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国学研习课《诗经·卫风·木瓜》教案

合集下载

传统文化《木瓜》教案

传统文化《木瓜》教案

一《诗经》(二首)之《木瓜》教学目标:1、在疏通诗意的基础上,背诵《木瓜》一诗。

2、了解《木瓜》中所表现的纯洁爱情。

3、从男女之爱中扩大开来,引导学生了解爱是美好的情感,她使得世界变得美丽。

4、明白真正爱的真谛。

教学过程:一、导语:来而不往非礼也。

这是我们这个礼仪之邦的习惯和规矩。

一般交往中是如此。

男女交往中更是如此。

男女交往中的“投桃报李”,已不止是一般的礼节,而是一种礼仪。

礼物本身的价值已不重要,象征意义更加突出,以示两心相许,两情相悦。

西方人是否还有这种传统不清楚,但我们从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中读到过类似“投桃报李”的故事,只是其中充满着悲剧色彩。

如今我们似乎已不太看重仪式了。

其实,仪式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特殊的作用,不可或缺,正如我们不能缺少阳光和空气一样。

仪式绝不是一种空洞的形式,总与特定的意义相联系。

男女交往可以减去不必要的形式,却不可不有“投桃报李”的仪式。

二、在疏通诗意的基础上,背诵《木瓜》一诗。

木瓜【原文】投我以木瓜①,报之以琼琚②。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③。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④。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注释】①投:投送。

②琼:美玉。

琚(ju)佩玉。

③瑶:美玉。

④玖(jiu):浅黑色的玉。

【译文】你用木瓜送给我,我用美玉回报你。

美玉不单是回报,也是为求永相好。

你用木桃送给我,我用琼瑶作回报。

琼瑶不单是回报,也是为求永相好。

你用木李送给我,我用琼玖作回报。

琼玖不单是匈报,也是为求永相好。

三、讨论:《木瓜》一诗表现的主题是什么?总结:本诗从字面描写看写的是两个人之间礼物的相互赠送,而实质上是表示相互间的感情,是写一个男子与钟爱的女子互赠信物以定同心之约。

四、出示: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提问: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讨论总结:深挚的母爱。

五、出示: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诗经木瓜》教学设计

《诗经木瓜》教学设计

《诗经木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木瓜》的主要内容和故事情节。

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3.提高学生的写作和创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诗经木瓜的背景与故事情节介绍。

2.逐段解读《诗经木瓜》的主题与意义。

3.诗经木瓜的欣赏与赏析。

4.写作与创作:写一篇关于《诗经木瓜》的作文或创作一首相关的诗歌。

三、教学重点1.理解《诗经木瓜》的主要内容和故事情节。

2.分析《诗经木瓜》的主题与意义。

3.培养学生的写作和创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材:《诗经木瓜》文本。

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等。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1.教师出示《诗经木瓜》的标题并引发学生对这个标题的思考。

2.教师简要介绍《诗经木瓜》的背景与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步:阅读理解1.教师分发《诗经木瓜》的文本给学生,要求学生自主阅读。

2.学生们交流讨论阅读中遇到的难点与疑惑,并由教师进行解答。

第三步:逐段解读1.教师将《诗经木瓜》分段进行解读,重点解释其中的文学手法与意义。

2.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每段的主题与情感表达,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四步:欣赏与赏析1.教师播放相关音乐或朗读《诗经木瓜》,让学生感受作品中的节奏与美感。

2.学生们结合音乐与朗诵,展开诗歌欣赏与赏析,并自由发表个人的感受与观点。

第五步:写作与创作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诗经木瓜》的主题,创作一篇相关的作文或创作一首诗歌。

2.学生们进行个人创作,并互相交流和修改,提高作品的质量。

第六步:总结与展示1.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诗经木瓜》的主题与意义,并回顾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和技巧。

2.学生们展示他们的作品,并互相欣赏与评价。

六、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学生按要求完成的作文或诗歌的质量和创意程度。

七、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组成小组,以演绎《诗经木瓜》的情景剧形式进行表演。

2.邀请一位专家或老师来校进行《诗经木瓜》的讲座,深化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理解。

