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习题及答案

第六章黄酮类化合物

一、概念

1、黄酮类化合物:泛指两个苯环通过三碳链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2、盐酸—镁粉反应:将黄酮类化合物试样溶于甲醇或乙醇中,加入少许镁粉振摇,再加几滴浓盐酸呈色。

3、锆盐—枸椽酸反应:鉴定3 –或5- OH黄酮,黄色。

4、SbCl5反应:鉴定查耳酮

5、氨性氯化锶反应:鉴定3‘4’ 邻二OH黄酮

二、填空

1.目前黄酮类化合物是泛指两个(苯)环,通过(C3 )链相连,具有(2 –苯基色原酮)基本结构的一系列化合物。

2.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体内主要以(苷)的形式存在,少数以(苷元)的形式存在。

3.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与分子结构中是否存在(交叉共轭体系)有关。

4.色原酮本身(无)色,但在2—位上引入(苯)基后就有颜色。如果(双健)氢化,则(交叉共轭体系)中断,故二氢黄酮醇(无)色。黄酮类化合物在4/7—位引入(-OH )基团,使颜色加深。异黄酮的共轭体系被(破坏),故呈(微黄)色。查耳酮分子中存在(交叉共轭体系)结构,故呈(黄)色。

5.花色素的颜色随(pH )改变。一般(小与7)时显红色,(大与8.5 )时显蓝色,(等于8.5 )时显紫色。

6.游离黄酮类化合物一般难溶或不溶于(水)中,可溶于(乙醇)、(正丁醇)及(氯仿)中,游离黄酮类化合物一般分子呈平面型,它在水中溶解的程度(<)与非平面型分子。例如(二氢黄酮)在水中溶解大与(黄酮)。

7.花色素因以(离子型)形式存在,具有(离子)的通性,故水溶性(强)。

8.黄酮苷元分子中引入羟基后,水溶性增(大),引入羟基越

多,其水溶性越(强)。而羟基甲基化后,其水溶性(减弱)。

9.黄酮苷一般溶于(水)、(丙酮)及(正丁醇)等中,而难溶或不溶于(氯仿)、(乙醚)等有机溶剂中。

10.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具有(酚羟基)而显酸性。其酸性强弱顺序为:7,4’-二OH(5%NAHCO3)>7-或

4‘-OH(5%NA2CO3)>一般酚羟基

(0.2%NAOH)>5-OH(4%NAOH)

11.黄酮类、二氢黄酮类、黄酮醇类、异黄酮类与HCl—Mg 粉反应呈(红)色。查耳酮类与HCl—Mg粉反应呈(黄)色12.具有(3- OH )、(5 – OH )(邻二酚OH )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与金属盐发生络合反应。常用的铝盐是(三氯化铝)。

13.二氯氧锆—枸椽酸反应黄色不褪的黄酮类化合物是(3- OH),黄色褪去的黄酮类化合物是(5 – OH )。因(3- OH )形成的络合物较(5 – OH)形成的络合物稳定。某黄酮类化合物加氯化氧锆试剂显黄色,滴加枸椽酸后黄色消褪,表明该化合物具有(5 – OH )基团。

14.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如果有(3‘、4‘ - 二OH)的结构,则可与氨性氯化锶试剂反应,生成(黑色)色沉淀。

15.黄酮苷类以及极性较大的苷元,一般可用(热水)、(乙醇)和(正丁醇)进行提取。多数黄酮苷元宜用极性较(小)的溶剂,如(乙醇)、(乙酸乙酯)等来提取。多甲基黄酮苷元,可用(苯)提取。

16.黄酮类化合物大多具有(酚羟基),可被聚酰胺(吸附)。游离酚羟基的数目愈(多),则吸附愈(强),愈(难)洗脱。如果形成分子内氢键,聚酰胺的吸附力减小,易被洗脱。分子内共轭双键越多,吸附力越强,故查耳酮往往比相应的二氢黄酮(难)被洗脱。以含水移动相作洗脱剂,苷元往往比相应的苷(难)被洗脱。单糖苷往往比相应的三糖苷(难)被洗脱。30%乙醇、95%乙醇、氢氧化钠水溶液、尿素水溶液、水,五种溶剂在聚酰胺柱层析上对黄酮类化合物洗脱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为(尿素、氢氧气钠、95%乙醇、30%乙醇、水)。

