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读书笔记1000字
有关于小说《局外人》读书笔记精选范文1000字五篇

有关于小说《局外人》读书笔记精选范文1000字五篇《局外人》是法国加缪创作的中篇小说,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于小说《局外人》读书笔记精选范文1000字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有关于小说《局外人》读书笔记精选范文1000字五篇(一)如果说《局外人》讲的是人性的荒诞;那么《鼠疫》讲的就是再平常不过的生活。
因为没有特意了解过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所以读后感只单纯从文章出发。
不管是《局外人》,还是《鼠疫》,2个故事所处的时代里,宗教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在世人眼里,生性冷淡且疏离的默尔索显然是个不合群、不正常的人。
亲人离世,他不像普通人一般悲上心头显于色;甚至在葬礼后的第二天便于玛丽约会、看电影、共度春宵;对于邻里、同事甚至是爱人、朋友都以同种淡漠的态度处之。
而这一切的不合理,也成为他被判处死刑的有力证据。
这就是《局外人》故事的荒诞之一:以罪犯的私事去判决一个案件,而不从案件本身出发。
当然,不管是否是生理因素导致的默尔索错失杀人,他终究是罪人,这是不容置疑的。
故事的荒诞之二:臣服于上帝的的人,觉得世上不会有人违抗上帝。
这也正是故事结尾,神父和默尔索争论的原因所在:神父一心想说服默尔索臣服于上帝,成为上帝忠实的奴仆,为自己所犯下的罪恶赎罪;但默尔索却固执的拒绝。
对这一点,我看到一个博主与我不谋而合,他认为:默尔索有一部分是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维度的,把这一部分拿出来与现实社会的每一个人比较是没有意义的。
而神父对于默尔索这一部分内容,感到惊讶并想消灭这种离经叛道的思想,所以默尔索的悲剧便产生了。
在我看来,神父代表着的是当时社会基本规范下的大部分人群,而默尔索是这个规范下思想独立的一个小部分人群。
为了政/权的统一与有序发展,这一小部分的人注定将被驱逐;除非这一小部分人能够团结、反抗,但显然以弱抵强是一条很艰难的道路。
默尔索到死,也始终坚持着自己思想。
更为悲剧的是默尔索实则上并不是超脱于基本规范下的完全独立思想,他也是有着渴望生的欲望的,但是却在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环境下逐渐消亡。
读书笔记局外人范文

《局外人》这部小说是法国作家加缪所著。
这本书刻画了一个极端情形下的现代人的特点,通过对主人公梅尔苏尔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他的孤独、无助和反叛。
梅尔苏尔是一个异乎寻常的人,他对生命和死亡有着独特的理解,认为生命毫无意义,人类存在于世上之处就像一个陌生人。
在这本小说的开始,梅尔苏尔的母亲去世了,但梅尔苏尔却很冷漠,不曾为之动容。
他与父亲的关系疏离,与同事的关系也不好,但这种孤立并没有对他产生任何影响。
他没有朋友,没有爱人,没有亲人,没有信仰,没有职业,没有爱好,他的世界中没有任何量,没有任何情感,甚至连悲痛和喜悦都没有。
梅尔苏尔就像一颗漂浮在宇宙空间中的孤独星球,没有归属感,没有社交能力,没有意义。
小说的情节发展很快,第一章梅尔苏尔的母亲去世,第二章是他杀死了一只狗,第三章是他杀了一个阿拉伯人。
这本书中的每一章都让人难以置信,阿拉伯人的杀害和梅尔苏尔的行为之间没有任何明显的联系。
梅尔苏尔为什么要杀死这个人?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似乎是出于一种情绪的激动。
这个行为导致了法庭的判决,最终梅尔苏尔被判处死刑。
整个小说中,人物们的对话和行动都是冷静和理性的。
阿拉伯人被杀之后,庭审中梅尔苏尔提出了他的理论:“我没有想过我会杀死别人。
事实上,我甚至没有想过我自己的死亡。
事实上,我根本就不喜欢人类,这是个早期的事实。
人们之所以生活,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去死。
谋杀在我看来就像抽根烟,没有什么特别的。
