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线路视野中的崤函古道
一部认识和研究崤函古道的权威性文献——《崤函古道研究》序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要的基础资料和学术支撑.为我们认识自我历史文化提供了翔实而珍贵的文献资料.无疑是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筑基百代的工作,是一项文化绵延、福祉后世的工作。
希卑本书的出版能够在促进人们认识与研究崤函古道。
传承文明。
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推动=三门峡经济文化建设上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丝绸之路申遗工作的进行和成功申报,将会进一步促进丝绸之路保护与研究利用的更快发展。
现在,李久昌博士的《崤函古道的历史变迁及其与沿线区域经济文化演进关系的初步分析》已经获准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立项。
我们期待也相信三门峡市的新一代学者能够在加强崤函古道及三门峡历史文化研究的同时。
更能够以学者精神联合国内外学人。
把崤函古道及三门峡历史文化研究推向新的境界,不断激发三门峡人民的自豪感.共同创造三门峡光辉灿烂的明天。
是为序。
(作者系中共三门峡市委书记)一部认识和研究崤函古道的权威性文献——《崤函古道研究》序朱士光崤函古道。
是我国古代位于中原地区黄河三门峡河段南岸崤山之中.且是沟通两大著名古都——长安与洛阳之交通要道(曾被称作“两京古道”或“两京驿路”)上之枢纽路段。
过去曾被一些学者、文人称为“崤山古道”、“石壕古道”(因道经唐代诗圣杜甫写成名篇《石壕吏》之石壕村西侧山梁上)。
我国已故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在论及这条古道所经之崤山与建于崤山山中及两端之旧函谷关、新函谷关、潼关之关系时曾说道:“不论关址如何移徙,都离不开崤山,因而崤函往往并称”(见《论我国历史上东西对立的局面和南北对立的局面》。
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第一辑.1992年3月)。
而实际上,崤山因先后有此三关而益增其险;而=三关因建在崤山之中或其两端而倍添其雄。
彼此间实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所以现在正其名为“崤函古道”是最为相宜的.正如前文所述.崤函古道是我国古代两京驿路中的枢纽路段,而两京.即长安与洛阳,是自公元前11世纪西周起直至公元10世纪初之唐末.在我国历史上之前期两千年中最为重要的两座古都.它们或迭为先后王朝之都城。
崤函古道历史地理与文化内涵

作者: 李久昌[1]
作者机构: [1]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三门峡,472000
出版物刊名: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48-53页
主题词: 崤函古道;历史地理;历史文化内涵;价值
摘要:崤函古道是我国古代沟通长安、洛阳两大都城东西干道上的锁钥,也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段.古道蜿蜒数百里,存在数千年,遗迹星罗棋布.作为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丝绸之路河南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崤函古道已被列入河南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本文在理清历史时期崤函古道发展之脉络,揭示其发展演变之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论述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及价值,以有用于世.。
构建崤函古道历史文化研究的文献宝库——《崤函古道研究》序

