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运河城市——济宁城空间研究
_新教材高中地理第4单元环境与发展第1节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课件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一节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运 1.结合实例,认识和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
输方式和交通布局 点,学会正确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地理实践力)
与 区 域 发 展 的 关 2.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及布局对区域发
系。
展的影响。(综合思维)
任务设定 1.现代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有哪几种?如何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2.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3.城市交通布局有哪些种类?对区域发展有何影响? 4.如何缓解城市交通问题? 5.扬州兴盛与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交通布局的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京杭大运河济宁段始凿于元朝,明清两代运河繁荣时期,济宁成 为全国漕河管理中心,被称为“运河之都”。但由于黄河改道,造成 河道淤积等原因,如今只有山东济宁以南的河段可以通航。
问题 1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明清时期,济宁市兴盛的主要原 因是什么?
提示:明清时期,大运河是全国主要的航运通道,沿线人流、物
4.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运输方式深刻地影响着聚落形态及其_延__伸__方__向_。 (2)运输方式的_发__展__变__化_加强了区际联系,推动了区域发展,而区 域发展也促进了交通运输的进一步发展。 (3)运输方式的发展和变化增强了客货运输的选__择__性__,扩大了地区 影响力,推动了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课堂小结
课堂速记 1.现代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有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运输 等。结合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根据时间、物品性质、重量、 运输距离和价格等因素进行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2.运输方式的发展和变化加强了区际联系,推动了区域发展;同 时也增强了客货运输的选择性,扩大了地区影响力,推动了区域社 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山东省济宁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济宁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后期,已从普通聚落中分离出一种新型的中心聚落,它通常是某一区域内宗教文化乃至政治与经济的中心,其中许多兴建有城墙。
中心聚落的出现体现出(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B.社会阶层分化C.早期国家初具雏形D.建筑技术发展2.汉代数学专著《九章算术》中有《均输》篇,其中的算题,反映了当时官营运输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制订详密计划分派运量、调度运力,并且严格规定运输行程的情形。