小学国学研习课《诗经。卫风。木瓜》课件

小学国学研习课《诗经。卫风。木瓜》课件
诗经· 卫风· 木瓜
诗经· 卫风· 木瓜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 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 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 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 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反映了周初 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 卫风· 木瓜
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 齐、魏、唐、秦、陈、桧、曹、豳 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 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 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 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 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 《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 卫风· 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孔子曰: 不学诗,无以言; 不学礼,无以立。
诗经· 卫风· 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_______,报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孔诗 子三 皆百 弦, 而 司歌 马之 迁。
——
诗经· 卫风· 木瓜
投 我 以 木 瓜,
吟诵规则一: 按声调读出长 短变化 平声读长—— 仄声短
诗经· 卫风· 木瓜
报 之 以 琼 琚。
吟诵规则二: 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上平 声在一起, 要注意逻辑 重音。
诗经· 卫风· 木瓜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卫风·木瓜的吟诵教学设计

《诗经·卫风·木瓜的吟诵教学设计

《诗经·卫风·木瓜》的吟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背诵《木瓜》,绝大部分学生学会吟诵《木瓜》.2.能简单赏读《木瓜》,懂得朋友之间以"投木报琼"的方式来表达永结友好的意愿.教学重点:背诵《木瓜》,70%(30人左右)的学生学会吟诵《木瓜》.教学难点:学会吟诵《木瓜》课前准备;《木瓜》的吟诵录音及视频、课件教学过程:一、我会诵1.交流关于《诗经》的基本知识.2.导入:来而不往非礼也。

这是我们这个礼仪之邦的习惯和规矩。

同学们,如果朋友送了一份你特别喜欢礼物给你,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去学习诗经里的一篇名篇《木瓜》.它描述的就是好朋友间为表达情意而互相投桃报李的情景.3.请自由读一次全文,注意读准字音,标出不懂的地方.4.教师范读,个人读,小组读,齐读。

二、我善悟1. 教师解释部分难懂的词,如:琼琚、琼瑶、琼玖、匪.2.请同学们自己试着跟同桌说一说自己对全文的理解.3.请个别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解释大意.三、我乐吟1.请同学们为它们标出声调.2.先依照平长仄短的方式带读几次.3.播放录音示范吟唱一次,然后逐句教学.4.自由吟诵,达到熟练背诵. 循序渐进,为更好地吟诵作铺垫.四、我爱演1.与学生一齐吟诵一次.2.播放视频.3.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动作,学着配上动作吟诵.4.小组内自由练习吟诵配合动作.5.个别小组表演.6.以吟诵《木瓜》答谢听课老师,结束课程. 逐句分解讲演,降低学习困难。

《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注释:(1)木瓜:水果名。

木桃、木李也是水果名。

(2)琼琚:美玉。

琼瑶、琼玖也是美玉。

(3)匪:非,不是。

《诗经》的简介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诗经》)2.它收录的是哪个时代的作品?距现在有多少年?(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3000年的历史。

诗经《木瓜》教案说课讲解

诗经《木瓜》教案说课讲解

诗经《木瓜》教案诗经《卫风·木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吟诵,读准字音2、通过吟诵,走进理解诗歌意义,感悟诗人情感;能简单赏读《木瓜》,懂得朋友之间“投木报琼”的方式来表达永结友好的意愿。

3、复习吟诵规则:平长仄短、韵字拖长。

了解诗歌的押韵表达着诗人情绪【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教学难点】学习吟诵教学过程:一、温故篇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我们已学习了一些经典诗篇,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温习。

二、知新篇(一)我会诵1、引入:同学们,如果朋友送了一份你特别喜欢的礼物给你,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讨论一首古诗《诗经·卫风·木瓜》,它出自于《诗经》2、关于《诗经》的一些知识。

谁来分享下你所知道的诗经的一些知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又叫《诗三百》;诗经分为风雅颂,共305首;风就是指国风,总共15国风。

是指这15个地方的一些风俗和习惯。

整个国民的风气都在诗歌里反应出来。

你说多么了不起。

《诗经·魏风·硕鼠》硕鼠就是魏地这个地方的的一首歌,称为魏风;《诗经·秦风·无衣》无衣就是秦地这个地方的一首歌,称为秦风。

)今天我们学的这一首《诗经·卫风·木瓜》就是卫国这个地方的一首歌,它描述的是好朋友之间为表达情意而互相投桃报李的情景3、检查预习,读准字音(二)我会悟1、释义:琼琚琼瑶琼玖匪等请看这一组词,齐读,(点名说)发现有什么特点?师:我们确实从可视的角度发现了它们的共同点。

