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理论和方法

合集下载

03第三章 城市空间组织理论2014

03第三章  城市空间组织理论2014

③1967年,普雷德在《行为与区位》中强调:区位研究利用 信息论,使之接近行为论。
④ 1970年代,G·克梅鲁提倡:区位的决策应为感应行为的 决策,论述了行为科学与工业区位论的关系。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2. 工业区位论-9
第三章 城市空间组织理论
行为科学的涵义有广义与狭义两种。
广义的行为科学:是与研究人的行为规律有关的诸学科, 如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生理学、 哲学、医学等。这些学科都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人的行为。
可见,劳动费指数只是判断劳动费指向的可能性的大小,而不是
决定因素。于是,韦伯又提出劳动力系数概念:
劳动力系数 = 劳动费指数 / 区位重量
劳动力系数大,表示远离运费最小的可能性大;劳动力系数小, 则表示运费最小区位指向性强。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2. 工业区位论-6
第三章 城市空间组织理论
原则上,只有当单位产品劳动费节约额大于运费增加额时, 工厂才能从运费最小点移向劳动供给地。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2. 工业区位论-12
第三章 城市空间组织理论
■ 非中心布置的交通经济工业
这类工业都是高附加值的工业,它们服务于全国市场,并与最新 的创新保持同步。它们往往沿高速公路呈带状发展,如波士顿128公路 沿线的电子和航天工业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 滨水的非本地市场的工业
这类工业在大都市地区内的区位受到对交通考虑的有力影响。它 们的原材料通过海运送达,或者它们生产完成的产品只有通过深水港 运输出去。
奎因从交通成本的角度,对商业设施的区位选择进行了研究。认 为零售业(包括服务业在内)的区位选择应遵守如下四种原则:
1) 消费者呈线状分布时,不管该分布是等间隔还是非等间 隔的,商业区位在中心点布局最有利,原因是在这一点上总交 通费用最小。

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评述

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评述

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评述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评述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空间结构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城市空间结构作为城市形态与布局的重要方面,对于提高城市功能和居民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进行评述,旨在探讨其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

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以宏观层面为主,主要关注国家区域空间布局和城市体系结构。

这一阶段的研究以空间规划为基础,通过对城市发展的宏观分析和空间模型构建,探讨城市之间的关系和整体发展趋势。

然而,由于当时数据和研究方法的限制,研究结果较为宏观和抽象,对于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变化和机制探究较少。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逐渐向微观层面转变。

在这一阶段,研究者开始关注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要素分布。

通过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研究者可以获取大量城市空间数据,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建模。

这些研究使得我们对于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功能分区以及交通流动等方面有了更为全面和细致的认识。

此外,由于人口流动和城市扩张的加剧,大量新兴城市的崛起也给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然而,尽管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在方法和技术上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数据问题。

尽管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为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数据,但由于数据收集的时间和空间跨度有限,我们往往难以全面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和机制。

其次是理论问题。

当前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大多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和分析阶段,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机制解释。

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城市空间的生成和变化规律,以及城市空间结构与经济、社会、文化等要素的关系。

最后是规划和政策问题。

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不仅仅是学术问题,更是实践问题。

我们需要将研究成果与城市规划和政策制定相结合,为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提升城市品质提供科学支持。

综上所述,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城市地下空间结构设计分析与探讨

城市地下空间结构设计分析与探讨

城市地下空间结构设计分析与探讨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我国的人口不断向城市发生集中。

不断增加的人口与变化不大的城市面积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矛盾,使得城市管理者不得不思考扩大城市实际使用面积的方法。

在地上的空间被一步步挤压,地下空间的利用规模扩大。

本文通过对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结构现状进行研究,结合地下空间结构的基本理论与设计原则,探讨城市地下空间结构的设计方案。

关键字:地下空间结构;设计原则;安全设计;生理设计引言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从表面上看,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只是在位置上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往往两者在价格上差距十分明显。

地下空间由于其落地低于其它建筑,在采光、空气质量等方面就与地上形成了原生性的差距,再加上其对抗灾难方面远不如地上占据先决条件,进一步降低了地下空间的身价。

地下空间要想提高自身的价值,就需要对地下空间结构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其相关理论,结合当地综合条件行系统地设计,最终能够弯道超车,创造与原始条件差别巨大的环境,从而实现飞跃。

