于这残酷的现实只能徒唤无奈,由此引起的痛苦无法解脱,这就使问题带上了浓厚的悲剧色彩。
现在我们再来看,苏子是用什么方法来解脱客人苦闷的。
既然无法改变事实,那就让我们改变看法吧。
我以为,这就是苏子用来消解客人痛苦的基本方略。
我们且看苏子是怎样说的:苏子曰:“客亦知乎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这一段话里有两点特别要注意。
一是看问题的角度变化了,用的是相对论的方法。
客人是从我的角度观察世界,角度是单一的、不变的,因此看出来的结果也是固定的。
宇宙永恒,而人生短促,二者截然对立,是不会变化的。
但是现在苏子告诉客人,看问题不必执着,应该圆通,应该多角度地看,变化了位置,就会看出完全不同的结果。
同样是生命长短的问题,什么是长寿,什么是短寿,原无固定的标准,要看从什么角度去看。
如果从短寿的角度看,天地万物时时刻刻都在新陈代谢中。
一秒钟之前的江水月亮并不是一秒钟之后的江水月亮,宇宙万物瞬息万变,没有片刻的停留,都是短寿的。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你为何还要为自己生命的短促而悲伤呢?反过来若从长寿的角度讲,则万事万物永无止境。
江水流来流去,还是这个江水,“未尝往也”,并没有因此消失。
月亮尽管盈虚圆缺,但“卒莫消长也”,依然还是那个月亮。
那么人呢,也是一样。
我死了以后还有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我的信息就这样通过世代绵延,传递到永远,这不是我和江月一样的万寿无疆了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你为什么还要悲伤呢?可见,只要你用相对的方法看问题,对同一对象就会看出不同的结果,天地也可以是短寿的,我们个人也可以是长生的。
《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 李文

《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李文导读:《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这是一篇很经典的赋,既有赋的特点,又有苏轼的特色,教参上是安排了三课时,我因为听课也用了三课时,因为这是第三册的最后一课。
我讲公开课时只讲了这课的第三课时,怕大家对我的课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我就简单的把上两个课时的思路写了一下,希望各位老师能毫不留情的对我的授课过程和内容进行批判!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让同学们齐背《念奴娇。
赤壁怀古》导入新课。
(二)、回忆有关“赋”的知识因为高一学过杜牧的〈阿房宫赋〉。
(三)、给同学们一起回忆苏轼的一些情况,重点说苏轼的思想,尤其是受儒道佛及游侠思想影响后的表现。
(四)、让学生自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
(五)、找学生朗诵这篇课文,纠正读时出现的错别字和不正确的断句。
(六)、让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七)、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自己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八)、老师点出重点词语和句子1、望既望属白露所如所知冯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前置句或介词结构后置句)3、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互文)(九)出示第一章.1.与学生一起学习.2.让学生体会作者提它的用意.(十),找个别学生翻译第一段.(十一)布置作业1,背颂第一段,预习二三段.2,让学生翻译第一段,交作业.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检查第一段的背诵(二)让学生读第二段1,对照注释疏通文意2,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和句子美人和袅袅缕嫠妇舞泣(使动用法)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三)让学生翻译第二段,教师纠正错误(四)找学生读第四段(五)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六)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和句子愀然正襟危坐固匏樽属须臾活用:1,乌雀南飞(南)2.西望夏口(西)3,东望武昌(东)以上三个词都是名词做状语,可译成:向南(西,东) 4,顺流而东也.东;名词活用做动词,可译成:向东进军.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破:形容词做动词,大破,攻下;下:名次做动词,攻下. 6,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句子:1,何为其然也?(介词的宾语前置)2,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乎?(以于引导的被动句) 3,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七)让学生翻译第三段(八)教师点评,指出翻译中的不足.(八)布置作业1,背诵三四两段2,翻译这两段3,预习最后两段第三课时播放赤壁赋的FLASH朗诵让同学们和听课老师和评委们入场.授课地点:一中多媒体教室学生:高二18班全体学生听众:全校教师上课铃响起,班长喊起立,教师回礼,开始上课.教学过程:师:上一节结束时,老师布置了作业,让同学们完成二段和三段的背诵,由于时间关系,现在请大家一起背诵文章的第二自然段.生:大声的背诵.师:从同学们洪亮的声音里,老师知道大家已经很熟练的背了下来,第三段我也希望同学们背的能和这一段一样熟练.下面我们先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看一下大屏幕,一起读本课时的学习目标.生:1,学习文章最后两自然段,积累重点词语2,理清文章的感情线索3,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师:好了.同学们已经知道我们这一节的主要学习任务了,那么我处带着这三个目标再一次的走进课文,去感受作者的情怀,一起听课文朗诵.(FLASH演示)师:好了.我们刚才又一次的感受了作者游赤壁时的情怀,现在我们首先来学习课文四五段,看作者写了什么样的内容.先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对照着课下的注释来疏通文章的大意,一会儿我找两个同学试着翻译一下这两段.师:时间到.我们先看大屏幕,我找一个同学解释这些重点词语.生:1,盈虚:盈,满;虚,缺.2,消长:消减和增长.3,盖:表示假设语气.4,无尽藏:出于佛家语无尽藏海,意思是像海之能包罗万物.