聚酰胺与不同类型(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醇、异黄酮)黄酮类化合物产生氢键吸附的强弱顺序为:(黄酮醇)大与(黄酮)大与(二氢黄酮醇)大与(异黄酮)。

17.芦丁是(黄酮)类化合物。在中草药(槐米)中含量最高,常用(碱溶酸沉)法提取。黄芩、葛根

三、选择题

1、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碳架是( C )。

A C6 – C6 –C3

B C6 – C6 –C6

C C6 – C3–C6

D C6

–C3 E C3 – C6 –C3

2、与2‘ –羟基查耳酮互为异构体的是(A )。

A 二氢黄酮

B 花色素

C 黄酮醇

D 黄酮

E 异黄酮

2、黄酮类化合物呈黄色时结构的特点是( C )。

A 具有助色团

B 具有色原酮C具有2 –苯基色原酮和助色团D具有黄烷醇和助色团 E 具有色原酮和助色团3、水溶性最大的黄酮类化合物是(B )。

A 黄酮

B 花色素

C 二氢黄酮

D 查耳酮

E 异黄酮

4、不属于平面型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是(E )。

A 黄酮醇

B 黄酮

C 花色素

D 查耳酮

E 二氢黄酮

5、酸性最强的黄酮类化合物是(B )。

A 5 –羟基黄酮

B 4‘ –羟基黄酮

C 3 –羟基黄酮

D 3’ –羟基黄酮

E 4‘ –羟基二氢黄酮

6、酸性最弱的黄酮类化合物是(A )。 A 5 –羟基黄酮 B 7 –羟基黄酮 C 4‘ –羟基黄酮D 3‘ –羟基黄酮E 6–羟基黄酮

7、一般不发生盐酸–镁粉反应的是(E )。 A 二氢黄酮B二氢黄酮醇C黄酮醇 D 黄酮 E 异黄酮361、如某样品液不加镁粉而仅加盐酸显红色,则该样品中含有

(B )。A 二氢黄酮醇B 花色素C二氢黄酮D 黄酮

E 异黄酮

8、黄酮类化合物色谱检识常用的显色剂是(E )。 A 盐酸–镁粉试剂 B FeCl3试剂 C Gibb’s试剂 D 2%NaBH4

甲醇溶液 E 1%AlCl3甲醇溶液

9、在碱液中能很快产生红或紫红色的黄酮类化合物是

(C )。A 二氢黄酮B查耳黄酮C黄酮醇 D 黄酮

E 异黄酮

10、与硼酸反应生成亮黄色的黄酮是(B )。A 4‘ –羟基黄酮 B 3 –羟基黄酮 C 5 –羟基黄酮D 3‘ –羟基黄酮E 7 –羟基黄酮

11、将总黄酮溶于乙醚,用5%NaHCO3萃取可得到(E )。

A 5,7 –二羟基黄酮

B 5 –羟基黄酮

C 3‘,4’ –二羟基黄酮

D 5,8–二羟基黄酮

E 7,4‘ –二羟基黄酮

12、能使游离黄酮和黄酮苷分离的溶剂是(D )。A 乙醇B 甲醇 C 碱水 D 乙醚 E 丙酮

13、当药材中含有较多粘液质、果胶时,如用碱液提取黄酮类化合物时宜选用(D )。A 5%Na2CO3 B 1%NaOH C 5%NaOH D 饱和石灰水E 氨水

14、为保护黄酮母核中的邻二酚羟基,在提取时可加入(C )。A AlCl3 B Ca(OH)2 C H3BO3 D NaBH4E NH3 . H2O

15、下列化合物进行聚酰胺柱色谱分离,以浓度从低到高的乙醇洗脱,最先被洗脱的是( D )。A 2‘,4’ –二羟基黄酮 B 4‘ –羟基黄酮醇C 3‘,4’ –二羟基黄酮D 4‘ –羟基异黄酮 E 4‘ –羟基二氢黄酮醇370、在聚酰胺柱上洗脱能力最弱的溶剂是(A )。A 水B 30%乙醇 C 70%乙醇D 尿素水溶液 E 稀氢氧化钠