一.地下空间结构基本理论城市地下空间结构构造地下空间结构构造指的是地下空间在进行利用时根据其原始条件进行的改造设计过程,一般也把设计完成的成果称为地下空间结构构造。

城市地下空间结构构造是地下空间结构构造的一种,其主要特点在于其地面位置处于城市,受城市综合条件影响。

地下结构受力特点地下结构在正常状况下受力情况与地上结构大为不同,地上结构在设计时考虑的主要是因素是地基强度、风力强度等。

但地下结构在进行受力分析时可以发现,其虽然不受风力影响,但地面建筑的压力、周边土层的压力、地下地基的承载力、地下水的冲击力都是需要考虑的内容,其受力情况更加复杂。

主流结构计算方法在进行地下结构的设计时,常见的方法有深扦取样夯土密度计算法、水渗透计算法、地质遥感探测法、地面测绘计算法、仿真计算法等,其中前面提到的计算方法是传统的计算方法,随着计算数据库的进一步庞大,仿真计算法的结果精确度飞速提升,已经成为当下在进行地下结构计算时最常见的计算方法。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理论和方法(1)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理论和方法(1)

1.3 Harvey (1973) :空间形态和社会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 (1)空间形态(Spatial Form): 地理学的方法(Geographical Approach) (2)社会过程(Social Process): 社会学的方法(Sociological Approach) (3)城市研究的跨学科框架: 在社会学方法和地理学方法之间建立交互界面(interface)
(3)区位理论 企业选址行为(最大利润)/家庭选址行为(最大满足) 交通成本/其它成本要素/收益要素/利润空间界面 (4)公共设施的空间配置优化 从最大利润(profit maximization)到最大福利(welfare maximization)
3.2 行为学派(Behavioral Approach)
3. 城市空间结构的解析理论:方法论和认识论
3.1 新古典主义学派(Neoclassical Approach) (1)新古典主义经济学 范式理论(normative theory):在自由市场经济的理想竞争状态下资源 配置的最优化(假设条件包括经济理性、完全竞争、最优决策) 空间经济行为 空间变量(克服空间距离的交通成本) 最低成本区位(least-cost location) 区位均衡(locational equilibrium) (2)城市土地使用的空间模式 Alonso(1964)的地租竞价曲线 区位-地租-土地利用的关系 土地成本和区位成本之间的均衡
2.2 感知空间(Perceived Environment):主观体验
(1)Lynch(1960) 城市环境的意向构成(imagery) (2)Clark & Cadwallder(1973) 城市环境的合意程度(desirability):居住选择意愿

国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综述

国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综述

国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综述当今,都市发展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而其中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则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旨在从国外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历史、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进行综述。

一、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历史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历史相当悠久,其发展源于20世纪初,当时人们在探讨城市空间发展结构时,开始提出了各种理论和框架。

其中,最早的理论是由查尔斯贝尔提出的“辐射型”城市空间理论,这一理论指出,城市空间发达是以中心地段为主,逐渐向外地段辐射散开。

随后,威廉马歇尔提出了以“半径型”城市空间理论,即城市空间发展以中心地段为中心,以多条半径线给出定量的空间结构,并由此形成环形空间结构。

后来,有关城市空间的研究理论也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其中又孕育出了马歇尔的“投影型”理论,即城市空间发展为一些正交网格,按照它们储藏的功能,由较小的空间结构“投射”到各种空间结构形成一个大型“千载”空间结构,并可以广泛分布在城市多个街区。

二、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是指几何建构在城市空间中的一个有机整体,它是以空间结构、元素结构、功能结构三大结构的协同发展为特征的一个复合系统。

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地理空间表象的外部三维形态,其中包括空间网络结构(如道路、街道等)、建筑正反结构(如住宅、商业、文化和公共设施等)以及物理建筑结构(如绿化、城市湿地、水域等)。

元素结构主要是指城市的元素空间特征,包括城市元素的空间分布、模式、格局及其关系;功能结构是指城市空间的实际功能,主要指居住、工作和娱乐的空间分布。

三、国外城市空间结构实证研究根据近年来海外学者的实证研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欧美城市在空间发展方面所按照的模式。

