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鉴赏教学论文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研究论文(共2篇)【语文教学论文】

第1篇: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研究一、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重要性我国的诗歌艺术成就十分辉煌,诗歌文化遗产丰富。
引导学生在对语文诗歌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古代诗歌的艺术美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手段。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也是陶冶情操,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和价值观的主要方法。
学生由于学习压力较大,很容易在思想上产生迷茫,容易走入思维误区。
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能够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洗涤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另外,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鉴赏能力的一个重要课程,帮助学生奠定欣赏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作为高考的重要内容,要求高中老师要在教学方法和方式上进行改革和创新。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仔细研究,总结出考试的重点内容,进行分层次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要点,以从容应对高考。
总之,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研究1.提高高中语文老师的综合素质语文老师作为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实践者,需要准确掌握诗歌鉴赏的技巧、诗歌的特征,能够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学修养。
诗歌承载着先人们的智慧和才情,大多是他们人生经验、个人品性和艺术修养融合而成的精华,教师在教学前必然对其学习研究,感受参悟,进行再创造,然后实施于教学,。
此过程也是教师自我学习教育,提高个人素养的过程。
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面对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语文老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诗歌是一种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艺术作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能够透过书本紧抓诗歌的精髓,深刻体会诗歌中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当然,高中语文老师的素质提高也有助于把握新的教学要求,层次分明的向学生讲述学习的重点,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许多新鲜的词汇和交流方式悄然改变着学生的生活,高中语文老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也包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和掌握,减小师生间的交流代沟,能够掌握学生的思维角度,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学习。
诗歌鉴赏教学高中语文论文-高中语文论文-教育论文

诗歌鉴赏教学高中语文论文-高中语文论文-教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问题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诗歌教学难度虽然不小,但是,在许多高中语文教师看来,诗歌教学的程序都是一样的。
在诗歌教学课堂中,教师会让学生先读诗歌,并找出自己觉得不理解的字词,再一词一句地进行诗歌的讲解,解决学生的问题。
之后,让学生全体读诗歌,作业就是背诵诗歌。
这样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语文学习思维的健全发展,也没有给学生诗歌鉴赏的机会,不利于高中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
二、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方法1.加强诗歌信息的把握诗歌中所包括的信息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显性信息,一种是隐性信息。
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两种信息进行共同关注。
诗歌的标题或者注释中一般都饱含显性信息,通过诗歌的标题,读者一般可以分析出诗歌的内容类型以及情感类型。
从标题这样的显性信息入手进行诗歌鉴赏,可以明确诗歌鉴赏行为的方向,降低诗歌鉴赏的难度。
而诗歌的注释往往会对诗歌的写作背景进行阐述,不同的诗歌背景对应着不同的时代,也会对诗歌中的意象具有不同的指向。
而诗歌中的作者所选用的多种意象,就是诗歌的隐性信息。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显性信息与隐性信息进行诗歌鉴赏。
比如在讲解《沁园春长沙》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先从诗歌的题目以及诗歌的注释入手,从标题中,我们可以看出诗歌所描述的主体是长沙,而作者是主席。
将二者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推测出诗歌描述的大体方向以及主要的情感基调。
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去发现诗歌中所描述的意象,通过一点一点的探索去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要表达的真实情感。
2.从特殊意象入手进行诗歌鉴赏在初中与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在诗歌阅读中都会积累一些意象。
