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永遇乐》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辛弃疾词两首》课件(教师版)

《辛弃疾词两首》课件(教师版)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忆烽火岁月 用佛狸祠典
抒身世之慨 叹朝廷无能 悲百姓松懈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免职后, 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 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 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 肉十斤,被(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 使者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 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 老,遂不召。”
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休说鲈鱼堪鲙, 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张翰:念鱼归隐 -乡思、仇恨 、激愤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为国为民 桓温:时光流逝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休说鲈鱼堪鲙, 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一)《水龙吟》:张翰,许汜、刘备,桓温
• 1、张翰——“尽西风,季鹰归未?“作者写晋人张 翰在洛阳做官,见西风吹来,很想吃家乡吴中的莼菜 羹和鲈鱼脍,便立即弃官还乡。像这样轻易地挂冠离 职,辛弃疾是做不到的。 • 2、许汜、刘备——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 气”,写三国时的许汜不关心天下大事,只想着买田 置产,作者更不屑那样去做。在这里他要说明的是: 自己既不愿弃官归隐,又不肯去追求享受,他决定要 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而奋斗到底。 • 3、桓温 ——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说明自己心中怕的是时光如流水般飞逝,人也会在饱 经磨难之后很快地老去。他想到岁月催人老,报国壮 志难以实现;想到自己的苦恼并没有人能够理解,就 不禁掉下了英雄之泪!

辛弃疾词两首永遇乐课件PPT

辛弃疾词两首永遇乐课件PPT

宋 山东济南)人。
大铜 江琶 东继 去东

作者简介
辛弃疾曾在金人统治 区域生活,一生致力于抗 金御敌、统一中原的事业。 他多次上书当朝掌权者, 请求北伐,但始终得不到 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他曾 三次遭到免职。一直到他 临终都在高呼“杀贼”。
写 作 背 景
南宋的统治集团整日花天酒地,奢侈无 度,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他们偏安江南, 对金一味求和妥协 ,无心收复失地。
(景仰之情) 借 (赞叹之情) 古 (警告当局) 讽 (怒斥偏安) 今
(壮志未已)
多用典故,表达情绪。
怀

古代文人的怀古之作,往往是借托对古人古事 的追忆,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绪。
《赤壁怀古》(苏轼)
借古伤己
赞美周瑜
抒发建功立业的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借古讽今
褒贬古人
表达抗金主张、对国事的忧虑和壮志难酬的愤慨。
用孙权典
表达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 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孙权,幼承父兄之业,胸怀大志。建都京 口(后迁建康),占据江东。赤壁之战联合 刘备大破曹操,遂使天下鼎足三分,后又数 拒曹操于江北,使曹操发“生子当如孙仲谋 ”之叹!终为吴侯。
用“千古”修饰“江山”,表现出深沉的古今 兴亡之感,蕴含着对南宋国势日益衰微的深切 忧虑。在这大好河山上,自古以来多少代兴, 多少代亡,现在国势又日益衰微了。“英雄无 觅孙仲谋处”,即赞美历史上的孙权,更深恨 现实中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舞榭歌台,风 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紧承上句,并且用“总” 修饰“被”:这就既慨叹孙权时期京口繁华景 象和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都已随着时光的流 逝而不复存在;更表明了英雄人物及其业绩都 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逝。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 当时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抒发了对屈辱苟 安的南宋统治者的不满.

辛弃疾《水龙吟》 完整版PPT课件

辛弃疾《水龙吟》 完整版PPT课件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 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 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 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 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




辛心
弃 疾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作者在 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这时他南渡已十二 年之久,尚未得到北伐抗敌的机会。在这种 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 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 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 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 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 遍,无人会,登临意。
登高远望 雄浑阔大
遥岑远目,献愁 供恨,头,断鸿 声里,江南游子。
叹国破家亡 怨壮志难酬
苍凉悲壮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 报国无路 遍,无人会,登临意。 壮志难酬
孤独愤懑
总结上阕
上片从江天一色的广阔秋景起笔,为渲染愁 思展开一幅大背景。接着由远及近,层层递进, 先写远景:遥望远山,“玉簪螺髻”般美丽的山, 却“献愁供恨”,使无生命的山峦有了人的情感, 点明了“愁”与“恨”。再写近景:在落日、楼 头、断鸿等一片凄凉的景色里,引出了江南游子, 点明了山河沦陷之恨与远寓江南的乡思之愁。最 后抒发壮志难酬的感慨,为了实现收复失地、重 返故乡的壮志,“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然 而却“无人会,登临意”。整个上片融写景与抒 情于一体,融家愁与国恨于一体,这就提高了愁 绪的思想境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PPT课件

