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说明文的表达效果

合集下载

2024年语文中考总复习说明文阅读 (跨学科试题训练)

2024年语文中考总复习说明文阅读 (跨学科试题训练)

品来看。郦道元历来被认为是描写风景的高手。他不用前人的
陈词滥调,追求新颖的表达方式,比如描写河流的清澈,他用
的话是“鱼若空悬”。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
潭水清澈时,说道:“
”这就是化用郦道元的表述。书
中写景很少有雷同之处,皆因郦道元追求语言多变。以瀑布为
例,《水经注》里用过的指代词汇有“悬流”“悬水”“悬涛”“悬
说明文阅读 (跨学科试题训练)
2.下面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4 分)
清代学者沈德潜认为,在我国古代记载河流水道的 著述中,《水经注》可谓“不可无一,不容有二”。 引用和作比较,强调了《水经注》有极高的地理价值, 使说明更权威,更具有说服力。(共4分。说明方法2分, 表达效果2分)
-29-
说明文阅读 (跨学科试题训练)
说明文阅读 (跨学科试题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20分)
为什么石楠“花香”如求也越
来越高。但有些植物为人类美化环境的同时,却默默背
负了诸多骂名。例如石楠,因为开花时散发出特别的气
味,被极度嫌弃。
②其实石楠心里也挺委屈的,努力开花有错吗?生命 生生不息,每个物种都有其生存之道。
-20-
说明文阅读 (跨学科试题训练)
⑤除了自然地理,《水经注》繁征博引,留下了不少 人文地理的内容。凡一水流经之地,郦道元都会考察流 域内有历史意义的事件,记述逸闻轶事。古代的神话与 传说,往往赖以保存。
-21-
说明文阅读 (跨学科试题训练)
⑥不同于一般的旅行记载,《水经注》可当作绝美的文学作
-2-
说明文阅读 (跨学科试题训练)
③石楠,属于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全世界约有60余种, 分布在亚洲东部及南部。我国约产40余种,是妥妥的石 楠属植物多样性分布中心。

语言表达赏析

语言表达赏析

语言表达赏析一、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一般来说,实用文体如记叙文的语言生动、形象,说明文的语言简洁准确,而议论文的语言精炼、缜密。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又各具风格,如散文的语言优美动人,诗歌的语言凝练,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小说的语言传神、富有个性化的魅力,戏剧语言则围绕矛盾冲突,扣人心弦。

二、不同句式的语言特点短句轻快、灵活、急促、节奏感强;长句绵延、逻辑严密;长短结合,灵活多变;整句(如排比、对偶等句式整齐的句子)一方面从修辞手法的运用方面分析,另一方面整句一般节奏感强、气势磅礴;散句灵活多变;叠词的运用能使句子音韵和谐,描写细腻。

三、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 反问,设问。

(高考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其他较为常见的有:白描,倒装,叠字复叠,顶真(又名联珠、顶针),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反复,反问,反语,互文,回环,回文,借代,设问,排比,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夸张,双关,指代,用典,引用,谐音,歇后,象征,镶嵌,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跳脱,转文,复沓(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的词语,叫复沓;无更换词语叫做叠句或重复(注意2者的区分)。

1、比喻:定义又叫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2.比拟:定义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1)拟人: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2)拟物(借物喻人):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作用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作用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作用说明文是一种介绍、阐述、解释其中一种事物或现象的文体。

它通过对事物的特征、原因、过程、方法、性质、作用等细致的解说,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说明文的目的是向读者传递知识,解释事物的原委,使读者明确其中一种事物的特点、重要性、作用等。

通过详细描述,说明文可以澄清读者的误解,消除疑惑,增加对事物的认识和了解。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客观性:说明文注重客观性,根据客观事实进行描述和说明,通过事实论证、数据统计等方式提供可信的信息。

2.详实性:说明文需要详细解释、阐述,给出事物的特点、特征、性质等具体信息,并提供实例、例证来支持说明。

3.条理性:说明文需要有清晰的结构和逻辑,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因果关系等合理的方式进行组织,使读者易于理解。

4.准确性:说明文需要准确描述事物的特点和性质,避免错误和含糊不清的表述,确保传递的信息正确无误。

说明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递知识:说明文是传递知识的一种方式,通过对事物的解释和阐述,帮助读者了解、掌握相关知识,提高读者的认知水平。

3.帮助决策:说明文通常会对其中一种事物的利弊、优劣进行客观分析,对于读者做出决策、评估事物的价值和重要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4.拓宽视野:说明文可以介绍各个领域的知识和信息,帮助读者了解世界的多样性,拓宽视野,增加对各个领域的认知。

