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化石吟学案10(新人教版七年级上)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化石吟)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化石吟)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化石吟)学案16、(化石吟)学案一、给以下字注音并解释:奇幻〔〕_______________远古〔〕_________________骸骨〔〕___________________乌有〔〕_____________潜行〔〕______________裹藏〔〕__________________葱郁〔〕_____________幽雅〔〕________________叹服〔〕_________________造物主〔〕_____________海枯石烂〔〕___________日转星移〔〕__________________二、(化石吟)中“吟〞是___________的意思。

本文作者_________,本课选自_______________ 。

本文是一首赞颂化石的科学抒情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奇妙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_________与人类的__________。

三、问题解析:1、诗中第—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一连串问句有什么作用?2、“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你〞是指谁?这一句话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运用第二人称有什么好处?3、“平凡的真理〞指的是什么?4、诗的最后一节有什么特点?与诗中第二节构成了什么关系?这样结尾好在哪里?5、诗中“为历史留下一串宝贵的密码〞中“宝贵的密码〞是什么意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化石所重现的逝去的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7、本文大量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四、课外延伸:1、关于“开展进化〞的名言:A、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严复B、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孙中山2、学海无涯,请写出两则有关勤学的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七年级语文上册 21《化石吟》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21《化石吟》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化石吟《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写科学家通过研讨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奇特现象,然后赞许了科学的奇特与人类的巨大。

这篇课文处于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这一单元重在培育学生的科学精力和探求不知道国际的爱好,而张锋的《化石吟》作为榜首篇课文,应是引导学生走进科学宫廷的序幕。

这首诗以诗的方法写科学的内容,正是许多学生所喜爱的。

所以在教育的进程中要充分调集学生探求科学的积极性,激起他们酷爱科学的热心。

《化石吟》也是一首言语美丽的诗篇,节奏明显,腔调调和,爱情丰厚。

应辅导学生重复吟诵,细细品味。

领会作者由衷的赞许之情,感触诗篇的韵律之美,激起学生酷爱文学的热心。

教育是教师和学生的双方活动,遵从“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育思路进行学法的辅导,选用了主体思想法、小组评论法。

在辅导进程中,先调集学生参加讲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依据一系列紧扣教育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考虑、剖析、评论,然后解决问题。

使学生从感知到了解,从理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常识,又提高了才能。

1、堆集词语,流利、有爱情地朗诵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掌握作者的爱情。

2、了解诗篇内容,领会诗篇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顾的结构特色。

3、培育学生的科学精力和探求不知道国际的爱好。

感触诗篇丰厚的思想爱情,领会诗篇的节奏韵律之美。

调集学生的课外堆集,发挥学生丰厚的幻想力。

一直“化石也能歌唱”的了解。

一课时朗诵法:诗篇节奏明显,腔调调和,赋有韵律美,一同运用拟人方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号化石,亲热天然,言外之意流露出赞赏之情。

非吟诵不能领会其美。

引导学生重复吟诵,感触情感之美和音乐美。

联想想像法:亿万年前地球上奇特的现象,化石作了逐个的记载,科学家据此康复了古生物的形象,要求学生依据诗篇所供给的资料描绘出幻想中的远古国际,并以美丽的言语,有条理的思想描画一翻,这关于锻练学生的形象思想才能大有裨益。

评论指点法:教育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真实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的探求诗篇的内容和首尾呼应的结构美。

《化石吟》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化石吟》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化石吟班级姓名一、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

2、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对化石的赞美之情。

3、学习连续设问的作用。

二、课前自学:1、解题:化石吟,“吟”怎么理解?在三至六节里找出诗句印证你的理解。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2、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裹()藏葱茏()卓越()骸()骨潜()行躯壳()档()案猛犸()悄()然3、找出诗中三个成语,并各自造句。

①②③4、初读诗歌感知韵律,划出诗的韵脚字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三、预习思考:1、第3节中“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既引起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

2、你怎样理解第4节中“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的?古代的生物虽已死亡,其肉体经过亿万年早已化为乌有,但它们作为生命之躯的证据是实实在在的,有这些深埋在地下的化石的存在,就足以证明地球上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的、繁衍不断的。

在这些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这些化合物的残余不就是生命的信息吗?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不就是破译这些密码吗?3、第5节中“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怎样理解?不是写人。

这一节中作者的思绪飞向那远古洪流,海枯石烂,沧海桑田,物转星移,无论多久远,无论变化多大,都阻挡不了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生命的形式也由低级向高级演化。

“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4、当你参观古生物馆,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你有何感想?当你参观古生物馆,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你有何感想?你可能想象它在引颈长吼;当你站在重现的远古林木之中的时候,难道你不会赞叹大自然的高妙吗?“叹服大自然”,这是作者由衷的赞叹,大自然是魔法师,是雕刻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化石吟》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化石吟》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化石吟》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化石吟》的诗歌内容,包括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等。

2.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中所表达的生命意识和敬畏自然的情感,并激发他们对自然和生命的思考。

