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生态圈的超循环
现当代城市装置艺术发展的趋势

现当代城市装置艺术发展的趋势【摘要】当代城市装置艺术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展现出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数字科技的融合使得城市装置艺术作品更具创新性和互动性,同时也促进了环境保护理念与城市装置艺术的结合。
社会参与性的增强让城市装置艺术作品更贴近人民群众,引发更多共鸣和情感共鸣。
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的加深,促进了城市装置艺术的跨界互动,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
现当代城市装置艺术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开放性的趋势,展望未来,我们可以期待城市装置艺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增长与发展,为当代社会注入更多艺术与文化的活力,彰显城市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价值。
城市装置艺术在当代社会中不仅具有艺术表现力,更承载着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现当代城市装置艺术, 发展趋势, 多样化表现形式, 数字科技, 环境保护, 社会参与性, 国际化交流, 合作, 未来发展方向, 社会意义1. 引言1.1 现当代城市装置艺术发展的趋势现当代城市装置艺术发展的趋势可以说是与时俱进,不断变化和创新。
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加速和人们对艺术的需求日益增长,城市装置艺术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从过去到现在,城市装置艺术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从雕塑、壁画到装置等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都可以在城市中看到。
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也为城市装置艺术带来了新的可能性,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应用,艺术家可以创作出更具创意和互动性的作品,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
与环境保护结合是现当代城市装置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关注城市环境的问题,并通过艺术作品呼吁人们保护环境,倡导可持续发展。
城市装置艺术作品的社会参与性也在不断增强,艺术家们更加注重与观众的互动和参与,通过艺术创作来激发人们的思考和行动。
国际化交流与合作也对城市装置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艺术的多元发展,丰富了城市的文化氛围。
现当代城市装置艺术的发展趋势是多元化、创新化和社会化的。
生态美学的哲学根基:生态自旋为世界本体

生态美学的哲学根基:生态自旋为世界本体
袁鼎生;太琼娥
【期刊名称】《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42)3
【摘要】世界本体,指其本身。
这本身,呈现出原身—自身—整身—超身—原身的
超循环结构。
生态本体也在自旋生中序出天体生态圈的原身、生物生态圈的自身、文明生态圈的整身、天慧生态圈的超身四种“身份”,回转环升出本身结构。
每一
个生态本体“身份”的涌现,都形成了相应样式的世界本体。
生态本体四大“身份”序进环回的自旋生,形成、增长与提升了世界本体的有机化质性,呈现了生态自旋为
世界本体的规律。
这一规律明示,环走圈升的生态,就是有机化周进圆长的世界本体。
凭此,生态世界观有了核心内涵,生态哲学走向了基础哲学,生态美学也就有了自然化、存在化、超在化旋升的生态本原、逻辑疆域、理论模型,也有了发展为基础美学的
哲学根基。
【总页数】10页(P106-115)
【作者】袁鼎生;太琼娥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云南财经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3-06
【相关文献】
1.生态美学的双重视角与结构层次——从生态哲学角度审视生态美学
2.美丽中国的生态文学与生态信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学、生态美学与生态哲学
3.生态关怀与美学的生态学化改造——实践本体论美学如何走出其生态关怀与关学学理之间的矛盾
4.从身体意识到生态美学——论身体本体论生态美学的建构轨迹与理论拓展
5.自然的本体性与世界的部分复魅——《大湖消息》的生态美学阐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艺术点亮城市——艺术事件赋能城市更新的实践与思考

艺术点亮城市—艺术事件赋能城市更新的实践与思考李翔宁 姚伟伟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调研时强调关于未来在城市建设和城市面貌中更多引入艺术精神。
在这一指引之下,当代中国如何在高品质城市建设与城市更新进程当中,通过空间策展和公共艺术实践来推进城市高品质提升。
第一个方面,城市竞争力的体现,除了经济发展水平与就业机会,其所能提供的文化艺术资源也已经成为重要指标。
近些年来通过对世界500强企业人士的调研可以看到,城市空间所能提供的文化享受和艺术的熏陶越来越成为留住人才的重要因子。