5.解决问题:说明文常常回答读者的问题,解决他们的疑惑和困惑,为读者提供实用的信息。

6.促进交流:说明文是一种有效的交流方式,通过对事物的详细描述和解释,使不同的人能够更好地交流和理解。

综上所述,说明文通过对事物进行详细解释和说明,传递知识,拓宽视野,帮助决策,解决问题,促进交流等,使读者更好地了解、认识和掌握相关知识。

(完整版)中考语文阅读表达效果题解题指导

(完整版)中考语文阅读表达效果题解题指导

表达效果题解题指导考题解说在中考中,根据文体的不同,“表达效果”题的考查主要分两类:一是在记叙文中,对某个词语、某个句子“表达效果”的考查;二是在说明文中,分析某种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其基本设问方式有:句中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结合语境,说说句子中加点词语不能删去的理由。

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解题点拨(一)词语的表达效果1. 答题格式“××”本意是……,这里指……,体现了/表达了……(如果词语的词性或者感情色彩发生变化,一定要指出)。

2. 举例(1)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013年山东淄博中考题)①她使我空荡的大脑骤然满当起来,使我决意要向着她那样子美好地成长。

②她的头上又有了一顶雪白的新帽子,栗色的卷发又从帽沿里滚落下来,那些新烫就的小发卷儿为她的脸增添着活泼和妩媚。

分析:此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词语类型多为动词、形容词或副词。

动词主要考查词语的准确性、生动性;形容词主要考查词语的生动性、形象性;副词则考查词语的准确性、周密性、逻辑性。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词语的词性和感情色彩,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分析作用。

本题的两句话都与人物描写有关,则要分析加点词刻画了人物怎样的形象。

分析“骤然”一词,可从“我”的感受这一角度入手,分析“滚落”一词,则要从对她的肖像描写角度入手。

答案:①“骤然”写出了“她”的美丽在瞬间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②“滚落”写出了卷发的生动和俏皮,富有动态美,烘托了“她”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

(2)请从词语的感情色彩的角度,指出文段⑤中加点词语“肆无忌惮”的用法及其表达效果。

(2013年湖北宜昌中考题)那里的天是“碧云天”,地是“黄叶地”,“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有多情的词人“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多情至望穿秋水的境地;有浪漫的词人“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浪漫到肆无忌惮的地步……在这包含各种滋味的宋词中,你总能体会到古人所饱受过的各种心境。

第01节 说明性文章阅读-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备考通关宝典(原卷版)

第01节 说明性文章阅读-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备考通关宝典(原卷版)

第四关:现代文阅读第一节:说明性文章阅读考点解析考点归纳1.文章的说明对象及特征,2.说明方法及作用,如“”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说明文语言,如“加点词能否删除”,“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分析说明顺序,如“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文章第一段和第一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5、内容理解与信息筛选,6.分析特定段落的作用。

7.、拓展延伸。

命题趋势近年来,说明文阅读不赋分一般比较固定,多在15分/8分之间,多以检查题、选择题形式出现。

兼及填空题。

除概括说明内容、指出说明对象、明确说明顺序、品析语言特点、判断说明方法及作用等常规题型外,拓展积累与探究性试题逐渐增多。

所选材料涉及热点科技、生活百科、传统文化、自然奥妙、生态环保等,主题多来自于《人民日报》、《知识窗》、《科技日报》、《百科知识》、《中国国家地理》等报刊。

预计2022年中考对说明文阅读的考查会呈现出以下趋势:阅读材料以课外为主,注重选文的科学价值,选文视野开阔,材料以生态环境、前沿科学、社会、热带、民俗、民情传统文化为主,注重时代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

命题者将继续围绕说明文内容。

说明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等常规考题进行考查,以主观题为主客观题为辅,说明方法和说明文语言将继续成为考查重点。

探究能力题将会增加考查比例。

如对文章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的感悟和评价,为文章介绍的科学产品或事物写宣传语,为文章说明的自然生态现象提建议等。

解题要诀“三看法”判断说明对象一看题目:题目就是说明对象或题目包含说明对象。

二看结尾:无标题或标题没有表明说明对象时,文章结尾的往往会点出说明对象。

三看段落中心句:段首的中心句、段尾的总结句及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短语。

备考锦囊一.关注考题名称的变化。

各地关于说明文阅读问题一般直接明确为说明文阅读,有些地方则称为实用类文本阅读或非文学性文本阅读,前者如广西百色、贵州毕节等地,后者如广西梧州等地,而一些地方则称为说明性材料阅读,已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形式呈现。

中考语文阅读表达效果题解题指导

中考语文阅读表达效果题解题指导

表达效果题解题指导考题解说在中考中,根据文体的不同,“表达效果”题的考查主要分两类:一是在记叙文中,对某个词语、某个句子“表达效果"的考查;二是在说明文中,分析某种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其基本设问方式有:句中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结合语境,说说句子中加点词语不能删去的理由.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解题点拨(一)词语的表达效果1。

答题格式“××"本意是……,这里指……,体现了/表达了……(如果词语的词性或者感情色彩发生变化,一定要指出)。

2. 举例(1)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013年山东淄博中考题)①她使我空荡的大脑骤然满当起来,使我决意要向着她那样子美好地成长。