这体现出数学成就的发展得益于( )A.政府的高度重视B.经济计划的制订C.生活的实际需求D.交通运输的发展3.下表为《通典·食货七》所记唐玄宗天宝十四年与唐肃宗乾元三年户口数的变化。
它反映出当时( )C.众多藩镇迅速摆脱中央控制D.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4.如图为宋仁宗于1027年11月发布的诏令内容节录。
它反映出诏令所涉及的地区( )C.租佃契约得到国家法律保障D.政府主导北方人口向南方的迁移5.据统计,在1896-1898年出版的《时务报》中“文明”共出现了107次,其中6次为传统语汇,101次为civilization的翻译,而且几乎都是从日文文章中翻译而来。
这反映出当时( )A.部分国人意识到社会变革的迫切性B.文明开化成为知识界普遍追求C.向日本学习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D.人们对西学的认识越来越深刻6.据统计,在1865—1894年中国设立的商办工业企业中,缫丝企业达97家,占总数的69.78%;其资本数达372.4万两,占总数的81.90%。
该现象表明中国近代企业的突出特点是( )A.依赖传统的技术求发展B.主要服务于出口需要C.在与列强竞争中求生存D.投资具有一定盲目性7.抗日战争时期,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曾言:“有人贬低游击队的领导人,说他们为什么不更频繁地攻击敌人的大据点。
“运河之都”济宁的历史成因

世界东方圣城、中国运河之都:济宁中国自元代开始,管理京杭大运河的最高衙门就设在济宁,因而,济宁被誉为“运河之都”。
作为国家运输动脉的运河,促进了济宁商品经济的繁荣,也孕育了济宁灿烂的运河文化。
李白、杜甫在此携手漫游,饮酒赋诗;康熙、乾隆在此驻跸,题词作赋。
古运河、太白楼、铁塔寺、声远楼、王母阁、东大寺、岱庄教堂等景点星罗棋布于济宁城区,各具特色。
汶上南旺镇为“运河之脊”,建有号称“北方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南旺分水工程,堪称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
“岛在湖中、运河穿岛而过”南阳岛上的古镇为运河四大古镇之一,店铺林立,商业繁荣,街巷为青石铺地,民居为青砖灰瓦,古色古香,颇具文化品位,是展现古运河生态和民俗文化不可多得的载体。
济宁,孔孟之乡、运河之都,位于山东省的西南部,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山东省鲁南城市带中心城市。
济宁具有7000年的文明史,历史文化悠久,是东方文明、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远古时期的“三皇五帝”在此留下活动踪迹,人类始祖伏羲、女娲、黄帝、少昊、少康帝均出生于济宁;春秋战国时期,被后世尊称为中国历史上五大圣人的“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都诞生在这里,济宁也成为全世界中华儿女祭祖寻根的首选圣地。
杜甫、
李白、曹操等文人墨客都在济宁留有足迹。
元明清三朝在济宁设立河漕衙门,乾隆等帝王到这里驻足探访。
明清大运河与济宁城市建设研究

使 狄 崇 重 建 , 易 以砖 。 高 三 丈 八 尺 ,顶 阔 -: ,基 -R 宽 四 丈 , 周 九 里 三 十 步 , 四面 各 二 里 九 十 七步 , 五
分 女 墙 。 I 志 云 凡 三 千 六百 ”@ ( 2),这 个 城 址 E I 图
清 代 初 期 河 道 总督 仍 驻 济 宁 , “ 治 元 年 因 明 顺
( 4 1 ),始 称 其职 官 为 总督 河 道 , 或 叫 河 道 总 17年
又 升 济 宁 州 5 - 93 5  ̄
;明 清 两 代 沿 用 济 宁 一 名 ,只
是 “ 路 为府 ” , “ 府 为 州 ” 。 改 改 济 宁 城 邑屡 有 变 迁 。 秦 汉 时 期 亢 父 城 在 明清 时
的济 宁城 是 伴 随着 济 州运 河与 漕 运而 发展 的 ( 1) 图 。 终 元一 代 ,济 宁城 在漕 运 中始 终发 挥 重要 的作 用 。 明 代 济 宁 “ 通 江 淮 , 北 连 运 河 ,济 控 邳 许 南 之 津 要 ,扼 宋 卫 之 咽 喉 ” ⑨, “ 拱 京 师 ,南 控 青 北 徐 所 以 一 统 之 势 也 。 踞 漕 运 之 咽 喉 , 消 奸 佞 之 睥 睨 ,所 以 造 万 年 之 安 也 ” , 将 元 代 土 城 改 为 砖 州 城 I 以 土 筑 , 明洪 武 三年 济 宁 卫 左 卫 指 挥 E I