而现在他坚信,即便是面对死亡那一刻,他也仍旧生命永恒。
”《局外人》通过对梅尔苏尔的描写,反映了一种人文主义的精神,对生命、死亡、自由和人的本质提出了很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梅尔苏尔成为一种独特的反面样板,显示出被社会边缘化的一个人,孤独、无助和反叛的心理状态。
《局外人》这部作品展示了法国文学的一种典型特点——对精神层面的剖析,以及对人的本质和生命的哲学性探讨。
梅尔苏尔在小说中的行为,反正是充满了疑惑和谜团,他的一切不来自社会,他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混乱和沮丧,他的孤独感变得更加强烈,使他更加突出,引发了许多读者的思考。
《局外人》读书笔记

《局外人》读书笔记《局外人》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于1942年发表的一部小说,被誉为存在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局外人》这本小说进行阅读笔记,并从人物塑造、主题表达以及文体运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作者通过主人公梅尔索的塑造展现了一个典型的局外人形象。
梅尔索是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他在情感和行为上都与周围的人有着明显的不同。
他对于生命和死亡的态度冷漠,对于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缺乏认同感。
这种局外人的形象使读者能够深入思考个体在社会中的定位和价值观的建构。
其次,小说中所探讨的主题也引发了许多关于人性和意义的思考。
作者通过梅尔索的故事,揭示了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人生没有固定的意义,个体需要自己为自己的生活赋予意义。
梅尔索的冷漠和违背常规的行为,反映了个体对于社会所强加的价值观的怀疑。
这种对人的绝对自由的强调,使读者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另外,在文体运用上,加缪运用了一种简洁而生动的叙述手法,使得整个故事流畅而紧凑。
作者的语言简洁明了,寥寥数语之间就能够勾勒出人物的形象和情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沉浸于故事的氛围之中。
加缪还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例如阳光、海滩和刀子等,突出了故事的主题和人物的内心冲突。
总结起来,阅读《局外人》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无论是人物的塑造、主题的表达还是文体的运用,都使得这本小说充满了哲学思考和文学的艺术美。
通过梅尔索的故事,读者可以思考人的自由意志和生命的意义,同时也引发对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思考。
《局外人》是一本让人回味无穷的小说,无论是在文学价值还是在思想内容上都值得深入研读。
《局外人》读后感5篇

《局外人》读后感5篇《局外人》读后感1在这个纷扰的世界,谁不是一个局外人?这是我昨天早上一口气读完小说后的第一反应。
很久没有一口气读完一本书了,有书的原因,也有自己的原因,很多时候,本来端起架子,准备好好读书,殊不知,捧起书来,没过半个小时,就开始眼睛困了,后来就是脑袋也木了,索性就睡会儿再说。
唯有这本才五六万字的小说,让我的阅读体验,有了少年时一目十行的快感。
《局外人》是写司法问题小说的。
开篇就是“我”要向老板请假,去给母亲奔丧。
母亲在养老院里死了,“我”没有表现出一个人子的巨大悲痛,平静的有点反常,只是对老板不太情愿准假有点微词。
觉得只有自己奔丧回来仿佛才坐定了丧礼的事,老板才会表现出对下属的慰问和哀悼。
奔丧过程,以为作者把“我”放在了局外人的位置,只想说“我”情感冷漠,活得行尸走肉一般。
包括和门房的闲聊抽烟,和女朋友玛丽于丧礼次日,就在一起欢爱……直到被朋友约到海边去玩,稀里糊涂地开枪杀了人。
就有了下篇最重要的事情发生。
“我”进了监狱,要接受审判。
