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合集下载

城市建筑空间理论研究

城市建筑空间理论研究

城市建筑空间理论研究【摘要】城市建筑空间理论研究旨在探讨城市建筑空间的结构与设计原则,以及与人的互动关系和感知研究。

通过分析建筑空间的发展趋势,可以预测未来城市建筑空间的演变方向。

研究成果将为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供重要参考,启示人们对城市空间的理解和利用。

展望未来,城市建筑空间的发展将更加注重人性化设计,强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建筑空间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社会价值,将不断推动城市建设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城市建筑空间理论研究、城市建筑空间结构、设计原则、人的互动关系、感知研究、未来发展趋势、成果、启示、展望。

1. 引言1.1 城市建筑空间理论研究城市建筑空间理论研究是对城市建筑中空间元素的组织、结构、设计和互动关系进行系统性的探讨和研究。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城市建筑空间的规划和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

城市建筑空间不只是简单的建筑形式组合,更是城市文化、历史、社会和人们生活的体现和载体。

通过对城市建筑空间理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城市空间的特性和规律,为城市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正文2.1 城市建筑空间结构分析城市建筑空间结构分析是城市规划和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对城市建筑空间结构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城市内部各个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包括它们的空间布局、形态和功能等方面。

这有助于规划者和设计师更好地把握城市发展的方向,提高城市建筑空间的利用效率和品质。

在进行城市建筑空间结构分析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

首先是空间布局的分析,包括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密度及布局方式等。

其次是空间形态的分析,即建筑物的外观和内部结构,包括建筑的高度、形状、风格等。

再次是空间功能的分析,即建筑物的用途和功能定位,如居住、商业、文化等。

最后是空间连接的分析,即建筑物之间的联系和交通便捷性。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因素,可以更好地了解城市建筑空间的特点和问题,并为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都市圈空间结构研究综述及其未来趋势

都市圈空间结构研究综述及其未来趋势

作者简介 :孙冬益 (9 3一 ) 18 ,男 ,浙江 宁波人 ,浙江财经学院经济与国际贸易学院硕士研究生
为核心的都市圈成 为区域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的骨干和主导
力量 ,相关的 都 市 圈 空 间结 构 的研 究 成 为 理论 研 究 的
热 点 。

二是关于都市圈空间结构形态的研究。最初 ,学者们 多数认为都市 圈空间结构的表 现形式主要分为单核心 的都
市圈和多核心 的都市圈 ( R u C,19 ) 9 9 。后来经 过各 国学
的角度来研究都市 圈空间结构方面的问题 ,产生 了空间集 聚与空间扩散理论 ( cn 9 6 。Nc eoa mf和 A — S0 ,19 ) i nl c t n h s toyJV nbe 19 )则是利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探 In eals(9 8 l . 讨了地理集聚对城市 规模 、区位及空 间形态 的重要作 用 , 并认 为城市间的空 间发展过程是地理集聚与产业 发展 的结 果……。这方面的研究非常丰富 ,经过梳理发现 目前 国外
在发展过程 中普遍存在社会 、环境和土地利用问题 ,这促
使各国学者加强了对都市 圈空间结构演化的研究 ,试 图对
都市 圈内部的人口分布 、产业布局和基础设 施建设进行统

早的都市 圈是 以城郊之 间的通勤 比率来界定 的 ,认为 中心
与外 围之 间相互联系并具有一定空间层 次、地域分工和景
协调和合理规划 。其 中在都市圈空 间结构演化过程 的研
观特 征的城镇 体系就 是都 市圈 ( e t 0 ,l8 ) 。 K 衄el x 95 J lF
究方面 ,C Ca 、G yI f F lrn . l k w I a 和 e r n等学者都做 出了很 r d lI a 大的贡献 ,都从定 量的角度探讨了都市 圈内人 口和产业变 动的空间过程 ,探 索 了都 市圈 空间结构 演化 的规 律和机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变化研究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变化研究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变化研究城市是人类文明进程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核心场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内不同社会群体的空间分布与组织形式。

通过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变化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城市社会生活的演变。

