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资本市场成功上市的民营企业历史的瞬间精选版

合集下载

万向走进美国大事记

万向走进美国大事记

万向走进美国大事记●1984年,鲁冠球把万向节卖到了美国,这是中国汽车零部件首次进入“汽车王国”。

此事引起了极大轰动,国内外媒体纷纷报道,而鲁冠球的跨国买卖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1986年,杭州万向节厂被国务院确定为万向节出口基地,拥有自营进出口权。

这以后,鲁冠球开始大批派人出国考察学习培训。

骨干员工几乎全都经历“欧风美雨”的洗礼。

●1992年前后,鲁冠球开始筹划在美国建立营销公司。

前期准备工作用了近两年,1994年,外经贸部正式批准成立万向美国公司。

作为万向集团海外拓展的支点,万向美国公司的发展是跳跃式的。

●1995年销售额350万美元,1997年突破2000万美元,1999年突破4500万美元。

●从1996年起,集团下属万向钱潮公司和万向美国公司,分别作为制造商和经销商,同时进行了QS9000认证达标。

通过不懈努力,万向钱潮公司和万向美国公司分别于1998年初通过UL公司的QS9000认证。

●2001年公司斥资购买了在纳斯达克上市、生产制动器的Universal Automotive Industries Inc.的21%的股份。

通过所有这些投资,万向将1000名新员工招到了麾下。

●2002年,万向集团设在美国的万向美国公司成功收购了美国上市公司UAI,成为中国乡镇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的第一案。

●2003年,万向美国公司成功收购了美国一家“百年老店”、翼形万向节传动轴的发明者和全球最大的一级供应商――洛克福特(Rockford)公司。

万向以33.5%的股权成为洛克福特的第一大股东。

这是万向在海外兼并收购的第26家企业。

●2006年,万向曾经在竞购美国环球控制系统公司(Global Steering Systems)时败于一家位于纽约的私募基金,但2008年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这家基金被迫清盘。

私募基金的清算者找到万向,希望出售设备;管理层也找上门来,希望万向拯救公司。

2009年,万向集团最终成功收购了这家公司。

周华康:帮助中国企业美国上市第一人

周华康:帮助中国企业美国上市第一人

周华康:帮助中国企业美国上市第一人
周华康先生毕业于美国纽约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AT&T公司,美国AVON PRODUCTSTNC.AMERICA EXPRESS INC.SCHERING.PLOUGH INC等公司工作多年后,于1992年创立中国旅美科技协会,并任首任会长,创立美国华纳国际集团公司任董事长,公司主要由在美国著名大学获得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并在美国著名公司工作多年的资深科技专家及商界人士组成。

公司业务包括金融服务、信息服务、技术转让和进出口贸易。

他还曾率领“旅美学人`九五`规划考察团”回国,受到国内有关领导接见,并应邀担任科技顾问,是旅美华人领袖之一。

主要从事在美国资本市场的投
资、融资业务。

曾经率领金融专家为多家美国和中国企业在美国成功上市。

如三乐生物工程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

目前正在为国内数家高新科技企业做投资、融资、重组,及到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帮助企业产品打入欧美市场。

赴美上市案例

赴美上市案例

赴美上市案例近年来,中国的科技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影响力。

为了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和提高企业价值,许多中国科技企业开始考虑赴美上市,以获得更多的资金和更高的估值。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家赴美上市的中国科技企业的案例,探讨这一趋势的原因和影响。

一个典型的赴美上市案例是中国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在2014年选择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阿里巴巴是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拥有庞大的市场份额和强大的技术实力。

其决定赴美上市的主要原因是希望通过此举获得更多的资金和资本市场的认可,同时提高企业的全球影响力。

首先,赴美上市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资金。

美国证券市场规模巨大,拥有丰富的投资资源和广泛的投资者群体。

通过在美国上市,企业可以吸引更多的资本和投资者,以支持其业务发展和扩张。

阿里巴巴的上市融资规模达到了创纪录的25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IPO (首次公开募股)之一。

这笔资金极大地加强了阿里巴巴的财务实力,为其在中国和全球范围内的扩张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其次,赴美上市可以提高企业的估值和市场认可度。

