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永遇乐》教案(最新)
《辛弃疾词两首》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学习目标】1、赏析《水龙吟》,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触的意境。
2、赏析《永遇乐》,能准确说出词中的典故,并理解其中寄寓的情思。
3、背诵并默写《水龙吟》《永遇乐》。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意,并能背诵默写。
2、理解诗中典故的寄寓的情思。
【课时预设】三课时【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1、结合课下注释和相关资料,完成自主学习部分,上课检查。
2、合作探究部分小组合作完成,上课展示,质疑。
教师点评,补充。
3、独立完成相关练习。
【导学过程】【自主学习】一、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知人论世:1、导入新课: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该对联写的是谁?辛弃疾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辛诗的豪放风格,与东坡齐名;对南宋朝廷的一片忠诚;2、作者:辛弃疾,(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风格)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
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
3、背景介绍:《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时年35岁。
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永遇乐》写于开禧元年(1205),时年66岁。
这之前,辛弃疾因政敌的弹劾而被罢官。
先后被闲置达八年之久!直到嘉泰三年(1203)又被朝廷召人京师,并派他出任镇江知府,这首词便是在镇江任上所作。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优秀4篇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优秀4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本词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教学难点】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重点融情于景、用典的艺术特点以及典型意象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部分课前预习学案积累·整合1、赏析诗词的方法①朗诵吟咏,感知词味②鉴赏意象,体会情感③抓关键句,品析语言2、宋词流派婉约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
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姜夔的《扬州慢》和李清照的《声声慢》。
豪放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婉约派特点——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豪放派特点——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3、意象和意境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意境”是指作品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是诗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诗歌作品中相结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把“空山”“雨后”“明月”“松”“清泉”“石”“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加以组合,营造了一种清新、静穆、空灵的秋夜乡村气氛。
《永遇乐》 辛弃疾 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诵读全词,理解本词用典方法并学会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初步感受本词情感基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辛词刚健、雄放的独特风格和繁富、新颖的典故手法,并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重难点:了解本词用典的意思。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是辛弃疾的《水龙吟》一词,那是作者早年时期(35岁)的词,抒发的是壮志难酬的情感。
而本节课要学的是辛弃疾的另一首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样是抒发词人壮志难酬的情感,不同的是这是词人晚年时期(66岁)写的词,年事已高的辛弃疾,仍旧报国无门,所以更显得苍凉悲壮之感。
但为什么编者还要选这一篇词呢?同样是壮志难酬,选一篇不就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出示课件)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
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
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侘胄所起用。
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
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
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侘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
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三、整体感知、字词梳理教师:请同学们根据教材下的注释,初步去解读本词。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永遇乐》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永遇乐》教案《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永遇乐》教案一、知识教育目标: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
二、能力培养目标: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是本的重点和难点。
四、时安排:1时五、教学步骤:(一)、导入新“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自古以来“苏辛”并称,苏轼和辛弃疾分别代表着北宋和南宋的豪放风格。
(板书题)(二)、明确目标:1了解作者生活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检查预习:、请给下列加点字注上音。
⑴遥岑远目⑵玉簪螺髻⑶鲈鱼堪脍⑷揾英雄泪⑸舞榭歌台⑹封狼居胥2、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含义。
⑴遥岑远目⑵断鸿声里⑶倩何人唤取⑷揾英雄泪⑸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⑹寻常巷陌⑺元嘉草草⑻可堪回首(四)、相关资料、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韩□(tuo1)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永遇乐 辛弃疾教案

永遇乐辛弃疾教案教案标题:《永遇乐》辛弃疾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永遇乐》这首辛弃疾的词作,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创作背景和文学风格。
2. 培养学生对于古典文学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够理解和解读辛弃疾的作品。
教学内容:1. 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永遇乐》的词作欣赏3. 《永遇乐》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辛弃疾的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辛弃疾有了解吗?他是哪个时期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有哪些特点?二、学习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15分钟)1. 讲解辛弃疾的生平,包括他的家庭背景、求学经历和官职等。
2. 介绍辛弃疾所处的历史背景,包括南宋末年的政治动荡和战乱。
3. 分析辛弃疾的创作背景对他的词作产生的影响。
三、欣赏《永遇乐》(20分钟)1. 分发《永遇乐》的词作给学生,让他们先自己默读一遍。
2. 播放朗读或演唱的录音,让学生跟读或欣赏。
3. 引导学生讨论《永遇乐》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四、分析《永遇乐》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15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永遇乐》的词牌、韵律和格律等方面的特点。
2. 引导学生理解《永遇乐》中表达的爱情、离别和人生观等主题。
