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479312007标准中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合集下载

电子产品检测中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确定观察

电子产品检测中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确定观察

电子产品检测中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确定观察电子产品检测中,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是两个重要的参数,用于评估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重点介绍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检测方法和观察结果。

电气间隙是指充电电路或电气设备中两个相邻的导电部件之间的距离,用于防止电弧放电和电击等安全问题。

在电子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电气间隙的要求通常是根据产品的功率大小、电压等级以及工作环境来确定的。

对于高电压和高功率的产品,电气间隙要求较大,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电气间隙的检测主要是通过人工观察和测量实施的。

人工观察电气间隙的方法是将待测产品放置在规定条件下(如规定的环境温度和湿度等),然后通过肉眼观察产品内部的相关导电部件之间的距离。

观察可以直接进行,也可以通过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来辅助。

观察时,需要注意导电部件之间是否存在明显的接触或短路现象,以及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的间隙大小。

除了观察,还可以通过测量的方式来确定电气间隙。

测量时,使用测量工具(如游标卡尺、光电尺等)来测量导电部件之间的距离。

测量结果需要与产品设计要求进行对比,以确定电气间隙是否符合要求。

爬电距离是指电气设备绝缘表面上两个不同电位间的最短距离,用于避免绝缘击穿和电弧放电带来的安全隐患。

爬电距离的要求主要根据产品的工作电压和工作环境来确定。

对于高电压和潮湿环境下的产品,爬电距离要求较大。

爬电距离的检测主要是通过绝缘试验来实施的。

绝缘试验是将产品的绝缘表面置于指定的电压下,通过观察电气设备绝缘表面是否发生击穿来确定爬电距离。

试验时,需要根据产品的工作电压和工作环境确定合适的试验电压。

试验电压可以是直流电压或交流电压,具体选择取决于产品的特点和要求。

在试验过程中,需要观察绝缘表面是否出现电弧放电或击穿现象,并记录试验电压与观察结果之间的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检测方法和观察结果可能因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法规和标准而有所不同。

在进行电子产品检测时,需要参考相应的法规和标准,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电器产品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测量

电器产品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测量
沟槽。 b)所考虑的V形沟槽路径在 GB4943,GB8898,GB19212.1 包
整理课件
10
二)确定爬电距离步骤
确定工作电压的有效值或直流值;
确定材料组别(根据相比漏电起痕指数,其划分为:Ⅰ组材料, Ⅱ组材料,Ⅲa 组材料, Ⅲb组材料。注:如不知道材料组别, 假定材料为Ⅲb 组) 确定污染等级; 确定绝缘类型(功能绝 缘、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加强绝缘) 电气间隙、爬电距离 的要求值: 电气间隙根据测量的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
电产品品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测量
依据标准IEC60335-1(GB/4706.1)、IEC60664-1E GB/T16935.1-2008第6.2条,GB8898、GB4943、GB2099.1、 GB16915.1、GB14536.1、GB15092.1、GB19212.1、GB7000.1、
GB12350、
整理课件
7
一.名词解释: 1、 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空间距离),爬 电距离(沿面
距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和绝缘穿透距离。 2、 电气间隙: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
空气测量的最短距离。 3、 爬电距离: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
绝绝缘表面测量的最短距离。 4、 一次电路:一次电路是直接与交流电网电源连接的电路。 5、 二次电路:二次电路是不与一次电路直接连接,而是由位
从对一次电路二次电路的名词定义可以看出,二次电路可能是安全可触及的, 也可能是危险带电的;一个设备内可能同时存在一次电路和二次电路,例如预 定与电网电源直接相连使用的电源适配器;一个设备也可能本身就是二次电路 ,例如采用一台发电机或电池供电的设备。在理解和区分一次电路和二次电路 的基础上,也就理解标准中为什么二次电路中也有对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加 强绝缘等的电气间隙的要求。

对GB4943-2001中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要求的几点理解

对GB4943-2001中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要求的几点理解

对GB4943-2001中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要求的几点理解来源:赛宝信息中心作者:佚名时间:2007-09-03 09:45:57 字体:[大中小] 收藏我要投稿GB4943-2001(IEC60950:1999)中对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要求相对于其他标准较有特色。

