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与水土流失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的区别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的区别1最显著的区别是产生条件的不同:水土流失必然是流水作用较强或多暴雨,土质疏松或因坡度重力致使土壤容易被冲洗侵蚀,最终引发“水〞和“土〞的流失。
荒漠化那么是风力作用较强的地方,原生植被稀少,由于加倍干旱或人类垦殖采伐致使原生荒漠扩大,原有的林地、耕地、草地退化,有向荒漠开展的趋势。
2因为成因的不同也造成了二者多发区的不同:水土流失多发生在湿润半湿润地域,荒漠化多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域狭义的荒漠化〔即:沙漠化〕乃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域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转变进程。
正因为如此,但凡具有发生沙漠化进程的土地都称之为沙漠化土地。
沙漠化土地还包括了沙漠边缘风力作用下沙丘前移入侵的地方和原来的固定、半固定沙丘由于植被破坏发生流沙活动的沙丘活化地域。
广义荒漠化那么是指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干旱、半干旱乃至半湿润地域自然环境退化〔包括盐渍化、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狭义沙漠化、植被荒漠化、历史时期沙丘前移入侵等以某一环境因素为标志的具体的自然环境退化〕的总进程。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1994年通过的?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中,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各种因素造成的干旱〔arid〕、半干旱〔semi-arid〕和亚湿润干旱〔drysubhumid〕地域的土地退化。
该概念明确了3个问题:①“荒漠化"是在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产生和开展的;②“荒漠化〃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指年降水量与可能蒸散量〔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之比在0.05至0.65之间的地域,但不包括极区和副极区〕,这就给出了荒漠化产生的背景条件和散布范围;③“荒漠化〃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将荒漠化置于宽广的全世界土地退化的框架内,从而界定了其区域范围。
我国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治理

200-400mm
<200mm
2.干旱是本区的典型特征
第16页/共42页
根据地形和海陆位置图解释本区干旱原因:
A 深居内陆,距海洋远
B 高原、山地阻挡海洋气流进入,降水少
C 地处山岭背风地带,受下沉气流控制
第17页/共42页
2.地形:
贺兰山以东以高原为主,以西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1.地理位置:地处我国的西北内陆地区远离海洋,深居内陆。
第33页/共42页
恢复自然植被防治荒漠化
梭梭、柠条、沙拐枣、胡杨、红柳
第34页/共42页
第35页/共42页
荒漠植物一般具有强大的耐旱力,有的根系和地下茎特别发达,以便从土壤和岩隙间吸收水分;有的茎叶具毛或刺,或退化无叶,以减少蒸腾;有的具有耐盐特性。
荒漠植物的生态适应
第36页/共42页
荒漠化
红漠化
石漠化
盐碱化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降雨集中;丘陵地形
人口增加;过度樵采
过度垦殖
夏季降水集中,地势低处形成涝洼地;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盐分积聚地表。
;不合理排灌
第28页/共42页
四、荒漠化的危害
危害:对以下四方面的危害:1、农业生产(流动沙丘淹没农田)2、村镇、交通、水库、灌渠(流动沙丘淹没)3、生态环境(沙尘暴频发)4、植被和地表形态(引发饥荒)
第9页/共42页
5、这里多为有较薄的地表疏松层覆盖的石质山地,一旦表层被蚀去,石质裸露,恢复原来的面貌几乎是不可能的。 6、本区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对这些地区会造成重大影响。
第10页/共42页
四﹑荒漠化的概述
土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
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防治方法

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防治方法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是当今地球面临的最严峻的环境问题之一。
荒漠化指的是干旱地区土地的退化和生态系统的破坏,这会导致土地失去肥力,水资源的缺乏,以及生态多样性的减少。
水土流失则是指土地表面被暴露在空气中,而没有保护,经常受到风雨的浸蚀,导致土壤的流失。
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也影响到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防治方法,以期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影响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
首先,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导致了土地的退化,生态系统遭受破坏,从而导致了农作物的减产,水资源的缺乏,食物的短缺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干旱地区的问题,也会影响到其他地区的生态系统,全球气候的变化和环境的恶化都与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有关。