2009年9月---I'-3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Sep..2009第8卷第3期Joum a l of San m enx i a Po l yt echni c V01.8,N03古都名城研究.崤函古道编者按:根据我国政府与中亚五国达成的协议,丝绸之路联合申遗项目将于2010年提交世界遗产{欠会审议。
位于我市的崤函古道是丝绸之路申遗的重要组成部分,申遗工作正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面展开,近日。
市委书记李文慧同志欣然为《崤函古道研究》一书作序,全面、科学地论述了崤函i 古道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其与三门峡文化之关系。
该序不仅对崤函古道申遗,而且对我市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将李文慧同志及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朱士光、李健超教授为该书所作的i 序言提前刊出于此.以飨读者。
_ ^。
…、。
、、。
,..…㈦,。
、i,,.……。
、。
....。
,,.、.,、一,。
-....,¨_,.、,、...、,,.t,….、。
.。
p…,,nk∥构建崤函古道历史文化研究的文献宝库——《崤函古道研究》序李文慧在中国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地图上.丝绸之路无疑是一条最长、最壮观,也是最古老、最辉煌的交通线路。
这条东起中国古都洛阳、长安,西经南亚、中亚直达欧洲。
全长7000多公里,在中国境内有4000多公里的古丝道.开通了横跨欧亚的陆上经济商贸之路、文化交融之路、科技交流之路,留下一连串璀璨夺目的文化遗产。
主要位于我市的崤函古道正是这条闻名世界的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段。
崤函古道是我国古代位于黄河三门峡河段南岸崤山之中.沟通两大著名古都——长安与洛阳东西干道上的枢纽路段.西起陕西潼关.东至河南新安与宜阳。
主体部分位于今三门峡市辖区。
水路——黄河漕运栈道部分则主要分布在黄河三门峡以下.至渑池与新安县交界处。
作为我国古代“襟带两京”的锁钥.中原通关中、达西域的东西干道上的咽喉.崤函古道不仅直接串联起古代东西两京,把关中与关东(山东)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而且又是古丝绸之路商旅和文化传出与输入的必经之地。
崤函古道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崤函古道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李久昌一崤函古道是我国古代沟通长安、洛阳两大都城东西干道的一段,该道西起陕西潼关,东至河南新安与宜阳,向被称为“两京锁钥”。
因其沿线主要穿行于崤山之中,所经之途,山势高峻,谷深委曲,又有号称天险的函谷关,故而被称为“崤函古道”。
丝绸之路开通后,崤函古道又与其它道路组合,由原来的境内通道,而发展成为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重要的干线路段之一,故而又被称为“丝绸之路崤函道”。
作为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丝绸之路河南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崤函古道(部分)及函谷关等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崤函古道并非一日形成,其开发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其建成与兴盛则与我国古代最为称羡的周秦汉唐相伴随。
周武王灭商后,除都城镐京外,又根据周公的建议,修建了东都洛邑,以便于控制东方新得到的大片疆土,对付殷商残余势力。
为了有效发挥两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在它们之间修建了一条宽阔平坦的大道,号称“周道”。
崤函古道即是“周道”上最为崎岖险峻的一段。
《诗经·大东》上说:“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意思是说周道是一条宽广平坦、笔直如矢的大路。