它们都有“琼”。

琼是什么意思呢?是美玉的意思,非常美的玉就叫琼。

这6个字大家都认为是王字旁,事实上我们这样认为得都错了,它实际上真正的部首不是“王”,而是“玉”。

“王字旁在古代很多时候是斜玉旁。

”师:我们来看一下王、玉二字的渊源吧(出示图片)我们的汉字从甲骨文发展到金文,再到大篆、小篆,到隶书,到现在我们常见的楷书。

诗经木瓜 教案

诗经木瓜 教案

诗经木瓜教案教案标题:诗经木瓜教案目标:1. 了解《诗经》中的木瓜篇目,包括其背景、作者、内容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分析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诗经》中的木瓜篇目的背景和作者。

2. 分析木瓜篇目的内容和意义。

3. 进行文学鉴赏,欣赏木瓜篇目的艺术之美。

4. 进行文学创作,让学生通过模仿木瓜篇目的形式和风格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教学准备:1. 诗经中的木瓜篇目原文和翻译。

2. 诗经相关的背景资料和研究成果。

3. 课堂展示材料,如图片、音频等。

4. 学生的诗歌创作材料。

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图片或音频展示木瓜的形象,引发学生对木瓜的认识和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木瓜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内容讲解:1. 介绍《诗经》中的木瓜篇目的背景和作者,包括该篇目属于何时何地的文化背景,以及作者的身份和创作背景。

2. 分析木瓜篇目的内容和意义,包括其中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

文学鉴赏:1. 展示木瓜篇目的原文和翻译,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2. 分析木瓜篇目的诗歌形式、语言运用和意象表达,让学生体会其艺术之美。

文学创作:1. 引导学生通过模仿木瓜篇目的形式和风格,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2.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体验,培养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

总结:1.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收获。

2. 引导学生思考《诗经》中的木瓜篇目对于古代文学和现代人的意义。

课后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诗经》中的其他篇目,拓宽文学视野。

2. 继续进行文学创作,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 文学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对于木瓜篇目的内容和意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创作能力:评估学生通过模仿木瓜篇目进行创作的能力和水平。

拓展资源:1. 《诗经》其他篇目的原文和翻译。

诗经 木瓜 教案

诗经 木瓜 教案

诗经木瓜教案主题:诗经《木瓜》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木瓜》这篇诗经,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及其价值观念。

2. 激发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创造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木瓜》诗中的意象和文化内涵。

2. 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和修辞手法。

3. 运用创新思维和想象力,进行创作。

教学准备:1. 诗经《木瓜》的原文与翻译。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教学流程:一、导入(10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嘉庆大义会画卷中的《木瓜图》,激发学生对《木瓜》的兴趣。

2. 引导学生了解《木瓜》是一首古代诗歌,并简要介绍《木瓜》的文化背景和作者。

二、诗歌欣赏(15分钟)1. 分段朗读《木瓜》的原文,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与美感。

2.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并与学生讨论。

三、文化背景了解(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战国时期的乐府民歌,以及《木瓜》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分组讨论:“木瓜”在古代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四、修辞手法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询问它们的目的和效果。

2. 学生进行小组分享,归纳整理所发现的修辞手法。

五、表达与创作(20分钟)1. 引导学生根据对《木瓜》的理解和感受,创编一段小诗或一首歌曲,表达个人想法。

2. 分组或个别指导学生进行创作,并鼓励他们展示作品。

六、总结与展示(5分钟)1. 鼓励学生积极分享他们的创作成果,并讨论各自作品的特点和价值。

2. 总结课堂学习,强调《木瓜》所传递的文化内涵和对我们的启示。

教学拓展:1.组织学生阅读其他诗经中的民歌,进行比较研究。

2.了解《木瓜》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及其他艺术作品中的再创作。

诗经《木瓜》教案

诗经《木瓜》教案

诗经《卫风·木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吟诵,读准字音2、通过吟诵,走进理解诗歌意义,感悟诗人情感;能简单赏读《木瓜》,懂得朋友之间“投木报琼”的方式来表达永结友好的意愿。

3、复习吟诵规则:平长仄短、韵字拖长。

了解诗歌的押韵表达着诗人情绪【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教学难点】学习吟诵教学过程:一、温故篇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我们已学习了一些经典诗篇,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温习。

