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修道

合集下载

修道与仙学的区别

修道与仙学的区别

“修道”与“学仙”(炼丹)的区别知常养生轩>研讨区>书简点评>丹道学习随笔杂录(大江东)丹道学习随笔杂录(大江东)一、“修道”与“学仙”(炼丹)的区别我曾记得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张义尚先生在《气功》杂志上刊登了题名的《漫谈修道》:“人元金丹,实际是以术延命之最高的简易迅速法门,终是修道之功法内容。

陈撄宁先生为了突出延命术,称之为“仙学”,以与修道相区分,未免欠妥!”(《气功》1992、7)。

胡海牙先生则有《释“仙学”》(《气功》1993、8)予以回应:“仙学”就是仙道之学,而非狭义的修仙之术。

仙道为一,不容分割,道为仙之体,仙为道之用,道不易闻,赖有仙而后知道之足贵;仙不易修,端有道而后知仙之必成”,并认为张先生是在“曲解仙学”。

张先生又有《再谈修道——兼答胡海牙<释“仙学”>》(《气功》1993、12)。

如此,一石激起千层浪,后又有很多人以此为题撰写文章讨论,刊载在《气功》1994、1995年等各期上。

除张义尚先生和胡海牙先生各有所指外,其余的人都是隔靴搔痒!我以为,张义尚先生“修道”与“学仙”的区分所指的是“法”上的问题,而胡海牙所指的“仙学”,则是“仙学”这门“学问”所包括的范畴,是“名”上的问题,看来是“所答非所问”。

陈撄宁先生弟子朱昌亚女士序《大道歌白话解》曰:“夫仙学与道学,其不同果安在乎?盖闻古今学仙者,必从炼丹下手,不足以成仙也。

学道者则无炼丹之必要,只需后天神气合一,返还到先天之性命,再使先天之性命合一,归本于清静自然而道可成矣。

”陈先生亲写《灵源大道歌读者须知·第六》曰:“况且修道比较炼丹,究竟有点分别,假使我们把他颠倒过来说修丹炼道,在旁人听来,未免要笑我们文理欠通,因此可以明白两者不同之点。

修道的人果能够从后天神气返还到先天性命,就算是功德圆满,不必再去讨论什么铅汞问题。

”陈撄宁先生和张义尚先生都看到了“修道”与“学仙”(炼丹)的区别!到底谁知道:“夫仙学与道学,其不同果安在乎?”也就是“修道”与“学仙”(炼丹)的区别所在?(2004/04/0109:17pm)二、对“炼丹”和“修道”的一点认识至于“铅、汞,真意”,是有他特指的,也可以说这些都是代号,丹法不同,所指出的内涵也不同。

修道的基础知识

修道的基础知识

修道的基础知识
修道的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道德修养:修道者应该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气功修炼:通过气功修炼,可以提高身体的素质和内在的能量,达到身心健康的境界。

3. 传统文化: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有助于修道者更好地理解宇宙和人生的本质。

4. 哲学思考:通过哲学思考,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世界和人类社会,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智慧水平。

5. 实践体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参与各种修行实践活动,体验修道的真谛和奥妙。

总之,修道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才能真正领悟到修道的精髓。

修道的基础知识

修道的基础知识

修道的基础知识修道是一种追求心灵与身体平衡的修行方式,它源于古代的哲学和宗教传统,旨在帮助个体提高自身的精神力量和意识水平。

在修道的过程中,个体将通过深思熟虑和内省,逐渐摆脱尘世的束缚,追求更高层次的幸福和内在的满足感。

修道的基础知识是每个修行者都应该了解的,下面将介绍一些重要的基础知识,帮助初学者更好地理解和开始修道的旅程。

1. 内观与觉知内观是修道的核心练习之一,它通过观察自己的思想、感受和身体反应,来增强对内在世界的觉知。

修行者应该学会保持觉知的状态,即时注意自己的情绪和思绪,不被它们所控制。

通过内观,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从而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和反应。