还说“唯北有斗,西柄之揭”。
是说天空北面有北斗,周道像一把朝西的勺柄,连结了七星。
西周修建周道之事,反映了东西两大都城圈连为一体,一同在全国版图发挥轴心作用,这一现象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则显示了关东地区在整个王朝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的事实和关中与关东结合的趋势。
周道既是西周王室的生命线,也是丰镐和洛邑东西两京的中轴线。
不仅如此,由于这条周道具有独特的历史地理和人文环境的优越性,致使西周而后的东周、秦、汉和隋唐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都特别刻意地置放在这条轴线上,秦汉驰道、隋唐驿道在两京之间大都是在“周道”基础上的整修与完善。
秦汉以来,又发展了黄河三门峡漕运,把崤函古道陆路交通和水运交通有效地连接起来,崤函古道形成具有特殊意义的水路双轨交通结构。
崤函古道 丝路遗产

2 0 0 6 { t - : 6 "。 成 为第心批 肯级 雨点 定物 侏{ , l 位: 2 0 I ¨ 1 年( { J J 2 2 . 丝绷之路入 选“ I I I - 抖遗I I 靠求 , 崤嘲 - ‘ 道娃 呲 道路遗 :
文化 CUL T UR E
“ 双都 ” 轴 心 军 事千 道
崤 函吉道 丝 绸之 路 唯一 道 路 遗 产
峪 雨 i c 芏 遗 迹 似 f河 瀚 竹 陕 映 f i 移1 壕 柑 约 2 0 0 0水 , - I " j 4 呋I l = { l { 公’ 如- 0 代・ I 一 原j ! 盈 往 I l ・ 的叫I f 供. 址 ; i  ̄ r l ; I l 、 达长 良的 交通 道 .也 怂 我 ・ 0 丝圳 之 路 I :・ 处橄 玲 向殳化 遗 仃 林秋 l I I } 蚓} I } t ' t : j 条 之 战 此 兵 . J l l f 代夫 } # 人{ : I = ¨ ¨ 抓人、 比 小聊 巾 的 凄 惨 景 象 , J } 等 篇 f 壕 J : 此时 … i ’ f
的3 0 0 0 年 问, 历 尽繁华 与战争 , 勾 勒出西安与
洛阳 “ 双都 轴心 ”间的关 系 , 被 誉 为 中国古代 最负盛 名 , 且最 具有 政治 、 军事魅 力的干道 。 “ 中国 历史 上最 早 、最 干 净 、 最 彻 底 的伏 击 歼 灭战 ” 一 一秦晋崤之战, 就 发生 在 崤 函古
棋布 , 作为最直观 、 最有力的见证 , 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并于2 0 1 4 年被列入《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
京洛 往 来 相 望 于 道
之, 后续 以椎凿 , 自硖石抵乾 壕计二十里 , 仅 周 1 0 月末 , 我和 同事沿 着国道 3 1 0 线驱 车经 河 南陕 县 东部 的硖 石 乡, 探 寻 丝 绸之 路 道 路 岁而} I - T - 步。 ” 与今 日现代 化筑 路设备相 比, 工 程 速度慢 得惊 人, 可见修筑 时费尽周折。
“崤函古道”释名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SANMENXIA POLYTECHNIC第17卷第1期古都名城研究“崤函古道”释名◎李久昌(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豫晋陕黄河金三角研究中心,河南三门峡472000)摘要:古人对“崤函”一词的运用,涵义并非完全相同,有关塞交通地名和区域地理概念的区别。
前者可称之为狭义之“崤函”,后者则为广义之“崤函”。
历史上的崤函古道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是由陆路交通和水路黄河三门峡漕运共同构成的水陆“双轨”交通体系。
崤函古道涉及今河南省三门峡市所辖的灵宝市、陕州区、湖滨区、义马市、渑池县,洛阳市西部的新安县、洛宁县、宜阳县,陕西省潼关县及山西省平陆县沿黄地带,我们把它概括为崤函区域。
这一区域的形成,是地理环境、历史发展以及上述两者相结合而形成的历史区位体系三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
