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糖尿病

临床医师《内科学》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
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的缺陷,或者两者同时存在而引起。
除碳水化合物外,尚有蛋白质、脂肪代谢异常。
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
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发生急性代谢紊乱,例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
一般以为遗传和环境均起作用。
临床上分Ⅰ型(胰岛素依赖型)和Ⅱ型(非胰岛素依赖型)。
(一)临床表现1.代谢紊乱症侯群"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
Ⅰ型患者大多起病较快,病情较重,症状明显且严重。
考试大网站收集Ⅱ型患者多数起病缓慢,病情相对较轻,肥胖患者起病后也会体重减轻。
患者可有皮肤瘙痒,尤其外阴瘙痒。
高血糖可使眼房水、晶体渗透压改变而引起屈光改变至视力模糊。
2.并发症和(或)伴发病(1)急性并发症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
2)感染,常发生疖、痈等皮肤化脓性感染,反复发生,泌尿道感染以肾盂肾炎和膀胱炎最常见。
肾乳头坏死是严重的并发症。
(2)慢性并发症1)大血管病变主要是大、中动脉粥样硬化。
大、中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侵犯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和肢体外周动脉等,引起冠心病、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肾动脉硬化、肢体动脉硬化等。
大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与LDL,VLDL正相关,与HDL2 ch水平负相关。
胰岛素性激素,生长激素,儿茶酚胺等也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肢体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常以下肢动脉病变为主,表现为下肢疼痛、感觉异常和间歇性跛行,严重供血不足导致肢体环疸。
2)微血管病变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瘤形成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典型改变。
微血管病变主要表现在视网膜、肾、神经、心肌组织,其中尤以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为重要。
山梨醇代谢增强,生长激素过多,血流动力学改变,2.3~DPG等与微血管病变有关。
①糖尿病肾病毛细血管间肾小球硬化症是Ⅰ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在Ⅱ型糖尿病,其严重性次于冠状动脉和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糖尿病基础知识PPT课件

α细胞 β细胞 δ细胞
胰岛素 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
-
12
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 对糖代谢的影响: 加速葡萄糖利用,抑制葡萄糖生成
• 对脂肪代谢的影响: 促进脂肪合成和贮存,抑制脂肪分解
1、血清C肽测定:
正常血清C肽值:0.5~3.0ng/ml,兴奋试验后C肽值超过 基础值150细~胞300%。
2、血清胰分岛素测定:
C
高峰值在泌进餐后30~60min,高峰值血为糖基刺础激值的5~10倍。 胰岛素
肽
原
In
分泌入血
-
22
尿糖测定
▪ 尿糖阳性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线索,但尿糖 阴性不能排除糖尿病的可能。
-
3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
• 1、代谢紊乱症候群 糖尿病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及体重减轻。
• 2、并发症和(或)伴发病。 • 3、反应性低血糖。
进餐后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餐后3~5小时胰岛素水平不适当提 高,引起低血糖反应。 • 4、围手术期发现高血糖。 • 5、于健康体检时发现高血糖。
-
-
9
血糖的调节Leabharlann ➢肝脏血糖升高葡萄糖
血糖较低
➢激素
合成糖原储备;合成脂肪 糖原分解;糖异生
胰岛素: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 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交感神经系统或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 素及去甲肾上腺素,抑制胰岛素分泌
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副交感神经,促进胰岛素分泌
岛素分泌受损为主伴胰岛素抵抗) •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继发性糖尿病等) • 妊娠糖尿病
糖尿病的十大常见临床表现

