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阵特征值、特征向量的研究【开题报告】

矩阵特征值、特征向量的研究【开题报告】
矩阵特征值、特征向量的研究【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数学与应用数学

矩阵特征值、特征向量的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1)选题的背景、意义

“矩阵(Matrix)”术语是由西尔维斯特创用并由凯莱首先明确其概念的。19世纪50年代,西尔维斯特引入“矩阵”一词来表示“一项由几行H列元素组成的矩形阵列”或“各种行列式组”,凯莱作为矩阵理论的创立者,首先为简化记法引进矩阵,然后系统地阐述了矩阵的理论体系。随后,弗罗伯纽斯等人发展完善了矩阵的理论体系形成了矩阵的现代理论。然而,矩阵思想的萌芽由来已久,早在公元前l世纪中国的《九章算术》就已经用到类似于矩阵的名词。但那时矩阵仅是用来作为一种矩形阵列解决实际问题,并没有建立起独立完善的矩阵理论。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这种排列形式在线性方程组和行列式计算中应用日益广泛,行列式等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矩阵发展的条件,矩阵概念由此产生,矩阵理论得到系统的发展。20世纪初,无限矩阵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1。

线性代数(Linear Algebra)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向量,向量空间(或称线性空间),线性变换和有限维的线性方程组。向量空间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因而,线性代数被广泛地应用于抽象代数和泛函分析中;通过解析几何,线性代数得以被具体表示。线性代数的理论已被泛化为算子理论。由于科学研究中的非线性模型通常可以被近似为线性模型,使得线性代数被广泛地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2。

由于费马和笛卡儿的工作,线性代数基本上出现于十七世纪。直到十八世纪末,线性代数的领域还只限于平面与空间。十九世纪上半叶才完成了到n维向量

空间的过渡矩阵论始于凯莱,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因若当的工作而达到了它的顶点。1888年,皮亚诺以公理的方式定义了有限维或无限维向量空间。托普利茨将线性代数的主要定理推广到任意体上的最一般的向量空间中.线性映射的概念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摆脱矩阵计算而引导到固有的推理,即是说不依赖于基的选择。不用交换体而用未必交换之体或环作为算子之定义域,这就引向模的概念,这一概念很显著地推广了向量空间的理论和重新整理了十九世纪所研究过的情况。

“代数”这一个词在我国出现较晚,在清代时才传入中国,当时被人们译成“阿尔热巴拉”,直到1859年,清代著名的数学家、翻译家李善兰才将它翻译成为“代数学”,一直沿用至今[]3[]4。

线性代数是讨论矩阵理论、与矩阵结合的有限维向量空间及其线性变换理论的一门学科。

(2)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主要理论成熟于十九世纪,而第一块基石(二、三元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则早在两千年前出现(见于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5。

①线性代数在数学、力学、物理学和技术学科中有各种重要应用,因而它在各种代数分支中占居首要地位;

②在计算机广泛应用的今天,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密码学、虚拟现实等技术无不以线性代数为其理论和算法基础的一部分;

③该学科所体现的几何观念与代数方法之间的联系,从具体概念抽象出来的公理化方法以及严谨的逻辑推证、巧妙的归纳综合等,对于强化人们的数学训练,增益科学智能是非常有用的;

④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不仅要研究单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还要进一步研究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各种实际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线性化,而由于计算机的发展,线性化了的问题又可以计算出来,线性代数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力工具。

线性代数起源于对二维和三维直角坐标系的研究。在这里,一个向量是一个有方向的线段,由长度和方向同时表示。这样向量可以用来表示物理量,比如

力,也可以和标量做加法和乘法。这就是实数向量空间的第一个例子[]6。

现代线性代数已经扩展到研究任意或无限维空间。一个维数为 n 的向量空间叫做 n 维空间。在二维和三维空间中大多数有用的结论可以扩展到这些高维空间。尽管许多人不容易想象 n 维空间中的向量,这样的向量(即 n 元组)用来表示数据非常有效。由于作为 n 元组,向量是 n 个元素的“有序”列表,大多数人可以在这种框架中有效地概括和操纵数据。比如,在经济学中可以使用 8 维向量来表示 8 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当所有国家的顺序排定之后,比如 (中国, 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西班牙, 印度, 澳大利亚),可以使用向量 (v1, v2, v3, v4, v5, v6, v7, v8) 显示这些国家某一年各自的 GNP。这里,每个国家的 GNP 都在各自的位置上[]7。