2. 冥想与专注冥想是修道的重要练习,它通过专注于呼吸、声音、身体感受或其他对象,来培养专注力和觉知力。

冥想可以帮助我们放松身心,减少压力,培养平静和内在的平衡。

初学者可以选择一种冥想方法,每天坚持一定的时间进行练习,逐渐提高冥想的时间和深度。

3. 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是修道的重要一环,它包括了对自己的道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培养。

修行者应该努力养成正直、善良和慈悲的品质,同时遵循道德准则和价值观。

通过修身养性,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他人和谐相处,同时培养自身的品格和道德力量。

4. 善与慈悲修行者应该努力培养善良和慈悲的心,对他人给予帮助和支持。

善行和慈悲是修道的重要原则,通过帮助他人,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和无私的品质。

同时,善行和慈悲也可以带给我们内心的满足和幸福感,使我们更接近修行的目标。

5. 禅修与智慧禅修是修道的一种方法,它通过静坐冥想和思考,帮助我们认识真实的自我和宇宙的本质。

通过禅修,我们可以超越思维的束缚,认识到自己的本性和内在的智慧。

禅修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内在的平静和智慧,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境。

6. 学习与修行修道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修行者应该保持学习的态度,不断探索和深化自己的修行经验。

学习可以通过阅读修道经典、听取导师的指导和与其他修行者的交流来实现。

儒家气功与修道浅谈

儒家气功与修道浅谈

儒家气功与修道浅谈中国封建社会有两个半偶像,这几个人分别是诸葛亮、王阳明还有半个曾国藩,他们完成了儒家立功、立言、立德的三不朽传奇。

他们有个共同点就是静坐,诸葛亮半日静坐半日读书,王阳明的静坐修身方法甚至写成书叫《传习录》广泛流传到日本、韩国,曾国藩每天早上第一件事情就是静坐一个时辰,他们这种做法中国有个词叫修道或做工夫,这个就是我要谈的心性儒学。

由于儒家100多年来被批判、其儒家修养方法几乎绝迹,看网络上对儒家气功的解释都是顾左右而言他,不成体系,甚至歪曲事实,离题万里。

根据多年研究、笔者把我所知道的研究结果写出来,算是抛砖引玉,希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有点作用。

汉朝主要是政治儒学理论上认为儒家的心性之学发端于孟子,起兴于唐朝中叶,主要作品有《复性书》心性儒学开始跃入人们的视野,宋明两个汉人王朝把理学推到了最高峰心性方面的修养功夫(实质就是理学)也达到了最高峰,我们今天修身养性一词基本上就是从儒家经典《大学》中来的,儒家修道有自己的特色,以道德为首要目标,内省为主要手段,在道家经典《太乙金华真经》中有记载:儒崇内省、道崇内视、佛崇内观,把三教修道的特色做了区分,内省慎独为主要方法。

从气功特色上来讲,儒家气功偏向性功,讲究率性修道,注重打磨心性——理论上讲究克己复礼以归于仁,以制欲为特色,大儒朱熹明确强调去人欲存天理、这在俗人看来不可理解,但是对修习过儒道二教的朋友来讲很是熟悉,修炼没有不节制情欲的,相当于佛家的持戒、道家的练己。

从实践来看儒家的第二个特色为道德追求至善,追求去伪存真为要,讲求心性合一光明本心的心不为物欲所左右的而在道德上达到至诚至圣境界。

一儒教的心法儒家气功是建立在道德修养上的一种气功修炼方式,儒家修炼的、目的是做圣人,和道家修仙、佛家成佛一样是儒教徒们的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最早的记载在《礼记》一书,《尚书·卷一·虞书·大禹谟》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嵊州道教文化漫谈

嵊州道教文化漫谈

嵊州道教文化漫谈*导读:一一提起道教,脑子里就会跳出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的确如此。

道教与佛教的许多内容,是没法按照我们世俗的……*一一提起道教,脑子里就会跳出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的确如此。

道教与佛教的许多内容,是没法按照我们世俗的理解而正确说出来的,仅凭着我们的一点世聪辨智,就去解释佛与道的理论精髓,无疑于蚂蚁撼树!在嵊州境内,道教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其实要比佛教文化早。

《释名释长幼》对仙字的解释说: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道教理想的成仙修道环境,必须在超尘脱俗、幽深僻静、高耸入天、云雾缭绕之名山。