下面是对GB4943-2001第2.10条的一些理解。

1.从保证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尺寸的目的来理解明确保证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尺寸的目的是理解和实施执行以及对其进行检测的基础。

根据标准表述“电气间隙的尺寸应使得进入设备的瞬态过电压和设备内部产生的峰值电压不能使其击穿。

爬电距离的的尺寸应使得绝缘在给定的工作电压和污染等级下不会产生闪络或击穿(起痕)。

”,可以看出,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防范对象和考核目的不同。

电气间隙防范的是瞬态过电压或峰值电压;而爬电距离是考核绝缘在给定的工作电压和污染等级下的耐受能力。

就如何确定电气间隙的要求,标准第43页的注4表述为,“在表2H中按额定电源电压和污染等级来选择合适的列,再按等于工作电压的电源来选择适当的行,注意最小电气间隙值”,令人费解。

该段的英文原文为“Select the appropriate column in table 2H for the nominal AC MAINS SUP PLY voltage and Pollution Degree. Select the row appropriate to a WORKING VOLTAGE equal to the AC MAINS SUPPLY voltage. Note the minimum CLE ARANCE requirement.”可见,应将“再按等于工作电压的电源来选择适当的行”翻译为“再按等于电源电压的工作电压来选择适当的行”,理解起来也就非常轻松了。

另外,表2K中第1行第4列中“额定电源电压>300V~≤600V(瞬态额定值4000V)”应为“额定电源电压>300V~≤600V(瞬态额定值2500V)”2001版IEC60950已经将表2H和表2K中第1行内容的作了改变,由原来的“额定电压xxxV(瞬态电压值xxxxV)”变更为“瞬态电压值xxxxV(额定电压xxxV)”,这一变化表面上看只是顺序的简单重排,但新版本显然更强调和体现了“电气间隙的尺寸应使得进入设备的瞬态过电压和设备内部产生的峰值电压不能使其击穿”这一原则要求,版本的变更无疑更加有助我们理解标准的深刻含义。

浅析GB 标准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浅析GB 标准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1、电气间隙就是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 部件与设备界面之间必须维持一个不会产生空气介质被 击穿的安全距离。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和导电零部件与 设备界面之间,当其中的空气间隙小到一定程度时,在 电场的作用下空气介质将被击穿,绝缘会永久失效或者 暂时失效。
2、在确定两种不同额定电气强度材料之间的最短 距离时,由于空气的额定电气强度通常是最弱的,因此两 个导电部件之间的爬电距离由空气的绝缘性能来决定的。
实际表现
防止短路,达到试验中电气强度的要 1 功能性要求
求,偶然性的浪涌,瞬时过电压;
导电性微粒或灰尘,潮湿和冷凝水的 2 工作环境要求
堆积,海拔高度的变化;
3 电路工作要求 开关负载,内部提升电压;
绝缘属性的 热应力和机械应力,绝缘漏电起痕的

要求
特性。
表 4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决定因素解释
图 4 爬电距离要求的查询步骤
尺寸应使得进入设备的瞬态过电压和设备内部产生的峰 值电压不能使其击穿,详细要求见 2.10.3。”电气间隙的 要求涉及 GB4943-2001 标准表 2H、2J 和 2K 三个表。 表 2H 和 2J 适用于一次电路的电气间隙要求;表 2K 适 用于二次电路的电气间隙要求。
GB4943-2001 标准第 2.10.3.2 条注 4:“确定电气 间隙使用表 2H 和表 2J:在表 2J 中按额定电源电压和 污染等级来选择合适的列,再按等于工作电压的电源电 压来选择适当的行。注意最小电气间隙值。
3.3 确定最小电气间隙的替换方法
GB4943-2001 标准第 2.10.3 条相关的确定最小电气间隙的替 换方法见 GB4943-2001 标准附录 G,现将有关方法用方框图型式 标示出来。以便于更好的理解和确定最小电气间隙的替代方法。

浅议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正确检测

浅议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正确检测

文/程滔提要:正确理解标准中关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内在涵义,是准确检测和防止漏检误判的关键。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家用电器产品一项重要的安全检测项目,由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不符合标准要求而发生安全事故的事例屡见不鲜。

家电产品的形状各式各样,结构复杂,使用的材料既有金属,也有塑料等非金属。

因此,正确理解标准中关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内在涵义,是准确检测和防止漏检误判的关键。