而只有这个时候,“我”才真正成了“局外人”。
作为一个职业法律人,当然也很关心在法国,对于这样一个连开五枪杀死一人的案子如何办理。
检察官对案发当时的情况并不十分在意,却从“我”给母亲奔丧开始,做了大量的外围调查工作,就想向陪审团证明“我”从一开始就是个十恶不赦的杀人恶魔……他成功地在冗长的庭审过程中,获得了陪审团和法官的支持,“我”被以法兰西的名义判处斩首示众。
在整个司法活动中,包括“我”的辩护律师在内,都是这架庞大司法机器的螺丝钉,他们在按部就班一成不变中完成了作业,就算“我”被宣判死刑,律师也只是不无遗憾地握住“我”的手,他本来也没想改变委托人的命运,只是在完成任务。
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我”本来才是案件的当事人,却完完全全的成了“局外人”,仿佛一切都与“我”没有关系,“我”只是他们完成办案任务的一个载体。
没有人关心“我”的喜怒哀乐,没有人听“我”认认真真地叙述一下案件过程。
局外人第一部分读书笔记

局外人第一部分读书笔记局外人第一部分读书笔记6篇《局外人》是法国作家、哲学家加缪的代表作。
欣赏完这本书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局外人第一部分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局外人第一部分读书笔记(篇1)这本书是法国作家、哲学家加缪的代表作,全书很短,写的也很直白,但是却是引发后世思考的传世之作。
知道加缪是来自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西西弗神话》。
这篇文章是真的极富哲理又极其难懂。
我现在毕业了都不敢说我读懂了这篇文章。
《局外人》也是这样的风格。
男主人公仿佛是个局外人,对于母亲的去世、对于女友的结婚提议甚至是对于杀人都莫得感情,这个颠覆大家三观的主人公就像个冷冰冰的机器人。
还是我看完之后翻到最前面读了读译者的分析才略懂一二。
作者是想通过这本书来呼吁更加完善的法律制度与更加开明的司法程序系统。
更让我例外的是在前言中我得知加缪几乎是以肯定的态度来描写这个人物的.,他十分称赞穆尔索的理性。
这一点我是赞同的,但是我觉得这个人活的有点太过理性。
生而为人与机器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人是感性的。
如果现实生活当中,每一个从身边路过的人,都是像默尔索这样冷冰冰的人的话。
文学作品的出现将不再具有任何意义,因为无法令人感动,影视作品也是如此。
生活少了恨,但是也少了爱。
此外,提到加缪,我真的非常想提西西弗斯这个人物。
高中课本中提到西西弗斯是幸福的,我一直非常非常的困惑。
那样一个每天进行着机械作业,不停滚着石头的人,怎么可能是幸福的呢?直到最近看了蔡康永老师写的书,他用西西弗斯举例,我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他说:“深深感到这位西西弗斯的处境就是我们大家生而为人的处境,日复一日,被逼着做同样的事。
”很少有学生能够每门功课都掌握的非常好,对每门功课都非常有兴趣,所以在应试教育阶段,经常是要逼迫着自己去学一些不喜欢的东西,并且日复一日,每天的日子也大同小异。
工作中一名小小的程序员,每天会坐在电脑前敲着那些程序代码,对他来说这就是生活。
名著《局外人》读书笔记六篇

名著《局外人》读书笔记六篇名著《局外人》读书笔记1因为个人的经历,读来最能感同身受的就是开头讲主人公参与母亲葬礼的那一段。
他的每个想法都似乎是合情合理的(想着如何跟老板请假,看着美景想出去散个步),但这种“合情合理”却又透露出一种荒诞感。
因为世界的规则要求他这时候应完全被感性所主宰,而不能拥有正常理性的思维。
加缪的局外人其实是一种能力的缺失。
做一个局外人其实是一件极为危险的事情,因为异己往往是社会生活中最大的罪过。
“自由”两个字听起来美好,但它同时意味着“孤独”,意味着放弃社会对人的帮助,只靠自己承担起生命的重量。
从个人经历而言,我在做局外人的时候,往往得到的也不是什么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优越感,而是一种恐惧,一种对于自身缺乏融入局中的能力的痛苦和害怕。
当自身无法融入群体的狂欢,这种刻骨的惊恐与孤独无异于一种折磨。
结尾让我觉得极为触动,因为最后作者写了主人公其实很痛苦。
这“痛苦”两个字,透露出了曾经主人公对世界有过的巨大的热爱和希望呀。
