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股票市场新股发行对策研究
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探讨

三、引入老股转让制度对于市场的影响
中国证券市场上首批2 8 家创业板 E 市公司拟募资共计 7 0 . Z l 元, 实际募资共计1 5 4 . 乙 元, 超募资金额达到8 4 . 0 o 5 亿元, 平均 每家公司超募约3 亿元 , 平均超募比例达 1 1 7 . , 平均市盈率高达5 5 . 7
一
。
倍。 过多的募集资金首先会对企业的资本结构带来问题 , 完全通过股 定能形成最优的资本结构。同时 , 超
一
募资金还将造成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 、资金管理风险上升等问 题。募集资金并非越多越好 , 企业的需求才是募集资金的根本。当然 企业的长期上升也需要持续不断的资金支持 , 只有在上市公司和投资 者之问建立良陛的互动, 资本市场才能不断地健康发展。而j 种普遍 存在的超募资金现象 , 导致上市公司对于巨额超募资金的使用存在着 很大的随意I 生及不明确性 , 给匕 市公司、投资者以及整个社会都造成 了—定的影响。 此次改革制度 , 要求公司在新股发行中, 一 旦预计产生超募必须减 少新股发行量; 可以调整老股发行毁量, 但不能超过老股转让 匕 限和发 行总量上 限。这样的做法 , 一方面斩断了发行人获取巨额超募资金的 通道, 彻底解决高超募资金的问题; 另一方面, 也建立了将公司上市前 后新老股份的灵活的联系调整机制。 引^ 、 老股的直接转让, 会使得 E 市公司股东可以直接大规模套现 , 产生股东套现离场的不良影响, 这时, 资本定价就尤为重要 , 虽然名义 上引入 自主配售, 市场定价发行价格 由发行人与承销证券公司 自行协 商确定, 但在 自主配售过程中, 中小投资者的议价能力还是没有得到保 证, 而棚构间白 诈 弈也会让利益输送很 醚晚 。
F i n a n c i a [ Vi e w I金融视线
我国现行新股发行制度的问题及改革

对 于 无 需参 与网 下 申 购 的 初步 询 价 商 ,其 报 价 没 有 很 强 的约 有 关部 门应 该 对 IO公 司的 市盈 率 进行 灵活 的限 制 。参 照 当时 的平 P 提 高新股 的报 价 ,存在 一定 的道 德风 险 。而 对于 有意 向 申购该 股的 有 关部 门有 权利 进行 市盈 率调 查及修 正 ,对 于市盈 率过 高 的 ,有 权 机 构投 资者 ,则会 联合 起 来 ,尽 量压 低 初步询 价 ,然 后在 网下 申购 利终 止上 市要 求 。 过 程 中以询价 区 间的最 大值 报价 ,以实现 新股 低风 险 的较 高收 益 。
问题愈 演愈 烈 。 力权衡 机构 与散 户 的权利 。
二、我 国目前新股发行制度存在的问题
1 股 申购存在 不公 新
一
2完善询 价制 度 . 切 实 发 挥 询价 制度 的积 极 作 用 ,进 一 步 完 善询 价 制 度 。证 监 务 ,使 得询 价结 构真 正能 按 照公 司 内在 价值 报价 。可 以将 初步询 价 和累计 询价 机构 统一 管理 和 要求 ,使 得他们 都参 与股 票 的配售 ,同 时要 求询价 机构 以其 报价 参 与和 中小投 资者 一起 的 申购阶段 ,从 而 3限 制发行 价格 .
新 股发行过 程 中机 构投 资者与 中小投 资 者的公 平 ,完善 询价 制度 ,限制发 行价格 ,对二级 市 场 中首 日上 市股 票 实行 涨跌 幅限 制 ,以 完善我
国的新股发 行 制度 。
[ 关键 词 ] 新 股 发行 制 度
一
问题
改 革 程 ,逐步 降低 网下 申购 的 比例 ,时机 成熟 时甚 至可 以取 消部分 网 下 降低 机 构 投 资 者 的 中签 率 ,提高 中小 投 资者 的 中签 率 。条 件 允许
我国新股发行定价研究