在本文中,可翻译成无尽的宝藏.5,适:享有.6,肴核:菜肴和果品.7,狼籍:凌乱.也作狼藉.8,枕藉:互相枕着垫着.师:**同学回答的很好,就是中间看了两次书,说名还没有记到脑子里,课下再多看几遍.我这里重点强调一下藏字和枕藉这两个词语.前者在课文中的意思翻译成宝藏就行了;枕藉中藉字应读jie4,还有一个词慰藉,也读这个音,大家一定要记住.师:好了.关于这两段的字词就说到这里,我现在分别找两个同学分别翻译这两个自然段,由于两段放在一起长,我们找两个同学,一个从四段开头翻译到四段三行末而又何羡乎?另一个同学从且夫天地之间到五段末.生:我说: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的流去,时断时缺的月亮像那样的不断的圆缺,却终于没有增减.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停止.如果从那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没有尽头,又何必羡慕它们呢!师:这个同学翻译的很正确,很好!请坐!老师强调一个地方,一是盖字,刚才在重点词语里说过的,用在这个句子的开头,表示假设语气,整个句子是说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生:再说,天地直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下两句.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不会翻译了.师:耳朵听到了才能成其为声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为颜色.好,你继续翻译.生: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共同享受.客人听后笑了,洗净杯子.重新喝酒.菜肴果品已经吃完了,杯盘杂乱的放着,大家互相枕着垫着,不知不觉的东方已经亮了.师:这个同学翻译的也很不错,只是其中有一处不知道该如何翻译它,其中一处漏了几个词.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老师替他翻译了.另一处是相与枕藉乎舟中这句中乎舟中给漏了.同学们一起说,应该怎么翻译?生:在舟中.师:对!同学们说得很对!除了这两处外,这个同学很好的把握了这一段的内容.希望这个同学在以后会做得更出色!师:刚才我们疏通了四五两段的文意,下面我们把全文中每一段的段意归结一下,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去组织自己将要表述的语言.生:第一段主要是写苏子与客在一个秋天的月夜游赤壁的情景.师:非常好!时间,人物,事件归结得很全面.出示幻灯片内容:1,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师:同学们能说出文章中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生: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生:有月出于东山之上生:有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师:同学们用课文中的原句找出了作者给我们刻画出的诗情画意的境界.那么第二段又有什么变化呢?主要写了什么?生:写有客吹箫,箫声悲凉.师:这个同学归结的很简练.老师很喜欢你能这样表述.上文我们一起和作者在诗情画意的境界中游览了一番,作者和客有什么感受呢?生: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生:饮酒乐甚.师:这两位同学说得很对,饮酒乐甚,感情是乐.怎么就发生了转变呢?生:因为一个客吹箫.师:怎么一个客吹箫就让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呢?生:因为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生:还有两句: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师:对!箫声起,悲意生,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哀.大屏幕显示:2,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师:同学们再看看第三段又写了什么内容呢?生:写客人解释箫声悲凉的原因,感慨人生短促.师:是采用什么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呢?生:主客一问一答的形式.师:文中提到了哪个历史人物呢?生:曹操.师:文中提到了三国时的英雄曹操,目的在于告诉我们什么?生:说他是一个英雄.生:不对.重点落在了而今安在哉?师:这句话是说什么的?生:英雄豪杰,也和万物一样,不过是过眼烟云.师:在我们以前学过的诗词里有没有这样的句字?生:中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生:还有中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师:同学们记得很清楚.本段就是同过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英雄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大屏幕显示:3,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师:我们再一起来看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生:又提到了水和月.师:提水和月是为了说什么?生:谈到了变和不变.师:说得好!这是写景,书抒情,还是说理?生:说理.师:还提到了哪一个方面呢?生:取何不取师:对.这也是说理吧?生:是的.生:文张还提到了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是针对什么而谈的呢?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师:本段还提到了逝者如斯,历史上谁也说过这样的话?生:孔子.出自:子在川上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师:大屏幕显示:4,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师:最后再来看第五段的大意,谁能说一下?生:客人喜而笑,洗盏更酌.师:归结的好!能用原文回答,而且也很简洁.同学们看大屏幕:5,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师: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师:刚才我们一起解决了本文每段的大意.现在握0解决学习目标中的第二个问题,本文的情感是怎么变化的.生:先是乐,由第二段开头的饮酒乐甚可以看出来.生:然后客有吹洞箫者,转而为悲.生:最后又转悲为喜,由客喜而笑.