此外,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可能导致土地的贫瘠和荒芜,从而威胁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生存和发展。
防止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方法为了解决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问题,有许多有效的方法可以采取。
以下是防止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三种有效的方法。
1.植树造林植树造林是防止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一种最简单、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之一。
植树造林可以起到固定土壤的作用,保护土地免受风蚀和水蚀,从而使土壤更加肥沃,并为当地社区提供更多用于建筑和饮用水的木材和资源。
同时,植树造林还可以帮助恢复生态系统,增加生态多样性,以及减轻全球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2.水源保护和管理水源保护和管理是防止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一种重要方法。
水资源的管理可以通过建造水库、防洪堤、灌溉系统等设施来实现。
此外,水资源管理还可以采用耕地旋作、田间排水、秸秆还田等措施来减少荒地的流失和保护沃土。
另外,通过水资源的节约和回收,可以减少人类对地面水的需求,从而缓解水源短缺问题。
3.生态恢复生态恢复是一种复杂的过程,通过这种过程来修复破坏的生态系统。
例如,灌溉沙漠地区,使其变得充足、肥沃有机,使荒地恢复过去的生态系统和物种的丰富性。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与治理(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 教案

第1讲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与治理(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细化课标探究线索素养要求1.理解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危害。
2.掌握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保护措施。
1.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地图,定位区域地理位置,分析区域环境特征。
2.综合思维:抓住区域环境特征,分析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分析生态问题的成因及危害。
3.人地协调观:科学合理指导人类活动,促进区域生态治理及可持续发展。
[教材内案例]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荒漠化的含义(1)概念: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2)成因⎩⎨⎧ 自然原因:风蚀和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 土地退化人为原因:人类滥垦滥牧导致水土流失和 生态环境破坏(3)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 ①自然因素⎩⎨⎧ 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日照时间长土地表层风化强烈,碎屑物质积累大面积地表裸露②人为因素: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盲目开垦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特别提醒](1)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2)造成表土裸露,提供沙尘暴形成的沙源。
(3)导致植被和地表形态破坏,使生物生产力持续下降,引发饥荒,阻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荒漠化的防治(1)国际行动:1994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①防治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
②面临问题:“边治理,边破坏”现象导致荒漠化面积继续扩大。
③防治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④具体措施: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
[特别提醒]实现荒漠化防治的根本措施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教材外案例]一、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1.黄土高原概况(1)范围:A.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B.秦岭以北。
(2)概况:黄土高原范围广大,地表大部被厚层黄土覆盖,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地貌景观是沟壑纵横、支离破碎。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1)自然原因: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势起伏大,流水侵蚀作用强;植被覆盖率低;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策略分析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策略分析清水河县老牛湾镇人民政府内蒙古呼和浩特市011600摘要:土地资源是我们生存和发展重要性能源,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为和自然等因素影响,导致我国水土资源出现严重浪费和流失现象。