关键词院崤函;崤函古道;崤函区域;含义中图分类号:K87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院1671-9123(2018)01-0001-08收稿日期=2018-03-04作者简介:李久昌(1960-),男,山东菏泽人,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豫晋陕黄河金三角研究中心教授,历 史地理学博士,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学、古都学和文化遗产研究。
在夏商周至隋唐的三千多年间,黄河中下游两岸既是全国经济和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又是历代王 朝版图的地理中心。
在这个被称为中国古代历史枢纽和心脏的地带,崛起和形成了长安与洛阳两座最 负盛名的古代都城。
自公元前11世纪西周起直至公元10世纪初之唐末,这两座古都互为辅翼,构成我 国古代历史上十分奇特的“双都轴心”,联袂主导了我国古代最为辉煌的文明发展阶段。
洛阳与长安东西相距400公里,山河形势使沿秦岭北麓和黄河南岸通道成为两地交通最便捷的径 直路线,一条路肩挑两京,东西“双都轴心”得以连为一体。
其中,尤以从潼关,经陕州到洛阳,穿行于黄 河南岸崤山之中的“崤函古道”为关键,该线路占有两京间东西交通干线三分之二的里程,路况最为崎 岖,在古代战争史上极负盛名的函谷关与潼关并列于此路,使之有“襟带两京”锁钥之称,往来极为频 繁。
商周之际东西方商贸和交往的重要通道——崤函古道

第1 6卷第 2期
r
古都名城研究
商周之际东西方商贸和交往的重要通道一
崤函古道
◎郭 胜强
( 安 阳师范学院 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中心 , 河南 安阳 4 5 5 0 0 1 )
中原 , 商王朝的青铜 器等运到 了西方。西 方一 些部族的- - k - ) L , 通过这条 古嫁 到 商王朝 , 商朝王 室商王女儿 也嫁 到西方 。东西方的交往 合作 . 促 进双方的 经济文化 的发展 , 特 别是周部族吸收 了东方的先进 文化 , 使自
身得到 了迅速发展 。
关键词: 崤 函古道 ; 丝绸之 路 ; 商王 ; 周部 族
南 岸 的 一级 台地 , 地势 平 缓 , 狭 窄修 长 , 形成 一 条 天 然 的交 通通 道 。 因此 崤 函古 道 成为 丝 绸 之路 上 的
“ 锁钥要塞” , 地 理 位 置 十分 重 要 ( 图1 ) 。《 水经注》 里描 述 其 险 至 “ 车不 并 辕 , 马不 并 列 ” , 唐太 宗 李 世
作者 简 介 : 郭胜强( 1 9 4 5 一) , 男, 河 南安 阳人 , 安 阳 师 范 学院 甲骨 学 与殷 商文 化研 究 中心教 授 , 主要 从 事 甲 骨 学与殷 商 文化 、 中国古都 和 安 阳地 方 史研 究。
一
、
概 述
崤 函古 道位 于“ 丝 绸 之路 ” 东 端 中国河 南省 境 内 , 西 出西 安 f 长 安) 起 于潼 关 , 过 秦 函 谷关 , 经 陕州 ,
我 国第一 篇 区域 地 理 著作 《 尚书 ・ 夏 书・ 禹贡 》 将今 陕 西 关 中地 区划 归 雍 州 , 在雍 州 治 山治水 的线
游记丝绸之路遗产中最少人去的一处——崤函古道遗址

游记丝绸之路遗产中最少人去的一处——崤函古道遗址说起丝绸之路,大家对这个名字都太熟悉了。
尤其这几年一带一路概念的兴起,让广大的国民都知道了丝绸之路的名字。
我想大家都知道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到罗马的路网。
然而您知道历史上那条车、马、骆驼实实在在走的“路”,到底是什么样子吗?随着近百年来的世界大变局,科技的大革新,交通方式有了过去两千多年来从未出现的大进步。
人们再也不需要骑马、驾车、赶骆驼来奔走这条丝绸之路了。
早在民国期间,全国各地纷纷修建新式公路,以满足上世纪30年代汽车在中国大量出现后的行驶需求。
再后来解放了,火车、高速公路的开通,进一步的更新了丝绸之路沿线各大小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交通状况。
近年来的高铁,更是颠覆了丝绸之路运输的很多古老的概念。
现如今的人们,坐在舒适的高铁上,行驶在丝绸之路,已经很难想象当年古人行路的艰辛了。
如果说,有一条最接近古代丝绸之路行经道路的高速公路,就是如今的连霍高速。
即从东部江苏连云港起始,一路向西,经过洛阳、西安、兰州、河西走廊和新疆,最终抵达新疆西部霍尔果斯口岸的G30高速公路。
