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合集下载

2004年山东省水资源公报

2004年山东省水资源公报

2004年山东省水资源公报说明水资源紧缺,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为了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节约与保护,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我们编制了《二OO四年山东省水资源公报》,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公告山东省水资源情势,以便群策群力,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并且得以永续利用。

《公报》是按年度反映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包括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蓄水动态、供水量、用水量、耗水量、水质概况及重要水事等。

分别按行政分区和流域分区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计算,提出数据和信息。

《公报》来水、水质部分主要采用二OO四年雨量站、水文站、地下水观测井网以及水质监测的实测资料,同时也采用了部分报汛资料。

用水部分及重要水事主要采用当年各市统计资料。

在公报编制过程中,对上述资料进行了综合汇总和部分调整补充。

一、综述2004年全省平均降水量769.7mm,比上年936.3mm偏少17.8%,比多年平均679.5mm偏多13.3%,属偏丰年。

2004年全省水资源总量为349.46 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234.51亿m3、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14.95亿m3。

2004年年末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量为49.16亿m3,比年初蓄水量50.59亿m3减少1.43亿m3。

2004年年末与年初相比,全省平原区地下水位动态变化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平均上升幅度为0.22 m。

2004年末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漏斗区面积为12693.2 km2,比上年同期减少了715.0 km2。

2004年全省总供水量为214.88亿m3,其中当地地表水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26.07%、引黄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23.39%,地下水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49.98%、其它水源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0.56%。

海水利用量15.34亿m3。

2004年全省总用水量为214.88亿m3,其中农田灌溉用水占总用水量的64.59%、林牧渔畜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94%、工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13.21%、城镇公共用水占总用水量的1.85%、生活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63%、生态环境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0.78%。

水资源公报2003-2010

水资源公报2003-2010

2003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2年和常年值比较2003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3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单位:亿m32003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4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3年和常年值比较2004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4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单位:亿m32004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5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4年常年值比较2005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5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单位:亿m32005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6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5年常年值比较2006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6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06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6年常年值比较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8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7年和常年值比较2008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8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32008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09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8年常年值比较2009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9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09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9年常年值比较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

近50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近50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近50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变化特征分析周成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属于半干旱和半湿润区, 水资源条件先天不足, 人均占有年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的1/5。

作为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供水水源, 黄河以其占全国河川径流2%的有限水量, 担负着本流域和下游引黄灌区占全国9%的耕地面积和12%人口的供水任务, 同时还要向流域外部分地区(含河北与天津及青岛)远距离送水(刘昌明,2004)。

过去50年黄河流域水循环和水资源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水循环要素均呈减少的趋势,黄河流域从1972-2000年间有22年出现断流。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 流域水资源状况日益恶化。

特别是近20 多年来干流、主要支流下游断流频繁发生, 不仅使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 而且对流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冲击(刘昌明,2004)。

河川径流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资源。

本项研究主要着眼于对河川径流的分析。

根据1956-2000年的实测资料分析,唐乃亥测站的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203.93m3s-1,占全流域产流量38.13%;兰州站为329.89 m3s-1,占61.68%;花园口站为532.78 m3s-1,占99.6%,利津站为534.79 m3s-1。

所以黄河上游是黄河流域的主要产流区,特别是黄河源区,这也是本项研究的重点区。

(一) 近50年黄河流域降水及其变化1、流域降水的空间分布1951-2000年黄河流域花园口以上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49.9mm,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降水量最多的是流域东南部湿润半湿润地区;秦岭、伏牛山及泰山一带年降水量为800~1000mm;水量最少的是流域北部的干旱地区,宁蒙河套平原年降水量只有200mm。

如用200、400、600 mm年降水量等值线大致代表黄河流域的年降水地带性, 即干旱区、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 其中200mm线东-西变幅不大,约100km;600mm线主要是南-北变化,南-北变幅大于300km;400mm年降水量等值线大致代表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449.9 mm)情况, 而400mm年降水量等值线各年南-北(纬向)与东-西(经向) 的摆动都很大,在黄河流域可达400km以上。

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质量公报

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质量公报

2009年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质量公报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2010年8月目录前言概述................................................. 1水资源质量状况综述...................................... 2省界水体水资源质量状况.................................. 3黄河干流重要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资源质量状况 ................ 4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状况.............................. 5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8水资源质量特点........................................ 10重要水事.............................................. 11附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GB3838—2002)...................................................... 16前言《2009年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质量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编发,旨在向社会公告2009年黄河流域水资源质量状况,为各级领导、有关部门提供水资源保护与管理依据,促进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本《公报》主要包括水资源质量状况综述、省界水体水资源质量状况、黄河干流重要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资源质量状况、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状况、水质变化趋势分析、水资源质量特点、重要水事七部分。