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有必要加强对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研究,这样才能在研究中,及时将防治策略实施好,并且保障在防治策略的实施中,能够发挥效果。
因此来看,在当前形势下的经济发展中,要想保障经济的稳定发展,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策略研究,只有研究好防治策略,才能保障其策略实施中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
关键词: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策略1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概念和成因水土流失是指因为重力、风力和水力等外在作用力改变水土资源现状,使水土资源改变原有形态,呈现破坏或损失状态的一种自然现象。
荒漠化现象是指因为多度开垦、过度放牧等人为活动,使地面植被减少,土地呈荒漠现象的一种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人为现象。
两者均是因为人类过度活动或自然因素变化使自然环境遭受破坏的现象表现。
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是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形成的主要原因。
自然因素方面主要表现为植被、气候、地貌以及土壤本身性质等自然力量发生变化。
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过度砍伐、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人为活动加剧造成原有的自然系统遭到破坏的活动因子。
例如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黄土高原地区,在商周时代还有大象出没,后因为自然环境趋于干旱加上人类历史上不断对该地区植被进行破坏,使地表植被减少,在季风气候的影响下,当夏季雨季来临时,造成水土流失形成至今的千沟万壑形态。
2水土流失与荒漠化带来的危害尽管我国部分地区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成因不同,但这种自然环境破坏的现象依旧为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损失。
首先,对农业生产造成危害,当在荒漠化地区进行耕种时,因原有的土壤营养成分流失,造成农作物成长不良,加上风沙影响,改变了局部地区气候,使该地区的降水减少,同时风沙对阳光的遮挡作用,使农作物光合作用效果减弱,进一步了降低农作物产量。
水土流失与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及其防治对策分析

水土流失与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及其防治对策分析摘要:随着环境的日渐恶化,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受到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侵害,中国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主要分析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影响及原因,并提出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对策。
关键词:水土流失;荒漠化;防治;泥沙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我国的牧区,牧区有百分之九十五的地区都属于干旱、半干旱或者亚湿润的干旱地段,本身就比较脆弱;其次,因人口不断增加导致环境问题更为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并威胁到了人类的正常生活与安全。
1 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影响及原因首先,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是两个问题,一为水土保持;一为荒漠化防治。
水土保持与水土流失是对立关系。
水土保持是对水土流失的对抗。
而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干旱与半干旱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
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都是对土地的危害,都会造成土地退化。
1.1 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影响荒漠化与水土流失虽然并不相同,但是它们所造成的影响和危害都是非常大的。
一般来说,荒漠化地区的农业生产更加困难,荒漠化的地区,风沙现象十分严重,刚刚播种的幼苗会被沙子所掩盖,使其得不到良好的生长,甚至都不能够生长。
受土地荒漠化的影响,一些游牧地区会受到更加严重的影响,耕地及草场会被沙地所取代,使这些地区牧民的收入得不到保证。
水土流失的现象也不容忽视,它会破坏土壤的基础性质,使得农作物得不到正常的养分输入,这便会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进而出现食物短缺的现象。
荒漠化和水土流失虽然并不相同,但是都会对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必须要对这些问题进行重视,不然便会愈演愈烈。
1.2 导致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分析出现荒漠化以及水土流失现象的原因可以概括为自然和人为两种。
其中自然因素是不能够为人所改变的,地区内的气候、地形、地貌等因素都会促使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产生。
我国的国土面积非常大,分布着大量的黄土,在这些地区,因为植被较少,所以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侵蚀,最终导致荒漠化现象的出现。
