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太阳高度和日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子夜太阳高度和日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子夜太阳高度和日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子夜太阳高度和周日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探讨

洛阳市第十九中学 王安周 (邮编:471000)

摘 要:从太阳高度的概念入手,采用公式衍生和几何推导相结合的方法,推导出子夜太阳高度的计算模型,结合球面三角公式和计算模型对太阳高度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非极昼区,子夜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关于球心的对称点所在纬度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北半球各地子夜太阳高度最小值出现在夏至日;日太阳高度变化速率具有非线性特征等。

关键词:正午太阳高度;子夜太阳高度;日太阳高度;极昼区

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受地球公转、自转、黄赤夹角等因素影响,太阳高度随纬度、季节、时刻有规律变化。杨长青、孔祥群、赖月喜等对正午太阳高度公式推导和变化规律、黄赤交角变化对正午太阳高度影响、正午太阳高度的实际运用、正午太阳高度制作模型、等太阳高度线图判读等进行了深入探讨[1-3],但子夜太阳高度计算和规律探讨较少。借助球面立体几何、天体物理等知识对子夜太阳高度计算模型进行了推导,结合实际计算和图形分析对子夜太阳高度和日太阳高度变化规律进行探讨。

一、子夜太阳高度的计算模型

正午太阳高度为地方时12时太阳光线与地平面夹角,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知识在生活中用处较多,如楼间距计算、房屋朝向、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最宜倾角、物影变化、季节判读、地方时计算等,但是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及其应用是教学重难点,通过二分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来探讨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图1)。

图1 二分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由图1可知,春/阳高度分布由赤道(直射点所在的纬线为中心)向南北两侧递减;正午太阳高度同为66°34′、0°的纬度分布均有两个,推理可知,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具有对称性,对称轴为直射点所在的纬线,距对称轴的纬度距离相等;0°、23°26′N 、90°N 正午太阳高度分别为90°、66°34′、0°,表明其变化是以直射点所在纬度为中心,纬度每远离中心1°则正午太阳高度相应递减1°,推导出190H H α-=?=?o (公式中1H 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

度,α?表示所求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之差);影响因素仅有纬度,因此同一纬线具有相同的正午太阳高度。

子夜太阳高度是指地方时0时的太阳高度角,是一天中太阳高度日变化的最小值。

本文系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典型课例再研究 》。

由图2可知,点A 为太阳直射点,且∠A=∠B=90°,∠B 表示子夜太阳高度值为90°,即点B 此时子夜太阳高度为-90°;点A 与点B 关于球心对称,且子夜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一致,即其变化是以直射点关于球心的对称点所在纬度为中心,纬度每远离中心1°则子夜太阳高度相应递减1°,即=90H δ?±-o 子夜(当地纬度为?,太

阳直射纬度为δ,?与δ位于赤道同侧取加号,异侧取减号,即同加异减),

902326H '∈o o 子夜(-,)

,若 0H >o 子夜表示该地此日极昼,其中负值表示此时太阳位于地平面之下。

二、子夜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依据子夜太阳高度的计算模型,对不同纬度和季节的子夜太阳高度进行实际计算(表1),并根据计算结果绘制图3、图4,揭示子夜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表1 北半球各地不同季节的子夜太阳高度 ( H/°)

季节

0° 20°N 23°26′N 40°N 66°34′N 70°N 90°N 夏至 -66°34′ -46°34′ -43°08′ -26°34′ 0° 3°26′ 23°26′ 二分 -90° -70° -66°34′

-50° -23°26′ -20° 0° 冬至 -66°34′ -86°34′ -90° -73°26′ -46°52′ -43°26′ -23°26′

1子夜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

由图3可知,子夜太阳高度绝大部分小于0°,表明子夜时太阳绝大部分地区处于地平面之下,就其数值大小进行分析,非极昼区,同一天子夜太阳高度随纬度有规律变化。夏至日,南回归线处为90°,子夜太阳高度以南回归线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自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北回归线处为90°,子夜太阳高度以北回归线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自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二分日,赤道处为90°,子夜太阳高度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自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4]。因此,非极昼区,子夜太阳高度以直射点的球心对称点所在纬线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向南北两侧递减。若某地距离直射点关于球心对称点越远,即纬度差越大,则子夜太阳高度越小,纬度差越小,则子夜太阳高度越大。

图3子夜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 图4 北半球子夜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

2子夜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规律

由图4可知,子夜太阳高度绝大部分小于0°,表明子夜时太阳绝大部分季节处于地平面之下,一年中,同一纬度地区的子夜太阳高度随时间而有规律地变化,就其数值大小进行分析: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曲线图形呈V 型,子夜太阳高度一年中最大值出现

在冬至日;赤道至北回归线之间曲线图形呈W 型,表明一年内有两次最大值90°,其子夜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时间为冬至日前后;赤道上出现子夜太阳高度最大值的时间分别为春分和秋分日。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其子夜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赤道上一年内子夜太阳高度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和夏至日;南半球子夜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与北半球正好相反。

三、北半球各地周日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日太阳高度图可以揭示昼夜长短、正午/子夜太阳高度、极昼范围及日太阳高度与时刻等变化规律。根据子夜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模型,借用王多文等提出的球面三角公式[5]:sin sin sin cos cos cos H t δ?δ?=+(式中H,?,δ,t 分别表示太阳高度角、当地纬度、赤纬和时角,其中时角以正南方位为0°,向西为正,每小时移动15°),对日太阳高度进行计算,并依据结果绘制精确的变化曲线图5,探讨了周日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图5 夏至日、冬至日、二分日北半球各地周日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曲线

(1)图5可知,日太阳高度范围[-90°, 90°],负值表示太阳位于地平面之下,且地方时12时太阳高度最大,即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子夜太阳高度最小;极昼区日太阳高度均大于0°,极夜区日太阳高度小于0°。因此,H 子夜>0°表示该地此日极昼;H 正午<0°则为极夜。

(2)由图5可知,赤道处始终=H H -正午子夜;二分日,北半球各地除极点外=H H -正午子夜。因此,仅赤道和二分日全球各地=H H -正午子夜,其他地区和季节H H ≠-正午子夜;南北极点处