而在嵊州,早在东汉时,就有《刘阮遇仙》的故事流传于世,嵊州可以说是道家神仙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刘阮遇仙故事在中国道教史和文学史上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如果细究其源头,与道教的神仙与洞天福地的概念颇相吻合。

自古以来,剡多名山。

加上三国时杨祖德剡溪觅金刀的传说,连同两火一刀可以逃(两火一刀即是剡字)之谶言,使得古剡县成为了全国著名高僧、高士以及文人们向往的栖息之地。

否则,那条唐诗之路就不会从他们的脚下开辟出来,那么丰富的佛教、道教、哲学以及文学遗产也不会在这里保存下来。

*二自古名山僧占多。

其实不然。

许多道家与文人们也都喜欢清幽之处,而清幽之处大多非名山莫属。

自东晋以后,北方士族南迁过来不少,他们带过来的玄谈之风与佛道思想互为相融。

这段时期,嵊州历史出现过一个人物:王羲之。

永和十一年(355),王羲之在父母坟前设誓辞官,隐居剡县的金庭。

金庭原来只是一个洞,为一樵夫所发现。

洞内宽敞,有卧室、书桌,还有一口小池子,可蓄鱼。

王羲之就在洞里生活,养两只通人性的大白鹅,伴随着他作画吟诗,还有米酒可以喝。

当然,一家人隐居自然会少些乐趣,若有三两知己共度时光,那便会适意许多。

于是乎,大诗人许洵从萧山迁居过来,与他作邻。

不久,高僧支遁也随之到此地弘扬佛法,创立即色宗,撰有《即色论》。

张义尚阴阳丹法

张义尚阴阳丹法

张义尚先生丹道思想管窥盛克琦萧天石先生(1908-1986)在《道德经精义》例言中讲:“丹家经籍,愈古愈玄。

上古丹经十隐八九,中古丹经十隐其半,迄乎近世,十隐其二三。

”1此话真实不虚。

丹道进入20世纪以来大德辈出、哲人林立,其中最皎洁璀璨者当属陈撄宁(1880-1969)和张义尚先生(1910-2000)。

他们早年都因身患重疾,在普通医治无效的情况下,希望通过道家仙术拯救自己,因此四处寻仙访道、拜师求诀,不但身体健康得到恢复,并且都能著书立说讲解丹道,在阅读苦涩、认知艰难的丹经迷雾中披开一道光明,成为近代丹道学界硕果斐然的一代导师。

陈撄宁先生的事迹学术界多有研究,今将张义尚先生的丹道思想做一点介绍,以飨读者。

一、张义尚先生的生平张义尚先生,号知非子,重庆市忠县人,1940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生前为忠县政协委员、忠县中医院中医师。

自幼丧母,体质孱弱,13岁病五心潮热,盗汗骨蒸,几乎丧命,并被预言“能否长成,大有问题”2。

在邓少甫先生的启发下,立志与病魔作斗争。

15岁拜拳师王鲁璠门下学字门拳,结合深呼吸法,身体得到了很大的益处,“病魔也就不再光临,由弱转强”。

18岁师从周之德先生学金家功夫。

后到上海复旦大学高中部就读,1934年春随吴云倬先生学太极拳、推手等,并广泛搜集丹经道书,“对《道藏》方面的重要典籍,差不多都涉猎到了,对于分辨功夫的邪正高下的经验,确是增加得不少。

”3抗战期间复旦迁北碚,随涪陵黄克刚先生学《真传易筋经》,将易筋经卅二式全部学完,并整理成册。

1萧天石:《道藏精华》第4集《黄元吉道德经精义》,3页,台北自由出版社。

2张义尚:《丹道薪传》,131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3张义尚:《丹道薪传》,131页。

11938年拜谒银道源先生,直承涵虚大江西派,得异人授《三车秘旨》,又学龙门派,号合宗,著有《合宗明道集》和《明道语录》。

允列门墙,赐名通悟,“学北宗及西派丹诀”4,“于身内阴阳清静丹法之事得贯通无惑者,实银师之赐也。

修道的原理

修道的原理

修道的原理修道的原理是指通过修炼、修身、修心来达到个人精神境界的提升以及心灵的净化。

修道的模式多样,可以是宗教信仰中的修行,也可以是道德修养的实践等。

修道的目的是实现个体与宇宙、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在追求内在的平静与幸福的同时,也能够对周围的世界有积极的影响。