2022届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含解析

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一、选择题(2021·衡阳一模)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土地监测数据表明:1980~2000年该地区荒漠化面积持续增加,2001~2015年该地区荒漠化面积逐年减少。
据此完成1~2题。
1.内蒙古自治区东、中、西部自然条件对荒漠化的驱动力( )A.东部>中部>西部B.中部>东部>西部C.中部>西部>东部D.西部>中部>东部2.2001年以后,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面积逐年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化B.封山育林C.技术创新D.人口迁移解析:1.D 2.D 第1题,内蒙古自治区自然条件东西差异显著,降水量和植被覆盖率均是东部>中部>西部,降水量越大、植被覆盖率越高,对荒漠化的驱动力越小。
选D。
第2题,近几十年来,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的原因主要是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及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从事第二、三产业。
人类农业活动减少,对土地的破坏减轻,荒漠化面积减少。
选D。
(2021·重庆期末)某红壤区坡耕地面临严重的土地退化问题。
下图示意该地采用不同农耕措施下的地表径流量变化。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农耕措施①、②、③依次表示( )A.顺坡农作、等高草带、等高土埂B.等高土埂、等高草带、顺坡农作C.等高土埂、顺坡农作、等高草带D.等高草带、等高土埂、顺坡农作4.与6月相比,该地7月坡耕地径流量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A.农作休耕B.农业用水多C.蒸发旺盛D.降水量较少解析:3.A 4.D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①曲线变化起伏最大,6月份降水量大,顺坡农作使植被破坏,雨水下渗减少,导致地表径流量最大;等高土埂对雨水拦截作用明显,下渗增多,地表径流量最小,③即等高土埂,则②为等高草带。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与6月相比,该地7月坡耕地径流量较小,主要原因是该月受副高控制降水量较少;该月农作没有休耕,农业用水多和蒸发旺盛不是主要原因。
荒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石漠化,红漠化 原因 危害和治理

红漠化(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
石质荒漠化:在我国的石质山地 红漠化:地表红壤因水土流失,
形成类似于荒漠的景观,如我国 露出光秃秃的形成荒漠,所以被称为红漠
显。
化。
石质荒漠化:我国西南喀斯特地 红漠化:我国南方丘陵地区 貌区(云贵高原)
自然原因:土质,降水(湿润区和半湿润区),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低 人为原因:人口压力大,植被破坏,过渡开垦、放牧、采樵、开矿、轮荒等。导致地表植被的 破坏
1、土地退化,土壤板结与 肥力下降. 2、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 阻碍作物生长
合理灌溉降低土壤水分蒸 发;施用秸秆降低土壤盐分 含量。
1.土地退化,使耕地表土流失,土地肥力下降,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 2.地表植被破坏,使地表更加崎岖; 3.危害交通工矿基础设施安全(多滑坡,泥石流); 4.淤积江河湖库,河床抬高,进而引发洪涝灾害;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看题目和复习提纲,导学案) 例:黄土高原:生物措施:因地制宜,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开发新能源等
工程措施:兴修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 小流域综合治理
生态破坏(荒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石漠化,红漠化)
实质 表现
发生区域 成因
荒漠化(沙漠化) 土地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 土地沙漠化:指单纯风力作 用下的沙质荒漠化原有土地 逐渐演化成类似荒漠景观的 过程。
土地沙漠化:我国干旱和半 干旱气候区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少雨 地面疏松,多沙质沉积物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 失衡 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 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 用不当
土地次生盐渍化
土地次生盐渍化:在干旱、 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由于 气候干旱、蒸发量大导致盐 分在地表累积; 土地次生盐渍化 我国华 北东北较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学院:土建学院班级:1109姓名:那鑫宇学号:11231248荒漠化与水土流失摘要:近些年来,由于人类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识有所欠缺,也因为金钱利益的驱使,是大量的植被遭到人为的破坏,使得地表的防风固沙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大面积的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是急需人类解决的环境问题。