3.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朗诵技巧,通过朗诵来表达诗歌的情感,同时能够从中学习到写作技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对于诗歌中生命意识和敬畏自然的情感理解,以及掌握朗诵技巧。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并能够自行分析诗歌。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化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化石的来源和意义,进而引出课题。

2.呈现(15分钟):介绍作者背景、诗歌创作背景和诗歌内容,让学生对诗歌有初步的认识。

3.理解(2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教师提问和教师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等。

4.应用(10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一谈对于自然和生命的认识,进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相关诗歌。

5.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鼓励学生积极朗诵诗歌,增强对自然和生命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谈话法:通过与学生进行对话,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积极思考。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

3.研究法: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技巧,同时结合问题研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口头提问、判断题、填空题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作业:布置朗诵任务,让学生在家中自行练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完成情况和作业完成质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学习。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多媒体课件: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和自然环境的变迁。

7年级上语文《化石吟》教案

7年级上语文《化石吟》教案

7年级上语文《化石吟》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化石吟》的诗意,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 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之情。

2. 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自然的情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化石吟》是一首描绘化石的诗,通过描绘化石的形成、演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自然的敬畏之情。

2.2 生字词解析解析诗歌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1. 熟读并理解《化石吟》的内容。

2. 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语文素养。

3.2 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把握。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化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化石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4.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4.4 诗歌解析对诗歌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4.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作业内容1. 熟读《化石吟》。

2. 写一篇关于《化石吟》的读后感。

5.2 作业要求2. 要求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字迹工整。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内容1. 对《化石吟》的理解程度。

2. 对诗歌主题和意境的把握。

3.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6.2 评估方法1. 课堂问答。

2. 课后作业批改。

3. 学生互评、自评。

第七章:教学拓展7.1 拓展内容1. 组织学生参观化石博物馆,增加对化石的了解。

2. 让学生收集其他关于化石的诗歌或文学作品,进行欣赏和讨论。

7.2 拓展要求1. 参观化石博物馆,做好参观记录。

七级语文上册化石吟学案

七级语文上册化石吟学案

化石吟》教案学习目标1.理解、累积“奇异、葱郁、幽雅、叹服、天长地久、日转星移”等词语。

2.认识化石显现的亿万年前奇异的生物世界。

能力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领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顾的构造特色。

2.学习迅速默读、挑选、归纳重点的阅读方法。

德育目标培育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频频朗读,感觉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学习难点联系生物学的有关知识,激活联想一想像思想,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朗诵法。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更是一首颂扬化石的抒怀诗。

诗歌节奏鲜明、腔调解睦,富裕韵律美。

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号化石,和蔼自然,字里行间表露赞叹之情。

指引学生频频朗读,感觉思想感情和音乐美。

学习方法2.联想一想像法。

诗歌写科学家经过研究化石,显现亿万年前的奇特情形。

要联系生物学知识,充足调换思想活动,理解诗中所写内容,激发研究生物进化的兴趣。

3.议论点拨法。

讲堂教学设计中,充足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研究诗歌的内容重点和首尾圆合的构造美。

教师奇妙设疑,指引学生思想以打破重难点。

学时两课时。

情形导入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路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印迹的太古洪荒。

冰凉的化石倒是昨日生命信息的演绎,叙述着亿万年前那奇异的神话。

今日我们一同学习一首颂扬化石的抒怀诗——《化石吟》。

1.背诵《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2.在《观沧海》中表现曹操广博胸襟的诗句是哪两句?(1)(2)3.在《次北固山下》中表现王湾思乡之情的诗句是哪一句?课前复习 4.在《钱塘湖春行》中的表现春的诗句有哪些?①②③5.在《天净沙秋思》中表现马致远思乡之情的诗句是哪一句?课前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预习奇异( huàn )裹(guǒ)藏葱郁(cōng lóng)....优秀( zhu ó yuè)骸(hái)骨潜(qián)行....躯壳( ké)档(dàng)案猛犸(mǎ)悄(qiǎo)然....2.采用“奇异、太古、骸骨、乌有、潜行、裹藏、葱郁、幽雅、叹服、造物主、天长地久、日转星移”中的十个词语写一段对于美景的话。

七年级语文上册21《化石吟》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21《化石吟》教案新人教版

《化石吟》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化石吟》教案

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化石吟》教案

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化石吟》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以及在地质学、生物学领域中的应用;2.理解诗歌领域中化石吟的意境,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解读诗歌;3.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先利用图片或者视频简单介绍化石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习化石吟(35分钟)1.教师发放化石吟的诗歌,并简要介绍作者、题目。

2.教师读出诗歌,学生跟读,并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语调。

3.教师简要讲解诗歌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用语、词汇的含义。

3. 阅读理解(30分钟)学生阅读原诗,并完成课堂练习,比如填空、选择题等,提高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对作者用语技巧的熟悉度。

4. 诗歌鉴赏(3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归纳诗歌中的诗情画意、议论观点等要素,并向全班汇报自己的观点。