近些年上海通过“一体两面”的艺术实践,将城市公共艺术作为城市空间品质的载体:上海政府力推“15分钟社区生活圈”,以步行十五分钟作为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界面,提取文化因子,有序渐进更新。
这个行动计划在全上海城市中大力推广,乃至长三角地区不同等级城市与空间中。
昔日单一的展陈式公共艺术,已经不能适应当下城市居民对于日常艺术生活的需要,在当下的上海,具有更为广泛参与度的公共艺术与社会文化活动成为城市与居民共建美好家园的共识。
这也是近些年来我们在上海实践当中,将当代艺术展览和公共艺术等大型事件作为城市更新的手段与实践方式。
2013年,我和中国美术学院高士明院长合作“西岸2013:当代艺术与建筑双年展”,开启了西岸滨水空间的文化战略:通过对西岸工业艺术的阐述与表达以及户外营造呈现了当代中国城市的“进程”。
2015年,西岸当代艺术与建筑双年展升级改版为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这个长达三个月的艺术盛会最重要的精神是在上海城市不同区域之间介入与发生,从西岸到浦东的民生码头,再到杨浦滨江,也就是在艺术季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论。
2023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再此回到徐汇滨江,在中国工业早期代表企业白猫库房里呈现“共栖”为主题的展览。
另外我们在其他城市也秉承人民城市理论推广了公共艺术事件的实践。
在成都结合公园城市规划,在南京结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都是以历史文化与城市建设为背景,通过文化艺术事件的打造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实践。
生态圈,一个相对平衡而自我调节的体系!

生态圈,一个相对平衡而自我调节的体系!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取决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
故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取决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例如,假如一个草原生态系统有羊、草、狼,如果这片草原上羊的数量增多,草原上的狼的数量也会相应地增多,但是,当狼的数量增多到一定数量时,羊的数量就会下降,因为增多的狼会大量地吃掉羊,于是,羊的数量减少反过来又导致狼的死亡或出生率降低。
这就是生态系统的负反馈,它使一个物种的数量不至于多到一定程度,即为自我调节。
图1—33 草、羊、狼,三者构成一个食物链图1—34 由于冬季食物匮乏,狼侵入羊圈咬死羊(360图片)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够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这一现象称为生物圈的稳态。
首先,从能量角度来看,源源不断的太阳能是生物圈维持正常运转的动力。
太阳能转变为生物能够利用的化学能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实现的。
这是生物圈赖以存在的能量基础。
图1—35 生物圈的物质与能量循环示意图第二,从物质方面来看,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的物质。
生物圈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形成的三级结构,接通了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经过各种生物的多极利用,再分解为无机物重新循环的完整回路。
生物圈可以说是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这是生物圈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图1—36 生物圈的三级结构示意图第三,生物圈具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
例如,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时,会使植物加强光合作用,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一种生物绝灭后,生物圈中起相同作用的其他生物就会取代它的位置;某种植食性动物数量增加时,有关植物种群和天敌种群的数量也随之变化,从而使这种动物种群的数量得到控制。
此外,生物圈虽然具有自我维持稳态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是有限度的。
人类活动在许多方面对生物圈造成的影响已经超过这种限度,对生物圈的稳态构成严重威胁。
城市公共艺术环境设计的创新与实践

城市公共艺术环境设计的创新与实践在当今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时代,城市公共艺术环境设计正逐渐成为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质以及丰富居民生活的重要手段。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艺术作品在公共空间的摆放,更是一种融合了文化、社会、生态等多重要素的综合性创作实践。
城市公共艺术环境设计的创新,首先体现在设计理念的转变上。
过去,公共艺术可能更多地关注于形式和美学,而如今,以人为本的理念越发深入人心。
设计师们开始更加注重居民的需求和体验,努力创造出能够引发情感共鸣、促进社交互动的公共空间。