②她的头上又有了一顶雪白的新帽子,栗色的卷发又从帽沿里滚落下来,那些新烫就的小发卷儿为她的脸增添着活泼和妩媚。

分析:此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词语类型多为动词、形容词或副词。

动词主要考查词语的准确性、生动性;形容词主要考查词语的生动性、形象性;副词则考查词语的准确性、周密性、逻辑性.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词语的词性和感情色彩,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分析作用。

本题的两句话都与人物描写有关,则要分析加点词刻画了人物怎样的形象。

分析“骤然"一词,可从“我"的感受这一角度入手,分析“滚落”一词,则要从对她的肖像描写角度入手。

答案:①“骤然”写出了“她”的美丽在瞬间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②“滚落"写出了卷发的生动和俏皮,富有动态美,烘托了“她”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2)请从词语的感情色彩的角度,指出文段⑤中加点词语“肆无忌惮”的用法及其表达效果。

(2013年湖北宜昌中考题)那里的天是“碧云天",地是“黄叶地”,“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有多情的词人“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多情至望穿秋水的境地;有浪漫的词人“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浪漫到肆无忌惮的地步……在这包含各种滋味的宋词中,你总能体会到古人所饱受过的各种心境。

中考赏析句子的表达作用题型

中考赏析句子的表达作用题型

中考赏析句子的表达作用题型1. 中考阅读中句子的表达效果怎么答题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常考题型。

首先,要仔细读题,明确句子的类型以及本题的考点。

常见的考点有:1.分析修辞及其艺术效果,常考的六种修辞是:比喻、排比、设问、反问、拟人、夸张,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不同修辞的表达效果2.分析特殊句式的表达效果,如倒装句;3.描写类的句子,首先判定是属于人物描写还是环境描写,再根据不同的描写内容,具体分析其所体现的人物的特征、个性、品质,环境的特点及其作用等。

2. 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例如赏析句子的作用或者加点词作用,理语文答题公式(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专题十七 说明文阅读——2023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讲义

专题十七 说明文阅读——2023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讲义

专题十七说明文阅读——2023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讲义专题十七说明文阅读知识点讲解考点一:说明对象及其特征1.常见题型(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的特征?(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说明对象的?2.答题思路(1)了解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常从事物的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方面进行说明。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抽象事理,常从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方面进行说明。

(2)找出说明对象的方法①看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就直接表明了文中要说明的事物,即文章的说明对象。

②抓首段,文章有时在首段结尾处揭示说明对象。

③找结尾段,文章有时会在结尾处点出说明对象。

④抓关键句,有时用中心句或总结句来点明说明对象。

⑤归纳总结,若以上四种方法都不行,可认真研读全文,逐段分析,归纳总结,从而确定说明对象。

(3)概括说明对象特征的方法①抓首括句和中心句,找段落中心句或关键句,说明文往往运用这些句子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的特征。

②结合标点,尤其注意有分层作用的分号,归纳层意,并进行综合概括。

③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摘要组合,并简要地表述。

④对重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也可以从事物的“定义”入手。

3.答题模板说明对象的特征是:①……②……考点二:分析标题的作用1.常见题型(1)选文的题目有什么作用/好处?2.答题思路标题的作用:(1)内容上:点明说明对象是XX;说明对象的XX特征,揭示说明内容。

(2)表达上:运用了xx(修辞或写作方法)(3)表达效果: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生动形象,新颖有趣。

【注】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情况:(1)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或引用诗句、成语等;(2)运用问句的形式(设问、疑问句;含“为什么”“什么”“为何”等);(3)引用热门话题,贴近生活。

比如“低碳生活”“世博会”等。

考点三:分析说明顺序与文章结构1.常见题型(1)全文(某一段、某几段)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说明文的表达效果
赏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此类题目是常考必考的)
(一)限制性词语有
1、限定时间:目前、迄今为止、不久的将来、已经一向、渐渐等。

2、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稍微、更加等。

3、表示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4、限定数量:之一、多、有余、很少等
5、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大面积、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一般、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

具体分析:
1.“可能、大约、左右”起限制作用,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xxxx只是估计,但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在当时”在限定时间,只说明了xx在当时是xxx,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几乎”限制作用,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xxx大多xxxxxx,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换成“总是”表明xxxx一定表示xxxxxx,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5.“通常”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一般情况,表明还会有特别或例外的情况。

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一般”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6.“之一”限制作用,表明xx只是其中的一种,不是唯一的,去掉后,就成了唯一的,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7.“据测定”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有科学依据。

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8.“按照他的计算”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使文章语言表达更准确,更具有科学性。

9.“有些”是指“有一部分”的意思,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是所有的xxxx,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10.“大面积”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表明不排除在小范围内有例外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大多数”从范围上限制,说明不是全部,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11.“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xx大多xxx,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换成“总是”表明一定xxx,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2.“广泛”限制范围的作用,表明范围广,删去后不能体现广的程度。

该词从程度上体现了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3.“最早”中的“最”,限制时间的作用,表明时间早的程度,该词从程度上体现了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4.“充分”限制时间的作用,表明最大限度,该词从程度上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5“一定”限制作用,表明有限,该词从程度上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