全程4395公里。
世上本没有路,人走多了,便成了路。
在近代扩建公路时,国道往往就依据古道修建,能利用的老路,没必要另辟蹊径。
因此,很多传统土路的古道,渐渐的也就消失了。
在2014年世界遗产申请中,丝绸之路世界遗产多地联合申遗,在全部33个遗产点中,真正的古道,实实在在符合丝绸之路这个名字的狭义概念的道路遗迹。
只有一处。
其他32处,都是古城、古建筑、古墓葬等类型。
那么这个遗产点,就是崤函古道石壕段。
这段古道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硖石乡车壕村西南约2000米的地方。
目前它早已不在用作交通道路,是一段荒废80多年的古道,近年来又被考古发掘出来的。
崤函古道,在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
它西端连接的是潼关,东端则是洛阳。
进了潼关就是关中平原,离长安就不远了。
如果说丝绸之路是东起洛阳,经过三门峡,到西安,然后继续向西的话,这条崤函古道,可以说是丝绸之路的第一段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图 分 类 号 :K878.4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671-9123(2009)03-0051-05
收 稿 日 期 :2009-06-15
基 金 项 目 :河 南 省 社 科 规 划 项 目 (2008BLS001);三 门 峡 市 科 技 计 划 项 目 (0703091;0804104004)
作 者 简 介 :樊 莉 娜 (1981-), 女 ,陕 西 大 荔 人 ,三 门 峡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讲 师 ,历 史 地 理 学 硕 士 。
一、文化线路的定义
近 年 来 ,对 文 化 线 路(cultural routes or cultural itinerary)的研究与关注成为世界遗产领域中最为重 要的新动向之一。 从 1994 年文化线路概念正式诞 生①,到 1998 年专门研究机构“国际古迹遗址理 事 会文化线路国际科学委员会”(简称 CIIC)的成立②, 再到世界遗产大会纲领性文件《保护世界文化与自 然遗产公约》的实施文件《行动指南》2003 年版正式 将文化线路相关内容列入其中, 再到 2005 年文化 线路成为第 15 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大会议题的 四个子议题之一, 以及继 1993 年桑地亚哥·德·卡 姆 波 斯 特 拉 朝 圣 路(Santiago de Compostela)西 班 牙 部分以后,已有多条文化线路的重要部分被列入世 界遗产名单,文化线路作为新的遗产类型聚焦了越 来越多关注的目光。
按照“文化线路”的定义,位于“丝绸之路”东端 中国河南境内的崤函古道是一条文化线路。
二、崤函古道的文化特征判别
(一)文化线路的判别标准 1994 年的马德里会议形成的附加文件里讨论 了文化线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判别标准,指出应 强调文化线路使用所带来的文化上的反响和在文 明传播上的贡献,同时以以下四点为基础[2]: — — — 空 间 特 征 : 长 度 和 空 间 上 的 多 样 性 反 映 了 文化线路所代表的交流是否广泛,其连接是否足够 丰富多样。 — ——时间特征:只 有 使 用 达 到 一 定 时 间 ,文 化 线路才可能对它所涉及的社区文化产生影响。 — — — 文 化 特 征 : 即 它 是 否 包 含 跨 文 化 因 素 或 是 否产生了跨文化影响,指它在连接不同文化人群方 面的贡献。
动脉畅通无阻, 历代多有维修, 但只限于铺垫、疏 通,无大的建树和新的发展。 随着民国初期陇海铁 路、洛潼公路等的修建,崤函古道退出历史舞台。
