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的组成和变化

合集下载

中药方剂与治疗、组成、变化、剂型与用法的原则

中药方剂与治疗、组成、变化、剂型与用法的原则

中药方剂与治疗、组成、变化、剂型与用法的原则拟定用药处方,是给病人治病时理法方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又必须在辩证立法的基础上才能运用恰当自如,所以首先要明确方剂与治疗疾病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方剂这一学科的意义、作用。

治疗原则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治病求本所谓本,就是发生和形成疾病的病因。

如外感病的病因病机,系六淫病邪侵犯人体后所致的经络、脏腑、或卫气营血的不同病理变化,所以外感初起应该以“怯邪”为治疗之本;杂病病因病机,则多系内伤所致的脏腑功能失调的不同病理反映,故杂病就是应该以恢复或重建修复脏腑的正常功能为治病之本。

也就是说,病因病机是临床病证的本质所在,是疾病诊断治疗的依据。

标本缓急标本的含义,由于应用的场合不同而有所差异。

如从先后分标本,则先受邪为本,后见证为标,治法以怯邪为主,邪去则见证亦除;从斜正来分,则正气为本,病邪为标,固有“五虚为本,五实为标”之说,治当分辨邪之有多少,正之盛衰,或怯邪安正,或扶正怯邪,或怯邪与安正同用;有从新病旧病来分,以新病为标,旧本为本,一般现治新病,后治旧病、以免新病发展再影响旧病,使病情更为复杂;但有时新病很轻。

而旧病急剧存在,就应顾其本;如新病旧病同时存在聚急,则须标本兼治;有从内外来分的,以外为标,内为本。

外感病邪气在表为轻,入里为重,故表为外为标,里为内为本;内伤病以内部症状为本,外部症状为标,此时应先治里证,里证退则外证亦除。

由此可见,分清标本的主要精神,是从复杂病情中辨明证候的主次先后,为立法用方找出整个的明确目标,以便订立治疗方案。

标本与缓急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一般来说,本急于表,宜先顾本,正气固则邪气无容身之地,而标证亦除;但有时也有标急于本的证候,就须安“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去处理。

虚实补泻“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这是虚证实证的总慨念。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这是虚证实证的总治疗法则。

这一治疗原则在运用时应密切联系标本缓急。

常用古代中药方剂讲解

常用古代中药方剂讲解

龙胆泻肝汤 详解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四十二分。
五、和解剂
和解剂;具有和解、解郁、舒畅、调和等作用,用以治疗少阳病、肝
脾不和、肠胃不和等证的方剂。
分类:和解少阳剂、调和肝脾剂、调和肠胃剂。
代表方剂:
小柴胡汤 详解
逍遥散 详解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四十二分。
六、消导剂
消导剂;以消导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导滞、消痞化积作用,
【主治】气分热盛
【方解】详见白虎汤方解图
【加减】人参白虎汤 【运用】上感、肺炎、流脑、乙脑、伤寒、斑疹伤寒、
中暑、小儿麻疹等属于气分热盛者。
返回
第三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四十二 分。
龙胆泻肝汤
【出处】《医宗金鉴》
【组成】龙胆草 黄芩 栀子 泽泻 木通 车前子 当归
柴胡 甘草 生地 【用法】水煎服 【功用】泻肝胆经湿热、实火。 【主治】肝胆实火 【方解】详见龙胆泻肝汤方解图
【禁忌】阴黄及湿重于热者不宜用本方。
返回
第三十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四十二分。
八正散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车前子 瞿麦 扁蓄 滑石 木通 甘草梢 栀子
煨大黄 【用法】共为末,每服6~9克加灯芯草煎服。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下注膀胱。
【方解】详见八正散方解图
出血去芥穗、豆豉,加白茅根、侧柏炭、栀子炭。
【运用】流感、麻疹、流脑、乙脑等热病初期风热表证者。
返回
第二十七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四十二 分。
川芎茶调散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川芎 荆芥 薄荷 羌活 细辛 白芷 甘草 防风 【用法】共为细末,每服9克,清茶调服。