修道的原理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人类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以及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和探索。

人类是具有理性和道德观念的有意识生命体,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是人类天性的需求。

在现代社会中,物质生活的丰富并没有带来内心的满足,人们渴望找到心灵的归属和超越物质的意义。

修道作为一种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方式,提供了一个可以超脱世俗困扰,接近真理和智慧的途径。

另一方面,对生命和人生思考的探索也促使人们进行修道。

人类对生命和人生的意义的思考是人类独特的优势,也是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点。

在面对生死、苦难、痛苦等人生的边界情境时,人们开始追问生命的真正意义,寻求超越肉体和世俗的解脱之道。

修道在这一过程中提供了寻求真理、探索人生意义的方法。

修道的原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修道要求个人具备自觉的自我反省。

这是修道的基础,意味着个人要有能力反思自己的行为、思想和情感,并对其进行评估和反思。

通过自我反省,个人可以发现自己的弱点、缺点以及需要改进的方面,从而能够更好地提升自身。

其次,修道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可以理解为个人思想、言行、行为等方面的品质提升。

修道要求个人在思想、情感、行为等方面具有高尚的品质和道德观念。

个人需要通过修道的实践,强化自己的道德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将其落实于日常生活中。

第三,修道注重个人的精神境界。

修道的过程不仅仅是对于外在行为和思想的修养,更重要的是对于内心精神的修炼。

修道要求个人能够通过冥想、禅修等方法,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平静。

通过此过程,个人可以超越物质欲望的束缚,追求精神上的和谐与安宁。

最后,修道强调个人与宇宙的统一与共融。

修道追求的是个人与宇宙、社会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2023年道教文化漫谈

2023年道教文化漫谈

2023年道教文化漫谈一自古名山僧占多。

其实不然。

许多道家与文人们也都喜欢清幽之处,而清幽之处大多非名山莫属。

自东晋以后,北方士族南迁过来不少,他们带过来的玄谈之风与佛道思想互为相融。

这段时期,嵊州历史出现过一个人物:王羲之。

永和十一年(355),王羲之在父母坟前设誓辞官,隐居剡县的金庭。

金庭原来只是一个洞,为一樵夫所发现。

洞内宽敞,有卧室、书桌,还有一口小池子,可蓄鱼。

王羲之就在洞里生活,养两只通人性的大白鹅,伴随着他作画吟诗,还有米酒可以喝。

当然,一家人隐居自然会少些乐趣,若有三两知己共度时光,那便会适意许多。

于是乎,大诗人许洵从萧山迁居过来,与他作邻。

不久,高僧支遁也随之到此地弘扬佛法,创立“即色宗”,撰有《即色论》。

我们可以想象,三位好友,怀着各自的人生理想,朝着自己的人生方向前进时,暂时走到了一起。

在那些个宁静闲适的时光里,无论春夏,无论秋冬,无论阴晴,无论雨雪,他们随时可以聚在一起,品茗或小酌,对弈或相吟,抚琴或吹箫,相谈儒释道,笑对天地人。

王羲之在世时,曾经舍过几次宅院为寺,有普照寺、戒珠寺等。

在金庭时又想舍洞为观,可惜未能遂愿。

到了王羲之的五代孙王衡,他那时做了太守,有次回乡时,想起自己的祖宗未能完成的心愿,便把金庭故居改为崇妙观,也可算是“前人心愿后人了”吧。

这个道观改成后,有个著名的道士叫褚伯玉到了这里潜心修道。

他的道风高炽,齐高帝派人马来接他,他看着眼前的绿水青山,坚决地摇了摇头,说:此地甚好,别无他求,并给齐高帝写了一封信,表明了矢志不渝去修道的决心。

高帝深为折服,赐道观为金庭观,修复一新。

于是,金庭观不再是一个洞,而多了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清殿、金庭道观、书楼等建筑。