我国新股发行定价研究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2)07-000-02摘要自2009证监会发布《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新股发行的三高现象屡见不鲜,新股上市不久出现大幅下跌让投资者失望,可见2009年指导意见对我国股票市场没有任何改进,4月1号,证监会起草新股发行改革(征求意见稿),可见如何使新股发行定价趋于合理,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促进股市长期稳定发展,意义尤为重要。
关键词股票市场新股发行定价中小投资者一、我国新股发行的现状当前,上市公司高发行价、高市盈率、超额募集资金等“三高”现象引起市场较多的关注,这种非理性的发行价格严重损害了中小投资者,根据中商情报网数据统计,2010年以来深市共有575只新股上市,首日平均涨幅32.96%,截至目前已有515只跌破首日收盘价,跌破比例达89.57%。
其中首日收盘涨幅100%以上的股票共34只,已有33只跌破首日收盘价,平均跌幅为45.87%;首日收盘涨幅50%至100%之间的股票100只,已有98只跌破首日收盘价,平均跌幅为38.29%。
新股高价发行之后又大幅跳水,不利于资本市场稳定发展,许多中小投资者出现深度套牢,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功能,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需要,证监会起草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二、贝因美公司案例研究(一)贝因美ipo过程浙江贝因美科工贸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4月,初始注册资金3284.1万元,其在 2010年12月7日ipo被暂缓表决后,2011年3月继年二次“闯关”成功,这件事情在资本市场上引起较大反响。
贝因美公司上市发行股票的主承销商是平安证券。
在前十大股东中,平安证券的一家全资子公司平安财智是第四大股东,持有18,800,000股。
2009年9月30日,平安财智以6400万元的成本入股贝因美。
2009年底,每10股转增13.50股,平安财智所持股份变成了1880万股。
我国股票发行定价中存在问题及对策论文

浅谈我国股票发行定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2)06-000-01摘要定价机制的发展对股票市场的运行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从股票发行定价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出发,深入分析了询价制实行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改进定价机制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股票发行定价询价制问题对策引言:近年来,中国股票市场迅速发展,同时,政府也在也在分步推进股票发行市场化的改革,股票发行的定价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金融热点。
我国的股票发行定价制度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在指在1998年年底《证券法》颁布前8年时间内,固定价格发行是主要的定价制度。
第二个阶段是1998年至2005年的尝试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国尝试了多种定价制度,比如上网发行和法人配售相结合、上网定价发行和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新股相结合、放开市盈率限制的上网定价发行、网上累计投标发行等,但都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第三个阶段从2005年1月1日起,我国证券发行一改过去按前三年或预测的15~20倍市盈率固定定价的做法,采用和国际标准接轨的询价定价制度。
主要流程为发行申请经中国证监会核准后,发行人应公告招股意向书,开始进行推介和询价。
询价分为初步询价和累计投标询价两个阶段。
发行人及其保荐机构应通过初步询价确定价格区间,通过累计投标询价确定发行价格。
不可否认的是,询价制度的实行是我国定价市场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在此种发行定价方式下,新股的发行价格和发行数量不是由政府制定,而是通过在发行人和投资者之间建立充分沟通的机制,然后再通过潜在投资者的需求信息来确定的。
这样一来,沟通机制的存在首先降低了发行人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同时由市场的需求确定的发行价格减少了发行定价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也更能反映股票的内在价值。
询价制还有助于提升保荐机构和机构投资者的专业水平,打造中国更多的合格机构投资者。
我国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及股票发行市场参与主体分析

我国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及股票发行市场参与主体分析摘要:自上世纪90年代中国建立股票市场以来,一直存在严重的IPO抑价过高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的筹资效率。
随着近期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措施的出台,关于我国IPO抑价问题的讨论与研究再度成为热点话题。
本文从新股发行市场参与主体的角度出发,并结合当前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分析了我国IPO抑价的现状与高抑价存在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新股发行;新股发行抑价;发行制度;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一、我国IPO抑价的现状分析IPO抑价是指新股发行价明显低于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的一种现象。
Ibbotson[1](1975)研究发现,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在第一个月内的平均超常收益率达到11.4%,被学术界称作“新股之谜”。
股票发行市场是整个股票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发行效率和效果等诸多方面。
而我国IPO抑价长期居高不下,这与我国本身特殊的制度背景、政府对新股发行的干涉、机构投资者不够成熟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肖曙光和蒋顺才[2](2006)从制度的角度,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分析了我国高IPO抑价的原因所在,并得出结论:IPO抑价率受相关制度的影响较大,与制度因素密切相关。
无论是审批制还是核准制,均较国外带有更浓的行政和不规范色彩,导致我国股市制度运行成本高、运行效率低、交易费用高,因而IPO抑价率要远高于国外。
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使我国股票市场受到较大波动,新股发行市场处于停滞状态,直接融资功能严重萎缩。
此时,市场参与各方的目光都集中到IPO制度改革及其重启上来。
随着2009年5月22日《新股发行指导(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桂林三金随后成为本次IPO重启的首家公司,这标志着我国新股发行全面启动,股票发行市场开始苏醒。
此次改革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的措施:完善询价和申购的报价约束机制;优化网上发行机制;对网上单个申购账户设定上限;加强新股认购风险提示。
新股发行市场的制度改革方向也开始倾向于保护中小投资者,询价报价制度也处于改良状态,避免机构投资者通过询价投机,借助雄厚资金,占据大量的新股申购份额,从而获得大量的新股发行,形成无风险收益的现象。
我国新股发行效率研究

