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实用类文本《让文化遗产活起来》阅读练习及答案(洛阳2023届高三摸底考)

实用类文本《让文化遗产活起来》阅读练习及答案(洛阳2023届高三摸底考)

洛阳创新发展联盟2023届高三摸底考试(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反排木鼓舞源起的背后有着丰富的社会功能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的动作语汇、舞蹈节律与象征意义都与当地的生态环境、文化认知和族群历史密不可分。

过去,反排木鼓舞遵从严格的仪式禁忌,只出现在祭祀场合;现在,随着文化生态的改变,反排木鼓舞早已突破了仪式场景对它的限制,更多地承担起今人赋予的“传播文化”“打造地方名片”等功能。

20世纪50年代中期,反排木鼓舞进京表演,之后多年间参与不同地域、范围的调演和展演多次,扩大了它的知名度;1986年,反排木鼓舞在贵阳参加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赞誉,由此名声大噪,逐渐由乡间活生生的仪式文化场景走向了世界,逐渐成为贵州苗族的文化符号表征。

对于反排木鼓舞的保护,近年来黔东南州和台江县先后出台了保护条例和一系列措施,如:地方政府财政单独划拨保护经费;建立传承人档案,提供生活补贴;传承人办班授课,纳入当地中小学乡土课程;建立数据库,不断充实普查信息;每5年举办一次全县参与的大型比赛活动;等等。

这些措施可有效增强对反排木鼓舞的保护,提高苗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遗产的认知度。

近年来,反排村及周边村寨自发形成了多支民间木鼓舞表演队,频频出现于国内的文化旅游表演市场与体育舞蹈竞赛活动。

木鼓舞为传承人带来了民族文化的荣誉感和尊严感,也带来了收入,多种合力客观上促进了反排木鼓舞的传承和延续。

2013年,反排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该村的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与苗族多声部情歌(国家级非遗)也成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名片,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赏。

(摘编自陈正府、陈海容《反排木鼓舞:文化自信与传承坚守》)材料二:“活起来”告诉我们,仅将文化遗产当作珍稀物品保留下来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发掘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为人类现代生活服务。

文化遗产应在被观赏、被分享中得到保护、诠释和延续。

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武安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春节来临,烟花爆竹的话题重新被捡起,是禁是放,各有说辞。

有人建议,应该以立法的方式禁止中心城区燃放烟花,以缓解日益严峻的空气污染问题。

还有人建议,至少应该严格规范行政审批,对烟花爆竹的运输、燃放等行为进行控制。

事实上,近些年来,这一话题几乎每年都会引发激烈争议。

从立法和执法的角度对燃放行为进行规范,固然是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体现,同时也要看到,对于“爆竹声中辞旧岁”的传统风俗,还需要通过文化创新的方式来改造,以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

要改变风俗和习惯,不应当单纯依靠法律,否则便可能是一种粗暴的行为。

传统农业社会中,燃放烟花爆竹寄托了人们“辟邪”、行好运的心愿,也给孩子们添了乐趣,给大人带来了喜气儿。

但在现代高密度生活的大都市,情况显然不同:一方面,人们已不堪喧嚣,他们更希望已经浑浊的城市空气能清爽一些,繁忙工作之后的假日能安静一些;而另一方面,物质生活的丰裕,使人们对“年味儿”有更高的文化期待,甚至赋予其文明传承与传统复兴的意义。

“过年”成了现代生活中的文化乡愁,一串小小的爆竹是禁是放,也因而承载了传统与现代、文化与文明的价值评判,变得沉甸甸起来。

在“春节”的文化转型中,能不能找到一种方式让大家各得其所?能否在重建春节习俗的过程中,同时加强文化认同和公共意识?比如,在一些国家民俗中,通过特定的仪式和形式,体现出社区和团体的存在,通过不限于家庭亲人的群体活动,构建出丰富的公共生活领域,在更大的程度上培养对社会、国家、民族的归属、认同与公益心。

因此,立法者和执法者应该有更多的文化关怀,通过具体的技术手段,既维护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法定权利,又为传统文化留下生长的空间,使之成为促进民族认同和强化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节点。

比如,能否通过科技手段,降低烟花爆竹的污染、噪声和火灾隐患?舞狮舞龙扭秧歌,能否通过居民自治和民主协商的方式选择时间和地点,既保留年味又培养自治意识?社会组织能否行动起来,举办一些体现组织性、开放性和集体性的节庆活动?自省促进文化创新。