金龙四大王庙在天井闸北岸一在任城闸东一主事益都刘公让来理闸本文通过探讨济宁城址的变迁与运河的关系明清济宁的城市布局与运河以及运河文化对济宁社会生活的影响说明明清大运河对于济宁城市建设第262008huazhongarchitecture华中建筑155河道总督院署今济宁暖气片厂设总督治水行台今济宁城西运河道署今济宁一中西校区济宁卫署今中区民政局设守备运河同知署今济宁附院西南今济宁漕桥设巡检官运河营守备署今济宁城西北州后街路北设运河营守备清代济宁商业分布底图为民国济宁县志济宁城厢图送漕粮但同时也用济州河大清河经利津入海和经东阿到临清入御河
济宁老运河的讲解

济宁老运河的讲解
济宁老运河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全长约100公里,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
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它是一条军事要道和商贸通道。
随着历史的演变,济宁老运河变成了一条重要的水运交通线,也成为了济宁市的重要标志之一。
济宁老运河的建设始于公元581年的隋朝,当时运河修建的目的是为了连通南北交通、加强国防和促进经济贸易发展。
从隋唐以来,济宁老运河一直是南北水陆交通要道之一,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
在明清时期,济宁老运河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沿岸的城市也随之繁荣起来。
许多重要的商贸中心、文化古迹和旅游景点都坐落在沿岸,比如说曲阜的孔庙、孔林、孔府和邹城的五台山、青云山等。
这些景点让济宁老运河成为了一个融合了历史、文化和旅游的综合性水利工程。
今天的济宁老运河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的旅游胜地,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游玩、度假。
游客可以在运河上乘船游览,欣赏沿途的美景,体验一种别样的水上文化。
同时,济宁市还在继续加强运河的保护和开发,希望未来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个古老的水运交通线,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济宁老运河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 1 -。
明清之际的运河与济宁

源 不 足 , 难 胜 任 如 此 艰 巨 的 任 务 。 因 此 , 正 意 义 很 真
而 开 通 , 运 又 是 明 清 时 期 北 方 重 要 的 粮 食 和 商 品 漕
来 源 , 乐 时 户 部 奏 “ 师 岁 刚 粮 五 百 万 石 , 江 南 永 京 今
县 , 水 出 兖 州 府 , 济 宁 州 而 合 。置 天 井 闸 以 分 其 泗 至 流 。 南 流 达 于 淮 , 河 则 其 西 北 流 也 。 由 开 河 过 东 而 昌府 入临 清 县 , ‘ 百八 十 五里 , 一 丈 三尺 , 三 讨 三 深 广 丈 二 尺 。 役 军 夫 三 十 万 , 工 十 二 旬 ; 租 税 百 一 十 用 蠲 万 二 千 五 百 有 奇 。 自济 宁 至 临 清 , 闸 十 五 , 置 置 闸 官 , 水 则 , 时 启 闭 , 行 便 之 。 ④运 河 航 道 的 疏 立 以 舟 ” 浚 和 加 深 以 及 沿 线 水 闸 的 设 立 , 得 运 河 的 通 过 能 使 力 大 为 提 高 。促 进 了 南 北 方 的 进 一 步 交 流 , 为 连 成 接南北 的经 济大 动 脉 。以运 河为 轴线 的两岸经 济也
岁 运 载 三 百 余 万 石 。 ⑤隆 庆 六 年 , 科 给 事 LI 征 ” 户 f柴 _ 庭 言 : “盖 每 岁 漕 粮 四 百 zi 除 转 饷 渚 镇 及 漂 流 挂 - 石 欠 、 伤 改 折 殆 且 百 万 。其 纳 京 、 二 仓 者 实 止 j 灾 通 余 万 , t 官 军 、 役 一 岁 之 食 尔 !万 一 事 仅 共 匠 常 , 运 道 梗 寒 , 民 枵 腹 , 士 脱 巾 , 胡 以 待 之 ?” 此 . 畿 卫 将 漕 运 即 运 河 在 国 家 社 会 政 治 、 济 方 iT 地 位 卜分 经 丘的 重要 。 《明 会 典 》 , 代 于 六 省 征 收 漕 粮 , 【J 载 明 其 f南