方剂

方剂
2
(1)君药
君药又称主药,是方剂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 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在一个方剂中,主药是 不可缺少的药物,一般用量较重。
(2)臣药
臣药又叫辅药,有两种含义:一是辅助君药 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 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
佐药有三个作用,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药、
临床运用:常用本方治疗顽固性偏头痛、头部湿疹、
高血压、急性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鼻炎、急性
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以及泌尿生殖系炎症、
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外阴炎、睾
丸炎、腹股沟淋巴腺炎、急性盆腔炎、带状疱疹等
病,凡属肝经实火湿热者均有良效。
23
常用中成药
1、清开灵胶囊(注射液) 2、龙胆泻肝片 3、金银花露 4、清经化痰丸 5、黄连上清丸 6、八正合剂 7、清胃胶囊
24
四、和 解 剂
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 脾、调和寒热等作用,治疗邪 在少阳、肝脾不和、肠胃不和、 寒热错杂及表里同病等证的方 剂叫和解剂。属于治疗八法中 的“和”法。
25
逍遥散
组成:柴胡(君)、白芍、当归(臣)、 白 术、茯苓( 佐),炙甘草 (使)
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证。两胁作痛,胸闷嗳气, 头疼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 乳房胀痛,舌淡红,脉弦细。
38
二陈汤
组成 — 制半夏 橘红 茯苓 炙甘草 ( 生姜、乌梅)

臣佐使
功用 — 燥湿化痰,理气调中。
主治 —湿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隔胀满,恶心呕 吐, 或肢体倦怠,舌苔白腻,脉滑。
临床运用:本方常用于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耳源性眩晕、胃 及十二指肠溃疡、脑血管意外等属湿痰壅盛者。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 至于“以法统方”和“君臣佐使”理论的关系,前者是遣药组方的原则,是保证方剂针对病机,切合病情需要的基本前提;后者是组方的基本结构和形式,是体现治法、保障疗效的手段。只有正确把握上述两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加之熟练的用药配伍技巧,才能组织好理想的有效方剂。
?
第三节? 方剂的变化形式
?
??? 临证不依病机、治法选用成方,谓之“有方无法”;不据病情加减而墨守成方,又谓“有方无药。”因此在临证运用成方时,我们应根据病人体质状况、年龄长幼、四时气候、地土差异,以及病情变化而灵活加减,做到“师其法而不泥其方,师其方而不泥其药。”徐灵胎说:“欲用古方,必先审病者所患之证相合,然后施用,否则必须加减,无可加减,则另择一方。”(《医学源流论·执方治病论》)说明方剂在运用时不可囿于成方,应当通过灵活变化来适应具体病情的需要。方剂的运用变化主要有以下形式:
??? 应当指出,控制毒副作用的方法,除了上述两个方面外,中医药学中还包含着丰富的方法和内容。如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恰如其分的用量控制,特定的炮制方法,道地药材的选择,具体的煎药、服药方法以及恰当的剂型要求等。
?
第二节? 方剂的基本结构
?
???? 每一首方剂,固然要根据病情,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药物,妥善配伍而成。但在组织不同作用和地位的药物时,还应符合严密的组方基本结构,即“君、臣、佐、使”的组方形式。这样才能做到主次分明,全面兼顾,扬长避短,提高疗效。
??? 5.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是药三分毒”。从中国医学史的相关资料表明,上古时期,人们对药物的毒副作用是十分畏惧的,从古代将中药统称为“毒药”,以及“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到“服药不瞑眩,则厥疾不瘥”的认识,以及臣子为国君试药、儿子为父亲试药的记载,反映了当时运用药物能产生毒副作用的普遍性。但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和药物运用经验的积累,尤其是方剂学的发展,探索和掌握了控制毒副作用的方法,为后世方药的广泛运用和疗效的提高创造了条件。至西汉后期时,对中药的称谓,由“毒药”改称为“本草”,这本身就是中医药学划时代进步的标志。这与方剂学中运用配伍方法的成果是分不开的。