美国资本市场对高科技企业有着广泛的关注和兴趣,投资者更愿意为有潜力的科技公司提供更高的估值。

相比之下,中国的资本市场对科技公司的估值相对较低,往往不能充分体现企业的潜力和价值。

通过在美国上市,企业可以获得更高的估值,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阿里巴巴的赴美上市为公司估值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其市值随后迅速突破了2000亿美元的大关,成为亚洲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

此外,赴美上市还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和全球知名度。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和科技创新中心,其资本市场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一家赴美上市的企业往往能够吸引更多媒体和投资者的关注,加强品牌曝光度和市场认可度。

阿里巴巴的上市引起了全球媒体的广泛报道和关注,使更多的国际投资者了解和认可了阿里巴巴的品牌和业务。

然而,赴美上市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首先,赴美上市需要遵守美国证券监管机构(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严格规定和披露要求。

MBA经典案例分析

MBA经典案例分析

(一)百年企业史20个变革瞬间1、福特的流水线1913年,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首创流水线,在产品标准化、零件规格化、工厂专业化、作业专业化、机器及工具的专门化的基础上,利用高速传送装置,把生产过程组成流水作业线,强制工人快速操作,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把成本降到最低限度。

在手工生产时代,装配一辆车要728个人工小时,福特流水线把它缩短到12.5个小时,最后达到每十秒钟生产一辆车。

在此之前,轿车售价在4700美元左右,1914年降到每辆360美元。

“汽车的价格每下降一美元,就为福特多争取来1000名顾客。

”福特的市场份额从1908年的9.4%上升到1914年的48%。

轿车第一次成为人民大众的交通工具,汽车改变当时美国社会之巨,仍然是今天互联网没有达到的高度。

流水线生产甚至成为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罪恶的代名词。

2、丰田生产模式诞生1950年,一个年轻的日本工程师丰田英二到福特的工厂考察,结论是,美国汽车公司的生产方式不适合日本。

恰在1973年秋天,全球发生能源危机,此时也是丰田公司资金紧张、劳资冲突使其接近破产的时候。

丰田英二和另一位名叫大野耐一的工程师开始推动一些新型的生产管理方法:降低成本、看板生产、零库存,这就是丰田精益生产模式的萌芽。

丰田精益生产模式可概括为:“在第一时间使适当的产品到达适当的地点,同时使浪费最小化和适应变化。

”主要理念是:不使次品流入下一个流程;不断改善,排除不必要的程序,降低产品成本。

主要发明者大野耐一回忆,丰田公司在其中一项管理方法——“看板生产”上至少花了10年以上的时间才得以推行成功。

如果生产中出现问题,生产线立即停止,检查差错——停板是整体生产线的责任而不是叫停的工人的责任。

大野耐一写到:“在此期间,我为了让人明白看板,不断地激励生产现场督导者,有些人则写信向我的上司告状,说大野这家伙开始做一些不管用的工作,希望我能够停止此事的风声屡有所闻”。