运河之都——济宁

中国运河之都——济宁古老的中华民族创造了两项伟大的工程,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它们像一个“人”字,铺写在华夏大地上,读懂了这个“人”字,也就读懂了中华民族的历史。
漫长的华夏文明发展史在运河两岸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让我们拂去历史尘埃,共同走进琳琅满目的运河文化中心长廊,走进美丽的运河之都。
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的济宁市,地处微山湖北端,大运河之滨,总面积11000平方千米,人口806万人。
她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是古代齐鲁文明的发祥地,儒家文化的摇篮。
她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
千年苍桑,百年风雨,历史赋予她当之无愧的称号:运河之都。
1983年10月济宁市撤市改区为济宁市市中区。
市中区是济宁市委市政府所在地,鲁西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曾是“齐鲁之大郡,水陆之要冲”。
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的漕运发展使其成为北方运河沿岸的三大名城,全国3座最著名的商业城市(北京、济宁、杭州)之一。
作为漕河管理中心和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市中区宛如一只镶嵌在运河上的明珠,璀璨耀眼,光彩夺目。
远古文明的曙光投资兴商的热土济宁是黄帝诞生的地方,是伏羲、少昊生活的地方,是大禹治水留下圣迹的地方。
早在10000年以前,济宁境内的先民们就繁衍生息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他们与大自然的艰苦斗争中,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浇灌出蜚声中外的社会文明之花,使这里出现了远古文明的曙光。
从鲁国的强盛到孔孟颜曾,从华夏汉碑到汉画像石,从铁塔寺、太白楼到竹杆巷、东塔寺,无不孕育着济宁中区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无不折射出兴邦安国的历史风貌。
市中区物阜星稠,人杰地灵,运河之水穿城而过,这里有着奇特的风物风貌,典雅的风姿风韵,诱人的风趣风俗和高尚的风格风尚;这里充满着无限商机与活力;这里是洽淡贸易、投资建厂的热土。
运河贯通济州兴错把济宁作苏州如果横穿华夏的黄河冲启了济宁一带的古代文明,那么纵贯神州的大运河则使这片古老的土地耀光波彩。
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上的地域中心,是元朝京杭大运河流经济宁的主要因素;济州河的开凿实现了航运,会通河的开挖成就了大运河的贯通,使市中区成为连南贯北的重要客货交汇之地和“漕粮运输的中继站”,为济宁运河经济、运河文化的形成、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安徽省定远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第三次阶段性考试历史(A)试卷

定远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第三次检测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每小题所给的选项中仅有一项符合题意)1. 考古发掘的汉武帝初年银雀山(山东省临沂市)汉墓竹简文字与睡虎地(湖北省云梦县)秦简文字绝大多数相合,部分文字与先秦楚简文字结构相同,细节存在差异。