西欧城市,如伦敦、巴黎,以辐射型模式为主,其核心区域以中央商业区为主,将包括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公共设施区的空间结构放在某一处,形成半径型空间结构;美国城市则以“投影型”空间结构为主,其中条纹型结构将空间结构正反边单独分开,但具有较高的功能交通性,从而形成有机的综合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一直是西方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传统领域,从20世纪初期以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诸多的理论流派。

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生态学派、区位学派、新古典主义学派、行为学派是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主流;20世纪70年代,新马克思主义学派成为主流。

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又形成了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1)社会生态主义学派最具代表性的要数芝加哥学派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三大经典模型,即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和多核心理论。

1923年美国社会学家伯吉斯提出同心圆城市结构学说。

他在研究芝加哥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特点后,提出了由五个同心圆带组成的城市格局。

他认为在城市不断扩张的同时,形成了不同质量的居住带,依次向外为:①市中心为商业中心区;②过渡带;③工人住宅带;④良好住宅带;⑤通勤带。

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霍伊特提出了扇形理论。

他认为城市由市中心沿着主要交通路线发展或沿阻力障碍最小的路线延伸,故城市结构呈放射状的扇形模式。

1945年,美国社会学家哈里斯和E.L.厄尔曼提出多核心理论,多核心城市结构是一种比较现实的模式,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多核心化和郊区化。

(2)城市区位主义学派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出版了《南部德国的中心地》一书,提出了中心地理论,这也是近代空间经济研究的重要理论。

他继承了古典经济研究方法,运用抽象的理论演绎方法建立了精确化的理论。

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通过对德国南部城市和中心聚落进行大量调查,他发现一定区域内的中心地在职能、规模和空间形态分布上具有一定规律性,中心地空间分布形态会受市场、交通和行政三个原则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系统。

此后,德国学者廖什论证并发展了中心地理论。

(3)行为主义学派社会行为学派出现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它克服了社会生态学派和经济区位学派对人简单化和理想化假设的缺点,认为在现实社会中土地利用者的区位决策行为因价值观、思维方式、知识水平和掌握信息等方面的影响不可能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程度,而且最大经济效益和最佳效用并非人们进行区位决策的唯一目的。

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一、引言在战后20多年的经济增长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在70年代经历了数次经济衰退,最终导致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与资本主义历史上的各次经济危机一样,随之而来的是世界经济格局的重组,表现为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和新一轮的国际劳动分工。

伴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重组,城市和区域演化(urban and regional transformation)进入了一个活跃时期。

地域发展的不均衡状态更为突出,表现在各个空间层面上。

更为重要的是,城市和区域演化的内在机制变得更为错综复杂,包含了不同范畴中和不同层面上的各种因果过程。

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和区域的结构重组(urban and regional restructuring)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地域实证研究是这个领域的主要课题。

本文将回顾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在社会学科和地理学科的一些新发展的基础上,阐述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框架,并以西方大城市的空间结构演化作为示例。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发展城市空间结构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对象,由于各个学科的研究角度不同,难以形成一个共同的概念框架。

尽管如此,许多学者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Foley和Webber是试图建构城市空间结构概念框架的早期学者之一。

根据Foley(1964年)的观点,城市结构的概念框架应该是多层面的。

首先,城市结构包括三种要素,分别是文化价值、功能活动和物质环境;第二,城市结构包括空间和非空间两种属性,城市结构的空间属性是指文化价值、功能活动和物质环境的空间特征;第三,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形式和过程两个方面,分别指城市结构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空间作用的模式;Fo1ey认为,尽管每个历史时期的城市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一历史时期,城市结构的演变还是显而易见的,因而有必要在城市结构的概念框架中引入第四层面,即时间层面。

基于Foley的概念框架,Webber(1964年)的论述限于城市结构的空间属性,包括形式和过程两个方面。

高一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探究教案

高一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探究教案

高一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探究教案一、教学内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探究二、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组成要素和形态。

2.掌握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组成、分布、特点。

3.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对城市全局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组成和形态。

