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爬电距离的规定与设计(精.选)
电气爬电距离

电气爬电距离电气爬电距离,顾名思义,指的是电气设备在机械结构上爬电现象的距离。
爬电是电气设备中的一种较为危险的现象,也是电气设备设计和安装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
本文将以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什么是电气爬电、爬电距离的影响因素、如何计算爬电距离以及如何避免爬电现象。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什么是电气爬电。
电气爬电是指当电气设备之间的电压差超过一定值时,电流会在机械结构上产生漏电现象。
这种漏电现象不仅会影响设备的正常工作,还会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影响电气爬电距离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电压差:电压差越大,漏电现象越容易发生,因此,在设计电气装置时需要合理控制电压差。
2.环境湿度:环境湿度越大,电气爬电距离越小,因为湿度会导致电介质的绝缘性能下降。
3.表面污秽:机械结构表面的污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绝缘性能,增加电气爬电的风险。
4.材料选择:机械结构所选用的材料也会对爬电距离产生影响,应选择绝缘性能较好的材料。
然后,我们来了解一下如何计算电气爬电距离。
根据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规定,爬电距离的计算可以使用工频耐压试验方法。
具体来说,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计算:1.根据设备的使用环境确定环境类别,如干燥环境、湿润环境等。
2.根据环境类别选择合适的标准电压试验电压。
不同的环境类别对应不同的标准试验电压。
3.根据试验电压和环境类别查表,找出相应的爬电距离要求。
4.根据所选材料和机械结构的尺寸,计算出实际的爬电距离。
5.比较实际爬电距离与爬电距离要求,确保设备的安全性。
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避免电气爬电现象。
为避免电气爬电现象,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1.确保设备的电压差在安全范围内。
合理设计电气线路,减小电压差。
2.保持设备的干燥清洁。
定期清洗机械结构表面,防止灰尘和污物附着。
3.选用绝缘性能良好的材料。
在设计和制造中选择绝缘性能较好的材料,提高设备的绝缘等级。
4.加强绝缘检测和维护工作。
空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空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空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是两个与电气设备安全性相关的重要概念。
在电气领域中,保持适当的空气间隙和控制合理的爬电距离是确保电气设备正常工作和避免电气事故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从定义、重要性、计算方法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对空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空气间隙是指电气设备不同部件或导体之间的合适距离。
合理的空气间隙有助于防止电气设备中电弧放电、干扰、放电突击等问题的发生。
而爬电距离是指电气设备绝缘表面上两个导体之间的最短距离,主要用于防止导电部件之间的漏电和爬电现象。
空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首先,它们直接影响电气设备的安全性能。
合理的空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有助于减少电气设备中因电弧放电引起的火灾和爆炸等危险。
其次,它们也保证了设备的正常运行。
在电气设备中,如果空气间隙和爬电距离不足,可能会导致设备短路、漏电等问题,影响设备的性能和寿命。
因此,合理的空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对于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计算空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呢?计算方法主要基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其他相关标准的规定。
对于空气间隙,可以根据设备工作电压、环境条件、气候等因素进行计算。
一般来说,空气间隙的计算方法包括固定间隙法、相对间隙法和相对校正间隙法。
对于爬电距离,计算一般基于介质强度和工频电压。
根据计算结果,可以确定电气设备的空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是否符合安全要求。
实践中,空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要求在电气设备设计、生产和维护过程中都需要考虑。
首先,在电气设备设计和生产阶段,需要根据特定的要求和标准进行设计和测试。
例如,在高压开关设备中,必须满足一定的空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要求,以确保设备的安全性能。