对家用电器产品的安全性检测,目前执行的主要标准是GB4706.1—2005《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第1部分:通用要求》。

该标准等效采用IEC60335.1:2004(Ed4.1)。

GB4706.1标准中29.1和29.2条款已明确电器产品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应分别不应小于表16、表17,表18的规定值。

对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一般人都会这样认为,导电部分之间当然存在着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考核问题。

那么,导电部体与器具的外壳(或易触及部件)是否也要考核呢?GB/T16935.1—1997是这样定义的:电气间隙是指两导部分在空气中的最短距离;爬电距离是指两导电部分之间沿缘绝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GB4706.1—2005标准的解释则更加明确,电气间隙:“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或一个导电部件与器具的易触及表面之间的空间最短距离。

”爬电距离:“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或一个导电部件与器具的易触及表面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测量的最短路径。

”下面就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几种主要形式的检测谈点浅见。

1、不同极性的带电部件之间。

在检测过程中,常会碰到有防止污物沉积保护,无防止污物沉积保护和漆包线绕组三种情况。

对于裸露的带电元件的安装回路间的间隙应予考核,不可认为在同一回路中不存在考核问题,如电吹风交错的发热丝之间。

2、带电部件与其他基本绝缘的金属部件之间。

如何判别是否有污物沉积保护?有适当的防尘外壳,且其中不会产生粉末的电器内部,可认为具有防止污物沉积保护,如台风扇底座内的琴键开关。

GB4793_1_2007与GB4943_2001标准的差异对照

GB4793_1_2007与GB4943_2001标准的差异对照
表 3 介电强度试验的差异
标 准 试 验 电 压 GB 4943 查表 5B GB 4793.1 查表 9
施 加 时 间 60s 5s
判 定 方 法 是否击穿 是否击穿
2) 接 触 电 流 测 试 接触电流测试是 GB 4943-2001 中的必测项目。
表 2 保护连接阻抗试验的差异
c) 设 计 使 用 交 流 电 网 电 源 作 为 通 信 传 播 媒 介 的 信 息技术设备。
GB 4793.1-2007 是用于试验和测量设备、工业 过程控制设备和实验室设备,该设备是专门为工业、 实 验 室 和 教 育 目 的 用 的 。这 样 的 设 备 包 括:
收 稿 日 期 :2008-05-26 作 者 简 介 :柳晓菁(1976-),山西运城人,工学博士,现就职于机械 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是测量、控制及 实验室电气设备安全测试和标准化等。
(In strum en tation Tech n ology & E con om y In stitute, B eijin g 100055) 【 摘 要 】 在 电 子 产 品 安 全 检 测 领 域 , G B 4 7 9 3 . 1 - 2 0 0 7 和 G B 4 9 4 3 - 2 0 0 1 是 我 国 两 大 现 行 通 用 国 家 标 准 。
间的电气间隙查 GB 4943-2001 的表 2H 和表 2J,二 次电路的电气间隙查 GB 4943-2001 的表 2K。对于爬 电距离,查 GB 4943-2001 的表 2L。
GB4793.1-2007 对于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量 步骤总结为:
1) 相 线 - 中 线 电 压 交 流 有 效 值 或 直 流 值 ,确 定 二 次电路的工作电压;

电路板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怎么规定的?

电路板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怎么规定的?

一般来说,爬电距离要求的数值比电气间隙要求的数值要大,布线时须同时满足这两者的要求(即要考虑表面的距离,还要考虑空间的距离),开槽(槽宽应大于1mm只能增加表面距离即爬电距离而不能增加电气间隙,所以当电气间隙不够时,开槽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开槽时要注意槽的位置、长短是否合适,以满足爬电距离的要求。

