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其四十六)》李白唐诗鉴赏
关于李白《古风》诗歌鉴赏5篇他

关于李白《古风》诗歌鉴赏5篇李白——《送友人入蜀》【内容】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赏析】:这是一首以描绘蜀道山川的奇美著称的抒情诗。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白诗歌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李白——《古风》(其三)【年代】:唐【作者】:李白——《古风》(其三)【内容】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聘望琅邪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赏析】:此诗主旨是借秦始皇之求仙不成,以规讽唐玄宗之迷信神仙。
就思想内容而言并不算李白一人之特见卓识,但就其动荡开合的气势、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而言,实堪称独步。
全诗大体可分前后两段,前段为宾,后段为主。
主要手法是欲抑先扬,忽翕忽张,最后盖棺论定。
前段从篇首至“骋望琅邪台”,颂扬秦王之雄才大略和统一业绩。
头四句极力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威风。
不言平定四海,而言“扫”空“六合”(包天地四方而言之),首先就张扬了秦王之赫赫声威。
再用“虎视”形容其勃勃雄姿,更觉咄咄逼人。
起二句便有“猛虎攫人之势”。
紧接着写统一天下的具体情事,也就有如破竹了。
三句“浮云”象征当时天下混乱阴暗的局面,而秦王拔剑一挥,则寰区大定,一人“决”字,显得何其果断,有快刀斩乱麻之感。
于是乎天下诸侯皆西来臣属于秦了。
由于字字掷地有力,句句语气饱满,不待下两句赞扬,赞扬之意已溢于言表。
“明断”句一作“雄图发英断”,但不管“明断”、“英断”也好,“雄图”、“天启”、“大略”也好,总算把对政治家的最高赞词都用上了。
诗篇至此,一扬再扬,预为后段的转折蓄势。
紧接“收兵”二句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所采取的巩固政权两大措施,亦是张扬气派。
李白的诗及其赏析

李白的诗及其赏析李白的诗及其赏析导语:唐诗宋词。
唐代以诗歌为盛,而诗中通达者无非诗圣诗仙。
诗仙李白的诗歌多潇洒隽永,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赏析一下,这位大神的作品吧|!1、《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作品赏析【简析】:燕,指今河北北部的辽宁一带,当年是戍边之地;秦,今陕西一带,系征夫们的家乡。
作品将少妇的心态刻画的逼真细腻。
李白有相当数量的诗作描摹思妇的心理,《春思》是其中著名的一首。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春”字往往语带双关。
它既指自然界的春天,又可以比喻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
诗题“春思”之“春”,就包含着这样两层意思。
开头两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可以视作“兴”。
诗中的兴句一般是就眼前所见,信手拈起,这两句却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的春天景物起兴,颇为别致。
“燕草如碧丝”,当是出于思妇的悬想;“秦桑低绿枝”,才是思妇所目睹。
把目力达不到的远景和眼前近景配置在一幅画面上,并且都从思妇一边写出,从逻辑上说,似乎有点乖碍,但从“写情”的角度来看,却是可通的。
试想:仲春时节,桑叶繁茂,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盼望在燕地行役屯戍的丈夫早日归来;她根据自己平素与丈夫的恩爱相处和对丈夫的深切了解,料想远在燕地的丈夫此刻见到碧丝般的春草,也必然会萌生思归的念头。
见春草而思归,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首句化用《楚辞》语,浑成自然,不着痕迹。
诗人巧妙地把握了思妇复杂的感情活动,用两处春光,兴两地相思,把想象与怀忆同眼前真景融合起来,据实构虚,造成诗的妙境。
