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中语文《边城》述课稿
《边城》说课

环节二:自学指导,突出重点 任务二、初步扫除阅读障碍
解题:边 城
地域上,边城是与大城市对立的边远小镇。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
疏通
概括文 章内容
字词
解题
山岨﹙ jū﹚ 暧昧( àì mèì ) ‚中国另外一个 茶峒﹙dóng﹚ 概括文章内容 对立面,是对淳朴民风的怀念。是 黄麂(jǐ) 嗾 (sǒu)使 一篙(gāo) ①人物 俨( yǎn)然 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翠翠、外公、过渡的乡民。 嗾使:教唆。 俨然:形容很像。 ②环境 屯戍:驻防 群山、小溪、古镇之美丽。 篁竹:小水竹。 从从容容: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③情节 民风淳朴之魅力(给钱、拒钱等)
《边城》
说课构思
基本分析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
基本分析:教材分析
小说的欣赏
中等职业 教育课程改革 国家规划新教 材语文(基础 模块)下册
1课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基本分析
旅游 专业一年 级学生。
学情分析 思维较 为活跃
•
缺少生 活积淀和 审美意识。
一、基本分析——目标设定
情感目标 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人物描写 方法,学会分 析人物形象; 领会文章的主 旨,体味‚边 城‛的风景美 和风情美。
培养学生自 主、合作学 习能力。
激发学生的审 美情趣,体会 人性之美
一、基本分析
品读文中的人物描写。
教学重点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领会文章的三美。
教学难点
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 体会人性之美。
网络教室——丰富的 数字化资源
教学策略
1、信息技术的选择
校园互动平台
•任务驱动法
职高边城教案

职高边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及其创作背景。
2.分析《边城》中翠翠、翠翠父亲、船总顺顺等人物形象。
3.领悟小说所表现的传统文化、道德观念以及人物间的情感关系。
4.培养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2.教学难点:把握小说的情感脉络,领悟作品所传达的道德观念。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作者:沈从文,我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边城》、《湘行散记》等。
2.介绍作品:《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讲述了湘西边陲小镇上的爱情故事。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边城》,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三、课堂讨论1.分析翠翠的形象:纯真、善良、坚韧、有担当。
2.分析翠翠父亲的形象:忠厚、善良、有责任心、深受传统道德观念束缚。
3.分析船总顺顺的形象:权威、包容、善良、重视家族荣誉。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所传达的道德观念。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翠翠、翠翠父亲、船总顺顺等人物形象。
2.提问:小说中还有哪些人物值得关注?二、课堂讨论1.分析其他人物形象,如翠翠的母亲、杨马兵等。
2.探讨小说中所表现的传统道德观念,如忠诚、善良、责任等。
三、情感分析与讨论1.分析翠翠与翠翠父亲之间的情感关系,理解他们的相互依赖与扶持。
2.分析翠翠与船总顺顺之间的情感纠葛,理解他们的爱情观念。
3.探讨小说中人物的情感命运,引发学生对人生、道德的思考。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素养。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关系。
2.提问:小说中还有哪些细节值得关注?二、课堂讨论1.分析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如翠翠与翠翠父亲在江边的生活、翠翠与船总顺顺的交往等。
2.探讨这些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和主题的作用。
三、作品比较1.将《边城》与同类作品进行比较,如《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等,分析它们的异同。
职业中专语文基础模板《边城》教案

《边城》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让学生了解《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及其文学地位。
1.1.2 使学生掌握《边城》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1.1.3 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阅读兴趣。
1.1.4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感悟人性的真善美。
1.2 教学内容1.2.1 作品背景介绍:沈从文及其创作《边城》的背景。
1.2.2 人物解析:翠翠、傩送、祖父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1.2.3 情节分析:小说开头的渡船场景、翠翠与傩送的相识、祖父的去世等关键情节。
1.2.4 艺术特色探讨:自然风光描绘、民俗风情的展现、心理活动的细腻刻画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
2.1.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人物性格、情节意义、艺术特色等。
2.1.3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增强学生体验。
2.2 教学手段2.2.1 多媒体课件:展示作品背景、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
2.2.2 图片资料:展示边城风光、民俗风情等。
2.2.3 音乐素材:播放与作品相关的音乐,增强氛围。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3.1.1 引入新课:介绍沈从文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兴趣。
3.1.2 讲解作品背景:了解边城的风土人情,为学生理解作品打下基础。
3.1.3 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3.1.4 情节解析:通过讲解关键情节,使学生把握作品主题。
3.1.5 艺术特色探讨:引导学生发现小说的独特之处。
3.1.6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体会。
3.2 时间安排3.2.1 课堂讲授:共需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4.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读书笔记的质量,了解对作品的理解程度。
4.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鼓励主动发言和合作精神。
职业中专语文基础模板《边城》教案