422元件及PCB的电气隔离距离:(电气隔离距离指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综合考虑)对于I类设备的开关电源(本公司的大部分开关电源均为I类设备),在元件及PCB板上的隔离距离如下:(下列数值未包括裕量)a、对于AC-DC电源(以不含有PFC电路及输入额定电压范围为100-240V〜为例)b、对于AC- DC电源(以含有PFC电路及输入额定电压范围为100-240V〜为例)电气间隙爬电距离(DC+ - (DC-)(保险管之前)0.7mm 1.4mm输入-地(保险管之前)0.7mm 1.4mm输入-地(保险管之后)0.9mm 1.4mm输入-输出(考虑为基本绝缘)0.9mm 1.4mm输入-输出(考虑为加强绝缘) 1.8mm 2.8mm输入-磁芯、输出-磁芯0.7mm 1.4mm4.2.3变压器内部的电气隔离距离:变压器内部的电气隔离距离是指变压器两边的挡墙宽度的总和,如果变压器挡墙的宽度为3mm那么变压器的电气隔离距离值为6mm(两边的挡墙宽度相同)。

如果变压器没有挡墙,那么变压器的隔离距离就等于所用胶纸的厚度。

另外,对于AC-DC电源,变压器初、次间绕注的厚度,所以变压器的引脚需要套上绝缘套管且套管要穿过挡墙。

气分离测得最短直线距离;沿面距离(clearanee): 沿绝缘表面测得两个导电组件之间或是导电组件与物体界面之间的最短距离.沿面距离(clearanee)不满足标准要求距离时:PCB板上可采取两个导电组件之间开槽的方法,导电组件与外壳、可触及部分之间距离不够,则可将导电组件用绝缘材料包住。

将导电组件用绝缘材料包住既解决了空间距离(Creepage dista nee) 也解决了沿面距离根据测量的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即可决定距离一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见表3及表4二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见表5但通常: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 2.5mm L.N PE (大地)》2.5mm保险丝装置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可能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发生短路损坏电源。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
1.电气间隙的确定电气间隙应以承受所要求的冲击耐受电压来确定。

对于直接接至低压电网供电的设备,其所要求的冲击耐受电压是前述所确定的额定冲击电压。

(1响素电气间隙应从表中选取,在确定电气间除时应考虑以下影响因素-功能绝缘的冲击耐受电压要求,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和加强续修的冲击耐受电压要求;
--电场条件;
---海拔;
一微观环境中的污染等级。

机械影响,例如振动和外施力等,则要求有较大的电气间隙。

(2)电场条件导电部件(电极)的形状和布置会影响电场的均匀性。

进而影响到耐受规定电压所需要的电气间隙。

1)非均匀电场条件选用不小于非均匀电场的电气间晾可不必考虑导电部件的形状结构,也不必用电压耐受试验进行验证。

由于不能控制形状结构,可能会对电场的均匀性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通过绝缘材料的外壳中缝隙的电气间原应不小于非均匀电场条件规定的电气间隙。

2条件;B的电气间隙之值仅适用于均匀电场。

只有当导电部件(电极)的形状结构设计成使该处内部电场强度基本上为恒定的电压梯度时才能采用此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0-11-16GB479311-2007标准中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邓振进(湖南省医疗器械与药用包装材料(容器)检测所,湖南长沙410001)〔中图分类号〕TH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76(2011)01-0009-04 〔摘 要〕本文介绍了G B479311中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定义、影响因素以及测量方法。

〔关键词〕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瞬态过电压;绝缘类型;基本绝缘;辅助绝缘;加强绝缘;漏电起痕指数。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考核电气产品安全的重要指标。

如果爬电距离过小,电源两极之间、电气产品中的带电部件和外壳之间容易短路,使电源短路、外壳带电,危及人身安全;如果电源短路、带电部件之间的电气间隙过小,容易产生极间短路或/和极间漏电,可能使电气产品泄漏电流增加,电气强度下降,降低产品的安全性能。

1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定义爬电距离是指两个导电零部件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它考核绝缘在给定的工作电压和污染等级下的耐受能力;电气间隙是指两个导电零部件在空气中的最短距离,它防范的是跨接于绝缘上的瞬态过电压或重复峰值电压,可以看出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考核的目的和防范的对象不同的。

2 影响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因素爬电距离除了与绝缘类型(基本绝缘、双重绝缘、加强绝缘三种)有关外,还与微环境污染等级(污染等级1、污染等级2、污染等级3)、材料的绝缘性能(即CTI 值)、工作电压密切相关。