所以不仅起到了一般兴句所能起的烘托感情气氛的作用,而且还把思妇对于丈夫的真挚感情和他们夫妻之间心心相印的亲密关系传写出来了,这是一般的兴句所不易做到的。
另外,这两句还运用了谐声双关。
“丝”谐“思”,“枝”谐“知”,这恰和下文思归与“断肠”相关合,增强了诗句的音乐美与含蓄美。
古风其四十六赏析-翻译-原文

古风其四十六赏析|翻译|原文年代:唐作者:【原文】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
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
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
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
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
当涂何翕忽,失路长弃捐。
独有扬执戟,闭关草太玄。
【注释】⑴一百四十年:唐从武德(唐高祖年号,618~626)元年到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一百三十多年,这里说一百四十年取约数。
⑵赫然:显赫盛大。
⑶隐隐:隐隐约约,不甚分明。
五凤楼,唐五凤楼在洛阳。
也可泛指宫殿。
⑷峨峨:高峻貌。
三川:西都有泾、渭、汭;东都有河、洛、伊。
⑸蹴鞠:即踢球。
瑶台,本指神仙居处,这里指皇帝宫殿。
⑹翕忽:迅疾貌。
⑺独有二句:《扬雄传》:丁、傅(哀帝舅丁明和哀帝皇后父傅晏)、董贤(哀帝男宠)用事(当权),诸附离(亲附)之者,或起家二千石。
时扬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宁,泊如也(淡泊名利)。
【】大唐江,已有一百四十年的历史了,国力雄厚,威势赫然。
高耸入云的五凤楼,横垣宽广,俯视着长安城边的三江。
王侯的衣饰如星月灿烂,国内外宾客云集烟涌。
金光闪耀的宫殿内斗鸡徒喝三吆四,瑶水池旁马球纵横乱飞。
手举则太阳摇动,指摇则呼风唤。
向阳木,近水楼台,亲近者大富大贵,疏远者弃置不用。
只有扬雄这样的书呆子,整天练习书法,以保护自己不被权贵嫉恨。
【评析】这是李白组《古风》五十九首中的第四十六首。
从内容上看,这首诗当作于天宝初李白在长安时期。
唐代从开国到这时共一百二十多年,与诗所言年数不合,四十二字可能有误,以古人诗文中常举成数而言,当为二十或三十。
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进入了历史上所称的盛唐。
一方面唐王朝登上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也渐次呈露出由盛转衰的危机。
以特有的政治敏感,以他的诗笔,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繁盛中充斥着腐朽的真实的历史画卷。
诗从唐王朝一百多年发展历史入手。
开篇四句是一节,重点在勾勒盛唐时期大唐帝国的辉煌显赫面貌。
诗人只用一百四十年五个字,便将贞观之治、开元之治等丰富的历史内容,推入诗句的背后,而用国容何赫然一句赞叹,启示人们自己去体味、领会,这是虚写的方法,非常经济的笔墨。
李白诗词《古风》(其十九)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古风》其十九的诗意赏析《古风》(其十九)【年代】:唐【作者】:李白【内容】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赏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赏】:这是一首用游仙体写的古诗,大约作于安禄山攻破洛阳以后。
诗中表现了诗人独善兼济的思想矛盾和忧国忧民的沉痛感情。
诗人在想象中登上西岳华山的最高峰莲花峰,远远看见了明星仙女。
“明星”本是华山玉女名,但字面上又给人造成天上明星的错觉。
首二句展现了一个莲峰插天、明星闪烁的神话世界。
玉女的纤纤素手拈着粉红的芙蓉,凌空而行,游于高高的太清,雪白的霓裳曳着宽广的长带,迎风飘举,升向天际。
诗人用神奇的彩笔,绘出了一幅优雅缥缈的神女飞天图。
美丽的玉女邀请李白来到华山云台峰,与仙人卫叔卿长揖见礼。
据《神仙传》载,卫叔卿曾乘云车、驾白鹿去见汉武帝,以为皇帝好道,见之必加优礼。
但皇帝只以臣下相待,于是大失所望,飘然离去。
这里用卫叔卿的故事暗暗关合着李白自己的遭遇。