16、含3 –羟基、5 –羟基或邻二酚羟基的黄酮不宜用下列哪种色谱法分离( C )。A 硅胶 B 聚酰胺 C 氧化铝

D 葡聚糖凝胶

E 分配

17、不同类型黄酮进行PC,以2% ~ 6%乙酸水溶液展开时,几乎停留在原点的是( E )。A 黄酮 B 二氢黄酮醇 C 二氢黄酮 D 异黄酮 E 花色素

17、从槐米中提取芦丁时,常用碱溶酸沉法,加石灰乳调pH 应调至( C )。A pH 6 ~ 7 B pH 7~ 8 C pH 8 ~ 9

D pH 10 ~ 12

E pH 12以上。

18、黄芩苷可溶于( E )。 A 水B 乙醇 C 甲醇 D 丙酮 E 热乙醇

19、下列最难被水解的是( A )。 A 大豆苷 B 葛根素C 花色素 D 橙皮素 E 黄芩苷

四、多选题

1、的氧化程度 C C3-位是否有羟基 D A环的连接位置 E B环的连接位置

2、在取代基相同的情况下,互为异构体的化合物是

(CD )。 A 黄酮和黄酮醇B二氢黄酮和二氢黄酮醇C 二氢黄酮和2’ –羟基查耳酮 D 黄酮和异黄酮E 黄酮醇和黄烷醇

3、母核结构中无羰基的黄酮类化合物是(DE )。A 黄酮 B 二氢黄酮 C 查耳酮 D 花色素 E 黄烷醇379、显黄色至橙黄色的黄酮类化合物是(AC )。A 黄酮B 花色素 C 查耳酮D二氢黄酮 E 黄烷醇380、具有旋光性的黄酮苷元有(BDE )。 A 黄酮醇B 二氢黄酮 C 查耳酮 D 二氢黄酮醇 E 黄烷醇

4、引入7,4‘ –二羟基可使黄酮类化合物(ABC )。 A 颜色加深 B 酸性增强 C 水溶性增强 D 脂溶性增强 E 碱性增强

5、二氢黄酮类化合物具有的性质是(ABCE )。 A NaBH4反应呈红色 B 盐酸–镁粉反应呈红色 C 水溶性大于黄酮 D 显黄色 E 有旋光性

6、鉴别3,4‘ –二羟基黄酮和5,3’,4‘ –三羟基黄酮可采用(CD )。 A Gibb’s反应 B NaBH4反应 C 锆盐–枸橼酸反应 D 氨性氯化锶反应 E 盐酸–镁粉试剂

7、Gibb’s反应呈阳性的是(ACDE )。A 5 –羟基黄酮

B 5,8–二羟基黄酮

C 5,7 –二羟基黄酮

D 8 –羟基黄酮

E 7,8 –二羟基黄酮

8、能与三氯化铝生成络合物的化合物是(ADE )。A 3‘,4‘ –二羟基黄酮 B 6,8–二羟基黄酮 C 2’,4‘ –二羟基黄酮 D 5,7–二羟基黄酮 E 3,4’ –二羟基黄酮

9、金属盐类试剂是指(ABCD )。 A 1%AlCl3甲醇液 B 1%FeCl3醇溶液C 0.01mol/L SrCl2甲醇液 D 2%ZrOCl2甲醇液E 2%NaBH4甲醇液。

10、提取黄酮苷类的方法有(BCD )。 A 酸溶碱沉法B 碱溶酸沉法 C 乙醇回流法 D 热水提取法E苯回流法11、在含黄酮类化合物的乙醚液中,用5%Na2CO3水溶液萃取可得到(AC )。 A 7–羟基黄酮 B 5 –羟基黄酮 C 7,4‘ –二羟基黄酮 D 6,8–二羟基黄酮 E 4’ –羟基黄酮12、影响黄酮类化合物与聚酰胺吸附力强弱的因素有(ABCDE )。 A 化合物类型 B 酚羟基位置 C 酚羟基数目 D 芳香化程度 E 洗脱剂种类

13、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分离黄酮苷和苷元的混合物时,主要原理是(EB )。A 分配 B 吸附 C 离子交换 D 氢键 E 分子筛

14、氧化铝柱色谱不适合下列哪些化合物的分离

(ABE )。 A 5,7–二羟基黄酮 B 3‘,4’ –二羟基黄酮C2‘,4‘ –二羟基黄酮 D 6,8–二羟基黄酮 E 3,4’ –二羟基黄酮

15、芦丁经酸水解后可得到的单糖有(AB )。A 鼠李糖 B 葡萄糖C 半乳糖 D 阿拉伯糖 E 果糖

五、简答题

1、试述黄酮类化合物的广义概念及分类依据。具有C6 – C3 –C6的一系列化合物;B环位置、C3氧化程度、是否含C环。

2、试用电子理论解释黄酮类多显黄色,而二氢黄酮及醇类多无色。是否含有交叉共轭体系395、黄酮类化合物为什么有微弱的碱性?C环上含有羰基

3、应用碱溶酸沉法提取黄酮类化合物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碱性不能太强,防止开环,酸性也不能太强,防止再溶解

