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章节习题总结
《仪器分析》课后习题答案参考

《仪器分析》课后习题答案参考第一章电位分析法1~4 略5.(1)pMg x=5.4(2)3.65×10-6– 4.98×10-66. -17%7. 4.27×10-4%8.(1)=5.4×10-4lg=-2.31=5.0×10-3(2) Cl- =1.0×10-2 mol/L9. pH x ==5.74R入=1011Ω10. Cx=8.03×10-4 mol/L第二章电重量分析和库仑分析法1. 1.64 V2. -1.342,0.2383. 1.08 V,0.4V,7333 s4. Co先析出,阴极电位应维持在-0.313 – -0.795V之间阴极电位应维持在-0.455 – -0.795V之间5 Bi:0.283-0.190V(vs.SHE);-0.005 - -0.098(vs. Ag/AgCl)Cu:0.310-0.159V(vs.SHE);0.022 - -0.129(vs. Ag/AgCl)Ag:0.739-0.444V(vs.SHE);0.451 – 0.156(vs. Ag/AgCl)控制阴极电位大于0.310V(vs.SHE),可以使Ag分离,Cu2+和BiO+不能分离。
6 ,7 , ,89.10. t= 4472s11 6.1×10-4 mol/Lpt阴极产生OH-,改变pH使副反应发生,故pt阴极应用玻璃砂芯套管隔离第三章 伏安法和极谱分析法1~3 略4. 当pH=7时,当pH=5时,5. (1) 线性回归方程: y =6.0733x + 0.3652(2)0.536 mmol/L6. M C x 41023.2-⨯=7. 22.7 μA8. 0.0879. 1.75 ×10-3mol/L10. -0.626 V11. 5.9×10-3第四章气相色谱法1~14 略15. 8.5%,20.6%,60.9%16. 2.15%,3.09%,2.75%,6.18%,85.84%17. (1)4.5, (2)48mL,(3)5.4min,(4)103,(5)1866,(6)1.07nm18. (1)8.6,(2)1.4419. (1)n有效(A) = 636.59n有效(B) = 676(2) 2 m20.(1)0.45 ,(2)7111121.(1)4,(2)4,(3),22. (1)3236,2898,2820,3261,(2)3054(3)0.33m第五章高效液相色谱法1~16 略17. 26.24%,27.26%18. 1600,6.7,7.3,1.1,0.8,7 m19. 0.63,2.38,2.65,4.034021,3099,2818,3394,595,1535,1486,217820. 5.1%21. 0.47%第六章原子发射光谱仪1~8 略9. 2.57 eV10. 0.573%。
仪器分析总结习题 (1)

第一章 气象色谱法1. 死时间tM2. 保留时间tR3. 调整保留时间t ’R4. 死体积VM5. 保留体积VR6. 调整保留体积7.相对保留值γ218.标准偏差σ9.半峰宽度Y1/2 10.峰底宽度Y1、若一个溶质的分配比为,计算它在色谱柱流动相中的质量分数(%)2、在一根色谱柱上分离苯和甲苯,保留时间分别为和,死时间为1min ,问:甲苯停留在固定相中的时间是苯的几倍?甲苯的分配系数是苯的几倍? (3,3)3、某色谱条件下,组分A 的分配比为4,死时间为30s ,求组分A 的保留时间(150s )4、下列哪些参数改变会引起相对保留值变化?A 、柱长B 、相比C 、柱温D 、流动相流速5、在气液色谱中,下列变化对溶质的保留体积几乎没有影响的是A 、改变载气流速B 、改变固定液化学性质C 、增加柱温D 、增加柱长E 、增加固定液的量例1 已知某组分峰Y =40s ,tR=400s 。
计算理论塔板数n 。
例2 已知一根1米长的色谱柱,neff =1600块,组份A 在柱上的调整保留时间为100s ,试求A 峰的半峰宽和Heff 。
例3 在一定条件下,两个组分的调整保留时间分别为85秒和100秒,要达到完全分离,即R= 。
计算需要多少块有效塔板。
若填充柱的塔板高度为 cm ,柱长是多少? 解: γ2,1= 100 / 85 =n 有效 = 16R2 [γ 2,1 / (γ 2,1 -1) ]2= 16× × / ) 2= 1547(块)L 有效 = n 有效·H 有效 = 1547× = 155 cm1600)40400(16)(1622===Y t n R 理'21/25.54() R t L n H Y n ==有效有效有效即柱长为米时,两组分可以得到完全分离。
例2 有一根1m长的柱子,分离组分1和2得到如图的色谱图。
图中横坐标l为记录笔走纸距离。
仪器分析与实验习题整理

