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2018年湖北省十堰市中考)(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课后练习题(附答案)基础积累1、给加点的字注音láng yá岩穴暝.míng环滁.chú辄.醉zhé琅琊..yǔlǚ酒冽.liè山肴.野蔌.yáo sù林壑.hè伛偻..gōng chóu 颓.然tuí射者中.zhòng 弈.者胜yì觥筹..阴翳.yì酒酣.hān 林霏.fēi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在课文中的意思(1)环.滁皆山也环绕(2)蔚然..而深秀者茂盛的样子(3)翼然..临于泉上象鸟张开翅膀一样(4)饮少辄.醉就(5)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6)山.行六七里沿着山路,在山上(7)名.之者谁命名(8)杂然而前陈..者在前面陈设,摆放弦乐器管乐器(9)非丝.非竹.弦乐器管乐器射中(10)射者中.射中(11)临溪而渔.钓鱼(12)颓.然.乎其间者醉醺醺地(13)树林阴翳.遮盖(14)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为乐3、辨别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1)谓太守自谓.也称呼太守谓.谁为,是(2)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佳木秀.而繁阴草木茂盛(3)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离去吾与谁归.归依(4)霏日出而林霏.开雾气若夫霪雨霏霏..雨或雪繁密地样子4、列举四个出自本文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觥筹交错络绎不绝风霜高洁5、下列与“行者休于树”中“于”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A 告于莅事者B 吾祖死于是C 多会于此D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6、翻译下列句子(1)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或明或暗,变化不定的时候,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7、回忆你读过的古诗,写出同“野芳发而幽香”所描写的季节相同的一项。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江水暖鸭先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醉翁亭记》同步练习(含答案)(1)

28《醉翁亭记》同步练习及答案重庆观音桥中学陈南一、狠抓基础1.请同学们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与“亭”有关的诗句。
(含“亭”即可)2.给予下加点字注音。
环滁()琅()琊()饮少辄()....醉林霏().岩穴()山肴()野蔌()弈()者胜....阴翳()[本源:学+科+网].翼()然酒洌()..3.依照拼音写汉字。
林hè_____wèi_____然水声chánchán_____tuí_____然岩穴mínɡhuì_____明变化yǔ_____lǚ_____提携ɡōnɡchóu_____交叉宴hā n_____之乐 [ 本源 : ]4.讲解以下加点字(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4)名之者谁[ 本源 :学§科§网 Z§X§X§K].(5)饮少辄醉.5.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
(1)山川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样,而乐亦无量也。
6.怎样理解“山川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二、强攻阅读(一)课内精段阅读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_____,_____,_____,_____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样,而乐亦无量也。
②至于负者歌子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来往而不断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可是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叉,起坐而喧华者,众宾欢也。
苍颜鹤发,寂然乎此间者,太守醉也。
1.在文段中默写横线上空缺的内容。
2.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指出其句式特点。
苍颜鹤发,寂然乎此间者,太守醉也。
译:3.两段文字均选自《醉翁亭记》,该文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为一炉,有一句话确定了全文的抒情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这句话是:。
《醉翁亭记》选择、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

《醉翁亭记》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1课】班级:姓名:题型:【选择题】【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A.山间之.四时也/已而之.细柳军。
B.往来而不绝.者/佛印绝.类弥勒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委而去.之D.醒能述以文者./感极而悲者.矣【解析】A的;动词,到。
B断绝;极。
C离开;离开。
D的人;表示忧郁不快的语气。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A.往来而不绝.者/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居.庙堂之高则忧/居.数日,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C.不以.物喜/以.天下之所顺D.宴酣之.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解析】A断;隔绝。
B在,处于;过了。
C因为;凭借。
D助词,的;助词,的。
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C )A.山之.僧智仙也/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B.名.之者谁/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朝.而往,暮而归/朝.晖夕阴,气象万千D.晦明.变化者/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解析】A助词,的;动词,到。
B名词作动词,命名;名词,名字。
C早晨;早晨。
D明亮;英明。
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B )A.云归而.岩穴暝/人不知而.不愠B.山间之四时也./夫战,勇气也.C.负者歌于.途/欲有求于.我D.禽鸟知山林之.乐/辍耕之.垄上【解析】A表顺承;表转折。
B判断语气;判断语气。
C在;向。
D的;动词,到。
5、下面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例句:行者休于树A.告之于帝B.苛政猛于虎C.躬耕于南阳D.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解析】例句是在。
A介词,给。
B介词,比。
C介词,在。
D介词,给。
6、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A.往来而不绝.者/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与人期行,相委而去.C.颓然乎其间.者/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D.而不知人之.乐/妾之.美我者,畏我也【解析】A断绝;隔绝。
2020部编版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02 《醉翁亭记》历年中考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

