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课后习题详解地理概况【圣才出品】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课后习题详解中外文化交流【圣才出品】

第17章中外文化交流1.为什么说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是文化与生俱来的特性?答:之所以说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是文化与生俱来的特性,原因在于:(1)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是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汇中发展、壮大的,即文化的发展,需要多元因子的相互碰撞和借鉴,需要借助他种文化的积极成分,以培植文化发展的新基因。
(2)单因子的文化发展,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了无生气和自我消亡的文化。
中国文化从发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一种多元融合与交汇的态势;发展到今天,更是多元融合与交汇的结果,直到现在也还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
因此,文化与生俱来的特性,就是与他种文化的相互交流,在交流中扬清弃浊,取长补短,以达到发展进程中的良性状态。
2.举例说明文化交流实质上是相互影响的。
答:文化交流实质上是相互影响的,这主要表现在:(1)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总是相互的、双向的即使是两种文化有先进和后进之分,也是一种相互间的影响关系,并不是某一方总是影响者,只是某一方对另一方的影响可能大一些或小一些而已。
成熟的或发达的文化,可能对尚未成熟或较不发达的文化影响大一些,反之可能小一些。
但这也不是一种规律。
后者对前者在特定阶段影响大一些的现象,也是可以在文化史上寻找到的。
我们说,文化的品格应该是虚怀若谷,胸襟博大,能容纳异质文化中有益的东西,而不是居高自傲,颐指气使,总认为“老子天下第一”,把自己的文化强加于人。
(2)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吸纳了多元文化,具有一种厚度、强度和融化力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外来文化,如犹太文化及其他周边民族的文化,都被中国文化逐渐吸收甚至同化的缘故。
从另一方面来说,外来的异质文化要想在中国文化的氛围里生根与发展,它也必须适应中国文化,必须按照中国文化的生存机制逐步地改造自己,如同印度的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一样。
即使是西方世界的基督教文化,它也必须像利玛窦那样先学习中国文化,而后才能站稳脚跟。
若是以强势压人,甚至明火执仗,蛮横无理,都是不可能在中国文化里存在久远的。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课后习题详解(古代教育)【圣才出品】

第8章古代教育1.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点主要有:(1)突出教师的崇高地位,提倡全社会尊师;(2)强调读书的神圣地位,引导全社会敬学。
(3)重视道德的培养,而忽视才能和技能的训练;(4)重视师生间的承袭而忽视创造和发明;(5)基本目的是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各级官吏,而不是建设国家的各种人才。
归纳起来说,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方针是教人怎样做人,而不是教人怎样去创业,怎样去开拓前进,怎样去改造社会。
2.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
答: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表现为:(1)夏商时期文字记载显示,我国在夏代已经有了正式的学校。
有文物佐证的学校,迄今所知最早的时代是在商代。
(2)周代周代,随着宗法制度的逐步确立,为巩固宗法制度而建立的学校教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教育制度较前代更为完善,学校的结构也更为完备。
西周学校分作“国学”和“乡学”两种。
(3)商周时期商周两代的学校教育,都是由国家来管理的,即“学在官府”。
这是因为只有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才能入学受教育。
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开始产生,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都迅速发生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制度也随之而改变,出现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
(4)汉代封建制度确立以后,为了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国家采取“内法外儒”的文教政策,积极兴办学校,招纳士子。
汉代的学校也分官学和私学两类,以官学为最发达。
官学中有中央政府主办的“太学”和“鸿都门学”,也有地方政府主办的“郡国学”和校、庠、序等。
(5)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不断,太学时兴时废,官学教育有所削弱。
这一阶段教育的变化,是晋武帝于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在太学之外,另设“国子学”,只收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太学则成为六品以下官员子弟的学校,这是晋代门阀制度的必然结果。
(6)隋唐时期隋唐一统天下,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的控制。
①隋文帝为了振兴学校教育,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章节题库(简论)【圣才出品】

第1章简论一、填空题1.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______和______等积极作用。
【答案】民族凝聚;民族复兴【解析】优秀传统是民族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它是民族的魂,是民族的根。
它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2.在国家形成以前,黄河流域分布着两大文化圈,一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的农牧氏族集团______,一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的游猎氏族集团______。
【答案】血缘关系;华夏族;原始宗教;东夷族【解析】华夏族是对汉族先民的称呼,指的是众多氏族部落混糅组合成的以汉人为主的民族融合大家庭,亦称华夏族。
东夷族又称东夷或夷,是华夏民族对东方民族的称呼,并非单指某一族群。
3.宗法制的主要特征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嫡长子继承制;宗法继承制;大宗小宗之分【解析】宗法制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对后来的封建王朝影响颇深。
其主要精神为“嫡长子继承制”,这是一种以父系血缘关系亲疏为准绳的“遗产”(包括统治权力、财富、封地)继承法。
以后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4.除了黄河流域之外,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都是中华文化的摇篮。
【答案】辽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解析】中华文化的发源地通常位于大江大河流域。
黄河流域、辽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这些区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动植物丰富,所有这些因素都为早期文明和人类的诞生提供了可能。
5.汉唐之际,汉族与其他民族交流的主要方式有______、“______”政策和“______”政策。
【答案】开辟贸易之路;和亲;自治【解析】汉武帝时期的张骞出使西域,首次开辟陆上丝绸之路。
唐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也得到发展,从而加速了汉唐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
“和亲”指两个不同民族或同一种族的两个不同政权的首领出于“为我所用”的目的所进行的联姻。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课后习题详解(简论)【圣才出品】