-5-
6 辛弃疾词两首
首页
Y H 预习导引 UXIDAOYIN
核心归纳
EXINGUINA
J佳作赏析 IAZUOSHANGXI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辛弃疾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词人,于北宋败亡后的13年生 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他的祖父虽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受其 祖父影响,辛弃疾21岁时聚集了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接着又率 众投奔南宋王朝。南归后,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敌。但朝 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政的官职, 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多年,有近 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 频繁调动。不论出仕或赋闲,他从不放弃自己伐金复国的主张,但 由于政敌的排挤、陷害,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直到67 岁赍志而殁。本课所选的两首词虽作于他的早年、晚年不同时期, 但都表现了他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
-6-
6 辛弃疾词两首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首页
Y H 预习导引 UXIDAOYIN
核心归纳
EXINGUINA
J佳作赏析 IAZUOSHANGXI
★辛派词:南宋受辛弃疾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词派。词人主要有 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他们在辛弃疾的影响下,用词来抒发爱国 情感,豪放慷慨如辛弃疾,但题材不如辛词广,风格不如辛词多样,多 以议论为词,以文为词,过于直率,不如辛词蕴藉。
-18-
6 辛弃疾词两首
首页
Y H 预习导引 UXIDAOYIN
核心归纳
EXINGUINA
J佳作赏析 IAZUOSHANGXI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1.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的下阕,作者一连运用了张翰、 许汜、桓温的典故,这些典故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ppt课件(63页)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ppt课件(63页)

对比
目的
作用
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 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
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通过这些交
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 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 互重叠的对
这是以历史上的英主与庸才相比 日应有的做法
比,使词义
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 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相比
更加丰富曲 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 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折加,委感婉情强更烈, 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淡了 形象更加鲜

01 文本精准导读
容 索
02 主题群文通读·读辛弃疾

03 文本读写联动
Ⅰ通读 导图引路,概览全文
(1)根据《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一词内容,在图中①~⑦处分别填写
相应内容。
落日 断鸿



乐于归隐
雄才大略
(2)阅读《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根据图中上片、下片所概 括的“叹”“问”的内容,将“忆”“恨”的内容填在图中⑧⑨处。
4.《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请简要 回答。 答案 本词的上片主要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怀想与仰慕,含蓄地表达了 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宏伟志愿,同时又流露出一种“时不我与,英雄 难觅”的隐伤之情。下片讽刺了当朝者冒进轻敌的思想,抒发了对沦 陷区人民的同情,揭露了南宋政治的腐败,亦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 苦闷。
可堪
表达对南宋政权不 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廉颇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记载:“廉将军虽老,尚 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 遗矢(屎)矣。”
凭谁问
以廉颇自比,虽已年 老仍想为国效力但不 得,抒发了词人壮志 未酬的苦闷

辛弃疾《永遇乐》优秀实用ppt课件

辛弃疾《永遇乐》优秀实用ppt课件

最新版整理ppt
15
廉颇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免职后,跑到 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 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 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赵使者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 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意图被采用。
最新版整理ppt
12
上片借孙权和刘裕
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 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 救国的热情。
最新版整理ppt
13
刘义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的年号,宋文帝刘义 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 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 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 渡江,都城震恐。
斜阳草树,寻常
斜阳照着荒草古树, 以及平常的街巷,人们说
巷陌,人道寄奴 刘裕曾在这里居住过。
曾住。想当年,
想当年,他大举北伐
金戈铁马,气吞 万里如虎。
时,北伐队伍兵强马壮, 气势如同猛虎一样,能吞 最下新版中整理原ppt 一带万里江山。 6
下阙
元嘉年间,宋文帝刘义
元嘉草草, 隆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
孙权