方剂知识学习

方剂知识学习

2021/3/24
28
2021/3/24
29
镇肝熄风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怀牛膝30g 生赭石30g 生龙骨30g 生牡蛎
30g 生龟版15g 生白芍15g 玄参15g 天
冬15g 川楝子6g 生麦芽6g 茵陈6g 甘草3g
【用法】水煎服。
【功用】镇肝熄风。
【主治】阴虚阳亢,肝风内动证。头晕目眩,目胀耳鸣,
2021/3/24
50
2021/3/24
51
保和丸 《丹溪心法》
【组成】山楂18g 神曲6g 半夏9g 茯苓9g 陈皮9g 连翘6g 莱菔子6g。
【用法】为细末,制成丸剂,每服6~9g,日2~3 次。或水煎服。
【功用】消食和胃。 【主治】食积。脘腹痞满或胀痛,嗳腐吞酸,恶食呕
吐,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脉滑。 方解
2021/3/24
9
三、方剂与治法
方剂是理、法、方、药的组成部分,临 证时首先是辨证,然后才能确立治法,治法与 方剂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辨证的基础上,确定 恰当的治疗方法,在治法的指导下选用相应 的药物组成方剂,即“法随证立”,“方从法 出”。
2021/3/24
10
方剂的标准:
能体现辨证论治的精神。 能体现正确的治法。 符合组方原则。 用法、用量、剂型切合病情。 有良好的疗效,无副作用的方剂。
2
方剂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适 当的药物,按照组方原则,恰当配伍而成的 药物组合,是中医临床治疗的主要形式 。
2021/3/24
3
第一节 方剂的基本知识
Elementary Knowledge of TCM Formulas
2021/3/24
4

中药处方的组成、变化及正确用法

中药处方的组成、变化及正确用法

中药处方的组成、变化及正确用法(一)处方的组成意义中药处方是在运用单味药治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由两味以上药物相互配伍组合而成的。

处方不是药物的任意堆砌,它必须在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结构组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技术的发展,药物学知识的积累,治疗经验的总结,人们逐渐懂得了两味药或多味药配合成处方的优势,并研究出了一套优化组合药物的处方方法,这是药物治疗的重大发展与提高。

临床处方多为中医师为患者“量体裁衣”的复方,其处方组成具有以下意义。

1.增强疗效数味药有选择的配伍组方,可以增强或综合药物的作用,提高原有的疗效。

这种药物疗效的增进,可以有两种情况:一种仅是单纯在有效价的量上的积累,另一种则由于协同作用而大大地超过单味药的量与质的总和。

所谓“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即是此意。

余在临床需要凉血止血,治疗便血、痔血和脓血便时,常将地榆炭与槐花同用;在治疗气虚病症时,常将炙黄芪、党参、山药、白术同用,其目的都是为了增强疗效。

2.减低烈性和毒性大多数中药是可以安全服用的,但部分中药有一定的毒性,单味大剂量运用时尤为明显,余在临床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中的风寒痹痛喜用《金匮要略》乌头汤加减,经验方中川乌、草乌、细辛具有麻醉止痛作用,虽经炮制后毒性有所减少,但仍有小毒,而且有性热燥烈、伤阴动火之弊病,余与当归、白芍、白芷、生甘草等药配伍运用后,既不影响蠲痹止痛之功效,又防止了小毒和偏性伤人。

此经验曾在20世纪70年代初总结成论文,发表在《云南中医杂志》上。

3.减少弊病和不良反应部分中药服用后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产生一些弊病,处方时可通过合理的配伍得到纠正,如滋阴补血时,余喜用大剂量的熟地黄,效果颇佳,但熟地黄味甘质腻,单味运用有碍胃助湿之弊,对“虚不受补”者更是如此。

余在处方时,必定要配以砂仁、陈皮之类健脾益胃药物,发现不仅增加了熟地黄的功效,又可避免其弊病和不良反应。

4.适应复杂多变的病情单味药虽亦具有多方面的作用,但难以适应复杂而多变的病情变化。

方剂的基本结构

方剂的基本结构

方剂的基本结构
方剂的基本结构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药物组成、药物配伍和剂型调剂。

1. 药物组成:方剂的药物组成是方剂的基础,它指的是方剂中所使用的各种药物成分。

药物组成一般由主药、辅药、佐药和使药组成。

主药是指方剂中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辅药是起作用配合主药的药物,佐药是起辅助作用的药物,使药是起调和药物性能的药物。