主人公如同一个赌气的孩子,试图说服自己接受世界丑陋又冷漠的本质,“局外人”的态度甚至带着点冷战的意思。
可到生命尽头,当世界真正向他证明它确实不值一爱的时候,他还是刻骨疼痛了。
如同曾经所爱非人,真情错付。
名著《局外人》读书笔记2加缪,27岁写成了《局外人》,44岁获得诺奖,47岁因车祸passed away。
他和39岁第五次自杀成功的太宰治一样,两人的《局外人》和《人间失格》给那些对社会有抽离感陌生感的人,不完全按照既成的游戏规则行事的人,徘徊在社会边缘、游荡于生命边缘的人,动物本能强过社会属性的人带来了温暖。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社会形成了很多的游戏规则,这些规则就整体而言,至少就其设立之初而言,是非常有益且有效率的。
但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有益的东西可能变得有害,有效率的可能变得兼容性不够,应该给高度制度化、规则化的东西一定的缓冲垫,当然不是对另类的无限妥协。
莫索尔身上有很多闪光的地方,本我、自由、坦诚、实事求是(今天看新闻,曹德旺呼吁企业在疫情面前,应实事求是,按自身需求复工。
《局外人》读后感1000字_2

《局外人》读后感1000字导读:读书笔记《局外人》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局外人》读后感1000字:《局外人》是法国小说家阿尔贝·加缪的成名作,这本书篇幅简短、描述平淡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更增我一睹为快的好奇之心。
可能因文化差异和时代背景不同,一开始我是不喜欢主人公默尔索这个人的,也不是很理解他的行为举止和思想情感,但读完全书却感觉某时某刻自己的内心就住着一个默尔索。
一、不符世俗,荒诞奇怪该书从主人公默尔索的母亲去世、海滩上杀死阿拉伯人到最后关进牢房进入司法程序,都是一步步按照时间顺序在描写,默尔索在母亲葬礼上表现的冷漠,及对玛丽的感情态度,还有莫名参与到雷蒙的事情当中,很多行为和言语都不符合一般意义上的世俗标准,后面杀人的过程更是荒诞奇怪。
本不荒谬的事物在一起组成了那样一个荒谬的世界,默尔索的过失杀人以及不信基督教让他在“预谋杀人”、“丝毫没有人性”、“最藐视最基本的的社会原则”、“其空洞的心即将成为毁灭我们社会的深渊”、“罪不可赦”、“以法兰西人民的名义”等字眼下被判处了死刑。
加缪可能正想通过这种荒诞来阐明他心中的自由是否定上帝后的自由,其结果是由人自己承担行动的责任,从而以挑战的姿态接受这个荒诞的世界,以现世对抗来世。
二、遵照本心,并非无辜“大部分人总是表里不一,他们做的往往并非他们内心真正渴望的。
他们都有一种群居意识,惧怕被疏离与排斥,惧怕孤单无依靠。
”但默尔索却有意无意地要跳出这个世界的既定模式,保持和芸芸大众的距离,完全遵照内心本性,做一个冷眼旁观、我行我素的局外人。
回顾全文虽然不是完全看懂,但这个部分确实我最欣赏的,在检察官的强硬和神父的歇斯底里下默尔索能坚持自我,完全不理会这种信仰和价值观的强加,不信基督教就是不信,爱咋咋地态度,我却莫名对他产生了一份好感,既然改变不了这个世界,那还不能保留一份自我吗?不过话说回来,默尔索并非传统意义上被冤屈的形象,传统上那些人是完全无辜的,但默尔索不是,他确实杀了人,确实有罪,只是倒霉在被司法机关妖魔化了,面对法律连自我申辩的权利都没有,这个一直是局外人的人在自己的审判中被架空、被取代,自我又成了自我的一个局外人。
《局外人》读后感(精选10篇)

《局外人》读后感(精选10篇)《局外人》读后感1这是一个孤独的灵魂在人世间飘荡直至陷入深渊的故事:在世俗的角度来看,默尔索是一个麻木冷血无情的人。
面对母亲的过世,他没有留下一滴眼泪,甚至第二天就去游泳会女友。
面对女友关于是否爱她的问询,他说这种问题毫无意义,或许不爱。
面对滥情的邻居惩罚情妇的要求,他说没有理由拒绝。
面对死亡审判,他像是一个旁观者,从容冷静,甚至是无所谓。
临刑前,他想的甚至不是害怕,而是应该有人来谩骂他才好,以免死的太过安静……正是这样一个不入世俗的灵魂,偏偏生活在世俗之中。
所以周遭的人理所当然的认为,这样一个连母亲的死都无动于衷的人,这样一个与滥情之人为友的人,这样一个对情感漠然置之的人,预谋杀人岂不是都在情理之中?于是本应该是自卫杀人的审判,竟不知不觉的变成了人性的审判,默尔索终究是沦为了约定俗成的世俗规则的牺牲品。