职业中专语文基础模板《边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边城》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能够分析《边城》中的文学手法和特点;(3)能够运用《边城》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边城》的内容和主题;(2)通过分析《边城》中的描写和对话,学习文学手法的运用;(3)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2)培养学生对人性的理解和关爱,提高人文素养;(3)培养学生对家乡和自然的热爱,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1)阅读和理解《边城》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分析《边城》中的文学手法和特点;(3)欣赏《边城》中的描写和对话,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2. 相关知识:(1)了解作者沈从文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了解《边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性描写和社会背景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边城》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分析《边城》中的文学手法和特点;(3)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边城》中的人性描写和社会背景的关系;(2)运用文学手法进行创作和表达。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2. 讨论法:分组讨论和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3. 阅读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思考,培养阅读能力;4. 写作法:布置写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写作能力:通过写作任务,评价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4. 情感态度: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表达,评价学生对文学作品和人性关怀的态度和价值观。
六、教学准备1. 教材:《边城》文本;2. 参考资料:关于《边城》的评论、分析文章、沈从文的其他作品等;3.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教学PPT等;4.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准备相关问题。
边城教案中职版

边城教案中职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边城》的文学背景和作者沈从文的创作风格。
2.分析翠翠、翠翠父亲、翠翠哥哥等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2.教学难点:把握小说的艺术特色和沈从文的创作风格。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简要介绍《边城》的文学背景和作者沈从文。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湘西风情,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故事情节。
2.教师简要梳理小说的情节,帮助学生把握故事脉络。
三、课堂讨论1.分析翠翠这一人物形象,讨论其性格特点和成长历程。
2.分析翠翠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探讨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3.分析翠翠哥哥这一人物形象,理解其与翠翠之间的情感纠葛。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阅读《边城》,提升文学素养。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艺术特色和沈从文的创作风格。
二、课堂讨论1.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探讨其对人物形象和主题的作用。
2.分析小说中的语言特色,品味沈从文的文学魅力。
3.讨论小说中的爱情观念,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爱情。
三、案例分析1.选取小说中的经典片段,让学生进行品词析句,感受沈从文的创作风格。
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与《边城》相关的短篇小说,锻炼写作能力。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边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小说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社会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课堂讨论1.分析小说中的社会背景,探讨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讨论小说中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3.分析小说中的教育观念,探讨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三、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阅读《边城》,提升文学素养。
四、作业布置2.收集沈从文的其它作品,进行阅读分享。
语文《边城》逐字稿教案

《边城》逐字稿/教案逐字稿/教案(一)【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点: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学习课文中作者对湘西边城淳朴风情的描写,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沈从文小说的风格,培养并提高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点:通过导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解小说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把握小说主旨,品味小说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所描绘的湘西边城的淳朴风情和人性美。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在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环境中所折射出来的人情美、人性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小说构筑这样一个环境的深意,也就是对小说主题的把握。
【教法】导读品析法【学法】阅读讨论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课件、《边城》电影视频、湘西美景图片【教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小说的故事情节,初步体会翠翠的性格特点和主要人物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
(情景导入)1、播放黄磊的歌曲《等等等等》这首歌讲述了一个美丽却有着淡淡哀愁的爱情故事,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美丽的故事。
2、湘西美景图片的播放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出示幻灯片)检查预习,剧情介绍。
1、作者介绍(学生介绍,老师补充)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
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
他以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
2、故事情节介绍(学生介绍,老师补充)民国初年,位于湘西山区的偏远小镇-茶峒,有位船总顺顺,颇有名望。
他的两个儿子大佬天保和二佬傩送,同时爱上渡口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
老船夫怕翠翠重蹈其母因婚姻不幸而殉情身亡的复辙,对她的婚事十分关注。
端午节的夜晚,情窦初开的翠翠邂逅二佬傩送,心中萌发爱慕之情,但在二佬面前却羞于表露。
以后在顺顺家又与大佬天保相识。
边城教案及说课稿(5篇)

