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GB4943—2001标准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合集下载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电气间隙是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大小和老化现象无关。

电气间隙能承受很高的过电压,但当过电压值超过某一临界值后,此电压很快就引起电击穿,因此在确认电气间隙大小的时候必须以设备可能会出现的最大的内部和外部过电压(脉冲耐受电压为依据)。

在不同场合使用同一电气设备或运用过电压保护器时所出现的过电压大小各不相同。

因此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将过电压分为Ⅰ至Ⅳ四个等级。

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

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

在绝缘材料表面会形成泄漏电流路径。

若这些泄漏电流路径构成一条导电通路,则出现表面闪络或击穿现象。

绝缘材料的这种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它是由长时间加在器件上的工作电压所引起的,器件周围环境的污染能加速这一变化。

因此在确定端子爬电距离时要考虑工作电压的大小、污染等级及所运用的绝缘材料的抗爬电特性。

根据基准电压、污染等级及绝缘材料组别来选择爬电距离。

基准电压值是从供电电网的额定电压值推导出来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进入我们的家庭,为保证使用者的人身安全,世界各国均有相关法规以约束电器产品对人身造成的各种伤害。

因此,安全性设计在产品的整个设计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安全距离是在产品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在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实际测量中往往有不同的结果差异、本篇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就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的安全标准要求做一下概括总结,谈谈以下几点理解。

1 名词解释1、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空间距离),爬电距离(沿面距离)和绝缘穿透距离。

2、电气间隙: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空气测量的最短距离。

GB4943-2001_基本要求

GB4943-2001_基本要求

GB4943-2001 2. GB4943-2001要求 2.2.4 绝缘的方式,有下述两种型式
Safety
- 固态或是硬式绝缘物,且沿其表面需具有足够之厚度 及沿面距离 - 足够之空间距离 2.2.5 在选用绝缘材质时,需考虑下列诸因素
- 电气强度 - 耐热强度 - 机械强度 - 工作电压之频率 - 工作环境(如温度、压力、溼度及污染程度)
GB4943-2001 2. GB4943-2001要求
Safety
e. 额定电流,单位为 mA 或 A 。 f. 制造商名称,或商标符号或辨识符号。 g. 设备的型号。 h. 如设备为Class Ⅱ,则需加入 " " 的符号
註:1.可以有额外的标示,但是先决条件是不可以造成误 导或混淆。 2.如设备不直接到mains,则可不标示出V,A或Hz。
GB4943-2001 2. GB4943-2001要求
Safety
2.1.2 标示 (1)种类 A. 电源介面标示:设备外表应有额定电力标示(如铭板),清楚 告知设备的正确使用电压,频率,电流。标示内须包含 a. 额定电压或是额定电压范围,单位为V。 b. 输入电压为直流,则需加上“ ”的符号 c. 额定频率或额定频率范围,单位为 Hz。 d. 如这设备须连接至多相电力系统,则需另外标 示相 数,例如:2?,3?等
GB4943-2001 2. GB4943-2001要求 2.2.7 各式绝缘之适用情形如下:
Safety
A.操作型: a. 介于两不同电压之零件间; b. 介于ELV电路(或SELV电路)及接地的导电零件之
间。
B.基本型: a. 介于具危险电压零件及接地的导电零件之间; b. 介于具危险电压零件及依赖接地的SELV电路之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一、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1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

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

在绝缘材料表面会形成泄漏电流路径。

若这些泄漏电流路径构成一条导电通路,则出现表面闪络或击穿现象。

绝缘材料的这种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它是由长时间加在器件上的工作电压所引起的,器件周围环境的污染能加速这一变化。

因此在确定端子爬电距离时要考虑工作电压的大小、污染等级及所运用的绝缘材料的抗爬电特性。

根据基准电压、污染等级及绝缘材料组别来选择爬电距离。

基准电压值是从供电电网的额定电压值推导出来的。

2电气间隙: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大小和老化现象无关。

电气间隙能承受很高的过电压,但当过电压值超过某一临界值后,此电压很快就引起电击穿,因此在确认电气间隙大小的时候必须以设备可能会出现的最大的内部和外部过电压(脉冲耐受电压为依据)。