其次,在设备维护和检修过程中,需要定期检测和维护设备的空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及时发现和排除潜在的安全隐患。
总之,空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是电气设备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保持适当的空气间隙和控制合理的爬电距离有助于确保电气设备的正常工作和避免电气事故的发生。
ul2231关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标准

一、概述在电气设备的设计、安装和运行过程中,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非常重要的指标。
它们直接影响着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制定相关的标准对于保障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二、爬电距离的标准1.1 爬电距离的定义爬电距离是指两个导电体之间在一定电压下不发生放电或击穿的最小距离。
它是衡量电气设备绝缘性能的重要指标。
1.2 爬电距离的国际标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制定了《IEC xxx 高电压试验技术空气和气体绝缘的爬电和液体的电气击穿试验》标准,其中规定了不同情况下的爬电距离要求。
1.3 爬电距离的国家标准我国《电气设备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标准GB 2423.5-1995对爬电距离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包括了不同电压等级下的爬电距禿要求、测量方法等内容。
三、电气间隙的标准2.1 电气间隙的定义电气间隙是指两个导电体之间安装设备时所预留的间距。
合理的电气间隙能够有效防止因接触而引起的放电和击穿现象,保障设备的安全运行。
2.2 电气间隙的国际标准《IEC xxx-3 绝缘配合标准第3部分:耐电压》以及《IEC xxx-4 绝缘的协调-第4部分:在电气设备中所选取的绝缘标准》对于电气间隙的要求做出了规范。
2.3 电气间隙的国家标准我国《含硅树脂零件通用技术条件》GB/T1695-2005中对于电气间隙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包括了材料、尺寸等要求。
四、标准的重要性3.1 保障设备的安全性符合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标准的设备能够有效地防止因接触而导致的放电和击穿现象,从而保障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
3.2 保障设备的可靠性合理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能够有效地提高设备的绝缘性能,降低因绝缘失效而引起的故障率,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3 促进电气设备的发展制定合理的爬电距禿和电气间隙标准能够推动电气设备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发展,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论爬电距禿和电气间隙作为电气设备安全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指标,其标准制定对于保障设备的安全运行、提高设备的可靠性、促进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 标准

电气间隙爬电距离标准电气间隙爬电距离标准。
电气间隙是指电气设备中两个导电部件之间的最小距离,它是保证设备安全运行的重要参数之一。
而爬电距离则是指在给定的电压下,两个导电部件之间不会发生击穿现象所需要的最小间隙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标准对于电气设备的设计、生产和运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标准是根据电气设备的额定电压来确定的。
一般来说,额定电压越高,对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要求就越严格。
在不同的电气设备中,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标准也会有所不同。
在进行电气设备的设计和生产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的要求来确定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这样才能保证电气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不会发生击穿和漏电现象,从而确保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
除了在设计和生产阶段严格控制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对于已经投入使用的电气设备,定期的维护和检测也是非常重要的。
定期的维护和检测可以及时发现电气设备中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问题,从而及时进行处理,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