=H H δ=±正午子夜(极昼取正,极夜取负);极昼区内+2H H δ=正午子夜(由公式可推导出)。

(3)由图5可知,同一天,日太阳高度变化具有对称性,以地方时12时为对称轴,子夜至午时和午时至子夜变化情况相反;周日太阳高度变化曲线形状类抛物线,表明日太阳高度随时刻变化具有非线性特征;曲线斜率反映地理事物变化快慢,日出至日中曲线斜率在递减,表明日出至日中时太阳高度随时间变化速度在递减,接近地方时12:00变化速率最慢;

(4)由图5a 可知,从子夜到午时,夏至日北半球非极昼区太阳高度先变小后变大,极昼区则一直变大;由图5b 可知,冬至日北半球非极夜区从子夜到午时,太阳高度先变小后变大,极夜区则一直变小(北极点为-23°26′);由图5c 可知,二分日北半球各地c

b a

从子夜到午时,太阳高度先变小后变大(北极点为0°)。因此,从子夜到午时,非极昼区太阳高度先变小后变大,极昼区则一直变大,极点处保持不变;

(5)由图5a 可知,夏至日,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且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由图5b 可知,冬至日,由赤道向北极点正午太阳高度逐渐递减;由图5c 可知,二分日,赤道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且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因此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以直射点所在的纬度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计算公式::=90H δ?-±o 正午(同减异加);

(6)由图5a 可知,北半球各地日出时刻小于6:00,日落时刻大于18:00,因此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由图5b 可知,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由图5c 可知,赤道处和二分日北半球各地昼夜等长。

(7)由图5a 可知,夏至日,66°34′N~ 90°N 范围内出现极昼,北极圈上H 子夜

=0°;极昼区内纬度每增高1°,子夜太阳高度相应递增1°,正午太阳高度递减1°,两者变化幅度相等,即H α?=?(极昼区内,两地间子夜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等于纬度差的绝对值)。

四、结论

太阳高度知识相对抽象、难懂,采用逻辑推理、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思维方式,能更好的明确概念内涵、掌握规律原则、促进知识迁移、达到学以致用。从基本概念入手,结合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和光照侧视图,用几何方法推导出子夜太阳高度计算模型,结合实际计算和图形分析对子夜太阳高度和周日太阳高度变化规律进行了探索与归纳:

(1)子夜太阳高度计算模型:=90H δ?±-o 子夜(同加异减),子夜时太阳绝大部分

地区和季节位于地平面之下,若 0H >o 子夜表示该地此日为极昼;

(2)子夜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非极昼区,子夜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关于球心的对称点所在的纬度为中心向南北两侧递减;极昼区则随着纬度增高而递增;极点处始终为δ±;

(3)子夜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规律:北半球各地子夜太阳高度的最大值出现在冬至日前后,最小值出现在夏至日;南半球的变化情况相反;

(4)周日太阳高度变化曲线类似抛物线,且具有轴对称性;仅二分日全球各地和赤道处=H H -正午子夜;日太阳高度随时间的变化速率具有非线性特征。

主要参考文献:

[1]杨长青.正午太阳高度角模型的设计、制作和运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1(8):26-28.

[2]孔祥群.黄赤交角变化对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的影响[J].考试,2006(10):40-45.

[3]赖月喜.小议“太阳高度角变化的一般规律及图示分析[J].中学政史地, 2007(4):48-52.

[4]唐红伟.图示法比较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4(9):22-23.

[5]王多文,刘燕林.球面公式在天文地理学中的应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23):39-41.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计算及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和季节变化规律。 2.能灵活运用规律分析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 3.能达到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和逻辑推理过程 ,突破高考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和季节变化规律及应用。 [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应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1、随纬度变化规律: 节气日期太阳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春分日秋分日3月21日 9月23日 前后 赤道 由直射点纬线向南北两侧依次 等距离递减 夏至日6月22日 前后 北回 归线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南回归线 2、随季节变化规律

纬度带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 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达最大值达最小值 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达最小值达最大值 赤道上 两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小值,春秋分日达到最大值 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达到最大植。 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小值。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小值。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公式计算:H=90°—/φ-δ / 即①取当地地理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 ②取其纬度差的余角。 例1:下图中四条曲线分别表示A、B、C、D四地,6月22日太阳高度的全天变化情况,据此判断下列各选项中,对四地纬度位置的说法与图示情况相符合的是 ①A.23°26′N B.46°52′N C.66°34′N D.90°N ②A.90°N B.66°34′N C.23°26′N D.0° ③A.0° B.23°26′N C.90°N D.66°34′N ④A.23°26′N B.46°52′N C.90°N D.66°34′N 例2:设m(纬度0°、30°E),n(23°26′N、30°E)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分别为Hm和Hn,判断下列四项中正确的是 AHm和Hn不可能在同一天达到最小值 B每年有某时刻Hm=Hn

子夜太阳高度和日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子夜太阳高度和周日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探讨 洛阳市第十九中学 王安周 (邮编:471000) 摘 要:从太阳高度的概念入手,采用公式衍生和几何推导相结合的方法,推导出子夜太阳高度的计算模型,结合球面三角公式和计算模型对太阳高度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非极昼区,子夜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关于球心的对称点所在纬度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北半球各地子夜太阳高度最小值出现在夏至日;日太阳高度变化速率具有非线性特征等。 关键词:正午太阳高度;子夜太阳高度;日太阳高度;极昼区 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受地球公转、自转、黄赤夹角等因素影响,太阳高度随纬度、季节、时刻有规律变化。杨长青、孔祥群、赖月喜等对正午太阳高度公式推导和变化规律、黄赤交角变化对正午太阳高度影响、正午太阳高度的实际运用、正午太阳高度制作模型、等太阳高度线图判读等进行了深入探讨[1-3],但子夜太阳高度计算和规律探讨较少。借助球面立体几何、天体物理等知识对子夜太阳高度计算模型进行了推导,结合实际计算和图形分析对子夜太阳高度和日太阳高度变化规律进行探讨。 一、子夜太阳高度的计算模型 正午太阳高度为地方时12时太阳光线与地平面夹角,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知识在生活中用处较多,如楼间距计算、房屋朝向、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最宜倾角、物影变化、季节判读、地方时计算等,但是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及其应用是教学重难点,通过二分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来探讨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图1)。 图1 二分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由图1可知,春/阳高度分布由赤道(直射点所在的纬线为中心)向南北两侧递减;正午太阳高度同为66°34′、0°的纬度分布均有两个,推理可知,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具有对称性,对称轴为直射点所在的纬线,距对称轴的纬度距离相等;0°、23°26′N 、90°N 正午太阳高度分别为90°、66°34′、0°,表明其变化是以直射点所在纬度为中心,纬度每远离中心1°则正午太阳高度相应递减1°,推导出190H H α-=?=?o (公式中1H 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 度,α?表示所求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之差);影响因素仅有纬度,因此同一纬线具有相同的正午太阳高度。 子夜太阳高度是指地方时0时的太阳高度角,是一天中太阳高度日变化的最小值。 本文系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典型课例再研究 》。

