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渊明和柳宗元的咏雪诗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古诗集锦之咏雪篇

古诗集锦之咏雪篇子夜四时歌南北朝 南朝民歌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
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学刘公干体南北朝 鲍照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
集君瑶台上,飞舞两楹前。
兹晨自为美,当避艳阳天。
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
终南望馀雪唐 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 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 东门送 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塞下曲唐 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北风行唐 李白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柄钗。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别董大唐 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 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春雪唐 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江雪唐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雪唐 罗隐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夜雪唐 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村雪夜坐唐 白居易南窗背灯坐,风霰暗纷纷。
寂寞深村夜,残雁雪中闻。
问刘十九唐 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对雪唐 高骈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文言文咏雪文言文翻译

夫雪者,天地之瑞,阴阳之和,日月之精。
其来也,如天垂慈,如地施仁。
白茫茫一片,天地为之清辉。
其去也,如风卷残云,如雨洗尘埃。
千山皑皑,万水澄澈。
余独喜雪,每遇其时,辄兴怀古之思。
昔人咏雪之作,如谢安石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柳宗元之《江雪》,皆传诵千古,脍炙人口。
余虽不才,亦欲效颦,以抒胸臆。
今日大雪,余独步山巅,望千里之白,心旷神怡。
忽想谢安石之才情,其诗云:“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
”此句以盐比雪,妙手偶得,形象生动。
余亦欲以盐喻雪,然恐不能及安石之妙。
复想柳宗元之高洁,其诗云:“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此句以寒江雪钓之景,寄寓高洁之志。
余亦欲效仿,然才疏学浅,恐难望其项背。
余又想,古人咏雪,多以清高、高洁为题。
余今欲另辟蹊径,以雪之变化无常,寓意人生百态。
人生如雪,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或有得意之时,如雪花飘落,洋洋洒洒;或有失意之时,如雪花飘散,凄凄惨惨。
夫雪,生于寒,成于冷。
寒者,生命之源;冷者,清静之地。
人生亦然,生于寒,成于冷。
寒者,磨砺之石;冷者,修行之地。
故余谓,人生如雪,亦如寒,亦如冷。
余再想,古人咏雪,多以壮志凌云为志。
余今欲以雪之温柔,寓意人生之平和。
雪,虽冷,却给人以温暖。
人生亦然,虽历经风雨,却总有阳光照耀。
故余谓,人生如雪,亦如阳光,亦如温暖。
余立于山巅,望千里之白,心中涌起无数感慨。
古人咏雪,余虽不才,亦欲效颦。
然咏雪之作,非一日之功,须积累学识,涵养性情。
余今虽未能至,然心向往之,必当努力,以期他日有所成就。
于是,余赋诗一首,以寄情怀:天地一色白,千里共清辉。
人生如雪化,冷艳又温柔。
寒来又暑往,岁月似飞梭。
愿以雪为志,陶冶性情多。
译文:雪,是天地间的祥瑞,阴阳和合的精华,日月的光辉。
它降临的时候,如同天空降下慈爱,如同大地施予仁慈。
一片白茫茫,使天地都显得更加清辉。
它离去的时候,如同风卷残云,如同雨洗尘埃。
千山皑皑,万水清澈。
我特别喜爱雪,每当遇到下雪的时候,就会兴起怀古的思绪。
古代咏雪诗论文诗词表达技巧论文:浅谈古代咏雪诗诗词表达技巧