在不同场合使用同一电气设备或运用过电压保护器时所出现的过电压大小各不相同。

因此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将过电压分为Ⅰ至Ⅳ四个等级。

可见,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实际是两个相关参数,都是针对电气绝缘性而来。

特别是在继电器、开关等工控产品的选用中,需要遵守相关标准的同时,还要按实际的使用环境要求(气压、污染等),设定合适的爬电距离及电气间隙,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电气性能的稳二、设定爬电距离及电气间隙一般选型是按以下步骤进行:1、确定电气间隙步骤确定工作电压峰值和有效值;确定设备的供电电压和供电设施类别;根据过电压类别来确定进入设备的瞬态过电压大小;确定设备的污染等级(一般设备为污染等级2);确定电气间隙跨接的绝缘类型(功能绝缘、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加强绝缘)。

1、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_图文解释详解

1、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_图文解释详解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量方法电气间隙Clearance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大小和老化现象无关。

电气间隙能承受很高的过电压,但当过电压值超过某一临界值后,此电压很快就引起电击穿,因此在确认电气间隙大小的时候必须以设备可能会出现的最大的内部和外部过电压(脉冲耐受电压为依据)。

在不同场合使用同一电气设备或运用过电压保护器时所出现的过电压大小各不相同。

因此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将过电压分为Ⅰ至Ⅳ四个等级。

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

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爬电距离在绝缘材料表面会形成泄漏电流路径。

若这些泄漏电流路径构成一条导电通路,则出现表面闪络或击穿现象。

绝缘材料的这种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它是由长时间加在器件上的工作电压所引起的,器件周围环境的污染能加速这一变化。

因此在确定端子爬电距离时要考虑工作电压的大小、污染等级及所运用的绝缘材料的抗爬电特性。

根据基准电压、污染等级及绝缘材料组别来选择爬电距离。

基准电压值是从供电电网的额定电压值推导出来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进入我们的家庭,为保证使用者的人身安全,世界各国均有相关法规以约束电器产品对人身造成的各种伤害。

因此,安全性设计在产品的整个设计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安全距离是在产品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在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实际测量中往往有不同的结果差异、本篇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就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的安全标准要求做一下概括总结,谈谈以下几点理解。

一.名词解释:1、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空间距离),爬电距离(沿面距离)和绝缘穿透距离。

开关电源安规要求

开关电源安规要求

开关电源安规要求安规知识解读以下如未特别说明,安规要求均指GB4943-20011、基本绝缘:对防电击提供基本保护的绝缘。

2、加强绝缘:除基本绝缘外施加的独⽴的绝缘,⽤于确保基本绝缘⼀旦失效时仍能防⽌电击。

3、电⽓间隙(clearance):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的最短空间距离。

4、爬电距离(creepage distance):沿绝缘表⾯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的最短路径。

5、Y1电容可以认为具有加强绝缘的功能。

初—次级跨接的电容⽤Y1初—地之间可⽤Y2电容(1.5.7.1)⼯程师设计时常见错误:没有Y1和Y2电容的使⽤概念,以致初---次级之间也“不知不觉”地⽤了Y2电容。

6、设备的防电击保护类别:Ⅰ类设备:采⽤基本绝缘,⽽且有保护接地导体;Ⅱ类设备:采⽤双重绝缘,这类设备既不依靠保护接地,也不依靠安装条件的保护措施;Ⅲ类设备:SELV供电,且不会产⽣危险电压;7、电源上的铭牌标⽰i.电源额定值标志1)额定电压及电流对具有额定电压范围的设备:100V—240V; 2.8A100V—240V; 2.8—1.1A200V—240V; 1.4A对多个额定电压:120/ 220V ; 2.4/1.2A2)电源的性质符号:直流——交流~(GB8898-2001) ii.制造⼚商名称或商标识别标记iii.型号iv.符号“回”,仅对Ⅱ类设备适⽤。

⼯程师设计时常见错误:Ⅱ类设备⼤标贴没有“回”字符没有LOGO或LOGO与认证证书不是同⼀公司交流输⼊性质⽤“AC”表⽰,不⽤“~”表⽰具有额定电压范围或多个额定电压的设备,电流标⽰本应是“100V—240V;2.8—1.1A”或“120/ 220V ; 2.4/1.2A”,错写成“100V—240V; 1.1—2.8A”或“120/ 220V ; 1.2/2.4A”8、保护接地和等电位连接端⼦标⽰预定要与保护接地导线相连的接线端⼦应标⽰符号,该符号不能⽤于其它接地端⼦。

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是指两个电极之间的距离,通常用于描述电气设备中的绝缘
距离。