2. 药物配伍:方剂中的药物配伍是指各种药物在方剂中的配合关系。

药物间的配伍必须符合相宜、相容、相即、相杂的原则。

相宜是指药物配伍应该在药物性能相互协调的基础上进行,相容是指药物配伍应该在药物性质相互和谐的基础上进行,相即是指药物配伍应该在药物治疗功能相近或相反的基础上进行,相杂是指药物配伍应符合药理知识和临床实践的要求。

3. 剂型调剂:方剂的剂型调剂是指根据方剂的用药要求和临床实际需要,将药物组成制备成适合临床应用的剂型形式。

剂型调剂需要考虑方剂的药物稳定性、溶解度、吸收性、分布情况等药动学特性,以及临床上的使用便利性、患者接受程度等因素,制定适合的剂型配方和制剂工艺。

常见的剂型包括汤剂、丸剂、散剂、煎膏剂、外用剂等。

方剂的基本结构即是通过对药物组成、药物配伍和剂型调剂的综合考虑,制定出适合临床应用的中药复方制剂。

这些结构的合理组合和调剂是保证方剂药效的重要因素。

方剂组成的原理

方剂组成的原理

方剂组成的原理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用于治疗疾病的组方,它是由多种药物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而成的。

方剂的组成原理涉及到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以下将从方剂的组成原理、药物的选择、配伍禁忌等方面进行阐述。

方剂的组成原理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辨证施治、药物配伍、调理剂量和加减变化。

首先是辨证施治,方剂的组成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之一,不同的病症需要使用不同的方剂进行治疗。

其次是药物配伍,方剂的药物组成要根据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相合、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原则进行选择和配伍。

再次是调理剂量,方剂中每味药物的用量要根据药物的性质、患者的病情以及方剂的整体效应来确定。

最后是加减变化,方剂的组成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变化,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药物的选择是方剂组成的关键,中药药物有着丰富的品种和性能。

在方剂的选择过程中,医师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因以及药物的性味、归经等特点来进行选择。

药物的性味包括寒热温凉、苦甘酸辛等,归经指的是药物所归属的经络系统。

药物的选择要符合辨证施治的原则,不同的病症需要使用不同性味、归经的药物来进行治疗。

药物的配伍是指多种药物在方剂中的组合关系,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增强或减弱药效。

在药物配伍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药物的相互作用、药效的相互补充以及药物的毒副作用等因素。

药物的配伍要根据方剂的疗效目标来确定,不同的疾病需要使用不同的药物配伍来达到最佳疗效。

在方剂的组成过程中,还需要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

有些药物之间的配伍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或削弱疗效,这些都需要医师在方剂组成时进行避免。

配伍禁忌的原则包括忌同味同气、忌同功同用、忌同类同味等。

医师在方剂组成时需要根据这些禁忌原则进行选择和配伍,以确保方剂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剂的组成原理涉及到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包括辨证施治、药物配伍、调理剂量和加减变化等方面。