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doc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与常见图表判读 晨昏圈上 =0 昼半球大于 0 夜半球小于 0 (一) 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 -- 日变化曲线图 (1)出现极昼现象的极点 , 一天内太阳高度角大小不变 =直射点纬度 =晨昏线与地轴夹角,与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 ( 和晨昏线相切的纬线 ) 互余; (2)除极点外,一天中太阳高度角是不断变化的:h日出时=0,h逐渐增大, 当地正午 12 最大( H), 之后渐小 ,h 日落时 =0, 日落后小于 0; (3)太阳高度最大时(为正午太阳高度角): 若太阳高度最大时等于90°,则该地当天正午被太阳直射; (4)极昼区内的三种情况: ①24 小时太阳高度都大于等于 0°,该地出现极昼现象 ; ②太阳高度角最小 =0°, 该地极昼 , 且处于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上,即当天极昼的最低纬度 ; ③若太阳高度角一天中大于 0°且为一定值,则该地为处于极昼的极点;④ 若太阳高度角最大 =0 ,则该地极夜,并处于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上;

h(太阳高度) 90° a 66°34 b 46°52 43°08 23°26 d e c 0° 0:00 6:0012:0018:00 24:00 f 太阳高度角日变化曲线图的相关计算和分析: 1、读时间坐标 (1)昼长时间 =日落时间 - 日出时间 ①若昼短于 12 小时,说明该地处于冬半年; ②若昼等于 12 小时,说明太阳直射赤道( 两分 ) 或该地位于赤道上 ; ③若昼长于 12,说明该地是夏半年 ; ④若昼长等于 24 小时,说明该地极昼。 (2)若坐标上为北京时间: ①可计算:日出当地时间=12- 昼长 /2日落当地时间=12+昼长/2 ②据当地与北京时间差,求当地经度; 2、读太阳高度高度角,可判断或计算直射点纬度、当地纬度: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与常见图表判读 晨昏圈上=0昼半球大于0夜半球小于0 (一)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日变化曲线图 (1)出现极昼现象的极点,一天内太阳高度角大小不变=直射点纬度=晨昏线与地轴夹角,与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和晨昏线相切的纬线)互余; (2)除极点外,一天中太阳高度角是不断变化的:h日出时=0,h逐渐增大,当地正午12最大(H),之后渐小,h日落时=0,日落后小于0; (3)太阳高度最大时(为正午太阳高度角):若太阳高度最大时等于90°,则该地当天正午被太阳直射; (4)极昼区内的三种情况: ①24小时太阳高度都大于等于0°,该地出现极昼现象; ②太阳高度角最小=0°,该地极昼,且处于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上,即当天极昼的最低纬度; ③若太阳高度角一天中大于0°且为一定值,则该地为处于极昼的极点; ④若太阳高度角最大=0,则该地极夜,并处于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上;

太阳高度角日变化曲线图的相关计算和分析: 1、读时间坐标 (1)昼长时间=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①若昼短于12小时,说明该地处于冬半年; ②若昼等于12小时,说明太阳直射赤道(两分)或该地位于赤道上; ③若昼长于12,说明该地是夏半年; ④若昼长等于24小时,说明该地极昼。 (2)若坐标上为北京时间: ①可计算:日出当地时间=12-昼长/2 日落当地时间=12+昼长/2 ②据当地与北京时间差,求当地经度; 2、读太阳高度高度角,可判断或计算直射点纬度、当地纬度: a h (太阳高度) 0° 66°34 0:00 6:00 12:00 18:00 24:00 90° 23°26 46°52 43°08 b c d e f

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和日出日落方位时间(学案)

三、等太阳高度线分布图 从全球范围看: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角为_____; 从直射点开始,太阳高度向四周______, 呈_______状分布(即等太阳高度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_____。 等太 阳高度线图可以看做是以太阳直 射点为中心的俯视图 例1、图1是某地某日太阳高度分布图,回答: (1)从图中可以看出,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 。 (2)该图的节气应该是(北半球)。 (3)此时北京时间是。 (4)A点所在经线的经度是。 (5)C点的经度值(大于或小于)23°26′。 (6)若B点有一直立旗杆,此时其影子应指向 A.甲 B.乙 C.丙 D.丁 例2、图为地球上某时刻太阳高度分布示意图,图中粗线为等太阳高度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 此时北京时间为 A. 7时 B. 15时 C. 17时 D. 21时 2. 若①②两点经度相同,②③两点纬度相同, 则此时刻的太阳高度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② 3. 此时 A. PM为昏线,PN为晨线 B. 新一天的范围约占全球的1/8 C. 新一天的范围约占全球的7/8 D. 全球昼夜平分 4. 此时Q点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图是 例3、该图所示区域全部为夜半球,读图回答:(1)此日正午太 阳高度角为0°的点是__,纬度是 (2)此时北京时间是__点。 四、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 例4、下图中四条曲线表示6月22日太阳高度的全天变化情况,判断四地的纬度位置