古代咏雪诗论文诗词表达技巧论文:浅谈古代咏雪诗诗词表达技巧宋代词人张孝祥《减字木兰花》有句云:“人间奇绝,只有梅花枝上雪。
”其实,那纷纷扬扬飘洒我国古代诗词中的雪,才称得上“人间奇绝”呢!读过唐诗的人,又有谁能忘记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北风卷进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诗人采用极其新奇而大胆的比喻,形象鲜明地写出了飞雪一来势突然和它的瑰丽,有着恢宏的气势,雅致的韵味,显示诗人乐观开朗的胸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代诗人们咏雪,往往是托物言志,借雪抒情。
黄鲁直的《踏莎行》这样描写雪景“堆积琼花、铺陈柳絮、晓来已没行人路”,又“飘飘当逐回风舞”,如此雪景作者“对景抒怀,迎风索句”,展现自由浪漫的情怀;苏东坡《江城子》中写夜雪:“黄昏独自雨纤纤、晓开帘、玉平檐”,并由此生发“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雪似古人人拟雪,虽可爱,有人嫌”,表达的是诗人愤世嫉俗的心境;柳子厚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衰笠翁,独钓寒江雪”。
全诗寥寥20个字,意境开阔,妙在自然,突出了诗人抑郁心情和傲睨一切的性格。
此上诸例可见诗人所托之物都是雪,但所抒之怀就巧妙不同了。
伟人说得好,喷泉里流出的是血,曾在《自问》诗中自豪地宣称“酒肠宽似海,诗胆大于天”并深切关心着民生疾苦的唐代诗人刘叉,在《雪车》一诗里是这样的:“腊令凝绨三十日,缤纷密雪一复一。
孰云润泽在枯核,……饿民冻欲死。
”腊神命令铺上厚毡天地缟戴孝三十日,因此缤纷大雪下了一天又一天;谁说“瑞雪兆丰年”,雪水能滋润庄稼的枯根呢?市民都被冻死了!面对“小小细细如尘间,轻轻缓缓成扑簌”的雪,诗人不禁怨天忧人:“不恤吾氓?如何连夜瑶花乱?”后文又写道“官家不知民馁寒,尽驱牛车,盈道载屑玉。
载载欲何之?秘藏深宫,以御炎酷。
”面对官车载雪之事,诗人又有什么感触呢?写到这里,诗人再也按捺不住了,发出了连珠带炮般的一串责问:“徒能自卫九重间,岂信车辙血,点点尽是农夫哭!”“刀兵殘丧后,满野谁为载白骨?远戍欠乏粮,太仓谁为运红粟?……”,这一切都是由雪景,雪事生发而来。
咏雪诗大全100首

咏雪诗大全100首1. 何时杖尔看南雪,我与梅花两白头。
--查辛香《清稗类钞·咏罗浮藤杖所作》2.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3.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
--范云《别诗》4.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5.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6. 浮生只合尊前老。
雪满长安道。
--舒亶《虞美人·寄公度》7.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8.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崔涂《除夜/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除夜有怀》9.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迈陂塘》10.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卢梅坡《雪梅·其二》11.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12.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二首》13.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14.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15.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16.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张谓《早梅》17.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18.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黄景仁《别老母》19.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0.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其一》21.