第1章简论1.如何理解中国文化是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答: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园圃中一个独具性格且结构完整的系统,它根植于东方的土地,融入了东方的智慧,吸纳了外来的因子,最终形成一种内涵十分丰富、具有自新能力,并且生生不息的文化体系。
这个体系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有多种文化形态:(1)以纵向的发展形态区分,可以分为传统文化与现当代文化;(2)以产生的地域区分,可以分为中原农耕文化与北部边疆的游牧文化,而农耕文化又可以分为江南文化和北方文化;(3)以文化的地域类型区分,包括了三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中州文化、两淮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等;(4)以民族的属性区分,包括了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又可分为藏文化、蒙文化、满文化、壮文化、纳西文化等;(5)以文化的社会性区分,可以分为皇家文化与民间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6)以宗教的属性区分,可以分为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等;(7)以不同的门类区分,它包含的内容很多,诸如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舟车文化、青铜文化、玉器文化、山文化、水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
总之,中国文化是由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民族文化,它历经数千年的演化而汇集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反映了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凝结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并不断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
2.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答: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具有民族特点,这包括了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两个方面。
(1)外在特征①统一性。
中国文化在发展中以远古时代的华夏文化(即后来的汉文化)为核心,同时吸收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一个统一体。
②连续性。
中国文化在历史上没有发生中断现象,是一环扣一环向前发展的。
③包容性。
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吸纳各种不同的文化因子。
“有容乃大”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本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是敞开胸怀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课后习题详解( 精美器物)【圣才出品】

第15章精美器物1.中国文化如何看待玉?玉器的运用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答:(1)中国文化对玉的看法①玉是中华文明的基石中华文明古老悠久,玉器是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物质载体之一。
古代玉器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密切的关系,是中华文明的基石。
②玉的文化内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正相一致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的阴阳二元相辅相成,“阳刚与阴柔”就是它的主要内涵。
玉的本质正是坚利(阳刚)和温润(阴柔)。
因此,玉和玉器的文化内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正相一致。
玉的出现和玉器的使用,最早是符合远古先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同时也给原始宗教信仰提供了很好的物质载体。
玉最开始除了用作各种佩饰外,还用作部落图腾的标志,雕刻成“玉龙”、“玉凤”、“玉龟”等。
随着奴隶社会的形成,又逐步用来表示等级和权力。
儒学出现后,玉被用来承载儒家的伦理道德,使玉成为人格象征。
这种美玉载徳的思想与人们的审美情趣相结合,逐渐为社会所接受,形成“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社会风尚。
长此以往,玉及玉器就成了高贵、纯洁、友谊、吉祥、平和、美丽的象征,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尊玉、爱玉、佩玉、赏玉、玩玉的文化传统。
(2)玉器运用的变化①中国的玉器发端很早,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就已经成熟,成熟的标志是形成了主要的礼器,如圭、璧、琮、璜、璇玑、玉衡等。
这些玉器具有明显的社会功能和精细的制作工艺。
②到了夏、商、周三代,用玉制度愈加完备,适用范围愈加广泛,用玉制作的礼器普遍见于各种礼仪场合。
随着西周等级制度和礼乐制度的形成,玉器的社会功能持续加强,体现了当时的政治需要。
③从战国到两汉时期,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由旧日的礼崩乐坏和群雄争霸的混乱局面,发展到秦汉中央集权的确立,商周以来的传统礼制已失去原有的社会基础。
这种社会制度的变化,反映到礼仪制度上来,就是大型礼器向世俗化逐步发展。
由玉制作的礼器开始淡出人们的视线,而各种玉制佩饰出现在人们的身上,如玉璧、玉环、佩剑、带钩等。
程裕祯主编的《中国文化要略》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简论【圣才出品】