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其实我们在总结各段的大意时已经明白了.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老师怎么总结的.情感线索:乐: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赏玩之乐.悲:再以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喜: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师:现在我们理清了文章的感情线索,现在再回头看课文,看文章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哪些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先从文章的表达方式上谈起吧.生:开头一段写了游赤壁时的情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是写景.生:第四段写了变与不变取与不取的道理.是说理.生:全文有从乐到悲再到喜的感情变幻.是抒情.师:说得好!同学们教好的把握了全文内容.我们把这几个同学的说法合在一起,就是本文的第一个特色: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师:再想.本文的题目是什么?生:赤壁赋.师:那说明本文的体裁是什么?生:赋.师:赋有什么特点?生:赋”的字义是铺述,这种文体的特征是“铺采漓文,体物写志”,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用新奇美丽的辞藻来描摹事物,抒写情志。
《赤壁赋》第三课时教案导学案完全版

⑸思路的进一步扩展,由古及今,由课本到课外,写一个人物形象,比如母亲、教师、医生等等。
⑹老师示范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不是吟咏母亲的恩情的诗句吗?孟母三迁,赵太后送子作人质,这不是母亲为子女的前途而考虑深远的体现吗?
⑺学生仿写,自荐美文,或小组推荐,全班共享。老师略作点评。
⑴文章原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老师解说本句式之妙处:
作者由目之所见──当前江月之景,联想到曹操的诗句,所以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而且由身之所在──曹操赋诗的长江赤壁,进一步联想到赤壁之战,所以说“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目之所见、身之所在是作者所设背景,由景而生的两个联想把曹操的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与写景融合起来,从而使自然之景饱含文化底蕴。
语言样式:“□□□□□□①”,此非□□□②之诗乎?□□□□□□□□□③,此非□□□④之□□□□□□⑤者乎?
⑵例句:“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此非王子安之诗乎?饮贪泉而不贪,处逆境而乐观,此非子安之豁达之情怀者乎?
⑶例句:“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此非浪漫诗仙李太白之诗乎?面对挫折,笑对痛苦,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此非太白千古飘逸之浪漫情怀者乎?
(注:句子引用李白之诗,表达他面对挫折的态度。此文段适用于写“挫折”类话题作文。)
⑷学生仿写,自荐美文,或小组推荐,全班共享。
(注:①处引用诗句,②④处填入该诗句之作者名,③⑤处填入与作者相关的景与事。语句应表现出这个人物形象的某种品性或风格或表达某种哲理)
(注:句子引用王勃之诗,表达他的乐观豁达的情怀。此文段适用于写“豁达”“乐观”“知足常乐”类话题作文)
赤壁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一位旷世奇才的心灵之旅——《赤壁赋》第三课时苏轼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赤壁赋》是高中课程语文必修②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不仅描绘自然风物,而且在景物的描述中体现个人的情感和志趣,《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通过对文章语言的鉴赏,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
这也就是本单元要学习的一个重点。
因此,在《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给学生足够的空间,符合学生思索的逻辑,让教师的指导能点石成金。
2.教学背景分析根据学习目标和学生接受程度制定课堂内容设计,一、二课时以整体阅读和鉴赏为主,从感性上感受本文的艺术之美,第三课时则以研读评价为主,从理性上体悟作者的思想之美。
三课时的整体思路是由诵读—研读;整体感知—深层评价;感性—理性的学习不断升华的过程。
学生的文言文素养是在不断的自主学习中发现疑难,再在课堂上师生互动中解决疑难,师生之间的互问,生生之间的互答,互疑、互补中不断的完善的。
所以一、二课时的阅读,以学生积累语言和文学常识为主,以学生感性的理解文本为主,在他们原滋味的感知和解读中发现他们存在的难点,再到第三课去深入引领,学生在充分的理解文本的字面意思后,有过自主思考后再进行深入探讨,这样可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也提高学生发言的思想质量。
不要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负担,而是学习每一篇文言文都有不同的发现和收获。
通过学习《赤壁赋》对苏轼有了一个新高度的认识,让一个作家的灵魂经过千年,透过文字注入新生代的血液里。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反复诵读,品味文中优美语句,背诵积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第3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生文言文学习的目标是这样规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语言材料的积累,语感的培养,是新课标的一个突出特点,但积累文言知识不同于积累现代汉语知识,一方面,汉语变迁造成了语言障碍,另一方面,古代社会生活习俗我们难以理解,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依*背诵,让学生熟读大量的课文来打好基础,以达到“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目的。
因此应该把朗读、背诵贯穿到文言文教学过程之中。