首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扩展趋势。

原有的城市中心区域往往因限制土地资源与房屋供应而面临发展瓶颈。

因此,城市向外扩张成为了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新的社会群体聚集区逐渐形成,呈现出多中心的特点。

这一变化带来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便利,比如短距离的通勤和更广泛的商业设施选择等。

其次,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也在经历着内部重组和调整。

城市中心区域吸引了大量的政府机构、金融机构和高端服务业,形成了城市的经济中枢。

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中心区域也受到新兴产业和创新科技企业的冲击。

高科技园区、创业孵化器等新兴产业集聚区的崛起,使得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这种内部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重新分布,不仅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还为社会创新和城市更新提供了新的动力。

第三,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变化也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不同社会群体在城市中的空间分布不均衡现象日益凸显。

社会地位较高的群体更容易聚集在城市的繁华区域,享受高品质的公共服务和便利设施;而社会地位较低的群体则更多地分布在城市的边缘区域,由于资源匮乏和基础设施落后,面临着较大的生活困境。

这种空间上的分化不仅加剧了城市内部的社会不平等,还为社会问题的产生埋下了种子。

最后,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变化也对社会关系和社交网络产生了深远影响。

传统的社交活动往往以面对面的方式进行,邻里关系和亲情关系在城市社区中具有重要地位。

然而,城市空间的变化导致了社交网络的破裂和重组。

人们离开原有的社区,与陌生人产生更多的接触,社交关系变得更为多元和复杂。

虽然新的社交网络可能带来更广泛的机会,但也增加了人际交往的不确定性和挑战。

城市空间格局研究进展及对北京空间研究的启示

城市空间格局研究进展及对北京空间研究的启示

城市空间格局研究进展及对北京空间研究的启示作者:赵继敏来源:《城市管理与科技》2013年第04期“城市空间格局”似乎已经认定为约定俗成的基础概念(汪劲柏,2006),各类文献中常常将其与城市空间结构混用,视为同义语。

一般而言,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各种人类活动与功能组织在城市地域上面的投影,是城市地域各种空间的组合状态(柴彦威,2000)。

城市空间格局(结构)受自然、社会、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且各影响因素具有随时间变化的特性,因此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也表现出复杂性和随机性,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其相应的演变规律。

一、国外相关研究国外对城市空间格局的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城市形态研究、实证主义分析和以结构主义为代表的多元研究范式,基本走向是转向对深层制度性因素的关注。

早期的城市形态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出现了欧文的“新协和村”,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等假说。

20世纪20-40年代,形成了芝加哥学派有关城市形态的三种经典的城市发展模式,即同心圆、扇形和多核心。

20世纪50年代以后,实证主义分析兴起,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引入了大量的计量手段,试图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归纳和抽象再现城市结构。

这一方法在今天伴随着“新经济地理学”的出现和GIS(地理信息系统)手段的繁荣仍然得以延续。

特别是克鲁格曼等一些声名显赫的经济学家延续了阿隆索、克里斯塔勒等学者演绎分析的传统,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下,将城市空间视为自组织的系统,通过数学模型论证了城市发展的多中心模式。

代表性的理论如克鲁格曼(1996)的多中心城市结构空间自组织模型。

麦克唐纳(1987)对次中心的识别方法进行了评述,海基拉等(1989)提出了多中心都市区人口密度分布的三种理论模型。

此外,一些学者通过对洛杉矶等城市的实证分析,支持了城市空间布局正在向多中心发展的趋势(比如,朱利亚诺、肯尼思,1991)。

与城市经济学不同,在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和城市规划学的范畴内,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由于对经济停滞、贫富不均等现实问题的内在机制缺乏解释,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主流开始转向行为主义、人文主义和结构主义等多元范式。

从优化空间结构角度探讨城市可持续发展——以青岛市为例的开题报告

从优化空间结构角度探讨城市可持续发展——以青岛市为例的开题报告

从优化空间结构角度探讨城市可持续发展——以青岛市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优化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还可以实现城市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繁荣稳定发展,进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青岛市作为中国山东省重要的港口城市和旅游城市,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

