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典型例题剖析教案

合集下载

功的教学案例

功的教学案例

《功》的教学案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初步理解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2. 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两个要素。

3. 掌握功的公式W=Flcosα:明确公式中各个字母所代表的物理量含义,知道W=FScosα的适用范围,会用此公式实行计算,知道功的单位。

4. 知道功是标量,理解正功和负功的含义,会根据公式求解多个力的功。

1. 通过实例理解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领会做功的两个因素。

2. 从功的公式W=FL到W=FLcosα,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思路、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从实例引出功的概念,探究揭示了功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品质和从实际出发的作风。

2. 从α=900时,W=0的事例,让学生体会物理概念和生活概念的区别。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功的计算公式及应用是重点。

教学难点:正负功的含义,功是标量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过程实录新课导入师:从上一节的学习,我们感受了能量及其守恒思想的重要性。

能的转化和守恒是自然科学的核心规律之一。

能量的概念和物理学的另一个概念—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这是因为在一个过程中假如既存有做功的现象,也存有能量变化的现象,功的计算常常能够为能量的定量表达及能量的转化提供分析的基础。

初中我们学习过功的一些初步知识,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学习功的相关知识。

实行新课(一)、功的概念师:功的概念起源于早期的工业发展。

你对"功"这个词有怎样的理解?生: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在力的作用下发生了一段位移,那么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师:起重机吊起木头,木头的哪种能量发生了变化?什么力对木头的向上移动作出了贡献?生:木头的重力势能增加了,拉力作了贡献。

师:列出在机车的牵引下运动,列车的哪种能量发生了变化?什么力对列车的运动作出了贡献?生:列车的动能增加了,牵引力作了贡献。

师:握力器在手的挤压下发生了形变,握力器的哪种能量发生了变化?什么力对握力器的形变作出了贡献?生:弹性势能增加了,压力作了贡献。

《功》教案

《功》教案

《功》●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际知道机械功的概念(2)理解功的概念,明确区分做功与不做功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与小组讨论的方法进行学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实例从中获得杰出谜题的成就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功的概念以及做功的两个必备要素,功的计算公式2教学难点:功的概念、区分做功与不做功●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通过根据“功”这个字进行组词,例如:“功劳”“事半功倍”来解释“功”具有“功劳”“贡献”的含义;观看《水浒传》片段“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提问:杨柳树移动的方向是?是哪个力对杨柳树的移动做出了贡献。

回答:柳树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是鲁智深对杨柳树向上的力对杨柳树的移动做出了贡献。

讲述: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这个力对在物体的移动有贡献,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通过分析以下实例加深“功”(1)用水平向右的拉力使水平桌面上的小车前进,则小车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的作用对小车有了“成效”?有了“贡献”呢?(2)叉车举高货物,哪个力对货物举高有了“贡献”取得了“成效”?2讲授新课(1)功的概念: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做功的必备要素:通过分析课本P63想想议议图11.1-2“力做功的实例”中的共同点寻找做功的两个必备要素:一个是F,另一个是S(要在力的方向上);分析以下实例判断是否做功:(1)人静止在地面上搬着书,有没有做功?(2)冰壶运动员撒手后,冰壶在冰面上滑行,有没有做功?(3)人提着箱子在水平路面上行走,有没有做功?通过以上三个例子分得出不做功的三种情况:(1)有力无距离(2)有距离无力(3)力与距离垂直例题:如图所示的四种情境中,力对物体做功的是哪几个?BD那你能否判断BD两种情境中做功哪个多哪个少呢?(3)功的计算公式:W=FS单位:1J = 1N·m物理意义:用1N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1m所做的功为1J3.总结:强调功的两个必备要素以及功的计算公式。

功-精品教案

功-精品教案

功【教学目标】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发生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2.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概念,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力做正功或负功;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知道功是标量;4.掌握合力做功的意义和总功的含义;5.掌握公式W=Fscosα的应用条件,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公式,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2.难点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方向的位移容易混淆,需要讲透、讲白;3.使学生认识负功的意义较困难,也是难点之一。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理解正负功的含义,并会解释生活实例。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初中我们学过做功的两个因素是什么?(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扩展:高中我们已学习了位移,所以做功的两个要素我们可以认为是: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位移。

导入: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位移,这时,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在初中学习功的概念时,强调物体运动方向和力的方向的一致性,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不一致呢?相反呢?力对物体做不做功?若做了功,又做了多少功?怎样计算这些功呢?本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有关功的知识,在初中的基础上进行扩展。

二、教学过程设计1.推导功的表达式(1)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该怎样计算功呢?物体m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水平向前行驶的位移为s,如图1所示,求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

在问题一中,力和位移方向一致,这时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W = Fs(2)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成某一角度,该怎样计算功呢?物体m在与水平方向成α角的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方向向前行驶的距离为s,如图2所示,求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

分析并得出这一位移为scos α。

至此按功的前一公式即可得到如下:计算公式:W=Fscosα按此公式考虑(再根据公式W=Fs做启发式提问),只要F与s在同一直线上,乘起来就可以求得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功教案人教版(3篇)