例如,在一些社区公园的设计中,不再是单纯地布置花草树木和休闲设施,而是通过巧妙的布局和景观元素的组合,营造出适合不同年龄段人群活动的场所,让人们在这里能够真正放松身心,享受与自然和他人相处的时光。
材料和技术的创新也是城市公共艺术环境设计的重要方面。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材料如环保材料、智能材料等被广泛应用于公共艺术创作中。
这些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性能和耐久性,还能够为作品增添独特的视觉效果和互动体验。
同时,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也为公共艺术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通过多媒体艺术、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手段,公共艺术作品能够突破传统的表现形式,与观众进行更加丰富和深入的互动。
比如,一些城市中的大型灯光秀,将建筑外立面作为画布,利用先进的投影技术和灯光效果,打造出令人震撼的视觉盛宴。
文化元素的融入是城市公共艺术环境设计创新的灵魂所在。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这些都是公共艺术创作的宝贵源泉。
通过深入挖掘和巧妙运用当地的文化元素,公共艺术作品能够展现城市的个性和魅力,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比如,在一些历史文化名城,设计师将古老的建筑元素、传统的手工艺或者民间故事等融入到公共艺术作品中,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到城市的深厚底蕴。
在实践方面,城市公共艺术环境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场地的特点和功能。
不同的公共空间,如广场、街道、公园等,具有不同的使用需求和空间特征。
浅谈艺术生态在国内社会的构建

浅谈艺术生态在国内社会的构建作者:沈利炎赵强来源:《新生代·上半月》2018年第12期【摘要】:如今,随着中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开始重视精神文化的需求,尤其是对艺术的需求。
从国内艺术发展的现状上看,其实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我们应该用一种生态发展的理念去发展艺术,构建和谐艺术生态,找到艺术生态中的重要因素,找到关联新,分析问题,给出建议,并希望国内艺术在未来通过优化这些因素而蓬勃发展。
【关键词】:艺术生态构建发展2016年法国蓬皮杜文化中心带着71件作品轰轰烈烈来到上海展览中心,在当时成为了万人空巷的艺术盛事。
2018年,第五届ART021在上海正式开幕,也让上海成为亚洲艺术市场的前站。
经济日益繁荣、交通愈加便利还有信息更畅通,共同给我们打开了一个可以更加便利和直接的看世界的窗口。
通过信息平台上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上海举办的大型艺术活动中,参与的观众不仅仅来自于上海本市区,还有很大一部异地游客。
微信平台上相关艺术推送和咨询也有着相当大的点击率和转载量。
说明了人们对艺术的需求程度与关注程度正越来越高,这是国内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令人欣喜的景象,为中国当代艺术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对于艺术的蓬勃发展非常有利。
但是,从国内艺术发展的现状上看,其实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
首先就是国内公众艺术素养并不高,审美能力不够,艺术理解力较弱。
其次艺术行业乱象丛生,鱼龙混杂,让人们难以分辨。
还有,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有问题,发展困难。
从某些方面就可以看,其实仅在上海,类型丰富、规模不等的艺术展非常多,每天都会有新的展览信息出现在媒体与信息平台上。
其中不乏内容优质、内涵深刻的展览与作品,但绝大多数的展览的参观者寥寥无几。
而且很多城市里优质的文化艺术机构不仅屈指可数而且乏善可陈,甚至在大多数小城市中的文化艺术机构无人问津,更无须说有没有高质量的展品以及艺术活动。
产生这种现象原因是什么呢?在我看来,是由于国内没有构建一个良好且健康的艺术生态。
埃舍尔循环原理

埃舍尔循环原理埃舍尔循环原理是指荷兰艺术家莫里茨·康利斯·埃舍尔所创造的一种视觉效果,通过重复的图形和形状来创造出无限循环的效果。
这种原理被广泛应用于艺术、设计和科学领域,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
埃舍尔循环原理的核心在于重复和对称。
通过将一个图形或形状重复多次,并将它们对称地排列,就可以创造出一种无限循环的效果。
这种效果可以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奇妙的视觉体验,同时也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对称和重复的概念。
在艺术领域,埃舍尔循环原理被广泛应用于绘画、雕塑和建筑设计中。
艺术家们可以通过这种原理来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让观众感受到一种奇妙的美感。
例如,一些建筑师会在建筑物的外墙上使用埃舍尔循环原理来创造出一种无限延伸的效果,让人们感受到一种无限的空间感。
在设计领域,埃舍尔循环原理也被广泛应用于标志设计、包装设计和网页设计中。
设计师们可以通过这种原理来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让产品或品牌更加突出。
例如,一些品牌会在它们的标志中使用埃舍尔循环原理来创造出一种无限循环的效果,让人们感受到一种无限的可能性。