二、知新篇(一)我会诵1、引入:同学们,如果朋友送了一份您特别喜欢的礼物给您,您会怎么说怎么做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讨论一首古诗《诗经·卫风·木瓜》,它出自于《诗经》2、关于《诗经》的一些知识。

谁来分享下您所知道的诗经的一些知识?(《诗经》就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又叫《诗三百》;诗经分为风雅颂,共305首;风就就是指国风,总共15国风。

就是指这15个地方的一些风俗与习惯。

整个国民的风气都在诗歌里反应出来。

您说多么了不起。

《诗经·魏风·硕鼠》硕鼠就就是魏地这个地方的的一首歌,称为魏风;《诗经·秦风·无衣》无衣就就是秦地这个地方的一首歌,称为秦风。

) 今天我们学的这一首《诗经·卫风·木瓜》就就是卫国这个地方的一首歌,它描述的就是好朋友之间为表达情意而互相投桃报李的情景3、检查预习,读准字音(二)我会悟1、释义:琼琚琼瑶琼玖匪等请瞧这一组词,齐读,(点名说)发现有什么特点?师:我们确实从可视的角度发现了它们的共同点。

它们都有“琼”。

琼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美玉的意思,非常美的玉就叫琼。

这6个字大家都认为就是王字旁,事实上我们这样认为得都错了,它实际上真正的部首不就是“王”,而就是“玉”。

“王字旁在古代很多时候就是斜玉旁。

”师:我们来瞧一下王、玉二字的渊源吧(出示图片)我们的汉字从甲骨文发展到金文,再到大篆、小篆,到隶书,到现在我们常见的楷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国学研习课《诗经·卫风·木瓜》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正确流利地诵读《木瓜》,了解诗歌大意;
2.学生通过对比感知,共学归纳吟诵规则,并依照规则学会吟诵《木瓜》;
3.能简单赏读《木瓜》,懂得人与人之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情谊;
4.能体会诗歌传达的礼仪,感受君子之风。

5.能依据吟诵体验创编诗歌和动作。

教学重点:1、2、3
教学难点:2、5
教学准备:课件、音频资料、视频资料;教具;
教学过程:
课前:暖场渲染(4)
1.师向学生问好,你能用一句话跟老师打个招呼吗?(根据学生问好方式给予评价,2人)生活中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跟不同的人问好?(同学互动演示,1人)你观察过你的父辈的饮酒礼仪吗?(生表演,1)
2.(过渡)华夏文明,千年悠久。

从“人之初,性本善”到“谢谢”,从“你好”到“礼之用,和为贵”,如今的我们,更是站在历史洗涤沉淀过的新时代,有着属于我们风格的礼仪,现在老师要带领同学们穿越回古代,领略一下古人的礼仪风范。

(播放视频《礼仪之邦》)提示:夫妇之礼、笄礼、拜师之礼、趋步、万福、迎宾之礼、揖礼、礼乐、射礼、饮酒之礼:拜祭啐卒主宾酬酢(动作示范)
3.师:泱泱中华,礼仪之邦,让我们稍作静息,细细回味。

一、导入解题(3)
1.古人云:诗礼相生,今天,我们就走进诗歌,体验古人吟诵诗歌的韵味。

(板书课题,生齐读)
2.关于题目,你了解多少?(生谈)追问:你是从哪里知道的?(点评,伺机补充诗经资料,浏览,不作赘述)
二、读诗会意(16)
1.自由读一读诗歌,把你不认识的字提出来,问一问。

(生自由读)
2.谁能展示给大家听一听。

(指名读,评价,若生有不会,范读正音)
3.把你不理解的字词指出来。

(生提到琼琚、琼瑶、琼玖,相机指导学习“斜玉旁”)让我们来看看带有斜玉旁的字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光泽、贵重、漂亮……)玉养五德,温柔敦厚,可见佩玉者皆君子啊!
4.谁能试着译一译。

(生译)老师也找到了一段简练易懂的译文,让我们男女对读一遍(诗歌、译文对读,男女交换)
5.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抽生汇报:两个人互相赠送)
6.追问:赠送的是什么?(出示两组词)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区别两组词价值不同)你有什么想说?(生自由交流:这个人赚了,两组物品价值不同……)
7.追问:想象一下,他们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中投与报的?(生想象交流:在一个人困难的时候另一个人伸出援助之手,当他渡过难关后加倍回报)你理解的,是陌生人之间的雪中送炭,除了陌生人,还有可能是哪些人?(生交流朋友之间)是啊,有人说,这是陌生人间的萍水相助,有人说,这是朋友间的患难之交,也有人说,这是恋人间的爱慕之意,还有人说,这是亲人间的寸草春晖。