四、教学难点:不同功能区的组成、分布、特点。

五、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1.教师通过地图、PPT和图片等多媒体工具,向学生介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组成要素和形态。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讨论,深入了解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组成、分布、特点。

并在讨论结束后,向全班汇报。

3.教师选取一个典型城市案例,进行详细讲解,并逐一分析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组成、分布、特点。

4.学生分组,自行选择一个城市,并就其内部空间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进一步加深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理解。

七、教学评价:1.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评价学生对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理解深度和分析能力。

2.评价学生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研究和分析能力。

3.综合考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八、教学资源:1.PPT2.地图3.图片4.典型城市案例九、教学拓展:1.配置更加丰富的案例,进行多样化的教学。

2.加深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对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分析和研究能力。

十、教学总结: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探究是地理学科的重要分支,本次教学活动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全面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组成和形态,掌握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组成、分布、特点。

通过实际操作、讨论、汇报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分析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使他们成为能够独立进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和分析的科学研究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城市空间结构的判识和测度 方法和技术的发展 多变量统计方法 主因素分析方法 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 大规模实证研究
(3)北美城市空间结构的合成模式: 特征要素及其相对重要度和空间分异模式
经济地位(economic status): 扇形分布模式 家庭类型(family status): 同心圆分布模式 种族背景(ethnic status): 多核心分布模式
(1)Lynch(1960) 城市环境的意向构成(imagery)
(2)Clark & Cadwallder(1973) 城市环境的合意程度(desirability):居住选择意愿
2.3 社会-经济空间(Socio-economic Environment)
(1)北美城市空间结构的三种典型模式 Burgess(1925) 同心圆模式(concentric zone model) Hoyt(1939) 扇形模式(sector model) Harris & Ullman(1945) 多核心模式(multiple nuclei model)
(3)Smailes(1966): 城市物质空间演化方式
向外扩展(outward extension)/增 生(accretion)和内部重组 (internal reorganization)/替代 (replacement)的双重过程
2.2 感知空间(Perceived Environment):主观体验
(2)Urry(1981):社会关系的构成范畴包括经济 (economy)、国家(state)、社会(civil society)。
相对于经济范畴中的阶级关系而言,在社会范畴中存在多元化的 社会关系,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建立在不同的基础(如性别、 年龄、宗教、种族、地域)上,并不存在必然联系。
(3)社会过程的空间属性:全局性过程和局部性过程。 空间相对论 社会科学的现实主义哲学 社会科学的抽象研究和具体研究
在社会学方法和地理学方法之间建立交互界面(interface)
2. 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方法
2.1 城市物质空间(Physical Environment):客观现实 (1)Jones (1958):城市风貌(townscape)
(2)Conzen(1960): 城市物质空间演化阶段 边缘地带(fringe belt) 固结界限(fixation line)
空间经济行为 空间变量(克服空间距离的交通成本) 最低成本区位(least-cost location) 区位均衡(locational equilibrium) (2)城市土地使用的空间模式 Alonso(1964)的地租竞价曲线 区位-地租-土地利用的关系 土地成本和区位成本之间的均衡
(3)区位理论 企业选址行为(最大利润)/家庭选址行为(最大满足) 交通成本/其它成本要素/收益要素/利润空间界面
5.2 内城的局部更新:社会和国家范畴的社会过程 被资本所抛弃、依赖公共投资和、围绕公共资源配置的社
会冲突、形成地域联盟( territorial coalition)
5.3 郊区的继续发展:经济范畴的社会过程 由市场驱动的资本积累过程。
结语
城市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空间形态和社会过程之间的 相互关系。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发展过程表现在两个方 面:在方法研究上从城市空间的物质属性到城市空间的社会 属性;在理论研究上从个体选址行为到社会结构体系。在城 市空间结构的分析方法取得不断进展的同时,城市空间结构 的解析理论始终是这个研究领域的核心所在。