仪器分析与实验习题整理分析习题整理1.分析方法的选择性指该分析方法不受样品中基体共存物质干扰组分测定的程度12.提高信噪比,就是不但要提高仪器的灵敏度,还要设法降低噪声13.分析仪器的灵敏度就是一定置信水平下,待测组分能被仪器检出的最低量24.分析方法的检出限是指该分析方法在给定的置信度可以检出待测组分的最高浓度25.仪器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和准确度都要比化学分析法高的多26.仪器分析的特点灵敏度比化学分析法要高,但准确度比分析化学低7.化学分析是以物质化学反应的分析方法,仪器分析是以物质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方法8.对仪器灵敏度和检出限之间关系描述不正确的是灵敏度高则检出限必然低9.提高分析仪器性能的关键是提高仪器的信噪比1.摄谱法原子光谱定量分析是根据下列哪种关系建立的(I—光强,N 基—基态原子数,DS—分析线对黑度差,c—浓度,I—分析线强度,S—黑度)?DS-lgc2.以光栅作单色器的色散元件,若工艺精度好,光栅上单位距离的刻痕线数越多,则光栅色散率变大,分辨率增高3.用摄谱法进行光谱定性全分析时应选用下列哪种条件?先小电流,后大电流至试样烧完4.下列哪种仪器可用于合金的定性,半定量全分析测定原子发射光谱仪5.用发射光谱进行定性分析时,作为谱线波长的比较标尺的元素是铁6.在谱片板上发现某元素的清晰的10级线,且隐约能发现一根9级线,但未找到其它任何8级线,译谱的结果是既有10级线,又有9级线,该元素必存在7.当不考虑光源的影响时,下列元素中发射光谱谱线最为复杂的是Fe8.乳剂特性曲线,说法错误的是黑度S与曝光量H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简单的数学公式描述9.原子发射光谱仪中光源的作用是提供足够能量使试样蒸发、原子化/离子化、激发10.带光谱是由下列哪一种情况产生的受激分子11.用原子发射光谱法直接分析海水中重金属元素时,应采用的光源是ICP光源12.原子发射光谱是由下列哪种跃迁产生的电热能使气态原子外层电子激发13.下面几种常用的激发光源中,激发温度最高的是电火花14.下面几种常用的激发光源中,背景最小的是直流电弧15.几种常用光源中,产生自吸现象最小的是等离子体光源16.矿物中微量Ag、Cu的发射光谱定性分析应采用的光源是直流电弧光源17.当浓度较高时进行原子发射光谱分析,其工作曲线(lgI~lgc)形状为直线下部向上弯曲18.电子能级差愈小,跃迁时发射光子的波长越长19.下面几种常用激发光源中,分析灵敏度最高的是高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20.某摄谱仪刚刚可以分辨310.0305nm及309.9970nm的两条谱线,则用该摄谱仪可以分辨出的谱线组是Cr301.82─Ce301.88nm21.发射光谱定量分析选用的“分析线对”应是这样的一对线波长和激发电位都应接近22.用发射光谱法分析高纯稀土中微量稀土杂质,应选用大色散率的光栅光谱仪1.可以消除原子吸收法中的物理干扰的方法是采用标准加入法2.与火焰原子吸收法相比,无火焰原子吸收法的重要优点为试样用量少3.在原子吸收光谱法中,火焰原子化器与石墨炉原子化器相比较,应该是灵敏度要低,检出限却高4.空心阴极灯的主要操作参数是灯电流5.可以概述原子吸收光谱和原子荧光光谱在产生原理上的共同点是辐射能与气态基态原子外层电子的相互作用6.用原子吸收法测定元素M,试样的吸收值读数为0.435,现于9份试样溶液中加入1份100某10-6mol/L的标准溶液,测得吸收值为0.835,计算试样溶液中M的浓度是多少9.81某10-6mol/L7.原子荧光的量子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发射的光子数与单位时间吸收激发光的光子数之比8.测定水样中Mg的含量,移取水样20.00mL置于50mL容量瓶中,加入HCl溶液酸化后,稀至刻度,选择原子吸收光谱法最佳条件,测得其吸光度为0.200,若另取20.00mL水样于50mL容量瓶中,再加入含Mg为2.00μg/mL的标准溶液1.00mL并用HCl溶液酸化后,5.某化合物在乙醇中lma某=287nm,在二氧六环中lma某=295nm,该吸收峰跃迁类型是n→p某6.双光束分光光度计与单光束...相比,其突出优点是可以抵消因光源的变化而产生的误差7.在310nm时,如果溶液的百分透射比是90%,在这一波长时的吸收值是0.058.某化合物的浓度为1.0某10-5mol/L,在lma某=380nm时,有透射比为50%,用1.0cm吸收池,则在该波长处的摩尔吸收系数ema某/[L/(mol某cm)]为3.0某1049.