作为证明定理而使用的纯抽象概念,向量空间(线性空间)属于抽象代数的一部分,而且已经非常好地融入了这个领域。一些显著的例子有:不可逆线性映射或矩阵的群,向量空间的线性映射的环。线性代数也在数学分析中扮演重要角色,特别在向量分析中描述高阶导数,研究张量积和可交换映射等领域。

向量空间是在域上定义的,比如实数域或复数域。线性算子将线性空间的元素映射到另一个线性空间(也可以是同一个线性空间),保持向量空间上加法和标量乘法的一致性。所有这种变换组成的集合本身也是一个向量空间。如果一个线性空间的基是确定的,所有线性变换都可以表示为一个数表,称为矩阵。对矩阵性质和矩阵算法的深入研究(包括行列式和特征向量)也被认为是线性代数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简单地说数学中的线性问题——-那些表现出线性的问题——是最容易被解决的。比如微分学研究很多函数线性近似的问题。在实践中与非线性问题的差异是很重要的。

线性代数方法是指使用线性观点看待问题,并用线性代数的语言描述它、解决它(必要时可使用矩阵运算)的方法。这是数学与工程学中最主要的应用之一。(3)研究现状

矩阵特征问题是数值计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迅速发展的计算机科学和数值代数中一个活跃的研究课题。矩阵特征问题不仅可以直接解决数学中

诸如非线性规划常微分方程以及其他各类数学计算问题,而且在结构力学工程设计计算物理和量子力学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科学与工程计算中,求解矩阵特征值也是最普遍的问题之一如动力系统和结构系统中的振动问题电力系统的静态稳定分析上工程设计中的某些临界值的确定等都可归结为求解矩阵特征值问题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求解精度高收敛速度快,可以有效获得任意矩阵的特征值[]8[]9。

例如,复杂网络是一类既非完全规则又非完全随机的网络[1,2]。这种网络广泛存在于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系统当中。模块是许多复杂网络的最突出的属性之一。目前很多关于模块划分的一般算法对具有二部图拓扑结构的网络都不适用,因为他们大多是将二部图投影到单模式网络后再划分,这样丢失了很多信息,为此一些科学家开始探索有关二部图模块划分的算法,也有科学家开始探索网络的二分性,并定义了一些定量测量指标。而我们设计一个基于邻接矩阵特征向量来判定二部图的方法,先介绍二部图及其性质,再利用中介绍判定算法,最后通过实例就可以来验证算法的有效性[]10[]11。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阅读了有关矩阵,特别是矩阵特征值、特征向量的论著及文献后,本文将先从各种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求解方法和矩阵历史入手,从几个方面综述矩阵特征值、特征向量的应用。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研究难点,预期达到的目标

(1)研究方法及路线

阅读有关矩阵,特别是矩阵应用的论著及文献,总结矩阵研究的发展历史及其应用

(2)研究难点

矩阵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信息科学,经济学,工程,物流,网络等。因此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有关材料,必需具备一定阅读文献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扎实的数学运算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预期目标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深入的了解矩阵,了解矩阵的发展历史以及它的应用前景,能够运用矩阵解决实际问题。

四、论文详细工作进度和安排

1.收集资料,收集资料,阅读相关文献,对矩阵特征值、特征向量在实际中的应用形成系统材料,并对相关矩阵特征值、特征向量在实际中的应用作系统整理完成文献综述;(第七学期第9周至第12周)

2.深入分析矩阵特征值、特征向量实际应用的各个角度,建立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和技术路线,撰写开题报告;翻译相关问题的外文文献;上交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第七学期第13周至第17周)

3.全面开展课题研究,按照研究方案和路线撰写论文,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分析矩阵特征值、特征向量的实际应用,并完成论文初稿;(第八学期第1周至第3周)

4.继续完善论文初稿;(第八学期第4周至第8周)

5.对矩阵特征值、特征向量在实践中的应用作研究总结;(第八学期第8周至第10周:)

6.对论文进行修改完善,定稿;(第八学期第11周至第12周)

7.做好毕业论文答辩准备事项,进行答辩.(第八学期第13周至第14周:)

五、主要参考文献:

[1]李乔.矩阵八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8.10-15

[2] 戴华.矩阵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12-14

[3] M.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66.