大野在回忆这段故事时称自己是“抱着万一有误就得剖腹自杀的心情来干的”。

海尔在美国的成功经营奥秘

海尔在美国的成功经营奥秘

标准,今年又在原能耗值的基础上, 说 白 了 就 是 用 当 地 的 人 做 当 地 的
源部制定的苛刻要求, 只能望 “ 订单 ” 企业, 其总裁迈克尔・杰马原是美国
中国的 ." 倍,产品技术、人员素质、 购,其中有一项就是家电,采购额非
但其主要管理人员都是美 的要求,就是不管产品是什么品牌, 独资企业,
经营策略
!"#"$%&%#’ (")’*)+
海尔在美国的成 功经营奥秘
!韩正忠
今年来, 青岛海尔总部不断接到 从大洋彼岸—— — 美国海尔生产中心 传来的好消息: 世界上最著名的连锁 店—— — 沃尔玛又新进两种小型电冰 箱和两种小型冷柜, 并同美国海尔签 订了购买 %""""" 台冰箱的合同。海 尔在美国最受欢迎的产品—— — 学生 今年市场占有率可望由原来的 !$& 上升到 ’"& 。海尔冷柜市场前景看 好, 已在美国同类型号中占据了三分 之一的市场。 海尔的窗式空调机也具 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该产品已占美国 市 场 的 (& , 今 年 的 销 售 量 可 望 翻 番。 “ 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 艰辛 ” 。海尔在美国的成功并非一蹴 而就, 而是脚踏实地, 锐意创新, 扎扎 实实奋斗的结果。
“ 三位一体” 经营模式: 标志 着海尔本土化战略的成功实施
%))) 年 ’ 月 (" 日,在美国南卡 罗 莱 纳 州 中 部 的 坎 姆 登 市
!" 湖南经济 !""!# $
% &’()*+ , ,海尔投资 -""" 万美元的 海尔生产中心举行了奠基仪式。 一年 多以后, 第一台带有 “ 美国制造” 标签 的海尔冰箱从漂亮的生产线流下来, 海尔从此开始了在美国制造冰箱的 历史。 海尔成为中国第一家在美国制 造和销售产品的公司。 连同先前在洛 杉矶设立的设计中心和在纽约设立 的贸易公司,美国海尔形成了 “ 三位 % 即设计、 一体化” 生产、 营销 , 的本土 化经营模式。 韩国的 一位家电 老板在 参观了 海尔美国工厂后,感慨地对张瑞敏 说: “ 我们韩国的家电企业都很佩服 你, 我们也想去美国但从来没人敢在 美国建厂, 成本太高, 风险太大。 ” 的确, 在美国设厂劳动力成本是 企业管理、 关税等各方面的压力张瑞 敏不是不知道。 但他还是坚定不移地 走着 “ 三位一体化 ” 的道路。 “ 我们在 美国设厂本身就是自找苦吃, 只有这 你不去大海行驶, 你就永远不知道风 浪的险恶。 ” 当然, 自讨苦吃 不等于 盲目冒 进。张瑞敏说, 海尔去美国绝对不是 冒险。如果单从劳动力成本上看, 可 能不合算, 但中国加入 /01 以后, 进 入美国就不仅是一个劳动力成本的 问题, 而是非关税进入成本的问题。 那时候消费者对产品技术要求会更 高,如果技术和管理跟不上,就是零 关税也进入不了。 在充分估算风险的 同时,他认为,进美国毕竟有成功的 可能, 但如果不进美国就连一次机会 都没有。 张瑞敏认为, 在美国设立设计中 心、贸易公司,有利于海尔感受美国 消费者需求的微妙变化和对百货商 店实施库存监测, 从而更能保障及时 供货和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产品。 建立 生产中心, 意味着对美国的消费者和 销售商的一种承诺: 海尔将长期在这 里为顾客服务和提供后勤保障。 这自 然会使海尔的零售商和消费者对海

美国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和经验

美国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和经验

美国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和经验美国作为全球最具创新力的国家之一,其创业生态系统一直备受瞩目。

从硅谷到纽约市,美国涌现出了数以万计的创业公司,这些公司不仅推动了美国经济发展,还带来了数不尽的创新和颠覆性的变革。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美国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和经验,并寻找其中的启示。

首先,我们来谈谈美国成功的创业案例。

Google的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被公认为最成功的创业者之一。

他们在1998年创立了Google,这一搜索引擎迅速成为了全球最为流行和最受信任的搜索引擎之一,Google的成功得益于其创始人以及团队长期坚持的创新和风险投资理念。

另一个成功的案例是Uber。

Uber是一家打车软件公司,其创始人特拉维斯·卡兰尼克在2009年成立了这家公司,今天Uber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打车软件公司之一。

Uber的成功在于其创始人的创新思想和强烈的企业文化,而这些创新思想和企业文化都是Uber创始人从获得经验中吸取的。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美国的创新创业经验。

首先,美国致力于为创业公司提供各种支持和服务。

在美国,创业公司可以获得的资金和资源非常丰富,这些对于初创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美国还鼓励企业家精神,给予创业者巨大的创业空间和自由。