同时,也在提醒人类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human i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but also because money is in the interests of the drive, is a lot of vegetation were man-made destruction, making the surface wind not seriously damaged, therefore, a large area of desertification and soil and water loss is in urgent need of human beings to solv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t the same time, also remind the human th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关键词:荒漠化水土流失环境保护生态失衡【Key words】:desertification Water loss and soil eros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cological imbalance前言:荒漠化和水土流失这类地灾的性质与地震、崩坍、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沉降、坑道瓦斯爆炸、岩爆等突发性灾害不同,它们不是骤然形成的,而是渐进的、缓慢的和累进的。
它们造成的灾害往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明显地显示出来,有的甚至要经过几十年或更长时间,所以常为人们所忽视,这类地灾有荒漠化(或称沙漠化)、水土流失、盐渍化或沼泽化、海水入侵等。
因为不能把这类地灾确定是在某一天或某一年形成的,故只能进行较长时间的对同一地域的地质环境变迁的对比研究,才能得出一个清晰的轮廓。
正文:(一)荒漠化荒漠化的成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
自然因素是气候的干旱、地表的松散土壤和较大的风力吹扬等;人为因素是由于过度的放牧、垦殖、樵采对地表植被(包括乔木、灌木和草场)的破坏。
原有沙漠边缘的邻近地区,由于沙丘的移动,则可以使植被没有遭受人为破坏的地方或村庄被沙丘所覆盖而成为沙漠。
所以荒漠化的形成,大致可以归纳成为以下几种类型:首先,它们一般分布于原有大沙漠的边缘地带,这些地带如果固定沙丘的植被遭到破坏,使这些沙丘得以活化,在强风的推动下,可以侵入边缘深处,或邻近的绿洲,使之沙漠化。
其次是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原有河床或古河床,由于河水的干涸或河流改道遗留的干河床及沿河或河流闾围的湖泊、沼泽的干涸而形成的带状或片状沙漠化,这些干涸湖泊地区常常也有干盐湖存在。
第三是平原草原被破坏,就地起沙所形成的沙漠化。
它们常常是过度放牧、盲目垦殖和滥砍滥伐的结果。
三种类型,第一种是邻近沙漠的侵入,第二、三种类型都是就地起沙。
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地区大都分布在我国北部、西北部和西部的北纬37°—42°之间。
受危害的省(区)有新疆、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吉林、黑龙江;其次是河南、河北、西藏、北京等。
我国现有沙漠化土地33.4万平方公里,风沙化土地3.7万平方公里,沙漠、戈壁116.2万平方公里,其总面积共153.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5.9%。
分布的态势是总面积的41%分布在大兴安岭东西两侧的半干旱地带,32%在北部内蒙古等干旱荒漠草原地带,27%在西北干旱荒漠地带。
目前,我国的沙漠化面积有逐步扩展的趋势。
从50年代到70年代,我国沙漠化土地以年平均15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80年代则以年均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我国国土的15.9%已经成为沙漠和正处于荒漠化中,这是什么含义呢?这就是我国的国土已有152.64万平方公里已经成为荒漠和荒漠化了。
我国的总耕地面积是多少呢?有的说是96万平方公里(《中国大百科全书》),有的说是99.4万平方公里(《中国国情大辞典》)。
如果我们取99.4万平方公里,那么沙漠(包括戈壁)面积应大于全国耕地面积的1.5倍以上。
但是其中的沙地,如河北、北京、河南东北旧河道地带和嫩江下游及第二松花江下游等地,由于这些地区的气候不是特别干旱,而是属于半湿润地区,地下水位也不深,还是比较容易治理恢复的。
北京市的沙化地带由于近年来的绿化造林已大面积减少。
目前我国北方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发展的趋势十分严峻。
内蒙古的荒漠化以每年0.3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
吉林省土地沙化现象分布在松辽平原,现有沙化面积占全省面积的1/4,约4.7万平方公里。
黑龙江省现有土地沙化面积1553万亩,土地沙化面积仍在扩大。
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西部。
建国前,这里的草原总面积为6000多万亩,1956年为4400万亩,1985年为3633万亩。
陕西北部沙漠高原区沙漠化面积约12660平方公里。
建国以来,每年表土被风吹蚀厚度为1—3厘米,90年代初沙漠区以每年2.4—5.6米的速度向东南推移,年均扩大面积为7.43平方公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宁夏土地沙漠化灾害严重。
经过30年的治理,沙坡头以西原被沙害的铁路才得到治理。
目前,宁夏的陶乐、灵武、盐池等县和中卫县北部,仍分别受到毛乌素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的流沙入侵和威胁。
甘肃省河西走廊的北部、西部有20个县市分别受到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库姆塔克沙漠的南侵。
走廊内部绿洲边缘沙丘和干河床的沙源对土地沙漠化的形成更具重要作用。
目前,河西走廊的沙化仍呈增长趋势。
玉新疆沙漠化的发展受人为因素影响极大。