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佚名《采薇》22.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23.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卢梅坡《雪梅·其一》24.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25.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陈毅《青松》26.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古诗《咏雪》柳宗元-柳宗元的古诗鉴赏

古诗《咏雪》柳宗元|柳宗元的古诗鉴赏1、《笼鹰词》唐·柳宗元凄风淅沥飞严霜,苍鹰上击翻曙光。
云披雾裂虹蜺断,霹雳掣电捎平冈。
砉然劲翮翦荆棘,下攫狐兔腾苍茫。
爪毛吻血百鸟逝,独立四顾时激昂。
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
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
2、《茅檐下始栽竹》唐·柳宗元瘴茅葺为宇,溽暑常侵肌。
适有重膇疾,蒸郁宁所宜。
东邻幸导我,树竹邀凉飔。
欣然惬吾志,荷锸西岩垂。
楚壤多怪石,垦凿力已疲。
江风忽云暮,舆曳还相追。
萧瑟过极浦,旖旎附幽墀。
贞根期永固,贻尔寒泉滋。
3、《梅雨》唐·柳宗元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
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
4、《汨罗遇风》唐·柳宗元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
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
5、《南涧中题》唐·柳宗元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
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6、《南省转牒欲具江国图令尽通风俗故事》唐·柳宗元圣代提封尽海壖,狼荒犹得纪山川。
华夷图上应初录,风土记中殊未传。
椎髻老人难借问,黄茆深峒敢留连。
南宫有意求遗俗,试检周书王会篇。
7、《南中荣橘柚》唐·柳宗元橘柚怀贞质,受命此炎方。
密林耀朱绿,晚岁有馀芳。
殊风限清汉,飞雪滞故乡。
攀条何所叹,北望熊与湘。
8、《跂乌词》唐·柳宗元城上日出群乌飞,鸦鸦争赴朝阳枝。
刷毛伸翼和且乐,尔独落魄今何为。
无乃慕高近白日,三足妒尔令尔疾。
无乃饥啼走道旁,贪鲜攫肉人所伤。
翘肖独足下丛薄,口衔低枝始能跃。
还顾泥涂备蝼蚁,仰看栋梁防燕雀。
9、《清水驿丛竹天水赵云余手种一十二茎》唐·柳宗元檐下疏篁十二茎,襄阳从事寄幽情。
只应更使伶伦见,写尽雌雄双凤鸣。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八课咏雪意思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八课咏雪意思一、目录形式输出1.背景介绍2.诗歌主题3.重点词句解析4.诗人情感分析5.艺术手法赏析6.总结评价7.内容概述二、背景介绍《咏雪》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写于公元406年。
诗人当时正在江西彭泽当县令,正处于政治腐败、军阀混战、社会动荡的黑暗时代。
他消极避世,选择归隐,过着脱离世俗的田园生活。
这一时期,他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表达了诗人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及不愿媚世求荣、与世同流合污的品德。
《咏雪》就是这一时期创作的组诗《四时》中的一章,描述了冬天雪花纷飞的景象。
三、诗歌主题《咏雪》是一首描写冬季雪景的诗。
诗人通过对雪花飘舞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奇妙景观的赞叹和喜爱之情,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逃避之感。
四、重点词句解析1.“纷纷扬扬舞,片片似鹅毛。
”这两句诗形象地描绘了雪花纷纷扬扬、漫天飞舞的景象,表现了雪花轻盈、飘逸的特点。
同时,用“鹅毛”来比喻雪花,形象生动,表现了雪花的轻盈和洁白。
2.“飘零如泪珠,晶莹似玉镯。
”这两句诗用“泪珠”和“玉镯”来比喻飘落的雪花,形象地描绘了雪花细腻、温润的特点。
同时,也表现了雪花易融、易碎的特点,暗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
3.“铺天盖地白,染尽万物彩。