在诗歌中,有一些意象具有特殊且较为固定的意义,这些意象背后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物体,往往是某种情感的象征。
诗歌鉴赏论文

诗歌鉴赏论⽂诗歌,是⼀种抒情⾔志的⽂学体裁。
是⽤⾼度凝练的语⾔,⽣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活并具有⼀定节奏和韵律的⽂学体裁。
鉴赏是对⽂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
诗歌鉴赏论⽂1 ⾼中语⽂的诗歌鉴赏阅读向来是教学的难点,也是学⽣们在考试中遇到的最⼤的拦路虎。
中国诗歌向来讲究含蓄,忌讳浅显直⽩,抒情往往曲折幽杳,⽅式⽅法尽皆不同,这都给诗歌教学带来了困难。
古典诗词有的触景⽣情,有的寓情于景,还有的以景结情,甚⾄于借景抒情、托物⾔志、情景交融等等。
本⽂试图⽤常见的诗句来对这⼏个概念进⾏对⽐区分,以便于在教学中准确的使⽤这些词语。
⼀、从触景⽣情说起 ⾸先,我们先来看岳飞的这⾸《⼩重⼭》: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梦,已三更。
起来独⾃绕阶⾏,⼈悄悄,帘外⽉朦明。
⽩⾸为功名。
旧⼭松⽵⽼,阻归程。
欲将⼼事付瑶琴,知⾳少,弦断有谁听。
这⾸词并没有什么难懂的地⽅,上阙重在写景,下阙重在抒情。
⽤景物描写、⼼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来描述宋⾦讲和期间,岳飞在军帐中深夜难眠的复杂⼼境。
我们先看这⾸词如何抒情。
⾸句写“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梦”。
所以,后⾯写起来后所见所感。
在静夜⾥,岳飞倍感孤寂沉痛,平⽇⾥郁积的愁情便⼀起涌上⼼头了。
这⾥情绪的引发就是昨夜不住鸣叫的寒蛩。
因为景物某种特殊的特质⽽触发诗⼈内⼼情怀的,这就是触景⽣情。
这⾥的“触景”是前提,是情绪的缘起。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诗⼈内⼼早已郁积了许多情绪,被这不期然的景物所触发,所有⼀切便都涌上⼼头了。
再⽐如骆宾王的《狱中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鬓影,来对⽩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信⾼洁,谁与表予⼼? 骆宾王为⼩⼈所害,⾝陷囹圄,他⽣性耿介,有豪侠⼼,相信⾃⼰的⾼洁和正直。
蝉在诗词意象中是⾼洁的象征,有虞世南的《蝉》在先。
其诗⽈“垂q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声⾃远,⾮是藉秋风。
”所以,狱外鸣叫的蝉声就让他想起了⾃⼰的⾼洁。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论文10篇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论文10篇第一篇:高中语文古诗词高效课堂教学研究长期以来,高中语文课本都编入了大量古诗词,这些极具代表性的蕴含传统文化精髓的古诗词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在任教学校的高一年级的4个文科班做了一项调查,其结果显示:喜欢上古诗词课的学生仅占21%;认为现阶段中学古诗词课堂教学效果较差和很差的各占36%和12%。
从这些数据反馈,教师认真思考应该如何改善教学模式,达到建立高效课堂的目的?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知识传递方式,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课堂上老师教授的知识是印象最深刻的。
针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教学枯燥、淡化意境、忽视想象等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过不断探索和反思,总结出以下几种打造高中语文古诗词高效课堂的策略。
在导学案中要求学生查找与作者相关的资料和作品的创作背景;设置与所学作品相关的诗句与作品,使学生加强诗词文化的积累,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诗词的思想感情;设计一些鉴赏古诗词的常用方法及示例,如意象分析、比较阅读等,让学生通过导学案的预习,初步了解鉴赏古诗词的一般方法,从而提高诗词的感悟能力。
教学流程在学案中要清晰体现,让学生在课前就知道这节课要做什么。
导学案要求全体学生都参与,教师要具体安排好任务,比如每个小组负责的问题、小组中的成员负责的问题,分工必须明确,这样合作起来才能有效快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要熟知学生的特长,把合适的问题分配给合适的学生,让学生增强自信。
集体备课要多做几种方案,文理生学习可能有不同特点,因此文理科的学案要有所区别,学习程度好的班和稍差的班也要有所区别,对课堂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都要尽可能考虑到。
教师要提高应变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现行的教学体制下,教师并没能拿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从诵读中体会到古典诗词的文字美、情感美、精神美。
在讲授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笔者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很复杂的感情,有对英雄人物的仰慕,有对历史风云更改的慨叹,有对当朝统治者愤懑,有为国献身的豪情,有壮志难酬的苦闷,这些感情学生都可以在朗读过程中区别、体味。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论文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论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论文在高中课程中,语文对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及提高文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鉴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及科学素养,对学生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新课改的逐步推行,要求学校注重审美教育。
诗歌鉴赏作为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在语文教学中占有较大比例。