4、试述黄酮类化合物溶解性规律?离子型、非平面型、平面型

5、聚酰胺柱色谱分离黄酮类化合物的原理是什么?影响其洗脱顺序的因素有哪些?氢键吸附。影响因素有:酚羟基的数目和位置,母核的芳香化程度;冼脱剂的极性等。

6、简述酸碱法提取芦丁的原理。碱水溶解、浸提,加酸沉淀析出,除杂。

第七章萜类和挥发油

一、概念

1.萜类: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C5的化合物。

2.挥发油:可随水蒸气蒸馏,与水不相混溶的油状液体。

二、填空

1、挥发油由(单萜及倍半萜)、(芳香族化合物)、(脂肪族)及(其它)四类成分组成,其中(单萜及倍半萜)所占比例最大。

2、挥发油低温冷藏析出的结晶称为(脑),滤除析出结晶的挥发油称(析脑油)。

三、选择题

1、下列关于萜类化合物挥发性叙述错误的是(C )。 A 所有非苷类单萜及倍半萜具有挥发性B所有单萜苷类及倍半萜苷不具挥发性C所有非苷类二萜不具有挥发性 D 所有二萜苷类不具挥发性 E 所有三萜不具挥发性

2、萜类化合物在提取分离及贮存时,若与光、热、酸及碱长时间接触,常会产生结构变化,这是因为其( E )。 A 连醇羟基 B 连醛基 C 具酮基 D 具芳香性 E 具脂烷烃结构,不稳定

3、从中药中提取二萜类内酯可用的方法是( C )。 A 水提取醇沉淀法B酸水加热提取加碱沉淀法C碱水加热提取

加酸沉淀法 D 水蒸气蒸馏法 E 升华法

简答题

4、挥发油应如何保存?为什么?密闭、阴凉避光处,不稳定。

5、简述挥发油的通性。多具有香气,可挥发,易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及高浓度乙醇,几乎不溶于水,有较高折光度,有光学活性、性质不稳定。

6、简述萜类化合物的结构与沸点的关系。单萜及倍半萜可随水蒸气蒸馏,其沸点随结构中的C5单位数、含氧基团数的升高而升高。在提取分离时可利用这些性质。

7、简述挥发油的提取方法。水蒸气蒸馏、溶剂提取、压榨法、吸收法

8、简述挥发油的分离方法。冷冻析晶法、化学分离法、分馏法

第八章皂苷、及强心苷一、概念

1.甾体化合物:苯骈多氢菲的结构。

2.Kedde反应:3、5 –二硝基苯甲酸反应甲型强心苷呈红色。

3.Baljet反应:碱性苦味酸反应。甲型强心苷呈橙色。

4.皂苷:一类水溶液振摇后产生大量持久性肥皂样泡沫的苷类化合物

二、填空

1、多数三萜类化合物是一类基本母核由(30)个碳原子组成的萜类化合物,其结构根据异戊二烯法则可视为(6 )个异戊二烯单位聚合而成。

2、有些三萜皂苷在酸水解时,易引起皂苷发生脱水、环合、双键转位、取代基移位、构型转化等而生成人工产物,得不到原始皂苷元,如欲获得真正皂苷元,则应采用(酶水解)、(氧化开裂法)、(两相酸水解)等方法。

3、在皂苷的提取通法中,利用皂苷的(极性),采用(正丁醇)提取。

4、根据强心苷(苷元)和(糖)的连接方式不同,可将强心苷分为Ⅰ型、Ⅱ型、Ⅲ型,其中Ⅰ型可表示为(苷元和2、6 –二去氧糖),其中Ⅱ型可表示为(苷元和6 –去氧糖);其中Ⅲ型可表示为(苷元和GLC糖;)。

5、强心苷是指生物界中存在的一类对人的(心脏)具有显著生理活性的(甾体)苷类。

6、甲型强心苷具有三类呈色反应。第一类为甾核呈色反应,如(L – B);第二类为五元不饱和内酯环呈色反应,如(Kedde );第三类为ɑ- 去氧糖呈色反应,如(K- K)。