这反映出()A. 楚地经济长期领先全国B. 汉朝继承秦制并有所损益C. 武帝初年地方势力膨胀D. 汉字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2. 北宋钱币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十多倍,并开始出现纸币。
据此可以推断出()A. 唐朝商品经济落后B. 纸币成为北宋的主要流通货币C. 北宋商品经济活跃D. 海外贸易促使货币种类的增多3. 1922年,中华国货维持会在其编选的《劝用国货》中记述:“江西夏布好,蒙古羔羊毛。
浙绸苏缎亮又牢,瓷器景德窑。
”1928年,上海市教育局《爱用国货歌)中记述:“佛山雕刻,江浙丝罗,价廉物美,远胜洋货。
”这些机构的行为()A. 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B. 使中国摆脱了列强控制C. 使家庭手工业走向繁荣D. 助长了盲目排外的风气4. 瑙克拉提斯城曾是埃及第26王朝时期的希腊据点,在这里出土了希腊式陶碗,碗的边缘有斯芬克斯神的头像。
这表明了()A. 埃及文化与希腊本土文化的交融B. 古代希腊神话对埃及文化的影响C. 古代埃及通过战争征服了古希腊D. 希腊的制陶技艺传播到古代埃及5. 元初大儒许衡指出:“大而君臣父子,小而盐米细事,总谓之文;以其合宜之义,又谓之义;以其可以日用常行,又谓之道。
”《元史•许衡传》载:“听其言,虽(即使是)武人俗士、异端之徒,无不感悟者。
”由此推知,许衡的学术活动()A. 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B. 推动了经世致用思潮C. 批判了儒家的义利观D. 消除了社会等级差别6. 如表有三则关于中国古代服饰赏赐的史料。
根据以上史料,可得出合理的结论是()A. 服饰赏赐的数量和频次可以体现古代王朝的实力变化B. 《梁书》为唐朝人所作,所记的汉代诸情形不足为信C. 服饰制度体现了中国王朝兴盛繁荣,万邦来朝的景象D. 服饰赏赐是王朝处理民族关系及对外关系的一种手段7. 据统计,明清时期编写的农书约有830多种,且种类繁多,综合性和专业性两大门类中,种样齐全,值得重视的大型著作有《农政全书》、《授时通考》、《补农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08明清时期运河城市——济宁城空间研究李家兴【摘 要】从元至清,济宁一直是京杭运河上的枢纽,运河上繁华的漕运使济宁成为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
商品经济的繁荣,人口的增加,是济宁城的发展重要的保障。
本文主要利用清代的地方志,从明清济宁城的自然环境、行政建置、运河对城市的影响、城市的修葺、规模、街区、府衙、祠庙、园林、学院等方面入手,对明清时期的济宁城进行复原研究。
【关键词】明清 济宁城 运河 空间复原济宁市位于鲁西南的腹地,地处黄淮海平原与鲁中南山地交接地带。
东邻临沂,西接菏泽,南面是枣庄和江苏徐州,北面与泰安交界,西北角隔黄河与聊城相望。
地理位置介于115°52′——117°06′、北纬 34°26′—35°55′,辖12个县市区。
济宁是一所有悠久的历史的文化名城。
市境内是孔孟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的发源地。
著名的京杭大运河流经济宁,孕育了明清时期济宁灿烂的运河文化。
由于济宁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繁荣的经济,使其有着“运河之都”的美誉。
一、济宁城的历史沿革济宁的旧城是由古任国城演变而来。
明朝建国后,北方急需南方漕运,然而经历元末明初的战乱和河床淤塞,运河早已不通。
明太祖命令大臣疏浚黄淮河道。
明洪武三年,济宁左卫指挥使狄崇重建济宁,并将城的外墙易以砖,内墙仍为土筑,形成内土外砖结构的城池。
明朝将济宁在原来旧的土城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构建其规模也得到扩大。
同时,对济宁州城进行了全面扩建加固。
新修的济宁城大体是一个正方形。
依据材料可知民国时期的济宁城大小和建置基本上与明清时一致。
此外,由城的大小和城楼的修建情况可知,济宁地处京杭运河南部要冲,是鲁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军事地位显著。
由于京杭运河开通后,济宁商业功能的急剧膨胀。
城市商业的繁荣发展,规模的扩大,使济宁城市形态开始突破规矩的有形城墙,逐渐向外围扩展,运河沿岸形成了大量的居民、商业店铺以及非规则型河街,因此明清时期济宁城的修建和规模的扩大,主要受到统治阶级的控制以及运河商业经济的发展。