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主要决定于分子的电子结构10.某化合物在乙醇中的lma某=240nm,ema某=13000L/(moL·cm),则该UV-VIS吸收谱带的跃迁类型是p→p某11.现有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相互干扰的A和B两组分,它们的最大波长分别为lA和lB,若用双波长测定A组分的含量,则下面哪一种选择l1和l2的方法是正确的选l1等于lA,选l2使B组分在l2的吸光度和它在l1处的吸光度相等12.按一般光度法用空白溶液作参比溶液,测得某试液的透射比为10%,如果更改参比溶液,用一般分光光度法测得透射比为20%的标准溶液作参比溶液,则试液的透光率应等于50%13.下列四种化合物中,在紫外光区出现两个吸收带者是丙烯醛14.在一定波长处,用2.0cm比色皿测得某试液的透光度为60%,若改用3.0cm比色皿时,该试液的吸光度为0.3315.某化合物在lma某=356nm处,在乙烷中的摩尔吸收系数ema某=87,如果用1.0cm吸收池,该化合物在已烷中浓度为1.0某10-4mol/L,则在该波长处,它的百分透射比约为98%16.取2.00mL尿样,用试剂处理使其中的磷酸盐显色,并将处理液最后冲稀至100mL,取该溶液25.0mL,测得吸光度为0.428,另取25.0mL相同的溶液,并加入1.00mL含0.0500mg的磷酸盐标准溶液,测其吸光度为0.517。
仪器分析习题的总结

例1: 色谱柱长为2m ,固定相为5%的阿皮松,分离柱温为1000C ,记录纸速度为2.0cm/min 的色谱条件下,测定苯的保留时间为1.5min ,半峰宽为0.20cm ,求理论塔板数。
例2:已知物质A 和B 在一根30.0cm 长的柱上的保留时间分别为 16.40min 和17.63min ,不被保留组分通过该柱的时间为1.30min , 峰底宽为1.11 min 和1.21 min ,试计算(1)柱的分离度(2)柱的平均塔板数(3)塔板高度(4)达1.5分离所需柱长例3:在一根1m 长的色谱柱上测得两组分的分离度为0.68,要使它们完全分离以(R=1.5),则柱长应为多少?解: 即在其他操作条件不变的条件下,色谱柱长要选择5m 左右才能使分离度达R=1.5,组分达到完全分离例4: 准确称取一定质量的色谱纯对二甲苯、甲苯、苯及仲丁醇,混合后稀释,采用氢焰检测器,定量进样并测量各物质所对应的峰面积,数据如下:物质 苯 仲丁醇 甲苯 对二甲苯3221102.1)0.220.05.1(54.5)(54.5⨯===W t n R mm L H 7.1102.120003=⨯==n cm L 602=⇒m/μg 0.4720 0.6325 0.8149 0.4547A/cm2 2.60 3.40 4.10 2.20以仲丁醇为标准,计算各物质的相对质量校正因子例5:在一定条件下,两个组分的调整保留时间分别为85秒和100秒,要达到完全分离,即R =1.5 。
计算需要多少块有效塔板。
若填充柱的塔板高度为0.1 cm ,柱长是多少?即柱长为1.55米时,两组分可以得到完全分离例6:在一定条件下,如果两个组分的柱效均为n=3600块/m ,柱长为1m ,而保留时间分别为12.2s 和12.8s ,计算分离度。
要达到完全分离,即R =1.5,所需要的柱长例7:已知一色谱柱在某温度下的速率方程的A=0.08cm; B=0.65cm2/s; C=0.003s, 求最佳线速度u 和最小塔板高H.解: 欲求 u 最佳和H 最小,要对速率方程微分,即()2cm 40.36325.0g f m μ=仲丁醇()2cm ..10481490g f m μ=甲苯()()()061403632501048149022.....==='cm gcm gf f f m m m μμ仲丁醇甲苯甲苯()06163250814********.....m m m=⨯=⨯=='(仲丁醇)(甲苯)(甲苯)(仲丁醇)(仲丁醇)(甲苯)甲苯m m A A f f f ()()101980..='='对二甲苯苯mm f f minH u op →C B u op =BCA H 2min +=18.185100'1'2==R R t t =α)(154718.018.15.1161162222块=⎪⎭⎫ ⎝⎛⨯⨯=⎪⎭⎫ ⎝⎛-=ααR n eff cmH n L eff eff eff 1551.01547=⨯=⋅=8533.036008.12448133.036002.12442211=⨯===⨯==n t W n t W R b R b 72.08133.08533.0)2.128.12(2=+-⨯=R m L R R L 34.4172.05.1212122=⨯⎪⎭⎫ ⎝⎛=⨯⎪⎪⎭⎫ ⎝⎛=cmBC A H s cm C B u op 1683.0003.065.0208.02/7.14003.065.0min =⨯+=+====如何根据具体情况改进分离度A α太小,两组分未分开应改变固定相极性,降低柱温B k 太小,n 也太小,应增大固定液用量,降低柱温C n 太小,许多组分未分开应设法降低板高,提高柱效例: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相(简称ODS或C18):是最常用的非极性键合相。