天宝初年,诗人不是也曾怀着匡世济民的宏图进入帝阙吗?而终未为玄宗所重用,三年后遭谗离京。
所以没奈何,只好把卫叔卿引为同调,而与之驾鸿雁游紫冥了。
正当诗人恍惚间与卫叔卿一同飞翔在太空之上的时候,他低头看到了被胡兵占据的洛阳一带,人民惨遭屠,血流遍野,而逆臣安禄山及其部属却衣冠缨,坐了朝廷。
社会的动乱惊破了诗人幻想超脱现实的美梦,使他猛然从神仙幻境折回,转而面对战乱的惨象。
诗至此戛然而止,没有交代自己的'去留,但诗中李白正视和关切现实,忧国忧民的心情,是十分明显的。
在这首《古风》里,诗人出世和用世的思想矛盾是通过美妙洁净的仙境和血腥污秽的人间这样两种世界的强烈对照表现出来的。
这就造成了诗歌情调从悠扬到悲壮的急速变换,风格从飘逸到沉郁的强烈反差。
然而它们却和谐地统一在一首诗里,这主要是靠诗人纵横的笔力、超人的才能和积极的进取精神。
李白《古风(其十九)》赏析

李白《古风(其十九)》赏析【题解】此诗作于天宝十五年()春。
时安禄山已陷洛阳,并自称大燕皇帝;李白由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奔亡至华山。
或谓李白在宣城一带作此诗,恐未谛。
萧士赟云:“太白此诗似乎纪实之作,岂禄山人洛阳之时,太白适在云台观乎?”(《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卷二)甚是。
诗中前半写在莲花山之游仙生活,飘忽虚幻。
后半写洛阳人民惨遭屠戮,安禄山封赏逆臣。
末二句突出描绘战乱之酷烈与叛军之肆恣,沉痛愤怒之情溢于言表。
前半之游仙,反衬后半之写实,后人赞赏此诗,多着眼于此。
【全诗】[唐].李白西上莲花山,迢迢见到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拎,ssgs降生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为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泪涂抹野草,豺狼天下并列缨。
【注释】①本诗为《古风》第十九首,作于至德元年()春。
诗筹钱登山游仙写安史之乱给人们增添的凄惨情景。
②迢迢:荒凉貌。
明星:华山仙女名。
③把:抱持、拎。
④蹑:挥。
太清:太空。
⑤霓裳:虹霓似的衣裳。
曳:甩。
⑥云台:即为北峰云台峰。
⑦卫叔卿:神仙名。
据《神仙传》有载,卫为汉代中山人,衣云母成仙。
汉武帝曾于殿上见到他乘坐云车、驾为白鹿自天而再降。
⑧紫冥:低空。
⑨冠缨:即为衣冠簪缨,代做官。
【赏析】1李白擅于各种诗体,但他最喜写乐府歌行和古风。
在五言古诗上获得非常大成就,其中《古风》(五言)组诗五十九首,则就是他的主要代表作之一。
从这组与古诗中,可以窥见李白轻易承继了阮籍《题壁诗》(八十二首大型组诗)和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组诗)的传统,并又多方拒绝接受曹植、左思、郭璞等人诗风的影响。
它广为地整体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反感和悲痛的爱国心情;同时,也则表示了他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自己怀才不遇的感叹,以及得道成仙游仙思想。
但是,比之阮诗和陈诗,李诗其情调更为无私,其抒发更为显豁,其文采更为多样,其语言更为独特,不像是阮诗那样“虽志在刺讽,而文多无名英雄”,弄得很难记住。
李白《古风》其四(凤飞九千仞)赏析

李白《古风》其四(凤飞九千仞)赏析《古风》其四李白“凤飞九千仞,五章备彩珍。
衔书且虚归,空入周与秦。
横绝历四海,所居未得邻。
吾营紫河车,千载落风尘。
药物秘海岳,采铅青溪滨。
时登大楼山,举首望仙真。
羽驾灭去影,飚车绝回轮。
尚恐丹液迟,志愿不及申。
徒霜镜中发,羞彼鹤上人。
桃李何处开,此花非我春。
唯应清都境,长与韩众亲。
”诗名《古风》,在上一首诗中,我们看到李白描写秦始皇的英明神武,以及求仙山找不死药的经历,那么李白自己呢?我们来感受李白的《古风》其四原诗:“凤飞九千仞,五章备彩珍。
”字词典故“仞”:【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尺,汉制七尺。
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
】“五章”:【“章”:文采;花纹。