统治者为了维持这个码头收取商税需要在这个地方修筑城池,而且从以上济宁城池的修筑情况,其总体规格还是相当高的超过一般的府州县城。
除此之外,运河沿岸的商业发展是导致城市规模扩大的直接原因,运河沿岸的商机和便利的交通引导着明清时期济宁城市向运河两岸呈现无规则的变化趋势。
二、工商业经济发展对济宁城布局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济宁城的规模也不断扩大。
居民分布有着明显的特点。
“城东南隅是戏班演戏,说书人说书,玩杂耍游戏的地方。
东北隅是官吏和兵士、僧侣居住和生活的地方。
西北隅有学校,多为地主、士绅、文人居住之地。
官衙顺街而建,寺院面河而立,民居傍水而筑,竹竿巷建筑群最具特色,在历史上被称为江北小苏州。
”[1]通过道光《济宁直隶州志》和民国《济宁直隶州续志》街巷数目对比可知“道光年间济宁城内街巷已经从原来的45条增加至107条;东南西北四关街巷由原来的43条增加至 183条。
”[2]街道的命名或以商业区命名或以寺庙、官衙、园林等名称命名。
主要扩大的区域是靠近运河的南关和东关地区,这主要是与运河的走向有关,因为南关和东关地区靠近运河,在明清时期形成了著名的河街商业经济带,这里大多扩充的是商人的店铺和手工业作坊。
三、明清济宁城的官府机构布局明清时期的济宁有七十二衙门之称,体现其在封建帝国内部重要的地位。
济宁在元朝至元年间开通大运河后,济宁城市由先前的运河南迁至北岸二里之处,使济宁成为南北运河的中枢。
此后,元明清三代都将济宁作为治运和司运的中心。
在济宁,从中央到省、道、府、州县各级司运机构林立,比比皆是。
“明朝时最高河道管理机构设置在济宁,清初仍设河道总督在济宁。
雍正时设河东河道总督管理山东、河南两省的黄、运两河,驻济宁。
”[3]除总督河院衙门署、工部分司等中央特设机构外,还有运河道署、运河同知署、管河州判署、泉河通判署等众多司运行政管理机构以及河标中军副将署、运河兵备道署、各标营署、守备署、济宁卫署、临清卫署、巡漕院、抚按察院、布政司行台、按察司行台、治水行台等等司运军事、监察机构。
另外,还有济宁直隶州署官司衙门等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三代数百位河道总督以济宁为大本营和司令部,不辞辛苦,呕心沥血,为600年漕河畅通和大运河的建设做出了贡献,其理所当然地成为京杭大运河的河都。
”[4]据济宁市博物馆资料整理,河道总督院署在今济宁暖气片厂,运河道署在今济宁一中新校区,运河同知署在今济宁附院西南,治水行台在今济宁城西等。
四、明清济宁城内其他景观分布明清时期,济宁城内商业的繁盛,使得济宁城内有丰富的人文景观。
通过对道光《济宁直隶州志》和咸丰《续修济宁直隶州志》、民国《济宁县志》等方志进行研究,对其他的人文景观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
济宁城内祭祀类的庙宇大致有两大类。
其一为祭坛类,例如,社稷坛在“州西门外”;先农坛“在东门外”;城隍庙在济宁州治东北;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南小门外西南一里;厉坛在城北关天妃阁东隅;八蜡庙在城东;关帝庙一在在学宫东北、一在南门瓮城、一在河东。
城中另一类祭祀景观为佛教庙宇、道教庵观、伊斯兰教清真寺、忠烈、节义、名宦、乡贤祠堂等。
如朱将军祠在城隍庙东;曹子祠在州城外运河东岸,道光二十年移建于城内城隍庙街路南;公輸子庙在城隍庙西;先贤诸祠、宗圣祠在运河厅署西;任子祠、高子祠在城东;樊子祠在州东;司马子祠在城西南;何邵公祠在北门外;白衣尚书祠在城东;二贤祠在太白楼西;浣笔泉二· 160 ·社会文化探析贤祠在城东门外;报功祠在南门东;陈恭襄侯祠在南门外;黄公祠在南门外;张公祠在报功祠东;靳襄公祠在天井闸;火神庙一在河东,一在南小门外,一在东关;马神庙在西北隅州治东北附近;诸湖神、汶水神、大河神、泗水神、百泉神、济水神;禹王庙在南门外,旧在义井巷葛仙祠在城隍庙西;张仙祠在东狱庙东;东江庙在城隍庙东;二郎庙一在西门瓮城内,一在城东光泗合流处;崔府君庙在运河西岸;三元宫即皇经阁在南关西;吕祖堂在南关皇经阁左;金龙四大王庙在天井闸北岸;许真君庙在河东泰山行宫东、三官庙在东岳庙前等[5]。
明清时济宁有大量的佛寺,如,唐宏法寺在城南三十五里横坊村临泗水;雨露禅林在城东门外;常清观在北门外里许有三元宫;铁塔寺在东南隅;兴福寺在城北二十里;佛爷庙在城东二十里郑家庄东等。