7、强心甾烯类属于(甲型)型强心苷元,C17侧链是(五元内酯环);蟾蜍甾二烯类属于(乙型)型强心苷元,C17侧链是(六元内酯环),在自然界存在数量较少。

8、强心苷的溶解度随分子中所含(糖)的数目、种类及苷元上的(羟基)数目和位置的不同而异。乌本苷(>)洋地黄毒苷。

9、可用于区别甾体皂苷和三萜皂苷的显色反应是(L-B)和(R-H)。

三、选择题

1、分离三萜皂苷的优良溶剂为( E )。 A 热甲醇 B 热乙醇 C 丙酮D乙醚 E 含水正丁醇

2、目前对皂苷的分离效能最高的色谱是(D )。 A 吸附色谱 B 分配色谱 C 大孔树脂色谱 D 高效液相色谱

E 凝胶色谱

3、用TLC分离某酸性皂苷时,为得到良好的分离效果,展开时应使用(B )。 A 氯仿宋体- 甲醇–水(65:35:10,下层)B 乙酸乙酯–乙酸钠- 水(8:2:1)C 氯仿–丙酮(95:5)D 环己烷–乙酸乙酯(1:1)E 苯–丙酮(1:1)

4、根据苷元的结构类型进行分类,属于C型的人参皂苷为

(A )。 A 人参皂苷Ro B 人参皂苷Rf C 人参皂苷Rg1 D 人参皂苷Rh2 E 人参皂苷Rh1

5、属于四环三萜皂苷元类型的是(C )。 A α–香树脂烷型 B β–香树脂烷型 C 达玛烷型 D 羽扇豆烷型E 齐墩果烷型

6、属于B型人参皂苷真正皂苷元的是(E )。 A 齐墩果酸B 人参二醇 C 人参三醇 D 20(S)- 原人参二醇 E 20(S)- 原人参三醇

7、在苷的分类中,被分类为强心苷的根据是因其( D )。

A 苷元的结构

B 苷键的构型

C 苷原子的种类

D 分子结构与生理活性

E 含有α–去氧糖

8、不属甲型强心苷特征的是(B )。 A 具甾体母核B C17连有六元不饱和内酯环C C17连有五元不饱和内酯环

D C17上的侧链为β型

E C14 – OH为β型

9、属Ⅰ型强心苷的是( A )。 A 苷元- (2,6 –二去氧糖)X - (D –葡萄糖)Y B苷元- (6 –去氧糖)X - (D –葡萄糖)Y C苷元-(D –葡萄糖)x - (6 –去氧糖)y D苷元- (D –葡萄糖)x - (2,6 –二去氧糖)Y E苷元- D –葡萄糖

10、水解Ⅰ型强心苷多采用( B )。 A 强烈酸水解 B 温和酸水解 C 酶水解D 盐酸丙酮法E 碱水解

11、温和酸水解的条件为(C )。 A 1%HCl/Me2CO B 3%~5%HCl C 0.02~0.05mol/LHCl D 5%NaOH E β- 葡萄糖苷酶

12、提取强心苷常用的溶剂为(C )。 A 水 B 乙醇 C 70%-80%乙醇D 含水氯仿 E 含醇氯仿

13、含强心苷的植物多属于(D )。A 豆科 B 唇形科C 伞形科 D 玄参科E 姜科

14、与强心苷共存的酶( B )。 A 只能使α–去氧糖之间苷键断裂B 可使葡萄糖的苷键断裂 C 能使所有苷键断裂D 可使苷元与α–去氧糖之间的苷键断裂E不能使各种苷键断裂

15、下列苷最易水解的是( B )。 A 2 –氨基糖苷B 2 –去氧糖苷C 2 –羟基糖苷D 6 –去氧糖苷E 6 –甲氧基糖苷

16、甾体皂苷元基本母核是( A )。 A 孕甾烷 B 螺甾烷C 羊毛脂甾烷Dα–香树脂醇Eβ–香树脂醇

17、螺甾烷醇型皂苷元结构中含有( E )。 A 4个环 B 4个六元环T 2个五元环 C 5个环 D 6个六元环 E 5个六元环和1个五元环

18、合成甾体激素药物和避孕药的重要原料薯蓣皂苷元属于( B )。 A 螺甾烷醇型B异螺甾烷醇型C 呋甾烷醇型

D 变形螺甾烷醇型

E 齐墩果烷型

19、自药材水提取液中萃取甾体皂苷常用的溶剂是

(C )。A 乙醇B 丙酮C 正丁醇D 乙酸乙酯E 氯仿五、多选题

20、人参总皂苷的酸水解产物进行硅胶柱色谱分离,可得到(CDE )。 A 20(S)- 原人参二醇B 20(S)- 原人参三醇C 人参三醇D 人参二醇E 齐墩果酸