“五章”:五种不同文采。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是故为礼以奉之:为六畜、五牲、三牺,以奉五味;为九文、六采、五章,以奉五色;为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奉五声;” “五色”:古代五色指青、赤、白、黑、黄。
】“备”:【具备,完备,齐备。
】“彩”:【本义是指丰富美丽的颜色。
】“珍”:【本义是指珠玉之类的宝物。
在这里应该是珍贵,稀有的意思。
】赏析李白说,凤凰飞翔在九千仞的高空,全身的羽毛五颜六色,具备了各种稀有的色彩。
关于“五章”,我们认为其实包含了《左传》中提到的“九文、六采、五章”,五章仅仅是一种缩写,就是具备九种花纹,六种文采和五种颜色。
这个“备”字其实既修饰了前面的“五章”,即“九文、六采、五章”都齐备了,还修饰了后面的“彩珍”,而且具备了各种稀有的色彩。
那么李白为什么一开篇,要描写一只如此美丽的凤凰?是他在自喻吗?接下来他给出了解释:“衔书且虚归,空入周与秦。
”字词典故“衔书”:【即“凤凰衔书”,指帝王使者送诏书。
《艺文类聚》卷九九引《春秋元命苞》:“火离为凤皇,衔书游文王之都,故武王受凤书之纪。
”本谓帝王受命的瑞应。
后亦以“凤凰衔书”谓帝王使者持送诏书。
汉焦赣《易林·泰之益》:“凤凰衔书,赐我玄圭,封为晋侯。
《古风(其三十四)》李白唐诗鉴赏

《古风(其三十四)》李白唐诗鉴赏《古风(其三十四)》李白唐诗鉴赏古风(其三十四)李白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
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
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
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
借问此何为?答言楚征兵。
渡泸及五月,将赴云南征。
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
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
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
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
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生!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李白诗鉴赏这首诗是记叙征讨南诏的事。
南诏(在今云南大理一带),是唐时我国西南地区民族建立的一个政权,其王受唐朝廷的册封。
据《资治通鉴》记载,天宝九年(750),杨国忠荐鲜于仲通为剑南节度使,仲通专横粗暴,失南诏人心,而云南太守张虔陀又对南诏王阁罗凤百般凌辱和征求,激起南诏反抗。
次年夏,鲜于仲通发兵八万征讨,阁罗凤遣使谢罪,仲通不准,与阁罗凤战于西洱河,惨败,伤亡六万。
杨国忠为他隐瞒败迹,又在东西两京和河南、河北地区大肆征兵。
诗歌以这一事件为背景,但不拘泥于其事,而是通过艺术的概括,深入探究事件的根源,将批判锋芒指向唐王朝的国策。
开头四句描写紧急军事行动的场面:军书飞驰,征调紧急,一片救边的叫嚷声,连栖鸟也不得安巢。
短短几句诗表现出一种紧迫的气氛,“羽檄”,已是紧急文书,又以流星喻之,更见出十万火急。
“喧呼”,已见催迫之状,又以群鸟惊鸣烘托,愈发显出扰民之甚,开篇即以夸饰的笔墨,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从顺序上看,下文“借问”四句写在楚地征兵,远征南诏,才是叙事之始。
但是诗人截取一个令人怵目惊心的场面以为开端,将事件留到下面再补叙,避开平铺直叙的写法,使诗起势凌厉突兀,能一下子抓住读者。
“ 白日”四句,笔势陡转,勾勒出一幅平和气象,与前面的战争气氛形成鲜明的强烈的对照。
前两句全以天象为喻。
以“白日”、“紫微”、“三公”、“权衡”指代皇帝和朝廷大臣,描绘一幅玉宇清平的图景。
把人世的内容通过形象的天象展现出来。
“天地皆得一”是从《老子》“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二句化来,即寰宇清平安宁之意。
《古风(其四十六)》李白古诗赏析

《古风其四十六》李白古诗赏析《古风(其四十六)》李白古诗赏析《古风·一百四十年》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古风五十九首》中的第四十六首诗。