然而,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问题却愈发凸显。

因此,对青岛市的城市空间结构进行优化研究,探索青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空间结构,对于青岛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现状分析:对国内外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基本概念、内容、方法、现实意义进行综述分析;2. 青岛城市空间结构分析:对青岛市现有城市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包括青岛城市发展历程、城市空间结构特点、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3. 优化建议:根据青岛城市空间结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建议,包括相应的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等措施;4. 实证研究:对提出的优化建议进行实证研究,评估优化措施的实效性。

三、研究预期成果和意义本研究将针对青岛市城市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建议,如建立健全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优化城市绿化环境、实施城市空间重组等措施。

预期可以实现以下目标:1. 了解国内外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探索新的城市空间规划和设计思路和方法,为青岛市提供优化建议;2. 分析青岛市现有城市空间结构特点和问题,提出切实可行、具有针对性的优化建议;3. 实证研究提出的优化建议,评估其实效性和可行性,为青岛市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空间结构与发展模式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空间结构与发展模式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空间结构与发展模式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进行合理布局和发展的行为,在城市规划中,城市空间结构与发展模式起着重要的作用。

城市空间结构涉及城市内各个区域的布局和空间组织方式,而发展模式则涉及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方向。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空间结构与发展模式。

一、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形态和空间组织的总体布局,具体包括城市的地理位置、交通网络、用地分配和功能布局等。

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能够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性和生活质量。

1.地理位置:城市的地理位置直接决定了它的发展潜力和自然资源条件。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需要考虑城市的地理位置,并合理规划城市的功能布局和开发方向。

2.交通网络:交通网络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城市各个区域之间的联系和便捷性。

合理规划和建设交通网络能够提高城市的整体效率,并缓解交通拥堵等问题。

3.用地分配:城市的用地分配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功能布局和人口分布。

在城市规划中,应该根据城市的发展需要和人口需求来合理规划用地,并提供足够的公共服务设施。

二、城市发展模式城市发展模式是指城市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所呈现的发展特点和走向。

合理的城市发展模式能够有效平衡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生态环境保护。

1.经济发展:城市的经济发展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城市规划中,应该合理规划和布局产业发展区域,促进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2.社会公平:城市规划应该关注社会公平,提供良好的居住和工作条件,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城市规划中,应该合理规划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并提供公共空间和休闲设施,促进社会交流和共享。

3.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的发展必须考虑到环境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和资源浪费。

在城市规划中,应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合理利用土地和资源,并提供绿色生态空间。

三、城市规划的挑战与展望城市规划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人口增长、土地紧缺、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城市空间组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城市空间组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1 城市地理 学对 城市空 间组织 的
研 究
11 区位理论 .
策 、区域发展规 划等具有较高价值。 1 城市 空间结构模式研 究 . 3
1 . 城市空间结构模 式的早期探讨 .1 3 12 9 3年 ,美 国芝加哥 大学伯吉
区位理论是城市空间组织 的基础 理论 。 8 6 1 2 年杜 能发表了著作《 孤立 国》 ,研 究如 何围绕城市来布 局农业
斯将生态学过程应用于城市社会空间
组织 的研 究 , 出了城市地域结构 的 提 同心 圆模式 。 9 9 , 1 3 年 霍伊特在 同心 圆模式 的基础 上 , 上了放射状运输 加 线 路的影响 , 出了城市 空间结构的 提 扇形模式。 9 5 , 1 4 年 美国学者哈里斯 和乌尔曼在对大城市空 间分异的因素
f ur o bans in e. sp er ce c Thi ap mail e iws nyr ve
城市空 间组织是城市 的人 口、 经
济、 社会 、自然条件 以及各 类建筑的 空间组合 , 是城市 发展阶段 与过程的
从而形成 了一定 区域 内中心 地功能 、
等级 、数量和空 间分布 的系统理论 。 1 空间扩散理论与核心—边缘模型 . 2 15 3年瑞典地理 学家哈格斯特 9 朗首次系统地提 出的空间扩散理论 , 被 誉为 2 0世纪人文地理学 两项 最重
【 摘要】 城市 空间组织是城市 中各种人 类活动和功 能组织在地域 空间上 的投 影 , 是城 市发展程度 、 阶段 与过 程的空间反映 , 因而成为城市科 学各 分支 学科研 究 的重要 内容之一 。 着重 回顾 了城市地理 学和城市规划 学对城市 空间组织的研 究
历程 及其理 论成果 , 并根据 当前社会经济和城市 发展 的新特点 , 未来 的研 究 对