52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崤函古道的时间特征 崤函古道起源甚早。 胡德经先生指出,黄河南 岸道和崤山南路分别于大禹治水和启伐有扈氏时 期 形 成 , 而 崤 山 北 路 则 迟 至 商 代 后 期 才 开 通 利 用 [5]。 而陈昌远则认为崤函古道是为适应西周长安—洛 阳两京制度而兴起的。 [4]基于对崤函古道的长期关 注, 李久昌先生根据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指出,从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时代开始,崤函地区的 先民便西与关中东部华渭地区的先民、东与崤山以 东伊洛河流域的先民存在着某些直接和间接的交 流关系,而且这种交流持续不断。 至迟在新石器时 代晚期,由崤函地区东往伊洛地区、西去华渭地区 的东西通道已基本形成和利用。 虽 [3][6] 然对崤函古道 起源这一问题,学者们依然见仁见智,但崤函古道 开通和利用的历史极为久远这一点已经达成共识。 崤函古道使用时间长,历代相沿,经久不息。 周 秦汉唐时期是崤函古道的繁盛时期,这取决于我国 古代政治经济地理形势和都城格局的演变。 西周文 王以丰为都,武王迁都镐,丰、镐皆在今西安市西, 又基于“择中立都”的原则和控制东方伊洛地区商 朝遗民、威服南土的需要以及对伊洛地区独特地理 优势在周王朝政权巩固中特殊意义的准确认识,成 王时期营建了成周洛邑作为陪都。 这一举措首创东 西两京制度,此后直至唐末历代多加仿效,基本是 以洛阳或长安作为国都,与此同时,长安、洛阳一方 作为国都时,另一方往往成为地位、作用举足轻重 的陪都。 以长安、洛阳两京为中心的城市布局,形成 以沟通长安、洛阳的通道为枢纽向四方辐射的交通 网 络 , 连 接 东 西 二 京 的 主 要 通 道 和 捷 径 — — — 崤 函 古 道在整个交通体系中居于关键位置, 历来备受重 视。 同时,从秦汉开始,大规模的黄河漕运和黄河古 栈道的兴起与修建,成为崤函古道上的特殊道路工 程。 崤函古道是两京来往、互动的桥梁,隋唐时期两 京交流达于极盛,帝王、官吏,军队、商贾往来极为 频繁,不仅如此,欧、亚、非等国前来长安、洛阳的使 者相望于道,胡商蕃客广集而至,全国的道路网也 是以两京为中轴向四面八方辐射,崤函古道也由此 臻于极盛。 北宋及其以后,政治中心东南移,东西两京制 不复存在, 崤函古道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其 交通功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进入缓慢发展和衰落 阶段。 尽管如此,它仍然是洛阳、长安之间的主要通 道,也是西通秦、蜀,东北通往京师的大道,仍然受 到当时人们的重视。 为保障这条横贯东西的交通大
崤函古道直接沟通豫、陕、晋,又是历史上许多 著名古道的交汇之处。 晋南豫北通道、陕南武关道 在向北或向南折回后, 与崤函古道的一部分连接、 交叉通往东部地区。 晋楚古道、秦楚古道、秦郑古道 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崤函古道的一部分。 [3]丰富多 样的连接强化、 扩大了崤函古道的功能与作用,使 其不仅具有区域通道的意义,更在全国交通网络中 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从两汉到隋唐 时期, 崤函古道作为以两京为轴的国内交通枢纽, 是国际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 ②东西方的许多国家 和地区沿着这条古道,进行着丝绸和其他多种商品 的贸易,也进行着频繁的文化交流,崤函古道在促 进东西方交流的同时自身也得以发展和繁荣。
①1994 年,在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批准下,由西班牙政府资助在马德里召开了世界遗产专家会议。 会议文件详细讨论了文化线 路的判定和分界标准,形成了文化线路研究的基础。 ②1998 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在西班牙特内里弗召开会议,成立了 CIIC,其成立标志着文化线路作为一种新型 的遗产理念得到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界的全面认同。
2009 年 9 月 第 8 卷第 3 期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anmenxia Polytechnic
古都名城研究·崤函古道
文化线路视野中的崤函古道
Sep.,2009 Vol.8,No3
樊莉娜 倪玲玲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三门峡 472000)
摘 要:“文化线路”遗产保护近年来备受关注。 崤函古道作为一条文化线路,是历史时期沟通长安(西安)、洛阳
