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遇秋解读《通俗伤寒论例讲》

合集下载

伤寒论试题五套

伤寒论试题五套

一历代伤寒注家及著作一、选择题(一)A1型题1.在以下错简重订学派的伤寒名家中,首先的倡导者是谁?A.喻嘉言B、吴仪洛 C.黄元御 D.方有执 E.章虚谷2.张志聪《伤寒论集注》其最突出的学术思想和治学特点是A.注重运气学说B.注重经络学说C.注重药性理论D.强调类证鉴别E.强调治法分类3.陈念祖字修园,平生著述甚丰,其著《伤寒论浅注》对《伤寒论》:A.进行了系统注释研究B.全面探讨了其中的证治规律C.因其语言浅显,易于诵读,而使之广为流传D.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加以论证发挥E.进行了简要解说(二)B型题A.《伤寒直格》B.《阴证略例》C.《伤寒补亡论》D.《伤寒例钞》E.《伤寒证治准绳》1.由郭雍撰写的著作是:2.由刘完素撰写的著作是:3.由王好古撰写的著作是:(三)X型题1.庞安时的《伤寒总病论》对仲景《伤寒论》的主要研究特点是:A.按证分类,重编伤寒B.首次提出伤寒传足不传手说C.伤寒温病,区分异同D.倡用辛凉解表之法,所制方剂多用柴胡、簿荷、石膏、知母等辛凉清解之品E.认为六经即《内经》之六经2.许叔微传世的《伤寒论著三种》(《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主要有如下贡献:A.以症类证B.三纲鼎立C.以经释论D.初创八纲E.以论证经3.成无己《伤寒明理论》的学术特点表现为:A.以症状为纲,详论其脉证机理及论治方法B.按证分类,重编伤寒,分列六经诸证C.强调正气,注重摄生D.辨证分型,对常见症状进行鉴别,为伤寒症状鉴别诊断学之倡导E.提出伤寒传足不传手说,提倡“脉在证先”观点。

4.提倡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伤两营卫之三纲鼎立学说的医家有:A.喻嘉言B.吴仪洛C.周扬俊D.周学海E.方有执5.柯琴《伤寒来苏集》的主要学术观点有:A.力倡六经经界说B.强调证分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C.主张有是证即用是方,不拘其外感内伤D.博采众家,逐条注解伤寒E.以方名证,方随证附6.尤怡与《伤寒贯珠集》宗以法类证、以证论治研究思路,将各经病变诊治内容分门别类为:A.正治B.斡旋C.反治D.救逆E.权变7.伤寒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涉及:A.电化教学B.多媒体教学C.网络远程教学D.实验教学E.临床讨论二、非选择题(一)填空题1.朱肱《南阳活人书》研究伤寒最重______,认为不识______,则犹触途冥行,不知邪气所在。