[4] A.D.亚历山大洛夫等著.数学一它的内容,方法和意义[M].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1,8.8-9.

[5]何其祥.投入产出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5.5-6.

[6] Bernkopf,Michael.A history of infinite matrices[J].Archive for history of exact sciences,1968,1.16-18

第五章 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第五章 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5.1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5.1.1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概念 设A 是n 阶矩阵,若存在数λ及非零的n 维列向量α,使得:λαα=A (0≠α)成立,则称λ是矩阵A 的特征值,称非零向量α是矩阵A 属于特征值λ的特征向量. 5.1.2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求法 把定义公式λαα=A 改写为()0=-αλA E ,即α是齐次方程组()0=-x A E λ的非零解.根据齐次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分条件可得:0=-A E λ. 所以可以通过0=-A E λ求出所有特征值,然后对每一个特征值i λ,分别求出齐 次方程组()0=-x A E i λ的一个基础解系,进而再求得通解. 【例5.1】求??? ? ? ?????------=324262423A 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解:根据()()0273 2 4 26 24 23 2 =+-=---= -λλλλλλA E ,可得71=λ,22-=λ. 当7=λ时,??? ? ? ?????? ??? ???????=-0000002124242124247A E , 所以()07=-x A E 的一个基础解系为:()T 0,2,11-=α,()T 1,0,12-=α,则相应的特征向量为2211ααk k +,其中21,k k 是任意常数且()()0,0,21≠k k . 当2-=λ时,???? ? ?????--? ??? ? ??????---=--00012014152428242 52A E ,所以()02=--x A E 的一个基础解系为()T 2,1,23=α,则相应的特征向量为33αk ,其中3k 是任意常数且

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第五章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来源:线性代数精品课程组作者:线性代数精品课程组 1.教学目的和要求: (1) 理解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及性质,会求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2) 了解相似矩阵的概念、性质及矩阵可相似对角化的充分必要条件,会将矩阵化为相似对 角矩阵. (3) 了解实对称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性质. 2.教学重点: (1) 会求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2) 会将矩阵化为相似对角矩阵. 3.教学难点:将矩阵化为相似对角矩阵. 4.教学内容: 本章将介绍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及相似矩阵等概念,在此基础上讨论矩阵的对角化问题. §1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定义1设是一个阶方阵,是一个数,如果方程 (1) 存在非零解向量,则称为的一个特征值,相应的非零解向量称为属于特征值的特 征向量. (1)式也可写成, (2) 这是个未知数个方程的齐次线性方程组,它有非零解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系数行列式 , (3) 即 上式是以为未知数的一元次方程,称为方阵的特征方程.其左端是的 次多项式,记作,称为方阵的特征多项式.

== = 显然,的特征值就是特征方程的解.特征方程在复数范围内恒有解,其个数为方程的次数(重根按重数计算),因此,阶矩阵有个特征值. 设阶矩阵的特征值为由多项式的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不难证明 (ⅰ) (ⅱ) 若为的一个特征值,则一定是方程的根, 因此又称特征根,若为 方程的重根,则称为的重特征根.方程的每一个非 零解向量都是相应于的特征向量,于是我们可以得到求矩阵的全部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方法如下: 第一步:计算的特征多项式; 第二步:求出特征方程的全部根,即为的全部特征值; 第三步:对于的每一个特征值,求出齐次线性方程组: 的一个基础解系,则的属于特征值的全部特征向量是 (其中是不全为零的任意实数). 例1 求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解的特征多项式为 =