糖尿病的十大常见临床表现文章目录*一、糖尿病的十大常见临床表现1. 糖尿病的十大常见临床表现2. 糖尿病如何确诊3.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二、糖尿病的危害*三、怎样预防糖尿病糖尿病的十大常见临床表现1、糖尿病的十大常见临床表现口黏:口黏为脾胃湿热所造成,湿热型消渴患者往往以口黏为先兆。
口干:为先兆之一,也是先驱症状。
性欲亢进:到了糖尿病典型症状出现之时,患者反而容易发展为阳痿。
屡发疮疖:病人在出现典型症状之前,常先有顽固的此起彼落疮疖史。
过度肥胖:体重递增是糖尿病发作前的信号,但是发作后体重随即逐渐转为消瘦。
不明原因的身体乏力:身体乏力是糖尿病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信号。
尿液混浊:小便时尿液浑浊,多半可能是前驱症状。
早发白内障:如果中年发生白内障,而且视力减退,经过治疗后没有效果,这时候应注意可能有潜在的糖尿病。
伴随症状:糖尿患者往往同时伴有高血脂、动脉硬化等症状。
具有容易感染性: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感染,包括皮肤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皆是。
2、糖尿病如何确诊 2.1、空腹血糖(FPG)测定:空腹血糖(FPG)是指在隔夜空腹(至少8~10小时未进任何食物,饮水除外)后,早餐前采的血,或是至少8h未摄入热量,所检定的血糖值,为糖尿病最常用的检测指标,反应胰岛β细胞功能,一般代表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功能。
2.2、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Y):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是检查人体血糖调节功能的一种方法。
正常人服用一定量的葡萄糖后,血糖浓度暂时性升高(一般不超过8.9mmol/L),但在2小时内血糖浓度又可恢复至正常空腹水平。
在服用一定量的葡萄糖后,间隔一定时间测定血糖和尿糖,观察血液葡萄糖水平及有无尿糖出现,称为耐糖试验。
2.3、糖化血红蛋白(Hb)Alc测定:这是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本次修订的重要变化,这一举措使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在原来3个的基础上增加到4个。
无需空腹取血,检测更方便。
比血糖检测稳定性更好。
在疾病和应激期间的日间变异率更小。
糖尿病疾病相关知识介绍

良好地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可预防或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的进展。
慢性并发症
1 糖尿病肾病(CKD) 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4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 5 糖尿病足病
糖尿病中枢神经病变:指大脑、小脑、脑干、脊髓 1 级运动神 经元及其神经纤维的损伤,另外还包括在脊髓内上行的感觉神 经纤维的损伤。
睡前、凌晨等
天中任何时间皆可
不能作为评价疾病控制程度的理想指标
更加适合于对长期血糖控制效果的评估
按病因将糖尿病分为: T1DM、 T2DM、 特殊类型糖尿病 和妊娠期糖尿病4种类型。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典型的“三多一少”
多尿
多饮
多食
60~89
1(如有CKD)
1
2
3a期(G3a)
eGFR轻中度下降
45~59
1
2
3
3b期(G3b)
eGFR中重度下降
30~44
2
3
3
4期(G4)
eGFR重度下降
15~29
3
3
4
5期(G5)
肾衰竭
<15或透析
4
4
4
按eGFR和UACR分类的CKD进展风险及就诊频率
注:eGF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UACR: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表格中的数字为建议每年复查的次数;背景颜色代表了CKD进展的风险:绿色为 低风险,黄色为中风险,橙色为高风险,红色为极高风险
因高血糖引起视网膜微血管发生病变,毛细血管周围细胞坏死、
血管屏障功能受损,血管内液体渗出至组织中,是糖尿病最常见
糖尿病(本科生)