绝缘材料因污染、泄漏电流和闪烁放电的综合作用,其表面受到损伤,并逐步形成导电通道,即所谓的“漏电起痕”。

材料按其CTI (相比漏电起痕指数)值被分为四个组别,如下:材料组别Ⅰ600≤CTI ;材料组别Ⅱ400≤CTI <600;材料组别Ⅲa 175≤CTI <400;材料组别Ⅲb 100≤CTI <175。

上面的CTI 值是指按G B /T 4207的规定,在为此目的专门制备的样品上,用溶液A 来试验所获得的数值(材料表面能经受住50滴电解液而没有形成漏电起痕迹的最高电压值)。

对玻璃、陶瓷或其他不产生漏电起痕的无机绝缘材料,爬电距离无需大于其相关的电气间隙。

这就是输变电设备选用这类绝缘材料的原因之一。

在设计爬电距离时,应在固体绝缘表面尽可能设置一些横的筋和槽,以阻断漏电流途径,延缓漏电起痕的进程。

电气间隙除了与绝缘类型有关外,还与微环境污染等级、海拔高度、电场条件、工作频率电压等因素有关。

(1)污染等级污染是由外来物质,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造成的,其结果是桥接小的电气间隙,降低绝缘材料的表面电阻,使之承受不了电路中可能出现最大瞬态过电压,因此使用外壳,包括密封可以有效减少D iscussi on about the Ver i f i ca ti on and Effect Factor of D eter m i n a ti on of Resist ance of Protecti veC loth i n g M a ter i a ls to Penetra ti on by Blood Borne Pa thogen s———TestM ethod Usi n g Ph i -X174Bacter i ophagePan Sichun,W ang Zhengqi,Yue W eihua,L iu Si m in(Beijing institute of medical device testing,Beijing 100120,China )Abstract:The standard of YY/T 0689-2008deter m inati on of resistance of p r otective cl othing materials t o penetrati on by bl ood -borne pathogens ———test method using phi -X174bacteri ophag is based on the I S O 16604:2004internati onal standard 1Co mbined withs o me years’p ractical ex periences of p r oduct testing with p r otective material,we did the feasibility study of this standard’s app licability 1Key words:resistance of penetrati on by bl ood -bone pathogens;phi -X174bacteri ophag (ATT C13706-B1);dedicated coli 2bacillus (ATT C13706)污染。

G B479311中按微观环境的污染程度分为:污染等级1、污染等级2、污染等级3,就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设备而言,因为使用环境比较好,仅有非导电性污染,偶尔也会由于凝聚作用而短时导电,若设备和组件采用全封闭的外壳,所以一般采用污染等级2。

(2)海拔高度因为大气压力(密度)不同,同一电气间隙在不同的海拔高度所承受的冲击电压值也不同。

如果设备被规定成能在高于2000m的海拔高度上工作,则其电气间隙要乘以从表1查得的系数,该系数不适用于爬电距离,但是爬电距离始终应当至少等于电气间隙的规定值。

(3)电场条件导电零部件的形状和配置会影响电场强度的均匀性,所以分为均匀电场和非均匀电场两种。

非均匀电场要求的电气间隙比均匀电场大。

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设备电网电源电路很难达到均匀电场的条件,表2列出非均匀电场的数值。

表1 海拔5000m内的电气间隙倍增系数额定工作海拔高度m倍增系数≤200011002001~300011143001~400011294001~50001148 (4)工作频率电压表2列出的电气间隙适用于工频电网电源电路。

(5)绝缘类型表2所列数值适用于基本绝缘和附加绝缘(即辅助绝缘),对于加强绝缘和双重绝缘的数值是两倍基本绝缘的数值。

3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测量311 近似测量法(适合路径为平面)忽略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台阶、弧面等,分段路径用游标卡尺和专用测试规直接测量的结果简单相加得出数据,例如在圆柱+台阶阶跃结构中,直接用带电部件和易触及部件之间的水平投影距离的测试数据加上台阶高度和圆柱高度得出的最终结果。

或借助于软细线、铜线、焊锡丝等,将这些细线贴近电气设备表面,对凹槽、圆柱(坑)、不规则曲面等结构进行路径拟合,然后抽出细线,拉直测量细线长度得出最终结果。

下面具体讨论采用游标卡尺和测试规测量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测量随测试的部位、使用的测量工具、测试部位的状况的不同要求而不同。