抛开道德和先入为主的世俗观点,默尔索有错么,或者说罪该致死么?没有规定说亲人逝世必须表现出沉痛,也没有规定说遇到危险不能反击,更没有规定说默尔索必须生着一副圆滑的嘴脸。
默尔索的死看起荒诞实则必然。
杀死他的不是刑刀,是他自己,更是这个世界。
或许,这也正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世界吧:世界是荒谬的,人的存在缺乏理性,人生孤独,没有意义。
虽然有些悲观,但道理和意义却是深刻的。
《局外人》读后感2荒谬和疏离,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贯穿始终。
虽然一开始我也很不理解,为什么母亲去世可以做到这么淡定甚至不耐烦。
都说,其实这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确实是这样。
也许我有一个感情深厚的麻麻,而默索尔没有,也许我是一个重视母女情感的女儿,默索尔不是。
在看庭审的时候,我有一种越来越荒谬无稽的观感。
杀人的行为判决,不是应该基于杀人动力杀人方式社会危害性等等考量么,为什么跟他对母亲去世的表现拼命挂钩?他不痛哭流涕仰天长啸就不对么?就像现在,有明星去世,很多明星如果没有在络上第一时间表达悲痛,就会被指责。
所以现在才越来越流行“人生在世,全靠演技”这句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局外人读书笔记1000字
这个世界是荒诞的。
这是第三遍读完加缪的《局外人》之后第一时间的感觉。
故事的脉络很简单,前半部分是主人公的妈妈死了,然后交了一个女朋友,又在一次意外中杀了一个人。
后半部分是主人公被关进监狱以及对他的审判。
而荒诞感则在审判中被淋漓尽致的展示了出来。
主人公杀了人,受到审判本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但是在庭审的辩论中检察官先是论证了主人公在母亲下葬当天很平静没有哭,并惊讶于主人公不知道母亲的年纪,又说明了主人公在母亲葬礼后第二天与女朋友游泳、看电影、发生关系。
最终检察官喊出了控诉,“是的,我控告这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
“而辩护律师的辩护,则是主人公是一个正经人,富有同情心,尽力供养母亲才送她到养老院。
而荒诞之处正在于此,对于一桩杀人案的审理,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主人公杀人之外的事情上,把母亲送进养老院也好、与女朋友相处也罢,检察官力图从道德层面上给主人公定罪,辩护律师的辩护也是基于道德而非法律和证据。
全部的人,都在审判主人公的灵魂,而非主人公杀人这件事情本身。
这个灵魂是孤独的。
这是对这本书思考和回味时最大的体会。
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构成了故事的暗线。
主人公最初的心理,给人
的感觉是只是平静。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
母亲的死亡没有使主人公同大多数人一样,嚎啕大哭或是伤心欲绝。
女朋友问他是否愿意结婚的时候,他的回答是结不结婚都行,爱与不爱没有意义。
此时主人公心理上给人的感觉已经从平静变为了对生活的无所谓。
在杀人后被关进监狱的日子里,主人公,没有大多数人的恐惧,所给人的感觉也只是一种习惯,近乎于麻木。
在审判中坐在被告席上,主人公在心理上油然脱离于审判之外,就好像审判与自己无关。
最终,所有的累积,使主人公在与神甫的对话时发出了灵魂的呐喊,第一次向这个冷漠的世界敞开了心扉,主人公的灵魂不再沉默、不再平静、不再无所谓、不再麻木、不再脱离生活。
没有什么是重要的,他人的死、母亲的爱、他人的生活,甚至于因为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而被处决,都不重要。
因为,自己能够对自己的一切都有把握,对自己的生命,对自己即将到来的死亡。
主人公因与大多数人的思想不同、观念不同而孤独,导致了另类的他与这个世界的疏离,亦导致了他度过了一段荒诞的人生并将走向死亡,但即便如此,他仍然感觉到了幸福,过去曾经是幸福的,临死之际仍然是幸福的。
孤独的灵魂是强大的,能够无惧于这个荒诞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