思考: 能否画出以下地区的太阳高度全天变化情况 1.北回归线与北极圈线之间 2.北极圈线与北极点之间 ①极点:在极昼期间,极点上见到太阳高度在一天之内是_____的, 其太阳高度始终等于_______的纬度,其值的年变化幅度介于___到_______之间 ②非极点地区:非极点地区的太阳高度在一日内是_______的。 一天之内有一个最___值,即当地的___________ A: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太阳高度的变化: 从日变化看,极昼期间,全天太阳高度始终都大于或等于00,其中极圈上在0时太阳高度为______(如图乙),极圈到极点之间的地区,其太阳高度全天始终都_____00(如图丙);从年变化看,北极圈内太阳高度是随太阳直射点北移而______,南极圈反之 B:其他地区的太阳高度变化: 都是日出日落时为____,_____时最大,12时前递____,12时后递_____,特殊之处是:赤道上的太阳高度是_____时和_____时为00(如图丁),其最大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范围是______________ 五、日出日落的时间、方位1、比较下图甲、乙、丙三图所示太阳周日视运动规律。 (1)三地太阳视运动相同点是:

正午太阳高度时空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考点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纬度)变化规律 2.太阳高度的时间变化规律 (1)太阳高度的日变化 极点上在极昼期间,极点上见到的太阳高度在一天之内是没有变化的,其太阳高度始终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非极点地区太阳高度在一天之内是有变化的,一天之内有一个最大值(地方时12时)即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特别提醒不同纬度太阳高度的日变化速度不同。太阳高度日变化速度=正午太阳高度/当地昼长的一半。 (2)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 回归线之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即一年中有两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 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一年中只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即一年中只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 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小于90°,一年中只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

至极点 大值 之间 ?类题通法 正午太阳高度的几点特殊规律 (1)同线相等规律: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2)对称规律:以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为对称轴南北对称的两条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3)近大远小规律:距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越小。 考点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和应用 1.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公式:H=90°-两点纬度差 说明:“两点”是指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两点纬度差的计算遵循“同减异加”原则,即两点同在北(南)半球,则两点纬度“大数减小数”;两点分属南北不同半球,则两点纬度相加。如图所示:

当太阳直射B点(10°N)时,A点(40°N)正午太阳高度: H=90°-AB纬度差=90°-(40°-10°)=60°。 C点(23.5°S)正午太阳高度:H=90°-BC纬度差=90°-(10°+23.5°)=56.5°。2.正午太阳高度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2)确定房屋的朝向 确定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位置有关。为了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因此房屋坐北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因此房屋坐南朝北。 (3)确定当地的地理纬度 当太阳直射点位置一定时,可根据两地纬度差多少度,正午太阳高度就差多少度。根据某地某日(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可判断该地区纬度大小。 (4)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太阳直射点上,物体的影子缩短为0;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反之,日影越长。正午是一天中日影最短的时刻。 日影永远朝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北(北极点除外),冬至日日影最长,夏至日最短;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南

2019-2020 高三地理 二轮复习 太阳视运动变化规律与应用

太阳视运动及变化规律 一、太阳升起落下的方向 1.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夏半年),除极昼极夜的地区,全球其他地方太阳 都是东北升西北落。(极昼地区太阳正北升正北落,正午太阳总在正南)。 2.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北半球冬半年),除极昼极夜的地区,全球其他地方太 阳都是东南升西南落。(极昼地区太阳正南升正南落,正午太阳总在正北)。 3.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太阳都是正东升正西落。 二、正午太阳的位置(正午太阳地方时总是12:00) 直射点以北地区,正午太阳总在正南。直射点以南地区,正午太阳总在正北。 三、正午太阳高度角 从正午太阳的位置取一直线到达所在位置,其与地面的夹角极为正午太阳高度角。 四、昼夜长短 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在地平面的轨迹长),南半球昼短夜长(太阳在地平面的轨迹短);太阳直射南半球相反。 五、关于相关计算 1.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与极昼圈度数互余。观测点的正午太阳高度H 等于直射点纬度的2倍(适用于晨昏线与纬线圈的切点处的太阳视运动)。 例:设太阳直射在10°N (a°N) 问:①北半球刚好极昼的纬度A 是 ②A 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H 为 ①太阳直射在a°N ,刚好极昼的纬度为90 °-a°, 刚好极昼的纬度=80°N ②其H =2 ∠a° A 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H=20°N 2.出现极昼的地方,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等于一天中日出太阳高度加上正午太阳高度除以2,即θ1=(h 0+H)/2;该地点的纬度等于90 °与正午太阳高度减一天中日出太阳高度除以2的差,即:θ2=90 °-(H-h 0)/2。(适用于极昼圈与极点之间地区的太阳周日视运动)如图: 例:设:某地极昼多时, ∠1(12时的H)=30 °, ∠2(0时的h)=10° 求:①某地的纬度 ②求太阳直射的纬度 ①某地纬度=90 °—(∠1--∠2)/2 ②太阳直射的纬度=(∠1+ ∠2)/2 3.极点太阳高度一天不变,其度数等于直射点的纬度数,即:H=h 0 4.在回归线到极圈之间,太阳从东偏北(南)a 度升起,则直射点的纬度为北(南)纬a 度; 太阳从西偏北(南)a 度落下,则直射点的纬度为北(南)纬a 度. 如:太阳从东偏北20°升起,则太阳直射20°N ; 太阳从东偏南20°升起,则太阳直射20°S 。 在该图中,看出:①太阳东南升,西南落 ②正午太阳在正南(该地位于直射点以北) ③该地的昼短夜长 ④太阳直射北纬为a 度 ⑤正午太阳高度为β度 S h ° h ° N N 地平圈 α β α S N E