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小升初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小升初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小升初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不禁.jìn B.搅和.huo C.倾覆.fùD.炊.烟chuī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凄.凉qīB.挪.移luóC.依偎.wēi D.啃.食kěn3.下列选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书藉B.觉察C.肿胀D.休止4.下列选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焉知非福B.司空见惯C.截然不同D.伤心过渡5.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非然.也(这样)B.泣涕零.如雨(落下)C.雨雪..霏霏(下雪)D.孰为.汝多知乎(因为)6.下列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万象.更新气象.万千B.无暇.顾及目不暇.接C.滔滔不绝.悬崖绝.壁D.见微.知著无微.不至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为了完成《史记》,司马迁聚精会神....,倾注了毕生的精力。

B.端午节,六1班的同学独出..心裁..,表演了一幕历史剧《屈原》。

C.雾气缭绕的海面上居然出现了一座城市的影子,真是不可思议....。

D.诵读红色诗词,我仿佛走进了那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斗争岁月。

8.“‘____,____。

’奶奶常常念叨这句话,教育我要勤俭节约。

”填入句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A.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B.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C.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D.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9.下面的四句话放进片段里,最恰当的一项是()ㅤㅤ不过,无论什么样的故事,一逢上下雨便令人难忘。

雨有一种神奇:它能____,浸润成一种氛围,____。

当然,有时也会____。

①镌刻成一种记忆②瓢泼成一种灾难③弥漫成一种情调A.①③②B.③①②C.③②①D.②③①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马诗》《竹石》《墨梅》三首古诗都将事物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

初中现代文阅读练习

初中现代文阅读练习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座次移转①在中国人的观念里,餐桌是重要的社交场所,尊卑敬让等种种人际交往原则都要在其中有所体现,如何就座遂成为饭前必讲的规矩。

②拿座次安排来讲,是家庭聚会宴请宾客,现代餐桌座次礼仪大都简化为以“里”为上,长辈、客人往“里”请,坐在里面的座位上。

“里”就是“礼”,这是因为“外”座常常是上菜的位置,坐在外侧的人有时还要兼职店小二,跑跑腿、倒个茶、拿个毛巾之类的,这座位自然就不能算是上座了。

③而古人宴席座次安排则注重方位。

在一般的房屋或郊外帐中宴饮,大多以东为尊。

《史记》中,西楚霸王项羽在鸿门军帐中宴请刘邦,“项王、项伯东向坐。

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在这里,项羽和他的叔父项伯坐的就是主位,坐西面东,是最尊贵的座位;其次是南向,坐着谋士范增;再次是北向,坐着项羽的客人刘邦,这说明在项羽眼里,刘邦的地位还不如自己的谋士。

最后是西向东坐,因为张良地位最低,这个位置给了他,叫侍坐,即侍从陪客。

鸿门宴上座次的安排是主客颠倒的,这反映出项羽的自尊自大,他用这种违礼的方式表示对刘邦、张良的轻辱。

④但如果在比较讲究的堂内宴请,就是以面南背北的位置为尊了。

堂是古代宫室的主要组成部分,坐北朝南,前有两根楹柱象征大门,又有东西两阶通向庭院。

堂一般用于举行典礼、接待宾客和举行宴会。

这时,座位就不是以东向为尊,而是以南向为尊了。

至于剩下的东向、西向和北向座位,则没有太严格的讲究。

⑤清代凌廷堪根据古人记载,在其所著《礼经释例》中归纳:“室中以东向为尊,堂上以南向为尊。

”古人宴客,根据亲疏尊卑排列东西南北。

这也和当时的餐饮方式有关。

⑥从汉代到唐代中期,宴席形式主要是分食制。

《史记》鸿门宴里,主宾东向、北向、南向、西向坐,并不是说他们围着方形餐桌吃饭,而是每人面前有一长方形条案,案上再以托盘等摆放食品。

近些年来发掘出的汉代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上,经常能看到人们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饮场面。

口述历史与城市记忆等答案1

口述历史与城市记忆等答案1

《异化心态腐蚀“上流”社会 》阅读答案
• 4.(3分)D • 5.(6分)⑴让人成为金钱与权力的奴役;⑵读书、做 学问、为官等皆以功利和实用主义至上; • ⑶代际之间传递的“往上爬”的错误教育,使失败者成 为了牺牲品; • ⑷让人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心里充斥着不安全感和精神 的焦灼。(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
1.第一至三段,论述口述历史的价值和作用; 第四段,指出口述历史也会有误差或失真(偏 差和失误)并分析产生的原因;第五至六段, 呼吁开展口述历史的工作。 2.可以丰富历史记忆的细节;可以深化甚至改 变对历史本身的认识;可以记录和保存普通民 众日常生活等方面的信息。 (即第三段内容)
3. 应慎重对待口述历史,避免主客划地对老年人开展专 题性的大规模的口述历史采访。
• 6.(6分)⑴一是人自己要明白究竟需要怎么样的生 活,不要盲目往上爬;二是社会是要有包容的态度 和宽松的氛围,让人成为他想成为的人;三是不用 “成功”与“失败”作为评价标准,充分尊重人自 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以上三点,每点1分) • ⑵这句话的意思是:木匠虽是“下流”,但他们献 身于工作并不是为了追求权力、金钱和名望,而是 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希望在工作中发挥自 身的潜能,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把做自己所 爱的工作作为最高的享受。(3分)