刘裕


刘义隆

佛狸祠
廉颇
最新版整理ppt
10
孙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 吴都,并且打败了来自北方的侵略者曹操的 军队,保卫了家园。
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达了自 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 只是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再也无处可寻, 暗含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之意。

辛弃疾词两首PPT讲课课件

辛弃疾词两首PPT讲课课件

3.写法领悟
高中语文·必修4(人教版) 第六课
(2)善用对比。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抒发对南宋统治者 的不满情绪。以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上的经 验教训。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今日的“一片神鸦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 感慨。
3.解释词义
高中语文·必修4(人教版) 第六课
断鸿:_失__群__的_孤__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顾:_向__北__回_头__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堪:_怎__能__忍_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草草:_草__率__马_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品背景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高中语文·必修4(人教版) 第六课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 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10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当为了消愁解闷而 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涌上心头的却是无限感慨,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 词。
1.精读探究
高中语文·必修4(人教版) 第六课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了哪几个典故?各有什么作用?
答: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的典故。孙权是当年西破黄祖,北败曹 操,与曹刘成鼎足之势的英雄,表达自己对他的敬仰与向往,对孙权的追慕和钦羡,实际上就 是对南宋腐败无能的讽刺和嘲笑;北魏拓跋焘的典故,用意是劝诫统治者要快速收复失地,以 免人民安心他人的统治;廉颇的典故,用来说明他虽年岁已高但依然不忘为国效力,自己也像 廉颇一样渴望为国出力。

永遇乐优秀课件.ppt

永遇乐优秀课件.ppt

阅读上片,分出层次
第一层:“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 权。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 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 了家园。辛弃疾以 “英雄 ”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 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 再无处可寻了。“ 舞谢歌台” 一句,承接上文,即 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
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 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 用的意思。
总结: 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
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 敌救国的热情。
阅读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分析层次
第一层: “元嘉草草 ”句。 “元嘉 ”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
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 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 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 居前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漠 的大话,对臣下说: “闻王玄漠陈说,使人有封狼 居前意。
“仓皇北顾 ”,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 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 “北顾涕交流”的 诗句。
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 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
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 和,极好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 会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愤溢于言表。
总结下片
用刘帝、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 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 愤。
对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辛弃疾退居上饶的带湖和瓢泉,过
了近二十年的赋闲生活。他给居室起名
“稼轩”,并以此为号,写下了一系列
激越奋发、寓意高远的作品,形成了他
的文学创作高潮,也奠定了他在文学史 上的不朽地位。
第四时期:晚年再起。
• 宁宗嘉泰三年被起用。次年,受宁宗召
见,问以北伐大计,但并未重用,将其改 任镇江知府。辛弃疾一方面积极备战,一 边又劝韩侂胄不可草率冒进。宁宗开禧元 年,因与韩意见不合而遭弹劾罢官,回到 瓢泉,其理想壮志彻底破灭。
南归的辛弃疾一再奏表,主张 北伐。朝廷只派他地方官职,不给 他带兵的机会。他历任湖北、湖南、 江西安抚使等,多有利国便民举措。 从 43 岁起,他闲居江西信州达20余 年。到了晚年,朝廷又起用他,任 浙东安抚使和镇江知府。朝廷对他 总是起而又黜,罢而又用。他不论 出仕或归隐,从不放弃自己伐金复 国的主张。但由于政敌的排挤,他 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67 岁志未遂而死。
豪放词由北宋苏轼开创,经南宋辛弃疾发 展而推向高峰。
爱 国 词 人 辛 弃 疾
走 近 作 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于绍兴10年生于被金人 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败亡已13年。他的祖 父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 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 熟,起兵抗金复国。21岁的辛弃疾率众 2000 多人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抗金义军。辛弃 疾曾亲率 50 骑,直入驻有 5万大军的金营, 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义军的叛徒张安国,渡 过淮水,南归建康(南京)。