(4)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式用于 检验(演绎法的研究)或建构(归纳法的研究)
关于空间形态和社会过程之间相互关系的各种理 论假设
3. 城市空间结构的解析理论:方法论和认识论
3.1 新古典主义学派(Neoclassical Approach) (1)新古典主义经济学
范式理论(normative theory):在自由市场经济的理想竞争状态下资源 配置的最优化(假设条件包括经济理性、完全竞争、最优决策)
(1)结构学派对于新古典主义学派及其改良的行为学派的挑战不仅 是在方法论在而且是在认识论上、不仅是在理论上而且是在理念上:从 个体选址行为到社会结构体系
(2)城市空间形态与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体系: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和生产过程中的阶级关系
(3)物质环境(城市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再生产(社会过程) 的必要条件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理论和方法
1. 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发展
1.1 Foley and Weber (1964): 多维概念框架 第一层面:文化价值、功能活动、物质环境 第二层面:空间/非空间属性 第三层面:形式/过程 第四层面:时间
1.2 Bourne (1971):系统理论 (1)城市形态(Urban Form):要素空间分布 (2)城市要素相互作用(Urban Interaction) (3)城市空间结构(Urban Spatial Structure):
我们可以认为:新古典主义学派是关于个体选址行为的 理论,结构主义学派则是关于社会结构体系的理论;对于个 体选址行为的分析必须建立在对于社会结构体系的认识基) Urban Social Geography: An Introduction, Longman, London.
(5)新马克思主义的缺陷:忽视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外范畴中 的社会过程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局限于抽象理论,忽视特定时空 条件下的实证研究。
4. 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框架
(1)社会过程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内在机制,社会关系是导 致社会过程的根本动因。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应当建立在社会关系的 构成范畴和社会过程的空间属性的理论基础上,运用社会学和地理 学相结合的方法。
城市物质环境与资本再生产:在城市建成环境的投资-建造-使用中, 实现资本积累和化解经济危机(如美国的郊区化过程)
城市物质环境与劳力再生产:维持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体系的延续 (如城市居住空间的社会分异)
(4)产业区位研究:在经济结构重组的过程中,资本的每一次流动 (部类的和空间的),带来新一轮的劳动力地域分工。
唐子来: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城市规划 汇刊》,1997年第6期。
空间分布和空间作用的内在机制
1.3 Harvey (1973) :空间形态和社会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 (1)空间形态(Spatial Form):
地理学的方法(Geographical Approach) (2)社会过程(Social Process):
社会学的方法(Sociological Approach) (3)城市研究的跨学科框架:
空间相对论:空间并不是具有实质的物体,只是作为自然实体和社 会实体之间的(空间关系)而存在。
社会科学的现实主义哲学:社会实体(即社会群体及其关系)具有 导致社会过程的内在因果机制。由于社会实体总是存在于时空之中, 其因果机制在具体过程中是否以及如何得以实现,取决于社会实体 之间的时空关系。因此,社会实体之间的空间关系是影响社会过程 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
社会科学的抽象研究和具体研究:抽象的理论研究讨论社会实体必 然具有的内在因果机制,具体的实证研究讨论社会实体的因果机制 在特定时空条件在的作用。
(4)地域性(locality)概念:发生在不同范畴中和作用在不 同层面上的各种社会过程。宏观社会过程及其对于特定地域的 影响并产生不同的结果。地域的特定社会关系也会引发社会过 程。正是不同范畴中和不同层面上的各种社会过程的相互关系 构成了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内在机制。
全球层面 全国层面 城市层面 社区层面
经济范畴
国家范畴
社会范畴
5. 西方大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示例: 市场、政府、社区
1980年代以来,西方大城市空间结构演化 的三个主要特征
(1)中心的全面复兴 (2)内城的局部更新 (3)郊区的继续发展
5.1 城市中心的全面复兴:经济和国家范畴的 社会过程
“后工业化”进程 经济结构重组:城市的服务(商务、零售、 娱乐、休闲、旅游等)功能日益突显 社会结构重组:新生代中产阶级( new service class)、雅皮士(yuppy)、丁克家 庭(DINK)…… 城市中心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建成环境 商业步行街区和滨水地带 中产阶层化(gentrification) 政府干预(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4)公共设施的空间配置优化 从最大利润(profit maximization)到最大福利(welfare maximization)
3.2 行为学派(Behavioral Approach)
现实状态而不是理想状态下的空间经济行为 企业选址行为的区位因素分析 区域发展政策
3.3 结构学派(Structural Approach):政治经济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