在进行电气设备的维护和检测时,需要特别注意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变化情况。
一旦发现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不符合标准要求,就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进行绝缘处理、更换部件等,以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
总之,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标准是保证电气设备安全运行的重要依据,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的要求。
只有在设计、生产和运行过程中严格控制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才能确保电气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
同时,定期的维护和检测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问题,从而保障设备的安全运行。
多层板爬电距离的要求_概述及解释说明

多层板爬电距离的要求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文将探讨多层板爬电距离的要求,解释其概念、重要性以及相关的标准和指导要点。
由于电路板上经常存在不同电压等级的信号线,这些信号线之间必须保持足够的距离,以防止爬电现象的发生。
因此,在多层板设计中,合理安排信号线与地平面或其他信号线的距离是十分必要且关键的。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引言、多层板爬电距离的要求、解释说明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给出对本文研究内容的总体描述以及文章结构的布局,为读者提供明确清晰的指导。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多层板爬电距离的要求,并提供相应解释和说明。
通过了解该要求及相关因素、方法和标准,读者可以更好地进行多层板设计,并提高其爬电距离能力。
同时,我们也会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为该领域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以上便是本文“1. 引言”部分的内容,接下来将会进入“2. 多层板爬电距离的要求”部分的讨论。
2. 多层板爬电距离的要求2.1 爬电距离的概念爬电距离是指在多层印制电路板(PCB)设计中,两个不同电位之间的最小安全距离。
传统的双面和多层PCB设计通常需要考虑信号线和供电线之间的爬电距离。
2.2 多层板爬电距离的重要性多层板爬电距离是保证顺利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
良好的爬电距离可以避免各种问题,例如漏电、短路和火灾等安全隐患。
此外,适当的爬电距离还可以提高信号完整性并减少信号串扰。
2.3 标准和指导要点为了确保多层板设计中满足爬电距离要求,以下是一些理想条件和相关标准/指导要点:- 最小安全间隙:在多层板设计中,必须设置足够的空间来避免相邻信号或供电平面之间出现闪络。
根据应用场景以及标准化组织(如IPC)给出的建议或特定行业标准(如汽车、航空航天等),确定适当的最小安全间隙。
- 介质材料选择:选择合适的介质材料非常重要。
某些高绝缘性能的复合材料可以有效减少漏电风险,提高爬电距离。
- 厚度控制:爬电距离还与板上部分的厚度有关。
公称爬电距离和统一爬电距离

公称爬电距离和统一爬电距离 一、啥是公称爬电距离? 公称爬电距离,简单来说,就是在电气设备中,两个导电部分之间沿着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这个距离可是很重要的,它能防止在一定电压下,电流沿着绝缘表面“偷偷”跑过去,造成漏电等安全问题。
比如说家里用的插座,插座里面的金属片是导电的,但是它们之间有绝缘材料隔开。这个绝缘材料表面的距离,就和公称爬电距离有点类似。要是这个距离不够,万一哪天电压不稳定,电流就可能从绝缘表面跑过去,那可就危险了,可能会让人触电。
在高压开关柜里,公称爬电距离就更重要。比如说开关柜里的母线和其他带电部分,它们之间的绝缘材料表面的距离,就是公称爬电距离。如果这个距离设计得不合理,就可能导致在高电压下发生闪络现象,也就是电流突然从绝缘表面“跳”过去了,这会影响开关柜的正常运行,甚至引发安全事故。
二、那统一爬电距离又是啥? 统一爬电距离,就是为了保证电气设备在不同的使用环境和条件下,都能有足够的安全性能,而规定的一个标准爬电距离。它是根据各种因素综合考虑后确定下来的。
比如说,在一些比较潮湿的环境里,空气湿度大,绝缘材料的绝缘性能可能会下降。这时候,就需要更大的爬电距离来保证安全。统一爬电距离就考虑到了这些因素,不管是在潮湿的南方,还是干燥的北方,只要按照统一爬电距离的标准来设计和制造电气设备,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
再举个例子,像户外的高压电线杆上的绝缘子,它的爬电距离就需要按照统一爬电距离的标准来设计。因为绝缘子长期暴露在户外,要经受风吹日晒、雨淋等各种恶劣环境的考验。如果爬电距离不够,一旦遇到下雨天或者空气湿度大的时候,就很容易发生漏电现象,影响电力的正常输送。 比如说,一个新设计的高压开关柜,在确定它的公称爬电距离的时候,就要参考统一爬电距离的标准。如果统一爬电距离标准规定在某种电压等级下,爬电距离不能小于10厘米,那么这个开关柜的公称爬电距离就必须大于等于10厘米,这样才能保证开关柜的安全性能符合要求。