青海省海东市2021-2022学年高二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

青海省海东市2021-2022学年高二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

海东市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学业水平测试高二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问之一,历史学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作为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在新时代,历史学又有着新的使命担当。

历史学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自觉保持人类自我记忆功能上。

历史记录保留记忆,人们对历史信息进行提炼、研究、总结进而形成文化认知。

历史学的这一功能,可视为人类保持自我记忆、传承文化、不断反思自我的同时又得以延续族群的自我认同。

也正因此,历史知识始终构成人类文化修养的基本内容。

在我国古代,视历史学为文化修养的传统十分悠久。

胸中装有千年历史,看人生、看世界便多了一种历史纵深感。

因此,涵育文化修养与增强文化底蕴也是历史学的价值所在。

历史学的价值还体现在历史学科学的思维方式尤其是“历史感”的培育上。

所谓历史感,就是一种长时段、大视野的综合整体把握的“通感”,一种将人、事、物置于特定时空与历史过程中去认知、把握、审视和定位的自觉与思维习惯,一种对社会、人、事与环境的关联性、延续性和变迁性的关注和深度认识。

一个真正有历史感的人,看问题往往有纵深视野。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智慧的民族,这与我们自古重视历史及历史书写、具有极为悠久的史学传统和无比丰厚的史学资源是分不开的。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上,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历史研究工作者的时代使命。

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要自觉弘扬中国悠久绵长的史学传统,同时不断吸纳世界上优秀的历史学研究成果,真正立足中国自身发展具体实际,深入解读和阐释中国的历史进程,潜心探寻中国独特的历史道路和发展智慧,以增强学术自主性和创造力,自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广东省广州市2024届高三8月阶段训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广东省广州市2024届高三8月阶段训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广东省广州市2024届高三8月阶段训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本试卷共8页,23小题。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清人赵翼赞誉崔颢的《黄鹤楼》“楼真千尺迥,地以一诗传”,这一看法已见于南宋林希逸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评论“凤凰台著名,以李翰林一诗也”。

凤凰台和黄鹤楼各自凭借李白和崔颍的一首诗而名传后世,这就是宇文所安所说的好文章创造一个地点的现象。

这个地点可以大到名山和城市,小至一处胜迹,从一座楼台亭阁到一块墓碑。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有关金陵凤凰台的记载始见于唐代,如《法苑珠林》记述东晋升平年间,“有凤凰集此地,因名其处为凤凰台”,南宋马光祖的《重建凤凰台》以淳熙时期保宁寺的壁记为据,也得出了“晋升平已有台”的结论。

将金陵凤凰台当作名胜来题写是自李白开始的。

不过,从唐诗可知,金陵凤凰台此时即便存在,也还没有形成一处名胜地标。

李白以《登金陵风凰台》向崔颖的《黄鹤楼》致敬并与之竞争,对他来说,凤凰台不过是一个方便的借口或话题而已。

李白的《登金陵凤風台》至宋代影响渐著,题写凤凰台自此蔚为风气。

但入宋之后,凤凰台屡遭破坏,长期处于荒废状态。

建炎中遭兵火荼毒,1170年陆游所见凤凰台已“废为大军甲仗库”。

两宋时期地方官曾多次重建凤凰台:祥符年间“尝著亭于斯,斯楼斯亭,威以凤字”;浮熙八年,"留守范成大重建,更榜曰凤凰台”。

历史上的重建重修往往意味着改弦更张,另起炉灶,因为遗迹所剩无几,不足为凭。

既然如此,为什么反而是在入宋之后,出现了题写凤凰台的盛况并绵延不绝呢?在胜迹业已消逝或难以确认之际如何继续书写胜迹?书写胜迹又意味着什么?周宝供的《亭台类序》或许道出了其中奥秘:凡山川佳丽处,须起亭台楼阁乃足供游人之玩赏。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答案)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限时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费孝通先生谈“差序格局”是从私说起,私的问题是个群、人我的界限怎样划法的问题,于是,费老先生把整个社会结构的格局提出来。

中国的社会不像西洋社会,西洋社会是团体社会,称为团体格局,“像由几根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

“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

团体是有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

”中国的社会结构是像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

”西洋社会结构里,团体格局是一种平等的观念,在同一团体中,各个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是一种宪法观念,团体不能抹煞个人。