其次,美国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和技能教育。

在美国,高等教育以及职业培训机构提供了一流的课程和培训机会,帮助年轻人和经验丰富的企业家掌握必要的技能和知识。

此外,美国还鼓励企业家与行业领导人进行交流,并支持他们建立更强大的自由创业生态系统。

最后,美国历史上的创业成功者如贾斯汀·比伯和比尔·盖茨等人也告诉我们,坚持并不断尝试新的想法和策略,实践并学习如何成功,是创业之路上最重要的经验。

在一个充满着不确定性和瞬息万变的市场中,企业家们需要保持执着和决心,不断创新和尝试。

总之,美国创新创业的成功经验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家们提供了大量启示和经验,不仅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如何更快地成功,也可以更好地应对今天更为复杂的商业挑战。

美国股市发展史

美国股市发展史

资本市场参与者必读———资本剧透百年纵横自从华尔街在18世纪末成为美国的金融大街以来,一批又一批的追梦人在这里粉墨登场,可上演的剧目却是一成不变:少数圈内人大发横财,多数梦想发财的人到头来两手空空。

瓦克尔特教授说:“普通老百姓时常受到诱惑,卷入华尔街的骗局和它的剧情,但是他们经常处于食物链上的最后一环。

”普通老百姓是这样,而对那些华尔街行业的众多普通职业人士来说,华尔街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梦想的街!伤心的路!1551年,英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公司-----MUSCOV股份公司,最早的股票投资者是喜欢探险的伦敦商人。

但西方的股票和证券交易所最早却产生于1611年的荷兰,英国和法国也在较早时候建立了证券交易所。

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于1811年由经纪人按照粗糙的《梧桐树协议》建立起来并开始营运。

较晚建立起来的美国股票市场却是对现代意义上的证券投资最有典型意义的,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纽约证券交易所逐步变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证券交易市场,美国也成为证券投资的中心。

我们对西方股票市场和股票投资理论的研究,也以美国为主,基本也可以窥得西方现代股票投资和股票投资理论发展的全豹。

美国股票市场和股票投资近200年的发展大体经过了四个历史时期。

一、第一个历史时期是从18世纪末至1886年,美国股票市场初步得到发展美国证券市场萌芽于18世纪末,1811年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建立标志着严格意义的美国证券市场真正形成,但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立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美国马里兰州和费城的证券交易所在交易规模和活跃程度上和美国纽约交易所都相差无几。

与其他交易所不同,纽约证券交易所禁止庞氏(Ponze)骗局式的融资,这帮助了纽约证券交易所在与其他交易所竞争中胜出。

1850年代电报的发明,强化了纽约证券交易所对其他地域股票交易所的影响,其他交易所被迅速的边缘化,华尔街成为美国股票和证券交易的中心。

从交易品种上看,当时各主要证券交易所最初交易主要品种是商品、联邦政府债券和新独立的州政府债券,也包括部分银行和保险公司的股票。

案例研究三 新东方在美国成功上市

案例研究三 新东方在美国成功上市

案例三新东方教育集团在美国纽约交易所成功上市一、引言美国当地时间2006年9月7日16点06分,被称为今年纽约交易所上市最成功的IPO、代码为“EDU 的新东方美国存托凭证终于在20.88美元处结束其第一天交易。

与其15美元发行价相比,新东方收盘价上涨达5.88美元,涨幅为39.2%。

作为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的最大股东,俞敏洪拥有该公司31.18%股权。

一个交易日俞敏洪身价上涨137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超过1亿元,财富总值超过10亿元人民币。

百富榜制作者胡润表示,只要股价不发生“意外”,俞敏洪明年将铁定出现在他的百富榜中。

二、新东方简介新东方由俞敏洪等人创建于1993年,是中国最大的私立教育服务机构。

自2002年以来,中国每年都有超过10万名学生赴国外留学;随着中国更多地参与世界经济活动,国内外企业对英语熟练员工的需求日增,新东方在成人和孩子的英语教育中也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目前,新东方在国内24个城市拥有25所学校、110处教学中心,2005年的注册学员达87.2万名,未来新东方集团还打算增设8-10所新学校。