如何在高中语文中开展有效的诗歌鉴赏教学,就成了当前教师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以下四个方面是笔者在教学中对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策略探究。
一、整体把握诗歌主要内容诗歌题目通常都会较直白地透露一些信息,对学习者鉴赏诗歌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比如李白的《送友人》、王实甫的《长亭送别·碧云天》是送别诗;王昌龄的《出塞》属于边塞诗;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属于怀古诗等。
上述诗歌的题目中,都较明显地蕴透露了诗歌的主要情感。
其中,《送友人》从题目便可容易得知诗歌主要是讲述与友人分别,要表达的是依依不舍之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则通过缅怀古迹,表达自己对历史人物的赞扬等。
因此,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从题目入手,通过解析诗题,初步把握诗歌的整体情感倾向,为下一步的鉴赏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了解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古语有云“知人论世”,主要是强调作者与作品的关联性,要求读者能够在这种联系中对诗歌进行鉴赏。
诗歌是诗人的情感体现,所以诗人的生平、所处背景、思想及创作风格都与其诗歌创作有着紧密联系。
学生在鉴赏诗歌前,应先大致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所处历史背景、创作风格等信息,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要表达的情感。
因此,在平时的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多了解一些著名诗人、词人的文学流派、生平与思想、创作风格等信息,为诗歌鉴赏打下坚实的基础;建议学生根据流派对诗人进行分类整理,并注意归纳总结;引导学生领会所学的历史知识对诗歌进行鉴赏。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论文10篇【语文论文】

第一篇:高中语文古诗词高效课堂教学研究长期以来,高中语文课本都编入了大量古诗词,这些极具代表性的蕴含传统文化精髓的古诗词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在任教学校的高一年级的4个文科班做了一项调查,其结果显示:喜欢上古诗词课的学生仅占21%;认为现阶段中学古诗词课堂教学效果较差和很差的各占36%和12%。
从这些数据反馈,教师认真思考应该如何改善教学模式,达到建立高效课堂的目的?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知识传递方式,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课堂上老师教授的知识是印象最深刻的。
针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教学枯燥、淡化意境、忽视想象等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过不断探索和反思,总结出以下几种打造高中语文古诗词高效课堂的策略。
一、运用导学案,让学生充分做好课前预习在导学案中要求学生查找与作者相关的资料和作品的创作背景;设置与所学作品相关的诗句与作品,使学生加强诗词文化的积累,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诗词的思想感情;设计一些鉴赏古诗词的常用方法及示例,如意象分析、比较阅读等,让学生通过导学案的预习,初步了解鉴赏古诗词的一般方法,从而提高诗词的感悟能力。
教学流程在学案中要清晰体现,让学生在课前就知道这节课要做什么。
导学案要求全体学生都参与,教师要具体安排好任务,比如每个小组负责的问题、小组中的成员负责的问题,分工必须明确,这样合作起来才能有效快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要熟知学生的特长,把合适的问题分配给合适的学生,让学生增强自信。
集体备课要多做几种方案,文理生学习可能有不同特点,因此文理科的学案要有所区别,学习程度好的班和稍差的班也要有所区别,对课堂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都要尽可能考虑到。
教师要提高应变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诵读,教师要想法设法让诵读成为诗词课堂的一个亮点在现行的教学体制下,教师并没能拿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从诵读中体会到古典诗词的文字美、情感美、精神美。
走进高考诗歌鉴赏尝试论文

走进高考诗歌鉴赏的尝试十年来的高中教学,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较深的认识,让我对语文试题有了渐深的思考。
今天想就高考诗歌鉴赏谈谈自己的看法。
诗歌鉴赏在近几年的高考语文卷中分值在11左右,分值看似不大,但是确实很多学生大量丢分的地方,是一个拉分的板块。
总是在教学中有所突破,总是在思考、尝试让学生更好的得分的方法。
下面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我觉得好的成绩,出色的表现都起步于很好的态度。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诗歌鉴赏是完全可以得分,而且是少丢分,多得分,得满分的。
在我们很多学生的心里觉得诗歌鉴赏太难,根本不可能弄懂,于是从一开始就是畏惧,进而放弃。
如果学生带着这样的态度来面对我们的诗歌教学,那么大家可以想象,我们再好的尝试,也只能被拒之问外。
很显然,不解决学生们认识上的误区,我们接下来的工作可能就是徒劳的。
那么怎么才能化解学生心中的畏难态度呢?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尝试的。
我也同样强调:鉴赏诗的基础是读懂诗。
以我们同学的生活阅历,大语文这样的生活环境,来读懂一首诗是不难的。
进而我会用一首诗来带着学生来实践。
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我先让学生朗读诗,然后问学生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学生说,是思乡之情。
我进而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回答说“何日是归年”这句可见。
我顺势表扬了他们理解诗的水平。
能感觉到学生么受到了鼓舞,很多之前本报什么希望的学生有了兴趣。