一时间,道观庄严,气象万千,非昔日所可比拟。

在后来的朝代里,一些文人雅士纷纷涌向金庭观,写下了无数的诗篇。

二一提起道教,脑子里就会跳出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的确如此。

道教与佛教的许多内容,是没法按照我们世俗的理解而正确说出来的,仅凭着我们的一点世聪辨智,就去解释佛与道的理论精髓,无疑于蚂蚁撼树!在嵊州境内,道教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其实要比佛教文化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谈修道怎样修道?先必须深通造化、把握阴阳。

《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黄帝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吕祖《指玄篇》说:“玄篇种种说阴阳,二字名为万法王。

”紫阳翁说:“草木阴阳亦两齐,若还缺一不芳菲。

”把握阴阳,是道家修持总诀,阴阳合一而成太极,即是还虚,由太极再返于无极,即是合道。

日还月返,皆是逆行,所以后人评述三丰翁曰:“顺则凡,逆则仙。

一句话儿超了千千万。

”这就是道家对于人体生命工程的理论和观点。

我过去把道家具体修持分为本身阴阳、同类阴阳、虚空阴阳等三种,但这三种是又分又合,互相影响,总而言之,不出修性修命之两途。

大抵南派以修命为先,特重同类阴阳,然岂能脱离本身而取验。

北派以修性为先,首重本身之阴阳,以上接虚空中之同类阴阳与虚空阴阳。

要知道家之所谓阴阳,乃是真阴真阳。

就本身阴阳而言,神为阴,气为阳,此中有先后之别;就同类阴阳而言,则坎中之阳为真阳,离中之阴为真阴,皆是身外灵父圣母之作用;就虚空阴阳而言,则是太极中之元阴元阳也。

修证的把握阴阳,即是修性修命或性命双修。

然此中层次高低,大不相同。

所以一则曰“神是性兮气是命,神不外驰气自定。

”一则曰“是性命,非神气,水乡铅,只一味。

”盖神气属本身之修为,而水乡铅则赖灵父圣母之运用也。

“命要传,性要悟,入圣超凡由汝做。

不识真种是还丹,水火空铛虚煮沸。

”此乃先哲推尊人元功法而言。

然“性由自悟,命假师传。

”则是千真万确的。

人元金丹,确是修命最简易、最迅速之法,犹如乘飞机以赴北京,自己毫不费力;但制造飞机,岂是易事!平整机场,必赖多人。

三丰翁言:“必须福德胜三倍天子,智慧过七辈状元,方可为之。

”正指此事。

凡命功由低至高,一步接一步,非依程序进行不可;性功亦有多级,由后至先,全凭心意做功夫,则以当机为高耳。

人元金丹,实际是以术延命之最高的简易迅速法门,终是修道之功法内容。

陈撄宁先生为了突出延命术,称之为“仙学”,以与修道相区分,未免欠妥!从人元金丹而论,它是身外阴阳,除此一切修为连两家阴阳在内,皆不离本身阴阳之运用。

并且在修持过程中,道家首先都是以强调色身为主,以后层次渐高,才逐渐向修性过渡。

因性之与命,始终互为影响,故曰“性之与命是二是一。

”我们不能不承认,人元金丹有它特殊的功验,远非其他功法之所能及;但需知人元之学,不离三家,绝不是俗传的两家之学。

两家之学只是变相的房中术,我过去己一再语及。

其次,若因人元金丹之奇妙,遂以为是唯一之法,除了斯法,皆不足学,则是孤陋寡闻,自以为是,“敢将蛙井渺苍冥”,此乃不识大道之本体,可笑亦可悯,乃是莫大之错误矣,须要特别注意!因为人体生命内涵,不外性命,修命固能移性,而修性亦能立命,所以佛法密宗指出“心气不二”,实质就是心物不二,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亦能变物质。