第1章简论1.1复习笔记一、文化与中国文化1.中国古代对“文化”一词的认识(1)最早出现在《周易·贲》里,书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但“文化”二字还没有连在一起。
它的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2)对“文化”概念的这种规定性从汉唐时代起,一直影响到明清。
汉代出现“文化”一词,但人们的理解并不一致。
如汉代刘向、晋人都认为它是与国家的军事手段(即武功)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即国家的文教治理手段。
唐代的孔颖达则认为人类社会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和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那些东西。
(3)顾炎武认为,人自身的行为表现和国家的各种制度,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可见,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2.西方对“文化”一词的认识(1)西方“文化”的含义比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要宽泛得多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等。
法文的Culture,也是栽培、种植之意,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
这里就包含了人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领域。
(2)19世纪下半叶,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给“文化”下了定义:“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这一观点在文化史的研究方面具有开先河的作用,可以作为我们了解和认识“文化”的参考。
后来人们理解和认识,有的侧重于历史性,有的侧重于规范性,有的侧重于心理性,有的侧重于结构性,有的侧重于遗传性,等等。
(3)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隘上,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我国l979年出版的《辞海》基本上采用了这个说法。
程裕祯主编的《中国文化要略》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中外文化交流【圣才出品】

(1)这条丝路的开通,在古代东西方之间架起了文化交往的桥梁, (2)中国的丝绸、刺绣、陶瓷和其他绚丽多彩的工艺产品被运往中亚及至欧洲,而异 域的核桃、蚕豆、胡萝卜、葡萄酒和多姿多彩的音乐、舞蹈、绘画也在汉唐社会中产生了广 泛的影响。 (3)特别是印度佛教通过这条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大大改变了中国原有哲学、文学和 艺术的风貌; (4)中国的“四大发明”也通过它传往阿拉伯和欧洲,使整个人类文明都发生了深刻 的变化。 3.海上丝绸之路 (1)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海上航线,是《汉书·地理志》所记的从西汉帝国的南疆到达 印度洋的海路。 (2)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陆路交通有所阻隔,海上交通有了更大的发展。 中外联系从而大大加强,大秦诸国的使臣和商人通过海路来华的数目也在不断增加。 (3)为了适应海上贸易的发展,唐宋时代开始在广州、泉州等地设立“市舶使”,负 责管理海外贸易。随着海上贸易的扩大,中外人员交往越来越频繁,来华外国人有的就在沿 海城市定居,形成所谓的“蕃坊”。 (4)宋元以后,海上航行技术提高,航行能力增强,中外海上交往空前发展,至郑和 下西洋达到高峰。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许多航海人士以其亲身经历撰写著述,描绘海外诸岛风貌。其中最 重要的有两部,均为元代人所作一是南昌人汪大渊所著《岛夷志略》,二是浙江永嘉人周达 观的《真腊风土记》。
②义净。义净著有《南海寄归内法传》,该书描述东南亚和印度佛教、地理、民俗及医
方,其价值不在《大唐西域记》之下。
(3)到宋代,西行求法都由政府资助,因此西行僧人都为团组。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宋
乾德四年(966 年),由行勤组织的 157 人的僧团,从今天的甘肃武都县起程,经西域诸国
抵古印度的摩竭提国。
四、日本遣唐使和留学生 1.中日之间的交往,至隋唐时达到鼎盛时期 (1)在隋代,日本共派出遣隋使五次,特使高向玄理等人专程来华学习佛法; (2)在唐代,从公元 630 年到公元 834 年的 200 余年中,日本共派出遣唐使 18 次(有 的资料作 19 次),其中有 16 次(有的资料作 15 次)到了中国。。他们来华以后,大多入国 子监所辖的“六学”就读,学问僧则四处拜师,论道讲法。他们在中国学习的内容包括了文 物典章制度、生活方式、社会习惯和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回国后终于在奈良时代以“大化 革新”为契机,使日本实现了中央集权制度,进入了封建社会。 2.在中国留学成就卓著的日本人 (1)南渊清安、高向玄理等都是仿照中国井田制度实行班田制、促成“大化革新”的 关键人物;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课后习题详解( 中外文化交流)【圣才出品】