开禧二年,韩侂胄北伐,大败而归。
开禧三年,朝廷为了借重辛弃疾的威望
挽救危机,诏命辛弃疾为试兵部侍郎,
辛弃疾上章辞免;后朝廷又决定起用他 不久便抱恨溘然长逝。
为枢密都承旨,此时辛弃疾已重病卧床,
辛弃疾与苏轼
辛词和苏词都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 朗著称,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 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 式的感悟,并以这种渗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 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偏于潇洒疏朗、旷 达超迈。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 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 情与悲愤。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 辛词的一大特 色。
壮士,突袭金兵大营,活捉张安国,
并押回建康,斩首示众。这一传奇式
英勇事迹盛传一时,轰动南宋朝野, 从此他就留在了南方。
第二时期:南渡初期
• 辛弃疾南归后只担任过一些闲散官职。
但他的爱国热情不减,积极建言献策:乾道 元年给孝宗上《美芹十论》,乾道六年又给 宰相虞允文上《九议》,全面、精辟地分析 了形势,提出了进取方略,显示了他卓越的
政治和军事才干。
• 乾道八年,辛弃疾出任滁州知州,有政 绩;淳熙二年,辛弃疾出任江西提点刑狱, 镇压了茶商军,因功加官。此后又历任京西 转运判官,湖北、江西、湖南安抚使、转运 使等职。在整治地方、惩办贪官、平定暴乱、 发展生产方面颇有成绩。淳熙八年冬,他被 诬以贪污等罪名革职。
第三时期:赋闲生活。
辛 弃 疾 词 两 首
苏轼开创豪放先河,突破词为艳科的 传统束缚。他把词从娱宾遣兴的天地里解 放出来,使词跳出花间月下而有了广阔的 社会生活。辛弃疾更是将爱国情怀填入词 作,成为时代最强音。与之相先后,李清 照的词,抒家国之痛,成为婉约中最
具真情的绝响。
豪放派的形成和发展
分为四个阶段: 1、范仲淹写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发豪放词之先声, 可称为预备阶段。 2、苏轼大力提倡写壮词,欲与柳永、曹元宪分庭抗礼,豪放派 从此进入第二阶段。 3、第三阶段即顶峰阶段。这一时期,除了产生了豪放派领袖辛 弃疾外,还有李纲、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元干、张孝祥、 陆游、陈亮、刘过等一大批杰出的词人。他们相激相慰,以爱国 为主题的壮阔宏声组成了雄浑的阵容,统治了整个词坛。 4、第四阶段为延续阶段,代表词人有刘克庄、黄机、戴复古、 刘辰翁等,他们继承辛弃疾的词风,赋词依然雄豪。
用典的分类: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
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 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 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
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 外。
用典的作用:
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作用: ①使诗歌语言精练,有一种简约美; ②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 性; ③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以古喻今, 文章就显得古朴而文采斐然; ④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铺直叙, 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
用典:

典故指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书中的故
事或有出处的词句。在怀古咏史诗中,不少篇 章在吟咏主要的人和事之外,还会引用一些典 故。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 世,或借古讽今等,使诗文言简意赅,含蓄隽 永。 • 对于这些典故,我们一定要有所了解,并 要很好地体会作者用典的目的。至于用典的方 式,有明用的,也有暗用的,有正面用的,也 有反其意而用的。下面我们简单了解一下有关 用典的知识。
烈,他的思想也不像陆游那样“纯正”; 他的理想,不仅反映了民族的共同心愿, 而且反映了一个英雄之士渴望在历史大 舞台上自我完成的志向。 因此,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 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 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 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他的词集《稼 轩长短句》,保存了词作六百多首。

辛弃疾与陆游
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始终把 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 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 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 但辛弃疾也有许多与陆游不同的地方: 他作为一个具有实干才能的政治家,曾经获 得相当高的地位,他对抗金事业的追求,不 像陆游那样主要出于一腔热情;作为一个英 雄豪杰式的人物,他的个性要比陆游来得强
辛弃疾生平大体可分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南渡之前
• • 辛弃疾从小读书,受业于著名学者刘瞻。 祖父辛赞虽仕金,但未忘故国,在辛弃疾心中
播下了爱国思想的种子;沦陷区人民的痛苦生活 更加深了他对金人统治的憎恨。 • 后辛弃疾组织义军参加耿京起义,进行抗金斗 争。

得知叛徒张安国谋杀耿京、投降金
人后,辛弃疾义愤填膺,组织五十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