《醉翁亭记》历年中考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一、(2019年山东省枣庄市中考题)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9~12题。
(13分)【甲】至于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测;山看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①,欧阳公②作州之二年,构③亭日“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义。
既又直④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
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⑤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
吾君⑥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皆公乐哉?乃公寄意于此也。
节选自曾巩⑦《醒心亭记》注释:①涯:岸边。
②欧阳公:即欧阳修。
③构:搭建。
④直:当,临。
⑤洒然:洒脱的样子,形容毫无拘束。
⑥吾君:指皇帝;优游:悠闲自得;无为:清静自然。
⑦曾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此文是作者应其师欧阳修之托而写的。
9.解释下面加线的词。
(4分)(1)伛偻提携伛偻:(2)泉香而酒洌洌:(3)杂然而前陈者杂然:(4)则必即丰乐以饮即:10.下列各组加线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临溪而渔则必即醒心而望B.行者休于树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C.以见夫群山之相环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D.醒能述以文者君子深造之以道(《孔孟论学习》11.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醉翁亭记中考阅读题及答案

醉翁亭记中考阅读题及答案醉翁亭记中考阅读题及答案《醉翁亭记》作者以精练、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自己与游客在醉翁亭中开怀畅饮的欢乐情景,以及亭外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表达了在官场失意之后寄情于山水的心情和与民共乐的政治理想。
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
那么《醉翁亭记》在中考阅读题怎么考核?下面跟yjbys店铺一起来复习吧!1.作者是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卒谥文忠。
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用原文回答。
写朝暮之景的句子: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写春天景色的句子:野芳发而幽香。
写夏天景色的句子:佳木秀而繁阴。
写秋天景色的句子:风霜高洁。
写冬天景色的句子:水落而石出。
描写游山盛况,表现太守励精图治的句子: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
写众宾归后的景象的句子: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出自本文的成语: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醉;水落石出;觥筹交错。
“醉翁”的由来是什么?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概括本文的主旨。
与民同乐(文中原句“醉能同其乐”)(醉乐统一的句子)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3.第一段中,与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哪两句话?有人认为,从全文看,“醉翁之意”并不仅仅“在乎山水之间”,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说理由。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醉翁亭记》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醉翁亭记》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一、阅读《醉翁亭记》选段,回答问题。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2分)山间之四时也杂然而前陈者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分)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3.“乐亦无穷”在选文本段中指何而言?(2分)4.从选文看,太守醉并非因酒而起,而是由于和 (2分)5.“太守自谓也”句中的“太守”指的是谁?请写出人名: (1分)6.第二语段中描写傍晚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秋天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分)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4分)(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8.“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常用来表示什么?(2分)二、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15分)[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醉翁亭记》阅读题与答案

《醉翁亭记》阅读题与答案《醉翁亭记》阅读题与答案「篇一」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问题: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野芳发而幽香(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14、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1分)A、游人/去而禽鸟乐也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D、游人去而禽鸟/乐也15、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2分)(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分)16、选文第②节描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何用意?(4分)[参考答案]13、(1)香花。
(2)以为快乐。
(2分)14、C(1分)15、(1)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2分)(2)醉了能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2分)16、描写了众人游宴之乐,揭示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
(4分)《醉翁亭记》阅读题与答案「篇二」阅读两则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醉翁亭记》