本《公报》由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负责编制,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八省(自治区)水利厅和黄委会水文局等为《公报》编制做了大量工作,其所属水质监测单位提供了相应的水质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2004年中国水利公报

2004年中国水利公报

2004年水利统计公报2004年,各级水利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践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水利建设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水利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一、水利基本建设2004年,全国水利基本建设投资计划总规模为790.3亿元,较上年减少23.4亿元。

其中,防洪工程投资380.1亿元,水资源工程投资240.9亿元,水保及生态环境投资46.3亿元,水电及专项投资122.9亿元,分别占总投资的48.1%、30.5%、5.8%、15.6%。

当年中央水利基建投资计划共下达278.81亿元,比2003年减少28.49亿元。

其中,国家预算内拨款68.74亿元,占24.7%,国债专项资金198.29亿元,占71.1%;水利建设基金11.0亿元,占3.9%;利用外资0.78亿元,占0.3%。

中央水利基本建设投资重点向治淮、南水北调、“十五”重点水利建设项目、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和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建设倾斜,重点向西部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水利建设倾斜,加强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加强水利行业能力建设,优化投资结构,拓展水利投资领域,有力地保障了重点水利建设项目的投资需求。

2004年全国水利基本建设项目5676个,当年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为5747亿元,与2003年基本持平。

其中,中央参与投资的水利基建项目4172个,在建投资规模为4231亿元。

全国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783.5亿元。

其中,建筑工程完成投资552.7亿元,各类安装工程完成投资27.6亿元,机电设备及各类工器具购置完成投资43.6亿元,其它完成投资(包括移民征地补偿等)159.6亿元。

在全部完成投资中,防洪工程建设完成投资366.9亿元,占46.8%;水资源工程建设完成投资218.3亿元,占27.9%;水保及生态工程完成投资58.7亿元,占7.5%;水电、机构能力建设等专项投资完成139.6亿元,占17.8%。

七大江河流域共计完成投资569.5亿元,其他流域完成投资214.0亿元。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2004年度)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2004年度)

综述淮河片包括淮河流域和山东半岛沿海诸河,总面积约33万km2。

其中淮河流域面积约27万km2,地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五省40市;山东半岛面积约6万km2,全部在山东省境内,范围涉及10个市。

在本公报水资源分析计算中,采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的分区和面积,淮河流域分为淮河上游(王家坝以上)、淮河中游(王家坝至洪泽湖出口)、淮河下游(洪泽湖出口以下)、沂沭泗河四个水资源二级区;山东半岛单为一个水资源二级区(见淮河片水资源分区图)。

2004年淮河片平均降水深780mm,折合降水总量2574亿m3,较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少7%。

其中,淮河流域平均降水深798mm,折合降水总量2146亿m3,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少近1成;山东半岛2004年平均降水深702mm,折合降水总量428亿m3,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相比偏多3%,属平水年份。

2004年全片地表水资源量512亿m3,水资源总量756亿m3。

其中淮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440亿m3,水资源总量653亿m3。

全片入海总水量261亿m3,入江水量64亿m3。

经对300座大中型水库(含洪泽湖等大型湖泊)统计,2004年末蓄水总量178亿m3,比上年末减少22亿m3。

其中大型水库(含湖泊)54座,蓄水总量153亿m3,比上年末减少15亿m3。

2004年淮河片各类供水工程总供水量556亿m3,其中当地地表水供水占60.1%,地下水占28.9%,跨流域调水(引江、引黄)占10.8%,污水回用等其他水源供水占0.2%。

全片总用水量556亿m3,其中农田灌溉占62.5%,林牧渔畜占8.4%,工业用水17.6%,生活用水占9.3%,城镇公共用水占1.5%,生态环境用水占0.7%。

全片用水消耗量359亿m3,占总用水量的64%。

人均年用水量273m3,农田灌溉(实际灌溉)亩均用水量为258m3,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取用水量100m3。

据对188个城镇997个入河排污口实测,2004年淮河流域主要城镇入河废污水量44亿t,入河COD量108万t。

二OO四年湖北省环境状况公报

二OO四年湖北省环境状况公报

二OO四年湖北省环境状况公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规定,现发布《2004年湖北省环境状况公报》。

湖北省环境保护局局长:杨家志2005年6月3日目录○污染物排放状况废水废气工业固体废物总量控制完成情况○环境质量状况地表水环境质量饮用水源地水质城市空气环境质量降水与酸雨城市声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状况废水全省排放废水总量23.26亿吨。