第17章中外文化交流1.为什么说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是文化与生俱来的特性?答:之所以说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是文化与生俱来的特性,原因在于:(1)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是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汇中发展、壮大的,即文化的发展,需要多元因子的相互碰撞和借鉴,需要借助他种文化的积极成分,以培植文化发展的新基因。
(2)单因子的文化发展,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了无生气和自我消亡的文化。
中国文化从发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一种多元融合与交汇的态势;发展到今天,更是多元融合与交汇的结果,直到现在也还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
因此,文化与生俱来的特性,就是与他种文化的相互交流,在交流中扬清弃浊,取长补短,以达到发展进程中的良性状态。
2.举例说明文化交流实质上是相互影响的。
答:文化交流实质上是相互影响的,这主要表现在:(1)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总是相互的、双向的即使是两种文化有先进和后进之分,也是一种相互间的影响关系,并不是某一方总是影响者,只是某一方对另一方的影响可能大一些或小一些而已。
成熟的或发达的文化,可能对尚未成熟或较不发达的文化影响大一些,反之可能小一些。
但这也不是一种规律。
后者对前者在特定阶段影响大一些的现象,也是可以在文化史上寻找到的。
我们说,文化的品格应该是虚怀若谷,胸襟博大,能容纳异质文化中有益的东西,而不是居高自傲,颐指气使,总认为“老子天下第一”,把自己的文化强加于人。
(2)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吸纳了多元文化,具有一种厚度、强度和融化力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外来文化,如犹太文化及其他周边民族的文化,都被中国文化逐渐吸收甚至同化的缘故。
从另一方面来说,外来的异质文化要想在中国文化的氛围里生根与发展,它也必须适应中国文化,必须按照中国文化的生存机制逐步地改造自己,如同印度的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一样。
即使是西方世界的基督教文化,它也必须像利玛窦那样先学习中国文化,而后才能站稳脚跟。
若是以强势压人,甚至明火执仗,蛮横无理,都是不可能在中国文化里存在久远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地理概况
1.中国的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形成有什么影响?
答:中国的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表现为:
(1)内陆辽阔,空间巨大,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舞台
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部,其东南濒临浩瀚无边的太平洋,而至西、至西南、至西北则居于亚欧大陆的中心腹地。
在这样一个辽阔地域里生息的中华民族,有足够广阔的天地创造自己的文化,演绎自己的历史,它的文化创造无需借助他人的土地。
这是造成中国文化亘古独立、长生不灭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文化带有内敛性和保守性的环境因素。
(2)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中国文化的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
复杂地貌和不同气候给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巨大影响,人们依据这些条件决定自身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中国文化呈现多姿多彩的画面。
(3)山河壮丽,景色秀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地域辽阔,山多水多。
高山耸立,千峰竞秀;河湖纵横,百川归海,构成一种气度非凡而又深刻隽永的山水环境。
中国地名多因依山傍水而得,体现出中华民族依托山水的内在精神。
2.长江与黄河在中国文化发生、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黄河与长江是中国两条最大的河流,它们从西向东,把中国的国土由南至北划分为
三个自然带,构成了不同的气候和水土条件,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最充足的乳汁。
(1)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哺育了中华民族,哺育了中华文明
①黄河流域是远古先民最早栖息繁衍的地带,也是华夏最早发祥的地带。
黄河流域发现的古人类新石器文化遗址数量最多,空间分布范围也比较集中。
②黄河及其众多的支流,为古代簇聚于此的先民提供了灌溉和航运之便;它们流经的地方,形成许多东西向或东北一西南向延伸的山谷和盆地,气候温和,出入便利,成为人们理想的簇聚区。
在这些条件之下,黄河流域的文化最早发育成熟起来,因而成了中国文明的最早发祥地。
(2)长江是中华文明的第二个哺育区
①在长江流域发现的新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仅次于黄河流域地区,而且主要集中在川滇地带、汉水中游和苏皖平原。
长江下游以太湖平原为中心,长江中游则以江汉平原为中心。
②长江中下游地区,以稻作为代表的水田农业文化是在中国文化中心逐渐南移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由于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运交通便利,又诱发了发达的商贸文化、丝织工艺文化、园艺文化和园林文化。
3.思考中国地名与中国历史文化的联系。
答:中国地名体现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疆域政区的变化、传统文化等观念,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地名与中国历史文化的联系具体表现为:(1)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碎片,承载着城市的人文底蕴
例如“天津”,原处海中,至隋以后才露出水面,成为南北交通必经之地。
据传,明代
初年,燕王朱棣起兵往南京夺位,率军由此出兵南下,因天子渡津于此,赐名“天津”。
(2)地名的简称、别称等的由来、命名、寓意都蕴涵着历史传承和传统文化的精髓例如辽宁之称,清初以其地为清王朝发祥之地,取“奉天承运”之意,改名奉天省。
直至1929年,张学良主持东北军政,“易帜”服从国民党中央政府,才取辽河地域永久安宁之意,改称“辽宁”。
(3)地名的变迁既反映人们对地形、地理位置的认识,也反映该地历史人文的变迁例如重庆,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长江和嘉陵江蜿蜒其间,故称江州;为周初巴国,因隋、唐、宋时三次为渝州治所,故简称“渝”。
“重庆”之名,其说有二:①重庆北宋时为恭州,南宋光宗继位前,于孝宗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被封于此,是年又受禅即帝位,于是取双重庆贺之意,改恭州为“重庆府”;②因重庆位于绍庆和顺庆之间,合双庆而为府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