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与布局研究

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与布局研究

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与布局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的发展成为了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城市作为生产、交通和文化中心,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繁荣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布局也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

1.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内部不同空间形态的总体组成。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动力包括城市聚集经济、人口增长、土地短缺等因素。

在城市发展初期,商业、行政、文化、娱乐等主要场所集中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带,形成了“空心化”空间结构。

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增长,城市规模扩大,各种功能的需求不断增加,城市逐渐发展出“辐射化”空间结构,各个环状路周边的城区逐渐发展,城市核心区的辐射力量逐渐增大。

同时,城市还发展出“多中心化”空间结构,新的中心区和次中心区的发展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2.城市布局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的布局是指城市内不同功能和用途的场所分布相对位置的总体排列方式。

城市的布局对城市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在城市规划实践中,城市的布局可以通过增加城市内部的交通网络、优化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规范土地利用等手段来进行调控。

以北京市为例,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市的城市布局经历了多次演变。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市采用了“多中心、集中化”的城市布局,总体呈现出城中有城、城市和郊区共构的特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市的城市布局逐渐呈现出向四周扩展、多中心发展的特点。

到2004年,北京实行了“城市副中心”建设计划,逐步形成了“二环一核、三环两心多组团”的城市布局。

3.未来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发展趋势未来城市发展中,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将面临新的变革和调整。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开展和城市发展形势的趋势化、现代化,未来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布局将向着“多中心化、人性化、可持续化”的发展方向逐渐演变。