再者,高中新教材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这些名篇佳作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精神乐园。
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
教学设想
《赤壁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在必修②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之中《赤壁赋》文学色彩最为浓厚,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这篇名赋应该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本文句式骈散夹杂,参差错落之中见整齐之美、声韵之美,适于美读。
全赋4段,537字,背诵有一定的难度,死记硬背之后往往容易忘记,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背诵指导。
在抓重点的基础上,化整为零,将较长的文章分成一小块一小块进行记忆,将内容一点点“吃”下。
这篇赋文质兼美,在景、情、理交融之中蕴含着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深入探讨,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作者人生态度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2、品味如散文诗一般精练优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4、了解苏轼的人生感悟,倡导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文章。
难点:研讨苏轼的人生感悟,感受其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竞赛法、诵读法、讨论法
媒体准备背景音乐、ppt课件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学生课前预习:
1、阅读《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浅谈苏轼逆境中旷达的人生态度》。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的字词句。
(二)情景设置:配乐,展示苏子泛赤壁的画面;学生朗读课文。
(说明:将学生的思维带进泛舟游赤壁的优美意境之中)
(三)字词句积累复习板块
课前将学生分成组,布置复习任务,要求学生将本课中的文言实词、常用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找出来,分类整理在笔记本上。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
(说明:用竞赛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其掌握字词句的知识。
)
(四)诵读背诵指导板块
1、导入:《赤壁赋》给人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纯净的美感。
(著名作家巴金)
2、文章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副优美的秋江月夜图景。
(1)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并朗读。
写景的三组对偶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2)四人讨论,形成一个整体画面,用优美的语言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
可以打腹稿,也可以拟简单的提纲,目的在于通过想象再现此时此地此景。
请一个学生描述。
(3)展示一幅风水月的画面。
学生通过画面尝试背诵写景句子。
(出尘绝俗之美)
(4)这样的美景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
心理感受: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5)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抓重点句子法和想象画面法背诵第一段。
3、面对同样的明月清风、良宵美景,主与客的感情有何不同?(主乐客悲。
)
(1)找出表现苏子快乐的句子,朗读并背诵。
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
(2)客之悲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洞箫声。
)展示客吹洞箫的画面。
(3)作者是如何描绘洞箫声的?朗读并背诵。
洞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女生背诵“苏子乐”的内容,之后哀怨伤感的洞箫声响起,男生背诵“客悲”的内容。
4、在哀怨、忧伤的音乐中全班齐声诵读第三段。
客面对明月清风、良宵美景,奏出充满悲哀的音乐,他之所以要“托遗响于悲风”,其缘由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再加以概括)
归纳:①生命平庸。
②人生短暂。
5、在优美的音乐中全班齐声诵读第四段。
(1)针对“客”所发出的人生悲叹,苏子是如何说服“客”的? (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再加以概括)(潇洒神奇之理)
归纳:①针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阐发观点。
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人生是可以永恒存在的。
②从“物各有主”来提出要顺其自然。
(说明:锻炼学生筛选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学生
找出相应的句子并不难,难点是归纳概括主客各自的观点。
教师要适时加以点拨。
)
(2)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观?(乐观旷达的人生观。
)
(3)①全班分成两组,各读一段,要求一组读时另一组默读。
②分男女生读,要求一组读时另一组丢开课本试背。
(五)延伸拓展板块
1、主客这一场辩论中,你认为对你人生启迪最大的是哪些句子?请朗读出来,说说为什么?(小组讨论,组内交流,代表发言)(说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扮演组织者的角色,对学生的讨论和回答做些适时的点拨和引导。
)
2、教师总结。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把延伸拓展板块中的“人生启迪”整理写成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