经过归纳总结和分析,不外乎测量直线和折线两种情况,直线中又可分为用卡尺直接测量(可能含有沟槽,但尺寸小于规定值,见G B479311附录C的例1)和用测试规的“止端”和“过端”进行判断,折线的情况可参考G B479311附录C的例2至例11。

例1至例11中规定的、适用于各种实例的沟槽宽度X按不同的污染等级规定如下。

表2 电网电源电路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相线-中线电压交流有效值或直流值V 电气间隙数值(见注1)mm爬电距离数值污染等级1污染等级2污染等级3印制线路板CTI≥100m m所有材料组别CTI≥100mm印制线路板CTI≥100mm材料组别ICTI≥600mm材料组别IICTI≥400mm材料组别IIICTI≥100mm材料组别ICTI≥600mm材料组别IICTI≥400mm材料组别IIICTI≥100mm>50~≤100011011012501160171110114118210212 >100~≤150015015015015018111116210212215 >150~≤300115115115115115211310318411417 >300~≤600310310310310310413610715813914注1:不同污染等级的最小电气间隙数值是:污染等级2:012mm;污染等级3:018mm。

注2:所规定的数值是针对基本绝缘或附加绝缘的,对加强绝缘的数值是两倍基本绝缘的数值。

表1 C 11污染等级尺寸X 最小值mm1012521103115 如果所涉及的电气间隙小于3mm ,则最小尺寸X 可减小到该电气间隙的三分之一。

测量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方法在下面例1至例11中说明。

这些例子不区分裂缝和沟槽,也不区分绝缘的类型。

需要做出以下一些假定:(1)如果跨越沟槽的宽度大于等于X,爬电距离要沿沟槽的轮廓线进行测量(见例3)。

(2)假定任何凹槽桥接有一段长度等于X 的绝缘连杆,而且桥接在最不利的位置(见例4)。

(3)在相互间能处于不同位置的零部件之间测量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时,要在这些零部件处于最不利的位置测量。

由于G B479311标准是基础性标准,而且在该标准中引入污染等级的概念,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测量方法有比较清晰和全面的说明。

其测量的方法和步骤如下:例1:用测试规测量带电部件和越过基本绝缘的其他金属部件之间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图1电气间隙、爬电距离为直线,且带电部件和金属部件之间的间隙小于2级污染等级所要求的最小尺寸1mm )。

带电部件和越过基本绝缘的其他金属部件的电气间隙,使用专用测试规进行测量,dr 为爬电距离,x1和x2分别为测试规中相邻的两个尺寸,其中x1为最大的“过端”,x2为最小的“止端”,则x2>dr >x1;dl 为电气间隙,y1和y2分别为测试规中相邻的两个尺寸,其中y1为最大的“过端”,y2为最小的“止端”,则y2>dl >y1。

图1 图1 所测量的路径包含一条任意深度,宽度小于X 、槽壁平行或收敛的沟槽。

直接跨沟槽测量爬电距离dr =AB +BC +CD 和电气间隙dl =AB +BC +CD 。

例2:用游标卡尺和测试规测量螺钉头和凹槽外部件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图2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为折线,且螺钉头和凹槽壁之间的间隙小于2级污染等级所要求的最小尺寸1mm )。

测量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折线(见图2),螺钉头到凹槽外部件的爬电距离路径如图2,该爬电距离的测量方法是首先用尺寸为1mm 测试规先测螺钉和凹槽壁之间的沟槽,由于螺钉头与沟槽内壁之间的距离>1mm,用该测试规在沟槽的内壁定位为B 点,B 点为凹槽壁到螺钉头的空间距离为刚好等于1mm 的位置点,选取B 点为“跨接”位置点,从螺钉头A 点到凹槽壁上B 点之间的距离AB 为1mm,因此认为其爬电距离是1mm,从B 点到拐角C 点的距离和拐角C点到凹槽外部D 点的距离分别用游标卡尺进行测量,将其测量值相加得到BC +C D +1就是螺钉头A 点到凹槽外部件D 点的爬电距离长度;而电气间隙值则是从A 点到拐角C 点的空气最短距离和拐角C 点到凹槽外部D 点的距离分别用游标卡尺进行测量,将其测量值相加得到AC +C D 就是螺钉头A点到凹槽外部件D 点的电气间隙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