21、属于五环三萜皂苷元的是(BDE )。 A 人参二醇B齐墩果酸C 20(S)- 原人参二醇D 熊果酸E 羽扇豆醇22、皂苷的分离精制可采用(ABCD )。 A 胆甾醇沉淀法B 乙酸铅沉淀法C 分段沉淀法D 高效液相色谱法 E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23、中药甘草的主要有效成分甘草皂苷(ABCDE )。 A 为三萜皂苷B 有甜味C 难溶于氯仿和乙酸乙酯D Molish 反应阳性E 能以碱提取酸沉淀法提取

24、强心苷类化合物(ABDE ) A 为甾体苷类B 分子中有不饱和内酯环C 易溶于氯仿中D易溶于乙醚中E 可被碱催化水解

25、含有强心苷的中药有(ABDE )。 A 铃兰B 黄花夹竹桃C 麦冬D 洋地黄E 羊角拗

26、甾体皂苷元的结构特点是(ABCE )。 A 螺旋甾烷

B 具27个碳原子

C C3位有羟基

D 含有羧基

E 具6个环

27、从中药中提取总皂苷的方法有(BDE )。 A 水提取液经乙酸乙酯萃取B 乙醇提取液回收溶剂加水,正丁醇萃取C乙醇提取液回收溶剂加水,乙酸乙酯萃取D 甲醇提取–丙酮沉淀E乙醇提取–乙醚沉淀

六、简答题

1、强心苷的酸水解类型有几种?简述其特点及应用。温和酸水解(使I型强心苷水解为苷元和糖)、强烈酸水解(多用于II型和III型,但常引起苷元结构的改变)、盐酸丙酮法(多用于II型,但易改变糖结构)

2、甾体皂苷与强心苷在结构上有何区别?一个含内酯环,一个含氧环

第九章生物碱

一、概念

1.生物碱:指来源于生物界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

2.生物碱沉淀反应:大多数生物碱能和某些试剂生成难溶于水的复盐或分子络合物,称生物碱沉淀反应

7.共轭效应:氮原子孤电子对处于P-共轭体系时,由于电子云密度平均化趋势可使其碱性减弱,这种现象称共轭效应8.空间效应:生物碱中的氮原子质子化时,受到空间效应的影响,使其碱性增强或减弱。9.霍夫曼降解:季铵碱在碱性溶液中加热而发生裂解,脱水形成烯键和叔胺,称。10.水溶性生物碱:指季铵碱和氮氧化物生物碱。

二、填空

1.大多数叔胺碱和仲胺碱为亲(脂)性,一般能溶于(有机溶剂),尤其易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2.具内酯或内酰胺结构的生物碱在正常情况下,在(碱水溶液中)中其内酯或内酰胺结构可开环形成(羧酸盐)而溶于水中,继之加(酸)复又还原。

3.生物碱分子碱性强弱随杂化程度的升高而(增强),即

(sp3 )﹥(sp2)﹥(sp)。

4.季铵碱的碱性强,是因为羟基以(负离子)形式存在,类似(无机碱)。

5.一般来说双键和羟基的吸电诱导效应使生物碱的碱性(减小)。

6.醇胺型小檗碱的碱性强是因为其具有(氮杂缩醛)结构,其氮原子上的孤电子对与α-羟基的C—O单键的б电子发生转位,形成(季胺型小檗碱)。

7.莨菪碱的碱性强于东莨菪碱主要是因为东莨菪碱(空间效应)。

8.生物碱沉淀反应要在(酸水或酸性稀醇溶液)中进行。水溶液中如有(多肽)、(蛋白质)、(鞣质)亦可与此类试剂产生阳性反应,故应在被检液中除掉这些成分。

9.生物碱的提取最常用的方法以(酸水)进行(浸提)或(渗漉)。

10.将总生物碱溶于氯仿等亲脂性有机溶剂,以不同酸性缓冲液依pH(由高到低)依次萃取,生物碱可按碱性(由强到弱)先后成盐依次被萃取出而分离,此法称为(pH梯度萃取法)。