而爬电距离则是指在绝缘表面上的两个电极之间的最短距离,
这个距离通常用于描述高压设备中的绝缘距离。

在电气设备中,电气间隙的大小对设备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如果电
气间隙太小,就会导致电弧放电,从而引起火灾或爆炸等严重事故。

而如果电气间隙太大,就会导致电气设备的效率降低,从而浪费能源。

因此,在设计电气设备时,需要根据设备的工作电压、电流和环境温
度等因素来确定合适的电气间隙。

通常情况下,电气间隙的大小应该
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以确保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而在高压设备中,爬电距离的大小同样对设备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如果爬电距离太小,就会导致电弧放电,从而引起火灾或爆炸等严重
事故。

而如果爬电距离太大,就会导致设备的绝缘性能下降,从而影
响设备的可靠性。

因此,在设计高压设备时,需要根据设备的工作电压、电流和环境温
度等因素来确定合适的爬电距离。

通常情况下,爬电距离的大小应该
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以确保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总之,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都是电气设备中非常重要的参数,它们的大小直接影响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因此,在设计和使用电气设备时,需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标准和规定,以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

电器产品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测量

电器产品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测量
沟槽。 b)所考虑的V形沟槽路径在 GB4943,GB8898,GB19212.1 包
整理课件
10
二)确定爬电距离步骤
确定工作电压的有效值或直流值;
确定材料组别(根据相比漏电起痕指数,其划分为:Ⅰ组材料, Ⅱ组材料,Ⅲa 组材料, Ⅲb组材料。注:如不知道材料组别, 假定材料为Ⅲb 组) 确定污染等级; 确定绝缘类型(功能绝 缘、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加强绝缘) 电气间隙、爬电距离 的要求值: 电气间隙根据测量的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
电产品品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测量
依据标准IEC60335-1(GB/4706.1)、IEC60664-1E GB/T16935.1-2008第6.2条,GB8898、GB4943、GB2099.1、 GB16915.1、GB14536.1、GB15092.1、GB19212.1、GB7000.1、
GB12350、
整理课件
7
一.名词解释: 1、 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空间距离),爬 电距离(沿面
距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和绝缘穿透距离。 2、 电气间隙: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
空气测量的最短距离。 3、 爬电距离: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
绝绝缘表面测量的最短距离。 4、 一次电路:一次电路是直接与交流电网电源连接的电路。 5、 二次电路:二次电路是不与一次电路直接连接,而是由位
从对一次电路二次电路的名词定义可以看出,二次电路可能是安全可触及的, 也可能是危险带电的;一个设备内可能同时存在一次电路和二次电路,例如预 定与电网电源直接相连使用的电源适配器;一个设备也可能本身就是二次电路 ,例如采用一台发电机或电池供电的设备。在理解和区分一次电路和二次电路 的基础上,也就理解标准中为什么二次电路中也有对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加 强绝缘等的电气间隙的要求。

电器产品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测量

电器产品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测量

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 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 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 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
爬电距离:
在绝缘材料表面会形成泄漏电流路径。若这些泄 漏电流路径构成一条导电通路,则出现表面闪络或击 穿现象。绝缘材料的这种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它是 由长时间加在器件上的工作电压所引起的,器件周围 环境的污染能加速这一变化。
爬电距离的测量:主要考虑因素为正常使用中预期会出现的电 压,、污染等级、材料组别
一)X值的选取
1)GB4943,GB19212.1,GB15092.1 中从污染等级的角 度规定了的 X宽度是相同的
污染等级
X宽度
1
0.25mm
2
1.0mm
3
1.5mm
注:如果涉及到的电气间隙小于 3mmm,则沟槽宽度 X最 小可减小到该距离的1/3。
二)确定爬电距离步骤
确定工作电压的有效值或直流值;
确定材料组别(根据相比漏电起痕指数,其划分为:Ⅰ组材料, Ⅱ组材料,Ⅲa 组材料, Ⅲb组材料。注:如不知道材料组别, 假定材料为Ⅲb 组) 确定污染等级; 确定绝缘类型(功能绝 缘、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加强绝缘) 电气间隙、爬电距离 的要求值: 电气间隙根据测量的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
二)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的测量路径。 a)所考虑的路径包括一个具有任一深度而宽度≧Xmm的平行边
沟槽。 b)所考虑的V形沟槽路径在 GB4943,GB8898,GB19212.1 包
括内角角度,而宽度大于 Xmm。 在 GB15092.1 开关中路径包括宽度大于 Xmm,对角度没有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