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北京的春节》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原文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原文目录1.北京的春节 (1)2.腊八粥 (2)3.古诗三首 (4)寒食 (4)迢迢牵牛星 (4)十五夜望月 (5)4.藏戏 (5)5.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6)6.骑鹅旅行记(节选) (9)7.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13)8.匆匆 (15)9.那个星期天 (16)10.古诗三首 (17)马诗 (17)石灰吟 (18)竹石 (18)11.十六年前的回忆 (18)12.为人民服务 (21)13.金色的鱼钩 (22)14.文言文二则 (25)学弈 (25)两小儿辩日 (25)15.表里的生物 (26)16.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7)17.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29)回忆往事阅读材料 (31)1.老师领进门 (31)2.作文上的红双圈 (32)依依惜别阅读材料 (33)1.给老师的一封信 (33)2.把握自己,把握美好未来 (34)3.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34)4.毕业赠言 (35)古诗词诵读 (36)1.采薇(节选) (36)2.春夜喜雨 (36)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7)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37)5.江上渔者 (38)6.泊船瓜洲 (38)7.游园不值 (38)8.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39)9.浣溪沙 (39)10.清平乐 (40)1.北京的春节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1《北京的春节》(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北京的春节》(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北京春节的传统习俗,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介绍北京春节的传统习俗,包括贴对联、放鞭炮、包饺子、拜年等。
2. 文化背景:介绍春节的历史起源、发展及在我国的地位。
3. 课文结构:分析课文的结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北京春节的传统习俗,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等。
2. 学具:笔记本、课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北京春节的热闹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北京春节的传统习俗,分析课文结构。
3.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总结北京春节的特点。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5. 作业布置: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布置相关作业。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北京的春节》2. 课文结构:引言、主体、结尾3. 传统习俗:贴对联、放鞭炮、包饺子、拜年等4. 教学重点与难点:课文内容理解、结构把握七、作业设计1. 列出北京春节的传统习俗,并用自己的话简要介绍。
2. 分析课文结构,说明各部分的作用。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北京春节的认识和感受。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北京春节的传统习俗,能否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是否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3. 教学改进: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部编版小学语文《北京的春节》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北京的春节》课文原文及赏析《北京的春节》课文原文: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而北京的春节更是热闹非凡。
腊月初八,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泡腊八蒜,熬腊八粥,这是春节的序幕。
接着,家家户户开始打扫卫生,准备迎接新的一年。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小年,人们会祭拜灶王爷,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家庭和睦。
这一天也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因为他们可以吃到美味的糖瓜。
除夕夜,全家团聚,吃年夜饭,看春晚,守岁迎新。
午夜时分,鞭炮声此起彼伏,象征着辞旧迎新。
正月初一,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新衣,互相拜年,祝福对方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这一天,大街小巷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接下来的几天,有走亲访友、赏花灯、猜灯谜等各种活动。
其中,元宵节是春节的高潮,人们会吃汤圆,象征团团圆圆。
直到正月十五过后,春节的气氛才逐渐淡去,人们开始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赏析:《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北京地区春节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欢乐情绪。
文章通过详细的叙述,展示了春节从准备到结束的全过程,使读者能够深入理解这个重要节日的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
在文章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时间和事件的顺序进行叙述,使得整个故事线索清晰,层次分明。
同时,作者还通过描绘各种具体的场景和活动,如泡腊八蒜、祭拜灶王爷、吃年夜饭、拜年、赏花灯等,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春节的热烈气氛和人们的喜悦心情。
此外,文章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人文精神。
例如,人们在春节期间祭拜神灵、祈求吉祥,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家人团聚、互相祝福,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友情;吃汤圆、赏花灯等习俗,则寓意着人们对和谐、团圆和繁荣的向往和追求。
总的来说,《北京的春节》是一篇富有生活气息和文化内涵的文章,它不仅能够让读者了解和欣赏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也能够引发人们对生活、家庭和文化的深思和感悟。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北京的春节》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北京的春节》课文原文及教案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北京的春节》课文原文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春节眨眼就要到了啊。
除夕前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
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
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1.《北京的春节》(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北京的春节》(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尊重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1. 文学常识:介绍老舍及其作品,让学生了解作者背景。
2. 课文理解: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和氛围。
3. 表达技巧:学习作者运用对比、描写等手法,表现节日氛围的方法。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运用对比、描写等手法,表现节日氛围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北京春节的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的春节习俗,探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运用对比、描写等手法,表现节日氛围的方法。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教学重点与难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北京的春节》2.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作业设计等。
七、作业设计1. 课后阅读:推荐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 写作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家乡春节习俗的作文。
3. 课后实践:鼓励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春节习俗,与同学分享。
2020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北京的春节》课文原文、知识点、课后练习题、同步练习题

1、北京的春节课文原文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春节眨眼就要到了啊。
除夕前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
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
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六年级语文下《北京的春节》教案

教案:《北京的春节》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春节民俗的丰富多样性,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和阅读短文,了解春节的具体内容;通过小组合作,收集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学生尊重并保护传统文化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整理和归纳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北京春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你们对春节有什么了解?春节在北京有什么特别的庆祝活动?”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问:图片中有什么活动?这些活动是在什么时候进行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参与活动的人数、活动的形式等。
Step 2:阅读短文1.学生阅读并理解《北京的春节》短文。
Step 3:合作小组活动1.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庆祝活动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
2.小组成员合作调查当地的春节庆祝活动,包括时间、形式和人数。
3.小组展示调查结果,学生学习归纳整理他们所了解到的北京春节庆祝活动。