在科学领域,埃舍尔循环原理也被广泛应用于数学和物理学中。
科学家们可以通过这种原理来研究对称和重复的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的规律。
例如,一些物理学家会使用埃舍尔循环原理来研究宇宙中的对称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宇宙的本质。
埃舍尔循环原理是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它通过重复和对称来创造出无限循环的效果。
这种原理被广泛应用于艺术、设计和科学领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工具和语言。
无论是在哪个领域,我们都可以通过埃舍尔循环原理来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奇妙的美感和无限的可能性。
当代艺术的多元化

当代艺术的多元化在当代社会里,艺术已经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
无论是绘画、雕塑、音乐还是表演艺术,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风格和形式。
多元化的艺术世界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创作可能性和饱足的审美体验。
首先,多元化的艺术风格使得艺术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在过去,艺术作品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和束缚,而现在的艺术家不再被单一的传统观念所限制,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灵感和情感表达方式来进行创作。
这就使得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表现形式。
绘画作品中,既有传统的写实主义风格,也有颠覆传统的抽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每一幅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音乐作品中,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摇滚乐等不同风格交织在一起,使得听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
这种多元化的艺术风格让人们能够欣赏到不同的艺术风格所带来的美感,丰富了艺术的内涵。
其次,多元化的艺术形式突破了传统的限制。
在过去,艺术作品主要以绘画和雕塑为主要形式,而现在的艺术家借助科技的进步和创新的思维方式,使得艺术形式更加多样化。
数字艺术、装置艺术、影像艺术等新兴艺术形式涌现而出,让人们对艺术的理解和感受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数字艺术通过计算机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
装置艺术将艺术作品与环境融为一体,创造出了独特的空间感和沉浸感。
这些新的艺术形式突破了传统艺术的束缚,让人们对艺术的认知和接受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此外,多元化的艺术体验满足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心灵的需求。
艺术作为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可以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和共振。
多元化的艺术作品给人们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思考方式,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认识世界。
通过欣赏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形式,人们可以从中获取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满足。
无论是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还是在心灵疲惫的时刻,艺术都可以给予我们一片宁静和安慰。
多元化的艺术体验让人们能够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困扰,提升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艺术生态圈的超循环作者:袁鼎生, YUAN Ding-sheng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6刊名: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010,30(4)被引用次数:0次1.梁国钊诺贝尔奖获得者论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 20012.刘勰文心雕龙:原道 19803.朱慧珍.张泽忠诗意的生存--侗族生态文化审美论纲 20054.黄秉生民族生态审美学 20045.庄周庄子@山木 19896.庄周庄子@天道 19897.袁枚随园诗话:上 19821.期刊论文沈勇全球化时代的艺术生态-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3)全球化使艺术活动更趋于生态规律,更富于生态精神,有利于扩大对外艺术交流,优化艺术生态资源.