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化学第三章课件

合集下载

天然药物化学第三章 苯丙素

天然药物化学第三章 苯丙素
(五) 双四氢呋喃类 (furofurans)
O O O
O
O
O

(+)-细辛脂素
细辛
第三节、木脂素
(六) 联苯环辛烯类 (dibenzocyclooctenes)
OMe MeO
MeO MeO
MeO OMe
五味子甲素
(+)-deoxyschizandrin
五味子
第三节、木脂素
(七) 苯骈呋喃类 (benzofurans)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消肿 排脓, 鼻渊头疼,长肌肤, 润泽颜色
清热利湿;退黄,保肝利胆
本 章 内 容
概 第一节 第二节
述 简单苯丙素 香 豆 素
第三节
木 脂 素
第一节、简单苯丙素
一、简单苯丙素类的结构与分类
简单苯丙素类结构上属苯丙烷衍生物,依C3侧链的结 构变化,可分为苯丙烯、苯丙醇、苯丙醛、苯丙酸等
O O H O O HCl H O O O O H O O H O
O
d-芝麻脂素
d-表芝麻脂素
第三节、木脂素
木脂素颜色反应:
Labat试剂(没食子酸浓硫酸试剂);
类型。
第一节、简单苯丙素
(一) 苯丙烯类
丁香:温中降逆,补肾助阳。 丁香酚:抗菌、健胃。
第一节、简单苯丙素
八角茴香:温阳散寒,理气止痛。 茴香脑:升高白细胞、食品、日用化工。
第一节、简单苯丙素
细辛、菖蒲、石菖蒲: α-细辛醚(α-asarone)、 β-细辛醚(β-asarone)。
镇咳、祛痰、平喘 镇静、催眠
第二节、香豆素
第二节、香豆素
第二节、香豆素
2、Gibb’s反应和Emerson反应

天然药物化学全套课件

天然药物化学全套课件

天然药物化学全套课件介绍天然药物化学是药物化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和化学结构,以及它们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

天然药物通常来源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其化学成分多样性、生物活性复杂性和药理作用广泛性,使其成为药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课件将系统介绍天然药物化学的基本概念、技术和应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这一领域的知识。

第一章:天然药物的来源与分类1.1 天然药物的定义•天然药物的概念•天然药物与化学合成药物的区别1.2 天然药物的来源•植物药物–基原植物–药材加工与提取–植物药的富集与纯化技术•动物药物–动物来源药物的提取与制备•微生物药物–微生物在药物生产中的应用1.3 天然药物的分类•化学结构分类•治疗作用分类•源自地理分类第二章: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2.1 天然产物的化学成分•生物合成途径•主要化学组成类别•天然产物中的化合物类型及其相关反应2.2 天然产物的提取与分离技术•古典分离技术•现代分离技术•分离技术的选择与优化第三章:天然药物的生物活性3.1 生物活性的评价方法•体外生物活性评价方法•体内生物活性评价方法3.2 天然药物的生物活性•抗菌活性•抗氧化活性•抗肿瘤活性•对神经系统的作用第四章:天然药物的药理作用4.1 受体与药效关系•受体的定义与种类•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4.2 天然药物的药理机制•天然药物的作用靶点•天然药物的药理作用途径第五章:天然药物的药物设计与开发5.1 药物设计的基本原则•结构活性关系•药效团的引入与修饰•治疗窗口与药物安全性5.2 天然药物的药物研究与开发•药物筛选与优化•药物合成与改造•药物安全性评价第六章:天然药物与药物制剂6.1 天然药物的制剂制备•固体制剂•液体制剂•半固体制剂6.2 天然药物制剂的贮存与使用•药物制剂的保护•药物制剂的贮存•药物制剂的使用方法以上为《天然药物化学全套课件》的目录,课件将详细介绍天然药物化学的相关知识,帮助学习者系统学习和掌握天然药物化学的理论和实践。