此诗对唐朝当时的政治状态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对其用人制度进行批判。
原文古风其四十六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
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
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
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
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
当涂何翕忽,失路长弃捐。
独有扬执戟,闭关草太玄。
注释⑴“一百”句:自唐代开国到李白写此诗时,约有一百四十年。
“四”字疑误,或举其成数。
⑵赫然:显赫盛大的样子。
⑶隐隐:隐隐约约,不甚分明。
五凤楼:古楼名,唐五凤楼在东都洛阳宫中。
也可泛指宫殿。
⑷千鸡:唐玄宗好斗鸡,天子从风,宫中尤甚,治鸡坊于两宫之间。
⑸峨峨:高峻貌。
三川:指洛阳附近的黄河、洛水、伊水三条河流;一说指流经长安的径水、洛水和渭水。
⑹蹴鞠:古代类似于今日踢足球的游戏。
瑶台,本指神仙居处,这里指皇帝宫殿。
⑺当涂:当权者。
翕忽:迅疾之意;一说为志得意满状。
⑻失路:此指不得意者。
弃捐:弃置不用。
⑼扬执戟:指汉代文学家扬雄,他曾为宫中执戟之臣。
《汉书·扬雄传》:丁、傅(哀帝舅丁明和哀帝皇后父傅晏)、董贤(哀帝男宠)用事(当权),诸附离(亲附)之者,或起家二千石。
时扬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宁,泊如也(淡泊名利)。
⑽闭关:即闭门之意。
太玄,即《太玄经》,扬雄所著的哲学著作。
白话译文唐朝自开国一百四十多年来,国容赫赫,是何等强盛!东都的五凤楼,远望隐隐,高入云天,巍峨地耸立在洛阳的三川大地。
王侯权贵星月一样拱绕着太阳,洛阳城来往的宾客多如云烟。
金光闪耀的宫殿内也盛行着斗鸡之戏,蹴鞠运动在京城里广泛举行。
他们的举动震动着白日,其气焰可使天气由晴变阴。
当权者气势显赫,得意洋洋;失势者永久被弃置一边,不再被重用。
唯有像汉朝的扬雄那样的守道之士一心关门著书,草《太玄》以为娱,淡泊自守。
创作背景这首诗从讽托内容上看,当作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初李白在长安时期或被谗去朝之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风(其四十六)》李白唐诗鉴赏
【作品介绍】
《古风;一百四十年》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古风五十九首》中的第四十六首诗。
此诗对唐朝当时的政治状态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对其用人制度进行批判。
诗从唐王朝一百多年发展历史入手,开篇四句重点勾勒盛唐时期大唐帝国的辉煌显赫面貌;“王侯”以下六句,转入对权势者的描写;末四句巧妙地运用扬雄的故事表明诗人的鲜明态度。
全诗腾跃有势,跌宕多姿,气势充沛,见出作者独具的艺术特色。
【原文】
古风
其四十六
一百四十年⑴,国容何赫然⑵。
隐隐五凤楼⑶,峨峨横三川⑷。
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
斗鸡金宫里⑸,蹴鞠瑶台边⑹。
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
当涂何翕忽⑺,失路长弃捐⑻。
独有扬执戟⑼,闭关草太玄⑽。
【注释】
⑴“一百”句:自唐代开国到李白写此诗时,约有一百四十年。
“四”字疑误,或举其成数。
⑵赫然:显赫盛大的样子。
⑶隐隐:隐隐约约,不甚分明。
五凤楼:古楼名,唐五凤楼在东都洛阳宫中。
也可泛指宫殿。
⑷千鸡:唐玄宗好斗鸡,天子从风,宫中尤甚,治鸡坊于两宫之间。
⑸峨峨:高峻貌。
三川:指洛阳附近的黄河、洛水、伊水三条河流;一说指流经长安的径水、洛水和渭水。
⑹蹴鞠:古代类似于今日踢足球的游戏。
瑶台,本指神仙居处,这里指皇帝宫殿。
⑺当涂:当权者。
翕忽:迅疾之意;一说为志得意满状。
⑻失路:此指不得意者。
弃捐:弃置不用。
⑼扬执戟:指汉代文学家扬雄,他曾为宫中执戟之臣。
《汉书;扬雄传》:丁、傅(哀帝舅丁明和哀帝皇后父傅晏)、董贤(哀帝男宠)用事(当权),诸附离(亲附)之者,或起家二千石。
时扬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宁,泊如也(淡泊名利)。