仪器分析经典习题及答案汇总

仪器分析经典习题及答案汇总1为什么物体对光选择性吸收?答:因为物体分子的总能量: E=Ee +Ev+ErEe、Ev 、Er分别为分子的电子能、振动能和转动能。
而能级差△E= E1-E所以当光与物质分子相互作用时,分子吸收光能并不是连续的,而是具有量子化的特征。
只有满足当光的能量hν等于物体分能级差子的能级差即hν= E’-E=△E时,分子才能吸收光能,有较低的能级E跃迁到较高的能级E’,所以物体对光选择性吸收。
2价电子跃迁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答:价电子跃迁的基本类型有:σ→σ*跃迁, n →σ*跃迁,π→π*跃迁,n→π*跃迁四种。
特点:(1)σ→σ*跃迁所需能量△E大,约为800KJ/mol,吸收波长λmax小于150nm即在远紫外有吸收,属于这类跃迁的有机分子有烷烃。
(2)n→σ*跃迁所需能量△E较大,吸收波长λmax较小,小于185nm,吸收峰的吸收系数ε较低,有孤对电子的含O,N,S和卤素等杂原子的饱和烃的衍生物可发生此类跃迁。
(3)π→π*跃迁所需能量△E较小,小于725 KJ/mol,吸收波长λmax较大,大于165 nm,ε在近紫外-可见光有吸收,ε大,103-106,不饱和烃、共轭烯烃和芳香烃类都可发生此类跃迁,并随共轭链的增长,△E减少,λmax增大。
(4)n→π*跃迁所需能量△E最小,小于420 KJ/mol,吸收波长λmax最大,大于280 nm,在近紫外-可见光区有吸收,摩尔吸收系数ε小,小于103,在分子中含有孤对电子和π键同时存在时,发生此类跃迁。
3溶剂效应对紫外光谱的影响?为什么?答:(1)溶剂的极性对蓝外光谱的影响很大,极性溶剂可使n→π*跃迁向低波长方向移动,成为蓝移,浅色效应;使π→π*跃迁向高波长方向移动,发生红移,即深色效应;(1)溶剂的酸碱性对吸收光谱的影响也很大,如苯胺在酸性溶液中接受H+成铵离子,渐渐失去n电子使n→π*跃迁带逐渐削弱,即胺基与本环的共轭体系消失,吸收谱带蓝移;苯酚在碱性溶液中失去H+成负氧离子,形成一对新的非键电子,增加了羟基与苯环的共轭效应,吸收谱带红移,所以当溶液由中性变为酸性时,若谱带发生蓝移,应考虑到可能有氨基与芳环的共轭结构存在;当溶液由中性变为碱性时,若谱带发生红移,应考虑到可能有羟基与芳环的共轭结构存在。
仪器分析课后习题答案

仪器分析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光学分析法导论(书后习题参考答案)1. 已知1电子伏特=1. 602×10-19J ,试计算下列辐射波长的频率(以兆赫为单位),波数(以cm -1为单位)及每个光子的能量(以电子伏特为单位):(1)波长为900pm 的单色X 射线;(2)589.0nm 的钠D 线;(3)12.6μm 的红外吸收峰;(4)波长为200cm 的微波辐射。
解:已知1eV=1.602×10-19J, h =6.626×10-34J·s, c =3.0×108m·s -1 ①λ=900pm 的X 射线1712810333.310900100.3?=??==-λcv Hz ,即3.333×1011MHz 71010111.11090011?=?==-λσcm -11617341008.210333.310626.6--?===hv E J用eV 表示,则319161910378.110602.11008.210602.1?=??=?=---hv E eV②589.0nm 的钠D 线149810093.5100.589100.3?=??==-λcv Hz ,即5.093×108MHz 4710698.1100.58911?=?==-λσcm -119143410375.310093.510626.6--?===hv E J用eV 表示,则107.210602.11075.310602.1191919=??=?=---hv E eV③12.6μm 的红外吸收峰136810381.2106.12100.3?=??==-λcv Hz ,即2.381×107MHz 2410937.7106.1211?=?==-λσcm -120133410578.110381.210626.6--?===hv E J用eV 表示,则219201910850.910602.110578.110602.1----?=??=?=hv E eV④波长为200cm 的微波辐射8281050.110200100.3?=??==-λcv Hz ,即1.50×102MHz 31000.520011-?===λσcm -12683410939.91050.110626.6--?===hv E J用eV 表示,则719261910204.610602.110939.910602.1----?=??=?=hv E eV2. 一个体系包含三个能级,如果这三个能级的统计权重相同,体系在300K温度下达到平衡时,试计算在各能级上的相对分布(N i /N ).能级的相对能量如下。