我于是趁热打铁,接着问那这首诗是怎么表达这种情感的?能看的出学生对这个问题是有些头疼的。
我就这样来帮他们化繁为简,我说,你看这首诗可以分为几部分?学生们很快举手,说两部分,一、二句一部分,三、四句一部分,我问问什么这么分啊?学生说,因为一、二句是写景的,而三、四句是发表议论的句子。
我说你们真是厉害啊!学生们的理解得到了肯定,明显能感觉到他们受到了鼓舞。
我接着问大家,那大家能不能说说一、二句写了什么样的景?三四句又抒发了什么样的议论呢?我提醒大家通过字面在脑中形成画面,用流畅的语言来表达就可以了。
诗歌鉴赏基础知识论文

诗歌鉴赏基础知识一,熟悉几种诗歌语言的类型1、平实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2、含蓄隽永:诗歌最富有灵气,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
3、清新雅致: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
4、形象生动: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
5、绚丽飘逸:李白的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这是绚丽飘逸之美。
婉约细腻: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
6、含蓄委婉: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
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7、清新明丽: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
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清清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
8、幽默讽刺,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
二、诗歌的不同风格“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
如李白之诗清新飘逸,杜甫之诗沉郁顿挫,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韩愈的诗深奥险怪,白居易的诗通俗鲜明。
再如,按词论家说,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
1、雄浑:雄浑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
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吞宇宙,气度豁达,气慨恢宏,气宇轩昂,气势浩瀚,气魄雄伟。
2、豪放:豪迈奔放,谓之豪放。
其特点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
就主体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t气吞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
就客体而言i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或显示出浑茫、浩淼的无限阔大的景象,因而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
3、沉郁:如果说豪放是火山爆发,沉郁就是海底潜流。
当诗人飘逸飞动、奔放不羁时,就形成豪放-当诗人沉思默处、忧愤填庸时,就变得沉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中诗歌鉴赏教学
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所以自1993年诗歌鉴赏在高考试题中出现以来,就深受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好评。
但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直偏低。
以前诗歌鉴赏的复习,往往强调指导学生认真分辨题型、明确试题选项常见的错误方式、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等。
2002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打破以往客观选择题的命题方式,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察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
面对新的题型和要求,怎样才能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在考场上圆满完成诗歌鉴赏的答卷呢?根据我诗歌教学的体会,我认为对古典诗歌的阅读与鉴赏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了解鉴赏诗歌的重要性
(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想象能力
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思维。
想象能力是学生学习各科知识以及今后发展深造的基础,是创造的前提条件,是从小学就开始培养的一种基本能力。
诗歌中的想象丰富而大胆,如李白诗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王维诗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李清照诗中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毛泽东诗中“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等诗句,都能让人神思飞扬,浮想联翩。
多读诗,多鉴赏这样的好诗,无疑能培养和
提高学生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二)、能培养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近几年的高考诗歌赏析题,全国卷及各省市卷均要求考生要用文字来表述,也就是说要学生用通顺流畅的语言,概括表达出自己对诗歌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看法。
高考对诗歌赏析的考查已不再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而都采用文字作答的形式来考查。