边城教案及说课稿(5篇)第一篇:边城教案及说课稿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湘西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2、感受赛龙舟场面描写的精彩,散文语言的精练、生动;3、体会赛龙舟活动表现出的激励争先、合作、奋发向上的精神,强化学生的团结精神、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1、龙舟赛的精彩场面描写,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2、文章条理清晰、详略得当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一、导入谜语:一个白胖子,裹个绿毯子,腰里扎根细绳子。
(打一食品)粽子!我们在哪个传统节日里吃粽子呢?端午节!那么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呢?请听这样一首七绝“屈原已死三千年,招魂野祭五月前,龙舟迅疾如流矢,万人喝彩青潭边。
” 端午节是纪念谁的呀?纪念屈原的!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
楚国灭亡后,他满怀悲愤地投入汨罗江中,以身殉国,这一天正是农历的五月初五。
相传沿江的百姓闻讯后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抢救屈原,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江里的鱼虾蛟龙咬噬屈原的尸体。
从那以后包粽子、赛龙舟便成为一种习俗沿袭至今,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也就形成了一个节日——端午节。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湖南湘西地区端午节习俗的散文《端午日》。
二、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岳焕,湖南省凤凰县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
他仅仅是小学毕业,后来却曾在多所大学任教,完全是自学成才。
他的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沈从文在自己的作品中大量描绘了湘西地区宁静的山水美景,淳朴的民俗风情。
这篇课文《端午日》就是节选自中篇小说《边城》中的民俗风情描写。
三、扫清字词障碍1、注音蘸酒(zhàn)茶峒(dînɡ)伶俐(línɡlì)擂鼓(lèi)呐喊(nà)铛铛(dānɡ)老鹳河(ɡuàn)戍军(shù)泅水(qiú)2、解词伶俐:灵活。
边城中职教案