目前已有指出,八识中的第六识(意识)是有能量(带质境)的。

笔者过去接触道佛两家诸大善知识,也无不强调转识成智要在六识上狠下功夫,所以张紫阳作《悟真篇》虽全书皆论说阴阳,后来亦不得不另写外篇专阐禅法。

道以形神俱妙为贵,犹佛教密宗以即生即身成就为最高。

道家化形之学,有炼天元神丹者,有得玄珠者,有依金光化形者,总之是神妙以后之事,过去丹书记述简略,诸师亦鲜详及。

为了广求借鉴,我曾请教于西藏红白两教的大德贡噶上师曰:“弟子欲即生即身化虹光,手发爪甲亦不留,当修何法?”师曰:“当修气脉、明点。

”我又问:“专修大手印,亦能化虹光身否?”师曰:“也能,但较迂缓。

”按密宗之气脉明点修法,即等同道家之命功,但密宗多修刚气,其效较速,此因密宗之修习气脉明点为主者之年龄限于35岁甚至25岁以前,而道家则多为救助衰残入手,修习柔气,以求返老还童之效。

又藏密红教之最高法门“大圆满”,入手先修“彻却”(大手印定),然后于彻却定上修习白黑二瑜伽,借看光以调整本身之气脉明点,名曰:“妥噶”,乃是红教之特别不共最高功法,系专为彻证虹光身而设,对于道家之以修本身阴阳为主者,大可借鉴,不可忽视!道家讲性命双修,对修习柔气功的入门功法有较详指示,但对于最后之修证,则很少系统论述,只能下《黄帝内经》、《易经》、《老子》、《庄子》等求之。

余前已略为道及。

兹再摘录司马子微《坐忘论》以证之。

其《得道篇》曰:“神与道合,谓之得道。

经云:同于道者,道亦得之。

”又曰:“夫道者神异之物,灵而有性,虚而无象,随迎不测,影响莫求,不知所以然而然”。

又曰:“虚心谷神,唯道来集,道有深力,徐易形神,形随道通、与神合一,谓之神人,神性虚融,体无变灭,形与道同,故无生死,隐则形同于神,显则神同于气,所以蹈水火而无害,对日月而无影,存亡在己,出入无间。

身为滓质,犹至虚妙,况其灵智益深益远乎!《生神经》曰:身神并一,则为真身。

又《西升经》云:形神合同,故能长久。

然虚无之道,力有浅深,深则兼被于形,浅则唯及于心。

被形者,神人也;及心者,但得慧觉,而身不免谢,何耶?慧是心用,用多则心劳,初得少慧,悦而多辩,神气漏泄,无灵润身光,遂至早终,道故难备,经云尸解,此之谓也。

”总上《得道篇》所论,最主要的,是道有深力,能逐渐地变化肉体和心神,但看功力浅深如何。

至于具体修法,《坐忘枢翼》篇曰:“夫欲修道成真,先去邪僻之行,外事都绝,无以干心;然后端坐,内观正觉。

觉一念起,即须除灭,随起随制,务令安静。

其次,虽非的有贪着,浮游乱想,亦尽灭除,昼夜勤行,须臾不替。

唯灭动心,不灭照心。

但冥虚心,不冥有心。

不依一物而心常往。

此法玄妙,利益甚深,自非夙有道缘,信心无二者,莫能信重也。

”又曰:“若有心归正道,深生信慕,先受三戒,依戒修行,在终如始,乃得真道。

其三戒者,一曰简缘(外缘),二曰无欲(内想),三曰静心(正定)、勤行此三戒而无懈退者,则无心求道而道自来。

”此外复讲到用心不当及其调整之法与由定发慧保任之法,尤贵慧而不用。

最后谈得道之人,心有五时,身有七候。

五时者:一、动多静少;二、动静相半;三、静多动少;四、无事则静,事触还动;五、心与道合,触而不动。

心至此时,始得安乐,罪垢灭尽,无复烦恼。

身有七候者:一、举动顺时,容色和悦;二、夙疾普消,身心轻爽;三、填补夭伤,还元复命;四、延数千岁,名曰仙人;五、炼形为气,名曰真人;六、炼气成神,名曰神人;七、炼神合道,名曰至人。

其于鉴力,随候益明(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等五眼功能之由浅入深),得至道成,慧乃圆备。