仪器分析答案完整版(自己整理的)

仪器分析答案完整版(⾃⼰整理的)第⼆章习题解答1.简要说明⽓相⾊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借在两相间分配原理⽽使混合物中各组分分离。
⽓相⾊谱就是根据组分与固定相与流动相的亲和⼒不同⽽实现分离。
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之间不断进⾏溶解、挥发(⽓液⾊谱),或吸附、解吸过程⽽相互分离,然后进⼊检测器进⾏检测。
2.⽓相⾊谱仪的基本设备包括哪⼏部分?各有什么作⽤?⽓路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温控系统以及检测和记录系统.⽓相⾊谱仪具有⼀个让载⽓连续运⾏管路密闭的⽓路系统.进样系统包括进样装置和⽓化室.其作⽤是将液体或固体试样,在进⼊⾊谱柱前瞬间⽓化,然后快速定量地转⼊到⾊谱柱中.3.当下列参数改变时:(1)柱长缩短,(2)固定相改变,(3)流动相流速增加,(4)相⽐减少,是否会引起分配系数的改变?为什么?答:固定相改变会引起分配系数的改变,因为分配系数只于组分的性质及固定相与流动相的性质有关.所以(1)柱长缩短不会引起分配系数改变(2)固定相改变会引起分配系数改变(3)流动相流速增加不会引起分配系数改变(4)相⽐减少不会引起分配系数改变5.试以塔板⾼度H做指标,讨论⽓相⾊谱操作条件的选择.解:提⽰:主要从速率理论(van Deemer equation)来解释,同时考虑流速的影响,选择最佳载⽓流速.P13-24。
(1)选择流动相最佳流速。
(2)当流速较⼩时,可以选择相对分⼦质量较⼤的载⽓(如N2,Ar),⽽当流速较⼤时,应该选择相对分⼦质量较⼩的载⽓(如H2,He),同时还应该考虑载⽓对不同检测器的适应性。
(3)柱温不能⾼于固定液的最⾼使⽤温度,以免引起固定液的挥发流失。
在使最难分离组分能尽可能好的分离的前提下,尽可能采⽤较低的温度,但以保留时间适宜,峰形不拖尾为度。
(4)固定液⽤量:担体表⾯积越⼤,固定液⽤量可以越⾼,允许的进样量也越多,但为了改善液相传质,应使固定液膜薄⼀些。
(5)对担体的要求:担体表⾯积要⼤,表⾯和孔径均匀。
仪器分析课后习题答案解析(武大版)

仪器分析课后习题(参考)(部分)第一章绪论1.仪器分析有哪些分析方法请加以简述。
答:a.光学分析法 b.电化学分析法 c.分离分析法 d.其它分析方法。
光学分析法:分为非光谱法和光谱法。
非光谱法是不涉及物质内部能级跃迁,通过测量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其散射、折射等性质变化,从而建立起分析方法的一类光学测定法。
光谱法是物质与光相互作用时,物质内部发生的量子化的能级间的跃迁,从而测定光谱的波长和强度而进行的分析方法。
电化学分析方法:利用待测组分的电化学性质进行测定的一类分析方法。
分离分析方法:利用样品中共存组分间溶解能力、亲和能力、吸附和解析能力、迁移速率等方面的差异,先分离,后按顺序进行测定的一类分析方法。
其它仪器分析方法和技术:利用生物学、动力学、热学、声学、力学等性质测定的一类分析方法。
3.仪器分析的联用技术有何显着优点答:多种现代分析技术的联用,优化组合,使各自的优点得到发挥,缺点得到克服,尤其是仪器与现代计算机技术智能融合,实现人机对话,不断开拓了一个又一个的研究领域。
第二章分子分析方法2.为什么分子光谱总是带状光谱答:因为当分子发生电子能级跃迁时,必须伴随着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的跃迁,而这些振动的能级和转动的能级跃迁时叠加在电子跃迁之上的,所以是带状光谱。
4.有机化合物分子电子跃迁有哪几种类型那些类型的跃迁可以在紫外可见光区吸收光谱中反映出来答:б→б*、П→б*、n→б*、n→б*、n→П*、П→П*。
其中n→б*、n→П*、П→П*类型的跃迁可以在紫外可见光区吸收光谱中反映出。
5.何谓生色团、助色团、长移、短移、峰、吸收曲线、浓色效应,淡色效应、向红基团、向蓝基团答:深色团:分子中能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的原子团或化学键。