关于“太阳高度日变化曲线图”的归纳总结

关于“太阳高度日变化曲线图”的归纳总结 关于太阳高度日变化曲线图的试题在考试中经常出现,这类试题本不是很难,但学生经常出错,如果能够把常见情况熟悉并理解,做这类题应该轻而易举。现把主要太阳高度日变化曲线图总结归纳如下: 读图,首先应弄清横纵坐标具体表示什么: 如左图纵坐标表示太阳高度,横坐标表示时间;而右图纵坐标表示时间,横坐标表示太阳高度。 其次、从图中找出三个特殊点:日出点A 、正午C 、日 落点B ;并且能够读出日出时间、日落时间、正午太 阳高度;根据日落时间和日出时间推算出昼长(昼长= 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根据昼长大于或者小于12小时,从而可以判断当地正处于夏半年或者冬半年。从而判断出季节。 主要太阳高度日变化曲线图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当地处于冬半年,昼短夜长: ⑶刚出现极昼处,昼长=24小时,最小太阳高度等于零。 当地正午太阳高度为直射点纬度的2倍 如右图:直射点纬度=H 1/2 ⑷已经出现极昼地方,昼长=24小时,最小太阳高度大于零。 当地最小太阳高度与最大太阳高度之和为直射点纬度的 2倍。 h (太阳高度) t (地方时) h (太阳高度) H 1 h ( 太阳高度 ) h ( 太阳 高度 ) h (太阳高度 ) h (太阳高度 )

如右图:直射点纬度=(H 1+H 2)/2 极点的太阳高度等于直射点纬度 如图:直射点纬度=H 1 四、图中时间可能采用非地方时,比如:世界时、国际标准时间、北京时间等等。 ⑴如图,为某地6月22日太阳高度变化图,试分析其地理 坐标: 根据直射北回归线,而正午太阳高度600 来计算纬度。 正午地方时应为 12点,而正午时北京时间从图上可知为15点来计算当地经度。 ⑵某地6月22日太阳高度的日变化示意图 该地的地理坐标是:( ) A 、00,600W B 、0 0,600E C 、900S , 1200E D 、900N ,1800 ②Q 点的数值为:( ) A、55023’ B、70058’ C、66034’ D、630 46’ 例题1:下图中①②③④四条线分别表示北半球夏半年某日四地的太阳高度变化过程 , 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h 为一已知量 )。 (1) 这一天 ,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 。 ④表示的地点是 。 (2) ②表示的地点是 。该地夏半年太阳高度值 h 的变化范围是 。 (3) 四地中, 发生极昼现象的是 地。③地正午太阳高度H= 。 (4) 四地的纬度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 ④①③② B. ④③①② C. ②①③④ D. ②③①④ 例题21.该地的纬度位置是 ( ) A .65°N B .75°N C .65°S D .75°S 2.这一天,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是( ) A .20°N B .25°N C .20°5 D .25°S 3.当太阳光线处在a 位置时,国际标准时间是20时,则该地的经度位置是( ) A .65°W B .经度0° C .60°E D .经度180° h ( 太阳高度) h ( 太阳高度) h ( 太阳高度) 24 18 (北京时间) h ( 太 阳高 度)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练习题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14题,每小题5分,合计70分) 1.正午太阳高度是() A.一定大于0 B.是当地区时12点的太阳高度 C.一定是90 D.是一天中太阳高度的最大值 2.同一条纬线上,各地() A.地方时相同 B.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C.获得太阳辐射相同 D.日出、日落区时相同 3.北京市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按日期的排列,正确的是() A.7月1日,5月1日,3月1日,1月1日 B.5月1日,7月1日,3月1日,1月1日 C.7月1日,3月1日,5月1日,1月1日 D.7月1日,1月1日,5月1日,3月1日, 4.我国的四大直辖市中,一年内白昼最长和最短时间相差最大的是() A.北京 B.天津 C.上海 D.重庆 一艘由太平洋驶向大西洋的船经过P地(53oS、75oW)时,一名中国船员拍摄到海上落日景观,洗印出的照片上显示拍照时间为9时(北京时间)。据此判断5~6题。 5.该船员拍摄照片时,P地的地方时为,此时南半球的昼夜长短状况为()A.22时、昼短夜长 B.14时、昼长夜短 C.20时、昼长夜短 D.16时、昼夜等长 6.拍摄照片的当天,漠河(约53oN)的夜长约为() A.16时B.14小时 C.10小时D.12小时 (原创题)下图为世界上某四地年内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方向简图。回答7~8题。 7.可能表示赤道所在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及方向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 8.当④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时() A.③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 B.②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C.①地正午太阳方向与④地相同 D.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将北返 (改编题)右图中,横坐标为地球自转线速度,纵坐标为不同纬

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修正版)

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 一、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区别 1、概念:A、太阳高度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即图1中的H。 B、当地地方时12时的太阳高度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2、区别:一天中正午时太阳高度最大,日出和日落时太阳高度为0。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如图2)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从直射点往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距离越近(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因此:已知某一正午太阳高度角,一般有两条纬线等于此度数)。 具体而言,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A、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夏至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时最小; B、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冬至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夏至时最小; C、南北回归线之间,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并且该地若在北半球则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若该地位于南半球则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3)最值: A、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整个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值; B、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整个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值。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及应用 1、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H=90°-两地纬度差 注:两地纬度差指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的相隔的纬度数 图2 二分日不同纬度的正午太