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习题

第五章 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习题 1 试用施密特法把下列向量组正交化 (1)?? ? ? ? ??=931421111) , ,(321a a a (2)???? ?? ? ??---=011101110111) , ,(321a a a 2 设x 为n 维列向量 x T x 1 令H E 2xx T 证明H 是对称的正交 阵 3 求下列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1)??? ?? ??----20133 521 2; (2)??? ? ? ??633312321. 4 设A 为n 阶矩阵 证明A T 与A 的特征值相同 5 设 0是m 阶矩阵A m n B n m 的特征值 证明 也是n 阶矩阵BA 的特 征值. 6 已知3阶矩阵A 的特征值为1 2 3 求|A 35A 2 7A | 7 已知3阶矩阵A 的特征值为1 2 3 求|A * 3A 2E | 8 设矩阵??? ? ? ??=50413102x A 可相似对角化 求x

9 已知p (1 1 1)T 是矩阵???? ? ??---=2135212b a A 的一个特征向量 (1)求参数a b 及特征向量p 所对应的特征值 (2)问A 能不能相似对角化?并说明理由 10 试求一个正交的相似变换矩阵, 将对称阵??? ? ? ??----020212022化为对角 阵. 11 设矩阵????? ??------=12422421x A 与??? ? ? ? ?-=Λy 45 相似 求x y 并 求一个正交阵P 使P 1AP 12 设3阶方阵A 的特征值为1 2 2 2 3 1 对应的特征 向量依次为p 1 (0 1 1)T p 2(1 1 1)T p 3(1 1 0)T 求A . 13 设3阶对称矩阵A 的特征值 1 6 2 3 3 3 与特征值 1 6对应的特征向量为p 1 (1 1 1)T 求A . 14 设?? ? ? ? ??-=340430241A 求A 100

并行计算-矩阵特征值计算--

9 矩阵特征值计算 在实际的工程计算中,经常会遇到求n 阶方阵 A 的特征值(Eigenvalue)与特征向量(Eigenvector)的问题。对于一个方阵A,如果数值λ使方程组 Ax=λx 即(A-λI n )x=0 有非零解向量(Solution Vector)x,则称λ为方阵A的特征值,而非零向量x为特征值λ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其中I n 为n阶单位矩阵。 由于根据定义直接求矩阵特征值的过程比较复杂,因此在实际计算中,往往采取一些数值方法。本章主要介绍求一般方阵绝对值最大的特征值的乘幂(Power)法、求对称方阵特征值的雅可比法和单侧旋转(One-side Rotation)法以及求一般矩阵全部特征值的QR 方法及一些相关的并行算法。 1.1 求解矩阵最大特征值的乘幂法 1.1.1 乘幂法及其串行算法 在许多实际问题中,只需要计算绝对值最大的特征值,而并不需要求矩阵的全部特征值。乘幂法是一种求矩阵绝对值最大的特征值的方法。记实方阵A的n个特征值为λi i=(1,2, …,n),且满足: │λ1 │≥│λ2 │≥│λ3 │≥…≥│λn │ 特征值λi 对应的特征向量为x i 。乘幂法的做法是:①取n维非零向量v0 作为初始向量;②对于 k=1,2, …,做如下迭代: 直至u k+1 ∞ - u k u k =Av k-1 v k = u k /║u k ║∞ <ε为止,这时v k+1 就是A的绝对值最大的特征值λ1 所对应的特征向∞ 量x1 。若v k-1 与v k 的各个分量同号且成比例,则λ1 =║u k ║∞;若v k-1 与v k 的各个分量异号且成比例,则λ1 = -║u k ║∞。若各取一次乘法和加法运算时间、一次除法运算时间、一次比较运算时间为一个单位时间,则因为一轮计算要做一次矩阵向量相乘、一次求最大元操作和一次规格化操作,所以下述乘幂法串行算法21.1 的一轮计算时间为n2+2n=O(n2 )。 算法21.1 单处理器上乘幂法求解矩阵最大特征值的算法 输入:系数矩阵A n×n ,初始向量v n×1 ,ε 输出:最大的特征值m ax Begin while (│diff│>ε) do (1)for i=1 to n do (1.1)sum=0 (1.2)for j= 1 to n do sum=sum+a[i,j]*x[j] end for

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求法

摘要:首先给出了求解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另外两种求法,然后运用特征值的性质讨论了矩阵合同、相似的充要条件,以及逆矩阵的求解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矩阵的特征多项式,特征值,特征向量,对角矩阵,逆矩阵