大量的祭祀空间共同构成了济宁城。
祭坛类的祭祀景观一般分布在城池外的近郊,佛教道教寺观大都分布在远离城市的幽静之所,各种的祠几乎遍布济宁城的城门内外。
其中有些也命名为街道名字。
比如,济宁城西北隅南北街的普照寺街等。
明清时期济宁城的南部是较为集中的祭祀场所,例如火神庙、各种河神庙以及龙王庙,这反映出运河与人们生活生存紧密相连,人们祈祷运河平安无事。
明清时济宁城商贾云集“南北之交,人物之盛甲于齐鲁,往往名公巨卿文人墨士安其风土而寄迹焉,故侨寓特多。
”工商经济繁荣,名公巨卿云集,从地方志可知,为了满足他们锦衣玉食的生活,在济宁城内修建了大量的园林,供其游玩。
于此同时,济宁城本的文化教育事业在明清逐渐兴盛,城市中州县儒学不断扩建、重修,书院数量也不断增多。
“自清道光二十年至光绪二十九年的科举考试中,本区考中进士75人,状元2人,榜眼、探花各1人。
”据道光《济宁直隶州志》记载明清时期济宁城共有8所书院。
分别是正学书院,明代建立在济宁城西南隅;仲子书院(南洲书院)在沙洲寺之旁;讲德书院,清代建立在济宁文昌祠后;济阳书院,清代建立原为普济堂;三省书院(曾子书院),明代建立具体地点不详;渔山书院,清道光建在城内北门里路;龙门大社,明代建在学宫西;任城书院,清乾隆建在城外西南新司街;池楼书院,清光绪间建太白楼下少陵祠旁之南池两岸。
书院多选择在远离城市繁华闹市的郊区,尽管济宁城市中也有多所书院,但书院基本上分布于城市各个方位,没有出现较为集聚的现象。
明清时期大运河沿岸的济宁是热闹非凡的,形成了一条繁华的娱乐场所。
不仅有茶馆戏棚,如“四海春茶园”、“玉仙亭茶园”、“耳朵眼茶馆”、“大兴楼”、“五福楼茶园”等。
除此之外,还有众多的富商大贾、乡绅雅士、官僚贵戚在济宁建造私家园林。
比较出名的有意园在晁家街;李园在城南八里;也园在城北;集玉园在城之艮方等。
“明代园林数量大约有33处,清代中期增至56处之多,清末民初衰减至10余处。
而且济宁大多数园林占据了优越的地理区位,布局形式为点状布局,同时在局部区域存在一定的集聚趋势,呈现出局部组群式分布的特色。
”根据研究,这些园林大多分布在城内或者城郊,“明代33处园林中,城内四隅有17处,城外四郊有16处,城内外数量基本持平。
清代园林56处园林中,城内26处,城外30处,呈明显的向城外扩展的趋势”。
五、结语济宁城因运河而起,也因运河的衰落而衰落。
有着有久历史的济宁城区在元代修建大运河时获得了生机。
从此,济宁成为了南运河的重要交通枢纽。
“济宁”之名,意为安宁,表现出济宁城与运河之间的密切关系。
运河的便利让济宁迅速崛起,使它从一个万物凋敝的城市,一跃成为“五方之会,骛于纷华,与邹鲁间稍殊”的繁华都市,被誉为“江北苏州”、“运河之都”。
运河上来来往往的商人和大量的府衙使得济宁城得到重视。
元朝将济宁城的县治北移,明清朝时期大规模的修复和扩建济宁城,使其成为一个大的商业都市。
随着城内规模的扩大,济宁城内的街道开始增多和反映商业性质的街道和商业区。
因济宁的重要使其成为有“七十二衙门”之称的治运和司运中心,济宁城内悠久的历史文化使其拥有数量极多的祠庙、书院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运河的便利使其形成繁荣的河街。
济宁城的繁荣,随之而来的是“商贾之踵接而辐辏者,亦不下万家。
”大量的富家贵族生活在这里,济宁城内的经济,文化和生活也进一步繁荣。
参考文献:[1]李德楠.比较视野下的运河城市——以济宁、临清为例[J].中国名城,2015(7).[2]闫婷婷.明清时期济宁市域城市景观演变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2009.[3]刘捷.明清大运河与济宁城市建设研究[J].建筑历史,2008(4).[4]汪孔田.济宁是京杭大运河的河都[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2).[5]道光《济宁直隶州志》卷5《轶祀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76册[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237~253,278.(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作者简介:李家兴,男,汉族,在读研究生,中央民族大学历史学院,研究方向:历史地理。
· 1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