方剂的药物选择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性味归经进行,药物的配伍要考虑药物的相互作用和药效的相互补充,同时还需要避免药物的配伍禁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药物功效发挥方向的控制因素:
1、配伍环境。 2、用量特点。 3、炮制方法。 4、煎、服方法及剂型选择。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这就要求我们中医临床工作者在长期的方 药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中,不断熟悉并把握药 物功效发挥方向的控制因素、控制方法以及运 用技巧。这对于今后正确地遣药组方,灵活运 用成方,减少临床运用方药的随意性,提高临 床动手能力,保证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一节 药物配伍(自学)
• 配:组织、搭配。 • 伍:队伍、序列。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药物的功用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只 有通过合理的组织,调其偏性,制其毒性, 增强或改变原有功能,消除或缓解其对人体 的不良因素,发挥其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 综合作用,使各具特性的群药组合成一个有 机整体,才能符合辨证论治的要求。这种运 用药物的整合过程,中医药学称之为“配 伍”。
特点:使药通常用量较小。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常用引经药举例: 太阳经:羌活、藁本 太阴经:苍术
阳明经:白芷、葛根 少阴经:细辛
少阳经:柴胡、黄芩 厥阴经:川芎、青皮
载药上行:桔梗
引药下行:牛膝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君、臣、佐、使运用须知:
1、君药不可缺,药味少,用量大。(不是方 中绝对用量,是指其作为君药时要比作为臣、 佐、使药时用量要大。)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明•何伯斋:“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 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药相反而 相助者,佐也。引经及治病之药至病所者, 使也。”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三、“君、臣、佐、使”方剂基本结构的涵义
(一)君药 • 涵义:是针对主病或病证的主要方面起主要治
2、臣佐使药不必具备,且一药可兼多职。 3、药味较多的大方,或由多个基础方剂组成
的“复方”,分析时只需按其组成方药的功 用归类,分清主次即可。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以法统方与君臣佐使的关系: “以法统方”,即治法是指导遣药
组方的原则,是保证方剂针对病机,切合 病情需要的基本前提,“君臣佐使”理论 是组方的基本结构和形式,是为落实治法, 保障疗效的手段。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三)佐药: • 涵义
1、佐助药,指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 或用以治疗次要病证的药物。
2、佐制药,指消除或缓解君、臣药毒性与烈 性的药物。
3、反佐药,根据病情需要(即病重邪甚,可 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 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组织好理想有效方剂的重要环节:
1、针对病机,正确的立法。 2、熟练的配伍用药技巧。 3、主次分明,全面兼顾的基本结构正。
方剂的变化形式
一、为什么方剂运用必须变化?
• 任何成方都是针对某一特定证候而制定的。
• 由于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的 不同,所处环境、季节、气候的差异,使得 临床所见证候千差万别。因此,临床运 用成 方时,应针对具体病情,在组方原则的指导 下,对所选方剂进行必要的加减化裁,使方 药与病证完全吻合,丝丝人扣,才能达到预 期的治疗目的。
疗作用的药物。 • 特点:君药通常具有药力较强,药味较少以及
用量较大的特点。
(二)臣药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涵义:1、是辅助君药加强其治疗作用 的药物 。 2、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 疗作用的药物。
特点:一般而论,其药味较君药为多, 其药力与药量较君药为小,与君药多具有 特定,的增效配伍关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二节 方剂的组成
• 一、方剂组成的意义(目的):通过合理配伍, 扬长避短,调偏制毒,增强或改变其原有的作用, 消除或缓解其对人体的不利影响。
• 方剂组成的基本结构要求可保证方剂主次分明、 全面兼顾、扬长避短、提高疗效。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二、“君、臣、佐、使”的方剂组成基本 结构。
(1)多药相配,增效减毒
即:避免同性毒力“共振”,
利用异性毒力“相制”。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药量的控制 (3)炮制减毒 (4)佐制药的配伍 (5)反佐药的配伍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6)煎药方法的要求 (7)服药时间、方法的要求 (8)道地药材的强调 (9)剂型的限定 (10)辨证论治的总体把握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欲用古方,必先审病者所患之证相合, 然后施用,否则必须加减,无可加减,则 另择一方。”
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执方治病论》
• 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 使。” 《素问•至真要大论》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后世医家对此讨论颇多: 金•张元素:“力大者为君”。 金•李东垣:“主病之为君,……兼见何病,
则使佐使药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 “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佐
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 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方剂学运用配伍手段的最根本目的总体 上不外增效、减毒两个方面,具体来说,有
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作用:
• 一、增强药力,即增强单味药物的药力。 • 二、产生协同作用。 • 三、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功效发挥方向。 • 四、扩大治疗范围。 • 五、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中医传统方药运用中控制毒副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作用的十种方法:
• 特点:佐药一般用药味数稍多,用量较小。
• 在方剂中,至于是佐助、佐制还是反佐, 则应视病情治疗的需要和君、臣药物的性 能而定。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四)使药: 涵义: 1、引经药(引经报使),即能引导方中药物的
药力直达病所的药物。
2、调和药,指能调和方中诸药的性能,协调诸 药的相互作用或起到矫味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