通俗伤寒论

通俗伤寒论

丙六经舌脉歌
乙辨舌举要
丁察舌辨证歌
第一节观舌形 第二节察舌色 第三节辨舌质 第四节心法提要
第一节太阳经腑舌苔歌 第二节少阳经腑舌苔歌 第三节阳明经腑舌苔歌 第四节太阴经腑舌苔歌 第五节少阴经脏舌苔歌 第六节厥阴经脏舌苔歌
卷之五
第七章伤寒本证
卷之六
第一节伤寒兼风 第二节伤寒兼湿 第三节伤寒兼痧 第四节伤寒兼疟 第五节伤寒兼疫(一名时行伤寒,通称寒疫) 第六节风温伤寒(一名风温兼寒,俗称风寒包火) 第七节风湿伤寒 第八节湿温伤寒(一名湿温兼寒) 第九节春温伤寒(一名客寒包寒,俗称冷温)
卷之七
第十三节秋燥伤寒(总名秋燥,世俗通称风燥) 第十四节冬温伤寒(一名客寒包火,俗称冷温) 第十五节大头伤寒(一名大头瘟,俗称大头风,通称风温时毒) 第十六节黄耳伤寒 第十七节赤膈伤寒 第十八节发斑伤寒 第十九节发狂伤寒 第二十节漏底伤寒 第二十一节脱脚伤寒(一名刖足伤寒,又名肢脱)
第一节夹食伤寒 (一名伤寒夹食,
读书笔记
做为医学小白,读先辈的《伤寒杂病论》有些担心,听人介绍俞根初,简单了解后先从《通俗伤害论》读起 吧,相信这是逐渐进步的过程。
目录分析
卷之一
第一章伤寒总论
卷之二
第一节发汗剂 第二节和解剂 第三节攻下剂 第四节温热剂 第五节滋补剂 第五节清凉剂
卷之三
第三章表里寒热 第四章气血虚实 第五章伤寒诊法 第六章伤寒脉舌
或名停食感冒)
第九章伤寒夹证上
第二节夹痰伤寒 (一名风寒夹痰)
第三节夹饮伤寒(一 名伤寒夹水)
第四节夹气伤寒(一 名伤寒夹郁)
第五节夹血伤寒(一 名伤寒夹瘀)
第六节夹阴伤寒(一 名伤寒夹房劳)
卷之九
第七节夹哮伤寒 第八节夹痞伤寒(一名伤寒夹痞结) 第九节夹痛伤寒(一名伤寒夹胃脘痛) 第十节夹胀伤寒(一名伤寒夹肿胀,又名肿胀兼伤寒)

浅谈俞根初《通俗伤寒论》的温病证治特点

浅谈俞根初《通俗伤寒论》的温病证治特点
关键词 : 俞根初 ; 通俗伤寒论 ; 绍派伤寒 ; 温病 ; 证治特 点 ; 寒温并用 中图分类号 : R 2 2 1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5 - 5 5 0 9 { 2 0 1 3 ) 1 0 - 1 1 8 2
Di s c u s s i o n o n Fe b r i l e Di s e a s e Sy nd r o me a n d Tr e at me nt Ch a r a c t e is r i t c s i n “ Co m mo n Tr e at is e o fFe b il r e is D e a s e s ’ ' o f Yu Ge ne hu Xi o n g  ̄1 l i a 2  ̄ g
i d e a o f Zh o n g j i n g a n d i n t e g r a t e s wi h t t h e t h e o i r e s o f he t d o c t o r s o f f e b r i l e d i s e s a e s , r e l f e c i t n g Yu Ge n c h u ’ S a c a d e mi c i d e a o f c o l d — w ̄ r l l l c o mb i n a i t o n a n d
s c h o l a r o fy o u ng e r a g e , we s h o u l d k no w i t i s g e n e r a l i z e d “ t y p h o i d f e v e r ” , wh i c h s i t h e n a me o f s e so a n a l e x o g e n o u s d i s e a s e . Th e b o o k e x p l a i n s he t o r i g i n l a

《通俗伤寒论》方柴胡达原饮衍变及考释-精品文档

《通俗伤寒论》方柴胡达原饮衍变及考释-精品文档

《通俗伤寒论》方柴胡达原饮衍变及考释柴胡达原饮由仲景小柴胡汤去参、夏、姜、枣,加枳壳、桔梗、荷叶梗、厚朴、草果、青皮、槟榔衍化而成。

即柴胡钱半、生枳壳钱半、川朴钱半、青皮钱半、炙草七分、黄芩钱半、苦桔梗一钱、草果六分、槟榔二钱、荷叶梗五寸。

临床用于湿热疟邪郁伏募原,致使三焦气化失司,痰浊内阻;少阳枢机不利,出现的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间日发疟,头眩,胸膈痞满,心烦懊忄农,咳痰不爽,口腻厌食,便秘腹胀,苔厚腻如积粉,脉弦之证;疟因风寒转变者,初起恶寒,头疼身痛,继即邪传少阳,疟发寒热并重者。