其中:工业废水9.75亿吨, 约占总量的41.89%,比上年增长0.99%;排放达标量8.36亿吨,比上年增加3.39%。

生活污水排放量13.52亿吨,占总量的58.11%左右,比上年增长0.82%。

城市污水处理厂17座,日处理能力为87.88万吨,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了18.88%。

工业废水排放主要集中在武汉、襄樊、黄石、宜昌等沿江城市, 这四市排放量合计占总量的63.1%。

从行业分布上看,排放主要来源于黑色金属冶炼、化工、造纸三个行业,合计占总量的62.75%。

废水中镉、六价铬、砷、挥发酚、石油类、COD和氨氮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他污染物汞、铅、氰化物等有所增加。

工业COD排放量17.50万吨,占总量的比重为28.49%,比上年减少7.04%;排放主要集中在造纸行业,占24.76%,化工行业占21.90%。

工业氨氮排放2.67万吨,比上年减少1.52%。

生活氨氮排放4.81万吨。

重金属(汞、镉、六价铬和铅)排放量为14.00吨,砷10.00吨,挥发酚104.31吨,氰化物42.95吨,石油类2121.59吨。

废气全省工业废气年排放量为8838.13亿标立方米,其中燃料燃烧废气占41.03%,工艺废气占58.97%;全省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69.24万吨,其中工业二氧化硫60.84万吨,占总量的比重为87.86%;烟尘30.62万吨,其中工业烟尘27.32万吨,占总量的89.22%;工业粉尘34.42万吨;二氧化硫和烟尘的工业排放分别比上年增长30.88%和2.02%,工业粉尘与上年相比增长2.78%。

200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00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00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04年度全国环境质量基本稳定。

城市空气质量与上年相当,部分城市污染仍然严重。

酸雨污染略呈加重趋势。

地表水水质无明显变化,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与上年基本持平,东海和渤海污染严重。

城市声环境质量较好,辐射环境质量基本维持在天然本底水平。

耕地面积仍呈减少趋势。

生态状况无明显改善。

气候属偏好年份。

淡水环境 2004年七大水系的412个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1.8%、30.3%和27.9%,七大水系总体水质与去年基本持平,珠江、长江水质较好,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水质较差,海河水质差。

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

海河水系属重度污染,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为56.7%,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辽河水系属中度污染,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32.4%、29.7%和37.9%,与上年相比总体水质好转;淮河水系属中度污染,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19.8%、47.6%和32.6%,部分支流污染仍严重,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黄河水系属中度污染,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36.4%、34.1%和29.5%,支流污染较重,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松花江水系属中度污染,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21.9%、53.7%和24.4%,与上年相比总体水质变差;长江水系属轻度污染,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72.1%、18.3%和9.6%,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长江省界断面水质保持良好;珠江水系总体水质良好,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78.8%、15.1%和6.1%,与上年相比水质基本持平。

2004年度七大水系污染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海河、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长江、珠江。

2004年监测的27个重点湖库中,Ⅱ类水质的湖库2个,Ⅲ类水质的湖库5个,Ⅳ类水质的湖库4个,Ⅴ类水质湖库6个,劣Ⅴ类水质湖库10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黄河水资源公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前言《黄河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发布,旨在定期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发布黄河流域水资源情势,以不断提高公众的节水、惜水意识,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与保护。

本《公报》是按年度反映黄河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主要包括水情概况、蓄水动态、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分析、水质调查评价、泥沙状况及重要水事等。

水资源量分析主要以水文断面成果为主。

《公报》的资料来源以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沿黄各省(区)的实测数据和水利统计资料为主,并收集了气象、城建、环保、统计等部门的有关资料。

《公报》中有关资料的多年平均值分为14年(1987~2000年均值)和45年(1956~2000年均值)两种。

《公报》编制过程中,得到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

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中国水资源公报》编辑部给予了热情指导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一、综述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内流区,下同)总面积79.5万km2,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

全河划分为龙羊峡以上、龙羊峡至兰州、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分别简称为龙库以上、龙库~兰、兰~头、头~龙门、龙门~三、三~花、花以下和内流区,下同)等二级流域分区。

黄河流域行政和流域分区面积示意图分别见图1和图2。

图1 黄河流域行政分区面积柱状图图2 黄河流域分区面积比例图2004年黄河流域降水略偏少,平均降水量为421.8mm,折合降水总量3353.5亿m3,比上年降水量减少24.1%;与1987~2000年均值比较,全流域平均偏少1.1%;与1956~2000年均值比较,全流域平均偏少5.7%。