2、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A 、确定地方时:某地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时,地方时为12时,也就是说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 B 、确定地理纬度 C 、确定房屋的朝向 D 、确定日期、日影长短及方向 E 、确定楼距、楼高 F 、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调整 【深度链接】 1、 热水器集热板倾角与太阳光线之间的关系图: 2、楼间距与楼高、太阳高度的关系图 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的倾角α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是互余的,因此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小时,倾角调大;变大时,倾角调小。(注意:据倾角α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是互余的,且正午太阳高度角差=纬度差,可推出倾角α就等于该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 解析:一年中南北方向修建楼房(当 地纬度为θ,纬度较低的楼高H 米)时,要使纬度较高的楼的底层房屋一年中都能被阳光照射,只需要楼间距大于一年中纬度较低的楼的最长影即可。具体如下: ①、该地若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考虑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 两楼之间的楼间距为:H ×cot [90°-(θ+23°26′)]。 ②、该地若位于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考虑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 两楼之间的楼间距为:H ×cot [90°-(θ+23°26′)]。 其中90°-(θ+23°26′)就是当地一年中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a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一)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 1.下列四座城市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的示意图,接近实际的是 D 下图是位于120°E经线上不同纬度三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读图回答2-3题。 2.三地的纬度从高到低的排序是 A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3.此日昼长时间从短到长的排序是 C A.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③②① D. ③①② 根据A、B、C三地6月22日太阳高度日变化示意图,回答4~5题。 4.A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是 A A.43°08′ B.66°34′ C.46°52′ D.23°26′ 5.B地位于C地的什么方向 C A.正北B.西北 C.东北D.正南 6.下图是某地夏至日全天太阳高度的日变化曲线图。该地的地理坐标是 (A)A.78°17ˊN,120°E B.66°34ˊN,120°E C.78°17ˊN,116°E D.23°26ˊN,120°E 我国某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把世界上四地年内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方向绘成简图。回答7~8题。 7.可能反映该学校所在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及方向的是C A.① B.② C.③ D.④ 8.当②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时D A.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B.其他三地正午太阳所在方向不同 C.该学校所在地天气炎热 D.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将北返 下图外圆纬度数为n,圆内为某日极昼分布的范围,中心为极点,此时非阴影部分日期为m。回答9—10题。 9.此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 A ) A.北纬(90°-n) B.南纬(90°-n) C.北纬(23.5°-n) D.南纬(23.5°-n) 10.此时北京时间为(B ) A.(m-1)日8点 B.(m+1)日8点 C.(m+1)日2点 D.(m-1)日2点 11.图11中①②③④四条线分别表示北半球夏半年某日四地的太阳高度变化过程,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h为一已知量): (l )这一天,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 h 。④表示的地点是赤道。 (2)②表示的地点是北极点,该地夏半年太阳高度值h的变化范围是0°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考点趋势剖析] 3年考情统计 题型示例 考点分析 命题趋势 3年11考,分值38分 2015天津,10、11,8分 2015浙江,11,4分 2015重庆,12,4分 2014海南,12、13,6 分 2014新课标Ⅰ,3,4分 2015上海,14、15,4 分 2013福建,11、12,8分 2010年~2013年全国新课标没有考查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这个考点,但之后开始涉及考点的内容,其他自主命题试卷考查该考点频率很大,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属于高频考点,对该考点的考查形式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只有个别试卷如上海地理卷出现填空题的形式;该考点的难度系数加大,一般难度系数在0.5左右 根据对近5年来对这个考点考查的统计,常以热点事件或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切入点,综合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考点分层透析] 【典型例题1】(2015·天津文综,10、11,8分)2015年某日出现了日食现象。在四幅日照图中,深色阴影为夜半球,浅色阴影为当时可观测到日食的地区范围。读下图,回答⑴~⑵题。 ⑴发生日食的这天,在图中所示四地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是 A .甲 B .乙 C.丙 D.丁 ⑵在图中所示四地中,观测者正朝西南方向观测日食的是 A.甲 B .乙 C.丙 D.丁 【解析】第⑴题,从昼夜半球分析,此时全球昼夜平分,太阳直射赤道,而甲地距赤道的纬度差最小,所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第⑵题,图中甲、乙两地属于上午时间,太阳位于其东南方;丙地接近中午12时,太阳位于正南方;而丁地属于下午时间,太阳位于西南方。 【答案】⑴A ⑵D 【考点透析】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分布规律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纬度分布规律(如下图所示):

太阳高度角全年变化情况

太阳高度角全年变化情况 太阳视位置指从地面上看到的太阳的位置,用太阳高度角和太阳方位角两个角度作为坐标表示。 太阳高度角指从太阳中心直射到当地的光线与当地水平面的夹角,其值在0°到90°之间变化,日出日落时为0°,太阳在正天顶上为90°(万年历中显示的高度角均已进行了蒙气差的订正,蒙气差值取自天文年历)。 太阳方位角即太阳所在的方位,指太阳光线在地平面上的投影与当地子午线的夹角,可近似地看作是竖立在地面上的直线在阳光下的阴影与正南方的夹角。方位角以正南方向为0,由南向东向北为负(-),

由南向西向北为正(+),如太阳在正东方,方位角为-90°,在正东北方时,方位为-135°,在正西方时方位角为90°,在正北方时为±180°。 实际上太阳并不总是东升西落,只有在春分秋分两天,太阳是从正东方升,正西方落。在北半球,从春分到秋分的夏半年中,太阳从东偏北的方向升(方位角为-90°到-180°之间),在西偏北的方向落(方位角为90°到180°之间);而从秋分到下一年春分的冬半年中,太阳从东偏南的方向升(方位角为-90°到0°之间),在西偏南的方向落(方位角为0°到90°之间)。 太阳高度角与地面的太阳光强弱密切相关。早晚与中午的光强有很大的差异,原因就在于太阳高度角的不同。在晴天条件下,太阳光的强弱与太阳高度角的正弦成正比。因此了解太阳高度角对分析地面的太阳光强、紫外线的强弱有重要的意义。 正午时(指当地真太阳时的正午。不是北京时间的中午12点,也不是地方平时的12点,而是太阳中心正好在子午线上的时间,也即太阳方位角由负值变为正值的瞬间)太阳高度角是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除极地部分地区外),夏季这个值较大,冬季较小,夏至时最大,冬至时最小。 太阳方位角决定了阳光的入射方向,决定了各个方向的山坡或不同朝向建筑物的采光状况。当太阳高度角很大(比如大于80°)时,太阳基本上位于天顶附近,这时太阳方位角的影响较小。 日梭万年历所显示的日落太阳方位角,指当地观测者所见的太阳中心正好下落到地平线时太阳的方位。其中已对大气的折射作用所产生的蒙气差(约为34’)作了订正,故日落时实际的太阳中心在地平