助色团:与生色团和饱和烃相连且使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并使吸收强度增强的原子或原子团,如:-OH、-NH2。
长移:某些有机物因反应引入含有未珙县电子对的基团,使吸收峰向长波长的移动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⒈根据IUPAC建议,不属于分析方法的主要评价指标的是A.精密度B.准确度C.灵敏度D.检出限第三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填空题:1、对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一般在可见光区使用的是光源,可以使用材质的棱镜和比色皿;而在紫外区一般使用的是和光源,必须用材质的棱镜和比色皿。
2、双波长分光光度计在仪器设计上通常采用光源个单色器和个吸收池。
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主要是由、、、和五部分组成。
选择题1、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中,常用的光源是A、钨灯B、硅碳棒C、空心阴极灯D、激光灯CH3CH32、CH3C-CH=CCH3中的n-π*跃迁谱带在下列溶剂中测量时,λmax最大的为A、水B、甲醇C、正丁烷D、氯仿3、双光束分光光度计与单光束分光光度计相比,其优点是A、可以扩大波长的应用范围B、可以采用快速响应的检测系统C、可以抵消吸收池所带来的误差D、可以抵消因光源的变化而产生的误差4、下列有关双波长光度分析的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A、若合理选择波长对,可获得待测组份和参比组份的净吸光度DA,能有效地校正待测成份以外的背景吸收B、可用于扣除混浊液背景校正C、由于记录的是两个波长信号的信号差,因此不受光源电压和外部电源变化的影响D、可用于追踪化学反应。
5、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的理论依据是A.吸收曲线B.吸光系数C.朗伯-比耳定律能斯特方程问答题1、何谓生色团、助色团,红移和蓝移?2、溶剂的极性对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有何影响?3、作为苯环的取代基,为什么—NH3+不具有助色作用,而—NH2却具有助色作用?4、作为苯环的取代基,为什么—OH的助色作用明显小于—O-?计算题1、以领二氮菲光度法测定Fe(II),称取式样0.500g,经处理后加入显色剂,最后定容为50.0mL。
用1.0cm吸收池,在510nm波长下测得吸光度A=0.430。
计算:(1)试样中的铁的质量分数;(2)当溶液稀释1倍后,其百分透射比是多少?(ε510=1.1×104.cm-1)2、用分光光度法测得浓度为1.0×10-3mol.L-1Zn2+标液和未知浓度的锌试样溶液和锌试剂显色后的吸光度分别为0.700和1.000.求:(1)两种溶液的透光率相差多少?(2)若以上述标准溶液为残壁,试样溶液的吸光度为多少?(3)此时读数标尺放大了多少倍?3、普通分光法测定0.5×10-4,1.0×10-4mol.L-1Zn2+标液和试液的吸光度A为0.600,1.200,0.800(1)若以0.5×10-4mol. L-1Zn2+标准溶液作为参比溶液,调节T%-100,用示差法测定第二标液和试液的吸光度各为多少?(2)用两种方法中标液和试液的透光度各为多少?(3)示差法和普通光度法比较,标尺扩展了多少倍?(4)根据(1)中所得的数据,用示差法计算试液中Zn的含量(mg.L-1)/view/18e22efc910ef12d2af9e766.html第四章红外吸收光谱法填空题1、分子间和分子内氢键都使基团的振动频率向低频方向移动,但氢键随浓度减小而消失,氢键不受溶液浓度影响2、红外光区在可见光区和微波光区之间,习惯上又将其分为三个区:、和,其中的应用最广。
3、cm-1区域的峰是由伸缩振动产生的,基团的特征吸收一般位于此范围,它是鉴定最有价值的区域,称为;cm-1区域中,当分子结构稍有不同时,该区的吸收就有细微的不同,犹如人的指纹一样,故称为区。
选择题1、非红外活性是指A.振动时伴随着转动B.转动时伴随着振动C.振动时分子偶极矩无变化D.振动时分子偶极矩有变问答题1、物质分子产生红外吸收的条件是什么?课本习题第五章分子发光分析法填空题1、分子共轭p键大,则荧光发射强,荧光峰向波方向移动;给电子取代基将(加强或减弱);得电子取代基将使荧光强度(加强或减弱)。