中国社会结构里,差序格局是一种有差等的次序,有远近、亲疏的差序。

一切价值是以“己”为中心的主义。

在这种差序的推浪形式中,把群己的界限弄成了相对性。

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可以说是公。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摘编自李鹏亚《读乡土中国——对差序格局的理解》材料二:《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

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

差序格局中的“序”,有等级之意。

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

“伦是有差等的次序。

”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记忆阅读练习及答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城市记忆阅读练习及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

承载这些记忆的既有物质的遗产,也有口头非物质的遗产。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城市记忆》阅读材料城市记忆冯骥才①首先说...
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

承载这些记忆的既有物质的遗产,也有口头非物质的遗产。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城市记忆》阅读材料
城市记忆
冯骥才
①首先说记忆。

人的记忆分两种。

一种是不自觉的,一种是自觉的。

前者是自然的,松散的,不经意的;后者则是理性的,刻意的,是为了不被忘却。

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中也都有这种自觉的记忆。

②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

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

承载这些记忆的既有物质的遗产,也有口头非物质的遗产。

城市中最大的物质性遗产是一座座建筑物,还有成片的历史街区、遗址、老街、老字号、名人故居等等。

它们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衍,横向地展示着它宽广而深厚的阅历。

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与身份。

我们总说要打造城市的"名片",其实最响亮和夺目的"名片"就是城市历史人文的特征。

③当然,伴随着记忆的另一半是忘却。

在传统的城市发展中,记忆与忘
却都是随其自然,拆旧建新,随心所欲。

因为那时人们只把城市看做是功能的、使用的、物质的,没有看到它的个性的价值与文化意义。

④但是,自从人类进入现代化社会,便对自己的城市产生一种理性记忆的要求,开始觉悟到要保护这些历史人文的记忆载体。

保护它,决不仅仅因为是一种旅游资源或是什么"风,貌景观",更是要见证自己城市生命由来与独自的历程,留住它的丰富性,使地域气质与人文情感可触与可感。

⑤应该说,城市本身没有自觉的记忆。

这种理性的记忆,实际上是人赋予它的。

为此,自觉的记忆是现代人类的文明要求与文明行为,而破坏记忆则仍是滞留在一种原始的非理性的惯性中。

⑥当然,城市记忆是有选择的。

⑦对待一个城市的生命记忆,对待一代代先人的经历与创造,必须慎重,严格,精心。

对待保留下来的记忆必须尊重它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任何随心所欲的涂改都会破坏记忆。

就像北京南池子改造四合院改为四合楼——记忆已经无复存在。

本质上仍是"建设性破坏"。

⑧我们强调保留城市的记忆是保护好城市的历史真实。

能够体现真实的只有是实物。

那么我们就必须尊重城市历史,无权对它们任意宰割,把阅历丰厚的城市最终变成亮闪闪又"腹内空空"的暴发户,变为失忆症患者。

如果我们真的这样做了,我们的后代便会在未来的变得千篇一律的城市里,一边茫茫然无所凭借,一边骂我们这一代无知与野蛮。

《城市记忆》阅读题题目
15、第⑦段中运用了的论证方法,其表达效果是(4分)
16、第⑧段加点词"暴发户"、"失忆症患者"在文中的意思分别是
__________(4分)
1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3分)
18、联系第①段,作者将"城市记忆"归入"自觉记忆"的依据是(4分)
19、下列文字放在第____段和第____段之间是最合适的,为什么?(5分)这里说的城市记忆不是个人化的,不是为了满足个人某种怀旧情绪的,而是群体的记忆。

那就要从城市史和人类学角度来审视城市,从城市的历史命运与人文传衍的层面上进行筛选,把经过筛选留下的记忆坚决守住。

《城市记忆》阅读题答案
15、举例论证(1分)用四合院改造四核楼的破坏性为例,有力地论述了对待保留下来的记忆必须尊重它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3分)
16、高楼大厦林立的表面繁华(2分);失去了城市的史脉与传衍(2分)。

17、我们要保护好城市的历史真实。

18、因为自觉记忆是理性的,刻意的,是为了不被忘记。

城市记忆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觉悟到要保护城市中历史人文的记忆载体,是理性的,刻意的,是为了见证自己城市生命由来与独自的历程。

使地域气质和人文情感可触与可感,是为了不被忘却。

所以,作者将"城市记忆"归入"自觉记忆"。

19、6、7段之间(1分)因为这段文字阐述了城市记忆要"进行筛选",这承接了第6段"城市记忆是有选择的"(2分);同时,第7段"如何对待城市记忆"的阐述,则承接了这段文字的结尾"留下的记忆解决守住"(2分),所以,这段文字应放在6、7段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