功教案人教版(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公式及单位。

- 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 能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科学探究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浓厚兴趣,激发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功的概念、功的计算公式及单位。

2. 难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和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生活中有哪些例子体现了力的作用?2.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引入功的概念。

(二)新课教学1. 功的概念:-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功的含义。

- 引入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强调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两个因素缺一不可。

3. 功的计算:- 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 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实验探究1. 实验目的:验证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2. 实验步骤:-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力的大小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 计算功的大小,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功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

2. 强调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选择生活中与功相关的实例,进行思考和分析。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合作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功》公开课精品教案[优秀范文]

《功》公开课精品教案[优秀范文]

《功》公开课精品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教材第九章第一节《功》。

详细内容包括:功的定义、计算方法、功的性质以及功在实际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功的概念,掌握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 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及性质。

难点:如何运用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小车、斜面、课件。

学具:直尺、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提水、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功?2. 讲解新课(1)讲解功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通过例题,讲解功的计算方法。

(3)分析功的性质,如:正功、负功、零功等。

3.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弹簧测力计、小车、斜面等实验器材,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做功。

(2)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教师点评实验方案,并进行演示。

4. 例题讲解(1)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1)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六、板书设计1. 功的定义2. 功的计算方法3. 功的性质4. 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6. 随堂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一个人用50N的力推着一辆小车在水平地面上移动了10m。

b. 一个人提着一桶水,从一楼到三楼,桶的重量为20N,楼高10m。

a. 一个人用力拉着一根绳子,绳子另一端固定在树上。

b. 一个人站在电梯里,电梯匀速上升。

c. 一个人用力推着一扇关着的门,门未动。

2. 答案:(1)a. 500J;b. 200J(2)a. 负功;b. 零功;c. 正功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情况较好,但在计算例题时,部分学生对于力的方向和位移的方向容易混淆。

《功》的教案模版

《功》的教案模版

《功》的教案模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功的概念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功的概念及其单位2. 功的计算公式:W = F ×s ×cosθ3. 功的应用:克服摩擦做功、重力做功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功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功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功的应用,提高学习兴趣。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攀岩运动员攀爬过程中克服重力做功,引出功的概念。

2. 新课导入:介绍功的概念、单位以及计算公式。

3. 实例分析:分析攀岩运动员攀爬过程中所做的功,引导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4.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功的计算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5.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功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克服摩擦做功、重力做功等。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功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功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通过布置相关的计算题目,评估学生对功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了解他们对功的应用的理解。

3.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学生对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的理解程度如何?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进行调整?3. 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是否有提高?根据反思的结果,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功的其他应用,如电功、机械功等。

功的原理 教案示例之一2篇

功的原理 教案示例之一2篇

功的原理教案示例之一功的原理教案示例之一精选2篇(一)教案标题:功的原理教学目标:1. 了解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2. 理解功的物理意义和作用;3. 掌握计算功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步骤:1. 导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例如,如果两个人一起用力推一个沉重的箱子,为什么一个人费了很大的力气,而另一个人却感觉轻松许多?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差别的原因。

2. 引入:回答上述问题,告诉学生这是因为力在物体上做了功的原因。

解释力和移动距离的关系,引入功的定义:功是力对物体作用时,物体沿着力的方向移动的距离与力的大小的乘积。

3. 计算功的步骤:讲解如何计算功的步骤。

首先要确定力的大小和方向,其次确定物体的移动距离和方向,最后将两者相乘得到功的值。

4. 实例讲解:选择一个比较简单的实例,例如用力推动一个书包移动一定距离,计算推书包所做的功。

具体讲解如何确定力的大小和方向、确定物体移动的距离和方向,并进行计算。

5. 学生练习:让学生自行选择一个实验或生活中的例子,计算其中的功,并和同桌分享自己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6. 拓展应用:提出一些拓展问题,例如:如果力的大小方向变化了,功的值会有什么变化?如果物体的移动距离和方向变化了,功的值会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7. 小结:总结功的原理和计算方法,强调力和移动距离的关系对功的大小有重要影响。

8. 反思:让学生思考和回答下面的问题:为什么工作越多,所做的功越大?为什么有时很轻松地做事情,也能完成很大的功?9.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功的计算题目,要求学生自行计算,并在下节课进行讲解和订正。

教学资源:1. 计算功的实例材料;2. 学生练习题。

教学评估:1. 学生课堂参与情况;2. 学生练习题的正确率和解题思路。

拓展延伸:1. 引申讨论力和功的关系:力越大,所做的功越大;力方向和物体移动方向一致,所做的功为正值;力方向和物体移动方向相反,所做的功为负值。

2. 引导学生思考力不做功的情况:例如,将物体举起并保持静止时,力没有产生功;3. 引导学生思考其他物理量和功的关系,例如功率和时间、功率和功的关系等。

高中物理功的教案

高中物理功的教案

高中物理功的教案一、导入新课我们通过回顾初中所学的功的基本定义来引出话题:当一个力作用于物体,并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时,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如果力的方向和物体移动的方向垂直,那么这个力是否做功?”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功的本质。