太阳视运动轨迹图的判读

太阳视运动轨迹图的判读 【知识总结】 太阳视运动轨迹图是以观测点为中心,目视太阳在天球上运行所形成的轨迹示意图。太阳东升西落,并不是太阳绕着地球运动,其实质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反映,是一种相对运动。 一.太阳视运动规律 1.日出、日落方位的变化规律 (1)二分日时,全球太阳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 (2)夏半年时,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太阳从东北升起,西北落下;极昼地区(除极点)太阳从正北升起,正北落下。 (3)冬半年时,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太阳从东南升起,西南落下;极昼地区(除极点)太阳从正南升起,正南落下。 2.正午太阳方位的变化规律 如图所示北半球部分地区正午太阳朝向,其中a代表夏至日太阳光线,b代表春秋分日太阳光线,c 代表冬至日太阳光线(光线并不完全准确,只是示意光线)。 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一年四季正午太阳始终在正南方,这是因为我们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太阳一年四季都直射在南面,所以我们一带为获得最多的太阳光照,房子一般“坐南朝北”。那么地球上其它地区正午太阳方位如何。热带地区正午太阳的方向一年中有时朝北,有时朝南,温带和寒带地区,一年中只朝向一个方向,北温带和北寒带太阳一直朝南,而南温带和南寒带太阳一直朝北,由此可推出正午太阳的方位与直射点的方位相同,与正午日影的方位相反。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规律: (1)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时太阳始终位于正南方;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时太阳始终位于正北方。 (2)北回归线上,夏至日正午太阳位于天顶,其他日期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南回归线上,冬至日正午时太阳位于天顶,其他日期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

(3) 太阳直射的区域,直射那天正午太阳位于天顶,其他日期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或正北方。 3.极昼期间的太阳视运动 ⑴极昼圈(发生极昼的最低纬线圈)上太阳周日视运动状况 极昼圈上,全天24小时内太阳高度最小值为0°,当地时间0时(或24时),太阳视运动轨迹与地平圈相切;太阳高度最大值就是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其大小为阳光直射点所在纬度数的2倍(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即可推知)。 例如,当阳光某日直射南、北纬h °时,极昼圈(其纬度为南、北纬(90°-h °)上某地点太阳高度的日变化曲线及其视运动轨迹,如图4、图5(南半球极昼圈太阳视运动图)和图6(北半球极昼圈太阳视运动图)所示 4.极昼圈与极点之间地区的太阳周日视运动状况 在极点与极昼圈之间的极昼地带,全天24小时太阳高度角都大于0°,其中日最小太阳高度角与正午太阳高度角之和等于阳光直射点纬度数的2倍,并且日最小太阳高度角的度数等于该地纬度与极昼圈之间相隔的纬度数。例如,当阳光某日直射南、北纬h °时,极昼圈纬度为90°-h °,此时处于极点与极昼圈之间地带的某地点太阳高度日变化曲线及太阳视运动图如图7、图8(南半球图)和图9(北半球图)所示。 h h 图7 S W 图6 S W 地平圈 图5 2h 0 12 24 时刻 图4

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一般规律: 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所以: 1、在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机会,此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时出现极小值。其中除赤道两个极小值都是最小值外,其它地区以太阳直射另一半球回归线时最小。 2、在回归线之外的地区,可含南北回归线,在太阳直射本半球回归线时最大,直射另一半球回归线时最小。 例如,北京约在北纬40°,在北半球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这里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约为73.5°;在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这里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约为26.5°。 因为地球的公转致使一年内太阳在地球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复一次。以北半球北回归线穿过的地区为例:一年中当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时,正值我国北方的夏至节气,正午太阳在头顶正上方,即太阳高度角为90°,为一年中的最大值;当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时,正值我国北方的冬至节气,此时的太阳高度角为23.5°,为一年之中的最小值。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太阳的视运动现象(东升西落),即太阳高度的日变化。由于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从而产生了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现象。 小于23.5度,一年有2次太阳直射。 黄赤交角23.5度

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5度),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整个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小。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5度),南北情况与夏至时相反。其余时间是这两个状态的过渡。 黄赤交角的存在!因为每天正午的太阳高度角最大.黄赤交角使太阳直射点南被移动, 随季节的变化而改变,楼上所说的都是在指太阳直射点的不同,太阳直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但毕竟只有一处而已! 正午是一天中太阳最高的时刻。 这个最高的高度随季节变化。冬至的时候最低,正午的太阳能从向南的窗户射进大半间屋子,夏至的时候只照进窗台一点点。 这个最高的高度还和你所在的纬度有关。如果你在北回归线上,北纬23.5度,夏至时分正午的太阳在头顶上,它的高度是90度;再往北,随纬度升高,正午时分太阳的高度越低。 怎样计算一个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某一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决定了该地的太阳辐射量的多少,那么,一个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否可计算出来呢? 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绕太阳公转,由于地轴的倾斜,地轴与轨道平面始终保持着大概66`34'的夹角,这样,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26’之间往返移动,并决定了太阳可能直射的范围: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即直射点的纬度为0`;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即直射点的纬度为23`26’S;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即直射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晨昏圈上=0昼半球大于0夜半球小于0 (一)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日变化曲线图 (1)出现极昼现象的极点,一天内太阳高度角大小不变=直射点纬度=晨昏线与地轴夹角,与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和晨昏线相切的纬线)互余; (2)除极点外,一天中太阳高度角是不断变化的:h日出时=0,h逐渐增大,当地正午12最大(H),之后渐小,h日落时=0,日落后小于0; (3)太阳高度最大时(为正午太阳高度角):若太阳高度最大时等于90°,则该地当天正午被太阳直射; (4)极昼区内的三种情况: ①24小时太阳高度都大于等于0°,该地出现极昼现象; ②太阳高度角最小=0°,该地极昼,且处于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上,即当天极昼的最低纬度; ③若太阳高度角一天中大于0°且为一定值,则该地为处于极昼的极点; ④若太阳高度角最大=0,则该地极夜,并处于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上;

太阳高度角日变化曲线图的相关计算和分析: 1、读时间坐标 (1)昼长时间=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①若昼短于12小时,说明该地处于冬半年; ②若昼等于12小时,说明太阳直射赤道(两分)或该地位于赤道上; ③若昼长于12,说明该地是夏半年; ④若昼长等于24小时,说明该地极昼。 (2)若坐标上为北京时间: ①可计算:日出当地时间=12-昼长/2 日落当地时间=12+昼长/2 ②据当地与北京时间差,求当地经度; 2、读太阳高度高度角,可判断或计算直射点纬度、当地纬度: a h (太阳高度) 0° 66°34 0:00 6:00 12:00 18:00 24:00 90° 23°26 46°52 43°08 b c d e f