?膜原外通肌腠,内通胃腑,为三焦之门户,居一身半表半里之位。

温疫之邪,从口鼻而入。

邪在半表半里,出入营卫之间,正邪相争之时,则疟疾发作,发有定时;邪阻膜原,则三焦气机失畅,积湿酿痰,故见胸膈痞满;气机被郁化热,湿郁热伏于里,内扰心神则见心烦懊忄农,内阻清阳则头眩;痰湿内郁于肺则咯痰不爽,苔白粗如积粉,扪之糙涩,脉弦而滑者,均为痰湿阻于膜原之证。

?柴胡达原饮主治间曰疟,系瘟疫痰湿所致,但湿重于热。

此时邪不在表,忌发汗,胃腑实,不宜攻下,在治疗上宜开达原膜,祛湿化痰,何秀山说,《内经》言邪气内薄五脏,横连膜原。

膜者,横膈之膜;原者,空隙之处,外通肌腠,内近胃腑,即三焦之关键,为内外交界之地,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

凡外邪每由膜原入内,内邪每由膜原达外,此吴又可治疫邪初犯膜原,所以有达原饮之作也。

今俞氏以柴芩为君者,以柴胡疏达膜原之气机,黄芩苦泄膜原之郁火也。

臣以枳、桔开上,朴、果疏中,青、槟达下,以开达三焦之气机,使膜原伏邪从三焦而外达肌腠也。

佐以荷梗透之;使以甘草和之。

可见和解之中兼有开上、畅中、导下之能,共收宣畅三焦、透达募原之功。

虽云达原,实为和解三焦之良方。

较之吴氏原方,奏功尤捷。

然必湿重于热,阻滞膜原,始为适宜。

何氏对俞氏柴胡达原饮作了诠释,并指出本方“若湿已开,热已透,相火炽盛,再投此剂,反助相火愈炽,适劫胆汁而烁肝阴,致肝火旺生风,痉厥之变者,故此方慎用”。

《伤寒论》伤寒例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伤寒例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伤寒例原文及译文作者:张仲景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

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

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中而即病者,名日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

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复大寒;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

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

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

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

至惊蛰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

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

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为病则重;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亦轻。

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为病也。

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日冬温。

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后章。

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

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

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

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卜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也。

然气候亦有应至而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

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者,各正一气耳。

是以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

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

浅析俞根初《通俗伤寒论》的伏邪外搏证治观

浅析俞根初《通俗伤寒论》的伏邪外搏证治观

阴液 。若伏 邪兼 挟 内伤之 病 者 ,当 辨其 所 兼 何 邪 ,在 对 治 伏邪 同时 ,针对 其所 兼 挟之 病 邪及 病 证 之 传变 亦
应兼 顾 。例 如 :春 温 ( 寒 ) 伤 ,若 为 少 阴 伏 气 温 病 ,
多伏 气温病 的发 病过 程 中 , 常常 作 为一 种 诱 发 因素 , 引
俞 氏说 : “ 无 伏 气 ,虽 感 风寒 暑 湿 之 邪 ,病 尚 病 不重 。重 病 皆新邪 引发伏 邪 者也 。 “ 所 伏 之 邪 ,在 ” 惟 膜原 则 水 与 火 互 结 ,病 多 湿 温 。在 营 分 则 血 与 热 互 结 ,病 多温热 。邪 气 内伏 ,往 往 屡 夺 屡发 ,因而 殒 命 者 ,总 由邪 热 炽 盛 ,郁 火 熏 蒸 ,血 液 胶 凝 ,脉 络 滞 塞 ,营 卫 不 通 , 内 闭 外 脱 而 死 。 例 如 ,春 温 ( ” 伤 寒) ,新 邪 引 发伏 邪 致 病 ,发 病 急 速 ,病 情 较 重 ,证 候 变化 快 ,病初起 即见里 热 炽 盛 的症 状 ,症 如 突然 高
阴 ,可见胸 腹灼 热 ,其 人 如惊 痫 ,时瘛 疚 ,甚 或 四肢 厥逆 ;发 于 阴分 者 ,多 见 肝 肾 阴 劫 ,阴 虚 风 动 证 侯 。 湿温 ( 伤寒 ) ,多 由首夏及 初 秋 两 时 ,外 界 湿邪 侵 人 , 湿邪 潜伏 ,伏 湿酝酿 积 久 而成 温 ,后 因新 感 暴 寒 而诱 发 ,其 中湿 邪 、 温 ( )邪 为 伏 邪 ,外 感 之 寒 为 新 暑 邪 ,伏邪 与新 邪兼 夹相 引而 发 ,寒 湿 温 ( )三 气 杂 暑 合 而 致 病 。暑 湿 ( 寒 ) 伤 ,为 感 受 暑 、湿 邪 气 内伏 , 复 由暴 感 寒 邪 而 触 发 ,或 外 感 暑 湿 , 内伤 生 冷 而 致 病 。伏 暑 ( 寒 ) 伤 ,为 夏 伤 暑 湿 ,湿 遏 蕴 伏 ,至 深 秋 霜 降立 冬前 后 ,复感 深秋 大 凉或 初 冬 微寒 ,暑湿 伏 邪 为 外寒 搏动 而 触 发 。冬 温 ( 寒 ) 伤 ,多 由初 冬 气 候 晴 暖温 燥 ,时 令 之 气 首 先 犯 肺 ,复 感 受 冷 风 冒触 而 发 病 ,为新感 ,病 浅而 轻 ;而冬 初温 邪 引 动 内 伏暑 热 之 邪 , 伏邪致 病 , 为 病深 而 重 。 由此 可见 , 、 邪 气 在许 风 寒