二、讲解新知在这一部分,教师需要详细解释高中物理中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功的数学表达式为 W =F · d · cosθ,其中 W 代表功,F 代表作用力的大小,d 代表物体移动的距离,θ 代表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教师应强调,只有当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的方向有分量时,力才对物体做功。

教师还应介绍正功和负功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案例分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功的概念,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物理问题进行案例分析。

例如,可以讨论水平面上推动物体的情况,分析在不同角度斜面上拉动物体的情况,以及讨论圆周运动中的向心力做功等。

通过这些案例,学生可以看到功的计算是如何应用到不同情境中的。

四、实验演示实验是理解物理概念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来直观展示功的效果。

例如,使用弹簧秤拉动物体,测量不同重量物体在不同距离上所做的功。

通过实验数据,学生可以验证功的计算公式,并加深对功概念的理解。

五、课堂练习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应提供一些课堂练习题。

这些题目应该涵盖功的计算、力的方向分析以及功与能量转换的关系等方面。

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可以检验自己对功的理解程度,并及时纠正错误的认识。

六、总结归纳教师应该总结全课的重点内容,包括功的定义、计算公式、正负功的意义以及功与能量守恒定律的关系。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理解并掌握功的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典型题剖析
例1 某人用300N的水平推力,把一个质量为50kg的木箱沿水平路面加速推动
10m,后来又把它匀速举高2m,这个人对木箱共做功多少?

分析 整个做功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在水平路面上用力F1=300N,位移s1=10m;
在竖直方向上用力F2,位移s2=2m.全过程中做功为这两个阶段中做功之和.

解答 沿水平路面推行时,人对木箱做功为
W1=F1s1=300×10J=3×103J.
匀速举高时,人对木箱的托力F2=mg,人对木箱做功为
W2=F2s2=mgs2=50×10×2J=1×103J.
所以全过程中人对木箱做的功为
W=W1+W2=4×103J.
说明
(1)计算每个过程中做功的时候,要注意力和位移要相应.
(2)第一个过程中,木箱作什么运动跟功的计算无关;第二个过程中,指明木箱匀速上
举,目的是可以由此求出对木箱的托力.
(3)功是标量,全过程中的功等于两次做功的数量相加.

例2 质量m=20kg的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求下列两种情况
下需对它做多少功:

(1)使物体沿水平地面以加速度a=1m/s2移动10m;
(2)使物体竖直向上以加速度a=1m/s2升高10m.取g=10m/s2.
分析 物体沿水平面和竖直向上运动时,物体的受力情况分别如图4-3中(a)、
(b)所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别求出两种情况中对它的作用力F1、F2即可用功的
公式算出功.

解答 (1)设使物体沿水平面加速运动的作用力为F1,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水平方向 F1-f=ma,
竖直方向 N-mg=0.
又 f=μN.
联立三式,得
F1=μmg+ma=0.4×20×10N+20×1N
=100N.
所以对物体作功为
W1=F1s1=100×10J=103J.
(2)设使物体竖直向上加速运动的作用力为F2,同理由牛顿第二定律:
F2-mg=ma,
得 F2=mg+ma=m(g+a)=20(10+1)N
=220N.
所以对物体作功为
W2=F2s2=220×10J=2.2×103J.
说明 不能认为两种情况下物体的加速度相同,位移也相同,因此做功相同,其值

W=Fs=mas=20×1×10J=200J.
因为与ma相当的力F,不是我们所研究的某一个特定的力,而是作用在物体的合外
力.所以在功的计算中必须注意是哪一个力做功,对谁做功.

例3 一个质量为m的木块,放在倾角θ的斜面体上,当斜面体与木块保持相对静
止沿水平方向匀速向右移动距离s的过程中,作用在木块上的各个力分别做功多少?

分析 木块发生水平位移的过程中,作用在木块上共有三个力:重力mg、支待力
N、静摩擦力f(图4-4).根据木块的平衡条件,由这三个力的大小、物体的位移及力与
位移间的夹角,即可用功的计算公式算出它们的功.

解答 斜面对木块的支持力N和静摩擦力f分别为
N=mgcosθ,f=mgsinθ.
根据功的公式,分别得重力、支持力、摩擦力的功为
WG=mgscos90°=0,
WN=Nscos(90°-θ)
=mgcosθ·ssinθ=mgssingθcosθ,
Wf=fcos(180°-θ)=mgsinθ·s(-cosθ)
=-mgssinθcosθ.
说明 计算功的时候,必须认清力与位移方向之间的夹角.由计算可知,在这个过
程中,支持力对物体做正功,静摩擦力对物体做负功,且两者数值相等.所以,作用在木
块上的这三个力对物体做功之和等于零.

讨论
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同时作用,发生位移时,这几个力的合力做的功等于各个分力
做功的代数和,即

由 F=F1+F2+F3+…+Fn,
则 W=W1+W2+W3+…+Wn.
如例3中,由力平衡条件知木块所受的合力:
F合=mg+N+f=0(矢量和),
所以 W合=WG+WN+Wf=0(代数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