当前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当前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一、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的问题1.上市公司选择机制不合理。
我国股市现在的上市制度是政府审批制,上市选择并没有市场化而是由政府掌控,这就使得上市融资成为了一种政府垄断的稀缺资源。
上市机会更多的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倾斜,使得更加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无法获得上市机会,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和生存发展的困难。
同时,不愿意放弃行政审批的权利,又不情愿放开对发行节奏的控制,这让中国股市被贴上了“政策市”的标签,也使政府监管部门承受了巨大的管理和舆论压力。
2、上市公司分红政策差异严重。
方大特钢、高鸿股份、远兴能源等中国股票市场有名的“铁公鸡”,在利润大幅增长时给予了高官们丰厚的报酬,却常年不分红。
这种做法不仅有违国际资本市场的惯例,还严重打击了股票市场参与者的积极性,尤其是中小股民的积极性。
利润分配政策作为公司治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定过程应该包括所有股民的参与,上市公司多年不分红,也有向大股东输送利益的嫌疑。
3、创业板市场的定价机制有待完善。
从2009年成立以来,我国的创业板市场似乎成为了一个投机的场所,每一只股票都成为股民们“打新股”的标的物。
高成长性不代表每只股票都有高的市盈率。
创业板市场上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市盈率使得上市公司的市场价格远、离了其实际价值,而事后多数股票价格的大幅回落也验证了这种疑问。
创业板上单只股票的规模相对较小,这也为部分机构进行价格操纵提供了可能性。
因此,完善创业板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将其打造成一个为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企业融资的、且具有投资价值平台,而不淡单单是一个投机的工具。
4、我国股票市场上存在的“进入难”和“退出难”的问题。
目前中国的上市制度还是审批制,证监会决定上市公司的数量和上市时机。
这种体制不利于企业自主选择融资规模和融资窗口,还会滋生腐败和寻租现象。
之所以选择这种制度,官方给出的理由是为了保护投资者,由监管机构从待上市的企业中筛选优质企业。
但是,二十多年来我国的股市丑闻层出不穷,我认为原因不在上市公司的质量和投资者的投资能力,而在于监管机构没能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和公开的投资环境。
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分析