”这两句诗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雪花铺天盖地、染尽万物的景象,表现了雪花的强大和广泛影响。
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反感。
五、诗人情感分析《咏雪》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雪花飘舞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奇妙景观的赞叹和喜爱之情。
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逃避之感。
诗中通过对雪花的描写,寄托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和对人生境遇的感伤。
六、艺术手法赏析1.形象生动的描写:诗人运用了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雪花飘舞、飘落的景象,使得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雪花的美丽和奇妙。
2.比喻和象征的运用:诗人运用了恰当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诗歌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唐代咏雪诗的审美意蕴

唐代咏雪诗的审美意蕴唐诗是中华民族最值得珍爱最应当世代承传的一宗珍贵的精神财富。
本文仅采撷唐诗世界中的一片雪花--咏雪诗,赏析它们所蕴含的审美意蕴。
标签:咏雪诗;审美意蕴;形象;意境唐代许多诗,它们那形象逼真的自然景观、真挚深厚的情感、韵味深远的意境,引发了人们多维向的联想,让人获得多层面的审美观照,给人们带来了情感的愉悦、审美的享受。
笔者以为,这独特的意境、这动人的情感就是唐诗所具有的审美意蕴。
雪,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千百年来,她在诗词曲赋中留下了自己独具魅力的身影,成为永恒。
她和唐诗结合,更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
下文试从三个角度作出阐释。
一、空灵优美的形象描绘大自然是人类生存与繁衍的本源,更是诗歌取之不竭的素材源泉。
陶渊明、谢灵运、王维等人都是啜取大自然风雪雨露的精华而走向成功的典范。
雪是大自然的精灵,文人墨客笔下的雪轻灵莹秀,正是诗人超凡脱俗内心世界的委婉折射。
韩愈《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诗人写雪却从”春”字落笔,写春又不正面歌颂春天,而是抱怨它来得太迟。
一番铺垫之后,诗人着重发掘雪的高尚情操:为了慰藉人们思春的心情,白雪就自己变作飞花,装点出一派美好春色。
此诗工巧奇警,别开生面。
该诗中最惹人眼的即是那个”穿”字,作者巧用拟人手法,让无神无觉的白雪顿时具有了人性,具有思想,轻灵之态宛然可掬。
“雪飞当梦蝶,风度几惊人。
半夜一窗晓,平明千树春。
花园应无路,白屋或为邻。
散入仙厨里,还如云母尘。
”(王烈《雪》)此诗以蝶在梦幻中飞舞写其动态,以”千树春”状其美,以”云母尘”绘其形,设喻奇特,想象丰富。
且都是择取轻巧之物,多角度塑其轻灵之态,匠心独具,咀之有味。
洁白的雪花把诗人的心都牵去了。
二、宏大壮阔的意境展示宗白华说:”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更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 ①。
咏雪文言文翻译注释电子

《咏雪》
晋·陶渊明
白雪纷纷何所似?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悠悠扬扬空中飞。
注释:
1. 晋·陶渊明:晋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以田园诗闻名于世。
2. 白雪纷纷何所似?:这句诗以疑问句开头,表达了对下雪景象的赞叹和疑问。
白雪纷纷,形容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下。
3. 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可拟,可以相比。
这句诗将雪花与空中撒盐相比较,形象地描绘了雪花飘落时的景象。
4. 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
柳絮,柳树的种子,春天随风飘散。
这句诗以柳絮随风飘舞来比喻雪花的轻盈飘逸。
5. 悠悠扬扬空中飞:悠悠,形容雪花飘动的样子;扬扬,形容雪花飞舞的轻盈。
这句诗描绘了雪花在空中轻盈飞舞的美丽画面。
译文:
《咏雪》
晋朝的陶渊明所作
那纷纷扬扬的雪花,究竟像什么呢?
可以比作空中撒落的盐粒,差不多可以相比。
却不如那随风飘舞的柳絮,
悠悠地、扬扬地在空中飞舞。