天然药物化学-第三章 天然药物化学

天然药物化学-第三章 天然药物化学

苷元——亲脂性。碳苷在水中及其他溶剂中溶解度一般
都较小。
3.旋光性:
多数苷类化合物呈左旋,但水解后,由于生成 的糖常是右旋的,因而使混合物呈右旋。因此, 比较水解前后旋光性的变化,也可以用以检识苷 类化合物的存在。但必须注意,有些低聚糖或多 糖的分子也都有类似的性质,因此一定要在水解 产物中肯定苷元的有无,才能判断苷类的存在。
吡喃环
O H OH O OH H
α
β
Haworth式:
五碳吡喃糖C1-OH与C4-OH 同侧为α ,异侧为β
β- D-木糖
单糖的构象: 吡喃糖(pyranose,六元环)/呋喃糖 (furanose,五元环),吡喃糖的优势构象--椅式。
O
4 (5) 3 (4) 1 (2) 2 (3)
O O
Angyal用总自由能来分析构象式的稳定性,比较二 种构象式的总自由能差值,能量低的是优势构象。
(四) 、苷类 (glycoside) (又称配糖体)
苷类:糖或糖的衍生物端基碳原子上的羟基与非糖物质脱 水缩合形成的一类化合物。 苷元(配基):非糖的物质,常见的有黄酮,蒽醌, 苷类 苷键:将二者连接起来的化学键,可通过 O,N,S等原子或直接通过C-C键相连。 糖(或其衍生物,如氨基糖,糖醛酸等) 苷键原子 OH 6 苷元
有无游离的醛或酮基:还原糖:槐糖、樱草糖等 (半缩醛羟基) 非还原糖:蔗糖,大多数的三、四、五糖等 单糖都具有还原性
化学命名:把除末端糖之外的叫糖基,并标明连接位 置和苷键构型。
樱草糖 芸香糖
L-鼠李糖 1 α D-木糖 1β 6β-D- 葡萄糖 6-D- 葡萄糖 D-葡萄糖 1 α
蔗糖
2β-D-果糖
L-鼠李糖
5 、支碳链糖

天然药物化学 第三章 生物碱4-5节

天然药物化学 第三章  生物碱4-5节

CHCl3层 (中强碱)
CHCl3层 (弱碱)
(二)生物碱单体的分离
1、利用生物碱碱性差异进行分离 总碱
酸水
酸水液(盐)
NaHCO3碱化, 三氯甲烷萃取
水层(莨菪碱)
三氯甲烷层 (东莨菪碱)
练习
• 1.在酸水溶液中可直接被氯仿萃取出来的生物 碱是
A.强碱 B.中强碱
C.弱碱 D.酚性碱 E.季铵碱
• 2.在生物碱酸水提取液中,加碱调pH由低到高, 每调一次用氯仿萃取一次,首先得到
A.强碱性生物碱 B.弱碱性生物碱 C.季铵碱 D.中等碱性生物碱 E.水溶性生物碱
2、利用游离生物碱在有机溶剂中的溶 解度不同进行分离
氧化苦参碱和苦参碱混合物
少量CHCl3溶解 CHCl3 液
加入10倍量的乙醚
沉淀↓ (氧化苦参碱)
三、亲脂性有机溶剂提取法
原理:利用游离生物碱易溶于亲脂 性有机溶剂的性质进行提取。
提取前先用碱水(石灰乳或氨水) 湿润,使生物碱游离。再用氯仿、 苯等亲脂性有机溶剂提取。
方法 :回流或连续回流法。
三、亲脂性有机溶剂提取法
药材(须碱化)
亲脂性有机溶剂提取 (三氯甲烷 /苯)冷浸/ 回流
有机溶剂提取液(游离)
方法:浸渍、渗漉和回流法 继续纯化采用酸溶碱沉法。
二、乙醇溶剂提取法
药材
60%~95%乙醇渗漉/ 浸渍 /回流 乙醇提取液(盐、游离、脂溶性杂质)
减压回收乙醇
浓缩液(盐、游离、脂溶性杂质)
加稀酸放置,滤过
酸水溶液(盐)
碱化
沉淀(脂溶性杂质)
总生物碱(游离)↓(可
碱水液(水溶性生物
过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去也可用氯仿萃取 ) 碱或杂质)