《伤寒例》略探

《伤寒例》略探

然 而不但 冬 时 , 年 四季无 时 者 , 极 重 于 温 也 。 是 以 辛 苦 之 一 热 “ 的重视仍然高于“ ” 直 到《 热” 寒 , 难 不可伤 寒 。“ 九月 十月 , 寒气 尚微 , 人 , 夏 多 温 热 病 , 由冬 时 触寒 春 皆 经》 提出“ 伤寒 有 五” 之广 义伤寒 的 为病 则 轻 ; 十一 月 十二 月 , 冽 已 所 致 , 时 行 之 气 也 。 即 《 经》 寒 非 ” 内
中医药通报 ・ 古籍研究
《伤 寒 例 》略 探
● 徐 拮 王兴华▲
摘 要 《 寒例》 来聚讼 不 己, 至 为人诟 病 。 然而 学 习 中 医者 , 伤 历 甚 尤其 是 学 习《 寒论 》 不 可 伤 者 不对 其进行 一番研 究, 又观 尔今 对其研 究探 讨之 文章 尚少 , 者不揣 冒昧 , 作 以对其 浅见薄 识成 陋作一篇 ,
了那个 时代 的 中医对 伤寒 的认识 , 类深 藏 , 子 固 密 , 0 伤 于 寒 。 冰雪 ; 君 贝不 而有 人 壮 热 为病 者 , 属 春 此 依然不 失为 宝贵 的 中医 文献 资 料 , 触 冒之者 , 名伤 寒 耳 ” “ 霜 降 时 阳 气 , 于 冬 时 伏 寒 , 为 温 乃 、从 发 变 值得 我们好 好研究 。 以后 , 春分 以前 , 至 凡有 触 冒霜露 , 病 ”、不 即病 者 , 毒藏 于肌肤 , “ 寒 至 自《 内经》 问世 以来 人们始 已经 体 中寒 即病 者 , 之伤 寒也 ” 谓 。 春 变为 温病 , 至夏 变 为暑 病 。暑 病
第 9卷
第 6期
温 。此非其 时而有 其 气 , 以一岁 成 温疟 ; 是 阳脉浮滑 , 阴脉濡 弱 者 , 更 月 , 中斗 指丑 ” 强调 “ , 二十 四气 , 节 之 中 , 幼 之病 多相 似者 , 则 时 遇 于风 , 为风 温 ; 长 此 变 阳脉 洪数 , 阴脉 有十二 , 中气有 十二 , 日为一候 , 五 行之 气 也 ” 。可 知 “ 时行 ” 具 有 实 大者 , 应 更遇 温 热 , 为 温 毒 。 温 气 亦 同 , 变 合有七 十二 候 , 决病 生 死 , 定 的传 染 性 和 流 行 性 。后 又 对 毒 为病 最 重 也 ; 阳脉 濡 弱 , 脉 弦 此 须洞解 之也 ” 阴 。