的东西交通要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之路开通后,崤函古道又与其它通道组合,由原来的境内通道,而发展成为丝
绸之路重要的干线路段之一,崤函古道在时间上几乎纵贯三门峡地区人类的发展史,使用时间长、影响深远,文化特
征明显、作用突出,符合马德里会议制定的文化线路的四个基本判别标准,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文化线路。
关键词:崤函古道;文化线路
51
文化线路视野中的崤函古道
— ——角色和目的:它 的 功 能 方 面 的 事 实 ,例 如 曾对文化宗教信念或贸易的交流起到作用,并影响 到特定社区的发展等等。
(二)崤函古道的文化特征判别 崤函古道是先秦以来至民国时期沟通长安(包 括丰镐和咸阳)、洛阳的经行于陕州(今三门峡)及 其毗邻地区的交通要道的总称。 其东起洛阳西出道 口的新安县、宜阳县境内,西至关中盆地东侧门户 陕西潼关天险。 崤即崤山山脉,函指函谷关。 这条通 道主要穿行于山高谷深的崤山之中,一直延伸到我 国古代负有盛名的函谷关以西,因而以崤山这一自 然地理坐标和函谷关这一人文地理坐标来命名这 条东西大道,准确地概括了它在中国历史地理上的 重要地位。 1.崤函古道的空间特征 崤 函 古 道 是 一 条 水 陆 “ 双 轨 ” 通 道 [3][4], 以 陕 州 为 中心,辐射周边,影响范围极大,在连接长安、洛阳 两大都城,沟通中原与关中和西域等方面起过关键 性的作用。 其中东起新安、洛宁县境内西至潼关的 从崤山峡谷中开辟出来的险道为陆路通道,而沟通 长安、洛阳的三门峡漕运航道是水路通道。 关于陆路崤函古道,文献记载颇多,但大多比 较笼统。 严耕望、辛德勇及胡德经、李久昌等学者在 充分挖掘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对崤函古道的路径及 其变迁做了诸多研究①, 有的学者还进行了艰辛的 实地考察,探访幽幽古道,经过多年的努力,崤函古 道的交通线路和沿线所经逐渐明朗。 陆路崤函古道以陕州为中心分为东、 西两段: 古道西段可以称作“黄河南岸道”,路线大致是从潼 关进入豫西山地,再沿黄河南岸东行,途经桃林塞、 函谷关、阌乡、灵宝故城至陕州古城。 古道东段可以 称作 “崤山古道”, 其又可分为崤山北路和崤山南 路。 崤山北路是由陕州古城顺涧河河谷东行,途经 交口、张茅、硖石,过渑池,再经义马、新安,沿谷水 到达洛阳; 崤山南路则由陕州沿青龙涧东南行,途 经交口、菜园,再溯青龙涧支流雁翎关河(安阳溪
《行动指南》2003 年版中,文化线路被定义为: “文化线路是一种陆地道路、 水道或者混பைடு நூலகம்类型的 通道, 其形态特征的定型和形成基于它自身具体的 和历史的动态发展和功能演变;它代表了人们的迁 徙和流动,代表了一定时间内国家和地区内部或国 家和地区之间人们的交往, 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
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并代 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 互滋养,这些滋养长期以来通过物质和非物质遗产 不断地得到体现”。 [1] 该定义对文化线路的形态特 征、本质特征及价值体现进行了明确的描述。
水)穿越崤山,沿洛河支流永昌河东南行至洛宁三 乡镇,再沿洛河谷地北上至洛阳。 历史时期,崤函古 道西段受黄河南岸河川地形限制, 道路变化不大, 而东段因主要穿行于崤山之中,山势险恶,峻坂迂 回,加之其他主观原因,道路南、北交替使用,变迁 无常。 尽管如此,丝毫不影响其在中国古代交通史 上的地位。
三门峡漕运航道是崤函古道的另一种形式,二 者相互贯通和联结,在线路上有交叉,功能和作用 有相同之处。 历史时期,由于人口与边防以及经济 供给等的需要,造成关中对关东、江淮物资的需要 和依赖,输往关中的物资“水运有三门之险,陆运有 崤陵之艰”。 相对而言,黄河漕运更为便利。 自秦汉 直到唐末,三门峡一直是古代东西漕运的枢纽。 为 保证漕运的正常运行,历代都十分重视对黄河三门 峡河道的疏治。 其重要措施便是疏凿河道和开凿栈 道。 栈道西起三门峡的人门栈道,东到渑池县与新 安县交界处的“八里胡同”,为连接我国古代东西部 地区的重要经济命脉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