天然药物化学第三章苯丙素类

天然药物化学第三章苯丙素类
征。
红外光谱法
利用红外光谱技术,测 定苯丙素类成分的官能
团和化学键信息。
X射线衍射法
通过X射线衍射技术,测 定苯丙素类成分的晶体
结构和空间构型。
03
苯丙素类的生物活性与 药理作用
抗菌与抗炎作用
抗菌
苯丙素类化合物对多种细菌、真菌和病毒具有抑制作用,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其抗菌机 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细胞壁合成、影响细胞膜通透性或干扰蛋白质合成等途径实现。
酶促反应
在生物合成过程中,多种酶参与催化 反应,如苯丙氨酸解氨酶、肉桂酸羟 化酶等,这些酶在调控苯丙素类化合 物的合成中起到关键作用。
02
苯丙素类的提取与分离
提取方法
溶剂提取法
利用有机溶剂如乙醇、甲醇等从植物中 提取苯丙素类成分。
微波辅助提取法
利用微波的加热作用,使植物中的苯 丙素类成分快速释放,具有提取时间
抗炎药物
苯丙素类化合物具有抗炎作用, 可减轻炎症反应,对一些炎症性 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在保健品及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
抗氧化剂
01
苯丙素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作用,可有效清除自由基,延缓细
胞衰老,在保健品和功能性食品中可作为抗氧化剂使用。
营养补充剂
02
部分苯丙素类化合物具有营养保健来自用,可作为营养补充剂添抗氧化作用
清除自由基
苯丙素类化合物具有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的能力,可有效减轻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伤。
抑制氧化酶活性
苯丙素类化合物可抑制与氧化应激相关的酶活性,如脂质过氧化酶、黄嘌呤氧化酶等,从而降低氧化应激反应。
其他生物活性
抗糖尿病
苯丙素类化合物具有降低血糖、改善糖 尿病症状的作用,可能与调节胰岛素分 泌、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等机制有关。

天然药化课件第三章总结

天然药化课件第三章总结

• (6) 吡喃香豆素
• 1.36 (3H, s), 1.41 (3H, s), 2.18 (br s), 2.96 (1H, dd, J = 5.1, 17.9 Hz), 3.15 (1H, dd, J = 5.1, 17.9 Hz), 3.91 (1H, t, J = 5.1 Hz), 6.21 (1H, d, J =10 Hz), 6.77 (1H, d, J = 8.8 Hz), 7.23 (1H, d, J = 8.8 Hz), 7.61 (1H, d, J =10 Hz)
7.2 s 6.8 s
• (4)7,8-二取代:
C5H C6H
7.3 d, J = 9 Hz 6.8 d, J = 9 Hz
• (5)呋喃香豆素 • C16H14O4 • 1H-NMR(CD3COCD3) ppm: 1.70 (3H, s), 1.72 (3H, s), 4.96 (2H, d, J = 7.1 Hz), 5.58 (1H, t, J = 7.0 Hz), 6.34 (1H, d, J = 9.8Hz), 6.98 (1H, d, J = 2.2 Hz), 7.59 (1H, s), 7.93 (1H, d, J = 2.2 Hz), 8.18 (1H, d, J = 9.6 Hz)
• 2.7,8-呋喃骈香豆素型(angular):又 称异补骨脂内酯型
OCH 3 R
O
O
O
异香柑内酯 R=H (isobergapten) 茴芹内酯 (pimpinellin) R=OCH3
• (二)吡喃香豆素类(pyranocoumarins)
• 1. 6,7-吡喃骈香豆素(linear)
R1 R1=OCH3,R2=H 美花椒内酯 (xanthotoxyletin) O R2 O O 鲁望桔内酯 (luvangatin) R1=H,R2=OCH3