Abstract:Firstly,it is given matrix eigenvalues and eigenvectors of two other methods, then with the properties of eigenvalue the contract of matrix discussed,we deeply discuss the sufficient and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the similar matrix contract, and the inverse matrix of the related problem solving. Keywords:matrix characteristic polynomial, eigenvalue, eigenvector, diagonal matrices, inverse matrix

目录 1 前言 (4) 2 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求法 (4) 2.1 矩阵的初等变换法 (4) 2.2 矩阵的行列互逆变换法 (6) 3 矩阵特征值的一些性质及应用 (7) 3.1 矩阵之间的关系 (7) 3.1.1 矩阵的相似 (7) 3.1.2 矩阵的合同 (7) 3.2 逆矩阵的求解 (8) 3.3 矩阵相似于对角矩阵的充要条件 (8) 3.4 矩阵的求解 (9) 3.5 矩阵特征值的简单应用 (10)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解法的研究

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解法的研究 周雪娇 (德州学院数学系,山东德州 253023) 摘 要:对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一些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在比较中能够 更容易发现最好的方法,并提高问题的解题效率. 关键词: 矩阵; 特征值; 特征向量; 解法 引言 矩阵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是代数学的一个主要研究对象,也是数学研究和应用的一个重要工具.矩阵计算问题是很多科学问题的核心.在很多工程计算中,常常会遇到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计算问题,如:机械、结构或电磁振动中的固有值问题;物理学中的各种临界值等,这些特征值的计算往往意义重大.很多科学问题都要归结为矩阵计算的问题,在这里主要研究矩阵计算中三大问题之——特征值问题. 1 矩阵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概念及性质 1.1 矩阵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定义 设A 是n 阶方阵,如果存在数λ和n 维非零向量x ,使得x Ax λ=成立,则称 λ为A 的特征值,x 为A 的对应于特征值λ的特征向量. 1.2 矩阵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 矩阵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包括: (1)若i i r A 的是λ重特征值,则i i s A 有对应特征值λ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其中i i r s ≤. (2)若线性无关的向量21,x x 都是矩阵A 的对应于特征值0λ的特征向量,则当21,k k 不全为零时,2211x k x k +仍是A 的对应于特征值0λ的特征向量. (3)若A n 是矩阵λλλ,,,21 的互不相同的特征值,其对应的特征向量分别是 n x x x ,,,21 ,则这组特征向量线性无关.

(4)若矩阵()n n ij a A ?=的特征值分别为n λλλ,,,21 ,则 nn n a a a +++=+++ 221121λλλ,A n =λλλ 21. (5)实对称矩阵A 的特征值都是实数,且对应不同特征值的特征向量正交. (6)若i λ是实对称矩阵A 的i r 重特征值,则对应特征值i λ恰有i r 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 (7)设λ为矩阵A 的特征值,()x P 为多项式函数,则()λP 为矩阵多项式()A P 的特征值.[]1 2 普通矩阵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求法 2.1 传统方法 确定矩阵A 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传统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1)求出矩阵A 特征多项式()A E f -=λλ的全部特征根; (2)把所求得的特征根()n i i ,,2,1 =λ逐个代入线性方程组()0=-X A E i λ, 对于每一个特征值,解方程组()0=-X A E i λ,求出一组基础解系,这样,我们也就求出了对应于每个特征值的全部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2 例1 已知矩阵 ???? ? ?????-=11 111 110 A 求矩阵A 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解 A E -λ = 1 1 1 1 1 11 ------λλλ = ()21-λλ 所以,由()012=-λλ知A 的特征根1,0321===λλλ.

