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唐诗赏析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王昌龄《少年行二首》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王昌龄《少年行二首》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王昌龄《少年行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诗歌鉴赏】王昌龄《少年行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王长岭《两首少年游记》原文
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

两棵绿槐树,白马像流星。

闻道羽书急,单于寇井陉。

当燕山的精神高高在上时,谁会在乎他的碑文呢。

走马远相寻,西楼下夕阴。

交朋友时要注意千金的馈赠。

高阁歌声远,重门柳色深。

你必须在晚上喝酒,一百年内不要灰心。

王昌龄《少年行二首》翻译
待更新
王昌龄《少年行二首》赏析
《两首青年诗》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长岭的诗歌作品。

王长岭是盛唐时期享有盛誉的诗人。

王长岭的诗歌以边塞、闺阁怨、送别三种主题为主。


全唐诗
对常陵诗歌的评价是“浓密而清晰”。

他的七绝诗特别优秀,甚至可以与李白相提并论,因此被冠以“七绝圣手”的称号。

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高亢、向上,受到后人的高度赞扬。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宽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

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

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

王长岭诗歌全集。

【诗歌鉴赏】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原文及翻译赏析【诗歌鉴赏】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原文
饮马涧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低。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王昌龄《塞下曲四首》译者
待更新
王昌龄《塞下曲四首》赏析
《塞下曲四首》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词作品,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
一位诗人。

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


全唐诗
》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
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

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王昌龄的边塞诗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藏了诗人对下层
人民的人文关怀,彰显了诗人宽敞的视野和灵秀的胸怀。

王昌龄在文学创作方式上擅于以
景喻情,情景交融。

这本就是边塞诗所最为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洁的技巧,于
这情境之外又不断扩大出来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在最为朴实无华的主题之中融汇出来横
跨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索;最具有代表的就是《薛仁贵》。

王昌龄的诗词全集。

赏析唐诗《塞下曲》

赏析唐诗《塞下曲》

赏析唐诗《塞下曲》
《塞下曲》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通过描绘戍边战士在边疆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戍边战士的敬仰之情。

全诗如下: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首句“蝉鸣空桑林”,以蝉鸣声为背景,渲染出边疆萧瑟的气氛。

接着,诗人通过“八月萧关道”,点明了戍边战士的季节和时间,暗示了战士们在艰苦环境中的坚守。

第二句“出塞入塞寒”,描绘了戍边战士在边疆经历的寒冷天气,表达了戍边战士的艰辛与不易。

“处处黄芦草”,进一步强调了边疆环境的恶劣,同时也暗示了戍边战士们的坚韧不拔。

最后两句“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诗人以梅花为意象,表达了戍边战士们的思乡之情。

“梅花何处落”,暗示了戍边战士们对家乡的思念;“风吹一夜满关山”,则描绘了戍边战士们在风雪中坚守的形象。

整首诗通过对戍边战士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戍边战士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展现了戍边战士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安宁而付出的艰辛努力。

王昌龄《听流人水调子》唐诗译文及鉴赏

王昌龄《听流人水调子》唐诗译文及鉴赏

王昌龄《听流人水调子》唐诗译文及鉴赏《听流人水调子》是由王昌龄所创作的,首句写景,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本有借月光写客愁的传统。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听流人水调子》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听流人水调子》唐代:王昌龄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听流人水调子》译文夜晚,天上一弯微月,江上一叶孤舟,两岸是黑黝黝的枫林。

演奏者是一位流浪的乐人,他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愁,倾注在筝乐之中,低婉压抑的筝乐,也更加重了客人的乡愁。

就像是飘飘洒洒永不停止的秋雨,弥漫在山岭之上。

突然,筝弦断了,乐人思念之极,哀伤之极,以致忘情忘形;低首望去,弦断之处,泪水已经湿透了衣衫。

《听流人水调子》注释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

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

分付:即发付,安排。

《听流人水调子》赏析首句写景,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本有借月光写客愁的传统。

而江上见月,月光与水光交辉,更易牵惹客子的愁情。

王昌龄似乎特别偏爱这样的情景:“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行到荆门向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等等,都将客愁与江月联在一起。

而“孤舟微月”也是写的这种意境,“愁”字未明点,是见于言外的。

“枫林”暗示了秋天,也与客愁有关。

这种阔叶树生在江边,遇风发出一片肃杀之声(“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真叫人感到“青枫浦上不胜愁”呢。

“孤舟微月对枫林”,集中秋江晚来三种景物,就构成极凄清的意境(这种手法,后来在元人马致远《天净沙》中有最尽致的发挥),上面的描写为筝曲的演奏安排下一个典型的环境。

此情此境,只有音乐能排遣异乡异客的愁怀了。

弹筝者于此也就暗中登场。

“分付”同“与”字照应,意味着奏出的筝曲与迁客心境相印。

“水调子”本来哀切,此时又融入流落江湖的乐人(“流人”)的主观感情,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