⑽闭关:即闭门之意。
太玄,即《太玄经》,扬雄所著的哲学著作。
【白话译文】
唐朝自开国一百四十多年来,国容赫赫,是何等强盛!东都的五凤楼,远望隐隐,高入云天,巍峨地耸立在洛阳的三川大地。
王侯权贵星月一样拱绕着太阳,洛阳城来往的宾客多如云烟。
金光闪耀的宫殿内也盛行着斗鸡之戏,蹴鞠运动在京城里广泛举行。
他们的举动震动着白日,其气焰可使天气由晴变阴。
当权者气势显赫,得意洋洋;失势者永久被弃置一边,不再被重用。
唯有像汉朝的扬雄那样的守道之士一心关门著书,草《太玄》以为娱,淡泊自守。
【创作背景】
这首诗从讽托内容上看,当作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初李白在长安时期或被谗去朝之后。
也有人认为此诗约作于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时唐玄宗东幸洛阳,群官从之,达三年之久。
【赏析】
唐自武德开国至天宝初年,计有一百二十多年。
首句“一百四十年”中的“四”字似有误,或谓夸张而言。
天宝年间,唐代进入了史称的“盛唐”时期。
表面看当时繁荣鼎盛之极,但统治阶级内部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已呈露盛极而衰的征象,以至酿成天宝十四载(755)的“安史之乱”。
此诗以非凡的胆
识和巨大艺术概括力,刻画了当时唐王朝外盛内衰的真实面貌。
全诗可分为三段。
开篇的四句为第一段,描写唐王朝的威盛。
前两句勾勒盛唐赫然辉煌的面貌。
劈头一句“一百四十年”,囊括了唐武德开元、“贞观之治”等等一百多年发展的丰富的历史内容;随后“国容何赫然”一句,以赞叹的语气,发人想象,那唐王朝的国容威势是何等显赫!此为纵写历史,采用虚笔。
接下的两句“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则是横写国势状貌,采用实笔。
“五凤楼”代指长安都城宫阙建筑。
“三川”代唐朝江山。
“隐隐”,形容宫阙楼阁掩映层叠,深邃莫测。
“峨峨”,形容楼观翅翼巍峨,俯视三川之势。
诗人描状唐朝都城雄伟的建筑和虎踞山河的气势,意在突出经过一百多年发展的唐王朝的威势,使人感受到国容“赫然”的具体形象。
这四句诗字字精凝,笔法超绝。
诗人先勾勒后特写,虚实相间,纵横交织,气势磅礴;仅用二十个字就刻画出唐王朝百年兴盛的威赫面貌,展现了一幅看来富丽堂皇的历史画卷,其巨大的艺术概括力,令人叹止。
“王侯象星月”以下四句为第二段,描写权势者的腐朽和骄横。
前两句写权势者的态相,看那王侯象星月一样骄耀罗列,宾客如烟云一样聚散缭绕,比喻贴切传神,大有尽态尽相之妙。
中间两句写权势者的行径。
“斗鸡”和“蹴鞠”都是贵族的一种戏乐和玩好。
“金宫”和“瑶台”都指唐朝皇帝的宫廷居处。
权势者在宫廷以游乐邀取帝王的宠幸。
后两句写权势者的气焰。
“摇白日”和“回青天”形容权势者气焰之盛。
这六句写来,不但层次分明,而且章法上同开篇的四句相补衬,并形成对比。
骄横的王侯补衬赫然的国容;腐朽的权势者与
辉煌的国势对比,由此揭示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本质,隐含了诗人的愤懑之情。
最后四句为第三段,借用扬雄的故事,表露诗人对权势者的鄙视。
“当涂”两句出自扬雄的《解嘲》:“当涂者入青云,失路者委沟渠。
旦扼权则为卿相,夕失势则为匹夫。
”诗人以“当涂”和“失路”对比,意谓一时得宠升官何等快便,不过翕忽之顷,然而一旦失宠,则至于捐弃不用,揭露唐王朝政治的腐败。
最后“独有”两句,借用扬雄闭门草《太玄》的典实,表现诗人自己对权贵的决绝态度。
汉代的郎官掌执戟侍从,宿卫诸殿门;扬雄曾为郎官,故称“扬执戟”。
汉哀帝时,外戚佞臣用事,“诸附离之者,或起家至二千石。
时扬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
”(《汉书;扬雄传》)《太玄》,亦称《太玄经》,模拟《周易》,扬雄著。
扬雄不肯趋炎附势,闭门著书,自守高洁。
有人嘲笑他,他以《解嘲》作答。
这里诗人以扬雄自比,表现自守节操,鄙视权贵。
此诗短短十四句,腾跃跌宕,气势充沛。
第一段四句描述唐王朝国容威赫,纵横吞吐,高屋建瓴;第二段六句刻画权势者形象,淋漓尽致,气韵酣畅;最后一段四句抒发诗人对权势者的决绝态度,横眉冷对,托意嘲讽。
三段诗一气贯下,笔力雄健,表现了诗人独有的艺术特色。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
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