第五章 习题与复习题详解(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高等代数

习题 1. (1) 若A 2 = E ,证明A 的特征值为1或-1; (2) 若A 2 = A ,证明A 的特征值为0或1. 证明(1)2 2A E A =±所以的特征值为1,故A 的特征值为1 (2) 2222 2 ,,()0,001 A A A X A X AX X X X λλλλλλλ===-=-==所以两边同乘的特征向量得即由于特征向量非零,故即或 2. 若正交矩阵有实特征值,证明它的实特征值为1或 -1. 证明 1,1 T T T A A A E A A A A A λλλλ -=∴==±设是正交阵,故有与有相同的特征值, 1 故设的特征值是,有=,即 3.求数量矩阵A=aE 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解 A 设是数量阵,则 000000000000a a A aE a a a E A a λλλλ?? ? ?== ? ??? ---=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所以:特征值为a (n 重), A 属于a 的特征向量为 k 1(1,0,…,0)T + k 2(0,1,…,0)T + k n (0,0,…,1)T ,(k 1, k 2, …, k n 不全为0)

4.求下列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1)113012002-?? ? ? ??? (2)324202423?? ? ? ??? (3)??? ?? ??---122212 221 (4)212533102-?? ?- ? ?--?? ()1112221211(5) , , (0,0)0.T T n n n n a a b a a b A b b b a b a a b αβαβαβ?? ???? ? ? ? ? ? ?====≠≠= ? ? ? ? ? ? ? ? ??? ???? L M M M 其中,且 解(1) 11 3 0120,1,2,00 2A E AX λλλ λλλλ ---=-====-0,123求得特征值为:分别代入=求得 A 属于特征值1的全部特征向量为k(1,0,0)T ,(k ≠0) A 属于特征值2的全部特征向量为k(1,2,1)T ,(k ≠0) 解(2)

3矩阵特征值及特征向量的计算

第3章 矩阵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计算 一些工程技术问题需要用数值方法求得矩阵的全部或部分特征值及相关的特征向量。 3.1 特征值的估计 较粗估计ρ(A )≤ ||A || 欲将复平面上的特征值一个个用圆盘围起来。 3.1.1盖氏图 定义3.1-1 设A = [a ij ]n ?n ,称由不等式∑≠=≤-n i j j ij ii a a z 1 所确定的复区域为A 的第i 个盖氏图, 记为G i ,i = 1,2,…,n 。 >≤-=<∑≠=}:{1n i j j ij ii i a a z z G 定理3.1-1 若λ为A 的特征值,则 n i i G 1 =∈ λ 证明:设Ax = λx (x ≠ 0),若k 使得∞ ≤≤==x x x i n i k 1max 因为 k n j j kj x x a λ=∑=1 ?∑≠= -n k j j kj k kk x a x a )(λ ?∑∑∑ ≠=≠=≠≤≤= -n k j j kj n k j j k j kj n k j k j kj kk a x x a x x a a 11λ ? n i i k G G 1 =? ∈λ 例1 估计方阵????? ?? ?????----=41.03.02.05.013.012.01.035.03.02.01.01A 特征值的X 围

解: G 1 = {z :|z – 1|≤ 0.6};G 2 = {z :|z – 3|≤ 0.8}; G 3 = {z :|z + 1|≤ 1.8};G 4 = {z :|z + 4|≤ 0.6}。 注:定理称A 的n 个特征值全落在n 个盖氏圆上,但未说明每个圆盘内都有一个特征值。 3.1.2盖氏圆的连通部分 称相交盖氏圆之并构成的连通部分为连通部分。 孤立的盖氏圆本身也为一个连通部分。 定理3.1-2若由A 的k 个盖氏圆组成的连通部分,含且仅含A 的k 个特征值。 证明: 令D = diag(a 11,a 12,…,a nn ),M = A –D ,记 )10(00 0)(212211122211≤≤?? ?? ? ? ? ??+??????? ??=+=εεεε n n n n nn a a a a a a a a a M D A 则显然有A (1) = A ,A (0) = D ,易知A (ε)的特征多项式的系数是ε的多项式,从而A (ε)的特征 值λ1(ε),λ2(ε),…,λn (ε)为ε的连续函数。 A (ε)的盖氏圆为:)10(,}||||:{)(11≤≤?=≤ -=∑∑≠=≠=εεεεi n i j j ij n i j j ij ii i G a a a z z G 因为A (0) = D 的n 个特征值a 11,a 12,…,a nn ,恰为A 的盖氏圆圆心,当ε由0增大到1时,λi (ε)画出一条以λi (0) = a ii 为始点,λi (1) = λi 为终点的连续曲线,且始终不会越过G i ; 不失一般性,设A 开头的k 个圆盘是连通的,其并集为S ,它与后n –k 个圆盘严格分离,显然,A (ε)的前k 个盖氏圆盘与后n –k 个圆盘严格分离。 当ε = 0时,A (0) = D 的前k 个特征值刚好落在前k 个圆盘G 1,…,G k 中,而另n –k 个特征值则在区域S 之外,ε从0变到1时, k i i G 1 )(=ε与 n k i i G 1 )(+=ε始终分离(严格) 。连续曲线始终在S 中,所以S 中有且仅有A 的k 个特征值。 注:1) 每个孤立圆中恰有一个特征值。 2) 例1中G 2,G 4为仅由一个盖氏圆构成的连通部分,故它们各有一个特征值,而G 1,G 3构