简答题1、列出影响荧光强度的主要因素,并分别作出说明。
2、能够产生化学发光的反应要满足哪些条件?名字解释(1)单重态(2)三重态(3)系间窜越(4)振动弛豫(5)内转换(6)量子产率(7)荧光猝灭(8)重原子效应第六章原子发射光谱法填空题1、在原子发射光谱分析仪器中,目前常用的激发光源有、、和。
2、内标法光谱定量公式是。
摄谱法定量公式是。
3、光谱定量分析基本公式I = ac b中,a是,b为,b的取值范围为。
4、位于中心的激发态原子发出的辐射被同种基态原子吸收,导致谱线中心强度降低的现象称为。
自吸现象随浓度增加现。
当达到一定值时,谱线中心完全吸收,如同出现两条线,这种现象称为5、在原子发射光谱法中通常所使用的光源中,蒸发温度最高的是__ ____;激发温度最高的是_________;不发生自吸的是____ ____。
6、、位于中心的激发态原子发出的辐射被同种基态原子吸收,导致谱线中心强度降低的现象称为。
自吸现象随浓度增加现。
当达到一定值时,谱线中心完全吸收,如同出现两条线,这种现象称为选择题1、在原子发射光谱中,具有灵敏度高、检测限低、精密度好、线性范围宽的特别,适用于高含量、微量、痕量金属和难激发元素分析的是A、直流电弧光源B、高压火化光源C、交流电弧D、电感耦合等离子体2、原子发射光谱定量分析中,常使用内标法,其目的是A、为了减少光谱干扰B、为了提高分析的灵敏度C、为了提高分析的准确度D、为了提高分析结果的精密度3、光谱定量分析确定元素含量的根据是A、特征谱线B、灵敏线C、最后线D、元素的谱线强度4、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是由于A.原子次外层电子不同能级间的跃迁B.原子外层电子的振动和转动C.原子内层电子不同能级间的跃迁D.原子外层电子不同能级间的跃迁5、定性分析时,通常采取标准光谱图比较法来确定谱线位置,通常作为标准的是A. 氢谱B.铜谱C.碳谱D.铁谱6、塞伯-罗马金公式的数学表达式为A. ㏒I=b㏒c+㏒aB.㏒A=b㏒c+㏒aC. ㏒A=b㏒a+㏒cD.㏒I=b㏒a+㏒c7、ICP光源高温的产生是由于A.气体燃烧B.气体放电C.电极放电D.电火花问答题1、原子发射光谱定性分析的原理是什么?有哪些定性分析方法?2、什么是原子线和离子线?3、何谓乳剂特性曲线?说明乳剂特性曲线的制作及其在定量分析中的作用4、什么是谱线的自吸和自蚀?5、请结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的结构及原理,说明它的优点,为什么?名字解释1、等离子体2、原子发射线:3、谱线的自吸:第七章原子吸收与原子荧光光谱法填空题1、原子吸收光谱仪主要是由、、、和五部分组成。
2、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的干扰效应一般分为四类:即、、和。
3、1955年,澳大利亚物理学家A.Walsh提出,用吸收来代替吸收,从而解决了测量原子吸收的困难。
4、在原子吸收分析的干扰中,非选择性的干扰是干扰。
有选择性的干扰是干扰。
5、原子吸收分析中,使得谱线变宽的主要因素有、、、6、石墨炉原子化器的原子化过程可分、、、四个阶段选择题1、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塞曼效应用来消除A.物理干扰B.背景干扰C.化学干扰D.电离干扰2、关于多普勒变宽的影响因素,以下说法哪个是正确的A.随温度升高而增大B.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随发光原子的摩尔质量增大而增大D.随压力的增大而减小3、在原子荧光产生过程中,共振荧光A.产生的荧光与激发光的波长不相同B.产生的荧光与激发光的波长相同C.产生的荧光总大于激发光的波长D.产生的荧光总小于激发光的波长4、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中消除物理干扰常用的方法是A.配制与被测试样相似组成的标准样品B.化学分离C.使用高温火焰D.加入释放剂或保护剂5、原子吸收光谱线的多普勒变宽是由下面哪个原因产生的A.原子的热运动B.原子与其他粒子的碰撞C.原子与同类原子的碰撞D.外部电场对原子的影响6、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的物理干扰可用什么办法消除A.释放剂B.扣除背景C.标准加入法D.保护剂7、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中消除物理干扰常用的方法是A.配制与被测试样相似组成的标准样品B.化学分离C.使用高温火焰D.