3. 分析《永遇乐》的艺术价值,包括辛弃疾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等方面。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学习内容,强调辛弃疾的文学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
2. 提出拓展问题,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或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对比。
教学资源:1. 辛弃疾的生平和作品资料2. 《永遇乐》的词作文本和朗读或演唱的录音3. 图片或视频展示辛弃疾的形象教学评估:1.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表现。
2. 学生对于辛弃疾的生平和作品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于《永遇乐》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的分析能力。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辛弃疾作品的朗诵或演唱比赛。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6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①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②学习作者用典对比、类比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教学重点: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导入提到宋词的豪放派向来以“苏辛”并称,辛弃疾继承并发扬光大了苏词的豪放风格,“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词的豪放风格与其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生活是分不开的。
二、知人论世1.介绍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爱国词人。
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安抚使等职。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
辛弃疾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和揭露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
词的笔势纵横,气势恢弘,境界开阔,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辛弃疾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并称“苏辛”。
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创造性地运用比兴等象征手法,大量用典,风格多样,善于融诗、辞、歌、赋、经、史入词,善于提炼民间口语入词,给词带来了新鲜、活泼的气息。
辛词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都发挥到了极致。
《稼轩长短句》是他的代表作。
2.写作背景辛弃疾满怀爱国热忱,活捉叛徒张安国,率耿京义军的余部渡淮南归。
但是,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却并未对他加以重用。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课文研习一、要点解析1.词作的写作背景和主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当时的作者35岁,离举兵起义抗金,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已经过去十多年,胸怀报国之志的作者却一直没有得到北上抗金的机会,所以,他经常感到郁闷难平。
这一年秋天,作者登上建康城(今南京)的赏心亭,面对辽阔山河,听到鸿雁悲鸣,生出无限忧思。
自伤抱负世无知已,得不到理解与慰藉;浩叹英雄徒有雄心壮志,却无处施展才华。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开禧元年(1205年),这时的作者以66岁的高龄出任浙东安抚使,镇守京口(镇江)。
京口是三国时吴国的军事重镇,又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北伐起兵的地方。
所以,作者登上北固亭,联想到曾在此建立丰功伟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不觉满怀报国之志。
而想到南宋王朝一直偏安江左,不思北伐,韩侂胄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作者为此感到极大的愤慨。
2.词作中的历史典故《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第一个典故--“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季鹰,即晋人张翰。
《世说新语》载:“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阳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
”作者拿张翰(季鹰)和自己作比,季鹰有乡可归,而自己纵然乡思无限,却有乡难归,因为故乡仍在金人的铁蹄蹂躏之下呻吟。
(一说,张翰因见齐王将败而辞归,作者却耻于弃官归隐,因为他有报国的雄心壮志。
)第二个典故--“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三国志魏志陈登传》说,陈登(元龙)因许汜没有志向很看不起他,自己睡大床,叫许汜睡下床。
许汜把此事告诉了刘备,刘备说,如今天下大乱,希望你能忧国忘家,你却只管买房置地,假如我是陈登,“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
”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是说,如果自己像许汜那样只为自己打算,那就羞见刘备那样胸怀大略的英雄了。
【范文】《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永遇乐》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永遇乐》教案《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永遇乐》教案一、知识教育目标:.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
二、能力培养目标:.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自古以来“苏辛”并称,苏轼和辛弃疾分别代表着北宋和南宋的豪放风格。
(板书课题)(二)、明确目标:1.了解作者生活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检查预习:、请给下列加点字注上音。
⑴遥岑远目⑵玉簪螺髻⑶鲈鱼堪脍⑷揾英雄泪⑸舞榭歌台⑹封狼居胥2、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含义。
⑴遥岑远目⑵断鸿声里⑶倩何人唤取⑷揾英雄泪⑸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⑹寻常巷陌⑺元嘉草草⑻可堪回首(四)、相关资料、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韩□(tuo1)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⑹寻常巷陌
⑺元嘉草草
⑻ 可堪回首
(四)、相关资料
1、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tuo1)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自古以来“苏辛”并称,苏轼和辛弃疾分别代表着北宋和南宋的豪放风格。(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1.了解作者生活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检查预习: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上音。
⑴遥岑远目
⑵玉簪螺髻
⑶鲈鱼堪脍
⑷揾英雄泪
⑸舞榭歌台
⑹封狼居胥
2、请解释下
⑶倩何人唤取
⑷揾英雄泪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永遇乐》教案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1/2
2、关于《水龙吟》 辛弃疾南渡归宋后,南宋政府对他大材小用、不予重视。但抱着一颗热切的爱国之心的辛弃疾还是不顾自己职位的低微,针对着南宋政府中主和派的不抵抗论,写成了《美芹十论》奏章,上奏皇帝。在这篇奏章中,辛弃疾分析了宋金形势,和战前途、民心向背,指出金统治者外强中干的情况,而且有隙可乘。他不仅痛斥了主和派的投降主义谬论,而且还详细论述了南宋应采取的自强之策和收复中原的具体部署。他怀着满腔热切的希望上奏朝廷,结果奉行投降主义路线的南宋政府以"讲和方定,议不行"(《宋史本传》)为理由而不予理睬。辛弃疾回顾自己渡江南来以后,曾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把自己心中想说的忠心爱国的肺腑之言都陈奏给皇帝了。可是南宋统治集团好比是一个患了恐敌病的病人,任凭你怎样想用议论去鼓舞他们,把他们拔出于消沉畏缩的气氛之中,都是徒劳无功。在这种情况下,辛弃疾心中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是可想而知的。这一切,就是他登建康赏心亭并写下这首传诵千古的《水龙吟》词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