由于不合理的农牧业开发,如1970年后塔里本河上游引水量加大,中游截流修建拦河水坝(如大西海子水库等),以致塔里木河缩短246公里,台特马湖、罗布泊干涸。
(二)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又称土壤流失,是地表土壤及其母质受到水力、风力、重力等作用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土壤结构发生破碎和松散,被雨水和风力剥蚀,地表水冲蚀以及高岸重力坍塌后被河流冲携搬运的现象。
其流失的方式有面状流失、沟状流失、坍塌、泥石流等。
这种地质作用,在地质时期或历史时期都有发生,但那主要是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发生的,是一种自然地质现象。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耕地逐渐增加、开拓,地表的植被也被大面积破坏,水土流失的现象或灾害也日趋严重。
水土流失所带来的灾害或危害是地表植被的破坏,随着耕地也被破坏,土壤肥力降低,地下水位下降,道路和建筑物毁损,河道淤塞,江河夹带泥沙增加,中下游湖泊、河道淤积,河湖的水力调节失衡引起整个流域的生态失衡、环境质量降低。
这虽然是地质作用的结果,但在人口稠密地区的发展,若水土流失地区便会导致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而中下游的水灾的频繁发生,也与之有关,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不但不小于流失地区,而是增加许多倍。
关于水土流失与下游地区的沉积问题,在我国很早便已有了正确的认识。
北宋时期的学者沈括(1031—1095)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就对此有过明确的论述。
他说:予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
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之海滨。
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
凡大河、漳水、滹沱、涿水、桑干之类,悉是浊流。
今关、陕以西,水行地中,不减百余尺,其泥岁东流,皆为大陆之土,此理必然。
这一段文字,充分说明了水土流失——河流的搬运——下游的沉积之间的关系,完全符合现代地质科学的理论。
其所说的“关、陕以西”即今潼关、陕县以西的广大黄土高原地区。
大河即黄河,它与漳水、滹沱河、涿水、桑干河(即永定河)等都是浊流,即含泥沙量很大的河流。
“大陆”即太行山以东的黄淮海平原。
他认为华北平原(包括于黄淮海平原在内)就是这些浊流所沉积而成的,而泥沙的来源即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就是那些被侵蚀、剥蚀和冲蚀、坍塌入河的泥沙,并导致下游的海陆变迁。
近年统计,除天津、上海、新疆、西藏、海南、台湾以外,其余25省(区)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82.37万平方公里,而解放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50万平方公里。
说明40年中,我国水土流失面积新增32.37万平方公里,增长率为21.6%。
到1992年,全国每年的泥沙流失总量超过48.7亿吨,每年新增流失面积4790平方公里以上。
据有关资料表明,水土流失的发展与植被覆盖有很大的关系,如湖南省1984年比1953年森林面积减少9.3%,森林覆盖率由1957年的43%减少到34%,而水土流失面积由建国初的1.3万平方公里增加至3.94万平方公里,增加3倍。
福建省森林覆盖面积大于60%时,水土流失面积小于5%;覆盖率为50—60%时,水土流失面积为10—20%;覆盖率小于40%时,水土流失面积大于20%。
当前,全国大部分省区森林覆盖率不足20%,可见这是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的症结所在。
属于缓慢性地灾的还有海水入侵、土壤次生盐渍化等。
海水入侵又称海水倒灌,是由于人为的过量开采近海地下淡水,造成地下淡水水位下降至海平面以下,使海水倒灌,侵入地下淡水含水层,致使地下水质严重恶化的现象。
土壤次生盐渍化,不是由自然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地表盐渍化,而是由于人工渠系的渗漏或不合理的农田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地表的蒸发加强,盐分由土壤毛细管作用上升至地表,水分被蒸发,盐分积聚于土壤表层的结果。
次生盐渍化能引起土壤退化现象,这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更为常见。
结论: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虽然是缓慢性地质灾害,不会给人类目前的生活带来过大的阻碍,但仍然是比较严峻的环境问题。
所以应该树立保护环境的良好观念,人类应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用尽一切手段去征服环境。
保护身边的植被,放远眼光,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去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参考文献:【1】《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2009年《China encyclopedia encyclopedia》second edition, 2009【2】《中国国情大辞典》中国国情研究会,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年8月《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big dictionary》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press, August 1991【3】《梦溪笔谈》北宋时期的学者沈括《MengXi BiTan》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scholars ShenK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