新东方还瞄准了网络群体,希望同海外对手如Kaplan和Princeton Review等机构直接竞争。

新东方还通过13家自营书店和约5000家第三方书店销售其教材而大获其利。

在公司的收入来源结构中,外语培训和考试准备课程占新东方集团2006年总收入的89%,也是该公司主要收入来源和增长动力。

新东方的营收来源还包括销售教育资料。

资本市场一直看好这个中国教育产业的标志性机构。

三、上市动机在上市成功后,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谈到了新东方的上市动机,他说,“我们在中国民办教育行业中率先上市,主要来自我们的内部需求。

我们长期做教育,一直以来就在观察,发现中国民办教育行业长期困扰的问题:一是民办教育企业后劲不足,缺乏资金支持;二是作为培训学校,不能异地办学,没法扩展,所以必须公司化。

从我们公司内部来说,学校不改成企业,就不能吸收优异的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资本市场成功上市的民营企业历史的瞬间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美国资本市场成功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历史的瞬间
――陕西博迪森在全美证券交易所举行敲锣仪式
摘自:搜狐博客
2005年9月29日,中国民营企业的代表——陕西杨凌博迪森又一次成为美国证券市场注目的焦点。

上午9:20分,在全美证券交易所安排的欢迎博迪森在美国上市的招待早餐后,全美证券交易所交易大厅一片肃静,交易所副总裁保罗先生面带微笑地走向博迪森董事长王琼,将一把槌体上印着“Bodisen Biotech Inc. (BBC)”的金槌递到王琼手中。

此时,作为亚洲第一家在美国主板上市的农化型企业的董事长面对大厅里所有的人激动地说:我代表博迪森的全体员工向全美证券交易所、纽约国际证券公司和纽约国际集团表示衷心的感谢!然后敲锣三下,整个大厅均被这位来自中国的民营企业家的风采所感染,顿时几百人起立鼓掌。

之后,全美证券交易所96岁的交易员邀请王琼在全美证券交易所大厅内翩翩起舞。

当天,全美证券交易所的巨型屏幕上反复滚动着一条新闻:全美证券交易所欢迎博迪森董事长兼CEO王琼。

包括世界日报、凤凰卫视美国台、东亚电视等六家媒体对博迪森在全美证券交易所举行敲锣仪式进行了现场报道,下周二博迪森还将在纽约国际集团总部接受凤凰卫视的独家专访。

从一家普通的位于西安郊区的化肥工厂到第一家在美国证券市场主板成功上市,市值一亿三千万美元的亚洲第一家农化型企业,陕西杨凌博迪森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内就完成了中国民营企业真正走向国际资本市场的历史性的跨越。

此前,在美国时间2005年8月26日,杨凌博迪森从美国OTCBB市场成功升板至全美证券交易所,从2005年7月7日开始申报到2005年8月22日最终获得批准仅用了50天,创造了美国境外企业在美国证券市场升板成功的新纪录。

同时,也意味着一项由中国民营企业创造的美国证券市场升版奇迹在全美证券交易所诞生了。

就是这家农化企业,在华尔街投资银行美国纽约国际集团及其下属的美国纽约国际证券公司的带领下只用了88天时间,于2004年3月1日通过借壳上市在美国那斯达克股市创业版OTCBB挂牌,同年又是在该投行带领下,于7月5日在法兰克福股票交易所挂牌交易。

在美国纽约国际集团指导下,杨凌博迪森凭借从美国管理70亿美元的纽约国际证券公司的基金机构投资者以19倍市盈率获得了首期300万美元融资,建造了陕西省最大的农化企业生产厂房. 为了进一步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和市场份额,美国纽约国际集团将领导博迪森于今年年底前在英国伦敦交易所创业版AIM上市,计划再次融资1000万英镑(约1800万美元),这两次总额超过企业2倍净资产。

博迪森将成为中国第一家成功在海外三地上市且以高市盈率、极小的股权稀释成本大笔持续成功融资的中小民营企业。

令人兴奋的升板成功仅仅是博迪森国际化开局的第一步,仅仅依靠口号与策略并不能决定企业国际化的业绩,博迪森国际化前行的支点仍然来自于实实在在对于细节的把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企业管理的提升和对上市券商的慎重选择与积极配合。

博迪森在海外市场所取得的成功将会在中国民营企业中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也必将会成为更多欲进入美国资本市场的中国民企的楷模与典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