这首诗通过对雪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雪花纷纷扬扬,如同撒盐于空,轻盈飘逸,宛如柳絮随风。
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雪花的美丽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句最佳。若柳子厚‘千山鸟 飞 绝 ’, 已 不 免 俗 。” ( 《 带 经 堂 诗话》卷十二) 王士祯之所以激 赏他人咏雪诗, 而独以“俗”字 评价柳诗, 就是因为他人咏雪寓 乎忘形, 柳诗则滞于孤愤。“此 诗 读 之 便 有 寒 意 。” ( 刘 永 济 《 唐 人 绝 句 精 华 》) 而 他 人 咏 雪 诗 寒意则浑然不觉。
过滤, 出语天真, 一片神行。上 面所引他的咏雪诗句也不例外。 “ 倾 耳 无 希 声 , 在 目 皓 已 结 ”, 作 者善于抓住所描摹对象的突出特 征, 即雪的轻虚与洁白, 用淡淡 的笔墨, 就把雪的神态凸显了出 来: 听之无所闻, 视之已白成一 片。罗大经《鹤林玉露》: “只十 字, 而雪之轻虚、洁白尽在是矣, 后 来 者 莫 能 加 也 。” 沈 德 潜 《 古 诗 源 》: “ 渊 明 咏 雪 , 未 尝 不 刻 画 , 却不似后人粘滞……为千古咏雪 之 式 。” 足 见 该 句 诗 历 来 倍 受 推 崇。这两句主要刻画雪的静态。 当然, “凄凄岁暮风, 翳翳经日 雪 ”, 也 刻 画 了 回 风 舞 雪 的 动 态 , 但是, 整体上给人以静的感觉。 这和陶渊明淡泊宁静、超然物外 的心态是十分吻合的。如果更深 层理解这一点, 还要结合整首诗 来观照。从这首诗的题目可知, 该诗带有日记的特点, 所写的是 实景, 没有夸张和虚构。雨雪霏 霏, 寒风凄凄, 劲气袭袂, 箪瓢 屡空, 作者的处境可谓穷矣。然 而, 在如此情况下, 作者对生活 维艰的现实却不关注, 甚至是达 到了“忘我”的程度。因此, 该 诗主题不是忧生之嗟, 而是仰慕 遗烈之崇高品德, 谨守君子固穷 之益坚节操, 尤其不以栖迟衡门
2007.01文 学 教 育
研究者
李振中
论陶渊明和柳宗元的咏雪诗
苏轼在《东坡题跋》中说: “ 柳 子 厚 晚 年 诗 极 似 陶 渊 明 。” “所贵乎淡者, 谓其外枯而中膏,
似淡而实美, 渊明、子厚之流是 也 。” 陶 、 柳 同 流 、 柳 诗 自 陶 诗 中来, 就这样经东坡“发明其 妙”后, 渐被后人接受。不过, 学者们早已指出二人诗风也有很 大的差异。本文不拟从宏观上论 述两人诗歌风格的异同, 只准备 对比欣赏他们极其有名的咏雪诗 或诗句, 来观照诗歌中所呈现的 不同风貌, 以期收到以小见大、 见微知著的效果。
柳宗元的《江雪》大约作于 被贬官永州时期。由于参与了以 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运动, 柳 宗元长期被贬在永州和柳州。沉 重的政治压抑和思想苦闷, 使得 他内心郁结而享年不永。虽然时 时也借山水之游来排遣心中块 垒, 但他不具备恰当解决自身困 境的能力, 始终走不出政治生涯 中的悲剧阴霾。因而他的许多诗 都营造出一种砭人肌骨的清冷意 境, 染上了一层浓郁的幽清悲凉 色彩, 呈现出凄清冷峭的风格特 征。“柳子厚……深于哀怨, 谓 《骚》之余派可? ( 陆时雍《诗 镜 总 论 》) “ 柳 州 诗 长 于 哀 怨 , 得 《 骚 》 之 余 意 。” ( 沈 德 潜 《 唐 诗 别 裁 集 》) “ 柳 诗 如 巴 东 三 峡 , 清 猿 夜 啼 。” ( 乔 亿 《 剑 溪 说诗》卷上) 凡此种种, 都说明 柳诗风格闲旷清峭、悲婉微至的 特点。在这类诗中往往寄寓了柳 宗元内心的孤愤, 《江雪》诗更 是如此。与陶诗不同的是, 全诗
024
研究者
文 学 教 育 200701
为耻。作者用雪的意象也是来衬 托寝迹衡门、与世隔绝的平静心 态。尽管这一时期陶渊明尚未归 隐, 但追求隐逸的超然心态在他 的诗作中却屡屡被传达出来, 这 一点无需举其诗例。他后来的 《祭从弟敬远文》把这种心情进一 步诠释了出来: “余尝学仕, 缠 绵人事。流浪无成, 惧负素志。 敛策归来, 尔知我意。常愿携手, 实彼众意。每忆有秋, 我将其刈。 与汝谐行, 舫舟同济。三宿水滨, 乐饮川界。静月澄高, 温风始 逝。”由此可知, 陶渊明内心深处 始终有一种田园情结, 这一情结 只有敬远能够了解。而他的咏雪 诗正可以看出, 他对生活状况的 关注已经呈现出非功利性的冷眼 旁观。在正式归隐之前, “性本 爱丘山”的禀赋尚未与田园生活 达成契合。但心态已经处于超然 的非功利状态。而当深感世俗生 活有违平生之志时, 便毅然决然 与官场彻底决裂, 到田园中寻找 “诗意的栖居”。
凄凄岁暮风, 翳翳经日雪。 倾耳无希声, 在目皓已结( 一作 洁) 。( 节选陶渊明《癸卯岁十 二 月 作 与 从 弟 敬 远 一 首 》, 原 诗 为: 寝迹衡门外, 邈与世相绝。 顾眄莫谁知, 荆扉昼常闭。凄凄 岁暮风, 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 声, 在目皓已结。劲气侵襟袖, 箪瓢谢屡设。萧索空宇中, 了无 一可悦。历览千载书, 时时见遗 烈。高操非所攀, 谬得固穷节。 平津苟不由, 栖迟讵为拙? 寄意 一言外, 兹契谁能别?)