2004年黄河花园口站水资源总量为482.65亿m3(其中河川天然径流量396.70亿m3,与河川天然径流量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85.95亿m3),比上年减少29.4%,比1987~2000年均值偏少12.9%,比1956~2000年均值偏少22.3%。

2004年黄河流域共有大、中型水库164座(山东省上报中型水库统计数量比上年多16座),其中大型水库22座。

大、中型水库上年末蓄水量为288.61亿m3,当年末蓄水量为266.79亿m3,年蓄水量减少21.82亿m3,其中大型水库减少20.35亿m3。

2004年黄河流域各平原(盆地)区浅层地下水位上升和下降者参半,其中青海的湟水河谷平原、宁夏的银川平原(银南河西)、内蒙古的巴盟河套平原、山西的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峨嵋台地(汾河与涑水河间的黄土台塬)、陕西的关中盆地、陕北风沙滩区(陕西内流区及无定河上游一带)、河南的三门峡河谷平原、伊洛河河谷平原地下水位略有下降,其他平原(盆地)区地下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2004年黄河总取水量为444.75亿m3(含跨流域调出的地表水量),其中地表水取水量312.02亿m3,占总取水量的70.2%;地下水取水量132.73亿m3,占29.8%。

黄河总耗水量为342.3亿m3,其中地表水耗水量248.97亿m3,占总耗水量的72.7%;地下水耗水量93.33亿m3,占总耗水量的27.3%。

2004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为42.65亿t,其中城镇居民生活排放的废污水量10.49亿t,第二产业排放的废污水量29.01亿t,第三产业排放的废污水量3.15亿t。

2004年黄河干、支流水质评价河长7497km,其中Ⅱ、Ⅲ类水质河长1986km,占评价总河长的26.5%;Ⅳ水质河长2115km,占评价总河长的28.2%;Ⅴ类水质河长690km,占评价总河长的9.2%;劣Ⅴ类水质河长2706km,占评价总河长的36.1%。

评价省界水质断面29个。

全年满足Ⅲ类水断面占27.6%,Ⅳ、Ⅴ类水断面分别占20.7%、10.3%,劣Ⅴ类水断面占41.4%。

二、水情概况2.1 降水2004年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421.8mm,折合降水总量3353.5亿m3,比上年降水量减少24.1%;与1987~2000年均值比较,全流域平均偏少1.1%;与1956~2000年均值比较,全流域平均偏少5.7%。

流域内各分区降水量以花园口以下的838.9mm为最大,其次为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的667.5mm;兰州至头道拐的228.1mm为最小,其次为黄河内流区的245.1mm。

从分区降水量来看,与1956~2000年均值比较,仅花园口以下偏多,达29.5%,三门峡~花园口区间和龙羊峡~兰州区间基本持平,其余各分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偏少,其中内流区和兰州~头道拐区间偏少最多,接近10%。

2004年汛期(6~9月),黄河流域降水整体上呈“上少下多”分布,三门峡以上降水较少,三门峡以下降水偏多。

兰州以上汛期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12%,兰州至三门峡区间汛期降水接近常年同期水平;三花区间汛期降水487mm,比常年同期偏多近20%;黄河下游则属于降水偏多年份,汛期降水量达704mm,比常年同期偏多53%,为有记录以来的第二大值(仅次于1964年的714mm),汛期各月的降水均明显多于常年,6月、7月较常年同期偏多80%~90%。

2004年黄河流域各分区降水量及其与上年和多年均值比较见图3、降水量等值线分布情况见图4、降水量距平(1956~2000年均值)情况见图5。

图3 2004年黄河流域分区降水量图2.2 实测径流量2004年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与上年度比较,除贵德、兰州、下河沿、石嘴山、头道拐和利津六站增大外,其余各站均减小;与1987~2000年均值比较,除高村和利津两站偏大外,其余各站均偏小;与1956~2000年均值比较,全部偏小。

2004年重要支流控制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与上年度比较,除大汶河陈山口站增大外,其余各站均减小;与1987~2000年均值比较,除大夏河折桥、伊洛河黑石关、沁河武陟和大汶河陈山口四站偏大外,其余各站均偏小;与1956~2000年均值比较,除大汶河陈山口站偏大外,其余各站均偏小。

2004年黄河干、支流主要控制水文站实测径流量统计见表1。

2004年黄河利津站实测年径流量198.80亿m3,扣除利津以下河段引黄水量2.62亿m3,黄河全年入海水量196.18亿m3。

2004年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见图6。

表1 2004年黄河干、支流主要控制水文站实测径流量统计表图6 2004年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实测径流量图三、蓄水动态3.1 水库蓄水动态2004年黄河流域共有大、中型水库164座(山东省上报中型水库统计数量比上年多16座),其中大型水库22座。