28经济论坛1998.3我国股票市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 股票市场的发展机制问题。
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机制被行政机制严重扭曲。
这主要表现在股票发行规模控制、股市扩容和股市管理等方面。
第一,股票发行规模控制和市场扩容是一种行政体制。
在我国,由国务院证券委和国家计委代表政府确定一定时期新股发行额度,由国家证监会负责新股额度分割,这是一种制度性缺陷。
股票发行采用规模控制,派生出四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股票发行规模平均分配。
这种 撒胡椒面 式的分配机制,导致有的部门或地区有额度却无合适企业,出现额度寻找企业的现象;而有的地方则认为较好企业迟早要上市,则先上次企业,从而使得上市企业并非最佳企业。
其次,导致股票发行规模资金化。
由于争取到股票发行额度就等于争取到一笔无偿资金,从而使股票发行成为争夺资金的游戏,并派生出不正之风、腐败行为和发行价格过高等问题。
再次,地方政府可利用其掌握的额度,迫使优势企业捆绑劣势企业,不仅死的救不活,活的也会被拖死,从而违背了股份制改造的初衷。
还有一点,会对投资者产生扩容信息误导,会对二级市场股价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第二,股票市场的管理是行政管理。
我国股票市场的管理主要是由14个部委组成的国务院证券委、中国证监会和各级地方证管办形成的三级行政管理体系。
这种三位一体的行政管理机制,表面上形成了控制股票发行和上市的完整体系,但是,由于我国目前股票公开发行和上市的基准过低,这就给行政部门行使行政权力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使证券监管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行政特征。
同时,由于政府对股市采取行政管理,使得股市可能出现的本该由投资者承担的系统风险无意中由政府承担了。
另外,股市政出多门的管理,使得这些相关部门之间无法找到利益均衡的切入点,从而也影响股票市场的发展。
2 上市公司的问题。
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和股权基础问题,是股票市场的根本问题,也是上市公司最大的隐患和难题。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按投资主体划分为国家股、法人股和个人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股票市场新股发行对策研究
首先阐述了我国股票市场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现行的新股发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根据新股发行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标签:股票市场;新股发行;对策
近年来,随着中国股票市场的各种制度不断完善,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也提上日程,2012年4月1日中国证监会公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2012年5月21日证监会修订并公布《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旨在对此前出台的新股发行改革意见作出细化和推进,协商定价、静默期和打新产品不能参与网下配售成为亮点。
1我国新股发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新股发行制度无论是在询价机制上还是在操作层面上,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新股过度包装、新股的高溢价发行问题、投资者投资理念失衡、新股申购机制不公平以及新股发行缺乏回拨机制等。
1.1新股过度包装
在我国现行的新股发行制度下,很多的拟上市公司对自己是否能成功上市没有把握,但是为了上市进行融资,很多拟上市公司除了把更多的希望寄托于中介机构外,还对自己的上市情况进行充分的包装,比如:优化自己的财务数据,对自己的资产进行调整等,以此提高上市的成功率。
但是,这些数据的过渡包装使得拟上市公司的资产情况被投资者低估,这样直接伤害了投资者的经济利益。
1.2高溢价发行问题
目前,新股的发行定价较为混乱,很多新股的价格和其实际价值相背离,出现高溢价发行的情况。
在新股的定价阶段,由于缺乏合理的新股评价机制,也缺乏对机构询价与配售、融资等联系起来的硬约束机制。
造成新股的定价缺乏合理的标的物,仅仅依靠市盈率等指标来进行定价,由于市盈率本身没有一个合理的定位,市盈率都不是非常准确,这样造成新股高溢价发行。
1.3投资者投资理念失衡
尽管我国股市于2006年已经进入全流通时代,但是我国股市无论是监管层、中介机构还是投资者对新股的认识都没有变化,监管层还是沿用设定发行市盈率上限的行政定价方式,并没有完全考虑市场的定价作用,忽视根据供需定价的原则。
监管层使用行政手段来决定市场行为的这种做法使得投资者盲目的支付过高
的溢价,使得耳机市场过度炒作,投资者盲目追涨杀跌。
1.4新股申购的不公平问题
我国现行的新股申购机制对于不同的投资者显的不公平,在新股的申购中,机构投资者既可以参与网下配售,又可以参与网上申购。
这使得机构投资者新股申购较为容易,而相对于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只能参与网上申购,使得个人投资者申购较为困难。
这种有利于机构的申购政策不利于我国股市的健康发展。
1.5股票回拨机制的缺失
我国的新股发行市场采用的是网下询价配售和网上申购相结合的机制,但是股票回拨机制却有待完善。
当网上申购需求明显超额的时候,网下少有股票拨入网上申购,以满足公开认购者的需求,反之,当价格偏高,网上认购不足时,也没有相应的回拨机制,将其部分股票拨入网下,配售给战略投资者。
2改革的政策建议
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长期趋势必然是市场化改革,使得股票市场更加公平、公正。
因此,把新股发行定价权交给全体投资者,增加中小投资者在定价过程中的话语权,同时各项行政管控逐步退出,是我国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之关键所在。
2.1改革原有配售申购制度
首先,在新股发行中,如果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监管部门可以考虑取消网下配售,这样使得中小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公平地参与网上申购,网上申购应对机构和中小投资者一视同仁。
其次,将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的申购方式完全区分开来,机构职能参加网下配购,而个人投资者职能参加网上申购。
最后,建立全效的回拨机制,形成网下和网上的互补,当网上申购踊跃时,网下配购可以适当的调节,划拨出相应的比例让个人投资者参与。
以提高个人投资者的中签率。
2.2改革原有的新股询价制度
目前我国采用的网下配购和网上申购相结合的政策,这种申购政策带来很大的不公平,这对这种情况,可以效仿美国式的招标方式,取消网下配购的环节,把所有的申购实施网上申购,所谓的美国式招标是投标人按照所报买价自高向低的顺序中标,直至满足预定发行额为止,中标价格为投标方各自报出的价格,具有多重中标价格,报价越高者损失越大。
投资者所认购新股发行份额不足计划发行份额的80%,则发行宣告失败;超过80%而未达到发行计划的,不足部分可由承销商包销。
这样的招标式申购股票,有利于全体投资者定价权的维护和对市场化定价原则的维护。
2.3逐步放宽行政管控
当前所实行的新股上市核审制行政审批手续还比较多,即使监管很严,也难免会出现权力寻租的隐形机会,这毫无疑问提高了公司上市的无形成本。
因此,逐步减少行政审批流程,最终实现上市公司注册制,同时配之以监管部门拟定出台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上市退市标准、造假赔偿制度、强制分红制度等制度,最终让市场自己来对拟上市公司进行判断,是未来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周佰成,王辰,吕海升.中日股票市场发行制度比较研究[J].现代日本经济,2011,(05).
[2]曹丽慧.我国证券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问题初探[J].金融会计,2006,(01).
[3]曹凤岐,牟灵芝.全流通时期IPO的市场定价及新股发行制度研究[J].资本市场,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