24v爬电距离标准_理论说明

24v爬电距离标准理论说明1. 引言1.1 概述在现代的电力工程领域,24V爬电距离标准是一项重要的技术要求。
这个标准定义了设备或元件安全运行所需的最小爬电距离,用于保护人员和设备免受电击风险。
本文将对24V爬电距离标准进行理论说明,并分析其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概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让读者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接下来,第二部分将详细介绍24V爬电距离标准的定义、工程安全中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第三部分将通过实际应用场景和案例分析探讨24V爬电距离标准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情况。
然后,在第四部分将探讨影响24V爬电距离标准的因素以及相应的控制方法。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强调24V爬电距离标准的重要性,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和展望。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主要是对24V爬电距离标准进行理论说明,并分析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通过对影响因素和控制方法的探讨,旨在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以确保电力工程中设备安全运行。
此外,本文也希望能够引起更多关于24V爬电距离标准的研究兴趣,并提出进一步深入研究该领域的建议。
2. 24V爬电距离标准的理论说明:2.1 什么是24V爬电距离标准:24V爬电距离标准是指在电气工程中,对于使用24V电压系统的设备和线路,规定了其爬电距离的限制。
所谓爬电距离,就是指当两条不同电位的导体之间存在绝缘障碍时,在特定条件下允许的最大间隔距离。
这个标准起到保护工程安全以及防止漏电造成伤害和事故的作用。
2.2 爬电距离对工程安全的重要性:爬电距离对于工程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合理控制爬电距离可以有效避免导体之间发生放电、击穿现象,从而减少火灾和其他事故发生的概率。
另一方面,在一些特殊行业领域,如化学、冶金等领域,过小或者过大的爬电距离都会对设备运行产生不良影响或者可能造成人身伤害。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原创实用版】目录1.介绍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2.阐述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概念3.详述我国对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标准规定4.分析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的重要性5.结论: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在保障电气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正文一、介绍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电气设备设计、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的两个重要参数。
为了确保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国家标准。
本文将围绕这两个参数,详细阐述相关国标要求及其重要性。
二、阐述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概念1.爬电距离:指在正常运行条件下,设备表面允许的电场强度与空气介质击穿电场强度之比。
简而言之,爬电距离就是设备在不发生击穿现象的前提下,可以承受的最高电压。
2.电气间隙:指在设备正常运行时,设备内部各带电部件之间的最小距离。
电气间隙的作用是防止设备内部产生放电现象,从而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
三、详述我国对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标准规定我国对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标准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规定了不同电压等级、不同使用环境的设备应满足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要求。
2.提出了设备设计、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应遵循的相关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3.明确了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检测、评估和监督程序,以确保设备始终处于安全状态。