高科技的全球化使艺术产品的科技含量、信息含量大大增加,从而实现了艺术品在全球范围内的高速流动和传播.然而,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对艺术生态虽有激活和培育的良好效应,同时还存在着影响平衡的负面效应.西方中心主义破坏艺术生态的平衡,艺术的多元性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拜金主义僭越艺术生态价值理念,它把艺术的精神内涵掏空,使之等同于一般商品.消费主义将艺术活动变成纯粹的经济行为,否定艺术应承担的使命.技术中心主义将艺术导向纯粹技术化活动,将艺术引入歧途.2.学位论文何婧生态与艺术的探索——大地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探讨2009景观设计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它必须满足社会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遵循生态原则,同时还属于艺术的范畴,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设计就会存在缺陷。
景观设计是一门艺术,它与大地艺术这样的艺术形式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现代景观设计从一开始,就从现代艺术中吸取了丰富的形式语言。
对于寻找能够表达当前的科学、技术和人类意识活动的形式语言的设计师来说,艺术无疑提供了最直接最丰富的源泉。
<br> 参与自然、以大地为艺术作品载体的大地艺术对现代景观设计,特别是对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影响显而易见。
大地艺术试图把自然作为一种人和环境合为一体的空间,从场地规划到庭院、公园的改建,从被破坏环境的生态恢复到阶段性历史重构,它的创造性为现代景观带来灵感和新的源泉。
本研究从阐释大地艺术、景观与景观设计,大地艺术和景观设计的关系,对景观的影响、意义等方面着手,分析大地艺术在当代雕塑、植物造景、城市建筑、乡土景观中的生态体现,从艺术、生态两个角度分析国内外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探索生态与艺术如何通过大地艺术这一艺术形式与现代景观结合,目的是揭示现代景观的拓展与创新的方向,找到生态艺术于一体的景观设计手法,以达到我们对当前景观设计的再认识。
<br> 现代景观从大地艺术中学到的不仅仅是在广袤天地间创作的、尺度大小的问题,而是对以往设计模式的挑战与革新,将现代艺术的思想和实践渗入到景观中,使之成为整体的美学视觉作品。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大师们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精彩的设计作品,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待自然、对待城市的态度,和把景观作为对话自然、复兴城市的观点。
同时,艺术、功能和技术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现代景观设计力求解决的问题,因而景观设计师强调景观是功能性、艺术性与生态性的融合。
现代景观设计师还应具有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和热爱,通过自己的设计实践来把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从本质上把传统的精神和现代技术结合,进而开辟一条具有本土化现代景观设计的艺术之路。
<br> 总之,大地艺术体现了一种思维方式,对景观设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大地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探讨,使得城市景观站在生态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自然环境,并对场地、视觉和构想有了综合考虑:应该是融合了生态与艺术的思想,将艺术与自然力、自然过程、自然材料相结合的形式,对寻找适合我国景观设计发展现状的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3.期刊论文李开荣艺术生态与新疆艺术发展刍议-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2,1(1)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形成了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蕴蓄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资源.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历史的列车驶入二十一世纪的快车道时,新疆艺术却仍旧在惯性的道路上颠簸前行,种种现象制约着新疆艺术事业发展的步伐,造成其艺术生态场活力不足的现状.要想使新疆艺术得到新的发展,就必须针对现存问题,做好优化艺术生态环境的工作.4.期刊论文李开荣艺术生态与新疆艺术发展刍议-艺术探索2005,19(2)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形成了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蕴蓄了丰富多采的艺术资源.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历史的列车驶入21世纪的快车道时,新疆艺术却仍旧在惯性的道路上颠簸前行,种种现象制约着新疆艺术事业发展的步伐,造成其艺术生态场活力不足的现状.要想使新疆艺术得到新的发展,就必须针对现存问题,做好优化艺术生态环境的工作.5.学位论文程一楠景德镇当代陶艺市场生态及发展对策研究2009景德镇作为世界的“瓷都”,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景德镇当代陶艺在当下的艺术市场中,却一直处于边缘,没有体现出应有的市场价值。