这里的“分付”和“与”,下字皆灵活,它们既含演奏弹拨之意,其意味又决非演奏弹拨一类实在的词语所能传达于万一的。

王昌龄《塞下曲》唐诗鉴赏

王昌龄《塞下曲》唐诗鉴赏

王昌龄《塞下曲》唐诗鉴赏
王昌龄——《塞下曲》
【年代】:唐【作者】:王昌龄——《塞下曲》【内容】: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作者】:王昌龄,字少伯,京兆人。

登开元十五年进士第,补秘书郎。

二十二年,中宏词科,调汜水尉,迁江宁丞。

晚节不护细行,贬龙标尉卒。

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適、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注释】:黯黯:同“暗暗”;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起点。

咸:都。

【赏析】:写出征战的`残酷,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历史的纵深感。

语言简炼,极富表现力。

这首乐府曲是以长城为背景,描绘战争的悲惨残酷。

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后四句写长城一带,历来是战场,白骨成丘,景象荒凉。

全诗写得触目惊心,表达了非战思想。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唐诗鉴赏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唐诗鉴赏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唐诗鉴赏《从军行(其四)》王昌龄唐诗鉴赏《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以内容相关的七首诗形成连章,反映了复杂丰富的边塞生活。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从军行(其四)》王昌龄唐诗鉴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唐诗鉴赏1从军行(其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诗鉴赏《从军行》一共七首,这是其中的第四首。

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意思是说: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

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

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

这两句诗是一个倒装句,使诗歌画面的色彩顿时突现,同时,从地理学的角度讲,站在“孤城”之上,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玉门关、祁连山和青海湖这三点相联的千里边防线的,这里一个“遥望”及其所提领的空间距离遥远的三地呈现于同一幅画面,既是想象、夸张的手法使之“视通万里”,又突现了戍边将士那全局在胸、重任在肩的历史责任感。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句,对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胸怀襟抱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现和抒写。

意思是说,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将士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甲还乡。

唐代西方的劲敌主要是吐蕃和突厥。

青海湖畔,是唐王朝军与吐蕃贵族军队多次交战、激烈争夺的边防前线;而玉门关一带,则西临突厥,这一带也是烽烟不绝、激战连年。

“黄沙百战穿金甲”就是这种战斗生活的强有力的概括。

其中,“黄沙”二字既是实景,渲染出了边塞战场的典型环境,又道出了边庭之荒凉萧瑟;“百战”二字,形象地说明了将士戍边的时间之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而“穿金甲”三字,则渲染了战斗之艰苦、激烈,也说明将士为保家卫国曾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乃至牺牲。

《从军行七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 》王昌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从军行七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 》王昌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从军行七首青海长云暗雪山》王昌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从军行七首·青海长云暗雪山》系唐代边塞大诗人王昌龄的名作,从军行七首其四。

其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堪称是名篇中的名句,表明边塞将士誓死杀敌的气概。

作品原文:从军行·其四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作品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时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作品鉴赏:“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门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送柴侍御》王昌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送柴侍御》王昌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送柴侍御》王昌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送柴侍御》是盛唐时期唐朝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通过乐观开朗的诗词来减轻柴侍御的离愁。

而实际上自己却是十分伤感。

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

更能表达出诗人浓浓的离愁。

作品原文:送柴侍御王昌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作品注释:⑴侍御:官职名。

⑵通波(流):四处水路相通。

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

⑶离伤:离别的伤感。

⑷两乡:作者与柴侍御分处的两地。

作品译文: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

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被贬到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时的作品。

这位柴侍御将要从龙标前往武冈,诗人写下这首诗为他送行。

作品鉴赏:“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

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运用灵巧的笔法,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

也承接了一二句,表达出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

这首诗通过想象来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

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

而这种情谊也是别后相思的种子。

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读者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离伤”强压心底,不让自己的“离伤”感染对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昌龄唐诗赏析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是出自诗人王昌龄的《送魏二》,是非常著名的唐诗,那么除了唐诗《送魏二》之外,王昌龄还有哪些诗句呢? 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亿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诗作于王昌龄贬龙标尉时。

送别魏二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从“橘柚香”见出)。

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

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

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

“方留恋处,兰舟催发”,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气候已变。

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逼人的“凉”意,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理的感受。

“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

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

按通常作法,后二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

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以“亿”字钩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

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

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

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

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末句的“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使人想起《水经注。

三峡》关于猿声的描写:“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

诗的前半写实景,后半乃虚拟。

它借助想象,扩大意境,深化主题。

通过造境,“道伊旅况愁寂而已,惜别之情自寓”(敖英评,《唐诗绝句类选》),“代为之思,其情更远”(陆时雍《诗镜
总论》)。

在艺术构思上是颇有特色的。

从军行七首(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①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

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

“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

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

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

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

王风。

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

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

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

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

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

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

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

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

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
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

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

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

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

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

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
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

〔注〕①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王昌龄送别古诗
1、《送胡大》
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

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

2、《送窦七》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

3、《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4、《送郭司仓》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5、《送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掉。

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

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

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

6、《送李十五》
怨别秦楚深,江中秋云起。

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

7、《送张四》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8、《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