娄绍昆《走进半部伤寒论》全文

娄绍昆《走进半部伤寒论》全文

娄绍昆《走进半部伤寒论》全文一九七一年春天,我们搬进了新房。

我新建房子周围都是山与农田,隔壁住着一个汪阿姨,算起来还是我母亲那边的亲戚。

她当时年老体衰,诸病缠身,所以经常来我家与父亲谈论自己反复变化的病情,由此得知汪阿姨对中医并非一无所知。

有一天下午,我到汪阿姨家跟她聊天,想从她那里了解到一些与中医药有关的事情。

虽然是毗邻而居,只有一墙之隔,一步之遥,然而汪阿姨依然泡茶递水以客人相待。

“汪阿姨,听我父亲说,你对中医学有较深的了解,能够得心应手地开方用药,这些事都是真的吗?”汪阿姨笑着说:“虽然我从小对中医药耳濡目染,但还从未认真学过,对它丰富的内容也只是略知皮毛。

”“汪阿姨,我想学习中医,所以希望能够得到你的帮助。

”我开门见山地说。

“学中医好啊,我自己有什么大大小小的毛病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中医,基本上都是自己开个方子给自己吃。

不过现在中医师好的不多,说一句不中听的话,如今社会上的一般中医师还不如我呢。

”想不到,汪阿姨对自己的中医药水平这么自信。

“汪阿姨,你说中医在现代有没有发展前途?”“我的内心一直在惊叹中医的神奇疗效,”汪阿姨说,“比方说,一些被西医宣布患有不治之症的病人经过中医治疗得以延续生命或者康复,众多西医无法治疗的慢性病在中医药的调养下都能慢慢地恢复,一些严重的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的患者西医可能要截肢,但中医却可以让其康复或者复原,一些恶性肿瘤中医药的诊治可以带病生存。

你说,这么好的东西如果学会了怎么会没用呢?”“汪阿姨,你是怎么学会中医的?”“学会中医还谈不上,我是父亲手把手教我的,但是惭愧的很,我没有学好它。

”“汪阿姨,你父亲在学习中医药的时候,对哪几本书最重视?”“我父亲最珍重的是两本书,”汪阿姨想了想说,“一本是张仲景的《伤寒论》,另一本是清代沈源的《奇症汇》。

”我怕自己记不住汪阿姨所讲的内容,就回去拿来一本新的硬面抄。

我先把前面的内容补写进去,然后做好继续扎录的准备。

“汪阿姨,沈源的《奇症汇》你看过了吗?”“我看过,一共八卷,是清代医学家沈源先生编辑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袁遇秋解读《通俗伤寒论例讲》
2017-02-15 15:15 点击后提交建议或意见
袁遇秋,广东梅州人,毕业于武汉大学,崇正经方创始人,潜心研究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经方多年,专注于经方的教学和应用,使用纯经方治病,用经方原方屡愈奇难杂症,为众多经方同业所推崇,门生数百,遍布全国,美国、加拿大等也有数人。

个人经历:
200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

2013年编纂了《针灸临床手册》,这本资料与一般针灸课本不同的是,多是医家经验,可以直接使用。

2015年7月,编纂了《经方使用手册》、《通俗伤寒论例讲》、《通俗金匮要略例讲》等有关经方学习的资料。

2015年11月,创立崇正经方平台,开始招收经方学生。

袁遇秋的教学模式,重实战,轻理论,一切以临床为本,不谈玄学。

2017年2月,目前通过崇正经方的学生将近一百五十人,遍布全国,甚至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也有人学习。

个人著作
《经方使用手册》
《通俗伤寒论例讲》
《通俗金匮要略例讲》
《重编伤寒论》
《伤寒金匮经方药解》
《针灸临床手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