因此,对于景德镇当代陶艺所遭受的市场困境及相应的发展对策的研究,应是现阶段可以进行深入研究的课题。
本文以景德镇当陶艺为研究对象,以艺术社会学理论为主体辅以艺术市场学理论,对景德镇当代陶艺的艺术生产、艺术中介及艺术消费的现状进行剖析。
指出景德镇当代陶艺的市场生态的不完善,具体表现为艺术中介机制的缺失,是造成其处于市场边缘的主要因素。
同时,以合理的艺术市场生态结构为参照,为景德镇当代陶艺及其市场的发展提出解决困境的方向。
本文第一章从景德镇当代陶艺的生产现状入手,导入艺术社会学和艺术市场学的理论,并对理论的适用性进行阐述;第二章对景德镇当代陶艺的艺术生产、艺术中介、艺术消费进行分析;第三章对造成困境的成因进行深入探讨;第四章为景德镇当代陶艺的市场的完善和发展提出一些参考建议。
6.期刊论文刘旭光.LIU Xu-guang艺术的存在论意蕴与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的确立——从海德格尔的思想历程看艺术与生态美学观的关系-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6)从工具到艺术作品最终到凝聚天地神人四方为一体的"物",在这样一个思想历程之中,海德格尔的思想走入了四方游戏的大道之境,是艺术指引着海德格尔,也是艺术使他摆脱了本质主义的思想方法.如果说是海德格尔为生态美学奠定了存在论根基的话,那么艺术就是这一根基的基石.在此我们把艺术作品的存在论性质上升为一种对待世界的方法,这就使得艺术作品与生态存在论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艺术作品的存在论性质是通向生态存在论的现实道路,以对待艺术作品的方式对待自然与一切存在者,是建构理想生态关系的起点,艺术是生态论美学观的基石.7.期刊论文成乔明.CHENG Qiao-ming艺术市场生态研究-艺术百家2009,25(3)艺术市场生态应该从艺术生产、艺术流通、艺术消费三个环节来深入研究.艺术生产的生态系是一种生态林模式,艺术流通的生态系构成生态眼模式,艺术消费的生态系表现为生态蝶模式.当代艺术市场生态应该是建立在传统自然生态基础之上的一种艺术社会生态,而上述三种市场生态模式的有机组合既包含了艺术自然生态,更是艺术社会生态的主体.8.学位论文戴纯静惠安女题材绘画创作的艺术生态2009惠安女是深受当代艺术家喜爱的艺术题材,作为闽南地区独有的人文资源和文化形象符号,惠安女一直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艺术家们曾用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惠女形象,涉及的艺术形式有油画、国画、漆画、版画、雕塑等等。
为何惠安女形象如此受到青睐?当前惠安女题材绘画创作和理论研究的现状是怎样的?存在哪些问题?未来的趋向又是如何?在当前的艺术浪潮中,惠安女题材的创作者们要如何开创新的表现语言呢?本文对现有惠安女服饰、民俗等相关文献进行梳理,通过对惠安女题材作品的个案分析,研究了惠安女题材绘画的创作发展过程和现状;通过与中国传统绘画中女性形象的对比,与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女性形象的对比,挖掘惠安女形象特有的艺术价值;并通过对惠安女题材绘画创作者们的创作心得进行研究和解读,了解当下惠安女题材绘画创作的艺术生态。
选择对惠安女题材绘画创作的艺术生态进行研究,是希望能让惠安女这一艺术形象为更多的人所了解,为惠安女题材绘画创作发展做出一点微小的贡献。
9.期刊论文龚丽娟.GONG Li-juan生态艺术的生发-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0(4)生态艺术是生态系统艺术化与纯雅艺术生态化的有机统合,形成了自然规律、生态规律、审美规律三位一体与真善美益宜五者中和的本质规定性.它经由生存性艺术、生活性艺术,走向共生形态的整体艺术和整生形态的天成艺术,序态地拓展了人类的美生场域,递次地提升了人类的美生品格.10.学位论文胡婧婧媒介生态与手机的艺术应用2009媒介生态学是吸收传播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等学科成果和研究方法逐渐发展起来的。
它摒弃了以往对媒介、受众、文本、市场等单一现象或某二者互动的研究方法,尝试援用生态学中类似森林、土壤、水、空气等各相关分子历时循环式互动的因果消长关系的理念进行媒介研究。
手机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而崛起,是媒介生态系统中的新成员。
本文试以媒介生态学为理论框架,分析手机的艺术应用。
媒介在整个艺术创作、传播、鉴赏活动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中介作用,对艺术的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
媒介是艺术创作的工具,是传达审美信息的物质载体。
工具和载体的变革会导致艺术创新和艺术观念的变革。
一种新媒介的产生,可能意味着新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形态的问世。
本文试以手机为例,论述媒介与艺术的关系,媒介对艺术发展、审美趣味的影响,以及手机等新媒介的加入对艺术发展的推动作用。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nmzdxxb-rwshkxb201004030.aspx授权使用:吉黑销售区(wfjihei),授权号:e55a7950-c7c9-40ca-bac4-9e8b0143dffc下载时间:2011年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