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精选--《醉翁亭记》【解析】注意“名”是名作动的词类活用。
①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给它命名的人是谁?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寓:寄托。
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③吾儿不能苟合于世,苟:苟且,随便。
我的儿子不能苟且迎合世人。
④启处之有素矣,素:习惯。
我已经习惯这种日子。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2.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醉翁之.意不在酒乃记之.而去(小石谭记》)B.在乎.山水之间也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C.自其.家少微时其.真无马邪(《马说)D.治其家以.俭约能以.径寸之木(核舟记)【答案】12,D【解析】A结构助词,的/代词,这件事;B在/吗?C代词,他/表反问,难道;D都是介词,用。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常见文言虚词20个。
(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
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考生在解答文言文实词题的时候,可以把题目中给出的词义代入到原文中。
如果是通顺的,就是正确的,如果不通顺,就是错误的。
对于考生来说答这类题型,最重要的就是分析字形,明确字义,只要掌握好这一点,那么,解题就会容易的多。
解答文言文虚词题的时候,常用的答题技巧就是代入法。
高考考察文言文虚词的题型大部分都是把虚词放在两个句子中比较。
答题的时候,考生可以先把虚词分别代入到两个句子,看是否通顺,如果通顺就是相同,反之,则不同。
13.选出画波浪线句子朗读时停顿更恰当的一项(只填序号)(1分①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②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答案】13,②【解析】划线句意思为:后来,我被贬夷陵,太夫人谈笑如常,说:所以停顿为: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翁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2018年湖北省十堰市中考)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9.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而乐亦无穷也
B. 若夫霪雨霏霏日出而林
霏开
C. 名之者谁不能名其一处也
D. 临溪而渔而不知人之乐
2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1.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介绍醉翁亭所在,由面到点,先“环滁”再“西南”,望“琅琊”闻“水声”,用“回”字“转”字,引出亭子,层层烘托,突出醉翁亭之美。
B. 文章第二段将“山水之乐”具体化。
描写山间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景色,突出流连山中美景的无究乐趣。
C. 文章能过描绘游人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以此衬托太守的孤芳自赏。
D. 全文连用二十一个“世”,形成一唱三叹的吟咏句调,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
22. 文中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的是哪一句?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19. A 20.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21. C
22.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在文章中起画龙点睛勾画出全文主旨的作用,且是全文展开的线索。
【解析】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年代:北宋
19.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
A项中“乐”都是形容词“快乐”;B项中的“霏霏”是“连绵不断”,后一个“霏”是“雾气”; C项中的“名”分别是“命名,起名”和“说出”;D项中的“而”分别是“无意义,可不译”和“表转折”。
故选A。
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
文言文翻译,在初中阶段尽量使用直译法,要求逐字逐句地落实,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在此题中,要注意“山水、得、寓”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注意省略内容的补写。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21.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C“以此衬托太守的孤芳自赏”错误,这与课文主旨相悖,应该是“太守之乐其乐”。
据此,答案为C。
22.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作答。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既把“醉”和“乐”统一起来,又暗示了文章的主旨,为文章奠定了感情基调,同时也是文章的叙事线索。
据此理解作答。
参考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它西南方的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
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沿着山上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
建造这个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
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
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了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又如太阳出来而树林的雾气消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阴暗明亮交替变化的,是山间早晨和傍晚。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天溪水落下,露出石头,就是山里的四季景象。
早晨进山,傍晚回城。
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负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
来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泉水来酿酒,泉水清,酒水甜;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在宴请宾客。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是宾客在尽情欢乐。
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于是)人的影子散乱一地,这是宾客们跟随着太守归去了。
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啼鸣,游人离开,鸟儿快乐。
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乐趣,却不知道人们的乐趣。
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