虽久学定,心身无五时七候者,促龄秽质,色谢归空,自云慧觉,复称成道,求诸通理,实所未然,可谓谬矣。

”总上“坐忘”所论,与佛氏之修戒定慧与大手印,辞语虽异,理实相通,可以互证。

于以知大道虽一,而实践修证,不妨二途。

修命之最高法门,当于《参同契》、《入药镜》、《悟真篇》、吕祖诗词、三丰《玄要篇》、《金丹真传》等求之。

此乃从阳入阴。

真正同类阴阳人元金丹之学,必须真师真传,目击后实践。

否则“饶君智慧过颜闵,不遇真师莫强猜!”至于修性之最高法门,当于《黄帝内经》、《易经》、《老子》、《庄子》,佛教中《金刚》、《圆觉》、《法华》、《楞严》、《维摩》、《华严》,尤其禅宗之《坛经》及诸祖语录求之。

此乃从阴入阳,阴极阳生,命自来归。

故虚靖真君“大道歌”曰:“道不远,在身中,物则皆空性不空。

性若不空和气住,气归元海寿无穷。

欲得身中神不出,莫向灵台留一物,物在身中神不清,耗散精神损筋骨。

神驭气,气留形,不须杂术自长生。

术则易知道难悟,既然悟得不专行,所以千人万人学,毕竟终无一二成。

神一出,便收来,神返身中气自回。

如此朝朝还暮暮,自然赤子产真胎。

”此上两大途径,或先命后性,或先性后命,乃专为夙缘深厚,上根利智之士,能单刀直入者所说之“顿法”也。

若姿质鲁钝、福缘浅薄,不能单刀直入者,则当走道家北宗性命双修之“渐门”,以神为性,以气为命,神气同炼,由后天返先天,步步深入,则《天仙正理》、《慧命经》、《金仙证论》、《性命法诀明指》、《性命圭旨》等,皆是要籍。

不过此宗在目前已有逐渐走向支离、琐碎、执着、僵化之势,不拘何门何派,可参拙作《仙道漫谈》,内有“五忘仙诀”,“天仙总持”“神人法言”等,或可有补于上乘功法之了解。

所谓性命双修,本来有两个含义:一般通指北宗功法而言,以其神气同修,上、中、下三根皆宜故。

另一种,则指整个人体生命工程必须性命同等重视而言;故吕祖《敲爻歌》曰:“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

达命宗,迷本性,恰似鉴容无宝镜,寿同天地一愚夫,权握家财无本柄”。

前此皆是本身阴阳修持法之正途。

等而下之,如内家武术中的太极拳(于盘架子中讲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者除外)、意拳、金家功夫(心意六合的一个分支)以及古法真传易筋经、蜀东五禽图(原传于重庆的王礼庭)等,皆可作为入道之梯航。

盖生命科学之研习,着眼点不可不高,而实践修习,下手则不妨从低,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所谓“低处修时高处到”。

方是扎实稳妥的功夫也。

或曰:“你过去不是一贯推尊道家南宗同类阴阳人元金丹之妙吗?何以现在又转而论说本身阴阳、清静无为、尽性立命之学呢?”我答:拙作《纵谈道家柔气功》一文(《气功》杂志1987年10期),已首先明说:“六度之禅最为高。

养生极则莫比肩,铅汞阴阳都扬却,人心不起道心圆。

先天之先唯此是,法身炼就色身全。

”因同类阴阳虽妙,纯赖外力,福德因缘不够,勉强不得,余前此之所以多次论及并辩其邪正真伪者,欲使人知我国有至高至上之人体生命科学,深恐久而数典忘祖!而目前着重转而推阐本身阴阳,尽性以立命者,以其为现实可行之法,虽然巧拙不同,一样可以达到最高境域,庶免守株待免,到头空老,甚至断人慧命耳!目前一般学人,多有轻视性功者,这是莫大的偏见,此因见理不彻。

请你不妨阅读一下《金莲正宗记》、《徐神翁语录》,尤其佛门中《高僧传》、《神僧传》等,参究一下怎样才算明心见性?怎样才能达到祖师大德们的高级智慧和各种神变功德?试把你自己的智慧功德和他们比较一下看?且明知酒以茅台为优而不可得,则淡酒多怀也醉人。

善哉!曹文逸仙姑曰:“形神虽曰两难全,了命未能先了性!”似此终日乾乾,不远胜于画地自限,坐以待毙之为愈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