11.用吸附柱色谱分离生物碱,常以(氧化铝)或(硅胶)为吸附剂,此时生物碱极性大的(后)流出色谱柱,极性小的(先)流出色谱柱。

三、单项选择题

1.乌头碱的母核是(D) A.双苄基异奎啉 B.有机胺 C.肽类 D.二萜类

2.小檗碱属于(B) A.叔胺碱 B.季胺碱 C.酚性叔胺碱 D.酚性季胺碱

3.生物碱的沉淀反应条件是(B) A.酸性有机溶剂 B.酸性水溶液 C.碱性水溶液 D.碱性有机溶液

4.既溶于水又溶于有机溶剂的是(C) A.小檗碱B.轮环藤酚碱C.阿托品D.东莨菪碱

5.自CHCl3中分离酚性生物碱常用的碱液是(B)A.NH4OH

B.NaOH

C.Ca2CO3

D.Na2CO3

6.多数生物碱在植物体中存在的形式是(D)A.无机酸盐B.游离状态C.络合物D.有机酸盐

7.生物碱的碱性表示方法多用(D )A kb B pkb C ka D pka E PH

8.碱性最强的生物碱类型为(D ) A 酰胺生物碱B叔胺生物碱C仲胺生物碱 D 季铵生物碱E两性胺生物碱

9.不含小檗碱的植物是( A )A延胡索 B 三颗针C 黄连D 黄柏E 唐松草

10.麻黄碱中氮原子的杂化方式为( D )Asp3 B sp2

C sp

D 不等性sp3 E不等性sp2

四、多项选择题(以下各题均有两个以上答案)

1.与生物碱沉淀试剂生成沉淀的有(ABCE )A.蛋白质B.多肽C.鞣质D.麻黄碱E.苦参碱

2.某生物碱碱性弱则它的(BD) A.pka大B.kb小C.ka小

D.pka小

E.pkb小

3.与去甲基麻黄碱呈阳性的反应是(AC ) A.茚三酮B.二硫化碳-碱性硫酸铜C.碱性硫酸铜D.碘化铋钾E.氯化汞

4.亲脂性有机溶剂提取生物碱时,湿润药材可用(BDE)

A.NaCl

B.NH4OH

C.Na2CO3

D.Ca(OH)2

E.NaOH 5.属于喹喏里西啶类生物碱的是(CE ) A 汉防己甲素 B 乌头碱C 苦参碱D汉防己乙素E氧化苦参碱

五、简述

1. 比较延胡索乙素与黄连碱碱性大小延胡索乙素小于黄连碱

2. 比较小檗碱与小檗胺碱性大小小檗碱大于小檗胺

3. 比较麻黄碱和去甲麻黄碱碱性大小麻黄碱大于去甲麻黄碱

4.写出下列化合物结构式,所属生物碱类型及存在的中药或

植物。(1)麻黄碱(2)小檗碱苯丙胺类生物碱、麻黄,异喹啉类生物碱、黄连

第十章鞣质

一、名词解释

鞣质:多元酚类高分子化合物

二、填空

根据鞣质的化学结构特征,鞣质分为(可水解鞣质)、(缩合鞣质)和(复合鞣质)。

三、选择题

1、从化学结构角度分析,鞣质是天然界植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类(B )。

A 糖苷类

B 多元酚类

C 黄烷醇类

D 酯糖苷类

E 黄烷醇多聚物类2、从植物材料中快速提取鞣质类成分,为避免成分破坏常采用的提取方法是( E )。A 回流提取法B 煎煮法C 渗漏法D 浸渍法 E 组织破碎提取法

3、水解后主要产生没食子酸和葡萄糖(或多元醇)的鞣质为(A )。A 没食子鞣质B逆没食子鞣质C 咖啡鞣质D 缩合鞣质E 含有没食子酰基的缩合鞣质

4、从植物药材中提取鞣质类成分最常用的溶剂是(C )。

A 乙醚

B 丙酮

C 含水丙酮

D 水

E 甲醇多选题

5、下列几种溶剂中能够溶解鞣质的有(ABCD )。A 水

B 甲醇

C 丙酮

D 氯仿

E 乙酸乙酯、丙酮的混合液

6、下列物质可以和鞣质反应生成沉淀的是(ABCE )。A 明胶B 蛋白质C 生物碱D 50%的乙醇E 醋酸铅的碱溶液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