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专题讲解

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专题讲解 一、内容提要 一、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1、基本概念 设A 为n 阶方阵,若存在数λ和n 为非零向量0,a ≠使Aa a λ=,则称λ是A 的特征值,a 是属于λ的特征向量;矩阵E A λ-称为A 的特征矩阵;E A λ-是 λ的n 次多项式,称为A 的特征多项式;E A λ-=0称为A 的特征方程; 2、特征值、特征向量的求法 (1)计算A 的特征值,即解特征方程E A λ-=0; (2)对每一个特征值0λ,求出相应的齐次线性方程组()00E A X λ-= 一个基础解系123,ξξξ,,...,则属于0λ的全部特征向量为11...s s k k ξξ++,其中1,...,s k k 为不全为零的任意常数; 3、特征值、特征向量的性质 (1)A 与T A 的特征值相同(但特征向量一般不同); (2)属于同一特征值的特征向量的线性组合仍是属于该特征值的特征向量; (3)属于不同特征值的特征向量线性无关; (4)设()0A a a a λ=≠,则(),,m kA A P A 的特征值分别为(),,m k P λλλ,其中 ()P x 为任一多项式,而a 仍为相应的特征向量; (5)若A 可逆,()0Aa a a λ=≠,则 1 λ 是1 A -的特征值; A λ 是*A 的特征值, a 仍为相应的特征向量; (6)设12n λλλ,,...是n 阶方阵的特征值,则有()1 1 n n i ii i i a tr A λ====∑∑(迹);

1 n i i A λ ==∏;推论:A 可逆当且仅当A 的特征值全不为零; (7)若A 为实对称阵,则A 的所有特征值均为实数,且属于不同特征值的特征向量彼此正交。 二、相似矩阵 1、定义 设,A B 为n 阶方阵,若存在n 阶可逆阵P ,使1P AP B -=,称A 与B 相似,记为A ~B ; 2、A ~B 的性质 T T A B ,,,M M kA kB A B ~~~ ()(),P A P B ~其中P 为任一多项式;()(),,,r A r B A B E A E B λλ==-=- ?特征值相同,()()tr A tr B =;若A 可逆,则B 也可逆,且11A B --~。 三、矩阵对角化的条件及方法 1、若矩阵A 与对角阵相似,则称A 可对角化, (1)n 阶方阵A 可对角化的充分必要条件是A 有n 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 (2)若A 的特征值两两不同,则必可对角化。 2、实对称阵A 必可对角化,且存在正交阵P ,使1P AP -=Λ 实对称矩阵正交对角化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求出实对称矩阵A 的全部特征值; (2)若特征值是单根,则求出一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并加以单位化; 若特征值是重根,则求出重数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然后用施密特正交化方法化为正交组,再单位化;

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几何意义

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几何意义(---by 小马哥整理) 从定义来理解特征向量的话,就是经过一个矩阵变换后,空间沿着特征向量的方向上相当于只发生了缩放,比如我们考虑下面的矩阵: A=1.50.50.5 1.0?????? 求这个变换的特征向量和特征值,分别是:0.850.530.530.85U -??=???? (列向量) 特征值为:1λ=1.81,2λ=0.69 注意,这里U 是正交矩阵,根据正交矩阵的性质,我们有1T U U -=。 用一个形象的例子来说明一下几何意义,我们考虑下面笑脸图案: 图1.1 为方便演示笑脸图案在[0,0]和[1,1]围起来的单位正方形里,同时也用两个箭头标出来了特征向量的方向。经过矩阵A=1.50.50.5 1.0?????? 的变换,也就是用这个图案中的每个点的坐标和这个矩阵做乘法,得到下面图案: 图1.1 可以看到就是沿着两个正交的,特征向量的方向进行了缩放。 根据特征向量的定义,我们知道1U AU -=Λ,也即,T U AU =Λ,那么:T A U U =Λ