8.那么你知道,从这首诗歌中,衍生出来了哪些成语吗?(PPT出示积累:投木报琼)其实像这样表达感恩的词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积累:投桃报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礼尚往来……)
9.师小结:实际上,作者胸襟之高朗开阔,已无衡量厚薄轻重之心横亘其间,他想要表达的就是:珍重、理解他人的情意便是最高尚的情意。

从这一点上说,后来汉代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尽管说的是“投金报玉”。

其意义也与“投木报琼”无异。

难怪诗歌说——(生齐读“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原来这都是君子之风啊!(板书)生活中的你,一定也行君子之风,我们也能创编诗歌(出示填空,创编,抽生展示)原来我们投与报的,不只是物品,还可以是其他许多看不见的东西,这真的是——(生齐读“君子之风”)10.了解了诗意,相信同学们对诗歌已经比较熟悉了,现在老师要教给大家一种快速背诵的方法——歌诀诵读,先听老师读第一节,感受一下。

师范读第一节,带读二三节,同学们有什么发现?(生答:有节奏、像童谣、朗朗上口、记得快……)
11.那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能迅速将它背下来。

(填空分组诵读)
三、吟诵悟情(16)
1.同学们,这样读诗还没读出韵味。

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他是怎样带学生读的呢?司马迁概括:“诗三百,孔子皆弦而歌之。

”“弦而歌之”是什么意思?(边弹边唱)
2.让我们来听一听,注意感知它与我们平时的诵读有什么不同?(播放音频,生初听,观察学生听的感受,抽生谈:像唱歌,好笑,声音拖,婉转……)
3.渗透:为何要学习吟诵?吟诵本是古人传统的读书方法,上古诗、歌、舞不分家,学习吟诵,是为了更加贴近古人的音律习惯,感受诗歌的韵味,不信我们再来听一遍,注意仔细听,你会发现很多规律。

(播放第一节,抽生谈:有的字特别长,有的相对短些)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吟诵很重要的依据——依字行腔,平长仄短。

(板书)
4.听老师吟诵第一句,再用心听,哪些读音的字长?哪些短?(揭示:一二声平,三四声仄),试着跟老师吟诵第一句。

这就是吟诵的第一天规则——按声调读出长短变化平声读长——仄声短
5.用上这一个吟诵规则,我们来试试第二句。

(抽生试试)对比老师吟诵,有哪里不同?(“琼琚”二字不同)你们很厉害,又发现了第二个规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上平声在一起,要注意逻辑重音。

6.用手打着跟老师吟诵三四句,你又发现了什么?(第二个也字拖得很长,还拐了弯)陈老师很佩服你们,第三个规则也被发现了——每个字读它的本音,押韵的字拖长音:把气读完。

7.让我们把第一节吟诵出来。

(归纳吟诵规则顺口溜)
8.以此规则我们来自学二三小节,(同桌互吟,提示:“李、玖”字)
四、吟诗习礼(5)
1.其实学习古人吟诵也不难嘛!今天我们以陈琴老师的吟诵为范本初步感知了吟诵的乐趣与韵味,其实现在还有其他很多风格的吟诵,可谓百花齐放,今后同学们也可以创作出别具一格的吟诵风格。

2.孔子教育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这就告诉我们要知书达理,这首诗是有礼仪的,被称为献礼词。

那么请问同学们,你认为这首诗可以献给哪些人?
3.正如今天我们相逢与此,相交一时,彼此成长,这也是一种我们之间相遇互长
之恩。

(师吟诵,生观察动作),现在我们来加上动作(学习拱手礼、揖礼吟诵一节),如果你想感恩的人就在现场,对着他;如果没有在现场,想着他,吟出这一投一报的深厚情谊。

(配乐配动作吟诵全诗)
愿这股君子之风,能传承礼仪之邦(板书)!
板书设计:
(礼仪之邦)诗经•卫风•木瓜(君子之风)
一二声:平声长“——”
依字行腔
三四声:仄声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