注 释: [ 1 ] 参 见 《 陶 渊 明 年 谱 简 编 》, 袁 行 霈 《 陶 渊 明 笺 注 》, 中 华 书 局 , 2003 年 4 月 版
李振中, 男, 河南商丘师范学院讲 师, 硕士, 主攻唐宋文学。
025
陶、柳咏雪诗句表现出的不 同心态, 反映了二人迥异的人生 观, 而不同的人生观和时代的风 气不无关系。陶渊明的超然心态 与魏晋以后隐逸风气的兴盛关系 很大, 而这种隐逸风气又与战乱 的社会背景和玄学的影响有关。 柳宗元的诗歌则体现了中唐这一 悲慨愤激时代的文人特有的个体 忧患意识。长期的贬谪生活, 使 得他对于生命的执着和对于理想 的追求中, 充满孤独寂寞、凄楚 忧伤的情绪, 在诗歌中往往表现 为自命才高行洁却得不到理解和 重用的孤愤心态。
不对雪的情状作具体描摹, 而着 力描写一个空中全无鸟影、地上 更无人迹的浩邈无边的寥廓背 景, 目的就是为了突出那个孤傲 的寒江垂钓者形象。全诗纯从静 处落笔, 刻画了一个一尘不染、 万籁无声的世界。可是, 读来却 给人以动的感觉, 只因作者用了 “ 绝 ”、 “ 灭 ”、 “ 钓 ” 三 个 带 有 动态性的词, 使得画面仿佛浮 动、活跃起来。这样正和垂钓者 内心的不平静是如此的合拍, 垂 钓者内心的不平静全靠外界的寂 静反衬出来。而这个垂钓者正是 柳宗元的写照。唐汝询《唐诗 解》卷二十三: “人绝, 鸟稀, 而披蓑之翁傲然独钓, 非奇士 耶? 按七古《渔翁》亦极褒美, 岂子厚无聊之极, 讬以自高欤?” 朱子荆《增订唐诗摘抄》卷二: “千、万、孤、独, 两两对说, 亦妙。寒江鱼伏, 钓岂可得? 此 翁意不在鱼也。如可得鱼, 钓岂 独翁哉! ”刘文蔚《唐诗合选详 解》卷三: “置孤舟于千山万径 之间, 而一老翁披蓑戴笠独钓其 间, 虽江寒而鱼伏, 非钓之可 得, 彼老翁独何为而稳坐于孤舟 风雪中乎? 此子厚贬时取以自寓 也 。” 都 指 出 这 个 被 幻 化 、 美 化 的渔翁形象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 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 见, 柳诗所描写的雪景, 却未必 是实景, 尤其是寒江独钓景象则 纯属虚构。雪景是为了刻画这一 形象而设的, 雪海茫茫, 远望则 鸟飞不到, 近观则四无人踪, 极 度夸张地渲染环境之幽静空寂, 以此来寄托柳宗元在政治失意之 后的孤愤情怀。胡应麟说: “二 十字骨力豪上, 句格天成, 然律 以 辋 川 诸 作 , 便 觉 太 闹 。” ( 《 诗 薮·内 编 》 卷 六 ) 正 指 出 柳 宗 元 内心的躁动与孤愤。王士祯: “余论古今雪诗, 唯羊孚一赞及 陶渊明‘倾耳无希声, 在目皓已 洁 ’, 及 祖 咏 ‘ 终 南 阴 岭 秀 ’ 一 篇, 右丞‘洒空深巷静, 积素广 庭 闲 ’, 韦 左 司 ‘ 门 对 寒 流 雪 满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柳 宗 元 《 江 雪 》)
高超的艺术技巧和雅淡深长
的语言风格, 是这两首诗或诗句 被广为传诵而历久不衰的原因。 但是二诗不同之处也非常明显: 陶诗用雪的意象表达超然心态, 柳诗则寓于孤愤。
陶诗写于晋安帝元兴二年, 即四○三年。四○一年, 陶母孟 氏卒, 渊明从桓玄幕还家, 写该 诗 时 正 值 陶 渊 明 居 丧 在 家 。 [1]此 时 虽然距陶渊明彻底辞官归隐尚有 两年, 但是追求隐逸的思想在陶 渊明生涯中几乎是贯穿始终的。 不可否认, 陶渊明深受儒家思想 影响, 也有十分强烈的志在兼济 理想, 因此在诗歌中偶尔流露出 “猛志逸四海, 骞翮思远翥( 《杂 诗》其五) 的豪情以及“日月掷 人去, 有志不获聘”( 《杂诗》其 二) 的迟暮之悲。但这些思想火 化在以向往归隐、崇尚自然作为 人生旨归的主流下稍纵即逝。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 《 归 园 田 居 》) 和 “ 望 云 惭 高 鸟 , 临水愧游鱼”( 《始作镇军参军经 曲 阿 作 》) 分 别 表 现 了 “ 质 性 自 然”的本性和“心为行役”的无 奈。出仕的世俗生活虽能免去冻 馁 之 患 , 但 “ 违 己 交 病 ”, 因 而 , 必须泯去世俗熏染过的“自我” 以 求 回 归 一 个 “ 真 我 ”。 表 现 在 诗 歌创作中, 也是几经沉淀, 层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