天然药物化学第三章共63页文档

天然药物化学第三章共63页文档

COOH OH
顺邻羟基桂皮酸
5
4
6
3
2
7 8
O
1
O 苯骈α-吡喃酮
香豆素
O
这个结构是色原酮的异构体。
(Chromone) 苯骈γ-吡喃酮
2020/5/1
O
H
9
香豆素类在植物及微生物中均有分布,如致癌成分黄曲 霉素类及发光真菌中的亮菌素类均属于香豆素类。
这类成分分布得最广的还是高等植物中,其中芸香科和伞 形科中分布最多。它们在植物体内以游离状态或与糖结合成苷 的形式存在,苷酶解可环合成游离的内酯状态。
茵陈蒿滨蒿内酯-----解痉利胆 CH3
4.抗凝血作用和止血作用:
O
双香豆素----防血栓及消血块
泽兰内酯----止血
H3C O
O
O
5.光敏作用: 补骨脂内酯治疗白癜风。呋喃香豆素多 有该作用。很多香豆素可以吸收紫外光,放出在可见 区(近470nm)的荧光,故可用做增白剂,如7-OH 香豆素。由于吸光性,七叶内酯和七叶苷可用于保护 皮 肤防止辐射的药物。
2. 抗菌、抗病毒作用:秦皮中的七叶内酯和七叶内
酯苷具抑制痢疾杆菌的作用。补骨脂内酯具抗真菌
及抗结核活性。
HO
OH
H H
OH
HO
OH
H OH
H
O
HO
O
O
HO
O
O
七叶内酯(Esculetin)
2020/5/1
七叶内酯苷(Esculin)
19
3.平滑肌松弛作用:血管扩张作用。
伞形科凯刺-----------冠状动脉扩张
2020/5/1
20
四.化学性质:

第三章苯丙素类(天然药物化学)

第三章苯丙素类(天然药物化学)

1.内酯性质

在稀碱中可水解开环,形成水溶性的顺式盐。在 碱性醇溶液中更容易开环,酸化,环合形成脂溶 性香豆素而沉淀析出。若在碱溶液中放置或紫外 照射,顺式转化为反式盐,酸化不环合。
一般顺式邻羟桂皮酸不容易得到,但一些特 殊结构的香豆素,可形成顺式结构。
OCH3 OCH3 O 1) OH 2) H H3CO O O H COOH
二.香豆素的理化性质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内酯的性质和碱水解反应 酸的反应 显色反应
异羟肟酸铁反应 与酚类试剂反应
(一)物理性质
性状 结晶状,淡黄色或无色,具香味。 小分子化合物有挥发性,能升华。 成苷者,多无以上特性。
溶解性

游离香豆素,不溶或难溶于冷水,可溶于沸水, 易溶于苯、乙醚、氯仿和乙醇。 香豆素苷,能溶于水、甲醇、乙醇,难溶于乙醚、 苯等溶剂。

苯丙酸类鉴别
1~2%FeCl3 Pauly试剂:重氮化的磺胺酸 Gepfner试剂:1%亚硝酸钠-10%醋酸(1:1) 喷雾后空气中干燥,再用0.5mol/L苛性碱甲 醇液处理. Millon试剂:在紫外线下,苯丙酸类化合物 为无色或具有蓝色荧光,用氨水处理后呈 蓝或绿色荧光。

三.苯丙素的波谱特征
O RO HO R=H R=glc O O H3CO
当归内酯
OLeabharlann O七叶内酯 七叶内酯苷
(二)呋喃香豆素类

香豆素核上的异戊烯基与邻位酚羟基环合成呋喃 环,称呋喃香豆素,成环后常失去三个碳原子。 分为直线形和角形。
R1 R O R2 R1=R2=H R1=OCH3 R2=H R1=H R2=OCH3
降压
抗菌消炎
HO HO CH2CHCOOH O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