加入释放剂或保护剂8、原子吸收光谱仪中,产生共振发射线和共振吸收线的部件是A.光源和原子化器B.原子化器和光源C.光源和单色器D.原子化器和单色器9、空心阴极灯中对发射线宽度影响最大的因素是A.阴极材料B.阳极材料C.灯电流D.填充气体10、在原子吸收法中,使用氘灯是为了消除哪种干扰A. 化学干扰B.物理干扰C.背景干扰D.电离干扰11、待测元素能给出三倍于标准偏差读数时的质量浓度或量,称为A.灵敏度B.检出限C.特征浓度D.特征质量12、火焰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一般比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精密度好的原因是A、使用了锐线光源B、原子吸收的轮廓较宽C、基于N0对辐射的吸收,N0大且变化小D、原子吸收法干扰效应少问答题1、火焰原子化法测定某物质中的Ca 时(1) 选择什么火焰?(2) 为了防止电离干扰采取什么办法?2、为什么原子吸收光谱法只能进行定量分析,而不能进行定性分析?3、以峰值吸收测量代替积分吸收测量的必要条件是什么?4、常用的发射光谱半定量分析法有哪些具体方法?5、简述空心阴极灯的工作原理及结构,分析空心阴极灯为何会发射锐线光源?6、从原理、仪器、应用方面比较原子吸收、原子发射分析法的异同点计算题1、用AAS法测定某溶液中Cd的浓度,在适合的条件下,测得吸光度为0.141。
取50.00ml此试液加入1.00ml浓度为的Cd标准溶液,在同样条件下,测得吸光度为0.259。
而测得蒸馏水的吸光度为0.010。
由此,求试液中Cd的浓度及1%吸收灵敏度2、用某原子吸光分光光度计,测定质量浓度为0.30㎍/㎖的Cu2+溶液,已知透光率为50%,求该仪器测定铜的灵敏度(特征浓度)为多少?3、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测定铅含量时,以0.1㎍/㎖质量浓度的铅标准溶液没得吸光度为0.24,连续11次测得空白值的标准偏差为0.012,试计算其检出限为多少?4、有0.02㎍/㎖标准钠溶液与去离子水交替连续测定12次,测得Na溶液的吸光度平均值为0.157,标准偏差σ为1.17×10-3。
求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对Na的检出限。
5、为检查原子吸收光谱仪的灵敏度,以2μg∕mL的Be标准溶液,用Be234.86nm的吸收线测得透射比为35%,计算其灵敏度(特征浓度)为多少?名字解释原子发射线:特征浓度:第九章电位分析法填空题1、用直读法测定试液的pH值, 其操作定义可用式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用pH玻璃电极测定酸度时, 测定强酸溶液时, 测得的pH比实际数值_______, 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
测定强碱时, 测得的pH值比实际数值______, 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2、在电化学分析中,按电极所起作用,电极可分为、、、四类选择题1、使pH玻璃电极产生纳差现象是由于A、玻璃膜在强碱性溶液中被腐蚀B、强碱溶液中钠离子浓度太高C、强碱溶液中氢氧根离子中和了玻璃膜上的氢离子D、大量的氢氧根离子占据了膜上的交换点位2、在实际测定溶液pH时,都用标准缓冲溶液来校正电极,目的是消除A、不对称电位B、液接电位C、不对称电位和液接电位D、温度影响3、pH玻璃电极的不对称电位来源于A、内外玻璃膜表面特性不同B、内外溶液中H+浓度不同C、内外溶液的H+活度系数不用D、内外参比电极不一样4、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一价离子的准确性一般为A、8%B、4%C、3.9%D、7.8%5、用标准加入法进行定量分析时,对加入标准溶液的要求是A、体积要大,其浓度要高B、体积要小,其浓度要低C、体积要大,其浓度要高D、体积要笑,其浓度要高6、在直接电位法中,若i,j均为一价离子,K i,j=0.05,干扰离子的浓度为0.10mol.L-1,被测离子的浓度为0.20 mol.L-1,测量i离子时所引入的相对误差为A、1.5%B、2.5%C、3.5%D、4.5%7、离子选择性系数可用于A、估计电极的检测限B、估计共存离子的干扰程度C、校正方法误差D、计算电极的响应斜率问答题1、总离子强度调节缓冲溶液是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如何?2、简述玻璃电极的响应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