(1)直射点纬度: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计算;等于出现极昼的极点太阳高度、根据极昼、极夜的范围确定(互余) (2)当地纬度: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计算;根据太阳高度变化判断;(二)太阳高度角的空间变化: 1、规律:由直射点(90)向四周递减,至晨昏圈递减为0 2、等太阳高度线图:可以看做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图的中心为太阳直射点,以该点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外圆为0°,则图示范围=昼半球;外圆>0°,则图示范围<昼半球 (1)抓住两个“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①图的中心为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以该点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 ②通过该点的纬线即为太阳直射的纬线,其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通过该点的经线即太阳直射的经线,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递减。 (2)晨昏线的确定(看清两种情况): ①如果没有特殊的数字标注,等太阳高度线图中最大的圆圈就是太阳高度为0°的等太阳高度线,即晨昏线, 即图中所示半球全部为昼半球,一般来说太阳直射经线以东最大的半圆为昏线,以西最大的半圆为晨线. ②如果图中标注了太阳高度的数值,则视具体数值而判断:若最外侧的大圆圈标注0°,即为晨昏线,若图中最大的圆圈标注不是0°就不是晨昏线。(3)经纬度的确定: ①就南北方向而言,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角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

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和日出日落方位时间(学案)之欧阳学文创编之欧阳家百创编

三、等太阳高度线分布图 欧阳家百(2021.03.07) 从全球范围看: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角为_____; 从直射点开始,太阳高度向四周______, 呈_______状分布(即等太阳高度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_____。等太阳高度线图可以看做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俯视图 例1、图1是某地某日太阳高度分布图,回答: (1)从图中可以看出,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 。 (2)该图的节气应该是(北半球)。 (3)此时北京时间是。 (4)A点所在经线的经度是。 (5)C点的经度值(大于或小于)23°26′。 (6)若B点有一直立旗杆,此时其影子应指向 A.甲B.乙C.丙D.丁 例2、图为地球上某时刻太阳高度分布示意图,图中粗线为等太阳高度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 此时北京时间为 A. 7时 B. 15时 C. 17时 D. 21时 2. 若①②两点经度相同,②③两点纬度相同, 则此时刻的太阳高度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② 3. 此时

A. PM为昏线,PN为晨线 B. 新一天的范围约占全球的1/8 C. 新一天的范围约占全球的7/8 D. 全球昼夜平分 4. 此时Q点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图是 例3、该图所示区域全部为夜半球,读图回答:(1)此日正午太阳高度角为0°的点是__,纬度是 (2)此时北京时间是__点。 四、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 例4、下图中四条曲线表示6月22日太阳高度的全天变化情况,判断四地的纬度位置思考: 能否画出以下地区的太阳高度全天变化情况 1.北回归线与北极圈线之间 2.北极圈线与北极点之间①极点:在极昼期间,极点上见到太阳高度在一天之内是_____的, 其太阳高度始终等于_______的纬度,其值的年变化幅度介于___到_______之间 ②非极点地区:非极点地区的太阳高度在一日内是_______的。 一天之内有一个最___值,即当地的___________ A: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太阳高度的变化: 从日变化看,极昼期间,全天太阳高度始终都大于或等于00,其中极圈上在0时太阳高度为______(如图乙),极圈到极点之间的地区,其太阳高度全天始终都_____00(如图丙);从年变化看,北极圈内

太阳高度的变化

大英中学高三年级“鸿志班”地理阅读资料 太阳高度的变化 一、太阳高度的概念和变化规律 太阳高度又叫太阳高度角,是指太 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 正午太阳高度则是指一日内最大的 太阳高度,即当地地方时12 时的太阳 高度。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当地球公 转时便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 的周年变化,从而引起太阳高度的有规 律变化。 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是90o;在晨昏线上,高度为0o。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夏至日(6 月22 日前后),自北回归线向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地区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12 月22 日前后),自南回归线向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地区达一年中的最小值;春分日(3月21 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二、太阳高度的拓展应用 1.太阳高度大小与地表获得太阳辐射能多少的关系:某地获得太阳辐射能的多少决定于太阳高度和大气状况两大因素。一般来说,太阳高度愈大,等量太阳辐射照射的面积愈小,单位面积获得的光热愈多;太阳高度愈大,通过大气的路程愈短,被大气削弱的愈少,地面获得的光热愈多。 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与纬度的关系: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与因纬度而异,因季节而变,一般可用“H=90o-φ+δ”这一公式来计算(注: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φ为所求地的纬度,并且同半球取“+”,异半球取“-”)。该计算公式也可简化为:H=90o-两地纬度差(所求地点离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由此,可得出一年中,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最大差值: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各地为:当地纬度+23o26′;南北回归线之外的各地为:46o52′(说明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与黄赤交角成正比)。 3.太阳高度与物体影子关系:物体影子的方向与太阳方位方向相反;物体影子的长短与太阳高度成反比。从右图中可以看出:某地一日中太阳的方位和太阳高度随着时间而变化。日出时,太阳位于东北方,太阳高度为0o;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南方,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日落时,太阳位于西北方,太阳高度为0o。正确把握太阳方位和太阳高度随着时刻和季节而变化的规律,由些可推理分析物体影子方向和长短、建筑物合理间距等问题。 三、太阳高度统计曲线图的分析应用 1.太阳高度日变化曲线图:识别太阳高度的日变化统计曲线,有利于正确理解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如下图为夏至日,地球表面①、②、③、④四地太阳高度的日变化曲线。根据曲线变化特点和正午(12:00)太阳高度的数值,可判断出它们的纬度位置:①地昼长夜短,正午太阳高度约为83.5o,应位于北纬30o左右;②地昼长为12小时,正午太阳高度为66.5o,应在赤道上;③地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