Step 4:语言表达1.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整理所了解到的北京春节庆祝活动。
2.学生依照所了解到的庆祝活动撰写一篇文章,介绍北京春节的庆祝活动。
Step 5:展示与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交流和分享。
2.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鼓励他们对自己的写作进行反思和改进。
四、教学资源:1.图片展示设备2.《北京的春节》短文3.学生调查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五、板书设计:《北京的春节》六、课后作业:1.收集家乡春节的庆祝活动资料;2.完成《北京的春节》的写作;3.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反思:《北京的春节》这篇短文从具体的图片展示、文字阅读到小组合作调查与总结,再到个人写作,全方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能力。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北京的春节》教材分析】本文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精读课文。
著名语言大师XXX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俗的温馨与美好,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学情分析】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对于春节这一传统民俗节日,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然而对于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学生了解得不多,也因此会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
教学目标】1.揣摩文章的字词句段,品味XXX先生的语言风格,感受XXX先生的语言特色。
2.具体分析本文的写作方法,研究作者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3.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俗,激发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的欲望与兴趣,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引领学生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所采用的表达办法。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1、歌曲导入,激发乐趣。
课前播放《北京儿童歌谣》使课堂的氛围活跃起来。
播放完后提问:刚才所听的童谣是在描写哪个节日呢?生:春节。
那今天我们继续跟随XXX先生去北京过春节好吗?(板书:北京的春节)二、回顾写作顺序及主要内容。
上节课填写了表格,举行了报告交流。
同学们现在回忆回忆,同桌互相说说:XXX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1.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2.主要内容:主要引见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句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竣事。
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十分热闹,初一的风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热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北京的春节》课文原文及教案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北京的春节》课文原文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春节眨眼就要到了啊。
除夕前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
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
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庙会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
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
多数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炮声不绝。
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
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
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
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
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作者老舍,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北京的春节》课文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和2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
3.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并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关于童谣的课件;各地区各民族春节习俗资料[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能说说你们家乡过春节的一两件事吗?2.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去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请学生按自然段轮流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3.交流汇报,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的、断然分开的样子。
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元旦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
更,变更。
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4.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细读课文,了解习俗1.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2.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填写下表,主要事例写得详细一点。
时间主要事例腊八腊八粥,腊八蒜腊月十九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二十三祭灶除夕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祭祖,守岁元旦男人出门拜年,女人在家待客,逛庙会元宵悬灯结彩,放花炮3.交流填表情况,老师相机在表格中板书关键词。
有不同意见的相互讨论。
4.观察上表,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四、朗读体会,感受民俗1.通过阅读填表,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
(除夕和元宵节)2.除夕和元宵节这两天中你更喜欢哪一天,请找出相应的段落,试着把热闹喜庆的气氛读出来。
五、小结,布置作业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知道了课文的写作顺序,朗读了自己喜爱的段落。
课文中还有很多生字新词需要大家用心去揣摩,联系上下文记住它们的音形义。
下节课我们进行听写比赛。
第二课时一、听写词语腊月熬粥饺子腊八蒜高醋年糕逛庙会1.对照课文检查改错,评出本次的听写冠军。
2.讲解易错字。
“熬粥”的“熬”字,左上方的一竖不能和下面的一撇连成一笔;“醋”字的左边不能写成“西”。
二、深入片段,品读课文1.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有哪几个时间段?指名回答,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十九放年假,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元旦,元宵节2.准备过年。
①在这五个时间段中,哪个时间段是准备过年的情景?(腊八,正月十九放年假)②请找出课文中描写人们准备过年的段落。
(1—7自然段)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人们准备过年的场面?(可以用自己的话,也可以找出文中的“忙乱、紧张”)③大人在忙些什么?小孩儿在忙些什么?他们这时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④你最喜欢哪一种活动?请找出来读一读。
⑤指名朗读,读出你的感受。
⑥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春节前的这段时间你都会干些什么。
3.过年时。
①交流: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除夕、元旦、元宵)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②都是一样热闹吗?默读思考:除夕、元旦、元宵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找出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除夕:喜庆、团圆;元旦:悠闲、快乐;元宵:红火、美丽。
④品读“除夕”一段,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⑤品读“元旦”一段,进一步体会元旦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写人们“逛庙会”的地方,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⑥重点品味“元宵节”的气氛。
画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引导想象: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重点句子品读:“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
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
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三、总结课文,领悟写法1.总结课文:从腊八到正月十九,一个多月的时间,课文却只记叙了五个时间段的主要活动,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
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②再读写“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课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③如果让你写春节,你打算怎么写?回忆你过春节的情景,写一写。
四、作业朗读课文,读出过年的喜庆气氛。
板书:北京的春节除夕:喜庆、团圆元旦:悠闲、快乐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北京的春节》创作背景此文写于解放后的1951年1月,发表在当年的《新观察》杂志的第一卷第二期。
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不久,作者刚从美国回来就写了《我热爱新北京》,从下水道、清洁、灯和水三方面谈了北京的变化。
差不多同时他写了《北京的春节》这一篇文章,描写了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和热闹气氛,同时表达了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