四、分析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的重要性1.保障电气设备安全:严格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标准可以降低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发生击穿、短路等事故的风险,从而确保人身和财产安全。
2.提高产品质量:遵守国标要求可以促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3.促进产业发展:统一的国标可以降低产品在设计、生产、检测等环节的成本,推动整个行业的持续发展。
4.维护国家利益:严格的国标有助于确保我国电气设备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维护国家利益。
五、结论总之,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在保障电气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rd. All empires fall, you just have to know where to push. IEC 60335-1: 2001新标准的变化简介
广州日用电器检测所 陈灿坤 罗军波 IEC 60335-1:2001《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 通用要求》(第四版)标准在2001年5月公布,但由于配合使用的各个产品《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 XX特殊要求》很多还没有制订出来,所以目前还没有普遍使用2001版本的《通用要求》。
与第三版相比,新版标准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在爬电距离和电气间 All empires fall, you just have to know where to push. 隙方面有了很多变化。可以预见这些变化将会影响全世界未来10年家用电器及类似产品的结构设计,希望引起相关人员的注意,尤其是家电产品设计和测试方面人员的足够重视。
欧洲标准化组织在2002年对EN60335-1进行了换版,而中国国家标准GB4706.1相信很快更新。据悉全国家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经于2003年9月在烟台召开了GB4706.1-XXXX标准的起草工作会议,有希望在今年内完成征求意见稿。
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给大家介绍一下标准制订的一些背景情况,并重点对变化较大的第29章作简单介绍。
背景介绍:在过去40多年里,第一版(1976),第二版(1988),第三版(1991)标准关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内容要求一直没有什么变化。它们都是以过去积累的经验为基础制订出来的,但是现在看来这些要求相对保守,留有余地太多,或者说对制造商的要求高了。
例如:对于230V和小于130V的危险带电部件与易触及部件之间都是8mm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要求和同样的交流耐压测试值的要求。虽然TC 61(制订IEC 60335标准的委员会)早在编写第三版时,就已经注意到这些内容要求不尽合理,并打算修改,可是由于在这方面经验不足,更改条件还不成熟,所以被耽搁了好几年。最近几年,随着IEC60664绝缘配合系统系列标准的不断完善,对于直流电压小于1000V和交流电压小于1500V绝缘配合有了更明确和具体的电气间隙和耐压要求,TC 61委员会就有了修订标准的技术基础。因而参照IEC 60664所制订的新版IEC 60335与旧版相比,有很多变化,并且这些新增内容比较复杂,不太容易理解和掌握。
变化介绍: 第3章定义:在新的标准中引入了一些新的概念,原来的一些定义稍作了改动。 3.3.5功能绝缘functional insulation:为实现电器正确功能,两导电体之间的绝缘,没有安全的功能。其实这也不是“新”的概念,在开关标准、电子产品标准早就有这个概念了。大家不妨打开GB4943-1995(idt IEC 60950-1:1991)《信息技术设备(包括电气事务设备)的安全》标准,我们就会发现有类似的概念1.2.9.1“工作绝缘:设备正常工作所需的绝缘,并不起防电击作用”。
最常见的功能绝缘的例子:PCB板上带电件之间的绝缘,如图1中所示,
带电件1和带电件2之间的绝缘即为功能绝缘。而在IEC60335-1:1991版中,会把它当作基本绝缘来考核。
第13.3条:电气强度试验电压发生了变化。IEC60335-1:1991(第三版)标准的要求:
试验电压值: ——对其他基本绝缘为 1000V
——对附加绝缘为 2750V
——对加强绝缘为 3750V
可以认为器具内部的部件工作电压都是小于250V,按额定电压小于250V的水平来考核的。但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白色家电采用新的技术,譬如家用空调变频技术,微波炉高压倍压电路等,器具使用的是220V的额定电源电压,但在器具内部可能出现高于电源电压的工作部件,有的部件工作电压高达数千伏。经过大量的实践,技术专家们觉得应该修改第三版标准不分工作电压考核的情况。请看标准中的表4: 表4-电气强度试验电压 绝缘 试验电压V 额定电压V 工作电压 SELV ≤150V >150V且≤250V >250V 基本绝缘 500 1000 1000 1.2U+700
附加绝缘 1000 1750 1.2U+1450
加强绝缘 2000 3000 2.4U+2400