假设我们把笑脸图案也看作某一个矩阵C ,那么,矩阵A*C ,即把矩阵A 作用于C ,可以理解为:T U U C Λ我们从这个式子就可以看出来,A 矩阵是从旋转和沿轴缩放的角度来作用于C ,分成三步: 第一步,把特征向量所指的方向分别转到横轴和纵轴,这一步相当于用U 的转置,也就是T U 进行了变换 图1.2 第二步,然后把特征值作为缩放倍数,构造一个缩放矩阵1.81 0.69?????? ,矩阵分别沿着横轴和纵轴进行缩放: 图1.3 第三步,很自然地,接下来只要把这个图案转回去,也就是直接乘U 就可以了 图1.4

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第五章 矩阵的特征值 §1.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一、矩阵的特征值的定义 定义1:设A 为n 阶矩阵,λ是一个数,如果存在非零n 维向量α,使得: λα α=A ,则称λ是矩阵A 的一个特征值,非零向量α为矩阵A 的属于(或对应 于)特征值λ的特征向量。 下面讨论一般方阵特征值和它所对应特征向量的计算方法。 设A 是n 阶矩阵,如果0λ是A 的特征值,α是A 的属于0λ的特征向量, 则0000()0 (0) A A E A αλαλααλαα=?-=?-=≠ 因为α是非零向量,这说明α是齐次线性方程组 0)(0=-X A I λ 的非零解,而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其系数矩阵0E A λ-的行列式等于零,即 0E A λ-=0 而属于0λ的特征向量就是齐次线性方程组0()0E A x λ-=的非零解。 定理1:设A 是n 阶矩阵,则0λ是A 的特征值,α是A 的属于0λ的特征向量的充分必要条件是0λ是 0E A λ-=0的根,α是齐次线性方程组 0()0E A X λ-=的非零解。 定义2:称矩阵E A λ-称为A 的特征矩阵,它的行列式E A λ-称为A 的特征多项式,E A λ-=0称为A 的特征方程,其根为矩阵A 的特征值。 由定理1可归纳出求矩阵A 的特征值及特征向量的步骤: (1)计算E A λ-; (2)求E A λ-=0的全部根,它们就是A 的全部特征值; (3)对于矩阵A 的每一个特征值0λ,求出齐次线性方程组0()0E A X λ-=的一个

基础解系:r n -ηηη,,,21 ,其中r 为矩阵0E A λ-的秩;则矩阵A 的属于0λ的全部特征向量为: r n r n K K K --+++ηηη 2211 其中r n K K K -,,,21 为不全为零的常数。 例1 求??? ?? ? ?------=01 1101 110A 的特征值及对应的特征向量。 解:E A λ-=λ λλλλλλλλλλ1 111111)2(1 2 121121 111 1 1 +=+++= =2 )1)(2(1 10 11 1 )2(-+=--+λλλλλ 令E A λ-=0得:2,1321-===λλλ 当121==λλ时,解齐次线性方程组()0E A X -= 即:1111 111110 0011100 0E A ???? ? ?-=→ ? ? ? ???? ? 可知()1r E A -=,取32,x x 为自由未知量,对应的方程为0321=++x x x 求得一个基础解系为()T 0,1,11-=α,()T 1,0,12-=α,所以A 的属于特征值1的全 部特征向量为2211ααK K +,其中21,K K 为不全为零的常数。 当23-=λ时,解齐次线性方程组(2)0E A X --= 2 111121 121 1221 2112103301111 221 103 300 0E A ----???????? ? ? ? ?--=-→-→-→- ? ? ? ? ? ? ? ?---? ?? ?? ?? ? (2)2r E A --=,取3x 为自由未知量,对应的方程组为? ? ?=+-=-+00232321x x x x 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