“多中心化”是未来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发展的必然趋势。

未来城市的多中心化发展不仅可以实现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资源分散利用,而且还能改善城市的交通状况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9世纪末以前的形体化模式发展阶段
◆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欧文、傅立叶从社会改良的愿望出发,
提出了独立自足的“新协和村”式的市镇模式,试图以此拯救日益 腐朽、衰败的城市,但因不切实际而招致失败。 ◆新古典主义形体规划:在资本主义城市工商业的推动下,着眼于 城市形态改造,倡导城市结构宏敞、壮美。其中以奥斯曼 (Hanssmann)主持的巴黎改造方案,本汉姆(H.Bunham)主持旧 金山、克里夫兰、芝加哥等城市治理规划以及维也纳建筑师西特 (Sitte)提出的城市空间的视觉艺术原则等最为典范。 ◆历史局限性:由于规划的所谓“虚荣”和建筑体态的混乱等局限, 该时期的研究与认识仍然无法正确反映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正确方 向,更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与发展。
这些设计思想都是以关注人类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企图以现 代科技来解决当代大都市的种种危机,表达了当代建筑师、规划 师对城市未来趋势乃是人类命运走向的忧患情结。
一、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学术回顾
4、60年代以后的人文化、联系化模式发展阶段
20世纪60年代~90年代,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重点逐渐转入信息化对人类聚居 行为、生态环境可能的影响方面,在文化价值、生态耦合及人类体验等更深层次 上关注城市文脉的连续以及空间结构的梳理。
◆ 1933年的《雅典宪
章》:作为一项政策性的引
导措施,使柯氏的思想得以 在世究的学术回顾
(3)城市结构解释性模式的异军突起
◆社会生态学: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以帕克(E.Park)和沃
恩(L.Writh)为首的美国芝加哥学派从城市社会生态学角度对城 市空间结构的研究,1925年该学派伯吉斯(W.Burgess)提出同心圆 结构模式,1936年霍伊特(H.Hoyt)提出扇形模式,1945年哈里斯 (D.Harris)和乌尔曼(E.L.Ullman)提出的多核心模式,并称为三 大经典模式。另外还有狄更斯的历史地带模式,艾尼克森的折衷 构造模式。
回顾与展望——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学术进展
主要内容
•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学术回顾 •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学术展望
一、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学术回顾 (一)西方
1、城市空间研究的萌 芽时期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 建筑师希波丹姆 (Hippodamus)从古希腊 哲学追求秩序和美的传 统出发,提出了一种以 棋盘式路网为骨架,城 市广场和公共建筑群相 间分布的城市布局结构, 并在实践中作为一种典 范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学术回顾
一、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学术回顾
(2)传统的城市形体规划模式更为强调功能合理的基本原
受“功能合理至上”新建筑运动的影响,传统形体规划领域出现了以现 体技术手法探求适应时代要求的现代大城市的形体结构模式。
◆勒.柯布西埃(Le
Corbusier,1922):1922发
表《明日的城市》,1925年 提出“巴黎中心区改建方 案”,1933年推出“光辉城 市”模式,重拾形体结构主 义的大旗,强调用现代技术 手段引导城市集中式发展及 空间垂直伸展与空间开敞布 局相结合的理念。
◆美国建筑师弗里德曼(Y Friedman)的装配式城市 ◆ 富勒(B Fuller)以及菊川清川设计的,可容纳50~100万人口的
海上漂浮城市
◆索莱尔(P Solerl)的仿生城市 ◆原苏联建筑师设计的梁墙式架空城市,以及倒三角垂直结构城市, ◆库克(P Cook 1964)设想的抽斗状插入式城市 ◆罗恩•赫伦(R Herron , 1964)设计的行走式城市
一、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学术回顾
一、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学术回顾
3、20世纪初至50年代的功能化模式发展阶段
(1)城市结构功能规划思想逐渐成熟 ◆马塔(Y. Mata,1882) 的带型城市模式与实践
一、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学术回顾
◆霍华德(E.Howard,1898)的田园城市
一、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学术回顾
一、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学术回顾
◆土地经济学:1903年赫德(M.Hard)提出的城市土地
价值依据交通通达性的轴线模式,1925年黑格(M.Harg) 提出的城市土地利用形态的地租决定理论等等
一、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学术回顾
50 年代以后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在高科技的推动下,技术主 义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出现了一股主要以现代建筑技术 和交通技术、通讯技术为依托的新的城市空间结构的规划设计
◆戛涅(T.Garnier,1902)的工业城市
马塔(Y. Mata,1882) 的带型城市,霍华德 (E.Howard,1898) 的田园城市,戛涅 (T.Garnier,1902) 的工业城市可看作是 这一时期最具创造性 的、最有突破性的新 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一、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学术回顾
◆盖迪斯(P.Geddes)《进化中的城市》(1915) ◆恩温(R.Unwin)的卫星城市模式和大伦敦方案(1922) ◆沙里宁(E.Saarinen,1918)的有机疏散理论及大赫尔辛 基规划 ◆格里芬(Griftin,1930)的堪培拉生态城市方案 ◆米留庭(ntin,1930)的带状城市结构与斯大林格勒 方案 上述理论研究与规划设计实践引向新的境界。
◆这一时期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均以神权、君权思想 为依托,强调以宗祠、王府、市场等为核心的空间 结构布局以及规整化、理想化的静态结构形态。
一、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学术回顾
工业革命引发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剧烈振荡,使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开 始了系统化、理论化探索的新局面。参考西德规划学者阿伯斯(G.Albers) 的观点,将整个近现代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研究划分为19世纪末以前的形 体化模式发展阶段;20世纪初起至50年代的功能化模式发展阶段;60年代 后的人文化、连续化发展阶段。
一、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学术回顾
◆公元前1世纪古
罗马维特鲁威 (Vitruvius) 在他的《建筑 十书》构想一 种有利于军事 防御的类似蛛 网式的八角型 的理想城市结
构。
一、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学术回顾
◆15 、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费拉锐特 (Felaruti)、斯卡莫齐等西方学者先后提出了一 系列的结构模式,进一步深化了早期理想城市的探 索,推动了规划实践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