我们可以看到,附加绝缘和加强绝缘的试验电压从原来的2750V和3750V分别下降到了1750V和3000V,但是增加了对工作电压大于250V的部件/位置的试验。
第14章:瞬时过电压(冲击电压试验),它与29章电气间隙试验密切相关。通俗地说,瞬时过电压试验模拟闪电瞬时引入的一个高电压,看看器具的电气承受能力。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说它是第13章电气强度试验的延伸。
第22.3条:增加了直接插入插座式器具的插脚保持力的测试,要求经过70C处理1h后,沿插脚纵向施加50N拉力,插片不应有大于1mm的位移。
第29章: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和固体绝缘。由于采用了新的体系,而且与前面14章紧密相连,有必要先给大家理一理29章各条款的联系。
29章提出总的要求: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和固体绝缘要能够承受电气应力,是充分的。
29.1条 电气间隙的要求,并提出基本绝缘和功能绝缘的电气间隙可以减小的条件和试验。
29.1.1条 基本绝缘的电气间隙要求; 29.1.2条 附加绝缘的电气间隙要求:按表16中基本绝缘的限值; 29.1.3条 加强绝缘的电气间隙要求:按表16中的限值,但采用额定冲击电压更高一级别的限值。
29.1.4条 功能绝缘的电气间隙要求:按表16的限值,但某些情况可以不考虑(例外情况)。 29.1.5条 对工作电压大于额定电压的情况电气间隙的要求; 29.2条 爬电距离的要求; 29.2.1条 基本绝缘的爬电距离要求:按表17; 29.2.2条 附加绝缘的爬电距离要求:按表17中基本绝缘的限值; 29.2.3条 加强绝缘的爬电距离要求:按表17中两倍于基本绝缘的限值; 29.2.4条 功能绝缘的爬电距离要求:按表18,但某些情况可以不考虑(例外情况);
29.3条 附加绝缘和加强绝缘的固体绝缘(穿通绝缘)距离要求;
为方便理解,试归纳查电气间隙的步骤如下: 步骤一:根据过电压类别、额定电压查标准中表15得出额定冲击电压; 步骤二:查表16得出基本绝缘电气间隙; 步骤三:必要时,按一定的条件减少基本绝缘的电气间隙; 步骤四:按不同的绝缘,得出相应的电气间隙。
解释:
举例:问某220V额定电压电吹风内部布线到外壳外表面,沿外壳安装缝(如图2) 的电气间隙是多少? 从防触电的角度分析,内部布线的绝缘层提供基本绝缘防护,风扇外壳提供附加绝缘防护,两者合称双重绝缘。现在要考核附加绝缘的电气间隙。
步骤一:查表15得知额定电压220V,过电压类别II的情况下额定冲击电压2500V;
步骤二:查表16得出基本绝缘在额定冲击电压2500V情况下最小电气间隙为2.0mm;
步骤三:按29.1.2条附加绝缘是采用基本绝缘的限值,即2.0mm。 而按IEC60335-1:1991标准,查表得到4.0mm的限值,由此可见,要求的确是降低了。
IEC60335-1:2001 表15-额定冲击电压
额定电压V 额定冲击电压V 过电压类别 I II III ≤50 330 500 800
>50且≤150 800 1500 2500
>150且≤300 1500 2500 4000
IEC60335-1:2001 表16-最小电气间隙 额定冲击电压(V) 最小电气间隙(mm)注1
330 0,5注2
500 0,5注2
800 0,5注2
1500 1,0注3
2500 2,0注3
4000 3,5注3
6000 6,0注3
8000 8,5注3
10000 11,5注3
注1:这些尺寸要求只适合于空气中的电气间隙。
注2:由于大规模生产会产生一些误差,比标准IEC 60664中更小的电气间隙要求因此未被采用。
注3:在整个产品寿命周期里,有可能会造成间隙的减少,考虑到这些原因,表16的要求比标准IEC 60664中最小间隙增加了0.5mm。
IEC60335-1:2001 表17-基本绝缘的最小爬电距离 工作电压(V) 爬电距离(mm) 防污等级 1 2 3 材料组别 材料组别 Ⅰ Ⅱ Ⅲa/Ⅲb Ⅰ Ⅱ Ⅲa/Ⅲb ≤50 0.2 0.6 0.9 1.2 1.5 1.7 1.9
a
>50 且 ≤125 0.3 0.8 1.1 1.5 1.9 2.1 2.4
>125 且 ≤250 0.6 1.3 1.8 2.5 3.2 3.6 4.0
>250 且 ≤400 1.0 2.0 2.8 4.0 5.0 5.6 6.3
>400 且 ≤500 1.3 2.5 3.6 5.0 6.3 7.1 8.0
>500 且 ≤800 1.8 3.2 4.5 6.2 8.0 9.0 10.0
>800 且 ≤1000 2.4 4.0 5.6 8.0 10.0 11.0 12.5
>1000 且 ≤1250 3.2 5.0 7.1 10.0 12.5 14.0 16.0
>1250 且 ≤1600 4.2 6.3 9.0 12.5 16.0 18.0 20.0
>1600 且 ≤2000 5.6 8.0 11.0 16.0 20.0 22.0 25.0
>2000 且 ≤2500 7.5 10.0 14.0 20.0 25.0 28.0 32.0
>2500 且 ≤3200 10.0 12.5 18.0 25.0 32.0 36.0 40.0
>3200 且 ≤4000 12.5 16.0 22.0 32.0 40.0 45.0 50.0
>4000 且 ≤5000 16.0 20.0 28.0 40.0 50.0 56.0 63.0
>5000 且 ≤6300 20.0 25.0 36.0 50.0 63.0 71.0 80.0
>6300 且 ≤8000 25.0 32.0 45.0 63.0 80.0 90.0 100.0
>8000 且 ≤10000 32.0 40.0 56.0 80.0 100.0 110.0 125.0
>10000 且 ≤40.0 50.0 71.0 100.0 125.0 140.0 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