边城中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边城》的主题和情节;2. 掌握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形象和事件;3. 能够分析小说中的文学手法和语言特点;4.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小说《边城》的主题和情节,文学手法和语言特点;2. 教学难点:如何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深层次意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小说的情节和主题,引导学生理解作品;2. 互动式教学法:通过讨论、演讲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作品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1. 导入新课内容,介绍本次课程将要讲授的内容——小说《边城》;2.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读过或听过哪些经典文学作品,为后面对《边城》进行分析做铺垫。
第二课时: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背景1. 讲解作者沈从文及其代表作品;2. 介绍《边城》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情节。
第三课时:分析小说的主题和情节1. 分析小说的主题——爱情、家庭、生命和人性;2. 分析小说的情节,包括人物关系、事件发展等。
第四课时:解读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形象1.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荷西、桂花、丰子恺等;2. 讨论这些人物形象在小说中所代表的意义。
第五课时:分析小说中的文学手法和语言特点1. 分析小说中使用了哪些文学手法,如比喻、象征等;2. 探讨沈从文在语言运用上有哪些特点,如辞藻华丽、富有音乐感等。
第六课时:阅读与欣赏1. 让学生自行阅读《边城》中某一章节,并写下自己对该章节的感受和思考;2. 学生进行演讲或交流,分享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第七课时:评价与总结1. 学生进行作品评价,包括对小说情节、人物形象、文学手法等方面的评价;2.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欣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讨论和演讲,考察学生对小说《边城》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 通过学生阅读《边城》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考察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九课《边城》(节选)述课稿——稷山县教师进修学校吉瑞花一、述教材:1、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边城》(节选)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三单元(阅读与欣赏)中的第一篇。
本单元阅读与欣赏部分的学习重点是小说的欣赏。
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欣赏小说的环境描写、情节刻画、和人物塑造,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不断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第三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中长篇小说的节选。
《边城》描绘了一幅由“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构成的乡村风俗画,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洋溢着相依为命的祖孙亲情。
2、课文简析: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讲述的是一个哀婉凄美的爱情故事。
小说由“题记”和21个章节构成,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的第一章第一节。
本文在湘西边境青山绿水的场景中揭开故事的序幕。
小说的女主人公翠翠,是一位犹如山间清泉般纯净的船家少女,她帮爷爷划船渡人,对爷爷体贴入微。
在湘西特有的生活背景下,老人、翠翠、黄狗呈现给我们一幅充满乡土气息并洋溢着祖孙亲情的乡村风俗画。
3、教学目标: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阅读能力训练要求中明确提出“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感受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魅力,学会初步欣赏文学作品。
就作品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说出自已的理解、体验或感悟”。
所以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我强调“三突出原则”,即突出“大纲要求”,突出“课文重难点”,突出“学情特点”,依据本单元“导读提示”和本课“训练重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引导学生的讨论分析文中语言、肖像、动作描写的作用,把握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的主旨。
(3)品读本文诗化的语言,感受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山美、水美、人美、人情美、人性美。
4、教学重点与难点:在本册前面单元学习中,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等阅读方法,结合本单元具体情况,我把“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三美:风俗美、人性美、语言美”,定为本课的重点。
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之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
因此“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理解文中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品味语言之美,掌握本文的表达技巧”则被定为本课的难点。
5、教学课时数:这篇课文,除了一些带有地方特色的对话外,语言上并无多大障碍,且课文较短,因此不宜精讲细析,而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已来品味、感悟,我计划只用一课时。
二、述教法:现代教学理论要求:课堂教学要贯彻启发式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考虑到本文在单元的位置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打算采用“自读与点拨”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在诵读熟悉的情况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达成目标。
三、述学法:大纲要求“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教育学叶对陶也提出了“教是为了不教”,所以,在学习指导和能力训练上,我的做法是“导读为重,理解为主,训练为辅”。
(1)速读课文,可用圈点、勾画、批注法。
(2)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把握小说的风俗美、人性美、语言美。
(3)抓关键词、句的读书法。
四、述教学前期准备:1、检查并试用好多媒体教学设备。
2、下载好黄磊演唱的“等,等,等,等”,这首歌曲是由《边城》的故事情节改编而成的。
下载好有关湘雨风情的图片。
3、把“土豆网”上的根据沈从文小说改编的电影《边城》保存到收藏夹中,以方便播放。
4、让学生预习课文,至少认真读两遍。
并结合自已的阅读感受做好批注。
五、述教学程序:1、导入新课。
本课的课堂导入语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你们看过电影《边城》吗?你们听过大陆歌手黄磊唱的《等,等,等,等》吗?(学生纷纷举手,教师指名回答)黄磊唱的《等,等,等,等》,是根据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边城》的故事情节改编而成的歌曲。
电影《边城》也是根据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改编而成的。
那么,小说《边城》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小说里充满了怎样的气息?洋溢着怎样的亲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单元(小说欣赏)的第九课《边城》(节选)(板书课题)。
导语的设计不仅在于激趣,还在于激思,激情,而且应争取学生的参与,挖掘学生智力潜能,激活他们的思想,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为本课的顺利进行作准备。
2、观看电影《边城》开认片断;播放歌手黄磊的《等,等,等,等》;视频欣赏有关湘西风情的图片。
这篇小说缺乏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且节奏较为缓慢,不一定符合当今中学生的欣赏口味,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学习此文的兴趣,使学生对小说刻画的独特而美丽的景色有感性的认识,给学生充分的美感享受,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3、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人。
14岁,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边境地区。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
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与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人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惨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4、概括《边城》的主要故事情节。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本文节选自《边城》第一章。
《边城》的主要情节概括如下: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强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着守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5、交代学法:学生此前已有有关阅读知识作铺垫,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其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勾画、批注、质疑、讨论等方法,把握课文,达成目标。
6、自读指导:(1)诵读指导:学生自读课文。
①解决生难字词。
②感情基调。
在读课文中,注意体味作者语言的物点,体会景物描写,人物的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中渗透的感情色彩。
(2)整体感知,概括要点:整体阅读是进行阅读理解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求学生迅速把握文章的基本意图与大体走向,概括要点,语言要简明,如文中有现成语句,可借助有关词语概括;如没有,可用自己的话概括。
因此,我打算采用“问导法与点拨法”并结合“自读、探究、审美同步教学法”,培养学生整体阅读能力。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①课文一共有11个自然段,可以分成几部分,描绘了几幅画图?表现出怎样的美?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课文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第3自然段):描写湘西的自然风光和醇厚善良的民风。
世外桃园图(板书)山美、水美、人美(板书)第二部分(第4——第11自然段):爷爷和翠翠生活上相依为命,感情上相濡以沫的祖孙亲情。
祖孙相依为命图(板书)人情美、人性美(板书)②细细品读全文,谈谈小说中的老人和翠翠各有怎样的品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女主人公“翠翠”是作者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美”的形象和“美”的化身。
她是在这方灵秀山水和淳朴民俗的呵护下渐渐长大的,正所谓大自然的女儿:湘西的清风丽日,灵山秀水陶冶了她的情操,质朴的民情民风净化了她的心理。
她有着水晶一样清澈透明的性情。
(清纯)从小在外祖父相依为命的她对外祖父有着很深切的爱与依恋。
外祖父善良、勤劳、忠于职守、坚强面对苦难人生、热爱生活、乐观。
(朴实)③本文有何表达技巧?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一是散文化的语言;二是运用多种描写手法。
(3)辨别筛选,提取精要:这一环节,我打算采用抓关键词、句的读书法,即让学生自由的进行阅读交流,勾画,找出相关的语句,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与欣赏能力。
①请在第1、2自然段中圈画出环境描写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
②找出文中体现散文化语言特点的句子。
(4)课堂训练课堂训练的目的,主要是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达成课堂目标,因此,我让学生当堂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一至五题(答案略)(5)拓展延伸:《边城》是一部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鼓励学生阅读整部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4、述板书设计:边城(节选)沈从文世外桃园图山美、水美、人美祖孙相依为命图人情美、人性美2010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