它要求学生不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要能把“茶壶里的饺子”倒出来。
心里琢磨好了的,嘴里要说得出来,笔下还要写得出来。
不仅要读懂,弄清楚,还得句子通顺,语言表达准确,才能得较高的分数。
二、鉴赏诗歌中存在的问题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诗歌鉴赏答题情况来看,题目的难度都不算太大,但学生答题屡屡失误,主要原因是:①考生对诗歌特点认识不足,把握不准;②综合分析能力不够,思路不清晰;不能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鉴赏的内容,③存在答题的形式不规范等,这样势必导致不是漏项就是言不由衷或者错答。
(一)、言不由衷
部分学生因受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在答题时,没有办法将自己所想的内容用恰当的语言加以描述,也许想得很完整,而答题却很糟糕,犯了言不由衷、似是而非的错误。
(二)、当作读后感
有的学生误把对诗歌的语言、形象、技巧的初步鉴赏,对诗歌的
思想内容进行评价当作读后感来写,进行阐发性的理解和发挥,这也是不符合初步鉴赏和评价的要求的。
何谓鉴赏?鉴赏就是鉴别、赏析。
赏析出诗歌意境好坏的原因,关键要把握住诗句本身的含义,结合诗人的生活实际进行分析,或者从诗句本身的语言信息中分析出诗所蕴涵的思想感情,而不是置诗句于一边,大谈自己的感受,或引申出一个观点进行阐发性的议论。
(三)、缺乏分析
在鉴赏诗歌时,学生往往将诗句当着一个个例子,只用于证明自己的某些观点,缺少结合诗句本身进行分析,观点与例子之间只是一种水与油的关系,观点脱离诗句本身,诗句成了观点的外衣,显然违背了诗歌鉴赏的规律。
三、鉴赏诗歌的具体解决方法
(一)、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
读之同时,还需展开想象。
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积累、运用鉴赏知识
1、文体知识
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
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
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还应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
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2、语言特点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
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
(1)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2)平淡,也称质朴。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3)绚丽。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4)明快。
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5)含蓄。
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6)简洁。
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3、抒情方式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三)、灵活运用答题技巧
学生在回答主观鉴赏题时要重视”三注意”:
首先要注意题目,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象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越中览古》《送孟浩然之广陵》、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
其次要注意作者,一般考试出题选取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例如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柳永、秦观的婉约词,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的”诗中有画“等等。
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四)、强化书面表达
经过一定的鉴赏训练之后,学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感悟。
但是,一旦述诸语言,学生的思维却往往大打折扣,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成为思想表达的瓶颈。
从阅卷效果来看,阅卷教师也往往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的答卷。
因此,书面表达的训练要求就是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
卷面清爽的要求不必细说。
虽然鉴赏的文字较作文少很多,但是考生也一定要遵循”意在笔先”的原则,先构思后再落笔,避免涂涂抹抹。
卷面清爽,阅卷教师自然心情愉快,考
生在无形中得到了一个较好的印象分。
表述严密,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严密性,无论是前后的照应,还是起、承、转、合等环节都能有所注意,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前后矛盾。
条理清晰,是结构方面的要求。
一般来说,采用一、二、三、四
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逻辑合理,指的是即便你的见解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高论,也应当能够自圆其说。
以上主要从诗歌的内容、形式以及答题技巧几方面,对诗歌鉴赏进行了粗略的谈论。
我相信,同学们只要对诗歌饶有兴趣,掌握一定的规律方法,克服功利主义思想,摒弃为做题而做题的做法,就一定能打开诗歌鉴赏的大门,在平时的学习和高考中游刃有余。
总之,在平时的诗歌鉴赏过程中,我们只要把握好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以上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做到因诗制宜、因题制宜,灵活运用。
那么我想,不管是现代诗歌还是古典诗歌,无论是平时阅读还是考试,我们就会自如应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