年龄小 起病急Βιβλιοθήκη 三多一少明显 有DKA倾向 胰岛素分泌严重不足 自身抗体阳性
成人隐匿自身免疫糖尿病 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mellitus in adults, LADA
发病年龄>15岁 发病时非肥胖 GAD、ICA、IAA等抗体阳性 具有1型糖尿病的易感基因 空腹C肽<0.3ng/dl,餐后C肽<0.6 ng/dl 易伴发其他自身免疫疾病
妊娠糖尿病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es
妊娠过程中发现的任何程度的糖耐量异常 不排除糖耐量减低发生在妊娠前未被发现的可能 孕前已知有糖尿病者不属于妊娠糖尿病,为糖尿病合并妊娠 分娩后6周应重复一次口服葡萄糖糖耐量试验
病因、发病机制和自然病程 etiology,pathogenesy and natural history
1型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遗传易感性 etiology and pathogenesy of type 1 diabetes
1型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主要是以易感人群为背 景的病毒感染、化学物质所致的胰岛B细胞自身免疫性 炎症或胰岛B细胞凋亡导致B细胞破坏和功能损害,胰 岛素分泌缺陷。 1、易感基因( Genetic susceptibility ): HLA-Ⅱ中DQ,DR编码基因, DR3、DR4与易感性相关 DR2与保护性相关
1型糖尿病 (type 1 diabetes)
免疫介导1型糖尿病(immune mediated type 1 diabetes): 青少年型(adolescents) 成人迟发型(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mellitus in adults,LADA) 特发1型糖尿病(idopathic type 1 diabetes)
糖尿病百度百科

糖尿病百度百科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代谢异常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疾病。
其特点是体内胰岛素分泌缺乏、作用障碍或同时存在,并伴有高血糖症。
一、糖尿病的定义和分类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疾病,主要分为两种类型: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的,2型糖尿病则是由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两种因素共同导致的。
此外,还有其他类型的糖尿病,如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
二、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糖尿病的病因复杂,与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相关。
1型糖尿病通常与自身免疫有关,导致胰岛β细胞受损,无法正常分泌胰岛素。
2型糖尿病则与遗传、肥胖、缺乏运动和不良的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
三、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乏力等。
临床上通常通过测量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方法来诊断糖尿病。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测量糖化血红蛋白、尿液中酮体和尿糖等指标来确认糖尿病的诊断。
四、糖尿病的并发症和防治措施糖尿病的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和肾病等。
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是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的水平,合理饮食,合理运动,定期进行体检和随访。
五、糖尿病的中医治疗方法中医认为糖尿病主要与脾胃失调、肝肾阴虚等有关,因此可采用中药治疗,如黄芪、苦瓜、茯苓等。
同时,中医还强调饮食调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性。
六、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预防糖尿病的关键在于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适当的体重、健康饮食、规律的运动以及避免烟草和酒精的摄入都能有效预防糖尿病。
对于已经患有糖尿病的人群,早期的诊断和积极的治疗也至关重要。
总结: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通过加强对糖尿病的认识,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和并发症的发展。
同时,中医的治疗方法也为糖尿病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辅助治疗方式。
这些都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改善糖尿病的预防与治疗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

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不足(胰岛素抵抗)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代谢疾病。
临床类型主要包括1型糖尿病(胰岛素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和2型糖尿病(胰岛素抗体为主,伴有胰岛素相对缺乏,或胰岛素不足为主伴有胰岛素抵抗)。
一、病因与遗传、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有关,主要诱发因素包括肥胖、体力活动减少、饮食改变、感染、创伤、手术、精神刺激、多次妊娠分娩。
二、临床表现典型的高血糖症状包括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除此之外还可以出现皮肤干燥、瘙痒、饥饿感,视力下降、视物不清,经常感到疲倦、疲劳等,有时也可以完全无症状。
(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代谢紊乱加重时,脂肪动员和分解加速,大量脂肪酸在肝经β氧化产生大量乙酰乙酸、β径丁酸和丙酮,三者统称为酮体。
血酮升高为酮血症,尿酮排除增多称为酮尿,临床上统称为酮症。
这些酮症均为较强的有机酸,大量消耗体内储备碱,超过机体的处理能力,若代谢紊乱进一步加剧,血酮继续升高,便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1.诱因常见的诱因有感染、胰岛素治疗中断或不适当减量、饮食不当、创伤、手术、妊娠和分娩,有时亦可无明显诱因。
2.临床表现多数患者在发生意识障碍前有糖尿病症状加重,当酸中毒出现时则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常伴有头痛、嗜睡、烦躁、呼吸深快有烂苹果味。
(二)低血糖低血糖是指血糖低于浓度2.8mmol/L(50mg/dl)的状态。
1.病因(1)降糖药物剂量过大。
(2)服药时间过早和(或)吃饭时间太迟。
(3)忘记吃饭或进食不足。
(4)活动量大而没有及时加餐。
2.临床表现常见症状为发抖、出虚汗、无力、肢冷、饥饿感、头晕、心悸、面色苍白、视物模糊、手足和嘴唇麻木、焦虑不安、情绪不稳、神志不清甚至昏迷等。
3.低血糖的处理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低血糖时获得及时治疗非常重要。
(1)进食含糖食物,大多数患者通过进食而很快得到纠正,较轻的低血糖一般在15分钟内缓解。
因此糖尿病患者应随身携带含糖食物以备发生低血糖时自救。
糖尿病类型的分类及其临床表现