5. 评价与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堂课程,让学生自我评价自己的阅读、表达、思考、分析等相关能力,从而总结今天的收获。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2.分析诗歌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3.改善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 难点1.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解读并欣赏诗歌2.学生找到关联点,将学习到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四、教具准备1.化石图片/视频2.诗歌《化石吟》的印刷版3.课堂练习题五、教学后记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化石吟》教案设计,让学生通过诗歌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以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跟读、分组讨论、课堂练习等,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任何一节课都应该达到一个好的效果,那么这份教案将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石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识记本课的生字、生词。

2、练习概括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中的形象。

3、学习并运用通过品析词语、句子来分析诗歌的内涵。

4、培养自己的想象能力。

温馨导读: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被化石保存下来。

科学家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世界一样的生物世界。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

同学们阅读时,要在把握“化石”形象的基础上,理解诗人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知识介绍:请你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简要概括出化石的一些知识。

到门头沟区王平镇琨樱谷度假村举办暑期夏令营活动的小学生们,意外发现铺设在景区道路上的一些石块,印有不少看似植物的图样。

后经专家初步鉴定,孩子们发现的是“白云质灰岩”,是古代藻类化石,距今已有10亿年之久。

这些藻类化石最大的一块长约1米,宽约0.50米,厚约0.3米,其内部可能还有多层化石结构。

上面印多个枝叶状结构组成的植物图样,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叶状脉络呈黑色,有的甚至连叶片数量都能数清。

经专家初步推断,这几块化石距今已有10亿年。

这些古化石对研究北京西部地理环境变迁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于研究地球地质、地貌、气候也有很大帮助。

读完此文,你能总结出化石的哪些知识:
预习课文:
一、分析题目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

当你阅读文章、诗歌、古代诗词时,一定要首先分析它的题目,抓住“题眼”,大胆猜测,以初步了解其内容、作者的情感等。

请你分析该诗的题目并完成下列问题:
1、你初步了解到该诗的内容是什
么?
2、“吟”的意思什么?你曾经学过的哪首古诗中也有这个
字?
二、积累运用
积累《学习检测》1——5小题中的字词。

三、默读诗歌,把握内容
1、该诗共七节,请你逐节分析并概括其内容。

2、全诗的结构是。

3、请同学们在以上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填空:这首诗写
了,
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四、朗读诗歌,感受音乐美
1、请你标出诗歌中押韵的字,所押的韵是。

2、请你划分第三节的朗读节奏,用△标出重读的词语。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
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
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提示:a、划分节奏时注意:根据句子成分划分,一般来说,主语、谓语之间需要划开。

谓语和宾语之间需要划开。

还要参照句子中的意义单位,即一个词语、短语(如冰冷的骸骨)不能分开。

b、句子的重音:修饰性的成分,如“冰冷”一词表明了骸骨的特点,需重读。

谓语动词重读,有时还要分析作者在这个句子中要强调什么。

C、划分完句子成分后,要在心里默默地读一遍,以检验是否正确。

3、请你在此基础上,大声地朗读课文两遍,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请你带着诗人的感情,大声地朗读课文两遍,吟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

五、品读诗歌,感受化石的形象美
1、请你完成:a、课本中的课后题一。

B、《学习检测》“课内冲浪”部分。

自己深入分析,整理出你认为是最完美的答案。

然后参照答案用红笔进行修改,分析与答案为什么不同,这种类型的题该如何去做。

长此以往,你的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大大提高;如果仅仅把答案抄下来,为了完成任务而去做,就会能力上不来,时间也白白浪费了。

请同学们思考。

2、想象。

定义:想象是人在脑子中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

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

分类:再造想象是指主体在经验记忆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再现客观事物的表象;创造想象则不仅再现现成事物,而且创造出全新的形象。

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想象属于创造性想象,作家根据主题的需要,调动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的加工,进而形成新的完整的艺术形象。

童话创作离不开想象,而童话创作中的幻想形象就是创造性想象的产物。

方法:人格化就是对客观事物赋予人的形象和特征,从而产生的新形象。

诗人在参观化石的时候,激发起了无穷的想象,创作了此诗。

3、考考你的想象力。

在一次考古挖掘中,发现了这样一块化石:一位母亲弯着腰,紧紧护着身体下面的孩子。

请你发挥想象,结合下面的图片,运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再现出当时的景象,150字左右。

4、小结:请你根据诗歌内容,总结出“化石”的形象。

160字
六、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阅读自读课本的“科学与诗歌”部分的《黑洞》,完成下列题目。

1、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黑洞”的特性。

2、诗歌中,诗人用了很多比喻句、拟人句,以生动形象的描写这一不被我们所熟悉的天体,请你选择其中的句子进行赏析。

比喻
句:
拟人
句:
七、总结:请你用简练的语言谈谈学习本课的收获,特别是如何阅读诗歌。

八、作业:
课下上网查阅资料,或向你的生物老师请教,写一篇介绍恐龙或其它古生物的短文。

200字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