大、中型水库上年末蓄水量为288.61亿m3,当年末蓄水量为266.79亿m3,年蓄水量减少21.82亿m3,其中大型水库减少20.35亿m3。

2004年黄河流域各分区大、中型水库蓄水变量分别见表2和图7,黄河流域八大水库蓄水变量见表3。

表2 2004年黄河流域分区大中型水库蓄水变量统计表单位:亿m3图7 2004年黄河流域各分区大、中型水库蓄水变量示意图表3 2004年黄河流域八大水库蓄水动态统计表单位:亿m33.2 地下水动态3.2.1 区域浅层地下水动态黄河流域的地下水动态监测主要集中在青海、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和山东等省(区)的平原(盆地)区。

年内各平原(盆地)区浅层地下水位上升和下降者参半,其中湟水河谷平原、银川平原(银南河西)、巴盟河套平原、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峨嵋台地(汾河与涑水河间的黄土台塬)、关中盆地、陕北风沙滩区(陕西内流区及无定河上游一带)、三门峡河谷平原、伊洛河河谷平原地下水位略有下降,其他平原(盆地)区地下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降幅最大的是河南的伊洛河河谷平原,平均降幅达1.19m ;升幅最大的是内蒙古的土默特川平原,平均升幅为0.68m 。

黄河流域主要平原(盆地)区地下水动态情况详见表4。

3.2.2 地下水降落漏斗据不完全统计,在流域内平原(盆地)区,由于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已经形成深层承压水降落漏斗4个、浅层地下水降落漏斗6个。

2004年底与上年同期相比,漏斗区面积扩大的有山西的运城漏斗、陕西的沣东漏斗和渭滨漏斗,分别扩大62.0km2、2.5km 2和1.7km 2,而河南的武陟~温县~孟县漏斗区面积减少幅度较大,减少183.0km 2;漏斗中心地下水埋深除河南的武陟~温县~孟县漏斗减小外,其他漏斗中心地下水埋深均有不同程度的加大,其中山西的太原漏斗和运城漏斗分别加大10.3m 和8.87m 。

各漏斗要素详见表5。

表4 2004年黄河流域主要平原(盆地)区浅层地下水动态统计表注:1、表列平原(盆地)区面积为本次水资源综合规划采用的新面积,卫宁平原、银川平原(包括银南河东、河西和银北)、土墨特川平原、关中平原和陕北风沙滩区等平原(盆地)区面积有所调整;2、峨嵋台地位于山西境内的汾河与涑水河间的黄土台塬,陕北风沙滩区指陕西内流区及无定河上游一带。

表5 2004年黄河流域平原(盆地)区地下水降落漏斗统计表注:由于监测井的变动,大武口的面积和中心埋深、宋月古漏斗和沣东漏斗的中心埋深当年初(上年末)数据作了调整。

四、水资源开发利用4.1 水资源利用概况2004年黄河总取水量为444.75亿m3(含跨流域调出的地表水量),其中地表水取水量312.02亿m3,占总取水量的70.2%;地下水取水量132.73亿m3,占29.8%。

黄河总耗水量为342.30亿m3,其中地表水耗水量248.97亿m3,占总耗水量的72.7%;地下水耗水量93.33亿m3,占27.3%。

2004年黄河用水情况详见表6、表7。

表6 2004年引黄各省(区)用水情况统计表单位:亿m3表7 2004年黄河流域分区用水情况统计表单位:亿m34.2 地表水利用情况地表水取水量是指直接从黄河干、支流引(提)的水量。

地表水耗水量是指地表水取水量扣除其回归到黄河干、支流河道的水量后的水量。

生态环境用水包括城镇环境用水(含河湖补水和绿化、清洁用水)和农村生态补水(指对湖泊、洼淀、沼泽的补水),但不包括降水、径流自然满足的水量。

2004年全河地表水取水量为312.02亿m3,其中农田灌溉取水量235.12亿m3,占地表水取水量的75.4%;林牧渔畜22.95亿m3,占7.4%;工业31.18亿m3,占10.0%;城镇公共设施4.02亿m3,占1.3%;城乡居民生活12.03亿m3,占3.9%;其余为生态环境用水。

全河地表水耗水量为248.97亿m3,其中农田灌溉耗水量185.49亿m3,占地表水耗水量的74.5%;林牧渔畜18.88亿m3,占7.6%;工业24.25亿m3,占9.7%;城镇公共设施3.75亿m3,占1.5%;城乡居民生活9.95亿m3,占4.0%;其余为生态环境耗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