糖尿病类型的分类及其临床表现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其主要表现为血糖水平异常升高。
糖尿病的发生与胰岛素的分泌或作用障碍有关,常见的分类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
本文将对这三种糖尿病类型进行详细的分类介绍,并探讨其临床表现特点。
一、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又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是由于免疫介导的胰岛β细胞破坏所导致的胰岛素缺乏。
1型糖尿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发病较突然。
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和乏力等症状。
患者血糖水平明显升高,需进行胰岛素替代治疗以维持正常的生活和生长发育。
二、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又称成人型糖尿病(NIDDM),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所致。
2型糖尿病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尤其是中老年人。
与1型糖尿病不同,2型糖尿病的发病过程较为缓慢,往往伴随着肥胖、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等代谢紊乱。
临床表现包括多尿、多饮、多食、疲倦乏力等症状。
2型糖尿病治疗方案包括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口服药物以及必要时的胰岛素治疗等,旨在维持血糖水平的正常范围。
三、妊娠糖尿病妊娠糖尿病是指在妊娠期发生的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升高的一种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的发生与妊娠激素水平升高有关。
临床上,患者可能会出现多尿、多饮、多食以及宫内胎儿过大等症状。
妊娠糖尿病的治疗以饮食控制和运动为主,部分病例可能需要胰岛素治疗,目的是维持孕妇和胎儿的安全。
总结:糖尿病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可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三种类型。
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缺乏引起,发病年龄多在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则是胰岛素分泌和抵抗双重问题,多见于中老年人;妊娠糖尿病发生在妊娠期,与激素水平变化有关。
对于不同类型的糖尿病,治疗方案也有所不同,包括胰岛素治疗、口服药物治疗、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等。
早期的糖尿病诊断和有效的治疗能够有效控制疾病的进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糖尿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典型的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
然而,并不是每个患者都具有这些症状,有的人甚至仅出现并发症的表现,如突然出现视物模糊,反复感染、肢体溃烂、肾功能损害等等。
2.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1、非同日两次空腹血糖达到或者超过mmol/L (126 mg/dl),其中空腹的定义为禁食8小时以上;
2、在75克葡萄糖糖耐力测试中,两小时后血糖高于L (200 mg/dl);
3、具有糖尿病症状并且随机血糖高于L (mg/dl)
符合以上三项的其中一项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5.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1、异常(空腹血糖在100-125 mg/dL之间)或葡萄糖耐量减低者(餐后2小时血糖在140-200 mg/dL之间);
2、有家族史者;
3、体型肥胖者,尤其那些“大肚子细腿”的人;
4、已经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或早发者;
5、以往怀孕时曾有过血糖升高或生育(体重4公斤以上)的女性;
6、出生时体重低或婴儿期体重比一般小孩轻的人;
7、年龄≥45岁者,糖尿病发病率随着年龄而增长,自45岁后明显上升,至60岁达高峰;
8、吸烟、体力活动少、生活压力大和精神持续紧张者;
9、长期使用一些影响糖代谢药物者,如、利尿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